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62264U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62264U CN221562264U CN202323320479.0U CN202323320479U CN221562264U CN 221562264 U CN221562264 U CN 221562264U CN 202323320479 U CN202323320479 U CN 202323320479U CN 221562264 U CN221562264 U CN 2215622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wheel
- synchronous
- sliding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618 wire wrap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68 molte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包括底座、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传动带组件、第二传动带组件、同步带组件及张紧组件,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设置于底座;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及同步带,第一同步轮同时与第一传动带及同步带传动连接,第一同步轮与第一基板滑动连接,第二同步轮同时与第二传动带及同步带传动连接,第二同步轮与第二基板滑动连接;张紧组件设置于同步带。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通过张紧组件调节同步带张紧度时可以同时对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张紧度进行调节,提升了调节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3D打印的类型有多种,其中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熔丝堆积成形)类型的3D打印机成本较低,应用范围较广。FDM类型的3D打印机的常见传动结构有笛卡尔坐标结构、coreXY结构等,以上结构都具有多条传动带,通过多条传动带驱动喷头移动,使喷头沿零件截面轮廓和填充轨迹运动,同时将熔化的材料挤出,一层一层地构建,直到零件完全成型。
然而,在对多条传动带的张紧力进行调节时,需要单独对每个传动带进行调节,因而调节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可以提升皮带张紧度的调节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包括底座、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传动带组件、第二传动带组件、同步带组件及张紧组件,第一基板设置于所述底座;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底座;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带轮及绕设于所述第一带轮的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传动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二带轮及绕设于所述第二带轮的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及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轮同时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同时与所述第二传动带及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同步带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用于连接喷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张紧组件设置于所述同步带并跟随所述同步带运动;其中,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第一基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与所述第二基板滑动连接,所述张紧组件被配置为通过调整所述同步带的张紧度,带动所述第一同步轮及所述第二同步轮相对位置改变,从而调整所述第一传送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张紧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3D打印机包括: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打印喷头,所述打印喷头与所述张紧组件连接并跟随所述张紧组件运动。
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通过张紧组件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度时,同步带能够带动第一同步轮及第二同步轮的位置发生改变,第一同步轮的位置变化时会使第一传动带的张紧度发生改变,第二同步轮位置变化时会使第二传动带的张紧度发生改变,从而实现调节同步带张紧度时对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张紧度进行调节,提升了调节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同步轮及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二同步轮及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10、底座;120、第一导轨;130、第一基板;140、第一驱动件;150、第一主动轮;160、第一从动轮;170、第一传动带;180、第一惰轮;190、第二惰轮;210、第二导轨;220、第二基板;230、第二驱动件;240、第二主动轮;250、第二从动轮;260、第二传动带;270、第三惰轮;280、第四惰轮;310、第一同步轮;311、第一绕接部;312、第二绕接部;313、第一隔板;320、第二同步轮;321、第三绕接部;322、第四绕接部;323、第二隔板;330、第三导轨;340、打印喷头;350、同步带;351、第一连接部;352、第二连接部;360、第三基板;370、张紧组件;380、第一连接件;390、第二连接件;410、调节件;411、螺杆;412、头部;413、螺母;420、弹性件;430、第一滑动件;440、第一滑轨;450、第二滑动件;460、第二滑轨;XX、第一方向;YY、第二方向;X1、第三方向;X2、第四方向;Y1、第五方向;Y2、第六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用于3D打印机。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包括底座110、第一基板130、第二基板220、第一传动带组件、第二传动带组件、同步带组件及张紧组件370。
底座110用于承载第一基板130、第二基板220、第一传动带组件、第二传动带组件、同步带组件及张紧组件370。第一基板130设置于底座110,第一基板130可以为板状、块状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定。第二基板220设置于底座110,第一基板130可以为板状、块状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第一带轮及第一传动带170,第一带轮设置于底座110,第一传动带170绕设于第一带轮,第一传动带170沿第一方向XX设置。
第二传动带组件包括第二带轮及第二传动带260,第二带轮设置于底座110,第二传动带260绕设于第二带轮,第二传动带260同样沿第一方向XX设置,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一传动带170间隔且平行设置。
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310、第二同步轮320及同步带350,第一同步轮310用于使第一传动带170及同步带350同步转动,第二同步轮320用于使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轮同步转动,同步带350用于连接喷头。同步带350沿第二方向YY设置,第二方向YY与第一方向XX呈夹角设置,优选地,第二方向YY与第一方向XX垂直。
第一同步轮310同时与第一传动带170及同步带350传动连接,且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一基板130滑动连接,第二同步轮320同时与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传动连接,且第二同步轮320与第二基板220滑动连接。
张紧组件370用于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张紧组件370设置于同步带350并跟随同步带350运动。
