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339883U -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 Google Patents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39883U
CN221339883U CN202323482659.9U CN202323482659U CN221339883U CN 221339883 U CN221339883 U CN 221339883U CN 202323482659 U CN202323482659 U CN 202323482659U CN 221339883 U CN221339883 U CN 221339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rinting
cylinder
scrap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4826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智
梁芳
李裕
李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Jinyinfeng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ichuang Waterless Dyehous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4826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39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39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39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cree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涉及印染技术领域,包括机架、基材发送装置、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以及成品收集装置;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包括输送带、第一印花机组、第二印花机组,第一印花机组、第二印花机组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印花组件、第二印花组件;各第一印花组件包括第一版辊、第一压辊、第一刮刀装置、第一进退装置,各第一刮刀装置包括对应的第一刮刀架和第一刮刀;各第二印花组件包括第二版辊、第二压辊、第二刮刀装置、第二进退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基材被各版辊和输送带带动运行,所以不会产生传统工艺中的拉伸变形情况。

Description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凹版印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背景技术
在很多应用场景下,需要对薄膜、卷筒纸、布料等基材的正反两面印制同一个图案,并且需要正反面的对版精确,而一般的印花都是采用同一台机器先印完正面后再印制反面,在加工过程中,基材会被拉伸变形,所以难以精确对版,尤其是对于纺织品等弹性较强的产品往往只能采用转印纸或转印膜的方式进行双面对版印花,不单效率低下,并且由于必须用到大量的转印纸或转印膜,成本很高,且不利于环保。
传统的染色方法大都是是采用轧车一次性施加全部助剂或染料的方式(单色),容易出现局部上染不均的现象,同时,传统的方法采用一次性施加全部助剂或染料的方式(单色),带液量较高,在后续的加热烘干过程中容易引起通常所说的泳移现象,造成布面色花,影响产品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包括机架、基材发送装置、助剂施加装置、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以及成品收集装置;
该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包括输送带、第一印花机组、第二印花机组,所述第一印花机组、所述第二印花机组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第二印花组件;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包括第一版辊、第一压辊、第一刮刀装置、第一进退装置,各所述第一刮刀装置包括对应的第一刮刀架和第一刮刀;
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包括第二版辊、第二压辊、第二刮刀装置、第二进退装置,各所述第二刮刀装置包括对应的第二刮刀架和第二刮刀;
输送带通过动力轮、被动轮、支撑轮、纠偏装置、张力调节装置转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在第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之间设置有基材入口,在最后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与第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之间设置有基材出口;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从基材入口处开始到基材出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
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从基材出口处开始到基材入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和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为圆网印花组件或凹版印花组件或轮转印花组件或柔性版印花组件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各所述第一版辊的运转方向相同,各所述第一版辊与输送带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第一压辊设置于所述输送带的环形的内部,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一压辊之间;各所述第一版辊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输送带的表面。
各所述第二版辊的运转方向相同,各所述第二版辊与输送带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第二压辊设置于所述输送带的环形的内部,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第二版辊和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各所述第二版辊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输送带的表面;
输送带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所述弹性胶层为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中加入有金刚砂;
在基材发送装置与所述第一印花组件之间,或第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与最后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所述助剂施加装置为轧车或双面满版印花组件。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压辊和第四压辊,所述第三压辊包括第三压辊和压力装置,所述第三压辊通过所述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入口处,并设置于第一个所述第一版辊的前方,通过所述第三压辊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的工作面;
所述第四压辊包括第四压辊和压力装置,所述第四压辊通过所述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出口处,并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第一版辊的后方,通过所述第四压辊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的工作面;
所述压力装置为气压或液压装置。
可选地,金刚砂的粒径介于200目-1000目之间,金刚砂与表面弹性胶层的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的体积比为1-10:100,所述弹性胶层的临界表面张力介于25mN/m和35mN/m之间。
可选地,所述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包括第一机架、圆网印花组件和凹版印花组件,以及动力装置,所述圆网印花组件设置于所述凹版印花组件的上方;
所述圆网印花组件包括横梁、圆网版辊、圆网刮刀装置、圆网供料装置、圆网升降装置;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管道以及泵浦;
所述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圆网刮刀片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
所述圆网版辊通过设置于其端面的闷头与横梁转动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机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
所述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网刀架连接,所述圆网刮刀片与所述圆网刀架连接,所述圆网刮刀片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所述圆网刮刀片设置于圆网版辊内部,所述圆网刮刀片的刀口与所述圆网版辊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通过圆网供料泵浦、管道将工作液输送至所述圆网版辊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所述圆网版辊的运转,所述圆网刮刀片将所述圆网版辊内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并将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所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
所述凹版印花组件包括凹版料槽、凹板版辊、与所述凹板版辊相配合设置的凹版刮刀装置以及凹版供料组件;
所述凹版料槽设置于所述凹板版辊的下方或圆周位置,所述凹板版辊的部分辊体浸没于所述凹版料槽内的工作液内;
