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81397U -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81397U CN221281397U CN202322939319.8U CN202322939319U CN221281397U CN 221281397 U CN221281397 U CN 221281397U CN 202322939319 U CN202322939319 U CN 202322939319U CN 221281397 U CN221281397 U CN 2212813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imaging
- color
- light beam
- light em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合像装置和投影仪,其中,该合像装置包括合像元件、第一出光组件和第二出光组件,所述合像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出光的第一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一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一成像光束,所述第一成像光束能够透过所述合像元件;所述第二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出光的第二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二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二成像光束,所述第二表面能够反射所述第二成像光束;其中,所述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和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45°。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投影仪难以进一步优化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投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现有单LCD投影仪通过在一片光阀上设置彩色滤光片来过滤白光并生成红绿蓝三原色,如此可以使得投影仪体积较小成本较低,但是却存在光阀透过率低色域差的问题,进而导致成像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高成像效果,现有技术还提出3LCD投影仪,即通过三片黑白光阀和X棱镜来将分离的三原色光进行合像,这样可以提高色域和光效,进而实现较好的成像效果,但是却导致了成本高体积大的问题。因此,同时兼顾成像效果好、低成本和体积小是现有投影仪在进一步优化时的一大障碍,导致了现有投影仪难以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合像装置,可应用于投影仪中,以解决现有投影仪难以进一步优化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合像装置包括合像元件、第一出光组件和第二出光组件,所述合像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出光的第一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一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一成像光束,所述第一成像光束能够透过所述合像元件;所述第二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出光的第二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二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二成像光束,所述第二表面能够反射所述第二成像光束;其中,所述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和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45°。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光端面的法线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一夹角相同设置。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像光束和所述第二成像光束的其中一者包括交替显示的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另一者包括第三颜色光束;所述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的一种;所述第三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的一种。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颜色光束、所述第二颜色光束和所述第三颜色光束分别由对应颜色的单色LED灯发出。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颜色光束和所述第二颜色光束分别为红光和蓝光,所述第三颜色光束为绿光。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合像元件为二向色镜,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减反膜,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分色膜,所述分色膜能够反射所述第二成像光束。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光阀和位于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合像元件之间的第一场镜,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一场镜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一场镜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所述第二出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光阀和位于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合像元件之间的第二场镜,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第二场镜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第二场镜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二光阀均为黑白型液晶光阀。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包括投影镜头和以上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合像装置,所述投影镜头和所述第一出光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合像元件的两侧,且所述投影镜头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平行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通过设置合像元件、第一出光组件和第二出光组件,其中,合像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出光组件用于向合像元件的第一表面射出第一成像光束(第一成像光束可以是交替显示的红蓝光、或者交替显示的红绿光等等),第二出光组件用于向合像元件的而第二表面射出第二成像光束(第二成像光束可以是绿光或者蓝光等等)。而因为第一成像光束能够透过合像元件,合像元件的第二表面能够反射第二成像光束,所以第一成像光束和第二成像光束会在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汇合,并一起射向幕布而合成投影画面。
