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93034U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93034U CN221593034U CN202323668053.4U CN202323668053U CN221593034U CN 221593034 U CN221593034 U CN 221593034U CN 202323668053 U CN202323668053 U CN 202323668053U CN 221593034 U CN221593034 U CN 2215930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ice group
- circuit board
- cavity
- air
- electric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所述电控部件包括:电路组件、散热器以及盒体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器件群,所述第一器件群包括逆变模块、PFC电路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以及整流桥堆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至少两个器件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上错开排列,所述散热器覆盖所述第一器件群,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隔离设置的安装腔和风道腔,所述电路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散热器暴露于所述风道腔内,所述盒体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风道腔连通的通风口,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由此,可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并提高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控部件一般布置在空调室外机进行散热,且设置在风轮附近,进入到空调室外机内气流就可以实现对电控部件的散热,将电控部件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实现散热。但散热效率较低,灰尘、异物等可能对电控部件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电控部件,所述电控部件的散热效率更高,工作稳定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电控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部件,包括:电路组件、散热器以及盒体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器件群,所述第一器件群包括逆变模块、PFC电路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以及整流桥堆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至少两个器件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上错开排列,所述散热器覆盖所述第一器件群,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隔离设置的安装腔和风道腔,所述电路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散热器暴露于所述风道腔内,所述盒体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风道腔连通的通风口,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一方面,通过盒体组件限定出安装腔以及风道腔,电路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风道腔可以与电路组件间隔开,以避免风道腔内的灰尘以及异物等影响电路组件的工作,可以提高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器件群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一方向错开排列,并使气流方向(即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可以降低第一器件群内的多个器件彼此的散热干扰,并可以降低风道腔的长度,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二器件群,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侧,且所述第二器件群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器件群上的第一盒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散热器朝向远离所述电路板的方向高出所述第一盒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三器件群,所述第三器件群中至少一个器件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任一个器件的高度;
其中,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侧,且所述第三器件群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或者,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异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的除所述第一器件群之外的其他全部器件,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异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全部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成一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错开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错开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室外机内,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以将所述机壳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有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和风轮,所述第二腔室设有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盒体组件两侧的通风口分别为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隔板上的开口对接以连通至所述第一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部件贯穿所述隔板,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以连通至所述第一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风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控部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道布局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风道布局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电控部件100,
电路组件10,电路板1,第一器件群11,第二器件群12,第三器件群13,
逆变模块a1,PFC电路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a2,二极管a21,IGBT模块a22,整流桥堆a3,
散热器20,盒体组件30,通风口39,
第一盒壁31,第一通风口32,第二通风口33,安装腔34,风道腔35,
机壳210,隔板220,第一腔室230,第二腔室240,风轮250,换热器260,压缩机2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以及空调器10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包括:电路组件10、散热器20以及盒体组件30。
示例性地,盒体组件30至少适于限定出安装腔34,电路组件10设置在安装腔34内,散热器20可以覆盖电路组件10的至少部分,以实现对电路组件10的至少部分进行散热,该至少部分可以是电路组件10中发热量较大的器件集中设置的区域。
