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444262U - 一种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44262U
CN221444262U CN202323189877.3U CN202323189877U CN221444262U CN 221444262 U CN221444262 U CN 221444262U CN 202323189877 U CN202323189877 U CN 202323189877U CN 221444262 U CN221444262 U CN 221444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gnition
fire
fixing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89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吴勇
贺立军
方松青
王晔
许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Intelligent Cook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89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44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44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44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在外火盖中设有红外燃烧组件,在红外燃烧组件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包括允许至少部分红外线透过的高透板以及用于固定高透板的安装壳,安装壳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外火盖,连接组件包括在安装壳的底面上设置的至少一对固定销,和在外火盖的上表面对应位置设置的与之配合连接的支腿,固定销和支腿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和/或径向限位。本实用新型在红外燃烧组件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能够防止滴落或溢出的菜汤等杂物掉落在红外燃烧组件上,通过固定销和支腿的连接实现保护组件与外火盖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新颖,方便了用户拆装更换,同时也便于用户清洁,防止出现卫生死角。

Description

一种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在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的调节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分火器的火孔中喷出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锅支架上的炊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出现了红外线燃气灶。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具有热效应,有极强的穿透能力,不易被大气所吸收。因此,红外线燃气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而红外线炉灶是利用红外线的这些特点制造而成的。节能效率可以达到35%以上。由特殊耐火材料制成的红外线辐射板,在火焰燃烧的时候,将火焰转变成红外线,加快物体的受热过程。由于红外线辐射传递,从而使燃气灶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授权公告号为CN103742949B的一种红外线燃气灶,包括炉头,以及置于炉头上的红外线辐射陶瓷板,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炉头上方设有支架,支架具有向红外线辐射陶瓷板提供二次空气的空气通道,所述支架还支撑有耐高温的透明板。首先支架不容易拆卸,燃气灶容易形成卫生死角,其次该申请仅仅是在透明板的下方设置了支架,而透明板的上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固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运输途中,仍然存在透明板从支架上方掉落的风险。
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固定高透板,并且其结构容易拆装防止形成卫生死角的燃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在外火盖中设有红外燃烧组件,在所述红外燃烧组件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允许至少部分红外线透过的高透板以及用于固定高透板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外火盖,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在安装壳的底面上设置的至少一对固定销,和在外火盖的上表面对应固定销的位置设置的与之配合连接的支腿,所述固定销和支腿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和/或径向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销包括设有第一固定柱的第一固定销,所述支腿包括设有上部开口的第一插槽的第一支腿,所述第一固定柱嵌入第一插槽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沿着安装壳底面周向方向,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有侧支撑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长度大于侧支撑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销和第一支腿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在远离安装壳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柱的顶端的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销包括设有第二固定柱和与之阶梯连接的第二挡台的第二固定销,所述支腿包括设有第三固定柱的第二支腿,所述第三固定柱的顶端与第二挡台相抵,第三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径向相抵形成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壳包括支撑板和上压板,所述高透板夹设在上压板和支撑板之间,所述连接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板底部和外火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内沿设置承托槽,所述高透板嵌入承托槽中,所述连接组件部分设置在承托槽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上压板的外侧设有外沿向下倾斜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外沿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侧板,所述支撑板外侧设有外沿向下倾斜的外环壁,所述外环壁的倾斜角度大于遮挡部,所述外环壁、侧板和遮挡部之间形成一楔形空腔。