可以理解,相比于单LCD投影仪中直接用彩色滤光片来合像的合像方式,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是通过合像元件来投射和反射对应的成像光束,进而将对应的成像光束汇合成预设的投影画面,光束穿透率更高,成像效果更好。而相比于3LCD投影仪中通过三片光阀和X棱镜来合像的合像方式,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只采用了两组出光组件,也即最多采用两个LCD光阀,进而可以使得所应用的投影仪体积更小,成本更低。
另外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中,第一出光组件通过第一出光端面朝向合像元件的第一表面,且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和第一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小于45°。也就是说,相对于与第一出光端面垂直的位置,合像元件的倾斜方向更偏向于与第一出光端面平行的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小投影仪在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尺寸(因为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方向上还需要安装投影镜头等其他部件,尺寸一般较大),还能够减小第一成像光束在合像元件上的入射角,进而可以减小像差,进一步提高成像效果。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既可以保证投影仪的成像效果,又能够避免投影仪的体积过大,保证成本较低,同时兼顾了成像效果好、成本低和体积小的效果,能够使得投影仪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投影仪及其合像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投影仪及其合像装置一实施例的光束投影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合像装置 | 24 | 第一准直器 | 40 | 第一成像光束 |
10 | 合像元件 | 25 | 第一聚光器 | 50 | 第二成像光束 |
11 | 第一表面 | 30 | 第二出光组件 | 60 | LED灯 |
12 | 第二表面 | 31 | 第二场镜 | 200 | 投影仪 |
20 | 第一出光组件 | 311 | 第二出光端面 | 110 | 投影镜头 |
21 | 第一场镜 | 32 | 第二光阀 | α | 第一夹角 |
211 | 第一出光端面 | 33 | 第二起偏器 | β | 第二夹角 |
22 | 第一光阀 | 34 | 第二准直器 | ||
23 | 第一起偏器 | 35 | 第二聚光器 |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合像装置,该合像装置应用于投影仪中,以解决现有投影仪无法兼顾成像效果好和体积小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合像装置100包括合像元件10、第一出光组件20和第二出光组件30,其中,合像元件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出光组件20具有朝向第一表面11出光的第一出光端面211,且第一出光组件20能够射出第一成像光束40,第一成像光束40能够透过合像元件10;第二出光组件30具有朝向第二表面12出光的第二出光端面311,且第二出光组件30能够射出第二成像光束50,第二表面12能够反射第二成像光束50。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合像元件10呈镜片状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合像元件10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为平面,且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相互平行。在组装时,需要根据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来确定合像元件10、第一出光组件20和第二出光组件30之间的位置关系,即第一出光组件20位于第一表面11所在的一侧并朝向第一表面11出光,第二出光组件30位于第二表面12所在的一侧并朝向第二表面12出光。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出光组件20能够射出第一成像光束40,第二出光组件30能够射出第二成像光束50,合像元件10则能够供第一成像光束40透射,并且能够反射第二成像光束50。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和图2理解,当第一成像光束40从第一出光端面211射出并照射到合像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上时,第二成像光束50能够穿入合像元件10内并从第二表面12穿出,进而透过合像元件10。当第二成像光束50从第二出光端面311射出并照射到合像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上时,第二成像光束50会被第二表面12反射。
而为了能够透射第一成像光束40以及反射第二成像光束50,合像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设置相应的增透膜、分色膜等等,比如第一成像光束40为红光时,合像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有只允许红光透射的分色膜;或者,当第一成像光束40为红光,且第一出光组件20只射出红光而不掺杂其他颜色的光时,第一表面11上也可以不设置分色膜或者设置增透膜(即减反膜)。而因为合像元件10的第二表面12需要反射第二成像光束50,所以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对应的分色膜,比如第二成像光束50为绿光时,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只反射绿光、且允许其他颜色的光透过的分色膜;或者,当第二成像光束50为交替显示的红光和绿光时,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只反射红光和绿光、且允许其他颜色的光透过的分色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定义的“成像光束”指的是经过合像元件10的透射或者反射并照射到幕布上后,可以直接汇合成投影画面的光束,并且第一成像光束40和第二成像光束50可以只包括一种颜色的光束,也可以包括多种颜色的光束。比如基于红绿蓝是成像三原色,因此可以使第一出光组件20既能够射出红光,又能够射出蓝光,第二出光组件30则是能够射出绿光,此时第一成像光束40即包括红光和蓝光(红光和蓝光可以交替显示,也可以同时射出),第二成像光束50即包括绿光。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出光组件20能够射出红光和绿光,第二出光组件30能够射出蓝光;或者,还可以是第一出光组件20能够射出红光,第二出光组件30则能够射出蓝光和绿光;又或者,第一出光组件20和第二出光组件30可以射出红绿蓝之外的其他颜色的光,具体的光束颜色可以根据所需要投影的画面来选择。
