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587759U -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587759U
CN221587759U CN202323195140.2U CN202323195140U CN221587759U CN 221587759 U CN221587759 U CN 221587759U CN 202323195140 U CN202323195140 U CN 202323195140U CN 221587759 U CN221587759 U CN 221587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elevator
elevator installation
sensor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951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里·舍费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Priority to CN2023231951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5877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587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5877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梯设备(1),所述电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梯井道(2),竖直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轿厢(3.1),在电梯井道(2)中是可移动的;第一支承器件(5.1),将第一轿厢(3.1)与第一对重(8.1)连接,其中,第一支承器件(5.1)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3.1)上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一驱动装置(7.1)引导;以及第一曳引器件(9),将第一轿厢(3.1)与第一对重(8.1)连接,其中,第一曳引器件(9)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3.1)下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一张紧装置(10)引导,其中,在第一张紧装置(10)上布置有用于识别第一曳引器件(9)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一检测设备(15.1)。

Description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以下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人员和/或货物竖直运输的电梯设备是现代住宅和商业建筑的组成部分。典型的电梯设备包括一个电梯井道或多个电梯井道,在电梯井道中一个或多个轿厢借助驱动器(诸如悬吊驱动器或线性驱动器)在层站之间移动。
在由支承器件驱动的电梯设备中,在高于一定的轿厢速度时,存在这样的问题:支承器件由于过高的离心力而失去对驱动装置的附着(例如,失去对驱动装置的牵引滑轮的附着)。因此,提供通常被设计为下部绳索的曳引器件,经由该曳引器件,支承器件的预张力通过张紧装置来调节,以便确保对驱动装置足够的附着力。
如果这样的曳引器件失效,例如由于部分断裂(即绞合线或单根绞线的断裂)或者甚至完全断裂,则存在对位于电梯轿厢下方的电梯设备的部件或人员造成损坏或伤害的风险。尤其是在同一电梯井道中具有多个彼此上下布置的轿厢的电梯设备中的上部轿厢的曳引器件失效的情况下,存在人身伤害的风险。
这样损坏的电梯设备必须立即停止运行。因此,曳引器件由传感器监测是否有足够的拉应力,以便立即检测到任何故障。不利的是,在非常高的电梯设备中,由于曳引器件的自身重量相应高,即使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曳引器件中仍然可能存在高的拉应力,使得不能可靠地触发传感器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的目的是即使在非常高的电梯设备中,特别是在各种类型的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识别有缺陷的曳引器件。
本文的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有利的实施例。如果技术上是可行的,则从属权利要求的教导可以根据需要与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的教导结合。
特别地,该目的通过如下的电梯设备来解决,所述电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梯井道,竖直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轿厢,在电梯井道中是可移动的;第一支承器件,将第一轿厢与第一对重连接,其中,第一支承器件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上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第一驱动装置引导;以及第一曳引器件,将第一轿厢与第一对重连接,其中,第一曳引器件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下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第一张紧装置引导,其中,在第一张紧装置上布置有用于识别第一曳引器件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一检测设备。
下面解释有利的方面,并且下面进一步描述优选的改进实施例。特别是关于特征的优点和定义的解释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和优选的,而不是限制性的示例。如果解释是限制性的,则会明确提及。
如果使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等)来例如指定部件、元件、方法步骤或方法动作,则这些序数词纯粹是为了区分名称,而不是指示任何相关性或顺序。这尤其意味着,例如,设备不必为了具有“第二部件”而具有“第一部件”。此外,设备可以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但不必须具有“第二部件”。还可以提供相同序号的多个单元,例如多个“第一部件”。
