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616448U -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616448U CN221616448U CN202420200507.0U CN202420200507U CN221616448U CN 221616448 U CN221616448 U CN 221616448U CN 202420200507 U CN202420200507 U CN 202420200507U CN 221616448 U CN221616448 U CN 2216164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pack
- knapsack
- cushion
- pad
- ergonom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安装至背包的背面,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包括垫体、背负体以及包边。垫体安装至背包的背负面,垫体开设有多个背垫孔,垫体采用TPU面料。背负体安装至垫体且覆盖背垫孔,背负体呈立体蜂巢状结构,背负体开设有若干个镂空孔,背负体采用塑料材质。包边成型于背负体的四周,包边内侧设有贴合层,贴合层能够与TPU面料进行贴合。设计立体的蜂巢状背负体,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工程力学减负,便于对背包长时间背起。且镂空状的背负体有效保证热量的散发,是人体背包时保持背部的干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背景技术
背包背负系统广泛应用于背包上,背包通过背负系统与人体进行背负结合,实现减少对人体压迫和稳定的固定功能。
背负系统中背垫是背包上的重要部件,需要与人体背部、腰部和肩部紧密结合,而避免压迫胸椎和腰椎,减少对人体各部位的压力,会提高背包的舒适度。现有的背垫结构通常采用布状材料,缺乏立体支撑,背负过程中人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汗液,长时间背负容易产生闷热的感觉,透气和散热性能较差。而且布状材料的背垫往往与背包缝制在一起,不利于对背垫的单独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通过设计一款立体蜂巢状的背负体,且使用塑料材质保证背负体的支撑强度,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采用工程学减负,实现对背包的长时间背负。在背负体上开设若干镂空孔,根据空气导流系统,实现对人体背部的散热,避免长时间背负产生闷热的感觉。背负体通过包边与垫体采用可拆设计,有助于对背负体进行清洗或更换。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安装至背包的背面,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包括垫体、背负体以及包边。垫体安装至背包的背负面,垫体开设有多个背垫孔,垫体采用TPU面料。背负体安装至垫体且覆盖背垫孔,背负体呈立体蜂巢状结构,背负体开设有若干个镂空孔,背负体采用塑料材质。包边成型于背负体的四周,包边内侧设有贴合层,贴合层能够与TPU面料进行贴合。设计立体的蜂巢状背负体,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工程力学减负,便于对背包长时间背起。且镂空状的背负体有效保证热量的散发,是人体背包时保持背部的干爽。
进一步地,背负体的厚度为5mm~20mm,保证背负体的厚度要求,有助于对背包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镂空孔呈三角形状或圆形状,三角形状的镂空孔具有稳定性,有助于保证背负体的支撑强度。圆形状的镂空孔,加工便捷,节省对背负体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背负体的外侧面呈波浪面,波浪面的波浪呈横向或竖向,减小背负体与人体背部的贴合面积,有助于人体散发出的汗液和热量的流动和释放。
进一步地,背负体还设于垫体的两侧,且背负体凸出于垫体,便于对人体的腰部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背负体设有两个,沿垫体的中轴线,两个背负体呈对称设置,均衡人体双肩的受力,提高背包时人体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两个背负体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且两个背负体的中间位置与垫体形成有菱形通道,气流通道与菱形通道相互连通,设计气流通道和菱形通道并根据空气导流系统,以对人体背部提供良好的散热空间。
进一步地,背负体设有四个且位于垫体的边角处,背负体呈不规则椭圆状,相邻两个背负体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便于对人体背部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背负体设有7个,且相邻两个背负体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实现对人体后背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计一款立体蜂巢状的背负体,且使用塑料材质保证背负体的支撑强度,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采用工程学减负,实现对背包的长时间背负;
2、在背负体上开设若干镂空孔,根据空气导流系统,实现对人体背部的散热,避免长时间背负产生闷热的感觉;
3、背负体通过包边与垫体采用可拆设计,有助于对背负体进行清洗或更换。
附图说明
图1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2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细节放大图;
图4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四背负体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四背负体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6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六背负体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的七背负体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1、垫体;2、背负体;21、镂空孔;22、波浪面;23、气流通道;24、菱形通道;3、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即产品的行进方向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定性的。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相对运动”等动态用语,不仅是位置上的变动,还包括转动、滚动等位置上没有发生相对变化,但状态却发生改变的运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位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安装至背包的背面,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包括垫体1、背负体2以及包边3。垫体1安装至背包的背负面,垫体1开设有多个背垫孔,垫体1采用TPU面料。背负体2安装至垫体1且覆盖背垫孔,背负体2呈立体蜂巢状结构,背负体2开设有若干个镂空孔21,背负体2采用塑料材质。包边3成型于背负体2的四周,包边3内侧设有贴合层,贴合层能够与TPU面料进行贴合。设计立体的蜂巢状背负体2,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工程力学减负,便于对背包长时间背起。且镂空状的背负体2有效保证热量的散发,是人体背包时保持背部的干爽。
在一实施例中,背垫通过缝制等方式连接至背包的背部,以充当背包的背面。背垫上开设有背垫孔,即背垫孔连通背包内部空间和外界。在背垫孔上安装背负体2,由于背负体2上开设有若干个镂空孔21,使得背包的内部空间通过镂空孔21能够与外界连通。人体背负背包时,人体背部与立体蜂巢结构的背负体2抵接,由于背负体2采用塑料材质且背负体2上开设有若干镂空孔21,背负体2在抵接至人体后背时,发生形变以适配人体的后背,并分散背包对人体后背的作用力,以缓解人体肩部和背部的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长时间使用背包后,当背负被污染或者被损坏时,可以通过背负体2四周的包边3,将垫体1与背负体2分离,实现对背负体2的清洗或更换。
