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38259U -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438259U CN221438259U CN202323213593.3U CN202323213593U CN221438259U CN 221438259 U CN221438259 U CN 221438259U CN 202323213593 U CN202323213593 U CN 202323213593U CN 221438259 U CN221438259 U CN 2214382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rocker arm
- motorcycle
- unit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包括一动力单元、一摇臂单元、一车架、一避震器以及一连杆单元。动力单元包括一输出轴。摇臂单元枢接该动力单元,其中,该摇臂单元适于绕一轴线枢转,该输出轴位于该轴线之上,该摇臂单元包括一第一摇臂以及一第二摇臂,该第一摇臂连接该第二摇臂。该动力单元连接该车架。避震器穿过该第一摇臂与该第二摇臂之间,其中,该避震器的一端连接该车架。该避震器的另一端连接该连杆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摩托车,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一般设置有避震器,用以吸收震动,提升驾驶的乘坐舒适度。在现有技术中,避震器一般设置于后摇臂与车架之间。具体而言,左右两侧一共会有两支避震器,其中一支设置于左侧后摇臂与车架之间,另一支设置于右侧后摇臂与车架之间。现有技术的避震器使用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不但零件成本较高,也限制了摩托车在空间配置上的自由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欲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包括一动力单元、一摇臂单元、一车架、一避震器以及一连杆单元。动力单元包括一输出轴。摇臂单元枢接该动力单元,其中,该摇臂单元适于绕一轴线枢转,该输出轴位于该轴线之上,该摇臂单元包括一第一摇臂以及一第二摇臂,该第一摇臂连接该第二摇臂。该动力单元连接该车架。避震器穿过该第一摇臂与该第二摇臂之间,其中,该避震器的一端连接该车架。该避震器的另一端连接该连杆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单元连接该动力单元以及该摇臂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该摇臂单元还包括一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连接该第一摇臂与该第二摇臂,该避震器位于该轴线与该连接支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支架包括一第一支架段部以及一第二支架段部,该第一支架段部与该第一摇臂一体成形,该第二支架段部与该第二摇臂一体成形,该第一支架段部锁附连接该第二支架段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摇臂单元还包括一第一螺栓以及一第二螺栓,该第一螺栓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该第二螺栓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在一垂直方向上,该第一螺栓位于该第一摇臂上方,该第二螺栓位于该第一摇臂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单元包括一连杆件、一第一连杆片以及一第二连杆片,该连杆件的一端枢接该动力单元,该避震器枢接该连杆件的另一端,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连杆件,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并枢接该连接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件大致呈L形,该连杆件包括一弯折部,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弯折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支架包括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段部的底部,该第二枢接部形成于该第二支架段部的底部,该第一连杆片枢接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第二枢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摩托车还包括一后轮,其中,该后轮枢接该第一摇臂以及该第二摇臂,该车架包括一车架枢接部,该避震器枢接该车架枢接部,在一水平方向上,该车架枢接部位于该后轮与该轴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摩托车还包括一第一齿盘、一第二齿盘以及一传动件,该第一齿盘连接该输出轴,该第二齿盘连接该后轮,该传动件连接该第一齿盘以及该第二齿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采用了中置形式的避震器,并搭配连杆单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避震器位于该轴线与该连接支架之间。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结构,可降低避震器位置,使避震器上方空间可以更充分利用。更可大幅度的提升悬吊系统的避震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悬吊系统可承受更大的冲击(压缩行程曲线的后段可承受更大的负载,压缩行程曲线的前段又不会过硬并可吸收路面碎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单元的细部结构。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M:摩托车
1:动力单元
11:输出轴
2:摇臂单元
21:第一摇臂
22:第二摇臂
23:连接支架
231:第一支架段部
232:第二支架段部
233:第一枢接部
234:第二枢接部
241:第一螺栓
242:第二螺栓
3:车架
31:车架枢接部
4:避震器
5:连杆单元
51:连杆件
511:弯折部
521:第一连杆片
522:第二连杆片
61:第一齿盘
62:第二齿盘
63:传动件
A:轴线
91:后轮
X: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包括龙头、前轮、后轮、座垫、动力系统等元件。