可以理解,相比于单LCD投影仪200中直接用彩色滤光片来合像的合像方式,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100是通过合像元件10来投射和反射对应的成像光束,进而将对应的成像光束汇合成预设的投影画面,光束穿透率更高,成像效果更好。而相比于3LCD投影仪200中通过三片光阀和X棱镜来合像的合像方式,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100只采用了两组出光组件,也即最多采用两个LCD光阀,进而可以使得所应用的投影仪200体积更小,成本更低。
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和第一表面11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该第一夹角α小于45°。具体的,可以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光组件20包括第一光阀22和位于第一光阀22和合像元件10之间的第一场镜21,第一光阀22和第一场镜21同轴设置,第一场镜21的朝向合像元件10的表面构成第一出光端面211,因此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即平行于第一场镜21的光轴而延伸。图1中以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水平延伸为例,此时合像元件10倾斜延伸于第一出光组件20和第二出光组件30之间,且第一表面11的法线与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小于45°。也就是说,相对于与第一出光端面211垂直的位置,合像元件10的倾斜方向更偏向于与第一出光端面211平行的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小投影仪200在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方向上的尺寸(因为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方向上还需要安装投影镜头110等其他部件,投影仪200在这个方向上的尺寸一般较大),还能够减小第一成像光束40在合像元件10上的入射角,进而可以减小像差,进一步提高成像效果。
而对于第一夹角α的具体角度,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具体可以为20°、22°、25°、28°、30°、32°、35°、38°、40°等等。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夹角α小于20°,则会导致合像元件10过于偏向与第一出光端面211平行的位置,不利于第二出光组件30的安装和第二成像光束50的反射;而如果第一夹角α大于40°,则对于减小投影仪200尺寸和投影像差的效果不够明显,无法更好地提高成像效果。因此,当第一夹角α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时,既不会影响第二出光组件30的安装和第二成像光束50的反射,还能够有效地减小投影仪200地尺寸和投影像差,进而提高成像效果。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合像装置100既可以保证投影仪200的成像效果,又能够避免投影仪200的体积过大,保证成本较低,同时兼顾了成像效果好、成本低和体积小的效果,使得投影仪200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出光端面311的法线和第二表面12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和第一夹角α相同设置,这样有利于控制投射后的第一成像光束40和反射后的第二成像光束50在幕布上相互重合,进而实现所需要的投影颜色。具体的,请参考图1,以第一成像光束40沿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照射到第一表面11上、以及第二成像光束50沿第二出光端面311的法线照射到第二表面12上为例,此时第一成像光束40的入射角即等于第一夹角α,并且因为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平行,合像元件10的两侧均为折射率相同的大气环境,所以第一成像光束40在透过合像元件10并从第二表面12射出后,其照射方向仍平行于透射前的照射方向,此时第一成像光束40与第二表面12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仍等于第一夹角α。而因为第二成像光束50沿第二出光端面311的法线照射到第二表面12上,所以第二成像光束50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均等于第二夹角β。也就是说,在第一夹角α与第二夹角β相同设置的情况下,透射后的第一成像光束40与反射后的第二成像光束50都与第二表面12的法线具有相同的夹角,此时只要控制第一成像光束40在第二表面12上的出射点与第二成像光束50在第二表面12上的入射点重合,即可使得透射后的第一成像光束40与反射后的第二成像光束50相互重合,进而实现所需要的投影颜色,比如需要某个位置的投影颜色为白色时,就需要第一成像光束40包括红光和蓝光,第二成像光束50包括绿光,且控制第一成像光束40和第二成像光束50相重合。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成像光束40和第二成像光束50的其中一者包括交替显示的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另一者包括第三颜色光束;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的任意一种;第二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的一种;第三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的一种。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成像光束40包括交替显示的红光和蓝光,第二成像光束50包括绿光,即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第二颜色光束为蓝光,第三颜色光束为绿光。
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成像光束40包括交替显示的红光和绿光,第二成像光束50包括蓝光,即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第二颜色光束为绿光,第三颜色光束为蓝光。
又或者,还可以是第一成像光束40包括交替显示的蓝光和绿光,第二成像光束50包括红光,即第一颜色光束为蓝光,第二颜色光束为绿光,第三颜色光束为红光。