进一步的,在所述侧板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上压板内侧弯折的固定夹,外环壁的外侧边缘被限定在固定夹和侧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红外燃烧组件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能够防止滴落或溢出的菜汤等杂物掉落在红外燃烧组件上。并且保护组件由高透板和安装壳组成,安装壳能够将高透板保护在其内部,防止高透板从任何方向坠落,安全可靠。
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销和支腿的连接实现保护组件与外火盖之间的连接,第一固定销和第一支腿通过形成径向限位和转动限位,第二固定销和第二支腿形成径向限位,结构简单新颖,方便了用户拆装更换,同时也便于用户清洁,防止出现卫生死角。
3、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压板和支撑板,在上压板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贯通孔方向弯折的固定夹,将支撑板的底部边缘限定在固定夹和上压板的侧板之间,将支撑板和上压板相互固定。一方面保护组件结构紧凑可靠,很难轻松开启,提升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将保护组件模块化,方便生产加工,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替换。
4、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上压板设置外沿向下倾斜的遮挡部,有利于滴落的菜汤或者其他杂质向下滑落,防止其残留并固结在安装壳上造成难以清洁的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整体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压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压板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红外燃烧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R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点火入口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点火出口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附图标记说明:
10-高透板;101-上压板;102-支撑板;1021-第一固定销;1022-第二固定销;1011、止抵部;1012、过渡部;1013、遮挡部;1014、侧板;1015、固定夹;1015-a、第一通孔;1021-a、第一挡台;1021-b、侧支撑柱;1021-c、第一固定柱;1021-d、第一固定孔;1022-a、第二固定柱;1022-b、第二挡台;1023、外环壁;1023-a、第二通孔;1024、承托槽;
20-燃烧板;201-上护板;2011-顶护板;2012-侧护板;202-下衬板;2021-第一侧衬板;2022-承接部;2023-连接部;2023-a、凸沿;203-垫圈;204-紊流板;2041-连接壁;205-辅助气流通道;
30-外火盖;3011、第一支腿;3011-a、第一连接板;3011-b、第二固定孔;3011-c、第一插槽;3011-d、插槽侧壁;3012、第二支腿;3012-a、第三挡台;3012-b、第三固定柱;306、第三连接部;310、第一环台;311、第二环台;305、点火部;3051、点火槽;3051-a、槽内小孔;3052、避让结构;3053、第一传气道;3054、第二传气道;3055、第一空腔;3057、点火孔;315、贯通孔;308、点火出口;308-a、点火入口;3081、U型凹槽;3082、传火槽;3083、稳火孔;3084、出火孔;316-c、外壁;
80、热电偶;
90、点火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包括外火盖30,在外火盖30中设有红外燃烧组件,外火盖30整体呈环形,外火盖30整体安装在火盖座上,红外燃烧组件同轴间隔设置在外火盖30的内圈,还包括点火装置,用于将燃气点燃。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分为内环气流与外环气流,内环气流经过红外燃烧组件下方的内环气流通道进入红外燃烧组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燃气指的是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气体或者燃气,燃气经点火装置点燃后,在红外燃烧组件、外火盖30外壁306以及传火通道内为火焰形态,后文不再赘述);外火盖内部包括供外环气流通过的空腔,外环气流由空腔到达外火盖外壁316,需要说明的是,外火盖外壁316包括一圈围绕外壁316设置的出火孔3084,外环气流由空腔达到出火孔3084。
关于点火部305与外火盖30的关系,点火部305可以作为外火盖30的一部分,与外火盖30一体设置;也可以安装在外火盖30上,当点火部305与外火盖30安装到位后,点火部305设置在外火盖30外壁316的一端,可以作为外火盖30外壁316的一部分。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在红外燃烧组件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用户在做饭时难免会发生溢锅等意外情况导致汤汁外溢,为了防止汤汁或者其他杂物掉落在红外燃烧组件上影响燃烧效果,本实施例在红外燃烧组件上方设置有保护组件。而为了保证燃气能够尽量充分的燃烧以及便于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保护组件间隔的设置在红外燃烧组件上,在二者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同时可以让高温废气适当的在排气通道中聚集,使高温废气的热量得到恰当的利用而不是直接排放而造成热量损失。
如图1-7所示,保护组件包括允许至少部分红外线透过的高透板10以及用于固定高透板10的安装壳,高透板10安装在安装壳内。红外燃烧组件与高透板10之间有预设间距,预设间距大于1mm,优选5-10mm,该尺寸过小,则燃烧板20阻力过大导致气流无法正常流动、燃烧不充分、无法发出红外线。尺寸过大容易导致红外线能量衰减。进一步的,高透板10与外火盖30外边缘形成最小排烟间隙且大于2mm,优选5-15mm。
进一步的,安装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支撑板102套设在上压板101内,支撑板102的底部边缘与上压板101的底部边缘相抵接,在上压板101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安装壳内部方向弯折的固定夹1015,固定夹1015将支撑板102的底部边缘限定在固定夹1015和上压板101底部边缘之间,将支撑板102和上压板101相互固定。
进一步的,上压板101由内至外分别设有,
止抵部1011,内沿向下倾斜设置,止抵部1011的内径小于高透板10直径,止抵部1011的内沿底部与高透板10相抵接;
过渡部1012,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遮挡部1013,外沿向下倾斜设置;
侧板1014,从遮挡部1013的外沿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固定夹1015设置在侧板1014下边沿。
止抵部1011能够和高透板10之间形成固定关系,止抵部1011的内侧边沿与高透板10的上表面相止抵,限制高透板10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同时由于止抵部1011内沿向下倾斜,当高透板10上出现滴落的菜汤,会被止抵部1011的内边沿挡住,不会渗入到上压板101内部进而对安装壳内部造成污染;遮挡部1013的外沿向下倾斜,会使得滴落在此处的液体沿着遮挡部1013向下流动,从边沿滴落到灶台上,不会对内部结构造成污染。