所述凹版刮刀装置包括凹版刀架、凹版刮刀片,以及凹版刮刀调节装置,所述凹版刮刀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机架上,所述凹版刮刀调节装置与所述凹版刀架连接,所述凹版刮刀片与所述凹版刀架连接,所述凹版刮刀片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凹板版辊的辊面配合设置,并将所述凹板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所述圆网版辊和所述凹板版辊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所述圆网升降装置将所述圆网版辊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凹板版辊的上方,所述圆网版辊和所述凹板版辊互为对方的压辊,所述圆网版辊的工作面和所述凹板版辊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将所述圆网版辊和所述凹板版辊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压印在布料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包括第二机架、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和第二助剂印刷装置以及动力装置;
所述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钢辊和第一支撑辊、与所述第一钢辊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
所述第一刮刀组件包括第一刀架、第一刮刀片,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刀架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与所述第一刀架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第一钢辊的版面配合设置;
所述第二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钢辊和第二支撑辊、与所述第二钢辊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
所述第二刮刀组件包括第二刀架、第二刮刀片,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刀架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与所述第二刀架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第二钢辊的版面配合设置;
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第二钢辊前后设置,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钢辊的工作面和所述第二钢辊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
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为具有弹性的包胶辊筒,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通过设置于其两端的可转动的摆臂与所述第二机架转动连接,分别与所述第一钢辊、所述第二钢辊可离合地压轧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辊的力臂的支点及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的轴线必须在同一个平面。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为凹版印花组件时,各所述第一刮刀架和所述第二刮刀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的前方,各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随各版辊的运转,各所述刮刀片将对应的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输送带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和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压制在输送带的表面,并将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表面的预设图案印制在输送带或输送带表面的基材上面。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为凹版轮转印花组件时,所述第一版辊和所述第二版辊为凹板版辊,所述凹板版辊与对应的第一转移辊或第二转移辊压合设置,凹板版辊经对应的刮刀刮除后剩余的工作液粘附在对应的转移辊的表面,各版辊、对应的所述转移辊、输送带依次压合设置,工作液经所述转移辊转移到输送带或基材的表面。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为圆网印花组件时,各所述圆网印花组件包括各自对应的横梁、与所述横梁连接的对版装置、圆网版辊、圆网刮刀装置、圆网升降装置,以及圆网供料装置;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泵浦、管道;
所述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与所述圆网刀架连接的圆网刮刀片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
所述圆网版辊通过设置于端面的闷头与横梁转动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一端与机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或设置于所述横梁端部的第一安装座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横梁及与所述横梁连接的所述圆网版辊、所述圆网刮刀装置与输送带可调节距离地设置;
各版辊的运转方向相同,各版辊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圆网升降装置将所述圆网版辊可离合地压制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的工作面,各所述圆网版辊的工作面和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所述圆网升降装置的压力将所述圆网版辊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直接压印在基材的表面,或者通过输送带转印在基材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印花组件与所述成品收集装置之间还设置有转移滚筒装置,所述转移滚筒装置包括转移滚筒,所述转移滚筒为加热滚筒,所述转移滚筒的部分外圆被输送带环形的外部包覆设置。
可选地,在该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后方及所述成品收集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加热滚筒组件或拉幅定型机或蒸化烤箱等多种,可采用电热、蒸汽加热、导热油加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对从该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输出的基材的正反面再次进行加热、固色、定型处理,并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温度从前到后逐渐升高设置。
可选地,在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和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的后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后方与所述成品收集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采用基材被各版辊和输送带带动运行,所以不会产生传统工艺中的拉伸变形情况。
2、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可将染料采用两次或更多次的方式进行施加,多次施加染料能够掩盖单次施加染料造成的局部不均匀现象。
3、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通过多组印刷组件多次少量地施加染料,每次烘干过程中的带液量都很低,所以每次的烘干过程中都不容易产生泳移现象,可有效降低因染料泳移造成的品质异常,也可掩盖因版辊表面的网纹引起的乱纹现象等质量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正反面的染料施加及烘干同时进行,相比传统的凹版或圆网印刷减少了工作环节,不单降低了布料在运行中因多次反复拉伸造成的变形,还能够节约能耗和成本。
5、本实用新型不单可以对基材进行单面或双面的单色及多色印刷,还可以直接印花,还可以通过输送带实现转移印花,并且还可实现低带液量量的染色加工,减少了设备的数量,应用范围广阔。
6、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由于传统的输送带式凹直接印刷机的版辊为钢棍,表面没有弹性,所以传统的输送带式凹直接印刷机的输送带表面必须包覆有弹性胶层,不使用不锈钢输送带,这样能够避免钢制版辊与输送带压合时硬碰硬,造版辊损坏,且不容易实现均匀印刷。
7、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由于第一版辊的辊壁很薄,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力,第一版辊和输送带压合时的压力有限,第一版辊和输送带对布料施加的染料只是浮在布料的表面,通过第五压辊的再次压合,染料能够渗透进入布料的组织结构间隙内部,实现透染,克服了采用传统圆网印花机进行满版染色时只能印制在表面,不容易实现透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面满版印花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助剂施加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印花组件;101、第一进退装置;102、第一刮刀装置;103、第一压辊;104、第一版辊;2、第二印花组件;201、第二进退装置;202、第二刮刀装置;203、第二版辊;204、第二压辊;3、基材发送装置;4、第三压辊;5、张力调节装置;6、被动轮;7、支撑轮;8、输送带;9、助剂施加装置;901、第一机架;902、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4、间隙调节块;905、气囊;906、凹版刀架;907、凹版刮刀片;908、凹板版辊;909、横梁;910、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1、闷头;912、圆网版辊;913、圆网供料管道;914、圆网刀架;915、圆网刮刀片;916、圆网升降装置;9001、第二机架;9002、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3、第一刀架;9004、第一刮刀片;9005、第一钢辊;9006、摆臂;9007、第一支撑辊;9008、第二支撑辊;9009、第二钢辊;9010、第二刮刀片;9011、第二刀架;9012、蜗轮;9013、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4、蜗杆;9015、左右摆动装置;10、纠偏装置;11、动力轮;12、清洗装置;13、成品收集装置;14、第四压辊;16、第一加热装置;19、第二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实施例1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机架、基材发送装置3、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成品收集装置13;