摩托车包含前段、中段以及后段等等部分。摩托车的前段设有龙头、前轮、方向灯以及钥匙孔等元件。摩托车的中段设有动力系统、座垫及脚架等元件。摩托车的后段设有尾灯、后轮、挡泥板等元件。
龙头用以控制摩托车的行进方向,龙头上可装设有机能零件,包括仪表、开关、后照镜等单元。龙头也具有把手(包含加油握把)以及手刹车,使用者可通过把手操控龙头的转向,通过加油握把调整动力系统的节气门角度以控制动力输出,并通过手刹车将摩托车减速。龙头上也可装设有主灯,主灯为摩托车提供主要光线照明。
龙头与前轮通过龙头旋转轴连动,由此通过旋转龙头可控制前轮的角度,从而控制摩托车的行进方向。
动力系统连接并驱动后轮,由此为摩托车提供动力,使摩托车前进。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爆炸图。搭配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M,包括一动力单元1、一摇臂单元2、一车架3、一避震器4以及一连杆单元5。动力单元1包括一输出轴11。摇臂单元2枢接该动力单元1。其中,该摇臂单元2适于绕一轴线A枢转,该输出轴11位于该轴线A之上。该摇臂单元2包括一第一摇臂21以及一第二摇臂22,该第一摇臂21连接该第二摇臂22。该动力单元1连接该车架3。避震器4穿过该第一摇臂21与该第二摇臂22之间,其中,该避震器4的一端连接该车架3。该避震器4的另一端连接该连杆单元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主要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单元的细部结构。搭配参照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单元5连接该动力单元1以及该摇臂单元2。
搭配参照图1、图2、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摇臂单元2还包括一连接支架23,该连接支架23连接该第一摇臂21与该第二摇臂22,该避震器4位于该轴线A与该连接支架23之间。
搭配参照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支架23包括一第一支架段部231以及一第二支架段部232。该第一支架段部231与该第一摇臂21一体成形,该第二支架段部232与该第二摇臂22一体成形,该第一支架段部231锁附连接该第二支架段部232。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摇臂单元2还包括一第一螺栓241以及一第二螺栓242。该第一螺栓241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231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232,该第二螺栓242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231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232。在一垂直方向上,该第一螺栓241位于该第一摇臂21上方,该第二螺栓242位于该第一摇臂21下方。
搭配参照图1、图2、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单元5包括一连杆件51、一第一连杆片521以及一第二连杆片522,该连杆件51的一端枢接该动力单元1,该避震器4枢接该连杆件51的另一端,该第一连杆片521以及该第二连杆片522枢接该连杆件51,该第一连杆片521以及该第二连杆片522并枢接该连接支架23。
搭配参照图2、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杆件51大致呈L形,该连杆件51包括一弯折部511,该第一连杆片521以及该第二连杆片522枢接该弯折部511。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支架23包括一第一枢接部233以及一第二枢接部234,该第一枢接部233形成于该第一支架段部231的底部,该第二枢接部234形成于该第二支架段部232的底部,该第一连杆片521枢接该第一枢接部233,该第二连杆片522枢接该第二枢接部23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连接支架23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由于该连杆单元5枢接该连接支架23,因此该连接支架23作为该连杆单元5的受力点。摇臂单元2不需要额外另行设置补强结构。
搭配参照图1、图2、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摩托车M还包括一后轮91,其中,该后轮91枢接该第一摇臂21以及该第二摇臂22。该车架3包括一车架枢接部31,该避震器4枢接该车架枢接部31,在一水平方向X上,该车架枢接部31位于该后轮91与该轴线A之间。
搭配参照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摩托车M还包括一第一齿盘61、一第二齿盘62以及一传动件63,该第一齿盘61连接该输出轴11,该第二齿盘62连接该后轮91,该传动件63连接该第一齿盘61以及该第二齿盘6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采用了中置形式的避震器,并搭配连杆单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避震器位于该轴线与该连接支架之间。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结构,可降低避震器位置,使避震器上方空间可以更充分利用。更可大幅度的提升悬吊系统的避震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的悬吊系统可承受更大的冲击(压缩行程曲线的后段可承受更大的负载,压缩行程曲线的前段又不会过硬并可吸收路面碎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以燃油摩托车为例,然而,上述公开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摩托车可以包括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或其他机动车辆。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的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仍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专利申请文件要求保护的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动力单元,包括一输出轴;
一摇臂单元,枢接该动力单元,其中,该摇臂单元适于绕一轴线枢转,该输出轴位于该轴线之上,该摇臂单元包括一第一摇臂以及一第二摇臂,该第一摇臂连接该第二摇臂;