电路组件10包括电路板1和设于电路板1上的第一器件群11,第一器件群11包括逆变模块a1、PFC电路(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的缩写)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a2以及整流桥堆a3中的多个,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在平行于电路板1的第一方向上错开排列。其中,PFC电路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a2不限,例如可以包括:二极管a21、以及IGBT模块a22(IGBT为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缩写,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在平行与电路板1的第一方向上错开排列是指,第一方向与电路板1所在平面平行,如第一方向可以与电路板1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一方向也可以与电路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而以第一方向为横轴建立坐标系,而第一器件群11中的多个器件中的至少两个的几何中心在第一方向上的坐标不同。
进而,参见图1和图2所示,散热器20覆盖第一器件群11,盒体组件30内具有隔离设置的安装腔34和风道腔35,电路组件10安装于安装腔34内,且散热器20暴露于风道腔35内,盒体组件3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与风道腔35连通的通风口39,第二方向平行于电路板1且与第一方向正交。气流从一侧的通风口39进入风道腔35,对散热器20散热,然后从另一侧的通风口39流出风道腔35。
具体而言,第二方向为风道腔35的延伸方向,与散热器20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沿第二方向流动,而第二方向也平行于电路板1(即平行于电路板1所在平面)并与第一方向正交,以使气流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器件群11中的多个器件的排列方向正交,而散热器20对应第一器件群11设置,并位于风道腔35内,可以使散热器20与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散热更加充分,且多个器件的排列方向相对风道腔35延伸方向垂直,散热器20对应不同器件的位置可以分别形成一条散热气路,多条散热气路彼此之间不易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实现快速散热,同时由于多个器件的排列方向相对风道腔35延伸方向垂直,使得风道腔35的风道长度大于散热器20即可,风道腔35的延伸长度可以设置的更短,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示例性地,散热器20可以设置在风道腔35的进口端或出口端,第一器件群11内的每个器件对应的冷却气流均接近进口端的气流温度,用于冷却散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与电控部件100的发热温度的温差更大,散热冷却效果也更显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部件100,一方面,通过盒体组件30限定出安装腔34以及风道腔35,电路组件10设置在安装腔34内,风道腔35可以与电路组件10间隔开,以避免风道腔35内的灰尘以及异物等影响电路组件10的工作,可以提高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一方向错开排列,并使气流方向(即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可以降低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彼此的散热干扰,并可以降低风道腔35的长度,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可以为贴片式器件,也可以为插件式器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路板1上还设有第二器件群12,在与电路板1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第二器件群12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的同侧,且第二器件群12位于第一器件群1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盒体组件30包括覆盖在第二器件群12上的第一盒壁31,在第三方向上,散热器20朝向远离电路板1的方向高出第一盒壁31。
具体而言,第二器件群12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的同侧是指,定义电路板1在第一方向(即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而第一器件群11位于第一侧,则第二器件群12也位于第一侧,第一器件群11位于第二侧,则第二器件群12也位于第二侧,第二器件群12内的多个器件可以构造为贴片式器件(如:控制器、贴片电容、贴片电阻等)或高度较低的插件,第二器件群12安装在第一器件群1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如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且气流由左向右流动或由左向右流动,则第二器件群12设置在第一器件群11的右侧或左侧。由于第二器件群12相对较为低矮,可以降低对流经散热器20的气流造成阻碍。
示例性地,盒体组件30可以由多块板体拼接出或一体成型出,且多块板体中的一个板体限定出第一盒壁31,第一盒壁31覆盖在第二器件群12上,以为第二器件群12提供防护,而散热器20高于第一盒壁31。这样,使电路组件10内的低矮器件(即第二器件群12)与第一盒壁31相对,对应第一盒壁31的高度可以设置的更低,散热器20可以更加凸出盒体组件30,而气流方向上,第一盒壁31对气流的阻隔作用更下,可以增加直接作用至散热器20的气流大小,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
参见图2至图5所示,电路板1上还设有第三器件群13,第三器件群13中至少一个器件的高度高于第一器件群11中任一个器件的高度。
其中,第三器件群13内的多个器件中的至少一个器件的高度高于第一器件群11内全部器件的高度,可以将第三器件群13定义为高大器件群,且高大器件群中的至少一个器件为高大器件,如:容性器件或感性器件。
进而,参见图2、图4和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在与电路板1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的同侧,且第三器件群13位于第一器件群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参见图1、图3、图5和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在与电路板1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的异侧。
具体而言,在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第三方向的同侧的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的第三方向的第一侧,而第三器件群13设置在第三方向的第二侧,或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第三器件群13设置在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在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第三方向的异侧的实施例中,第三器件群13位于电路板1背离风道腔35的一侧,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
由此,在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第三方向的同侧的实施例中,第三器件群13可以与风道腔35在第一方向上错开设置,可以使盒体组件30用于保护第三器件群13的板体部分与风道腔35在第一方向上错开设置,以避免第三器件群13对风道腔35产生阻挡。在第三器件群13与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第三方向的异侧的实施例中,第三器件群13远离风道腔35,也不会对风道腔35产生阻挡,可以确保风道腔35内气流稳定,且气流量更大,以提高散热效果以及散热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组件10的结构不限于此,如图6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电路板1上的除第一器件群11之外的其他全部器件,在与电路板1垂直的第三方向上,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电路板1的异侧。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器件群12和第三器件群13均位于电路板1远离风道腔35的一侧,而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邻近风道腔35的一侧,以避免电路板1上的其他器件对第一器件群11的散热产生影响,提高对发热量较大的第一器件群11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电控部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热量集中。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中的全部器件沿第一方向排成一排。
