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438244U -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38244U
CN221438244U CN202323377382.3U CN202323377382U CN221438244U CN 221438244 U CN221438244 U CN 221438244U CN 202323377382 U CN202323377382 U CN 202323377382U CN 221438244 U CN221438244 U CN 221438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einforcement
plate
motor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3773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国勇
潘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3773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38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38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38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架,包括前梁、中间体及后梁,中间体包括框体与加固件,框体具有内腔,加固件设于内腔,且加固件将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容置腔用于安装电芯,框体具有前端与后端,前梁与后梁分别连接于前端与后端,且前梁、后梁与中间体一体成型。上述车架,加固件设于框体的内腔,且前梁、后梁与框体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避免传统钢管车架存在的需冲裁、折弯及焊接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难度,并能够保证车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加固件将框体的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以用于安装电芯,如此设置使得中间体能够作为安装电芯的载体,保证了电芯的可靠安装,并且优化了车架的结构布局。

Description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两轮电动车设计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背景技术
在两轮电动车的设计中,将各发热量不同的电装零部件,布局在合理的温度场,使得有不同工作温度要求的电装零部件互不干扰且散热均匀,并合理设计散热好、工艺简单、轻量化、高强度及高精度的车架,可以提供更好的行驶体验和可靠性,从而提高电动车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关技术中,车架的设计一般采用钢管车架或铝合金等进行焊接或拼装的方式。
然而,传统的车架存在需冲裁、折弯、焊接及拼装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另外,由于各电装零部件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相差较大,传统的两轮电动车存在由于电装零部件的不合理布局而导致温度场设置不合理,进而导致电装零部件易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车架的加工工艺复杂及电动车的温度场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提供一种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梁、中间体及后梁,所述中间体包括框体与加固件,所述框体具有内腔,所述加固件设于所述内腔,且所述加固件将所述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电芯,所述框体具有前端与后端,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前端与所述后端,且所述前梁、所述后梁与所述中间体一体成型。
上述车架,加固件设于框体的内腔,且前梁、后梁与框体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避免传统钢管车架存在的需冲裁、折弯及焊接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难度,并能够保证车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加固件将框体的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以用于安装电芯,如此设置使得中间体在加固件的支撑下提高了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安装电芯的载体,保证了电芯的可靠安装,并且优化了车架的结构布局,提高了车架的结构紧凑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立管,所述立管连接于所述前梁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且所述立管与所述前梁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与底板,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加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件及第二加强板件,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首尾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件垂直夹设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件垂直夹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梁包括主体与加强板筋,所述加强板筋沿所述主体的延伸方向嵌设于所述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均设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分别沿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梁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向外弯曲延伸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半包围结构用于装设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梁、所述中间体及所述后梁采用铝合金材料。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两轮电动车,采用上述的车架,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车把组件、电机、电芯组件及电控组件,所述车把组件与所述前梁相连接,所述电机挂设于所述后梁,所述电芯组件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框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电机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填充隔热材料。