进一步的,支撑板102由内向外分别设有,
承托槽1024,用于承接高透板10,包括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的环形托板以及内周壁,托板的内径小于高透板10的直径;
外环壁1023,外沿向下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外环壁1023的倾斜角度大于遮挡部1013,使得外环壁1023、侧板1014和遮挡部1013之间形成一楔形空腔,空气的导热较差,这样可以减少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之间的热量的传递,降低热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长期使用,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产生锈蚀难以分离。
进一步的,高透板10的厚度大于承托槽1024内周壁的高度,使得止抵部1011和过渡部1012均与支撑板102相隔离,进一步的减少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之间的热量的传递。
优选的,承托槽1024内周壁的内径略微大于高透板10的直径,由于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用户使用燃气灶时在高温的作用下高透板10以及支撑板102都会发生膨胀,所以留出此空间以防止发生热膨胀时保护组件被膨胀损坏发生危险。
更优选的,在承托槽1024和高透板10之间设有垫片,具体而言,垫片设置在高透板10的侧壁和承托槽102的内周壁之间,和/或设置在高透板10的底部边缘和托板之间,优选的,垫片采用隔热材料制成,能够减少高透板10和承托槽1024之间的热传递,减少热量浪费,和/或采用弹性材料制成,能够防止高透板10和承托槽1024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碰撞。
进一步的,在至少一个固定夹1015上设有第一通孔1015-a,在支撑板102的外环壁1023与第一通孔1015-a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1023-a,将紧固件穿过第一通孔1015-a和第二通孔1023-a以紧密连接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
本实施例在红外燃烧组件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能够防止滴落或溢出的菜汤等杂物掉落在红外燃烧组件上。并且保护组件由高透板和安装壳组成,安装壳能够将高透板保护在其内部,防止高透板从任何方向坠落,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压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套设在上压板内,在上压板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贯通孔方向弯折的固定夹,将支撑板的底部边缘限定在固定夹和上压板底部边缘之间,将支撑板和上压板相互固定。一方面保护组件结构紧凑可靠,很难轻松开启,提升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将保护组件作为一个模块,方便生产加工,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替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壳上压板设置外沿向下倾斜的遮挡部,有利于滴落的菜汤或者其他杂质向下滑落,防止其残留并固结在安装壳上造成难以清洁的情况。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保护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外火盖30,进一步的,如图1、5、6、8所示,连接组件包括在保护组件的安装壳的底面上设置的至少一对固定销,和在外火盖30的上表面对应固定销的位置设置的与之配合连接的支腿,固定销和支腿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和/或径向限位。优选的,连接组件在保护组件的安装壳的底面上均匀分布,使保护组件的安装更加平衡和稳定。
本实施例中,固定销和支腿分别为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以及径向限位。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销1021包括固定端连接于安装壳底面的第一固定柱1021-c,第一支腿3011包括上部开口的第一插槽3011-c,第一固定柱1021-c的形状与第一插槽3011-c的形状相互配合,第一固定柱1021-c嵌入第一插槽3011-c进行固定,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以及径向限位。优选的,此时第一固定柱1021-c的顶端与第一插槽3011-c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长期使用产生锈蚀难以分离。
具体而言,第一支腿3011包括固定端连接于外火盖30顶部的第一连接板3011-a,沿着外火盖30顶部周向方向,第一连接板3011-a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火盖30内部的方向延伸的插槽侧壁3011-d,插槽侧壁3011-d的高小于第一连接板3011-a,两个插槽侧壁以及外火盖30顶部之间围合形成上部开口的第一插槽3011-c。
优选的,在远离安装壳的方向上,第一固定柱1021-c的顶端的宽度逐渐减小,一方面在第一固定柱1021-c插入插槽时产生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便于第一固定柱的插入。
沿着安装壳底面周向方向,第一固定柱1021-c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有固定端连接于安装壳底面的侧支撑柱1021-b,用以增强第一固定柱1021-c的强度。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柱1021-c的长度大于侧支撑柱1021-b。
在第一固定柱1021-c和侧支撑柱1021-b的固定端设有向安装壳外侧水平延伸的第一挡台1021-a,当保护组件和外火盖30之间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固定柱1021-c的自由端嵌入第一插槽3011-c,第一连接板3011-a的顶端和第一挡台1021-a相抵。
优选的,第一连接板3011-a和第一挡台1021-a的高度之和大于侧支撑柱1021-b和插槽侧壁3011-d的高度之和,这样一来,当保护组件和外火盖30之间处于连接状态时,侧支撑柱1021-b的端与插槽侧壁3011-d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隙,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长期使用产生锈蚀难以分离。
进一步的,在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上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孔1021-d和第二固定孔3011-b,将紧固件穿过第一固定孔1021-d和第二固定孔3011-b进行紧固;
优选的,第一固定孔1021-d的下沿不超过侧支撑柱1021-b下沿,第二固定孔3011-b的下沿不低于插槽侧壁上沿,这样能降低第一固定柱1021-c在受到转动作用力时被折断的风险。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和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固定销和支腿分别为第二固定销1022和第二支腿3012,第二固定销1022和第二支腿3012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径向限位。