由于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一基板130滑动连接,第二同步轮320与第二基板220滑动连接,张紧组件370在调整同步带350的张紧度时,同步带350能够带动第一同步轮310及第二同步轮320的位置发生改变,第一同步轮310的位置变化时会使第一传动带170的张紧度发生改变,第二同步轮320位置变化时会使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发生改变。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通过张紧组件370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时,可以使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同步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同时对多个皮带的张紧度进行调节,提升了调节效率。而且,由于同步带350与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之间的作用力均相同,因而同步带350、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相同,从而使得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在运转时更加平稳,打印精度更高。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带350具有第一连接部351及第二连接部352,张紧组件370包括第一连接件380、第二连接件390及调节件410。
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一连接部351连接,第二连接件390与第二连接部352连接。第一连接件380示例性地可以为L形连接板、连接杆、连接块等。L形连接板的具有呈夹角设置的两边,其中一边与第一连接部351连接,另一边与调节件410连接。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一连接部351的连接方式示例性地可以为螺接、粘接、压接等。第二连接件390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连接件380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件390与第二连接部352的连接方式示例性地可以为螺接、粘接、压接等。
调节件410与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均连接,调节件410能够调节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二连接件39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第二连接件390与第一连接件380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连接件390与第一连接件380相互靠近时,同步带350被拉长,同步带350的张紧度变大,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同步变大。第二连接件390与第一连接件380相互远离时,同步带350缩短以恢复一定的形变,同步带350的张紧度变小,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同步变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仅起到连接的作用,因而,调节件410可以直接与第一连接部351及第二连接部352连接,而无需设置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或者是,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与调节件410一体设置,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作为调节件410与同步带350连接的两个连接端。
继续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件410包括螺栓及螺母413,螺栓包括螺杆411及头部412,头部412与螺杆411固定连接,螺母413与螺杆411螺纹连接。螺栓及螺母413为常见的构件,成本较低,且螺栓及螺母413具有一定的自锁性能。螺杆411同时穿过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二连接件390,头部412与第一连接件380抵接,螺母413与第二连接件390抵接。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均设置于头部412与螺母413之间,或者第一连接件380与头部412抵接的那一部分位于头部412与螺母413之间,第二连接件390与螺母413抵接的那一部分位于头部412与螺母413之间。
当需要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时,通过使螺杆411与螺母413发生相对转动,可以调节头部412与螺母41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二连接件39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同步带350、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
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调节件410可以是气缸、伸缩杆等,只需调节件410的两端即能够相对运动又能够保持原位即可。
继续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张紧组件370还包括弹性件420,弹性件420在形变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头部412及第一连接件380抵接,从而使得头部412能够通过弹性件420对第一连接件380施力。
弹性件420示例性地可以为弹簧、弹片、弹性垫片等。弹性件420为弹簧时,弹性件420套设于螺杆411,且弹性件420的两端分别与头部412及第一连接件380抵接。弹性件420为弹片时,弹性件420可以与螺杆411连接,或者弹性件42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头部412及第一连接件380固定连接,以免弹性件420掉落。弹性件420为弹性垫片时,弹性件420套设于螺杆411,且弹性件420的两端分别与头部412及第一连接件380抵接。
调节件410能够施力于弹性件420,弹性件420在压缩的同时,第一连接件380与第二连接件390相互靠近,弹性件420的弹力等于同步带350的张紧力。当同步带350受到冲击时,同步带350可以进一步压缩弹性件420以释放能量,以吸收冲击,避免同步带350因超出形变范围而断裂。
继续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步带350具有开口,也即同步带350为断开式,第一连接部351及第二连接部352分别位于开口的两端,调节件410通过调节同步带350开口两端的距离,来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可以理解的是,随着同步带350、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使用时间的增长,同步带350、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会逐渐被拉长,因而在调节张紧度时,往往是需要调紧张紧度。因而,同步带350开口两端的距离可以预留一定的余量,从而使得同步带350的张紧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余量。同步带350为断开式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不影响传动功能。当然,同步带350也可以为闭环式,同步带350为闭环式时,位于第一连接部351及第二连接部352之间的那一部分同步带350需要保持松弛的状态,以使第一连接部351及第二连接部352可以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同步带3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80,另一端依次绕接于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二同步轮320后连接第二连接件390。通过设置第三导轨330可以提升打印喷头340的移动精度,减小同步带350对于打印喷头340移动精度的负面影响。
如图3-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一滑轨440、第一滑动件430、第二滑轨460及第二滑动件450。
第一滑轨440设置于第一基板130,第一滑动件430滑动设置于第一滑轨440,第一滑轨440设置于第一基板130,第一滑轨440沿第一滑动件430的滑动方向延伸,第一滑动件430滑动设置于第一滑轨440。第一滑轨440可以为滑杆,第一滑动件430套设于滑杆。或者第一滑轨440上设置有凹槽,第一滑动件430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部,凸部滑动于凹槽使得第一滑动件430滑动于第一滑轨440。又或者第一滑动件430与第一滑轨440之间设置有滚珠,第一滑动件430通过滚珠滑动于第一滑轨440。通过第一滑轨440限定第一滑动件430的滑动轨迹,可以提升第一滑动件430的移动精度。第一同步轮310设置于第一滑动件430,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一滑动件430同步滑动。