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包括输送带8、第一印花组件1第二印花机组,第一印花组件1第二印花机组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印花组件1、第二印花组件2;
各第一印花组件1包括第一版辊104、第一压辊103、第一刮刀装置102、第一进退装置101,各第一刮刀装置102包括对应的第一刮刀架和第一刮刀;
各第二印花组件2包括第二版辊203、第二压辊204、第二刮刀装置202、第二进退装置201,各第二刮刀装置202包括对应的第二刮刀架和第二刮刀。
输送带8通过动力轮11、被动轮6、支撑轮7、纠偏装置10、张力调节装置5转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在第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与最后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基材入口,在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与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基材出口,纠偏装置10用于对输送带8进行纠偏,避免运行时输送带8出现偏移。
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9,且助剂施加装置9可为双面满版印花组件或第二助剂施加装置。
各第一印花组件1从基材入口处开始到基材出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第一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各第一印花组件1通过对应的第一进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压合设置。
各第二印花组件2从基材出口处开始到基材入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第二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各第二印花组件2通过对应的第二进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压合设置。
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第二印花组件2为圆网印花组件或凹版印花组件或轮转印花组件或柔性版印花组件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各第二版辊203的运转方向相同,各第二版辊203与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第二压辊204设置于输送带8的环形的内部,各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可离合地压制在第二版辊203和第二压辊204之间。随各第二版辊203的运转,各第二刮刀将对应的第二版辊203上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各第二版辊203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输送带8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版辊104、各第二版辊203与输送带8之间的动力通过齿轮传动,确保传动精确,各第一版辊104、各第二版辊203、输送带8均设置有独立的动力装置,各第一版辊104、各第二版辊203与与输送带8之间的转速通过对版检测及控制装置自动控制,输送带8环形的外部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加热装置16,多个第一加热装置16对应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版辊104、第二版辊203之间,第一加热装置16为加热罩,第一加热装置16为电热管加热或红外线或电磁加热或蒸汽加热或导热油加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各第一加热装置16通过第三升降装置相对于输送带8可开合地设置,加热罩一端与机架转动地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升降装置与输送带8可开合地转动设置,第三升降装置优选为气缸。进一步,加热罩为红外线加热,加热罩包括主加热管和端部加热管,主加热管设置于输送带8的辊面方向,端部加热管设置于输送带8的两端位置,解决由于加热罩的两端散热较快,引起的左中右温度不均匀的问题,优选主加热管和端部加热管均通过感温器和可控硅自动控制温度,感温器和可控硅与电热管电性连接,基材从第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的前方进入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依次经过各第一版辊104与输送带8之间,各第一版辊104的运转方向相同,各第一版辊104与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第一底辊设置于输送带8的环形的内部,各第一进退装置101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可离合地压制在第一版辊104和第一底辊之间,各第一版辊104的工作面和输送带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各第一版辊104与输送带8之间的压力将第二印花组件2预先印制在输送带8表面的图案压印到基材的反面;
同时,随各第一版辊104的运转,各第一刮刀装置102上的刮刀片将对应的第一版辊104上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各第一版辊104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基材的正面,完成双面印制加工,然后基材从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的后方输出到成品收集装置13,并收集为成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压辊4和第四压辊14,第三压辊4包括第三压辊4和压力装置,第三压辊4通过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入口处,并设置于第一个第一版辊104的前方,通过第三压辊4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8的工作面;
第四压辊14包括第四压辊14和压力装置,第四压辊14通过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出口处,并设置于最后一个第一版辊104的后方,通过第四压辊14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8的工作面;
压力装置为气压或液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前方设置有基材发送装置3,在最后一组第一印花组件1的后方还设置有成品收集装置13。各版辊依次设置于输送带8的工作面,各组印花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16,第一加热装置16对基材和染料进行加热烘干、固色、定型处理,每组加热装置的温度从前到后逐渐升高设置,同时,由于基材一直贴合于输送带8的表面,输送带8对布料起到了类似熨斗的烫平作用,产品的表面平整度、挺括度优于传统工艺,基材从基材入口处进入第一版辊104和输送带8之间,被第一版辊104和输送带8压轧后,第一版辊104上的工作液就分别被印制在基材的表面,从第一组印花组件的输出端输出后,基材进入第一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烘干、定型、固色操作;基材从第一组加热装置输出后进入第二组印花组件,重复上述印花、加热操作,根据需要可设置多组印花组件和多组加热装置,对基材进行多次的印制、加热操作,多组印花组件的设置,可实现对承印物的多色印制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8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弹性胶层为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中加入有金刚砂,金刚砂的粒径介于200目-1000目之间,金刚砂与表面弹性胶层的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的体积比为1-10:100。弹性胶层的临界表面张力介于25mN/m和35mN/m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输送带8的表面张力过小,容易形成荷叶效应,染液不容易被印制在输送带8的表面,同时,如果输送带8的表面张力过大,附着在输送带8表面的染液不容易转移到基材上面。
为确保第二印花组件2印制在输送带8表面的图案既能够被清晰地印制在输送带8的表面,又能够尽可能地被转移到基材的表面,输送带8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弹性胶层的工作面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适合水性或油性染液的附着,既要具备吸附染液作用又要具备不与固色剂等印染助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能,进一步,输送带8表面的弹性胶层为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其临界表面张力介于25mN/m和35mN/m之间,更进一步,表面弹性胶层的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中加入有金刚砂或其它能够提升表面弹性胶层表面粗糙度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金刚砂,金刚砂的粒径介于200-2000目之间,金刚砂与表面弹性胶层的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的体积比为1-10:100,金刚砂的施加可提高输送带8的表面的表面张力,输送带8的表面的表面张力大于染液的表面张力,且远小于基材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优选,染液的表面张力比输送带8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小5-30%,在这种情况下,染液一方面可以较为容易地被印制在输送带8的表面,另一方面,在转移的过程中能够较为完全地与输送带8的表面分离,并与基材结合。
实施例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或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与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还设置有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包括第一机架901、圆网印花组件和凹版印花组件,以及动力装置;
圆网印花组件设置于凹版印花组件的上方;
圆网印花组件包括横梁909、圆网版辊912、圆网刮刀装置、圆网供料装置、圆网升降装置916;
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管道913以及泵浦;
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914、圆网刮刀片915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