示例性地,第一器件群11中包括第一器件、第二器件以及第三器件,散热器20包括与第一器件对应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器件对应的第二部分以及与第三器件对应的第三部分,以第一方向为横轴,第二方向为纵轴建立坐标系,第一器件、第二器件以及第三器件的中心在第一方向上的坐标不同,但在第二方向上的坐标相同或接近,这样,使得沿第二方向流动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气流的温度相近,从而使第一器件、第二器件以及第三器件的换热气流之间的温差更小,以提高换热器260对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的换热均匀性,使第一器件群11内多个器件彼此之间的温度干扰更小,换热均一效果更好。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可以集成设置,也可以单独设置好,第一部分与第一器件之间、第二部分与第二器件之间、第三部分与第三器件之间均可以设置导热垫片。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排列。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排列是指,以第一方向为横轴,第二方向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则第一器件群11中的多个器件中的至少两个在第二方向上的坐标不同。
这样,只要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第一方向是错开排列的,虽然第一器件群11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也可以使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可以具有彼此独立的风路,受第一器件群11内其他器件的干扰较小,以提升散热效果。同时还可以实现第一器件群11中的多个器件集中排布。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第一器件群11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第一方向错开排列。
示例性地,第一器件群11内包括:第一器件、第二器件和第三器件,第一器件、第二器件以及第三器件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均构造为矩形,且第二方向上,第一器件、第二器件、第三器件中的至少两者存在重合区域,但第一器件、第二器件和第三器件的发热中心在第一方向上是错开排列的,发热中心是指发热区域的几何中心,以至少使多个器件的发热中心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以实现对应多个发热中心形成多个风路,提高冷却效果的同时,第一器件群11内的器件的布置密度可以更高,电控部件100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小,电控部件100的布置难度更低。
下面,参见图2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组件10几种可行的器件布置方式进行具体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非穷举。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如图中的左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一方向排成一排,第二器件群12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第一方向上同侧(如图中的左侧),第三器件群13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如图中的右侧),且第一器件群11、第二器件群12以及第三器件群13在第三方向上均位于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一方向排成一排,第二器件群12与第一器件群11位于第一方向上同侧,第一器件群11和第二器件群12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第三器件群13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远离风道腔35的一侧。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排列,且可选地第一器件群11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第一器件群11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第一方向错开排列,第一器件群11、第二器件群12以及第三器件群13在第三方向上均位于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排列,且可选地第一器件群11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第一器件群11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第一方向错开排列,第一器件群11和第二器件群12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第三器件群13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远离风道腔35的一侧。
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例中,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一方向排成一排;或第一器件群11设置在电路板1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且第一器件群11内的多个器件沿第二方向错开排列,且可选地第一器件群11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第一器件群11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第一方向错开排列,同时第二器件群12和第三器件群13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远离风道腔35的一侧,第一器件群11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朝向风道腔35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控部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采用上述电控部件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电控部件100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室外机,电控部件100设于空调室外机内,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210和隔板220,隔板220设置在机壳210内,以将机壳210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230和第二腔室240,第一腔室230设有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260和风轮250,第二腔室240设有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270;电控部件100设于机壳210内,盒体组件30两侧的通风口39分别为第一通风口32(上述进口端)和第二通风口33(上述出口端),第一通风口32与机壳210的外部连通,第二通风口33与第一腔室230连通。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空调器的电控板散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采用冷媒进行散热,另外一种是利用风冷进行散热,采用风冷进行散热的散热方案中,电控部件的散热器设置在空调室外机的风轮附近,并通过风轮产生的气流,实现对散热器的散热,以实现对电路组件的散热。然而,散热器邻近风轮设置以进行散热,对散热器进行散热的气流需要先流经换热器,与换热器完成换热后,进一步与散热器进行换热,导致与散热器进行换热时的气流会比环境温度更高,会降低电控部件的散热效果以及散热效率。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0,可以引入外界气流对散热器20进行散热,降低与散热器20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温度与环境温度相近,以提高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
具体而言,电控部件100可以安装在机壳210内,风道腔35的第一通风口32穿设机壳210或与机壳210上设置的通风口连通,风轮250启动后产生负压,外部空气可以通过风道腔35先到达散热器20,从散热器20处带走热量后到达风轮250。
这样,外界气流先通过散热器20再到达风轮250,通过散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相比现有技术方案降低了8℃~10℃,使得散热器20的散热效果以及散热效率得到提升,且电路组件10与外界间隔开,电控部件100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为散热器20提供散热的风可先通过风道腔35再到达散热器20,也可先通过散热器20再到达风道腔35,即参见图10所示,散热器20可以安装在风道腔35的进口端(第一通风口32),参见图11所示,也可安装在风道腔35的出口端(第二通风口33),散热器20也可以设置在风道腔35内,进口端与出口端之间。
当散热器20安装风道腔35的出口端时,风道腔35内还可以安装回气管路(回气管路中可增加散热器20、换热器260翅片等方式),进一步对风道腔35内的气流进行冷却。此时通过散热器20的风将比环境温度更低,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部件100的散热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当通过散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下降10℃,且电控部件100的发热量不变的情况下,电控部件100的工作温度能够下降10℃(基于△t不变)。因此散热器20的散热效果得到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而在同等通过散热器20的风量的情况下,电控部件100的额工作温度能下降8~10℃。