上述两轮电动车,采用了上述车架,通过车架的加固件设于框体的内腔,且前梁、后梁与框体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避免传统钢管车架存在的需冲裁、折弯及焊接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难度,并能够保证两轮电动车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车架的加固件将框体的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以用于安装电芯,如此设置使得车架的中间体在加固件的支撑下提高了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安装电芯组件的载体,保证了电芯组件的可靠安装,并且优化了车架的结构布局,提高了车架的结构紧凑性。进一步地,上述两轮电动车还设有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如此能够将电控组件、电芯组件及电机相互进行隔绝,以避免各零部件之间的温度干扰,实现温度场的合理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水冷结构,所述水冷结构连接于所述框体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水冷结构用于连接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电机,并用于给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电机降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分别用于盖设在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两轮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的两轮电动车中,A-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的两轮电动车中,B-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0、两轮电动车;11、车架;12、车把组件;1201、转动杆件;13、电机;14、电芯组件;15、电控组件;16a、第一隔热层;16b、第二隔热层;17、水冷结构;18、第一盖板;19、第二盖板;20、侧支架;100、前梁;110、主体;120、加强板筋;121、中间板件;122、支撑板件;200、中间体;210、框体;211、顶板;212、底板;213、第一侧板;214、第二侧板;210a、容置腔;220、加固件;221、第一加强板件;222、第二加强板件;231、第一安装耳;232、第二安装耳;300、后梁;400、立管;500、镂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车架11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两轮电动车10结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的车架11能够适用于两轮电动车10。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11,包括前梁100、中间体200及后梁300,中间体200包括框体210与加固件220,框体210具有内腔,加固件220设于内腔,且加固件220将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210a,容置腔210a用于安装电芯,框体210具有前端与后端,前梁100与后梁300分别连接于前端与后端,且前梁100、后梁300与中间体200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框体210的前端与后端,指的是当本申请的车架11应用于两轮电动车10时,框体210随两轮电动车10前进方向朝向前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
上述车架11,加固件220设于框体210的内腔,且前梁100、后梁300与框体210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避免传统钢管车架11存在的需冲裁、折弯及焊接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难度,并能够保证车架11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加固件220将框体210的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210a,以用于安装电芯,如此设置使得中间体200在加固件220的支撑下提高了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安装电芯的载体,保证了电芯的可靠安装,并且优化了车架11的结构布局,提高了车架11的结构紧凑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加固件220设于框体210的内腔以进行加固,提高了中间体200的内部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本申请车架11能够应用于各种轻质材料的一体成型制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车架11采用铝合金材质一体成型;或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车架11采用钛合金材质一体成型,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架11的轻量化、抗腐蚀性及导热性等。可理解的是,其他轻质材料的应用,也应该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梁100、中间体200及后梁300采用铝合金材料,如此能够提高本申请车架11的轻量化及散热性能等。具体地,铝合金材料具有轻量化高,抗腐蚀性良好及热导率高等特点,而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前梁100、中间体200及后梁300在整体一体成型,且加固件220设于框体210内腔的设置提高了车架11的整体结构强度,在保证车架11基本的结构强度下,本申请车架11采用相比于传统钢管车架11轻量化更高、散热性能更好的铝合金材料进行生产制造,如此能够发挥本申请车架11的轻量化、抗腐蚀性好及热导率高等优点。
另外,上述加固件220可以为连接于框体210内壁加强结构组成,如加强板件、加强柱或加强块等,具体地,上述加固件220的形状结构能够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将框体210的内腔分割为预设数量的容置腔210a。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容置腔210a的数量可以为2个、4个或6个等。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容置腔210a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210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211与底板212,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13与第二侧板214,加固件220包括第一加强板件221及第二加强板件222,顶板211、底板212、第一侧板213与第二侧板214首尾连接,第一加强板件221垂直夹设于顶板211与底板212之间,第二加强板件222垂直夹设于第一侧板213与第二侧板214之间,如此能够提高中间体20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将框体210的内腔分割为4个容置腔210a,以用于安装电芯组件14,优化了结构布置。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件221及第二加强板件222相互垂直,使得第一加强板件221与第二加强板件222的横截面呈十字交叉形状,并且第一加强板件221与第二加强板件222设置于框体210的内腔以支撑框体210,如此能够提高框体210内部结构的强度,防止框体210在受到外力作用或发生变形。
另外,结合图4所示,中间体200于B-B方向的剖面呈“工”字状,如此能够提高中间体200于竖直方向上承载能力,使得车架11能够应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受力较大的场景。