圆网版辊912通过设置于其端面的闷头911与横梁909转动连接,圆网升降装置916一端与第一机架901连接,另一端与横梁909连接;
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一端与横梁909连接,另一端与圆网刀架914连接,圆网刮刀片915与圆网刀架914连接,圆网刮刀片915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圆网刮刀片915设置于圆网版辊912内部,圆网刮刀片915的刀口与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圆网供料装置通过圆网供料泵浦、管道将工作液输送至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圆网版辊912的运转,圆网刮刀片915将圆网版辊912内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并将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
凹版印花组件包括凹版料槽、凹板版辊908、与凹板版辊908相配合设置的凹版刮刀装置以及凹版供料组件;
凹版料槽设置于凹板版辊908的下方或圆周位置,凹板版辊908的部分辊体浸没于凹版料槽内的工作液内;
凹版刮刀装置包括凹版刀架906、凹版刮刀片907,以及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固定在第一机架901上,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与凹版刀架906连接,凹版刮刀片907与凹版刀架906连接,凹版刮刀片907的刀口可调节地与凹板版辊908的辊面配合设置,并将凹板版辊908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圆网版辊912和凹板版辊908之间通过齿轮传动,圆网升降装置916将圆网版辊912可离合地压制在凹板版辊908的上方,圆网版辊912和凹板版辊908互为对方的压辊,圆网版辊912的工作面和凹板版辊90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将圆网版辊912和凹板版辊908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压印在布料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通过配合蜗轮9012蜗杆9014来对凹版刮刀片907进行调节,由于基材在组件的施加加工过程中,同时被压制在圆网版辊912和凹板版辊908的表面,被两个压辊带动运行,圆网版辊912和凹板版辊908共用同一个动力装置,所以,凹板版辊908和第二压辊204的速度相同,不会产生传统工艺中正反面印制需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造成的拉伸变形情况;助剂的带液量过高会导致后续的印花过程中染料不能够完全转移到布面,由于采用双面印制的方式施加助剂,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更换对应的版辊来控制助剂施加过程中的带液量,克服了传统浸轧方式中不能够改变带液量的问题;可根据需要对布料进行单面或双面施加助剂。
实施例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或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与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助剂施加装置,第二助剂施加装置包括第二机架9001、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和第二助剂印刷装置以及动力装置;
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钢辊9005和第一支撑辊9007、与第一钢辊9005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
第一刮刀组件包括第一刀架9003、第一刮刀片9004,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固定在第二机架9001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与第一刀架9003连接,第一刮刀片9004与第一刀架9003连接,第一刮刀片9004的刀口可调节地与第一钢辊9005的版面配合设置;
第二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钢辊9009和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
第二刮刀组件包括第二刀架9011、第二刮刀片9010,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固定在第二机架9001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与第二刀架9011连接,第二刮刀片9010与第二刀架9011连接,第二刮刀片9010的刀口可调节地与第二钢辊9009的版面配合设置;
第一钢辊9005和第二钢辊9009前后设置,运转方向相反,第一钢辊9005的工作面和第二钢辊9009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
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为具有弹性的包胶辊筒,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通过设置于其两端的可转动的摆臂9006与第二机架9001转动连接,分别与第一钢辊9005、第二钢辊9009可离合地压轧设置;
第一支撑辊9007的力臂的支点及两个压辊的轴线必须在同一个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材在正、反面的印制加工过程中,始终包覆于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的表面,被两个压辊带动运行,不会产生传统印花工艺中的拉伸变形情况,助剂的带液量过高会导致后续的染料不能够完全转移到布面,由于采用双面印制的方式施加助剂,可以通过更换对应的版辊来控制助剂施加过程中的带液量,克服了传统浸轧方式中带液量高的问题,由于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压合设置,第二支撑辊9008如果再同时与第一支撑辊9007压合设置的话,就必须保证第一支撑辊9007、第二支撑辊9008、第二钢辊9009绝对平行,否则容易出现三点受力的情况,造成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之间的压合处左中右受力不均,导致第二钢辊9009上左中右的工作液不能够均匀地转移到基材上面,形成左中右色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相切设置,但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之间并不压合,既保证了基材在印制过程中始终包覆于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的外圆面,由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带动运行,不至于被拉伸,同时也保障了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之间的压合处左中右受力均匀,避免形成左中右色差,为同时实现这些功能,第一支撑辊9007与第一钢辊9005或/和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之间的压合就必须采用摆臂9006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压辊是必须采用摆臂9006的方式与对应的版辊压合,并且,摆臂9006的支点及第一支撑辊9007和第二支撑辊9008的圆心及轴线必须在同一个平面,这样才能够确保第一支撑辊9007在压合的升降过程中与第二支撑辊9008之间不相互干涉,不影响离合,也不影响第二支撑辊9008与第二钢辊9009之间的压力,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考虑到基材的厚度及压辊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压辊直径变化,为避免第一支撑辊9007与第二支撑辊9008之间产生压力,可将第一支撑辊9007与第二支撑辊9008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供基材通过,这个间隙优选为基材的厚度,但考虑到装配和机械加工误差,也可适当放大这个间隙,通过间隙调节块904可以对间隙大小进行调节,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其中一个实例,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在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助剂施加装置可以为网纹辊印刷装置或喷涂装置或圆网印刷装置或轮转印刷装置或浸轧装置的其中一种或两种的结合,助剂施加装置对基材表面施加助剂,助剂是水、去离子水,或固色剂、增稠剂的水溶液,助剂的表面张力大于输送带8工作面的表面张力,且小于基材的表面张力,助剂的润湿作用可将假性附着在输送带8表面的染料溶解,同时可增加染料的表面张力,使得染料更容易从输送带8的表面转移到基材表面,首先通过第二圆网印花组件将活性染料溶液按各第二版辊203设定的图案印制在对应的第输送带8的表面并加热烘干,染料假性附着在输送带8的表面,助剂为固色碱剂,布料从基材发送装置3进入助剂施加装置,助剂施加装置对布料施加固色碱剂,在第一印花组件1处,在压力的作用下,假性附着在输送带8表面的染料和固色碱剂接触,助剂溶液中的水溶解染料,染料在固色碱剂的作用下与布料发生反应、交联、结合,同时,因为布料的表面张力远大于输送带8的表面临界表面张力,使假性附着在输送带8表面的染料与输送带8的表面分离,染料就被转移到布料上面。
实施例4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印花组件时,各第一刮刀架和第二刮刀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版辊104和第二版辊203的前方,各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随各版辊的运转,各刮刀片将对应的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输送带8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各第一进退装置和各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的第一版辊104和第二版辊203压制在输送带8的表面,并将第一版辊104和第二版辊203表面的预设图案印制在输送带8或输送带8表面的基材上面;
基材从基材入口输入,基材的正面被第一印花装置直接印制预设的图案,反面从输送带8表面转印第二印花装置预先印制在输送带8表面的图案,最后从基材出口输出,完成双面印花。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刮刀装置102和第二刮刀装置202为封闭式刮刀或平板式刮刀装置,
其中一个实例,各版辊为凹板版辊908,各凹板版辊908对应设置有封闭式刮刀,封闭式刮刀设置有前后两个刮刀片,各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刮刀,另一个作为铲刀,
其中一个实例,各第一刮刀架、第二刮刀架通过转动装置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转动装置包括配合设置的蜗轮9012和蜗杆9014,蜗杆9014与机架连接,蜗轮9012与刀架的连接件连接,蜗轮9012的旋转带动刀架和刮刀片旋转,调节刮刀片与对应的版辊的间隙和压力,