根据本文的理解,电梯设备被设计为例如具有一个竖直电梯井道和一个轿厢,但是也可以具有多个平行的竖直电梯井道和/或多个轿厢,特别是在一个电梯井道中具有多个轿厢。轿厢被保持在驱动装置的第一侧上的支承器件上并且经由支承器件被驱动,其中,驱动装置经由驱动轴将驱动扭矩传递到支承器件。支承器件进一步优选地在驱动装置的第二侧上借助支承器件连接到分配给轿厢的对重。驱动装置特别地布置在一个电梯井道或更多个电梯井道上方的机房中或者在电梯井道的上部区段(即所谓的井道顶部)中。支承器件特别地被设计为绳索、带、缆、链或类似物并且在其纵向延伸的方向上承载拉伸载荷。
电梯井道是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和/或沿着多个区域上方延伸的连续井道,并且具有设计用于轿厢通过的剖面。电梯井道将多个层站彼此连接,在轿厢停止时,通过层门和轿厢门在轿厢与层站之间形成临时通道。
驱动装置特别地由发动机和由发动机驱动的转向器件形成,其中支承器件以足够的静摩擦搁置在被驱动的转向器件上,从而将驱动扭矩施加到支承器件上。转向器件例如是用于设计为绳索的支承器件的牵引滑轮或者是在用于设计为带的支承器件的驱动轴上的接触表面。发动机例如是电动机、气动发动机或液压发动机并且直接或经由齿轮作用在从被驱动的转向器件上。
张紧装置特别地通过转向器件形成,以受力的方式沿竖直方向安装。为此,例如,机械的、液压的或气动的弹簧作用在轴上,转向器件保持在轴上,或者由轴形成转向器件。在此,施加的力是可调节的。特别地,张紧装置还包括缓冲器,以便吸收由于例如负载变化而导致的力峰值和/或冲击。
就被设计成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驱动装置或张紧装置而言,它们例如布置在电梯井道本身中(例如在井道底坑或井道顶部中),或者它们布置在与电梯井道顶部侧或底坑侧相邻的空间中(例如在机房内)。在此,驱动装置或张紧装置例如被拧紧到电梯井道的壁上或者以形状配合、力配合或材料配合的方式保持。
曳引器件被特别设计为对应于支承器件(例如作为绳索、带、缆、链等),并且在其纵向延伸的方向上承载拉伸载荷。曳引器件与轿厢、对重和支承器件形成封闭环路,其可以被预张紧以确保驱动装置上的支承器件有足够的静摩擦力。
用于识别第一曳引器件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检测设备被设计为例如机械或光学传感器设备。在机械传感器设备中,例如可以将触敏元件布置在引导线周围,通过引导线驱动传感器。在光学传感器设备的情况下,例如相应地可以围绕引导线设置挡光板,在其中断时检测设备被驱动。
上述电梯设备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包括如下的教导:通过检测第一曳引器件在张紧装置的区域中与其引导线的横向偏离来检测第一曳引器件的故障。本公开基于以下知识:至少在相关轿厢开始移动到下一个行程之前,可以以这种方式对于大量可想到的故障情况可靠且快速地识别到第一曳引器件的故障。特别地,无论故障沿着第一曳引器件发生在何处并且无论第一曳引器件有多长和相应的有多重,在张紧装置的区域中都会发生横向偏离。此外,即使在第一曳引器件完全掉落之前,在完全断裂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横向偏离。然后通过借助第一检测设备来识别故障,电梯设备可以被关闭,特别是使轿厢停止或固定,可以发警报、通知维护人员和/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特别是在整个第一曳引器件偏离引导线而完全断裂的情况下以及在由于从第一曳引器件上旋松缆线或线材而断裂单根缆线或单根线材的情况下,借助第一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其中旋松的缆线或旋松的线材随后偏离引导线并触发第一检测设备。此外,借助第一检测设备,第一曳引器件的直接在轿厢上、直接在对重上或在沿着第一曳引器件的任何其他点处的故障被可靠地检测到,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在张紧装置上第一曳引器件中的拉应力都会下降。由于第一曳引器件完全在张紧装置上方延伸,并且由于减小的张力是由于横向偏离而不是由于测量拉力而发生的,所以借助于第一检测设备对故障的检测不受第一曳引器件的重力的影响。因此,无论第一曳引器件的长度如何,第一检测设备都可靠地触发。
除了上述故障情况之外,为了快速识别第一曳引器件断裂然后卡在固定在电梯井道中的电梯设备的部件上的那些故障情况,还可以在张紧装置上例如通过监控布置在张紧装置的缓冲器的拉伸路径来识别对张紧装置施加的过大的力。例如,如果在对重上的第一曳引器件断裂、被卡住并且轿厢同时向上移动,或者如果在轿厢上的第一曳引器件断裂、被卡住并且对重同时向上移动,就会发生这种故障。
此外,在具有多个彼此上下布置的可移动轿厢的电梯设备中,对于多个轿厢的多个曳引器件,借助多个检测设备也可以可靠地检测电压降。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检测设备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和轿厢侧。术语“轿厢侧”被理解为是指转向器件面向轿厢的一侧。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相对于引导线的转向区域的偏离可以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进行,其中直线运行引导线的最低点位于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另外,在转向器件的正上方有足够的安装空间用于布置第一检测设备。由于轿厢侧的布置,可以特别快速且可靠地检测可能由于第一曳引器件的更复杂的引导而导致的轿厢侧的故障。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检测设备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和对重侧。术语“对重侧”被理解为是指转向器件的面向对重的一侧。首先,以此方式有利地实现对故障的冗余检测和因此特别可靠的检测。此外,可以像检测轿厢侧的故障一样快速且可靠地检测对重侧的故障。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梯设备包括:在电梯井道中是可移动的并且布置在第一轿厢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二轿厢;将第二轿厢与第二对重连接的第二支承器件,其中,第二支承器件经由布置在第二轿厢上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第二驱动装置被引导;以及将第二轿厢与第二对重连接的第二曳引器件,其中,第二曳引器件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下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张紧装置被引导,其中,在第二张紧装置上布置有用于识别第二曳引器件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三检测设备。