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1的前梁100、中间体200及后梁300均采用板件进行生产制作,一方面,采用板件能够提高车架11的整体刚度与强度,使得本申请能够在应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时,依然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另外,采用板件能够提高车架11的装配面积,使得两轮电动车10的各零部件能够直接装配于车架11上,如此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相比于传统钢管车架通过拼接组装、焊接成型的生产方式等,本申请车架11通过前梁100、中间体200及后梁300一体成型的方法,在加工生产后的车架11尺寸精度高,不易变形,且重量低,如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了传统钢管车架需冲裁、折弯、焊接、增加加强板等等加工工艺复杂的问题。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1还包括立管400,立管400连接于前梁100远离框体210的一端,且立管400与前梁100一体成型,如此能够提高车架11一体性与结构强度。具体地,上述立管400用于安装两轮电动车10的车把组件12,在进行车把组件12安装时,只需要将车把组件12的转动杆件1201穿过立管400即可,操作简便。
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梁100包括主体110与加强板筋120,加强板筋120沿主体110的延伸方向嵌设于主体110,如此能够保证前梁10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筋120包括中间板件121及支撑板件122,中间板件121沿主体1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主体110设置,支撑板件122间隔连接于中间板件121,且支撑板件122的两端连接于主体110的内壁,以加强前梁100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时,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包括相互平行延伸的2块板件,中间板件121及支撑板件122夹设于主体110的2块板件之间。
另外,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梁100及后梁300均设有镂空结构500,镂空结构500分别沿前梁100及后梁300的延伸方向布置,如此在加强板筋120提高了车架11的结构强度的同时,镂空结构500能够提高车架11的轻量化。
结合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梁300远离框体210的一端向外弯曲延伸形成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用于装设电机13。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在进行电机13安装时,只需要将电机13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挂设于后梁300的半包围结构内即可,如此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紧凑性,优化结构布置。
另外,本申请的中间体200通过设置加固件220以提高框体210的内部结构强度,如此在提高车架11的结构强度同时,加固件220的设置将框体210的内腔分割为多个容置腔210a以用于安装电芯组件14,如此实现将电芯组件14直接装设于车架11,减少了车架11另外搭载用于承载电芯组件14的盒体或箱体,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
结合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两轮电动车10,采用上述的车架11,两轮电动车10还包括车把组件12、电机13、电芯组件14及电控组件15,车把组件12与前梁100相连接,电机13挂设于后梁300,电芯组件14置于容置腔210a内,电控组件15设于框体210背离电芯组件14的一侧表面,电控组件15与框体210之间具有第一隔热层16a,电机13与框体210之间具有第二隔热层16b,第一隔热层16a与第二隔热层16b用于填充隔热材料。
上述两轮电动车10,采用了上述车架11,通过车架11的加固件220设于框体210的内腔,且前梁100、后梁300与框体210一体成型,如此能够避免传统钢管车架11存在的需冲裁、折弯及焊接等复杂的加工工艺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难度,并能够保证两轮电动车1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车架11的加固件220将框体210的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210a,以用于安装电芯,如此设置使得车架11的中间体200在加固件220的支撑下提高了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作为安装电芯组件14的载体,保证了电芯组件14的可靠安装,并且优化了车架11的结构布局,提高了车架11的结构紧凑性。进一步地,上述两轮电动车10还设有第一隔热层16a与第二隔热层16b,如此能够将电控组件15、电芯组件14及电机13相互进行隔绝,以避免各零部件之间的温度干扰,实现温度场的合理布置。
具体地,两轮电动车10的电芯组件14、电控组件15及电机13的工作温度各不相同,且温差较大。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5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System)、DC/DC变换器等电控零部件,上述电控零部件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在100℃左右,而电芯组件14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控制不超过70℃。
在传统的零部件布局中,电控组件15与电芯组件14一般进行集成设置,以实现电控组件15对电芯组件14的控制,然而,上述设置会导致电控组件15与电芯组件14的温度场相互干扰,进而影响正常工作,存在温度场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而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隔热层16a与第二隔热层16b,实现将电芯组件14、电控组件15及电机13进行合理的独立设置,避免了温度场的相互干扰,保证各零部件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本申请两轮电动车10还能够在应用高导热率材料(如铝合金)制造的基础上,保证了各零部件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轮电动车10还包括水冷结构17,水冷结构17连接于框体210背离电机13的一侧,水冷结构17用于连接电控组件15与电机13,并用于给电控组件15与电机13降温,如此能够实现对两轮电动车10的温度控制。
具体地,上述水冷结构17包括水冷管道(未示出),上述水冷管道内通有冷却液。电控组件15包括集成盒,且集成盒内设有冷却通道(未示出),上述水冷管道用于与冷却通道相连通,进而向冷却通道内通入冷却液以实现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轮电动车10还包括水泵(未示出),上述水泵与水冷结构17相连接,水泵用于对流通的冷却液进行加压,以提高冷却液流动循环性。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轮电动车10还包括第一盖板18与第二盖板19,第一盖板18与第二盖板19分别用于盖设在电芯组件14的相对两侧,如此实现对电芯组件14的保护。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把组件12包括转动杆件1201,车架11还包括立管400,立管400连接于前梁100远离框体210200的一端,转动杆件1201穿设于立管40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轮电动车10还包括侧支架20,车架11的中间体200设有第一安装耳231与第二安装耳232,第一安装耳231与第二安装耳232用于安装上述侧支架20,如此能够实现直接通过中间体200以承受侧支架20的受力,保证了侧支架20的连接可靠性,另外提高了侧支架20的装配简便性及两轮电动车10的结构集成性。