进一步的,第二固定销1022包括固定端连接于安装壳底面的第二固定柱1022-a,第二固定柱1022-a的固定端沿着安装壳底面径向方向,向外侧延伸形成第二挡台1022-b;第二支腿3012包括固定端连接于外火盖30顶部的第三固定柱3012-b,第三固定柱3012-b的固定端沿着外火盖30顶部径向的方向,向内侧延伸形成第三档台3012-a,第三固定柱3012-b的顶端与第二挡台1022-b相抵,同时第三固定柱3012-b与第二固定柱1022-a径向相抵形成固定。
优选的,当保护组件和外火盖30之间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二固定柱1022-a的顶端与第三档台3012-a之间具有间隙,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长期使用产生锈蚀难以分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和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同时包括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以及一对第二固定销1022和第二支腿3012,优选的,一对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的连线与一对第二固定销1022和第二支腿3012的连线互相垂直。
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以及第一方向的径向限位,一对第二固定销1022和第二支腿3012安装壳进行第二方向的径向限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实现了对安装壳的最稳固的限位。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红外燃烧组件的具体结构。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通过对红外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进行优化,在提高对燃烧板的保护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进一步的,红外燃烧组件包括燃烧板20和固定组件,具体而言:
燃烧板20与内环燃气通道相连通,一般情况下燃烧板20由多孔材料如多孔陶瓷或者多孔金属材料等等制成,混合了空气的燃气在燃烧板20内燃烧并向外辐射红外线,向放置在其上方的锅具提供热量;
固定组件设置于燃烧板20的外周,用于固定燃烧板20以及与外火盖30相连接,燃烧板20通过固定组件进行固定以及与外火盖30相连接,一方面可以防止燃烧板20意外掉落,一方面燃烧板20可以与外火盖30同时取下和安装,方便清洁;
固定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紊流板204,紊流板204与燃烧板20的底部相间隔的设置,在紊流板204上均匀的分布有多个孔道,燃气气流通过紊流板204上的孔道后会变得相对缓和、稳定以及更加的均匀。
紊流板204的边沿与固定组件下部有一间隙设置以形成辅助气流通道205。
进一步的,辅助气流通道205为沿着紊流板204边沿设置的弧形间隙,其数量至少为2,内环燃气通道内的燃气通过紊流板204与辅助气流通道205到达燃烧板20。优选的,多个辅助气流通道205沿着紊流板204的边沿均匀分布,防止出现单边气流流速过大的情况,有利于气流的稳定。
在紊流板204的边沿与固定组件的侧壁之间形成辅助气流通道205,燃气不仅可以通过紊流板204上的孔道进入燃烧板20,同时还可以通过辅助气流通道205进入燃烧板20,弧形的辅助气流通道205能够形成与辅助气流通道形状相同的带状气流,相对于单纯通过紊流板204上的孔道,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单位时间可以通过更多的燃气,并且带状气流沿着固定组件的侧壁上升,能够带动内部气流流动,促进燃气的流动和均匀分布,使得固定组件在固定燃烧器的基础上,促进了燃气的充分燃烧,尤其是利于提高燃气压力较小情况下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进一步的,固定组件包括下衬板202,包括第一侧衬板2021和与之通过水平弯折的承接部2022连接的连接部2023,燃烧板20设置在承接部2022上,连接部2023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与外火盖30连接。其中,从外观来看,固定组件上部为圆柱体,圆柱体的下部横截面圆的半径减小,形成承接部2022,承接部2022的剖面呈上下倒置的“L”型,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横板和竖板,其中横板用于承接燃烧板20,竖板底部延水平方向向内固定组件内部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2023,用于与外火盖30之间进行连接。下衬板202将燃烧板20限定在第一侧衬板2021与承接部2022之间,形成对燃烧板20在水平方向上的限定,防止其水平移动。
优选的,第一侧衬板2021的高度小于等于燃烧板20的高度,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一侧衬板2021固定燃烧板20的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第一侧衬板2021和与之通过承接部2022连接的连接部2023为中空环状结构,紊流板204和连接部2023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成型,紊流板204和连接部2023之间有一间隙地设置以形成辅助气流通道205,为了便于安装,当紊流板204与连接部2023可拆卸连接时,紊流板204可以选择设置在连接部2023的上方或者是下方。
进一步的,固定组件还包括上护板201,上护板201包括水平向中心方向延伸的顶护板2011和竖直向下延伸的侧护板2012;顶护板2011盖设在燃烧板20顶部的部分边缘,侧护板2012围绕设置在燃烧板20侧壁之外;
当固定组件拼合在一起时,上护板201将下衬板202套接在内部,侧护板2012的内壁与第一侧衬板2021的外壁相抵接,第一侧衬板2021的上边沿与顶护板2011的底壁相抵,燃烧板20设置在承接部2022与顶护板2011之间。
优选的,燃烧板20的外侧沿与第一侧衬板2021相匹配,防止燃烧板20出现大幅度晃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相匹配,不单单包括二者的形状相匹配,还包括二者的直径也应相匹配,但是,直径相匹配并不代表二者完全相同,由于热胀冷缩现象,优选的燃烧板20的直径应当略小于第一测衬板2021,这样可以便于安装,也能在固定和保护燃烧板20的同时防止因热膨胀损坏燃烧板20。
进一步的,侧护板2012的高度小于等于第一侧衬板2021的高度,在保证上护板201和下衬板202之间的连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减少燃气燃烧热的浪费。
进一步的,燃烧板20的厚度小于顶护板2011与承接部2022之间的距离。由于热胀冷缩的存在,提前预留出该空间可以防止因受热膨胀造成红外燃烧组件的损坏。
进一步的,在燃烧板20与承接部2022之间设有垫圈203,优选为弹性隔热垫圈203。垫圈203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热量传递,并且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冲击能量,形成对燃烧板20更好的防护。
进一步的,在连接部2023上设有凸沿2023-a,紊流板204上设有与凸沿2023-a对应的外凸的连接壁2041,在外火盖30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三连接部306,凸沿2023-a、连接壁2041和第三连接部306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辅助气流通道205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紧固件之间。