第二滑轨460设置于第二基板220,第二滑动件450滑动设置于第二滑轨460,第二滑动件450与第二滑轨46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第一滑动件430及第一滑轨440,在此不在赘述。第二同步轮320设置于第二滑动件450,第二同步轮320与第二滑动件450同步滑动。
继续参考图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第一传动带170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一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一外表面,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内表面抵接。第二传动带260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二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二外表面,第二同步轮32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内表面抵接。
第一惰轮180设置于第一基板130或第一滑动件430,第一惰轮180相对于第一基板130无论是固定设置还是滑动设置,均不影响第一同步轮310传递拉力。第一惰轮18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外表面抵接,第一惰轮180用于使第一传动带170发生形变,使第一传动带170贴紧于第一同步轮310,从而使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之间的摩擦提升,以尽量避免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之间发生打滑。
第二惰轮190设置于第一基板130或第一滑动件430,第二惰轮190相对于第二基板220无论是固定设置还是滑动设置,均不影响第一同步轮310传递拉力。第二惰轮19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外表面抵接,第二惰轮190用于使第一传动带170发生形变,使得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一传动带170贴紧于第一同步轮310,增大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轮310之间发生打滑。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惰轮180与第二惰轮190既可以同时设置,也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
优选地,在第一滑动件430的滑动方向上,第一惰轮180与第二惰轮190分别设置于第一同步轮310的两侧。第一同步轮310在移动时,第一惰轮180及第二惰轮190可以更好地限定第一传动带170的形状,使得第一传动带170的两边尽可能平行。
第三惰轮270设置于第二基板220或第二滑动件450,第三惰轮270相对于第三基板360无论是固定设置还是滑动设置,均不影响第二同步轮320传递拉力。第三惰轮27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外表面抵接,第三惰轮270用于使第二传动带260产生形变,使得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二传动带260贴紧于第二同步轮320,增大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之间的摩擦,尽量避免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之间发生打滑。
第四惰轮280设置于第二基板220或第二滑动件450,第二惰轮190相对于第二基板220无论是固定设置还是滑动设置,均不影响第二同步轮320传递拉力。第四惰轮280设置于第一基板130,第四惰轮28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外表面抵接,第四惰轮280用于使第二传动带260产生形变,使得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二传动带260贴紧于第二同步轮320,增大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轮320之间发生打滑。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惰轮270与第四惰轮280既可以同时设置,也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
在第二滑动件450的滑动方向上,第三惰轮270与第四惰轮280分别设置于第二同步轮320的两侧。第二同步轮320在移动时,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可以更好地限定第二传动带260的形状,使得第二传动带260的两边尽可能平行。
继续参考图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轮310在自身轴向上具有第一绕接部311及第二绕接部312,第一绕接部311与第二绕接部312相邻或间隔设置,第一传动带170及同步轮分别绕接于第一绕接部311及第二绕接部312。
第二同步轮320在自身轴向上具有第三绕接部321及第四绕接部322,第三绕接部321与第四绕接部322相邻或间隔设置,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轮分别绕接于第三绕接部321及第四绕接部322。
第一同步轮310的第一绕接部311与第二绕接部312之间可以沿径向设置第一隔板313,第一隔板313可以避免同步带350与第一传动带170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影响同步带35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转动。
同理,第二同步轮320的第三绕接部321及第四绕接部322之间可以沿径向设置第二隔板323,第二隔板323可以避免同步带350与第二传动带260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影响同步带35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转动。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导轨120、第二导轨210、第三导轨330及第三基板360。
第一导轨120设置于底座110,第一基板130滑动设置于第一导轨120。第一导轨120可以为滑杆,第一基板130套设于滑杆。或者第一导轨120上设置有凹槽,第一基板130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部,凸部滑动于凹槽使得第一基板130滑动于第一导轨120。又或者第一基板130与第一导轨120之间设置有滚珠,第一基板130通过滚珠滑动于第一导轨120。通过设置第一导轨120可以提升第一基板130的移动精度,减小第一传动带170对于第一基板130移动精度的负面影响。
第二导轨210设置于底座110,第二基板220滑动设置于第二导轨210。第二基板220与第二导轨21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基板130与第一导轨120,在此不在赘述。
第三导轨330第三导轨3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基板130及第二基板220,且第三导轨330垂直于第一导轨120,第一基板130与第二基板220在移动时带动第三导轨330移动。
第三基板360滑动设置于第三导轨330,第三基板360与第三导轨33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基板130与第一导轨120,在此不在赘述。第三基板360连接于同步带350并跟随同步带350运动,第三导轨330可以提升第三基板360在移动时的精度及稳定性。
第一导轨120及第二导轨210可以作为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两个Y轴导轨,第三导轨330可以作为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X轴导轨。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底座110的第一驱动件140及第二驱动件230,第一带轮包括第一主动轮150及第一从动轮160,第一主动轮150设置于第一驱动件140输出端,第一传动带170同时绕接于第一主动轮150、第一同步轮310及第一从动轮160。第二带轮包括第二主动轮240及第二从动轮250,第二主动轮240设置于第二驱动件230输出端的以及转动设置于底座110的,第二传动带260同时绕接于第二主动轮240、第二同步轮320及第一从动轮160。
