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08273U -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08273U CN221508273U CN202323020567.9U CN202323020567U CN221508273U CN 221508273 U CN221508273 U CN 221508273U CN 202323020567 U CN202323020567 U CN 202323020567U CN 221508273 U CN221508273 U CN 2215082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protection plate
- contact
- battery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group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570 Cupro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电池保护板包括保护板主体和连接件,保护板主体上间隔地设有第一触片和第三触片,第一触片与第一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第三触片与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电连接,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第二电芯的负极耳通过连接件电连接至保护板主体,从而使保护板主体能够获取两电芯的电压,也使得两电芯通过连接件实现串联,使两电芯间的通流发热不会累积在保护板主体上,避免保护板主体温升过高;同时也能够为保护板主体腾出更多的器件布置空间,利于发热器件的均匀分布,避免保护板主体局部过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护板护体上PCM的设计内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目前大多数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的电池采用的都是快充电池,并搭配PCM(保护电路模块,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保护板,以实现快速充电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目前的快充电池也大多采用两电芯串联的设计,如图1所示,保护板主体3’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触片31’、第二触片32’、第三触片33’和第四触片34’,其中第一触片31’与第一电芯1’的负极耳电连接,第二触片32’与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电连接,第三触片33’与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电连接,第四触片34’与第二电芯2’的正极耳电连接,同时第二触片32’通过设置于保护板上的铜箔(图中未示出)与第三触片33’电连接,从而实现两电芯串联,但两电芯之间的串联仅通过设置于保护板主体3’上的铜箔实现,不仅内阻大,通电时铜箔产生的热量还会累积在保护板主体3’上,导致电池充电时保护板主体温升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以在一定程度降低保护板内阻,避免保护板温升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板包括保护板主体和连接件;
所述保护板主体上设有第一触片和第三触片;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保护板主体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触片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三触片用于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连接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保护板主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片朝向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形成有窄部,使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连接处形成有预折弯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片呈平直的片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片弯折成U型,使所述第一连接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一体式的片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厚度为0.05mm-0.25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铜连接件、铜合金连接件、镍连接件或镍合金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板主体上还设有第二触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触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片、所述第二触片和所述第三触片均为L型镍片,包括相垂直的第一镍片部和第二镍片部;
所述第一触片、所述第二触片和所述第三触片的第一镍片部均焊接于所述保护板主体上;
所述第一触片的第二镍片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片的第二镍片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三触片的第二镍片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保护板包括保护板主体和连接件,保护板主体上间隔地设有第一触片和第三触片,第一触片和第三触片均与保护板主体电连接;连接件的一端与保护板主体电连接。电池保护板用于与电池的两电芯(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电连接,两电芯在与电池保护板进行组装时,第一电芯的负极耳与第一触片电连接,第一电芯的正极耳与连接件电连接,即第一电芯的正极耳通过连接件与保护板主体电连接,同时第二电芯的正极耳与第三触片电连接,第二电芯的负极耳与连接件电连接,即第二电芯的负极耳也通过连接件与保护板主体电连接;从而使第一电芯被接入到第一触片和连接件于保护板主体的连接位之间,第二电芯被接入到连接件于保护板主体的连接位和第三触片之间,保护板主体能够分别获取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电压,同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也通过连接件实现串联,从而相较于现有的在保护板主体上设置四个触片以及用于实现串联的铜箔,能够使第一电芯的正极耳与第二电芯的负极耳之间的通流发热不会累积在保护板主体上,避免保护板主体温升过高;同时也能够为保护板主体腾出更多的器件布置空间,利于发热器件的均匀分布,避免保护板主体局部过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护板护体上PCM(保护电路模块)的设计内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以及包括所述电池的电子设备,电池包括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因而所述电池以及电子设备也具有电池保护板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池保护板与两电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板与两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板的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护板的连接件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电芯,2’-第二电芯,3-’保护板主体,31-’第一触片,32-’第二触片,33-’第三触片,34-’第四触片;
1-第一电芯,2-第二电芯,3-保护板主体,31-第一触片,32-第二触片,33-第三触片,4-连接件,41-第一连接片,42-第二连接片,43-窄部,44-预折弯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2至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板,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保护板包括保护板主体3和连接件4,保护板主体3上间隔地设有第一触片31和第三触片33,第一触片31和第三触片33均与保护板主体3电连接;连接件4的一端与保护板主体3电连接,比如,保护板主体3上还设有第二触片32,第二触片32与保护板主体3电连接,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二触片32电连接,以通过第二触片32实现与保护板主体3的电连接。
电池保护板用于与电池的两电芯(第一电芯1和第二电芯2)电连接,两电芯在与电池保护板进行组装时,第一电芯1的负极耳与第一触片31电连接,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与连接件4电连接,即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通过连接件4与第二触片32电连接,同时第二电芯2的正极耳与第三触片33电连接,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与连接件4电连接,即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也通过连接件4与第二触片32电连接;从而使第一电芯1被接入到第一触片31和第二触片32之间,第二电芯2被接入到第二触片32和第三触片33之间,保护板主体3能够根据第一触片31与第二触片32之间的电压获取到第一电芯1的电压,根据第二触片32和第三触片33之间的电压获取到第二电芯2的电压;同时,第一电芯1和第二电芯2也通过连接件4实现串联,从而相较于现有的在保护板主体3’上设置四个触片以及用于实现串联的铜箔,能够使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与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之间的通流发热不会累积在保护板主体3上,避免保护板主体3温升过高;同时也能够为保护板主体3腾出更多的器件布置空间,利于发热器件的均匀分布,避免保护板主体3局部过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护板护体上PCM(保护电路模块)的设计内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件4包括第一连接片41和第二连接片42,连接件4通过第一连接片41与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和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电连接,连接件4通过第二连接片42与第二触片32