进一步的,外火盖30上设有与分别连接部2023以及承接部2022形状相配合第一环台310和第二环台312,将固定组件与外火盖30相连接时,第一环台310与连接部2023相接触连接,第二环台312与承接部2022之间相互分离。这样能够减少固定组件与外火盖3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少热量浪费。
进一步的,紊流板204与固定组件可以为分别设置,紊流板204上设有连接壁2041,与连接部2023和凸沿2023-a相匹配,紊流板204设置在固定组件内,其连接壁2041搭设在凸沿2023-a上,并且在连接壁2041也设置螺孔,螺钉依次穿过连接壁2041、凸沿2023-a和第三连接部306,形成固定。或者是,紊流板204设置在外火盖30和固定组件之间,连接壁2041搭设在第三连接部306上,凸沿2023-a覆盖在连接壁2041上,螺钉依次穿过凸沿2023-a、连接壁2041和第三连接部306,形成固定。或者,紊流板204也可以与固定组件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在紊流板204的边沿与固定组件的底部之间设有辅助气流通道205,燃气不仅可以通过紊流板204上的孔道进入燃烧板20,同时还可以通过辅助气流通道205进入燃烧板20,形成带状气流促进燃气的流动和均匀分布,使得固定组件在固定燃烧器的基础上,实现了燃气的充分燃烧。
本实施例提供燃烧器,燃烧板20与承接部2022之间设有垫圈203,降低燃烧板20与固定组件之间的热量传递,使热量更多的传递到上方锅具,提高燃烧热量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将固定组件与外火盖30相连接时第二环台311与承接部2022之间相互分离,减少了固定组件与外火盖3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少热量浪费。
[实施例6]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点火装置。
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之间设置点火部305,点火部305包括传火通道,燃气通过传火通道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和外火盖30外壁316;传火通道包括外火盖30外壁316的点火出口308,燃气经过传火通道达到出火口308后与出火孔3084的燃气连通,当点火装置点火时,火焰由传火通道的一端传递至燃烧板,由传火通道的另一端通过点火出口308将围绕外壁316设置的出火孔3084引燃;点火部305还包括第一空腔3055,第一空腔3055位于传火通道下方,第一空腔3055顶壁通过传气结构与传火通道内腔连通,内环气流通道或者内环气流通道与外环气流通道中的燃气进入第一空腔3055后经传火通道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外壁316的出火口308。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点火装置,在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之间设置点火部305,燃气经点火部305分流至外火盖30的外壁316与燃烧板20;燃气在通过内环气流通道或者外环通道到达外火盖30的外壁316或燃烧板20之前,分流出部分燃气进入第一空腔3055,通过点火部305的传火通道到达外火盖30的外壁316以及燃烧板20;燃气在流经点火部305时,经点火部305第一空腔3055、传火通道以及第一空腔3055与传火通道之间的传气结构调节流速,燃烧器点火时,由点火部305调节流速的燃气将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点燃。
进一步的,传火通道包括点火入口308-a和点火出口308,点火入口308-a与燃烧板20的侧壁至少部分相对设置,点火入口308-a至少部分高于燃烧板20的顶端,并且经点火入口308-a流通至燃烧板200的燃气,能够充分与燃烧板20中的燃气融合,进而提高点火装置将燃烧板20点燃的效率;点火出口308设置在外火盖30的外壁316上,燃气经点火出口308流出时,与外火盖30上出火孔3084中的燃气融合,进而提高点火装置将外火盖点燃的效率。一般点火出口308的口径大于出火孔3084,点火出口308的火焰由点火出口308两侧的出火孔3084延伸至外火盖30外壁316。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火盖30与火盖座安装到位后,火盖座作为第一空腔3055的底壁使得第一空腔3055形成封闭容腔,燃气通过第一空腔3055的周壁上设置的贯通孔或贯穿通道进入第一空腔3055。进一步的,第一空腔3055由外火盖30与火盖座安装的底部,沿远离底部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空腔3055整体为矩形,位于传火通道的下方,第一空腔3055顶部通过传气结构与传火通道连通;第一空腔3055可以设置底部,也可以当外火盖30与火盖座安装到位后,空腔与底座的上表面配合实现密封,防止气流泄露,以及防止内环气流与外环气流发生串气,保证进入空腔的气流全部进入传火通道。
进一步的,第一空腔3055与燃烧板20下端和为燃烧板20提供燃气的内环气流通道连通,内环气流在到达燃烧板20之前,将部分燃气分流至第一空腔3055内;内环气流在到达燃烧板20之后,部分燃气受到燃烧板20的阻挡进入第一空腔3055内。
具体的,第一空腔3055在靠近内环气流通道的一端,与内环气流通道周壁连通;第一空腔3055在远离内环气流通道的一端向外火盖30的外壁31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伸入外火盖30的内壁317;当第一空腔3055延伸至外火盖30的内壁317时,外火盖30的内壁317作为第一空腔3055远离内环气流通道一端的空腔壁;或者,当第一空腔3055在远离内环气流通道的一端向外火盖30的外壁31方向延伸并伸入外火盖30内壁317时,第一空腔3055远离内环气流通道一端的空腔壁作为外火盖30的部分内壁317。
进一步的,第一空腔3055在外火盖30径向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内环气流通道与外环气流通道,以便内环气流或外环气流在到达燃烧板20或外火盖30的外壁316之前,将燃气分流至第一空腔2055内;第一空腔3055可以选择与内环气流通道连通,或者第一空腔3055可以与内环气流和外环气流同时连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第一空腔3055的空腔壁作为内环气流通道周壁的一部分时,第一空腔3055通过贯通孔与内环气流通道实现连通,燃气经过内环气流通道时,分流出部分燃气经贯通孔进入第一空腔3055,再通过传气结构进入传火通道,进而通过点火出口308-a与点火出口308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外壁316。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第一空腔3055的空腔壁与内环气流通道周壁间隔设置时,第一空腔3055通过贯穿通道连通与内环气流通道实现连通,根据燃烧器的实际情况调节第一空腔3055与内环气流通道之间的连接方式,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进一步的,第一空腔3055靠近内环气流通道的空腔壁通过贯通孔或贯穿通道与内环气流通道连通;第一空腔3055可以通过一个贯通孔或贯穿通道与内环气流连通,也可以设置一个贯穿通道或一个贯通孔同时与内环气流以及外环气流同时连通,保证足够的燃气进入第一空腔3055,从而提高点火装置的点火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外火盖30内壁317在安装燃烧板20的下方形成内环气流通道,内环气流通道在外火盖30靠近燃烧板20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增大,内环气流通道整体为喇叭状,燃气在经过喇叭状的内环气流通道到达燃烧板20时,流速逐渐减小,有利于燃气充分燃烧。
