[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628414U -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628414U
CN221628414U CN202420157002.0U CN202420157002U CN221628414U CN 221628414 U CN221628414 U CN 221628414U CN 202420157002 U CN202420157002 U CN 202420157002U CN 221628414 U CN221628414 U CN 221628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chamber
suction
chamber
section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1570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冬娜
侯多华
李同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aiquan Pump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aiquan Pump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aiquan Pump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aiquan Pump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1570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628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628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628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包括泵壳和双吸泵组件,双吸泵组件包括吸入室,蜗形的压出室和双吸叶轮;吸入室配置成吸入室的入口段呈直锥型,过渡段和头部呈由圆弧线构成的肘型,以使介质依次沿吸入室的入口段,过渡段和头部进入双吸叶轮时,介质在入口段的过流面积均匀增大,流速逐渐增加,速度分布均匀,介质在过渡段和所述头部的过流面积均匀减小,速度均匀减小,分布均匀,减小水力损失;吸入室中设有与压出室外壁相切的圆弧形冲击板,头部设有隔板,用来减少来流冲击损失,从而实现吸入室入口段和双吸叶轮进口段流态均匀,水力损失减小。

Description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吸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紧凑,流场均匀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背景技术
卧式双吸离心泵可广泛应用于:高楼供水、建筑消防、中央空调水循环、工程系统中循环供水、冷却水循环、锅炉供水、工业给排水、水力灌溉,特别适用于水厂、纸厂、电厂、热电厂、钢厂、化工厂、水利工程、灌区供水等。
双吸泵是由吸入室、两个背靠背的叶轮和压出室组合而成,液体从吸入室分别流入到两只叶轮中再汇入到压出室。双吸泵的进出口在同一方向上且垂直于泵轴,这有利于泵和进出口管路的布置与安装。其特点是流量大,效率高;由于双吸泵的叶轮结构对称,理论上轴向力完全抵消,运行较平稳,可靠性强;泵体采用中开式,利于检修。
吸入室指的是泵进口法兰到叶轮进口的过流部分,其功能是使得进口管道中的液流偏转为轴向。吸入室中流体介质的流动状态直接影响叶轮中的流动状况,对泵的汽蚀性能影响较大,对泵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有双吸泵的吸入室通常采用半螺旋吸入室,半螺旋形吸入室可使液体流动产生旋转运动,绕泵轴转动,但因进口预旋会致使泵的扬程略有降低,水力损失,降低双吸泵的使用效率,能耗高。
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双吸泵吸入室的结构,以使双吸泵和叶轮进口流态均匀,水力损失较小,从而提高泵的效率,节约能耗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能实现吸入室进口段和叶轮进口段流态均匀,减小水力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包括:
泵壳;
双吸泵组件,所述双吸泵组件设置在所述泵壳中;以及
吸入室,
蜗形的压出室;
双吸叶轮,所述双吸叶轮轴向设置在所述吸入室和所述压出室之间;
所述吸入室包括:
流道,所述流道包含呈直锥型的入口段、过渡段和头部,所述过渡段和头部均呈由圆弧线构成的肘型,以使让介质经过的所述入口段的过流面积均匀增大,且经过的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头部的过流面积均匀减小,