优选的,背负体2的厚度为5mm~20mm,保证背负体2的厚度要求,有助于对背包进行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背负体2具备一定的厚度,背负体2为蜂巢状的立体结构,即背负体2在厚度方面通过镂空孔21与外界连通。人体背负背包时,汗液可以通过背负体2上的镂空孔21从背负体2的两侧流出。需要说明的是,背负体2的厚度越厚,越有助于人体背部的散热。
优选的,镂空孔21呈三角形状或圆形状,三角形状的镂空孔21具有稳定性,有助于保证背负体2的支撑强度。圆形状的镂空孔21,加工便捷,节省对背负体2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背负体2的外侧面呈波浪面22,波浪面22的波浪呈横向或竖向,减小背负体2与人体背部的贴合面积,有助于人体散发出的汗液和热量的流动和释放。
在一实施例中,背负体2的外侧面为背负体2靠近人体的一侧,如图5所示,背负体2的外侧面为波浪形曲面,采用波浪形曲面与人体的背部抵接后,能够有效提高对人体背部的散热效果,提高人体背负背包的舒适度。
优选的,背负体2还设于垫体1的两侧,且背负体2凸出于垫体1,便于对人体的腰部进行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垫体1两侧的背负体2可以充当护腰绳,增加人体与背包的接触面积,提高人体背负背包的舒适性。可以在背负体2的两端设有连接卡扣,以便于将背负体2捆绑至人体的腰部。
优选的,背负体2设有两个,沿垫体1的中轴线,两个背负体2呈对称设置,均衡人体双肩的受力,提高背包时人体的舒适度。
优选的,两个背负体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23,且两个背负体2的中间位置与垫体1形成有菱形通道24,气流通道23与菱形通道24相互连通,设计气流通道23和菱形通道24并根据空气导流系统,以对人体背部提供良好的散热空间。
优选的,背负体2设有四个且位于垫体1的边角处,背负体2呈不规则椭圆状,相邻两个背负体2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23,便于对人体背部进行散热。
优选的,背负体2设有7个,且相邻两个背负体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23,实现对人体后背的散热。
当采用上述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时,通过设计一款立体蜂巢状的背负体2,且使用塑料材质保证背负体2的支撑强度,根据人体运动体型幅度变化,有效贴合背部分散力量,采用工程学减负,实现对背包的长时间背负。在背负体2上开设若干镂空孔21,根据空气导流系统,实现对人体背部的散热,避免长时间背负产生闷热的感觉。背负体2通过包边3与垫体1采用可拆设计,有助于对背负体2进行清洗或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安装至背包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包括:
垫体,所述垫体安装至所述背包的背负面,所述垫体开设有多个背垫孔,所述垫体采用TPU面料;
背负体,所述背负体安装至所述垫体且覆盖所述背垫孔,所述背负体呈立体蜂巢状结构,所述背负体开设有若干个镂空孔,所述背负体采用塑料材质;
包边,所述包边成型于所述背负体的四周,所述包边内侧设有贴合层,所述贴合层能够与TPU面料进行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的厚度为5mm~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孔呈三角形状或圆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的外侧面呈波浪面,所述波浪面的波浪呈横向或竖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还设于所述垫体的两侧,且所述背负体凸出于所述垫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设有两个,沿所述垫体的中轴线,两个所述背负体呈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背负体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且两个所述背负体的中间位置与所述垫体形成有菱形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菱形通道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设有四个且位于所述垫体的边角处,所述背负体呈不规则椭圆状,相邻两个所述背负体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体设有7个,且相邻两个所述背负体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00507.0U CN221616448U (zh) | 2024-01-26 | 2024-01-26 |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200507.0U CN221616448U (zh) | 2024-01-26 | 2024-01-26 |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616448U true CN221616448U (zh) | 2024-08-30 |
Family
ID=92496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200507.0U Active CN221616448U (zh) | 2024-01-26 | 2024-01-26 |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616448U (zh) |
-
2024
- 2024-01-26 CN CN202420200507.0U patent/CN2216164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70669U (zh) | 一种透气坐垫 | |
US20100205746A1 (en) | Adaptive pneumatic sitting and reclining cushion for vehicles and aircraft | |
KR200354595Y1 (ko) | 배낭용 쿠션패드 | |
US20090117824A1 (en) | Bra cup with thin, air-permeable layer | |
CA2896827C (en) | Motorcycle sea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KR101015628B1 (ko) | 스프링을 이용한 기능성 방석 | |
GB2362801A (en) | Brassiere pad | |
US6775851B1 (en) | Structure of chest protector | |
JP2016510277A5 (zh) | ||
JP3811066B2 (ja) | 肩ひも用緩衝具 | |
CN221616448U (zh) | 一种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减负背垫结构 | |
KR101261038B1 (ko) | 차량용 통풍시트 및 차량 통풍시트용 원단 | |
WO2012006177A2 (en) | Multi-layer foam structure | |
TWM545081U (zh) | 自行車座墊 | |
US11453450B2 (en) | Bicycle seat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mfort and support | |
KR101052404B1 (ko) | 배낭용 등판 | |
CN216316716U (zh) | 一种人体工学睡垫 | |
CN209738885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靠垫 | |
KR20100011538U (ko) | 군용기 조종사의 생환좌석용 패드 | |
CN211195950U (zh) | 一种新型汽车坐垫 | |
CN219306384U (zh) | 释压舒眠床垫 | |
CN206006636U (zh) | 席梦思床垫 | |
CN212754985U (zh) | 椅垫 | |
CN221330727U (zh) | 一种垫套及坐垫 | |
KR200381460Y1 (ko) | 자전거용 안장커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