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14122U - 一种引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引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14122U CN221514122U CN202123360644.6U CN202123360644U CN221514122U CN 221514122 U CN221514122 U CN 221514122U CN 202123360644 U CN202123360644 U CN 202123360644U CN 221514122 U CN221514122 U CN 2215141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gative pressure
- section
- water
- water inlet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28 superna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12 coag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引射装置应用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结构相对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引射装置,包括壳体、负压筒以及负压吸管,壳体上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口,负压筒一端开口为出水端、另一端封闭,在负压筒筒身上设置有进水孔,负压筒设置在壳体内,负压筒的出水端朝向壳体的出水口,负压筒的封闭端朝向壳体的进水口,壳体的内壁与负压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并形成环形狭缝状的喷水嘴,负压吸管的出水端通过进水孔与负压筒的内腔密封连通,负压吸管的进水端位于壳体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引射装置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领域中,有时会需要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部分产物重新应用到污水处理的其他环节中,例如使用混凝沉淀的方法处理污水时,往往会将污水中杂质沉淀后沉淀物质上方积存的污泥上清液重新与待处理的污水进行混合,利用污泥上清液中的活性物质参与新污水处理,这时常常会用到引射装置,引射装置是利用文丘里效应通过高速的射流形成的负压将引射流吸入与射流混合。污水处理领域中常用的如授权公告号CN208648858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的文丘里管作为引射装置,常规的文丘里管引射装置一般包括喷水嘴、一次进口、调风板、收缩管、混合管、扩散管等结构组成,除了能够将引射流吸入外还需要承担均匀混合的责任,但是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引射装置的混合能力不足以满足要求,通常还需要在引射装置之后设置专门的混合结构,这样引射装置为了均匀混合而设计的相关结构只会徒增结构复杂度,造成了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引射装置应用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结构相对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引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引射装置,包括壳体、负压筒以及负压吸管,壳体上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口,负压筒一端开口为出水端、另一端封闭,在负压筒筒身上设置有进水孔,负压筒设置在壳体内,负压筒的出水端朝向壳体的出水口,负压筒的封闭端朝向壳体的进水口,壳体的内壁与负压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并形成环形狭缝状的喷水嘴,负压吸管的出水端通过进水孔与负压筒的内腔密封连通,负压吸管的进水端位于壳体外。
较佳的,壳体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包括收口段,所述收口段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变小,收口段的出水端与出水管的进水端密封连通,负压筒的开口端位于出水管内,负压筒的封闭端位于进水管内,喷水嘴位于负压筒外壁与出水管内壁相对的位置。
较佳的,进水管还包括扩张段,所述扩张段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大,所述扩张段的出水端与收口段的进水端密封连通。
较佳的,扩张段和/或收口段为喇叭筒状、锥筒状或薄壁球台状。
较佳的,负压吸管从扩张段和收口段相交线处或靠近相交线的位置穿透进水管管壁并与进水管管壁密封连接。
较佳的,负压吸管穿透进水管管壁的位置位于收口段上与收口段和扩张段相交线相邻。
较佳的,喷水嘴的轴向长度为20mm-100mm。
较佳的,喷水嘴的横截面积为0.01m2-0.02m2。
较佳的,负压筒的容积为30L-100L。