其中,Q=h*A*△t,式中,Q为对流散热量,单位为W,h为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A为散热器20的横截面积,单位m2,△t为换热表面与流体温差,单位为℃。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器件群12可以位于第一器件群11在气流方向的上游,也可以位于第一器件群11在气流方向上的下游,电路板1可以设置在机壳210的顶板、侧板、底板以及隔板220上,可以为任意角度安装,不限于倒扣安装以及竖放安装。
需要指出的是,隔板220将机壳210分隔为第一腔室230,而电控部件100设置在第二腔室240内,或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腔室230、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腔室240内,或电控部件100可以设置在第一腔室230内,下面分别以第六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以及第八实施例,对三种可行的电控部件100布置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明。
如图7所示,第六实施例中,电控部件100设于第二腔室240内,第二通风口33与隔板220上的开口对接以连通至第一腔室230。
具体而言,为了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机壳210在对应第二腔室240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开口,即在机壳210的参与限定第二腔室240的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通风口32,在隔板220上形成有第二开口。且盒体组件30限定出的风道腔35,风道腔35的第一通风口32延伸至第一开口,以与机壳210的外部连通,风道腔35的第二通风口33延伸至第二出口,以与第一腔室230连通。
风道腔35即将机壳210的外部和第一腔室230连通,第一腔室230内的风轮250运转时,第一腔室230内产生空气对流,即在风道腔35的第二通风口33侧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风道腔35的第一通风口32将机壳210外部的空气吸入,风道腔35内的散热器20与负压作用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至少对对第一器件群11进行散热。
相比于利用风轮250产生的空气对流,利用外部空气经过换热器260换热后再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直接利用机壳210外部的空气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空气温度比经过换热器260换热后的气流温度低,从而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热故障风险,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电控部件100还专门设置有风道腔35,风道腔35将电控部件100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连通。相比于仅设置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将第二腔室240与机壳210的外部以及第一腔室230连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设置风道腔35将机壳210的外部空气直接通向电控部件100,以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再将经过散热后的空气导入到第一腔室230内流出,可改善气流的紊乱现象,提升气流的流动性,进一步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将风道腔35与第一腔室230连通,利用风轮250产生的负压吸入空气,可节省在风道腔35内单独设置风机的成本,也可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结构复杂度,便于电控部件100的布置,有利于空调室外机的小型化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设置风道腔35将机壳210的外部、电控部件100和第一腔室230连通,第一腔室230内的风轮250运转在负压的作用下,风道腔35将机壳210外部的空气吸入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对电控部件100散热的空气温度较低,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并且风道腔35将机壳210的外部空气直接通向设置在第二腔室240内的电控部件100,提升气流的流动性,进一步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从而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热故障风险,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8所示,第七实施例中,电控部件100贯穿隔板220,且包括位于第一腔室230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腔室240内的第二部分,第二通风口33设于第一部分上以连通至第一腔室230。
电控部件10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腔室230,散热器20全部或部分位于第一腔室230内,为了提升散热器20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机壳210在对应第二腔室240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出口,即在机壳210参与限定第二腔室240的壁面上形成有第一出口,在隔板220上形成有缺口。并且电控部件100还包括风道腔35,风道腔35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二腔室240内,且风道腔35的第一通风口32延伸至第一出口,以与机壳210的外部连通,风道腔35穿设缺口,且第二通风口33与第一腔室230连通,且风道腔35适于向散热器20提供气流。
可选地,散热器20的部分设于第一腔室230,或者,还可选地,散热器20可全部设置在第一腔室230内,这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位于第一腔室230内的散热器20的部分不但可经由风道腔35传输的机壳210外部的空气进行散热,还可利用风轮250运转产生的空气对流进行散热,相比于将散热器20全部设置在第二腔室240内的设计方式,可增加流经散热器20的气流量,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散热器20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设置风道腔35将机壳210外部的空气导向散热器20进行散热,对散热器20进行散热的空气温度较低,可提升散热器20的散热效率。并且位于第一腔室230内的散热器20的部分不但可经由风道腔35传输的机壳210外部的空气进行散热,还可利用风轮250运转产生的空气对流进行散热,可增加流经散热器20的气流量,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散热器20的散热效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果较好,从而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热故障风险,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9所示,第八实施例中,电控部件100设于第一腔室230内,且位于换热器260的进风侧,风轮250位于换热器260的出风侧。
如图9所示,电控部件100设置在第一腔室230内,且位于换热器260的进风侧,风轮250位于换热器260的出风侧,图示中带箭头的虚线即表示为气流流动方向。第一腔室230内的风轮250运转时,电控部件100处的气流是先流经电控部件100换热后,再流经换热器260进行换热的。相比于将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换热器260的出风侧,本实用新型将壳体外部的空气先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壳体外部的空气温度相比于经过换热器260换热后的气流温度低,利用温度更低的气流先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热故障风险,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可靠性。