进一步,刀架与对应刀架的连接件的位置可调地设置,通过调节刀架与对应刀架的连接件的位置,可调节对应的刮刀片与对应的凹板版辊908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满足不同直径的凹板版辊908,
再进一步,刀架、刀架与机架之间均设置有左右摆动装置9015,左右摆动装置9015的一端与刀架或刀架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机架连接,左右摆动装置9015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往复运动,刮刀片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可将对应的凹板版辊908表面携带的杂质去除,
其中一个实例,左右摆动装置9015包括摆动动力装置和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包括滑轨、滑块,滑轨与对应的刀架连接,滑块与机架连接,摆动动力装置的一端与机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滑轨连接,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滑动,
其中一个实例,机架侧壁设置有偏心轮或凸轮,刀架的连接件为转轴,转轴同时为滑杆,机架的侧壁设置有滑套,转轴穿过滑套与对应的偏心轮或凸轮连接,偏心轮或凸轮带动转轴左右摆动,进而带动对应的刮刀片左右摆动,
摆动动力装置为气缸、液压缸、减速机等装置,优选为减速机,减速机的入力轴与动力装置传动连接,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偏心轮或凸轮,对应的刀架连接件连接有与偏心轮配合设置的挡块,通过偏心轮的转动带动对应的挡块左右摆动,进而带动对应的刀架和刮刀片做左右摆动,
其中一个实例,版辊和版辊均转动地固定在机架上,第一压辊103和第二压辊204均采用杠杆式原理分别相对于版辊、版辊可离合地压轧设置,
其中一个实例,各版辊中心与对应的压辊中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为20-45°之间,优选为30°;
其中一个实例,各版辊在对应的刮刀片刀口处的切线与刮刀片之间的夹角为10-60之间,优选为20-30°,
其中一个实例,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印花组件,各刮刀装置为封闭式刮刀,各封闭式刮刀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版辊和版辊的前方或上方,各封闭式刮刀均包括一体设置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刮刀片和铲刀片连接设置于对应的刀架的前端和后端,刀口与对应的版辊工作面配合设置,各版辊及对应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的两端还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版辊及对应的刀架及刮刀片和铲刀片,以及端部密封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内腔,工作液通过泵浦和管道输入到内腔,部分版辊表面与内腔里面的工作液接触,随版辊运转,刮刀片或铲刀片将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各刀架与机架之间设置有第一气囊905装置,第一气囊905装置包括第一气囊905和第一气囊905的承托及固定装置,第一气囊905设置于第一气囊905的承托及固定装置与对应的刀架之间,第一气囊905通过对应的刀架将对应的刮刀片压向对应的版辊,第一气囊905为一个或多个;刮刀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铲刀片和刮刀片,两个刀片分别设置于刀架的前端和后端,铲刀片用于将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铲除,得到均匀的工作液,刮刀片用于将版辊表面的杂质刮除,同时,两个刀片的设置还有效地对储料区进行了密封,使得工作液不容易挥发,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刀片损坏需要尽快更换刀片,优选两个刀片均为快速更换设计,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印花组件,各第一刮刀装置102和各第二刮刀装置202为第三压辊4装置,各第三压辊4装置包括第三压辊4和第三压辊4的压力调节装置,各第三压辊4分别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于对应的版辊和版辊的前方,各第三压辊4的表面包覆有弹性材质,各第三压辊4的工作面为对应的第一或刮刀片的刀口,各第三压辊4和对应的第一或版辊的两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端部密封板、第三压辊4和对应的第一或版辊之间的上方形成工作液的储料区,随各版辊的运转,第三压辊4将对应的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挤出除,只剩下版辊表面凹下部分的工作液;
进一步,刮刀装置组件还包括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分别配合设置于版辊与刮刀片的两端,第一左挡板和第一右挡板与版辊、刮刀片形成工作液的储液区。
实施例5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轮转印花组件时,第一版辊104和第二版辊203为凹板版辊908,凹板版辊908与对应的转移辊或转移辊压合设置,凹板版辊908经对应的刮刀刮除后剩余的工作液粘附在对应的转移辊的表面,各版辊、对应的转移辊、输送带8依次压合设置,工作液经转移辊转移到输送带8或基材的表面,当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为圆网印花组件时,各圆网印花组件包括各自对应的横梁909、与横梁909连接的对版装置、圆网版辊912、圆网刮刀装置、圆网升降装置916,以及圆网供料装置;
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泵浦、管道;
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914、与圆网刀架914连接的圆网刮刀片915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
圆网版辊912通过设置于其端面的闷头911与横梁909转动连接,圆网升降装置916一端与机架连接,另一端与横梁909或设置于横梁909端部的第一安装座连接,圆网升降装置916带动横梁909及与横梁909连接的圆网版辊912、圆网刮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设置;
各版辊的运转方向相同,各版辊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圆网升降装置916将圆网版辊912可离合地压制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工作面,各圆网版辊912的工作面和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圆网升降装置916的压力将圆网版辊912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直接压印在基材的表面,或者通过输送带8转印在基材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个实例,第一版辊104和第二版辊203均为满版圆网印花版辊,对基材进行满版圆网印花加工,圆网供料装置内均容置有液体分散染料,各印花组件将分散染料连续且多次地施加到涤纶布的表面,经过低温烘干、高温固色,后分散染料就与涤纶布结合一起,完成正反面染色操作,
进一步,还包括第五压辊装置,第五压辊装置包括第五压辊和压力装置,第五压辊通过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各圆网版辊912的后方,通过第五压辊的压合,对应的圆网版辊912施加到布料表面的染料被压轧进入布料的组织结构间隙内部,实现透染。
或者,第五压辊装置为转移滚筒装置,第五压辊为转移滚筒。
输送带8通过两个第四压辊压制在转移滚筒的外圆,在输送带和转移滚筒之间的压力(张力)作用下,圆网版辊912施加到布料表面的染料被压轧进入布料的组织结构间隙内部,实现透染。
由于圆网版辊912的辊壁很薄,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力,圆网版辊912和输送带8压合时的压力有限,圆网版辊912和输送带8对布料施加的染料只是浮在布料的表面,通过第五压辊的再次压合,染料能够渗透进入布料的组织结构间隙内部,实现透染,克服了采用传统圆网印花机进行满版染色时只能印制在表面,不容易实现透染的问题,
其中一个实例,圆网升降装置916包括与横梁909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横梁909通过第一安装座固定在第一连接件上,第一连接件一端转动地与机架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压力装置连接,优选第一压力装置和第二压力装置为气缸装置,
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包括第二安装座、圆网刮刀进退限位装置和气压缸,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横梁909上,气压缸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圆网刀架914的端部连接,圆网刮刀进退限位装置对气压缸进行限位调节设置,圆网刮刀片915与圆网刀架914连接,圆网刮刀片915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圆网刀架914、圆网刮刀片915穿设于圆网版辊912的内部,圆网刮刀片915的刀口与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配合设置,调节刮刀进退限位装置即可调节气压缸的行程,即可调节圆网刀架914的位置,进而调节圆网刮刀片915的刀口与圆网版辊912内圆面的压合程度,
圆网供料装置通过圆网供料泵浦、管道将工作液输送至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圆网版辊912的运转,圆网刮刀片915将圆网版辊912内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并将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
其中一个实例,第一印花组件1为圆网印花组件,各圆网升降装置916将圆网版辊912可离合地压制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工作面,
第二印花组件2是凹版轮转印花组件,第二版辊203为凹板版辊908,第二刮刀装置202为封闭式刮刀装置,各封闭式刮刀装置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凹板版辊908的侧旁,各封闭式刮刀装置均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二刀架9011及第二刮刀片9010和第二铲刀片,第二刮刀片9010和第二铲刀片连接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刀架9011的前端和后端,刀口与对应的凹板版辊908工作面配合设置,各凹板版辊908及对应的第二刀架9011及第二刮刀片9010和第二铲刀片的两端还设置有端部密封板,各凹板版辊908及对应的第二刀架9011及第二刮刀片9010和第二铲刀片及其两端密封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内腔,工作液通过泵浦和管道输入到内腔,部分凹板版辊908的表面与内腔里面的工作液接触,随凹板版辊908运转,第二刮刀片9010或第二铲刀片将凹板版辊908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各凹板版辊908与对应的转移辊压合设置,凹板版辊908经对应的第二刮刀片9010刮除后剩余的工作液粘附在转移辊的表面,各凹板版辊908、对应的转移辊、输送带8依次压合设置,工作液经转移辊转印到输送带8的表面,