较佳的,负压吸管位于进水管内的部分,其轴线与负压筒的轴线垂直,负压吸管设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当负压吸管数为二个时,负压吸管位于负压筒的两侧,相对设置,当负压吸管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各负压吸管呈辐射状均匀的分布在负压筒的周壁上;负压筒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支撑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引射装置中,进水管的出水端与出水管的进水端连通,负压筒位于进水管内,负压筒的出水端朝向出水筒的出水端,负压吸管穿过进水筒筒壁,负压筒的进水端与负压吸管的出水端连通,负压筒的出水端位于出水管内,利用负压筒与出水管之间的间隙形成喷水嘴,喷水嘴结构简单稳固,负压筒即形成了喷水嘴的结构又提供了形成负压环境的结构,可以满污水处理领域满足吸引要求,同时降低了引射装置结构的复杂度,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实施例5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00、壳体;01、出水口;02、进水口;10、出水管;101、封板;11、扩张段;12、收口段;20、进水管;30、负压筒;31、容水段;32、喷嘴段;40、负压吸管;50、支撑板;60、喷水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引射装置包括壳体00、用于形成负压环境的负压筒30以及连通待吸引液体与负压筒30的负压吸管40,负压筒30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负压筒30套设置在壳体00内,负压筒30和壳体00间需形成环状缝隙结构,引流液体经由壳体00的一端流入,经环状缝隙加速后从另一端流出,高速流经环状缝隙的液体在负压筒30的开口端处形成负压,使负压筒30形成负压环境,待吸引液体由负压吸管40进入到负压筒30,从负压筒30内流出与引流液体汇集。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壳体00包括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进水管10与出水管20对接密封连通,出水管20的出水口为壳体00的出水口01,进水管10的进水口为壳体00的进水口02。进水管10包括收口段12和扩张段11,扩张段11的出水端与收口段12的进水端密封连通,收口段12的出水端与出水管20的进水端密封连通,扩张段11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大,收口段12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小,这样进水管10中间较粗,使进水管10能够容纳更多的水,利于形成引射效应,进水管10的进水端和出水端收窄便于与口径较小的出水管、送水管道对接,结构简单;负压筒30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其开口端为出水端,负压筒30的外径分别小于出水管20和进水管10的内径,负压筒30与出水管20同轴设置,负压筒30的出水端也就是开口端位于出水管20内,负压筒30的封闭端位于进水管10内,负压筒30的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孔。负压筒30的外壁与出水管20的内壁相对的位置之间形成环形缝隙,该缝隙构成喷水嘴60。负压吸管40的进水端位于进水管10外,负压吸管40的出水端与负压筒30的进水孔密封连通。负压吸管40最好穿过进水管10管壁,且负压吸管40的管壁与进水管10管壁之间密封连接,当然负压吸管40也可以从壳体00的进水口或者出水口进入壳体内。采用本实施例结构的进水管10,收口段12内壁与负压筒30外壁之间的水路由宽至窄逐渐变化,水流断面面积均匀变化,使液体在经过喷水嘴60之前的流速逐渐提高,可以避免流体的速度骤然升高时形成的高速流体对引射装置产生过大的冲击力;流体经过进水管10时水流断面面积始终变化均匀,可以降低流速变化过大对设备的不良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最好为同轴设置的圆锥形管,这样便于收口段12和扩张段11统一加工,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也可以设置为喇叭口形、薄壁球台形、棱锥筒型等形状,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可以设置成相同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只要满足一端开口大、一端开口小,且内径从大到小逐渐变化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出水管20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与进水管10内表面的横截面形状要一致,方便二者的对接。
使用时带有压力的水流称为引流液体从进水管10的进水口流入进水管10,水流在通过水道收窄的喷水嘴60处时流速升高,形成高速射流,使位于高速射流附近的负压筒30的内腔形成负压状态,将待引入的液体从负压吸管40吸入负压筒30形成引射流流入出水管,负压筒30中的引射流与高速射流液体在出水管内混合从出水管20流出,完成待引入液体的吸入。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引射装置利用负压筒30与出水管20之间的间隙形成喷水嘴60,喷水嘴60结构简单稳固,优选的负压筒30出水端伸入出水管20的长度即喷水嘴60的长度在20mm-100mm范围内,最好为45-50mm,喷水嘴的横截面积最好在0.01m2-0.02m2之间,这样既可以保证形成有力的射流,又可以避免流体阻力造成过大的能量损失。本实用新型结构中,负压筒30既与出水管的进水端形成了喷水嘴60的结构又提供了形成负压环境的结构,简化了引射装置的结构,负压筒30的容积最好在30L-100L范围内,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
负压吸管40从位于或靠近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的相交线处穿透进水管10管壁,在位于或靠近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相交线处,负压筒30与进水管10之间的水流断面面积大,在此处流速相对较低、水流对负压吸管40的冲击力相对较低,有助于保护负压吸管40。负压吸管40穿透进水管10管壁的位置最好设置在收口段12上,负压吸管40与相交线的距离越近越好,这样负压吸管40承受水流冲击的一侧水流流速相对较小,冲击力相对较低,有助于进一步保护负压吸管40。