而电控部件100的体积远远小于换热器260的体积,并且电控部件100的散热量也远远低于换热器260的散热量,流经电控部件100进行换热的气流量相较于对换热器260整体换热的气流量只是很少一部分,与电控部件100换热后的气流温度还可对换热器260进行换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电控部件100布置在换热器260的进风侧,在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的同时,还几乎不会对换热器260的散热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将电控部件100设置在换热器260的进风侧,气流先流经电控部件100换热后,再流经换热器260进行换热,利用温度更低的壳体外部气流先对电控部件100进行散热,可提升电控部件100的散热效率,降低电控部件100的热故障风险,提升电控部件100的工作可靠性,并且不会对热器的散热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盒体组件30可以由机壳210参与限定,盒体组件30也可以构造为可拆卸地设置于机壳2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控部件100以及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器件群,所述第一器件群包括逆变模块、PFC电路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以及整流桥堆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至少两个器件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上错开排列;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覆盖所述第一器件群;
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隔离设置的安装腔和风道腔,所述电路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散热器暴露于所述风道腔内,所述盒体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风道腔连通的通风口,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二器件群,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侧,且所述第二器件群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盒体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器件群上的第一盒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散热器朝向远离所述电路板的方向高出所述第一盒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三器件群,所述第三器件群中至少一个器件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任一个器件的高度;
其中,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侧,且所述第三器件群位于所述第一器件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或者,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三器件群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异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的除所述第一器件群之外的其他全部器件,在与所述电路板垂直的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异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全部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成一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至少两个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错开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的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与所述第一器件群中其余任一器件的发热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错开排列。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空调室外机内,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和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以将所述机壳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有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和风轮,所述第二腔室设有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
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盒体组件两侧的通风口分别为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机壳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隔板上的开口对接以连通至所述第一腔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部件贯穿所述隔板,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以连通至所述第一腔室。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风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8053.4U CN22159303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68053.4U CN22159303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93034U true CN221593034U (zh) | 2024-08-23 |
Family
ID=9240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68053.4U Active CN221593034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93034U (zh) |
-
2023
- 2023-12-29 CN CN202323668053.4U patent/CN2215930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69430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8976549U (zh) | 储能电源 | |
JP468709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768539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1593034U (zh)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
CN220379920U (zh) |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1593033U (zh)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
CN21768539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637643U (zh) |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7876206U (zh) | 除湿机 | |
CN21768538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80891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20524322U (zh) |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872449U (zh) | 电控盒和空调器 | |
CN220524328U (zh)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
JP2024520036A (ja) | 電気制御ボックス、エアコン室外機及びエアコン | |
CN221375830U (zh) |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2216273U (zh) | 电器盒和空调机组 | |
CN220524325U (zh)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
CN22137582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524321U (zh) |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 |
CN221375831U (zh) |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524323U (zh) |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953294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920867U (zh) | 变频装置、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