可以理解,通过使第一成像光束40和第二成像光束50同时包括红光、绿光和蓝光,既可以通过三种颜色的光投影出色彩更丰富的画面,还方便控制第一成像光束40和第二成像光束50在合像元件10上的透射和反射。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实现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交替显示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分时颜色分离器来产生交替显示的两种颜色的光,而分时颜色分离器的具体结构和应用方法可以直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便不做详细介绍。又比如,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可以分别通过两个光源发出,两个光源交替开启和关闭,这样也能够实现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交替显示。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光束、第二颜色光束和第三颜色光束分别由对应颜色的单色LED灯60发出,比如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时,第一颜色光束由红色LED灯60发出;第二颜色光束为蓝色时,第二颜色光束由蓝色LED灯60发出;第三颜色光束为绿色时,第三颜色光束由绿色LED灯60发出。可以理解,通过单色LED灯60直接提供对应颜色的成像光束,可以实现成像光束的色纯度更高,进而具有更高的色域和更好的成像效果。
进一步的,在成像光束由对应颜色的LED灯60直接发出的基础上,本申请一实施例还使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分别为红光和蓝光,第三颜色光束为绿光,也即红色LED灯和蓝色LED灯一起封装在第一出光组件20内,绿色LED灯则封装在第二出光组件30内。可以理解,因为人眼对红色和蓝色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将蓝色LED灯和红色LED灯封装在一起,不仅可以同时降低红光和蓝光在合像元件上的入射角,进而减小像差,还可以提高投影设备的亮度和色彩还原度,使图像更加鲜艳和逼真。另外,蓝色LED灯功耗较小,蓝色LED灯和红色LED灯封装在一起后不易产生高温,避免高温影响光波,进而影响成像效果。
进一步的,在成像光束由对应颜色的LED灯60直接发出的基础上,因为合像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不需要过滤其他颜色的光束,所以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合像元件10为二向色镜,且第一表面11上设有减反膜(未图示),第二表面12上设有分色膜(未图示),分色膜能够反射第二成像光束50。可以理解,通过在合像元件10的第一表面11上设置减反膜,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衍射光束的透过率,进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成像效果。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2所示,第一出光组件20还包括第一光阀22和位于第一光阀22和合像元件10之间的第一场镜21,第一光阀22和第一场镜21同轴设置,第一场镜21的面向合像元件10的表面构成第一出光端面211,且第一光阀22和第一场镜21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具体可以为6毫米、7毫米、8毫米、9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等等。同样的,第二出光组件30还包括第二光阀32和位于第二光阀32和合像元件10之间的第二场镜31,第二光阀32和第二场镜31同轴设置,第二场镜31的面向合像元件10的表面构成第二出光端面311,且第二光阀32和第二场镜31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具体可以为6毫米、7毫米、8毫米、9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等等。
可以理解,通过在光阀和合像元件10之间设置场镜,这样可以通过场镜对光束的平行度和聚焦精度进行调节、以及补偿光阀所产生的像差或畸变,进而提高成像效果。另外,如果光阀和场镜之间的间距小于6毫米,则容易导致投影仪200的景深过大,场镜上的螺纹结构容易也被投影到幕布上,进而影响成像效果;而如果光阀和场镜之间的间距大于12毫米,则会场镜的口径就需要设置地较大,进而会导致投影仪200地体积过大。因为将光阀和场镜之间的间距控制在6毫米到12毫米之间,不仅可以保证成像效果,还能避免投影仪200的体积过大。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光组件20还包括依次设于LED灯60和第一光阀22之间的第一聚光器25、第一准直器24和第一起偏器23,LED灯60发出的发散光经过第一聚光器25收光和第一准直器24准直后形成亮度均匀准直光束,然后准直光束再通过第一起偏器23变成偏振态与第一光阀22匹配的偏振光,准直的偏振光在第一光阀22的调制下形成带有图像信息的调制光束(即第一成像光束40)。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出光组件30还包括依次设于第二光阀32和第二场镜31之间的第二聚光器35、第二准直器34和第二起偏器33,LED灯60发出的发散光经过第二聚光器35收光和第二准直器34准直后形成亮度均匀准直光束,然后准直光束再通过第二起偏器33变成偏振态与第二光阀32匹配的偏振光,准直的偏振光在第二光阀32的调制下形成带有图像信息的调制光束(即第二成像光束50)。
进一步的,在成像光束由对应颜色的LED灯60直接发出的基础上,第一光阀22和第二光阀32均为黑白型液晶光阀,也即不需要使用彩色滤光片来产生对应颜色的光束,进而可以提高光束在光阀上的透过率,提高成像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仪200,该投影仪200包括投影镜头110和合像装置100,该合像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该投影镜头110和第一出光组件20分别位于合像元件10的两侧,且投影镜头110的光轴与第一出光端面211的法线平行设置,透射过合像元件10的第一成像光束40和被合像元件10反射后的第二成像光束50能够被投影镜头110收集并投影到幕布上,进而形成色彩画面。而由于本投影仪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合像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合像元件,所述合像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出光组件,所述第一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出光的第一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一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一成像光束,所述第一成像光束能够透过所述合像元件;以及,
第二出光组件,所述第二出光组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出光的第二出光端面,且所述第二出光组件能够射出第二成像光束,所述第二表面能够反射所述第二成像光束;
其中,所述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和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光端面的法线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一夹角相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像光束和所述第二成像光束的其中一者包括交替显示的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另一者包括第三颜色光束;