负压筒30上设置至少一个负压吸管40,每个负压吸管40均与负压筒30内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四个负压吸管40。当负压吸管40数为二个时,负压吸管40位于负压筒30的两侧,相对设置;当设置两个以上的负压吸管40时,各负压吸管40最好呈辐射状均匀地分布在负压筒30的外圆周壁上,即各负压吸管40轴线在负压筒30端面上的投影分别沿负压筒30的半径设置且各负压吸管40以负压筒3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均匀的圆周分布,各负压吸管40最好等高设置且具有轴线与负压筒30轴线垂直段,最好是位于进水管10内的部分为与负压筒30轴线垂直段,有助于保持引射装置周向应力均衡,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当然,各负压吸管40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高度,负压吸管4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
在负压筒30的外壁与进水管10的内壁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板50,通过支撑板50连接进水管10与负压筒30,支撑板50和负压吸管40共同承担固定负压筒30的职责,有助于保持负压筒30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分担负压吸管40上的压力。
本发明中,出水管20与负压筒的相对形成喷水嘴60结构的部分最好为直管段,这样喷水嘴60为环筒状喷水嘴,结构简单,形成负压稳定可靠。
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进水管10只有一段,进水管10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小。进水管10的进水端设置有封板101,进水口02设置在封板101上,与供水管连通。
实施例3:如图4所示,包括壳体00、用于形成负压环境的负压筒30和以及连通待吸引液体与负压筒30的负压吸管40。壳体00为直管形,壳体00两端分别为进水口02和出水口01。负压筒30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其开口端为出水端,负压筒30与壳体00同轴设置,且负压筒30设置在壳体00内,负压筒30的出水端朝向出水口01。负压筒30的外壁与壳体00的内壁相对位置之间具有环形缝隙,该缝隙构成喷水嘴60。负压筒30的长度即喷水嘴60的长度在20mm-100mm范围内,最好为45-50mm,喷水嘴60的横截面积最好在0.01m2-0.02m2之间,负压筒30的容积最好在30L-100L范围内。负压吸管40的进水端位于壳体00外,负压吸管40的出水端位于壳体00内且与负压筒30的进水孔连通。在负压筒30的外壁与壳体00的内壁之间通过负压吸管40连接。当壳体00直径比较大,而连接的引流液体的管路直径较小时,可以在壳体00的两端或一端均设置封板101,在封板101上设置进水口02与管路连通。
实施例4: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负压筒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大,负压筒出水端的部分外壁与壳体00之间形成喷水嘴60,喷水嘴60处的横截面积最好在0.01m2-0.02m2之间,喷水嘴60的长度在20mm-100mm范围内,最好为45-50mm,这样壳体00内壁与负压筒30外壁之间的水路是由宽至窄逐渐变化的,水流断面面积均匀变化,使液体在经过喷水嘴60之前以及经过喷水嘴60时的流速始终时逐渐提高,可以避免高速流体对引射装置产生过大的冲击力。当然负压筒30也可以设置为喇叭口形、薄壁球台、棱锥筒型等形状。当然,负压筒30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也可以不均匀变大,而仅在喷水嘴60形成的位置是均匀变化或呈直筒段,照样形成喷水嘴结构。
实施例5: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负压筒30包括两段,分为容水段31和喷嘴段32,容水段31的出水端与喷嘴段32的进水端连通,容水段31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大,喷嘴段32为直管形且与容水段31口径较小一端直径相同,喷嘴段32的外壁与壳体00之间形成喷水嘴60,喷水嘴60处的横截面积最好在0.01m2-0.02m2之间,喷水嘴60的长度在20mm-100mm范围内,最好为45-50mm,这样壳体00内壁与负压筒30外壁之间的水路是由宽至窄逐渐变化的,水流断面面积均匀变化,使液体在经过喷水嘴60之前的流速逐渐提高,可以避免高速流体对引射装置产生过大的冲击力。当然容水段31也可以设置为喇叭口形、薄壁球台、棱锥筒型等形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00)、负压筒(30)以及负压吸管(40),壳体(00)上设置有出水口(01)和进水口(02),负压筒(30)一端开口为出水端、另一端封闭,在负压筒筒身上设置有进水孔,负压筒设置在壳体(00)内,负压筒(30)的出水端朝向壳体(00)的出水口(01),负压筒(30)的封闭端朝向壳体的进水口(02),壳体(00)的内壁与负压筒(30)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并形成环形狭缝状的喷水嘴(60),负压吸管(40)的出水端通过进水孔与负压筒(30)的内腔密封连通,负压吸管(40)的进水端位于壳体(0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00)包括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进水管(10)包括收口段(12),所述收口段(12)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