对于第二轿厢或者对于第二曳引器件,则可以实现与上文关于第一轿厢或者第一曳引器件所描述的相同的优点。特别地,对于大量可想到的故障情况,快速且可靠地检测第二曳引器件的故障。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曳引器件的第一分股线经由第二张紧装置被引导,并且第二曳引器件的第二分股线经由布置在第一轿厢下方并相对于电梯井道固定的第三张紧装置被引导,其中,在第三张紧装置上布置有用于识别第二曳引器件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四检测设备。然后,第二曳引器件的分股线可以分别以对称布置附接至第二轿厢的侧面,并且由第二曳引器件施加到第二轿厢的力可以集中在第二轿厢的中心。这样,两条分股线可以以此方式被引导至下部第一轿厢的侧面,以便有利地利用电梯井道中的可用空间。特别地,两根分股线在对重侧彼此连接并且在对重侧的转向器件处转向。然后,可以有利地在第二张紧装置和第三张紧装置中的仅一个上设置缓冲器。可替代地并且具有相同的效果地,第二曳引器件的分股线可以在两侧附接至对重并且在轿厢侧彼此连接并在轿厢侧的转向器件处转向。
作为上文刚刚描述的特征的替代,或者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三检测设备和/或第四检测设备分别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第二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或第三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和轿厢侧。因此,关于在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的轿厢侧装置的第一检测设备的相关实施例所描述的优点相应地对第三检测设备和第四检测设备实现。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五检测设备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第二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和对重侧,并且/或者,第六检测设备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第三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和对重侧。因此,关于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的正上方的对重侧装置的第二检测设备所描述的优点相应地对第五检测设备和第六检测设备实现。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检测设备具有布置在各自曳引器件的第一侧上的第一枢转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其中,第一枢转元件通过曳引器件偏离其引导线时相对于第一传感器是可枢转的,以驱动第一传感器。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检测设备的特别简单的机械驱动。第一枢转元件在此可以被设计成非常稳定的,使得其不会被横向偏离的曳引器件损坏。然后避免曳引器件对损坏敏感的第一传感器的直接影响。此外,通过确定第一枢转元件的枢转行为,例如通过限制其枢转路径,曳引器件的不确定运动被转换成第一枢转元件的可容易被第一传感器识别的确定的运动。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检测设备具有布置在与曳引器件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第二枢转元件,其中,第二枢转元件通过在曳引器件偏离其引导线时是可枢转的,使得第二枢转元件使第一枢转元件相对于第一传感器枢转以驱动第一传感器。然后,通过使第一枢转元件相对于第一传感器枢转,即以从第一传感器的角度来看以相同的方式,第一传感器的驱动独立于曳引器件相对于其引导线横向偏离的方向而发生。为此,第二枢转元件优选地具有杠杆臂,在第二枢转元件枢转的情况下杠杆臂相对于第一枢转元件突出并使其枢转。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梯设备还包括保持元件,其中,第一枢转元件和第二枢转元件分别可旋转地保持在保持元件上。在保持元件上,枢转元件可以有利地容易地彼此保持为上文描述的运动学关系。特别地,各个枢转元件的多个枢转点可以彼此上下布置在保持元件上。
在上文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枢转元件和/或第二枢转元件借助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受到朝向各自起始位置的力。有利地,各个枢转元件抵抗枢转的阻力是可调节的,从而调节检测设备的灵敏度。弹簧元件还防止第一枢转元件的无意移动,例如由于电梯设备中的振动而导致的移动。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保持在保持元件上。然后,传感器简单地并且以相对于第一枢转元件固定的方式容纳在检测设备上。
在上文刚刚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梯设备还包括第二传感器,其中,第一枢转元件布置成相对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是可同时枢转的,并且其中,第二传感器特别地保持在保持元件上。第二传感器例如是相对于第一传感器的冗余传感器,并且/或者各传感器分别被分配给不同的控制电路,例如分别被分配给来自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中另一个的控制电路。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梯设备具有信号连接到第一传感器和/或第二传感器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被布置为在识别到其中一个传感器的驱动的情况下停止和/或固定第一轿厢和/或第二轿厢。如果识别到曳引器件的故障,则电梯设备可以快速且自动地停止运行。具体地,控制装置还被布置为例如通过相应的通知来触发警报和/或触发维护。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梯井道延伸超过200米。由于长的曳引器件的质量特别大,特别是与通过直接监测曳引器件在轿厢或对重上的拉应力来检测曳引器件的故障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梯设备的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和优选示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的措辞“附图”缩写为“图”。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在实施例中的检测设备的透视图;