第一主动轮150、第一从动轮160、第一同步轮310、第二主动轮240、第二从动轮250及第二同步轮320均为齿轮,第一传动带170、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均为齿带。相比于光面传动带,齿轮与齿带配合更不易发生打滑。需要说明的是,齿带的外圈表面较为光滑,内圈表面设有凸齿。由于第一惰轮180及第二惰轮190均与第一传动带170的外侧抵接,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均与第二传动带260的外侧抵接,为了减少摩擦力,提高传动效率,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均为光轮。
第一驱动件140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动精度较高。第一驱动件140为步进电机时,第一主动轮150设置于步进电机的转轴。第一从动轮160与第一主动轮150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导轨120的两端,以便于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基板130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件140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必然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转动,但是第一同步轮310有可能转动,也有可能不转动但相对于第一导轨120移动。
第二驱动件230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动精度较高。第二驱动件230为步进电机时,第二主动轮240设置于步进电机的转轴。第二从动轮250与第二主动轮240可以分别位于第二导轨210的两端,以便于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基板220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驱动件230转动时,第二主动轮240必然通过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从动轮250转动,但是第二同步轮320有可能转动,也有可能不转动但相对于第二导轨210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原理与Hbot结构或者CoreXY结构的运动过程相似,具体原理如下。
由于第一驱动件140具有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及停止三种状态,第二驱动件230具有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及停止三种状态。其中,当第一驱动件140与第二驱动件230均停止转动时,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停止工作。因此,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在工作时的方式包括八种。为了清楚的描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过程,下面示例性的介绍几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方式。
当第一驱动件140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轮310逆时针转动,第一同步轮31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第二同步轮320逆时针转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往第三方向X1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第二传动带260在第二驱动件230约束下也停止转动,故第二同步轮320在转动时会相对于第二传动带260往第五方向Y1移动,进而带动打印喷头340往第五方向Y1移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向第三方向X1与第五方向Y1的合成方向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轮310顺时针转动,第一同步轮31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第二同步轮320顺时针转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往第四方向X2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第二传动带260在第二驱动件230约束下也停止转动,故第二同步轮320在转动时会相对于第二传动带260往第六方向Y2移动,进而带动打印喷头340往第六方向Y2移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向第四方向X2与第六方向Y2的合成方向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使第一从动轮160顺时针转动,并使第一同步轮310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第二主动轮240通过第二传动带260使第二从动轮250逆时针转动,并使第二同步轮320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通常第一驱动件140与第二驱动件230的规格相同,也即扭矩相同,因此,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二同步轮320均不转动,第一同步轮310在第一传动带170的作用下向第六方向Y2运动,第二同步轮320在第二传动带260的作用下向第六方向Y2运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向第六方向Y2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轮310顺时针转动,第二主动轮240通过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从动轮250及第二同步轮320顺时针转动,第一同步轮310与第二同步轮32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打印喷头340向第四方向X2移动。此时,打印喷头340向第四方向X2移动。
如图1所示,第三方向X1及第四方向X2分别为与第一方向XX平行且相互背离的两个方向,第五方向Y1及第六方向Y2分别为与第二方向YY平行且相互背离的两个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其他运动方式可以参照上述运动方式进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3D打印机,3D打印机包括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及打印喷头340,打印喷头340与同步带350传动连接,并跟随同步带350运动,从而使得打印喷头340可以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打印。
进一步地,打印喷头340与张紧组件370连接,并跟随张紧组件370运动,从而避免打印喷头340与张紧组件370连接于同步带350的不同部位,减少打印喷头340对于皮带的行程影响。
具体的,如图6所示,打印喷头340可以与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可拆卸连接,在需要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时,先拆下打印喷头340,然后通过调节件410调节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待调整完成后,将打印喷头340安装于第一连接件380及第二连接件390上。
进一步地,打印喷头340还与第三基板360连接,第三基板360可以提升打印喷头340的移动稳定性及精度。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用于3D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基板,设置于所述底座;
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底座;
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带轮及绕设于所述第一带轮的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沿第一方向设置;
第二传动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二带轮及绕设于所述第二带轮的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及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轮同时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同时与所述第二传动带及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同步带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用于连接喷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以及