变小,收口段(12)的出水端与出水管(20)的进水端密封连通,负压筒(30)的开口端位于出水管(20)内,负压筒(30)的封闭端位于进水管(10)内,喷水嘴(60)位于负压筒(30)外壁与出水管(20)内壁相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管(10)还包括扩张段(11),所述扩张段(11)的直径从其进水端到出水端均匀变大,所述扩张段(11)的出水端与收口段(12)的进水端密封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扩张段(11)和/或收口段(12)为喇叭筒状、锥筒状或薄壁球台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吸管(40)从扩张段(11)和收口段(12)相交线处或靠近相交线的位置穿透进水管(10)管壁并与进水管(10)管壁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吸管(40)穿透进水管(10)管壁的位置位于收口段(12)上与收口段(12)和扩张段(11)相交线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水嘴(60)的轴向长度为20mm-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水嘴(60)的横截面积为0.01m2-0.02m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筒(30)的容积为30L-100L。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吸管(40)位于进水管(10)内的部分,其轴线与负压筒(30)的轴线垂直,负压吸管(40)设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当负压吸管(40)数为二个时,负压吸管(40)位于负压筒(30)的两侧,相对设置,当负压吸管(40)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各负压吸管(40)呈辐射状均匀的分布在负压筒(30)的周壁上;负压筒(30)的外壁与壳体(00)的内壁之间通过支撑板(50)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36915X | 2020-12-31 | ||
CN202023336915 | 2020-12-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14122U true CN221514122U (zh) | 2024-08-13 |
Family
ID=9218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60644.6U Active CN221514122U (zh) | 2020-12-31 | 2021-12-29 | 一种引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14122U (zh) |
-
2021
- 2021-12-29 CN CN202123360644.6U patent/CN2215141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44732B (zh) | 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 | |
US4123800A (en) | Mixer-injector | |
US5322222A (en) | Spiral jet fluid mixer | |
CN108772218B (zh) | 一种涡流式清洗喷射装置 | |
CN206444470U (zh) | 一种静态气体混合装置 | |
CN111744382B (zh) | 气液两相流分配器与气液两相流分配方法 | |
CN221514122U (zh) | 一种引射装置 | |
CN210875852U (zh) | 一种磁化辅助与气相辅助相结合的雾化装置 | |
CN210048555U (zh) | 一种多级旋切破碎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
CN110523553B (zh) | 一种磁化辅助与气相辅助相结合的雾化方法及装置 | |
CN113926601B (zh) | 微纳米气泡空化喷嘴 | |
CN108150144B (zh) | 稠油掺稀混合工具 | |
CN111151150A (zh) | 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 | |
CN110316812B (zh) | 一种基于气动旋流强制掺混技术的高效曝气器及应用 | |
CN210974049U (zh) | 一种基于气动旋流强制掺混技术的高效曝气器 | |
CN118236874A (zh) | 一种涡流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涡街振荡喷头耦合的静态装置 | |
CN211864584U (zh) | 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 | |
CN103464016B (zh) | 一种射流群快速高效溶氧处理的装置 | |
JP2017221919A (ja) |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シャワーヘッドおよび混相流体処理装置 | |
CN216038881U (zh) | 一种负压式高效溶气装置 | |
CN209322511U (zh) | 一种自激式微纳米气泡喷头 | |
CN102434985B (zh) | 太阳能热水系统用水射流喷头 | |
CN208603849U (zh) | 一种用于工业污水处理的射流曝气器 | |
CN113685570B (zh) | 一种掺合针阀 | |
CN111841351B (zh) | 天然气减阻剂雾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