图2b示出了根据图2a的检测设备的另一透视图;
图2c以分解图示出了根据图2a和图2b的检测设备的另一透视图;
图3a示出了在实施例中的检测设备在未驱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b示出了根据图3a的检测设备在第一驱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c示出了根据图3a和图3b的检测设备在第二驱动状态下的侧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在电梯设备的电梯井道的井道坑底中布置的多个张紧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其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修改和/或补充。针对特定实施例描述的每个特征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任何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特征组合使用。针对特定权利要求类型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每个特征也可以以相应的方式应用在另一权利要求类型的示例实施例中。
图1示出了电梯设备1,电梯设备1具有电梯井道2以及在电梯井道2中可沿竖直方向V移动的第一轿厢3.1和在电梯井道2中可沿竖直方向V移动的第二轿厢3.2。电梯井道2具有井道底坑2.1和井道顶部2.2,并且在机房4下方延伸。轿厢3.1、3.2在电梯井道2中在未详细示出的导轨上被引导并且保持在支承器件5.1、5.2上,支承器件5.1、5.2各自经由转向器件6以及驱动装置7.1、7.2被引导并且进一步与对重8.1、8.2连接。对重8.1、8.2特别地彼此相邻地布置在电梯井道2中。
第一轿厢3.1进一步经由第一曳引器件9与第一对重8.1连接,其中第一曳引器件9经由第一张紧装置10被引导。第一张紧装置10由转向器件10.1、10.2形成,转向器件10.1、10.2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承受力以预张紧第一曳引器件9。第一曳引器件9被引导绕过第二对重8.2。以相应的方式,第二轿厢3.2经由第二曳引器件11与第二对重8.2连接,其中第二曳引器件11被分成两条分股线11.1、11.2,分股线11.1、11.2被引导绕过第一轿厢3.1。两条分股线11.1、11.2分别经由第二张紧装置12或第三张紧装置13被引导。第二张紧装置12由转向器件12.1、12.2形成,转向器件12.1、12.2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承受力以预张紧第二曳引器件11。第三张紧装置13由转向器件13.1、13.2形成,转向器件13.1、13.2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承受力以预张紧第二曳引器件11。
在张紧装置10、12、13上,在曳引器件9、11的直线运行引导线或分股线11.1、11.2的区域中的转向器件10.1、10.2、12.1、12.2、13.1、13.2上方的轿厢侧和对重侧分别布置有检测设备15.1、15.2、15.3、15.4、15.5、15.6,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电梯设备1还包括仅以非常简化的方式示出的控制装置19,在检测设备15.1、15.2、15.3、15.4、15.5、15.6之一上或借由检测设备15.1、15.2、15.3、15.4、15.5、15.6之一识别到曳引器件9、11偏离其预期引导线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9触发轿厢3.1、3.2的停止、轿厢3.1、3.2的固定、警报信号、维护通知和/或类似操作。
图2a、图2b和图2c以多个透视图示出了检测设备15,其中图2c示出了分解图。检测设备15具有保持元件20,其中在保持元件20上以可枢转的方式在枢轴点分别安装有位于曳引器件9、11的第一侧上的第一枢转元件21.1和位于曳引器件9、11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第二枢转元件21.2。枢转元件21.1、21.2在曳引器件9、11横向偏离其引导线时被枢转。在图2a和图2c中,曳引器件9、11被示出为位于其预期引导线中。此外,第一传感器22.1和第二传感器22.2保持在保持元件20上,使得第一枢转元件21.1在远离曳引器件9、11或朝向传感器22.1、22.2的枢转移动期间将其驱动。第一枢转元件21.1借助弹簧元件23受到远离传感器22.1、22.2的力,并且借助在图2c中更详细地识别的轮廓24限制第一枢转元件21.1的枢转路径。第二枢转元件21.2具有杠杆臂25,第二枢转元件21.2借助杠杆臂25在枢转期间使第一枢转元件21.1枢转。
图3a、图3b、图3c示出了处于多种(在此以手动为例)驱动状态的检测设备15,未驱动(图3a)、在使第一枢转元件21.1驱动时(图3b)以及在使第二枢转元件21.2驱动时(图3c)。在未驱动状态下,第一枢转元件21.1被弹簧元件23推离传感器22.1、22.2,使得传感器22.1、22.2保持未驱动。在使第一枢转元件21.1驱动时,第一枢转元件21.1相对于传感器22.1、22.2被直接按压或枢转,以使传感器22.1、22.2驱动,其中轮廓24限制枢转路径。在使第二枢转元件21.2驱动时,杠杆臂25相对于第一枢转元件21.1被按压或枢转,使得其压靠或枢转传感器22.1、22.2以使传感器22.1、22.2驱动。
图4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电梯设备1中的井道坑底2.1的区域,电梯设备1具有张紧装置10、12、13以及布置在其上的检测设备15.1、15.2、15.3、15.4、15.5、15.6和对其引导的曳引器件9和11。张紧装置10、12、13各自经由螺纹连接件16.1、16.2、16.3拧紧至井道坑底2.1的底部(未详细示出),并因此相对于电梯井道2固定。张紧装置10、13还具有缓冲器17.1、17.2,借助缓冲器17.1、17.2可以缓冲在曳引器件9、11中出现的应力峰值。通过张紧装置10、12、13施加到曳引器件9、11的力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设置在其壳体中。
附图标记列表
1电梯设备
2电梯井道
2.1 电梯井道的井道底坑
2.2 电梯井道的井道顶部
3.1 第一轿厢
3.2 第二轿厢
4机房
5.1 第一支承器件
5.2 第二支承器件
6转向辊
7.1 第一驱动装置
7.2 第二驱动装置
8.1 第一对重
8.2 第二对重
9第一曳引器件
10第一张紧装置
10.1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0.2第一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1第二曳引器件