进一步的,燃烧板20安装在内环气流进气通道内径最大的喇叭开口处,内环气流在到达燃烧板20之前,逐渐降低流速,提高燃烧板20的燃烧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空腔3055与内环气流通道之间具有间隔时,第一空腔3055通过贯穿通道与内环气流通道侧壁连通,贯穿通道与内环气流通道连通的一端为进气端,与第一空腔3055连通的一端为出气端。
进一步的,进气端设置在燃烧板20下方,位于内环气流通道内径较大处,内环气流在将燃气送入燃烧板20的过程中,部分受到燃烧板20阻挡的燃气通过贯穿通道的进气端进入第一空腔3055;需要说明的是,内环气流受到燃烧板20的阻挡后,形成与内环气流进气方向相反的阻挡力,由于内环气流通道喇叭状的设置,且燃烧板20设置于开口最大处,且进气端设置在内环气流通道内径较大处,此时进气端与燃烧板20的下端相对设置,受到燃烧板20阻挡的部分气流在阻挡力的作用下进入贯穿通道,此外,由于内环气流通道喇叭状的设置,受到阻挡力的气流会作用到内径较大的内环气流通道周壁上,并不会对后续供入的内环气流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贯穿通道的在内环气流通道周壁上的进气端高度高于在第一空腔3055的空腔壁上出气端,即贯穿通道整体在进气端与出气端之间倾斜设置,内环气流在受到燃烧板20的阻挡后,倾斜设置的贯穿通道有利于降低燃气进入第一空腔3055时的流速。
进一步的,第一空腔3055在靠近出气端的空腔壁上形成引流结构,引流结构进一步降低进入第一空腔3055的燃气的流速,调节燃气在进入第一空腔后流速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传气结构包括连通第一空腔3055与传火通道的进气口与出气口,进气口设置在第一空腔3055的顶部,出气口设置在传火通道底部,燃气经倾斜设置的贯通孔进入第一空腔3055后不会直接进入传气通道,待燃气将第一空腔3055充满后由进气口流通至出气口,在此过程中,燃气的流速逐级降低,进而提高点火装置的点火效率与点火稳定性。
进一步的,进气口的截面积大于出气口的截面积;第一空腔3055内的燃气在经过传气结构时,传气结构调节燃气的进入传火通道的量,通过对燃气充满燃气通道的速率的控制,调节燃气的流速,进而保证燃气在传火通道的点火出口308-a与点火出口308处的流速适宜点火稳定性或传火稳定性。
进一步的,传气结构包括第一传气道3054与第二传气道3053,传气道的截面积大于第二传气道3054的截面积;燃气在经过第一传气道3054进入第二传气道3053时,会进一步调整流动速率,进而提高点火装置的点火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传气道3054为空心圆柱状,传气道的底部开设在空腔顶壁上,第一传气道3054垂直设置第一空腔3055与第二传气道3053之间,进入第一空腔3055的气流经过第一传气道3054后经过第二传气道3053后充满传火通道;第一传气道3054的顶端设置第二传气道3053,第二传气道3053整体为空心圆柱状,第二传气道3053的截面大小小于第一传气道3053的截面;第一空腔3055中的燃气进入传火通道时,经过第一传气道3054、第二传气道3053的过程中调节流向与流速,保证燃气进入传火通道并将传火通道充满后仍保持稳定流速。
进一步的,第一传气道3054至少包括一个第二传气道3053,第二传气道3053通过第一传气道3054设置在传火通道下端多处与传火通道连通,提高燃气充满传火通道的效率。
进一步的,第一传气道3054在靠近第二传气道3053处的截面积逐渐收缩形成传气面,第二传气道3053设置在传气面上实现与传火通道的连通,第一传气道3054中的气流经传气面进入第二传气道3053时,气流受到传气面的缓冲,进一步保证进入传火通道后气流流速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二传气道3053出气口的位置根据第一传气道3054在第一空腔3055与传火通道之间的位置调节方向,比如第一传气道3054设置在靠近点火入口308-a的位置,那么至少有一个第二传气道3054朝向点火出口308的方向在第一传气道3053上倾斜设置,保证燃气均匀充满传火通道。
进一步的,点火部305设置多个传气结构,多个传气结构在传火通道与空腔之间沿外火盖的径向方向排列设置,保证燃气由第一空腔3055经传气结构进入传火通道的燃气,均匀传递至传火通道的各段,提高气流充满传火通道的速率,提高燃烧器的点火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火通道在点火部305倾斜设置,靠近外火盖30内侧的一端高于外火盖30外侧的一端;由于传火通道倾斜设置,传火通道与空腔之间的距离由外火盖30内侧至外侧逐渐减小,此时位于传火通道与空腔之间的多个第一传气道3053的高度逐渐降低,且多个第一传气道3053之间高度形成的落差与传火通道的倾斜角度相适配,进一步提高点火部305传递气流的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传火通道与第一空腔3055之间包括三个传气结构;
第一传气结构靠近燃烧板20一侧,第一传气结构中,第二传气道3054由第一传气道3053向点火出口308-a倾斜设置;
第三传气结构靠近外火盖30外壁316一侧,第三传气结构中包括两个第二传气道3054,一个第二传气道3054在传火通道与第一传气道3053之间垂直设置,另一个第二传气道3054由第一传气道3053向点火出口308倾斜设置,进一步提高燃气充满传火通道的速率。
第二传气结构位于第一传气结构与第三传气结构之间,第二传气道3054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点火装置的燃气传递方法,该方法包括:
外火盖30与火盖座配合形成外环气流通道,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配合,在燃烧板20下方形成内环气流通道,燃气分别由内环气流通道与外环气流通道到达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外壁316;燃气在通过内环气流通道与外环气流通道到达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外壁316之前,将部分燃气分流至点火部305,进入点火部305的燃气在经过第一空腔3055,传气结构以及点火通道时,逐渐减缓气流的流动速度,并由传火通道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与内环气流以及外环气流中的燃气混合,当燃烧器的点火装置点火时,通过点火部305的传火通道将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点燃。
[实施例7]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传火通道的点火入口308-a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点火装置,燃烧器的外火盖30内壁317间隔设置有燃烧板20;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之间除了点火部305外,还设置有点火针90;所述点火部305与点火针90相邻的侧壁开设点火孔3057,且点火针90的点火端与点火孔3057相对设置;点火部305通过传火通道将燃气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和外火盖30的外壁,通过第一点火通道将燃气传送至所述点火孔3057;点火装置点火时,点火针90的点火端将点火孔3057点燃,火焰经传火通道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
进一步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点火部305与点火针相邻的侧壁开设两个点火孔3057,两个点火孔3057在外火盖30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点火针90的放电端设置在两个点火孔3057之间,提高点火端的燃气含量,保证点火装置的点火成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传火通道下端设置传气结构,所述传气结构至少通过出气口与第一点火通道为传火通道与点火孔3057提供燃气;且传气结构出气口的截面与点火孔3057的截面不同,且该出气口朝向点火入口308-a倾斜设置,以便燃气能够更快到达燃烧板20,点火孔3057设置在传火通道点火入口308-a的侧壁,且点火孔3057的高度低于点火入口308-a的设置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入口308-a与点火孔3057所在的侧壁通过传火槽3082连通,且所述传火槽3082的设置位置高于点火孔3057的设置位置,点火装置点火时,点火针90的点火端将点火孔3057处的燃气点燃形成火焰,火焰通过传火槽3082传递至点火通道,将点火通道中的燃气点燃,进而通过点火通道的点火入口308-a与点火出口308将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点燃,从而实现燃烧器的点火。