布料从基材发送装置3处进入基材入口,依次经过第一印花组件1的各圆网版辊912和输送带8之间,正面被圆网版辊912直接印制预设的图案,同时,转移辊转印到输送带8表面的图案被转移到基材的反面,
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第二印花组件2可采用凹版直接印花的方式或轮转印花的方式或圆网印花的方式,或多种印花方式的结合,
对于采用凹版直接印花的方式,输送带8的表面需弹性胶层,由于凹版为钢棍或钢棍表面设置有陶瓷层,表面硬度较高,如果输送带8为不锈钢等低弹性的表面,没有弹性胶层的保护,凹版与输送带8发生碰撞时,两个钢棍硬碰硬容易造成版辊或输送带8损坏,同时,由于没有弹性,不能够弥补加工或装配或运行时产生的变形,各版辊与输送带8之间会存在缝隙,使基材在宽度方向上的受力不均,所以转移的效果不好,
当采用轮转印花的方式时,轮转印花组件中的转移辊为包胶辊,胶辊与输送带8压合时胶辊的弹性可消除版辊、转移辊、输送带8之间的变形,使基材在宽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所以染料从输送带8表面转移时的转移效果较好,采用轮转印花组件时,输送带8可采用不锈钢输送带8或表面设置有弹性层的输送带8,
当采用圆网印花方式时,圆网印花组件中的版辊为镀镍圆网,圆网的厚度很薄,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样可消除圆网版辊912与输送带8之间的变形,使基材在宽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所以染料从输送带8表面转移时的转移效果较好,采用轮转印花组件时,输送带8可采用不锈钢输送带8或表面设置有弹性层的输送带8。
实施例6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印花组件2与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有转移滚筒装置。
转移滚筒装置包括转移滚筒,转移滚筒压制并包覆于输送带8环形的外部,优选转移滚筒压制并包覆于输送带8环形的外部的上方或后方,并与输送带8可调节间距或压力地设置,转移滚筒为加热滚筒,转移滚筒同时为输送带的动力轮。
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或各第二印花组件2依次对输送带8表面直接印制预设的图案,布料从基材发送装置3进入助剂施加装置,被助剂施加装置施加助剂后进入转移滚筒与输送带8之间,助剂施加装置施加的助剂为固色剂或胶黏剂,高温、助剂的共同作用下,转移滚筒的压力或输送带8的张力将输送带8表面被预先印制的图案转移到基材的表面,然后布料进入成品收集装置13收集为输送带8转移印花或染色的成品。
实施例7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后方及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19,第二加热装置19为加热滚筒组件或拉幅定型机或蒸化烤箱等多种,可采用电热、蒸汽加热、导热油加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对从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输出的基材的正反面再次进行加热、固色、定型处理,并且第二加热装置19的温度从前到后逐渐升高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个实例,第二加热装置19为加热滚筒组件,加热滚筒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加热滚筒,加热装置采用导热油或蒸汽加热,加热滚筒的主轴为中空主轴,中空主轴与加热滚筒的内腔连通,主轴的端部连接有旋转接头,并通过旋转接头和管道与外部的导热油或蒸汽装置连通,对加热滚筒的表面加热,管道上连接有电动的左进阀、左出阀和右进阀、右出阀,这些电动阀门的控制线路设置有时间继电器,通过时间继电器及控制线路控制各阀门的关闭或开启切换,或者通过程序控制切换,
其中一个实例,各第一版辊104、第二版辊203依次对布料的正反面施加分散染料,分散染料在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处被和第一加热装置16加热烘干,但是,分散染料需要在180-200℃的条件下加热约30秒才能够有效固色,为此,在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后方及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了第二加热装置19,对布料进行长时间的高温固色定型处理;
本实用新型不单可以实现双面的直接/转移印花或染色,还可以实现单面的直接印花或染色,或者单面的输送带8转印印花或染色,
其中一个实例,布料从基材发送装置3依次进入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第二印花组件2与输送带8之间,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第二印花组件2将预设的图案直接印制到基材的正面,然后布料进入成品收集装置13收集为直接印花或染色的成品,
其中一个实例,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包括机架、输送带8、依次设置的基材发送装置3、助剂施加装置、第三压辊4装置、三个依次设置的第一印花组件1、第四压辊14、三个依次设置的第二印花组件2、成品收集装置13,以及动力装置;
各印花组件的后方均设置有加热罩,加热罩朝向输送带8设置
各第一印花组件1为圆网印花组件,包括圆网版辊912版辊、第一底辊、圆网刮刀装置、圆网印花组件进退装置,各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对应的圆网刀架914和圆网刮刀片915;
各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直接印花组件,包括凹板版辊908版辊、第二底辊、封闭式刮刀装置、凹版印花组件进退装置,各凹版刮刀装置包括对应的凹版刀架906和凹版刮刀片907,
输送带8通过动力轮11、被动轮6、支撑轮7、纠偏装置10、张力调节装置5转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基材入口为第三压辊4装置的输入端,基材出口设置于第四压辊14的输出端,
各圆网印花组件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上方,各圆网版辊912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上方,并通过对应的圆网印花组件进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压合设置,
各凹版印花组件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下方,并从基材出口处开始到基材入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凹版印花组件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各凹板版辊908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下方,并通过对应的凹版印花组件进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压合设置,
各第一底辊和第二底辊均设置于输送带8的环形的内部,各自对应的圆网印花组件进退装置和凹版印花组件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可离合地压制在圆网版辊912或凹板版辊908与第一底辊或第二底辊之间,随各版辊的运转,各刮刀片将对应的版辊上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各第二版辊203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在输送带8的表面,
基材从第一个圆网印花组件的前方进入输送带8式双面印花机组,依次经过各圆网版辊912与输送带8之间,各第一版辊104的工作面和输送带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各凹板版辊908与输送带8之间的压力将第二印花组件2预先印制在输送带8表面的图案压印到基材的反面;
同时,随各第一版辊104的运转,各第一版辊104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在基材的正面,完成双面印制加工,然后基材从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的后方输出到成品收集装置13,并收集为成品,
助剂施加装置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下方,并设置于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的前方,助剂施加装置为凹版单面印刷装置,包括料槽、网纹辊、压辊,网纹辊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下方,压辊设置于输送带8环形的内部,网纹辊部分浸泡于料槽内,对应的刮刀将网纹辊表面多余的助剂刮除,输送带8从网纹辊、压辊之间穿过,对应的压力装置的压力将网纹辊、输送带8、压辊压合在一起,网纹辊表面多余的助剂就被印制在输送带8的工作面。
进一步,输送带8通过支撑轮7上下设置,并呈三角形设置,第一印花组件1和第二印花组件2分别设置于三角形的两个边,上下呈三角形的设置极大地节约了设备占地空间;助剂施加装置设置于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基材得到的助剂可同时与正反面的基材和正反面的染料发生反应,提高固色率,
助剂施加装置9为均匀轧车,或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双面满版印花组件优选为圆网印花组件或凹版印花组件。
其中一个实例,各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第二印花组件2均为圆网印花组件,各圆网印花组件依次设置于输送带8的上方,助剂施加装置设置有两个,对应的助剂施加装置设置于基材发送装置3与第三压辊4之间,对基材的正反面施加助剂;第二个助剂施加装置设置于最后一个第一印花组件1与第一个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对基材的反面施加助剂,
进一步,在助剂施加装置9的后方还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优选为烘干箱,对施加助剂后的基材进行加热烘干处理。
进一步,在第二印花组件2与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有转移滚筒,转移滚筒压制并包覆于输送带8环形的外部的上方,并与输送带8可调节间距或压力地设置,
进一步,转移辊的辊体内部设置有空腔,转移辊采用导热油或蒸汽加热,转移辊的主轴为中空主轴,中空主轴与转移辊内腔连通,主轴的端部连接有旋转接头,并通过旋转接头和管道与外部的导热油或蒸汽装置连通,对转移辊的表面加热,管道上连接有电动的左进阀、左出阀和右进阀、右出阀,这些电动阀门的控制线路设置有时间继电器,通过时间继电器及控制线路控制各阀门的关闭或开启切换,或者通过程序控制切换,
转移辊通过这些阀及其控制系统间歇性地改变导热油或蒸汽的流向,减少输送带8左中右的温差,