11.1第二曳引器件的第一分股线
11.2第二曳引器件的第二分股线
12第二张紧装置
12.1第二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2.2第二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3第三张紧装置
13.1第三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3.2第三张紧装置的转向器件
15 检测设备
15.1 第一检测设备
15.2 第二检测设备
15.3 第三检测设备
15.4 第四检测设备
15.5 第五检测设备
15.6 第六检测设备
16.1 螺纹连接件
16.2 螺纹连接件
16.3 螺纹连接件
17.1 缓冲器
17.2 缓冲器
19 控制装置
20 检测设备的保持元件
21.1检测设备的第一枢转元件
21.2检测设备的第二枢转元件
22.1 检测设备的第一传感器
22.2 检测设备的第二传感器
23 检测设备的弹簧元件
24 检测设备的轮廓
25 检测设备的杠杆臂
V竖直方向

Claims (15)

1.一种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设备(1)包括:
至少一个电梯井道(2),竖直延伸;
至少一个第一轿厢(3.1),在所述电梯井道(2)中是可移动的;
第一支承器件(5.1),将所述第一轿厢(3.1)与第一对重(8.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器件(5.1)经由布置在所述第一轿厢(3.1)上方并相对于所述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一驱动装置(7.1)引导;以及
第一曳引器件(9),将所述第一轿厢(3.1)与所述第一对重(8.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曳引器件(9)经由布置在所述第一轿厢(3.1)下方并相对于所述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一张紧装置(10)引导;
其中,在所述第一张紧装置(10)上布置有用于识别所述第一曳引器件(9)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一检测设备(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设备(15.1)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张紧装置(10)的转向器件(10.1,10.2)的正上方和轿厢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第二检测设备(15.2)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张紧装置(10)的转向器件(10.1,10.2)的正上方和对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设备(1)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轿厢(3.2),在所述电梯井道(2)中是可移动的并布置在所述第一轿厢(3.1)上方;
第二支承器件(5.2),将所述第二轿厢(3.2)与第二对重(8.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支承器件(5.2)经由布置在所述第二轿厢(3.2)上方并相对于所述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二驱动装置(7.2)被引导;以及
第二曳引器件(11),将所述第二轿厢(3.2)与所述第二对重(8.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曳引器件(11)经由布置在所述第一轿厢(3.1)下方并相对于所述电梯井道(2)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张紧装置(12)引导;
其中,在所述第二张紧装置(12)上布置有用于识别所述第二曳引器件(11)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三检测设备(1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曳引器件(11)的第一分股线(11.1)经由所述第二张紧装置(12)被引导并且所述第二曳引器件的第二分股线(11.2)经由布置在所述第一轿厢(3.1)下方并相对于所述电梯井道(2)固定的第三张紧装置(13)被引导;
其中,在所述第三张紧装置(13)上布置有用于识别所述第二曳引器件(11)相对于预期引导线横向偏离的至少一个第四检测设备(15.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设备(15.3)和/或所述第四检测设备(15.4)分别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张紧装置(12)的转向器件(12.1、12.2)或所述第三张紧装置(13)的转向器件(13.1、13.2)的正上方和轿厢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第五检测设备(15.5)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张紧装置(12)的转向器件(12.1,12.2)的正上方和对重侧;并且/或者
其中,第六检测设备(15.6)布置在直线运行引导线的区域中的所述第三张紧装置(13)的转向器件(13.1、13.2)的正上方和对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检测设备(15.1,…,15.6)包括布置在各自的曳引器件(9、11)的第一侧上的第一枢转元件(21.1)和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22.1),其中,所述第一枢转元件(21.1)通过在曳引器件(9、11)偏离其引导线时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22.1)是可枢转的,以驱动所述第一传感器(2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检测设备(15.1,...,15.6)具有布置在与所述曳引器件(9、11)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的第二枢转元件(21.2),其中,所述第二枢转元件(21.2)通过在曳引器件(9、11)偏离其引导线时以如下方式可枢转:所述第二枢转元件(21.2)使所述第一枢转元件(21.1)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22.1)枢转,以驱动所述第一传感器(2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设备(1)还包括保持元件(20),其中,所述第一枢转元件(21.1)和所述第二枢转元件(21.2)分别可旋转地保持在所述保持元件(20)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元件(21.1)和/或所述第二枢转元件(21.2)借助至少一个弹簧元件(23)而受到朝向各自起始位置的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22.1)保持在所述保持元件(20)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梯设备(1)还包括第二传感器(22.2),其中,所述第一枢转元件(21.1)布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22.