可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两轮电动车10包括前轮、后轮、坐垫和刹车系统等,上述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设置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梁、中间体及后梁,所述中间体包括框体与加固件,所述框体具有内腔,所述加固件设于所述内腔,且所述加固件将所述内腔分割为至少2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电芯,所述框体具有前端与后端,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前端与所述后端,且所述前梁、所述后梁与所述中间体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立管,所述立管连接于所述前梁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且所述立管与所述前梁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与底板,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加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件及第二加强板件,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首尾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件垂直夹设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件垂直夹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包括主体与加强板筋,所述加强板筋沿所述主体的延伸方向嵌设于所述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均设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分别沿所述前梁及所述后梁的延伸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向外弯曲延伸形成半包围结构,所述半包围结构用于装设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所述中间体及所述后梁采用铝合金材料。
8.一种两轮电动车,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车把组件、电机、电芯组件及电控组件,所述车把组件与所述前梁相连接,所述电机挂设于所述后梁,所述电芯组件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框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第一隔热层,所述电机与所述框体之间具有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填充隔热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水冷结构,所述水冷结构连接于所述框体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水冷结构用于连接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电机,并用于给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电机降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电动车还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分别用于盖设在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
CN202323377382.3U 2023-12-12 2023-12-12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Active CN221438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77382.3U CN221438244U (zh) 2023-12-12 2023-12-12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77382.3U CN221438244U (zh) 2023-12-12 2023-12-12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38244U true CN221438244U (zh) 2024-07-30

Family

ID=92054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377382.3U Active CN221438244U (zh) 2023-12-12 2023-12-12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38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704153B1 (ko) 전력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CN115503826A (zh) 电动商用车车架
CN221438244U (zh)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CN210073956U (zh) 下壳体边梁、下壳体及电池包
EP4037081A1 (en) Battery compartment, battery compartment assembly and electric scooter
CN117622364A (zh) 两轮电动车及其车架
CN115214777A (zh)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WO2024152619A1 (zh) 电池包、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19303839U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18731495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09461513U (zh) 电池包的双层模组安装支架以及电池包
CN220053931U (zh) 全框式车架
CN217656008U (zh) 电池包的边梁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17154313A (zh) 动力电池下箱体
CN216980733U (zh) 电池包组件及车辆
CN210912602U (zh) 车架纵梁、后纵梁以及c柱的多功能接头及汽车
CN210224142U (zh) 电池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77222U (zh) 悬置支架、电机总成和车辆
CN214013069U (zh) 车辆的电池下箱体和车辆
CN220332451U (zh) 一种悬置支架、车体及汽车
CN221498204U (zh) 后地板结构、铸造模具
CN220553518U (zh) 电池包框架、电池包和车辆
CN220021423U (zh) 电池托盘及具有其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20233337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20483077U (zh) 电池包安装支架和工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