进一步的,所述传火槽3082的下壁开设有槽内小孔3051-a;传气结构通过第二点火通道为槽内小孔3051-a提供燃气,燃气通过槽内小孔3051-a充满传火槽,以便点火装置点火时,点火孔3057的火焰更快通过传火槽传递至传火通过,提高燃烧器的传火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传气结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传气道3054与第二传气道3053,所述第二传气道3053位于第一传气道3054上端,通过出气口与连通传火通道;燃气由第一传气道3054分别进入第二传气道3053、第一点火通道与第二点火通道连通传火通道、点火孔3057与槽内小孔3051-a,第一传气道3054中的燃气经过第二传气道3053、第一点火通道与第二点火通道的分流后,降低流动速度的同时,分散至多处位置,提高点火装置的点火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传火槽3082在靠近点火针90一侧的深度深于靠近传火通道一侧;燃气经槽内小孔3051-a充满传火槽3082后,靠近点火针90一侧的开口大于传火通道一侧的开口,燃气向点火针90方向溢出更多,以便点火针90将点火孔3057点燃后,火焰能迅速由传火槽3082传递至传火通道,提高燃烧器的传火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传火槽3082在靠近燃烧板20的高度与燃烧板20的顶端持平;由于传火槽3082与点火入口308-a连通,以及传火通道内包括朝向点火入口308-a倾斜设置的出火口,出火口中的燃气与传火槽3082的燃气混合,当火焰由传火槽传递而出的时候,就可以将燃烧板20点燃,从而提高燃烧板20的点燃效率。
进一步的,传火槽3082在靠近燃烧板20一端的高度与高于传火槽3082远离燃烧板20的高度,当槽内小孔3051-a中的燃气将传火槽充满之后,燃气会随着传火槽靠近燃烧板较高的设置方式与从燃烧板20溢出的燃气混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引燃燃烧板20的效率。
进一步的,传气结构通过多个出气口为传火通道提供燃气,保证燃气能够尽快充满传火通道之后,将燃气经点火入口308-a与点火出口308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外壁317;多个出气口可以通过在一个第一传气道3054上设置多个第二传气道3053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传气结构实现,根据燃烧板20到外火盖30外壁307之间的实际距离灵活设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传火通道与第一空腔3055之间包括三个传气结构;
第一传气结构靠近燃烧板20一侧,第一传气结构中,第二传气道3054由第一传气道3053向点火出口308-a倾斜设置;
第三传气结构靠近外火盖30外壁316一侧,第三传气结构中包括两个第二传气道3054,一个第二传气道3054在传火通道与第一传气道3053之间垂直设置,另一个第二传气道3054由第一传气道3053向点火出口308倾斜设置,进一步提高燃气充满传火通道的速率。
第二传气结构位于第一传气结构与第三传气结构之间,第二传气道3054垂直设置。
所述第一点火通道与第二点火通道均位于靠近外火盖30内侧的第一传火通道内。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点火装置,其点火方法如下:
点火针90的点火端将从点火孔3057出来的燃气点燃成火焰,火焰将传火槽3082溢出的燃气点燃,随后随着传火槽3082点燃传火通道与燃烧板20,传火通道中的火焰由点火出口308传递至外火盖30外壁316。
[实施例8]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燃烧器的点火装置的点火出口308作进一步描述,如下: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点火装置,燃烧器的外火盖30内壁317间隔设置有燃烧板20;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之间除了点火部305外,还设置有点火针90;所述点火部305与点火针90相邻的侧壁开设点火孔3057,且点火针90的点火端与点火孔3057相对设置;点火部305通过传火通道将燃气通过点火入口308-a与点火出口308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和外火盖30的外壁,通过第一点火通道将燃气传送至所述点火孔3057;点火装置点火时,点火针90的点火端将点火孔3057点燃,火焰经传火通道分别传递至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所述外火盖30的外壁316设置出火孔3084,出火孔3084通过外环气流提供燃气,所述传火通道的点火出口308与出火孔3084连通,点火装置点火后,火焰由点火出口308传递至外火盖30的外壁316。
进一步的,点火出口308的下方开设稳火孔3083,且稳火孔3083的直径小于点火出口308的直径,所述稳火孔3083开设在点火部305或者外火盖30的外壁316;
区别在于,当稳火孔3083开设在点火部3053时,点火部305内设有第一稳火通道为稳火孔3083提供燃气;
当稳火孔3083开设在外火盖30的外壁316时,外环气流为稳火孔3083提供燃气。
需要说明的是,点火部305可以与外火盖30作为一个整体,此种情况之外,点火部305还可以与外火盖30分体安装设置,当点火部305在外火盖的外壁安装到位后,点火部305设置点火出口308的一端作为外火盖305的部分外壁316。(此后都以稳火孔开设在外火盖30的外壁316,不再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正对外火盖30外壁316的点火出口308与稳火孔3083,设有热电偶90,点火装置将燃烧器点燃后,点火出口308与稳火孔3083的火焰持续灼烧热电偶90。
需要说明的是,热电偶90用于在燃烧器点燃之后,判断燃烧器是否稳定燃烧,热电偶90通常安装在燃烧器的出火位置,当燃烧器产生溢锅时,如果溢液过大,将灼烧热电偶90的火焰浇灭,热电偶90无火焰灼烧后将电磁阀关闭,实现防止燃烧器溢锅的作用。
进一步的,点火出口308的下端开设两个沿外火盖30周向设置的稳火孔3083,所述热电偶90设置在两个稳火孔3083之间,与点火出口308相对设置,当燃烧器经点火装置点燃后,两个稳火孔3083与点火出口308的火焰同时对热电偶90进行灼烧。
进一步的,外火盖30的外壁317上设置点火出口308与稳火孔3083的部分整体向外火盖30的内壁316凹陷形成U型凹槽3081,所述热电偶80与U型凹槽3081位置相对设置,当燃烧器被点火装置引燃后,整个U型凹槽的火焰持续对热电偶进行灼烧;由于U型凹槽整体向外火盖30的内壁316凹陷设置,由点火出口308以及稳火孔3083溢出的燃气更快的与靠近U型凹槽的出火孔3084溢出的燃气混合,从而提高点火出口308将火焰传递至出火孔3084的效率。
进一步的,外火盖30的外壁317设置传火槽3082;所述传火槽3082连通点火出口308与距离点火出口308最近的出火孔3084,当点火装置点火时,由传火同安传递至点火出口的火焰经过传火槽3082传递至出火孔3084,进一步提高外火盖30外壁307的传火效率。