加热装置为电热管加热或电磁加热或蒸汽加热或导热油加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转移辊为双层结构,导热油输入进入输送带8的内胆与外壁之间的夹层,这样可减少导热油的用量,
再进一步,夹层处还设置有电热管,电热管对夹层里面的导热油进行加热,电热管的作用有三个,其一,当没有导热油或蒸汽供应的时候,仍然可以对转移辊加热,其二,由于导热油或蒸汽是从左到右运行的,左右输送带8的左中右存在温差,电热管可弥补这个缺陷,其三,当导热油或蒸汽的温度不够时,可用于辅助加热,其四,电热管加热夹层里面的导热油,导热油再对转移辊的辊面进行加热,这样辊面的温度更均匀,
更进一步,由于传统的加热辊使用导热油或蒸汽进行加热时,导热油或蒸汽只能够从左进从右出,或者相反,从左进从右出时,输送带8的左边温度高于右边温度,造成左右的温差较大,
印花和染色过程中有一些染料对温度非常敏感,转移辊的温差过大会造成左中右颜色不均,为使转移辊的左中右温度更加均匀,转移辊的为可间歇地改变导热油或蒸汽的流向地设置,即,一端时间是从左进从右出,在设定时间后自动切换为从右进从左出,比如,先从左进从右出,三分钟后切换为从右进从左出,再运行三分钟,如此循环,可使得输送带8左中右的温差明显减少,利于被加热的基材左中右受热均匀,
当需要左进右出时,打开左进阀、右出阀,关闭左出阀和右进阀,当需要右进左出时,关闭左进阀、右出阀,打开左出阀和右进阀即可,
进一步,在第一印花组件1的前方还设置有基材发送装置3、在线前处理装置、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电晕处理装置等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在最后一组印花组件的后方还设置有后处理装置、成品收集装置13,比如水洗处理、手感处理、防霉处理等功能性处理装置,各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张力检测和控制装置、展开装置、对边/对中装置等辅助装置,
其中一个实例,印花组件的前方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烫平轮,一个或多个烫平轮顺序排列,对进入压轧装置之前的布料进行烫平定型操作,
还包括对版装置,对版装置为色彩检测控制系统或十字光标对版系统,色彩检测控制系统包括分光光度仪、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存储器、配料控制系统;分光光度仪、数据存储器、配料控制系统均与数据处理器电连接,通过色彩检测控制系统将检测到的色彩信号传递给配料、供料系统,进而实现自动控制色彩调节,
其中一个实例,印花组件还包括配料、供料系统,配料、供料系统可单独配置或者共用,供料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原料桶、连接原料桶与料槽或料桶的管道和泵浦、连接于料桶和印刷装置之间的管道和泵浦、连接料槽与料桶之间的管道和泵浦,
进一步,供料系统包括至少四个原料桶,以及至少四个连接原料桶和料桶的管道和泵浦;
料桶和料槽内还设置有染液搅拌装置,染液搅拌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气动马达或液压马达或电机,
其中一个实例,相邻的两个版辊之间还设置有对版控制装置,对版控制装置包括对版检测装置、对版调节装置,各对版检测装置设置于对应的所印花组件的后方,并朝向输送带8的工作面设置,通过对版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电性控制对版调节装置调节对应的版辊的转速,实现对版,
其中一个实例,各版辊和输送带8之间的动力通过齿轮传动,确保传动精确,
另一个实例,各版辊和输送带8均设置有独立的动力装置,各版辊与输送带8之间的转速通过对版检测及控制装置自动控制,
当然,还可按传统的对版方式通过前后/左右移动版辊的方式进行对版,
其中一个实例,输送带8装置还设置有输送带8清洗装置12,输送带8清洗装置12包括但不限于清洗水槽、毛刷清洗装置12、铲刀或刮刀清洗装置12、吹风式清洗装置12,输送带8清洗装置12设置于基材出口的后方,对输送带8的工作面进行清洗操作,
其中一个实例,输送带8式双面对版印花机工艺流程的前方设置有基材发送装置3、展开装置、基材的对边或对中装置、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烫平轮组等功能性装置,后方还设置有冷却轮组、收卷装置等功能性装置。
其中一个实例,输送带8张力调节装置5包括张力调节滚轮及其两端的滑动装置、弹簧及弹簧的弹力调节装置,弹簧与滑动装置连接,通过调节弹簧的弹力调节装置控制包覆于张力调节滚轮上的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张力。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基材发送装置(3)、助剂施加装置(9)、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以及成品收集装置(13);
该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包括输送带(8)、第一印花机组、第二印花机组,所述第一印花机组、所述第二印花机组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印花组件(1)、第二印花组件(2);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包括第一版辊(104)、第一压辊(103)、第一刮刀装置(102)、第一进退装置(101),各所述第一刮刀装置(102)包括对应的第一刮刀架和第一刮刀;
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包括第二版辊(203)、第二压辊(204)、第二刮刀装置(202)、第二进退装置(201),各所述第二刮刀装置(202)包括对应的第二刮刀架和第二刮刀;
输送带(8)通过动力轮(11)、被动轮(6)、支撑轮(7)、纠偏装置(10)、张力调节装置(5)转动地设置于机架上,在第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与最后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基材入口,在最后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与第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之间设置有基材出口;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从基材入口处开始到基材出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
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从基材出口处开始到基材入口处之间依次设置,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与机架连接;
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为圆网印花组件或凹版印花组件或轮转印花组件或柔性版印花组件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各所述第一版辊(104)的运转方向相同,各所述第一版辊(104)与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第一压辊(103)设置于所述输送带(8)的环形的内部,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第一版辊(104)和所述第一压辊(103)之间;各所述第一版辊(104)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输送带(8)的表面;
各所述第二版辊(203)的运转方向相同,各所述第二版辊(203)与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第二压辊(204)设置于所述输送带(8)的环形的内部,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第二版辊(203)和所述第二压辊(204)之间;各所述第二版辊(203)上预设的图案被直接压印或通过转移辊转印在输送带(8)的表面;
输送带(8)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所述弹性胶层为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中加入有金刚砂;
在基材发送装置(3)与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或在第一个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与最后一个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之间设置有助剂施加装置(9),所述助剂施加装置(9)为轧车或双面满版印花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压辊(4)和第四压辊(14),所述第三压辊(4)包括第三压辊(4)和压力装置,所述第三压辊(4)通过所述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入口处,并设置于第一个所述第一版辊(104)的前方,通过所述第三压辊(4)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8)的工作面;
所述第四压辊(14)包括第四压辊(14)和压力装置,所述第四压辊(14)通过所述压力装置可离合地压轧设置于基材出口处,并设置于最后一个所述第一版辊(104)的后方,通过所述第四压辊(14)的压合将布料压紧在输送带(8)的工作面;
所述压力装置为气压或液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金刚砂的粒径介于200目-1000目之间,金刚砂与表面弹性胶层的聚氨酯橡胶或聚丁基橡胶的体积比为1-10:100,所述弹性胶层的临界表面张力介于25mN/m和35mN/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包括第一机架(901)、圆网印花组件和凹版印花组件,以及动力装置,所述圆网印花组件设置于所述凹版印花组件的上方;
所述圆网印花组件包括横梁(909)、圆网版辊(912)、圆网刮刀装置、圆网供料装置、圆网升降装置(916);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管道(913)以及泵浦;
所述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914)、圆网刮刀片(915)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
所述圆网版辊(912)通过设置于其端面的闷头(911)与横梁(909)转动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一端与所述第一机架(90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909)连接;
所述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一端与所述横梁(909)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网刀架(914)连接,所述圆网刮刀片(915)与所述圆网刀架(914)连接,所述圆网刮刀片(915)为圆网印花机的专用刮刀片或磁棒,所述圆网刮刀片(915)设置于圆网版辊(912)内部,所述圆网刮刀片(915)的刀口与所述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配合设置;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通过圆网供料泵浦、管道将工作液输送至所述圆网版辊(912)的内圆面与刮刀片之间,随所述圆网版辊(912)的运转,所述圆网刮刀片(915)将所述圆网版辊(912)内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并将圆网印花版辊内的工作液从圆网的网孔挤出到所述圆网印花版辊的外表面;