冲击板,所述冲击板配置成截面为与所述压出室外壁相切的圆弧形,用来减小从所述入口段流向所述过渡段的介质的冲击损失,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头部以便减小从所述过渡段流向所述头部的介质的冲击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吸入室包括左吸入室和右吸入室,所述左吸入室和所述右吸入室对称设置在所述吸入室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吸入室中不设置分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压出室设置在所述左吸入室和所述右吸入室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采用入口段呈直锥型的吸入室来改善介质的进口流态,以使介质通过直锥型入口段进入吸入室中的流速逐渐增加,使得速度分布更趋均匀;同时,吸入室的过渡段和头部呈圆滑的肘型,以使外形流线过渡光滑顺畅,保证了介质进入双吸叶轮时速度分布均匀,减小水力损失;同时,采用截面呈与压出室蜗壳外壁相切的圆弧形的冲击板和设置在吸入室头部的隔板减少来流冲击损失,从而实现吸入室入口段和双吸叶轮进口段流态均匀,水力损失较小。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的侧视图;
图5a和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中吸入室的水力示意图;
图6a和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中吸入室的流线图。
附图标记:
1.泵壳;2.双吸泵组件;21.泵体;22.泵盖;23.机械密封冲洗管路;24.支架;25.泵轴;26.机械密封;27.转子部件;28.轴承部件;
3.吸入室;301.左吸入室;302.右吸入室;31.入口段;311.入口端部;32.过渡段;321.冲击板;33.头部;331.隔板;
4.双吸叶轮;5.压出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的一种实例。
由图可知,本实例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主要包括泵壳1和双吸泵组件2,双吸泵组件2设置在泵壳1中,包括泵体21、泵盖22、机械密封冲洗管路23、支架25、泵轴25、机械密封26、转子部件27和轴承部件28等部件,这里的双吸泵组件2和泵壳1的具体构成与现有技术相同,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基础,此处不加以赘述。
其中,泵体21包括吸入室3,双吸叶轮4和蜗形的压出室5,双吸叶轮4轴向设置在吸入室3和压出室5之间,以使吸入室3中的介质能通过双吸叶轮4流入压出室5中。
进一步地,介质依次沿吸入室3的入口段31,过渡段32和头部33进入双吸叶轮4。
参见图2至图4,为了使介质在进入吸入室3中时,流速均匀,以减小介质的水力损失,提高双吸泵的运行效率,吸入室3的入口段31配置成直锥型。
入口段31的入口端部311为锥形,并逐渐沿介质进入吸入室3的方向延伸扩散,以使介质从入口端部311进入入口段31时,在锥形的入口端部311对介质造成集流,进入入口段31后扩散缓慢加速,从而使介质流速均匀,损失减少。
为了使介质进入吸入室3的入口段31,流经过渡段32和头部33后,在双吸叶轮4的进口处流速分布均匀,过渡段32和头部33配置成肘型。
过渡段32和头部33均由圆弧线连接成肘型,以使过渡段32和头部33内部弯曲且流线过渡光滑顺畅,同时,过渡段32和头部33的截面逐渐均匀减小,以使介质从入口段31流向过渡段32和头部33时,过流面积均匀减小,从而使介质均匀进入双吸叶轮4的进口。
参见图5a和图5b,其所示为本实例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水力示意图。
进一步地,为了使吸入室3的入口段31和双吸叶轮4进口段流态均匀,水力损失较小,以下举例说明,吸入室3中入口段31,过渡段32和头部33的结构。
本实例中,入口段31进口直径为ds、双吸叶轮4进口直径为d1、轮毂直径为dn,因此双吸叶轮4进口面积A1=(π/4)(d1 2-dn 2)。
入口段31进口位置为Ls和as,吸入室3的头部33外轮廓通过径向尺寸a1~a6确定,
设a1=(1.5-1.8)r1;a6=(2.5-2.8)r1;尺寸a2~a5随着圆周角ε的增加而增大,因此ai=a1+(a6-a1)ε/180;a7=(3~3.5)r1,其中,r1=d1-dn
由此,头部33的断面(A-B)=(1.7~2.2)d1
为了确保介质在吸入室3中的速度沿着入口段31,过渡段32和头部33连续均匀的变化,头部33的断面A-B需满足减速比c1m/cA-B=1.5~2.2,同时径向尺寸为a1~a7的断面需满足介质在断面a1~a7的速度与断面A-B上的基本相同。因此,断面M-C(或D-C)的流量优选为断面A-B的一半,以使介质的流量随圆周角的减小而成比例的减小。
同时,在吸入室3的入口段31到过渡段32(0-0断面到A-B断面部分),0-0断面至A-B断面的截面积连续均匀地逐渐增大,以使过流面积均匀增大,从而减小流速,减小沿程阻力损失;直至头部33,即A-B断面后,从C-D断面逐渐均匀减小,以使过流面积均匀减小,并在a1~a7各断面上流速接近,从而使介质能均匀进入双吸叶轮4,水力损失较小。
由此,吸入室3的过流面积变化趋势为均匀地先增大后减小。
进一步地,吸入室3包括完全对称的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为了减小介质从入口段31流向过渡段32的冲击损失,在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之间不设置常规的分流板,而是在过渡段32设置与压出室5的外壁相切的圆弧形冲击板321,以使介质从吸入室3的入口段31流向过渡段32时,通过冲击板321分流至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同时由于冲击板321呈圆弧形,能减小介质流入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的冲击损失。