张紧组件,设置于所述同步带并跟随所述同步带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第一基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与所述第二基板滑动连接,所述张紧组件被配置为通过调整所述同步带的张紧度,带动所述第一同步轮及所述第二同步轮相对位置改变,从而调整所述第一传动带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张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具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张紧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及
调节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连接,所述调节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
螺杆,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
头部,与所述螺杆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以及
螺母,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抵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头部与所述螺母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组件还包括: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螺杆,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及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具有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开口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
第一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一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件;
第二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以及
第二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二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一滑动件;
第二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一滑动件,在所述第一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惰轮与所述第二惰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同步轮的两侧;
第三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或所述第二滑动件;以及
第四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或所述第二滑动件,在所述第二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上,所述第三惰轮与所述第四惰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同步轮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基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
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基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
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及所述第二基板,且所述第三导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轨;以及
第三基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且连接于所述同步带并跟随所述同步带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轮在自身轴向上具有第一绕接部及第二绕接部,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同步轮分别绕接于所述第一绕接部及所述第二绕接部;所述第二同步轮在自身轴向上具有第三绕接部及第四绕接部,所述第二传动带及所述同步轮分别绕接于所述第三绕接部及所述第四绕接部。
10.一种3D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
打印喷头,所述打印喷头与所述张紧组件连接并跟随所述张紧组件运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320479.0U CN221562264U (zh) | 2023-12-06 | 2023-12-06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320479.0U CN221562264U (zh) | 2023-12-06 | 2023-12-06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62264U true CN221562264U (zh) | 2024-08-20 |
Family
ID=92290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320479.0U Active CN221562264U (zh) | 2023-12-06 | 2023-12-06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62264U (zh) |
-
2023
- 2023-12-06 CN CN202323320479.0U patent/CN2215622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36027B (zh) | 超音波焊接設備 | |
US7926370B2 (en) | Rotation and extension/retraction link mechanism | |
US8402801B2 (en) | Cor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cord manufacturing method | |
US10944311B2 (en) | Nozzle turning apparatus and winding machine | |
EP0397631B1 (en) | A device for converting linear reciprocating motion to rotary motion | |
US6375589B1 (en) | Roller chain sprocket | |
CN221562264U (zh)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及3d打印机 | |
KR20170113305A (ko) | 시트·필름 성형 롤 장치, 시트·필름 성형 방법 | |
CN219618503U (zh)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 |
JP2004059286A (ja) | スライド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搬送装置 | |
CN205522520U (zh) | 一种模块化3d打印机用滑轨装置 | |
CN209022457U (zh) | 3d打印机平面运动系统 | |
CN113815227A (zh) | 一种3d打印机双层运行结构 | |
CN108838660A (zh) | 一种锁螺丝机 | |
CN101065815B (zh) | 一种用于无线轴线圈绕制机上的排线设备 | |
CN108331888A (zh) | 线角耦合传动机构 | |
CN208108934U (zh) | 射击训练靶架 | |
KR101882893B1 (ko) | 모듈화 지지장치를 구비한 리니어 동력전달기구 | |
CN217532607U (zh) | 挠性传动机构、包含其的驱动装置、换电设备及换电站 | |
CN213671289U (zh) | 一种胀筋装置 | |
CN213671287U (zh) | 一种胀筋装置 | |
CN220488089U (zh) | 一种更改出力动作方向的机构 | |
CN210484303U (zh) | 组装机及其调节机构 | |
CN221538864U (zh) | 变向机构 | |
CN208138416U (zh) | 平面传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