一车架,其中,该动力单元连接该车架;
一避震器,穿过该第一摇臂与该第二摇臂之间,其中,该避震器的一端连接该车架;以及
一连杆单元,其中,该避震器的另一端连接该连杆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连杆单元连接该动力单元以及该摇臂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摇臂单元还包括一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连接该第一摇臂与该第二摇臂,该避震器位于该轴线与该连接支架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支架包括一第一支架段部以及一第二支架段部,该第一支架段部与该第一摇臂一体成形,该第二支架段部与该第二摇臂一体成形,该第一支架段部锁附连接该第二支架段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摇臂单元还包括一第一螺栓以及一第二螺栓,该第一螺栓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该第二螺栓锁附连接该第一支架段部以及该第二支架段部,在一垂直方向上,该第一螺栓位于该第一摇臂上方,该第二螺栓位于该第一摇臂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连杆单元包括一连杆件、一第一连杆片以及一第二连杆片,该连杆件的一端枢接该动力单元,该避震器枢接该连杆件的另一端,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连杆件,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并枢接该连接支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连杆件大致呈L形,该连杆件包括一弯折部,该第一连杆片以及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弯折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支架包括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段部的底部,该第二枢接部形成于该第二支架段部的底部,该第一连杆片枢接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二连杆片枢接该第二枢接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后轮,其中,该后轮枢接该第一摇臂以及该第二摇臂,该车架包括一车架枢接部,该避震器枢接该车架枢接部,在一水平方向上,该车架枢接部位于该后轮与该轴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齿盘、一第二齿盘以及一传动件,该第一齿盘连接该输出轴,该第二齿盘连接该后轮,该传动件连接该第一齿盘以及该第二齿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13593.3U CN221438259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13593.3U CN221438259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438259U true CN221438259U (zh) | 2024-07-30 |
Family
ID=9206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213593.3U Active CN221438259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438259U (zh) |
-
2023
- 2023-11-28 CN CN202323213593.3U patent/CN2214382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495465B (en) | Swing arm type suspension for vehicles | |
EP0728094A1 (en) | Rear wheel suspension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equipped therewith | |
CN103895785B (zh)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
JP415177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 |
EP4101750A1 (en) | Tilting two wheel front fork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JP2000072077A (ja) | 二輪車のハンドル支持構造 | |
JP5904808B2 (ja) | 電動車両 | |
CN2456930Y (zh) | 全方位减震车轮 | |
CN103863496B (zh) | 车辆的前轮支承构造 | |
CN221438259U (zh) | 具有避震功能的摩托车 | |
JPH09109974A (ja) | 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 |
TWI864651B (zh) | 具有避震功能之機車 | |
TW200305523A (en) |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bicycle | |
CN103863497B (zh) | 骑跨式车辆的前轮支承构造 | |
CN223014822U (zh) | 后摇臂总成 | |
CN221852095U (zh) | 具有惯性感测器的摩托车 | |
KR200496483Y1 (ko) | 이륜차량의 완충구조 | |
CN221541812U (zh) | 摩托车及其多功能挡泥板 | |
JPS61178281A (ja) | 自動三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 |
CN220974452U (zh) | 电动越野滑板车 | |
JP6962891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前輪懸架装置 | |
CN111655571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205769850U (zh) | 机车结构 | |
JP2010018259A (ja) | 二輪車等車両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 |
JP4559047B2 (ja) |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