所述凹版印花组件包括凹版料槽、凹板版辊(908)、与所述凹板版辊(908)相配合设置的凹版刮刀装置以及凹版供料组件;
所述凹版料槽设置于所述凹板版辊(908)的下方或圆周位置,所述凹板版辊(908)的部分辊体浸没于所述凹版料槽内的工作液内;
所述凹版刮刀装置包括凹版刀架(906)、凹版刮刀片(907),以及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所述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固定在第一机架(901)上,所述凹版刮刀调节装置(902)与所述凹版刀架(906)连接,所述凹版刮刀片(907)与所述凹版刀架(906)连接,所述凹版刮刀片(907)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凹板版辊(908)的辊面配合设置,并将所述凹板版辊(908)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所述圆网版辊(912)和所述凹板版辊(908)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将所述圆网版辊(912)可离合地压制在所述凹板版辊(908)的上方,所述圆网版辊(912)和所述凹板版辊(908)互为对方的压辊,所述圆网版辊(912)的工作面和所述凹板版辊(90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将所述圆网版辊(912)和所述凹板版辊(908)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压印在布料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满版印花组件包括第二机架(9001)、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和第二助剂印刷装置以及动力装置;
所述第一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一钢辊(9005)和第一支撑辊、与所述第一钢辊(9005)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刮刀组件;
所述第一刮刀组件包括第一刀架(9003)、第一刮刀片(9004),以及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固定在第二机架(9001)上,所述第一进退调节装置(9002)与所述第一刀架(9003)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9004)与所述第一刀架(9003)连接,所述第一刮刀片(9004)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第一钢辊(9005)的版面配合设置;
所述第二助剂印刷装置包括相互压合设置的第二钢辊和第二支撑辊、与第二钢辊相配合设置的第二刮刀组件;
所述第二刮刀组件包括第二刀架(9011)、第二刮刀片(9010),以及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固定在第二机架(9001)上,所述第二进退调节装置(9013)与所述第二刀架(9011)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9010)与所述第二刀架(9011)连接,所述第二刮刀片(9010)的刀口可调节地与所述第二钢辊的版面配合设置;
所述第一钢辊(9005)和所述第二钢辊前后设置,运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钢辊(9005)的工作面和所述第二钢辊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
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为具有弹性的包胶辊筒,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通过设置于其两端的可转动的摆臂与所述第二机架(9001)转动连接,分别与所述第一钢辊(9005)、所述第二钢辊可离合地压轧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辊的力臂的支点及所述第一支撑辊和所述第二支撑辊的轴线必须在同一个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印花组件时,各所述第一刮刀架和所述第二刮刀架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104)和所述第二版辊(203)的前方,各刮刀片的刀口与对应的版辊可调节间隙地抵靠设置,随各版辊的运转,各所述刮刀片将对应的版辊表面多余的工作液刮除;
输送带(8)的表面设置有弹性胶层,各所述第一进退装置和各所述第二进退装置将对应的所述第一版辊(104)和所述第二版辊(203)压制在输送带(8)的表面,并将所述第一版辊(104)和所述第二版辊(203)表面的预设图案印制在输送带(8)或输送带(8)表面的基材上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为凹版轮转印花组件时,所述第一版辊(104)和所述第二版辊(203)为凹板版辊(908),所述凹板版辊(908)与对应的第一转移辊或第二转移辊压合设置,凹板版辊(908)经对应的刮刀刮除后剩余的工作液粘附在对应的转移辊的表面,各版辊、对应的转移辊、输送带(8)依次压合设置,工作液经所述转移辊转移到输送带(8)或基材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和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为圆网印花组件时,各所述圆网印花组件包括各自对应的横梁(909)、与所述横梁(909)连接的对版装置、圆网版辊(912)、圆网刮刀装置、圆网升降装置(916),以及圆网供料装置;
所述圆网供料装置包括圆网供料泵浦、管道;
所述圆网刮刀装置包括圆网刀架(914)、与所述圆网刀架(914)连接的圆网刮刀片(915)以及圆网刮刀进退调节装置(910);
所述圆网版辊(912)通过设置于端面的闷头(911)与横梁(909)转动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一端与机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909)或设置于所述横梁(909)端部的第一安装座连接,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带动所述横梁(909)及与所述横梁(909)连接的所述圆网版辊(912)、所述圆网刮刀装置与输送带(8)可调节距离地设置;
各版辊的运转方向相同,各版辊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运转方向相反,各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将所述圆网版辊(912)可离合地压制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工作面,各所述圆网版辊(912)的工作面和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输送带(8)的工作面分别与布料的正面和反面接触,所述圆网升降装置(916)的压力将所述圆网版辊(912)表面剩余的染料或助剂直接压印在基材的表面,或者通过输送带(8)转印在基材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与所述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有转移滚筒装置,所述转移滚筒装置包括转移滚筒,所述转移滚筒为加热滚筒,所述转移滚筒的部分外圆被输送带(8)环形的外部包覆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第一印花组件(1)和各所述第二印花组件(2)的后方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在所述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组的后方与所述成品收集装置(1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19)。
CN202323482659.9U 2023-12-19 2023-12-19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Active CN221339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82659.9U CN221339883U (zh) 2023-12-19 2023-12-19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482659.9U CN221339883U (zh) 2023-12-19 2023-12-19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39883U true CN221339883U (zh) 2024-07-16

Family

ID=9183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482659.9U Active CN221339883U (zh) 2023-12-19 2023-12-19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39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0462B (zh) 轉移染色方法
CN205112630U (zh) 一种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
CN105058968A (zh) 一种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
CN113605076B (zh) 一种智能制造用纺织物色牢度检查装置
CN221339883U (zh)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CN111270442B (zh) 一种印轧涂覆装置及连续染色机
CN117549656A (zh) 输送带式双面印花机
CN104928864A (zh) 冷转移印花三辊式前处理装置
CN108340667B (zh) 转移染色设备
CN221292591U (zh) 卫星式双面印花机
WO2018133257A1 (zh) 印花部套装置
CN221366189U (zh) 多功能印花机以及系统
CN221292599U (zh) 卫星式圆网印花机构以及卫星式圆网印花机
EP126036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ink from getting dry
CN221339847U (zh) 双面印染机组及双面印染系统
US3486444A (en) Multi-color rotary printing press
CN213866852U (zh) 一种表面给液轧车
TWI627070B (zh) 無紙化轉移印花機
CN110791901A (zh) 一种微量给液的轧车
CN212289120U (zh) 一种带有圆网印花装置的轧车
CN221292590U (zh) 双版印刷机
CN221339856U (zh) 毯带式双面对版印花机
CN221339857U (zh) 双面印刷机组以及双面印刷装置
CN211972698U (zh) 一种印轧涂覆装置及连续染色机
CN221339855U (zh) 双面印花装置及其印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