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片41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第一电芯1和第二电芯2均设于第一连接片4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第一连接片41的长度与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与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之间的间距适配,使得第一连接片4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能够与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电连接,第一连接片4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能够与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电连接;第二连接片42设于第一连接片4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用于与保护板主体3上的第二触片32电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连接片41实现第一电芯1和第二电芯2的串联,同时通过第二连接片42使第一电芯1被接入到第一触片31和第二触片32之间,使第二电芯2被接入到第二触片32与第三触片33之间,以使保护板主体3能够获取第一电芯1和第二电芯2的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片42朝向第一连接片41的一端形成有窄部43,即沿第一连接片41的长度方向,窄部43的尺寸既小于第一连接片41的尺寸也小于第二连接片42的主体部分的尺寸,从而使第一连接片41和第二连接片42在连接处也就是窄部43处形成有预折弯豁口44,以便于对连接件4进行折弯,使得在通过连接件4对两电芯与保护板主体3进行组装时,可根据两电芯的极耳与保护板主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对第一连接片41和第二连接件4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41主要用于承载流经两电芯之间的电流,其长度可根据实际项目中两电芯极耳之间的之间进行设计,宽度可根据实际项目中电流大小进行设计。
第二连接片42主要用于实现保护板主体3对两电芯压力的检测,第二连接片42的主体部分的尺寸也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适配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现有的四触片加铜箔的方式,四触片均需承载流经两电芯的较大的电流,本申请中的第二触片32实现电压检测,无需承载大电流,从而使得第二触片32的尺寸相较于现有的四触片能够具有更小的尺寸,第二连接片42也可具有较小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连接件4为一体式的片状结构,以便于加工制造。优选地,片状的连接件4具有较薄的厚度,比如连接件4的厚度为0.05mm-0.25mm,从而节约连接件4所占用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根据两电芯的不同设置位置,第一连接片41的形状可适配调整;比如,如图3所示,当两电芯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时,或者当两电芯沿自身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极耳相对时,可将第一连接片41设置为平直的片状;又比如,如图4所示,当两电芯沿自身厚度方向叠置时,且第一电芯1的正极耳与第二电芯2的负极耳相对时,可将第一连接片41弯折成U型,并使第一连接片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件4为金属连接件4,以能够导电;比如连接件4的材质可以为铜、铜合金、镍或者镍合金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触片31、第二触片32和第三触片33均为L型镍片,并均包括相垂直的第一镍片部和第二镍片部,其中第一触片31、第二触片32和第三触片33的第一镍片部均通过锡膏贴装于保护板主体3的预定位置处,以使第一触片31、第二触片32和第三触片33固定连接于保护板主体3上并与保护板主体3实现电连接。第一触片31通过自身的第二镍片部与第一电芯1的负极耳电连接,第二触片32通过自身的第二镍片部与连接件4的第二连接片42电连接,第三触片33通过自身的第二镍片部与第二电芯2的正极耳电连接。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保护板。
在该实施例中,电池包括电池保护板,因此电池具有电池保护板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因此电子设备具有电池的全部友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板主体和连接件;
所述保护板主体上间隔地设有第一触片和第三触片;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保护板主体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分别与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触片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三触片用于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连接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保护板主体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片朝向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形成有窄部,使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连接处形成有预折弯豁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呈平直的片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弯折成U型,使所述第一连接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体式的片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厚度为0.05mm-0.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铜连接件、铜合金连接件、镍连接件或镍合金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主体上还设有第二触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触片电连接;
所述第一触片、所述第二触片和所述第三触片均为L型镍片,包括相垂直的第一镍片部和第二镍片部;
所述第一触片、所述第二触片和所述第三触片的第一镍片部均焊接于所述保护板主体上;
所述第一触片的第二镍片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片的第二镍片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三触片的第二镍片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电连接。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护板。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20567.9U CN221508273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20567.9U CN221508273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08273U true CN221508273U (zh) | 2024-08-09 |
Family
ID=92130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20567.9U Active CN221508273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08273U (zh) |
-
2023
- 2023-11-08 CN CN202323020567.9U patent/CN2215082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70349B1 (ko) | 보호회로기판의 접속단자 및 그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 |
CN110492046A (zh) | 具有带有电池监测和焊接组件特征的pcba的电池组组件 | |
CN111403675A (zh) | 电池和电子装置 | |
US20240120522A1 (en) |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50007116A1 (en) | Roll core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and battery | |
CN102224617B (zh) | 组电池 | |
CN221508273U (zh) | 电池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设备 | |
CN218731657U (zh) | 电芯及电池模组 | |
CN221176298U (zh) | 电芯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107331820B (zh) | 免焊接电池模组及免焊接电池模组系统 | |
CN217086681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6015521U (zh) | 一种电池 | |
CN215451610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09786058U (zh) | 电池组件、用电设备和可移动平台 | |
CN209843825U (zh) | 一种转接板组件及电池 | |
CN210136944U (zh) | 一种电池组连接固定装置 | |
CN209515837U (zh) | 一种高能量密度的新型锂电池的镍片结构 | |
GB2498250A (en) | Conductive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ell of secondary battery. | |
CN218731664U (zh) | 电池 | |
CN210984822U (zh) | 一种可拆卸组合式锂电池包 | |
CN219739116U (zh) |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7641442U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20604755U (zh) | 一种双盖板方形电池结构 | |
CN221614143U (zh) | 动力电池极柱、极柱总成结构、电池外壳及电池 | |
CN216161903U (zh) | 电芯组件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