所述第一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第二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的一种;
所述第三颜色光束为红光、蓝光和绿光中不同于第一颜色光束和第二颜色光束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光束、所述第二颜色光束和所述第三颜色光束分别由对应颜色的单色LED灯发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光束和所述第二颜色光束分别为红光和蓝光,所述第三颜色光束为绿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像元件为二向色镜,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减反膜,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分色膜,所述分色膜能够反射所述第二成像光束。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光阀和位于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合像元件之间的第一场镜,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一场镜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一场镜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
所述第二出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光阀和位于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合像元件之间的第二场镜,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第二场镜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光阀和所述第二场镜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毫米且不大于12毫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阀和所述第二光阀均为黑白型液晶光阀。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合像装置;以及,
投影镜头,所述投影镜头和所述第一出光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合像元件的两侧,且所述投影镜头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出光端面的法线平行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39319.8U CN221281397U (zh) | 2023-10-31 | 2023-10-31 |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39319.8U CN221281397U (zh) | 2023-10-31 | 2023-10-31 |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81397U true CN221281397U (zh) | 2024-07-05 |
Family
ID=91694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939319.8U Active CN221281397U (zh) | 2023-10-31 | 2023-10-31 |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81397U (zh) |
-
2023
- 2023-10-31 CN CN202322939319.8U patent/CN2212813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80628B2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スクリーン用の背面照明系及び対応する表示デバイス | |
EP0883302A2 (en) | Proj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211786563U (zh) | 照明系统与投影装置 | |
CN103376636A (zh) | 显示单元和照明装置 | |
CN114563906B (zh) | 光源光学系统,光源单元,光源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US8123366B2 (en) | Light source with truncated ellipsoidal reflector | |
CN113867088A (zh) | 光学照明系统及激光投影设备 | |
CN216595871U (zh) | 三色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 |
CN112987471A (zh) | 多色光源和投影设备 | |
US8136951B2 (en) |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and optical unit with optical coupling lens | |
WO2023030016A1 (zh) | 激光投影设备 | |
CN111983878B (zh) | 光学旋转装置、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 |
US6987618B2 (en) | Polarization converting device,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 |
US20080192205A1 (en) |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 |
US20210341824A1 (en) |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 |
CN212411007U (zh) | 一种基于dlp技术的用于aoi检测领域的高亮小体积光路结构 | |
CN221281397U (zh) | 合像装置和投影仪 | |
JP4903711B2 (ja) | 投影システム | |
JP4013844B2 (ja) | 導光体、照明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 |
CN220438743U (zh) | Lcd光机系统及投影机 | |
CN113960862A (zh) | 投影设备 | |
JP2003035884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WO2022037416A1 (zh) | 光回收组件及投影装置 | |
US20240231206A9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 |
JP2014206630A (ja) | 投射型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