同时,由于头部33外的介质是从两侧的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向中间合拢,会出现方向相反的旋转运动,速度是不均匀的,为保证双吸叶轮4进口具有轴对称均匀的速度场,在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的头部33上均设有隔板331,以使介质从过渡段32流向头部33时,隔板331能对介质进行缓冲,能有效稳定液流,减小冲击,从而改善双吸叶轮4进口流动的均匀性;优选地,隔板331可向下延伸,以减小泵的体积。
由此,构成的吸入室3使介质通过直锥型入口段31均匀进入吸入室3,并通过肘型的过渡段31和头部33均匀进入双吸叶轮4,实现入口段31和双吸叶轮4进口段流态均匀,水力损失较小,如图6a和6b所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4)

1.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包括:
泵壳(1);
双吸泵组件(2),所述双吸泵组件(2)设置在所述泵壳(1)中;以及
吸入室(3),
蜗形的压出室(5);
双吸叶轮(4),所述双吸叶轮(4)轴向设置在所述吸入室(3)和所述压出室(5)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室(3)包括:
流道,所述流道包含呈直锥型的入口段(31)、过渡段(32)和头部(33),所述过渡段(32)和头部(33)均呈由圆弧线构成的肘型,以使让介质经过的所述入口段(31)的过流面积均匀增大,且经过的所述过渡段(32)和所述头部(33)的过流面积均匀减小,
冲击板(321),所述冲击板(321)配置成截面为与所述压出室(5)外壁相切的圆弧形,用来减小从所述入口段(31)流向所述过渡段(32)的介质的冲击损失,
隔板(331),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头部(33)以便减小从所述过渡段(32)流向所述头部(33)的介质的冲击损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室(3)包括左吸入室(301)和右吸入室(302),所述左吸入室(301)和所述右吸入室(302)对称设置在所述吸入室(3)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室(3)中不设置分流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出室(5)设置在所述左吸入室(301)和所述右吸入室(302)之间。
CN202420157002.0U 2024-01-23 2024-01-23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Active CN221628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57002.0U CN221628414U (zh) 2024-01-23 2024-01-23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57002.0U CN221628414U (zh) 2024-01-23 2024-01-23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28414U true CN221628414U (zh) 2024-08-30

Family

ID=92483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157002.0U Active CN221628414U (zh) 2024-01-23 2024-01-23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628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0543B (zh) 一种具有自调节叶片的微小型离心血液泵
CN113236607B (zh) 一种大型工程泵蜗壳的设计方法及其蜗壳
CN101865160B (zh) 一种低比转速部分流泵
CN207708246U (zh) 具有自调节叶片的微小型离心血液泵
CN105673553A (zh) 一种斜流泵
CN101089403A (zh) Bjl多道变线专用空调节能离心泵
CN108361205B (zh) 一种离心泵叶轮及包含该离心泵叶轮的lng潜液泵
CN115388010A (zh) 一种吸入室水力结构的立式双吸泵和设计方法
CN212225601U (zh) 高效节能离心泵
CN221628414U (zh) 一种直肘式双吸泵吸入室
CN112628193B (zh) 一种泵及其带轮箍可调速的诱导轮
CN206206274U (zh) 一种带有轴向槽的进水喇叭管
CN205714923U (zh) 一种斜流泵
CN220337140U (zh) 可以减少空泡发生并提高液力效率的离心式水泵
CN203009310U (zh) 一种抗汽蚀叶片泵
CN206972617U (zh) 一种水泵导叶室结构
CN113294347B (zh) 一种立式双吸泵及其设计方法
CN214036269U (zh) 一种立式管道多级离心泵的径向转轴向末级导叶
CN2611623Y (zh) 轴伸斜流式水轮机
CN110080999B (zh) 一种离心鼓风机
CN219639069U (zh) 一种利于水流扩散的轴流泵
CN207647829U (zh) 一种防止叶轮出口间隙泄漏的离心泵
CN213451033U (zh) 一种提高水泵汽蚀性能的前置装置
CN221990633U (zh) 一种具有特殊平衡孔的泵用叶轮
CN222542657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轴流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