进一步的,外火盖30的外壁316包括两层交错设置的第一出火孔3084-a与第二出火孔3084-b;所述传火槽3082连通点火出口308与距离点火出口308最近的第二出火孔3084-b,当点火装置点火后,火焰由传火槽3082传递至第二出火孔3084-b,由于第一出火孔3084-a与第二出火孔3084-b在外火盖30上交错设置,减少了出火孔3084之间距离,提高外火盖30外壁316燃烧强度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外火盖30外壁316上的火焰传递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传火槽3082在连通靠近点火出口308的第二出火孔3084-b的一侧后,继续延伸至两个第二出火孔3084-b之间的点火盖20外壁316上,靠近第一出火孔3084-a,且两个第二出火孔3084-b之间的传火槽3082,距离靠近点火出口308的第二出火孔3084-b越远,传火槽3082的深度越浅,增强第二出火孔将火焰传递至第一出火孔3084-a的传火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点火装置,其点火方法如下:
点火针90的点火端将从点火孔3057出来的燃气点燃成火焰,火焰将传火槽3082溢出的燃气点燃,随后随着传火槽3082点燃传火通道与燃烧板20,传火通道中的火焰由点火出口308传递至传火槽3082,火焰经传火槽3082将靠近点火出口308的第二出火孔3084-b点燃后,继续沿传火槽3082将靠近第二出火孔3084-b的第一出火孔3084-a点燃,随后火焰传递至外火盖30的整个外壁31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30),在外火盖(30)中设有红外燃烧组件,在所述红外燃烧组件上方间隔设置有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允许至少部分红外线透过的高透板(10)以及用于固定高透板(10)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外火盖(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在安装壳的底面上设置的至少一对固定销,和在外火盖(30)的上表面对应固定销的位置设置的与之配合连接的支腿,所述固定销和支腿相互配合对安装壳进行转动限位和/或径向限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销包括设有第一固定柱(1021-c)的第一固定销(1021),所述支腿包括设有上部开口的第一插槽(3011-c)的第一支腿(3011),所述第一固定柱(1021-c)嵌入第一插槽(3011-c)进行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沿着安装壳底面周向方向,所述第一固定柱(1021-c)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有侧支撑柱(1021-b),所述第一固定柱(1021-c)的长度大于侧支撑柱(1021-b)。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销(1021)和第一支腿(3011)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远离安装壳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柱(1021-c)的顶端的宽度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销包括设有第二固定柱(1022-a)和与之阶梯连接的第二挡台(1022-b)的第二固定销(1022),所述支腿包括设有第三固定柱(3012-b)的第二支腿(3012),所述第三固定柱(3012-b)的顶端与第二挡台(1022-b)相抵,第三固定柱(3012-b)与第二固定柱(1022-a)径向相抵形成固定。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支撑板(102)和上压板(101),所述高透板(10)夹设在上压板(101)和支撑板(102)之间,所述连接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板(102)底部和外火盖(30)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2)内沿设置承托槽(1024),所述高透板(10)嵌入承托槽(1024)中,所述连接组件部分设置在承托槽(1024)下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101)的外侧设有外沿向下倾斜的遮挡部(1013),所述遮挡部(1013)外沿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侧板(1014),所述支撑板(102)外侧设有外沿向下倾斜的外环壁(1023),所述外环壁(1023)的倾斜角度大于遮挡部(1013),所述外环壁(1023)、侧板(1014)和遮挡部(1013)之间形成一楔形空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1014)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朝向上压板(101)内侧弯折的固定夹(1015),外环壁(1023)的外侧边缘被限定在固定夹(1015)和侧板(1014)之间。
CN202323189877.3U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燃烧器 Active CN221444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89877.3U CN221444262U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89877.3U CN221444262U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44262U true CN221444262U (zh) 2024-07-30

Family

ID=92067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89877.3U Active CN221444262U (zh) 2023-11-24 2023-11-24 一种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44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6041B (zh) 一种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气灶具燃烧器
CN221444262U (zh) 一种燃烧器
CN221444263U (zh) 一种燃烧器
CN108413398A (zh) 一种聚热催化型多头燃烧器
CN221801777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2673206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117663135A (zh) 一种燃烧器
CN117663131A (zh) 一种燃烧器
CN117663136A (zh) 一种燃烧器
CN218328362U (zh) 一种采用多种燃料的取暖设备
CN113137601A (zh) 燃气灶及其聚能罩
CN221801780U (zh) 一种燃气结构及燃烧器
CN219867880U (zh) 燃烧器
CN219995333U (zh) 燃烧器
CN220038463U (zh) 燃烧器
CN221444264U (zh) 一种燃烧器
CN222256554U (zh) 一种燃烧器
CN222210311U (zh) 一种燃气灶
CN221975318U (zh) 一种燃烧器的点火装置及燃烧器
CN214700834U (zh) 一种外冷预热式高效燃气炉
CN221801778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6953049U (zh) 燃气灶及炉头
CN108644768A (zh) 一种家用燃气灶炉头
CN216203579U (zh) 一种聚能环及其炉架
JPH08247437A (ja) ガス直火型かまどの排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