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22.2)是可同时枢转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梯设备(1)还包括控制装置(19),所述第一传感器(22.1)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22.2)信号连接到控制装置(19),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9)被设置为在识别到所述第一传感器(22.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22.2)中的一个驱动时停止和/或固定所述第一轿厢(3.1)和/或所述第二轿厢(3.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道(2)延伸超过200米。
CN202323195140.2U 2023-11-24 2023-11-24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Active CN221587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95140.2U CN221587759U (zh) 2023-11-24 2023-11-24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95140.2U CN221587759U (zh) 2023-11-24 2023-11-24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587759U true CN221587759U (zh) 2024-08-23

Family

ID=92404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95140.2U Active CN221587759U (zh) 2023-11-24 2023-11-24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5877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8703B2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bottom tensioning apparatus
US7926622B2 (en) Lift cable slack monitoring device and method
KR101343700B1 (ko) 승강기 승강실의 브레이크 장치
US8807286B2 (en) Method and an arrangement in rope condition monitoring of an elevator
EP1741658B1 (en) Elevator apparatus
AU2009331700A1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 elevator support means, an elevator support means monitoring device, and a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such a monitoring device
US20120006627A1 (en) Monitoring of support in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US20070000734A1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WO2007144456A1 (en) Arrangement for detecting slack rope of an elevator
US4106594A (en) Elevator system
CN107922150B (zh) 电梯控制系统和操作电梯系统的方法
US5886308A (en) Rope speed monito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5829231A (zh) 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
EP3693313B1 (en) Hoisting rope monitoring device
US9522806B2 (en) Deflection pulley cover for monitoring elevator car support
EP229254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whether an elevator car has become jammed along its travel path
CN221587759U (zh) 具有曳引器件和对应的张紧装置的电梯设备
CN103796943B (zh) 具有平衡机构的电梯
CN101326118A (zh) 电梯
US20210371240A1 (en) Emergency terminal stopping systems
US11498804B2 (en) Prognostic failure detection of elevator roller guide wheel
KR102523904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로프파단 검출에 의한 이중 안전운행 시스템 및 상기 시스템을 이용한 안전운행 방법
EP3553011A1 (en) Overspeed detection and guiding devices for elevator systems
US12252376B2 (en) Method for releasing safety gears, and a stalling detector
WO200510564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