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137971U -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37971U
CN221137971U CN202323062456.4U CN202323062456U CN221137971U CN 221137971 U CN221137971 U CN 221137971U CN 202323062456 U CN202323062456 U CN 202323062456U CN 221137971 U CN221137971 U CN 2211379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re harness
voltage
harness
high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624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农奇锋
代立柱
顾全
查亮亮
段兴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624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379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379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379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该高压线束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互拼合形成容纳至少2条线束的腔体,所述腔体一端设有出线口、另一端设有进线口;所述进线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出线口的横截面,以使所述线束在所述进线口处平行排布,在所述出线口处堆叠排布,且所述出线口的尺寸与所述线束堆叠后的尺寸适配。本申请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能将高压线束固定在车架上,避免高压线束与周边零部件干涉,在保护高压线束的同时对高压线束进行导向,方便高压线束进行布置。

Description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包以及各式各样的智能模块占用了大量的整车布置空间,留给高压线束的布置空间大大减小。
目前,一般是使用扎带或单线卡扣直接将高压线束固定在车架上,但是高压线束在布置时需要转弯,而扎带、单线卡扣的固定效果又有限。这导致在车身发生震动时,例如车辆行驶时,高压线束在转弯处容易与周边零部件发生干涉摩擦,从而导致高压线束产生磨损,这不仅会影响高压线束的使用寿命,也会影响高压线束使用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用以解决在车身震动时,高压线束容易因与周边部件产生干涉摩擦而产生磨损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包括:
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互拼合形成容纳至少2条线束的腔体,所述腔体一端设有出线口、另一端设有进线口;
所述进线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出线口的横截面,以使所述线束在所述进线口处平行排布,在所述出线口处堆叠排布,且所述出线口的尺寸与所述线束堆叠后的尺寸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腔体的横截面沿着从所述进线口到所述出线口的方向依次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线口具有用于在所述线束堆叠后对所述线束进行固定的限位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壳体上具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至少一个安装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壳体相对的两侧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部;
所述上壳体的一侧一所述安装部靠近所述进线口,所述上壳体的另一侧一所述安装部靠近所述出线口处;
所述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安装孔为圆孔或腰形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板和三角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上壳体,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为卡扣,另一者为与所述卡扣卡接的卡槽。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高压线束,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所述高压线束支架将所述高压线束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本申请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中,该高压线束支架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拼合可形成容纳线束的腔体,腔体一端设有进线口,另一端设有出线口,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进线口及出线口的尺寸限制,使线束可以呈平行排布的方式从进线口进入腔体,呈上下堆叠的方式从出线口离开腔体,从而实现线束从横着并行走线到竖着并行走线的变化,在有效对线束进行导向,避免线束在转弯处与周边零部件发生干涉,降低高压线束被周边零部件磨损的风险,提升线束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上壳体后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上壳体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高压线束,200-上壳体,300-下壳体,400-腔体,401-限位段,500-安装部,501-安装孔,502-安装板,503-加强板,601-卡扣,602-定位槽,603-卡槽,604-定位块,605-定位凸起。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其需要布置的高压线束包括连接动力电池和高压盒的动力电池高压线束,连接高压盒和电机控制器的电机控制器电缆、连接快充口和高压盒的快充线束、连接慢充接口和车载充电机之间的线束及连接高压盒到DC/DC、车载充电机、空调压缩机、空调PTC之间的线束等不同种类的高压线束。而电动汽车需要布置动力电池包及各式各样的智能模块,除开这些零部件占用的空间后,留给高压线束的布置空间并不多。而通过高压线束进行连接的零部件一般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即基本存在高度差,这导致高压线束在进行布置时,会出现转弯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辆会不断震动,这就导致高压线束的转弯处极为容易与周边的零部件发生干涉摩擦,导致高压线束容易磨损,出现漏电等问题,不仅缩短高压线束的使用寿命,还容易危机整车的安全性。
而本申请中,设置拼合形成供线束通过的腔体的上壳体及下壳体,通过对上壳体、下壳体的形状进行设计,使高压线束通过腔体时,能得到较好的保护,避免其与周边零部件的干涉,延长高压线束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同时还能限制高压线束的自由度,对高压线束进行导向,使高压线束更适应组装需求,有利于对车辆有限的布置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上壳体后视图。
请参见图1、图2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包括上壳体200和下壳体300。
其中,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是相互配合的,二者拼合之后可形成容纳线束的腔体400,在腔体400的一端设有进线口,另一端设有出线口。而高压线束100一般至少包括一条高压正极线及一条高压负极线,因此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形成的腔体400至少要能容纳2条线束。
当然,高压线束支架是需要固定到车架上的,具体固定可以是在上壳体200或下壳体300上设置常规的固定结构进行固定,例如通过螺钉、绑带等结构进行固定,只要能使高压线束支架在车架上不产生位移即可。
而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的长度及形状,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例如直线状、弯折状均可,只要能与高压线束100的走向适配,并对高压线束100进行有效保护即可。
电动汽车的高压线束100,例如连接动力电池和高压盒的高压线束100,其一端一般是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而与连接器连接端,2条线束是需要垂直堆叠设置的,另一端则是需要2条线束能分离开,以便与部件连接。为了能适应高压线束100的布置需求,本申请中,进线口的宽度是大于出线口的宽度的,以线束设置2条为例,2条线束在进线口处可以平行进入腔体400内,即进线口的宽度可以等于2条线束的宽度之和或略大于2条线束的宽度之和,使得2条线束在该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在出线口处,受到出线口的尺寸限制,2条线束只能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堆叠排布,即出线口的宽度与线束的宽度适配,使得线束无法再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通过出线口,从而对线束进行导向,当然还可以使出线口的高度与线束堆叠后的高度适配,以对线束的自由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具体来说,上壳体200及下壳体300形成的腔体400能将线束包裹在内,对线束进行保护,避免线束与周边零部件干涉,尤其是在转弯处,保护效果极佳。同时,由于进线口与出线口的尺寸是不同的,可通过进线口、出线口的尺寸对线速的自由度进行控制,对高压线束100进行导向,使高压线束100在进入腔体400时,可以是同一水平面横着并行进入,在离开腔体400时,则转换为上下高低位置竖着并行出线,实现了高压线束100从横着并行走线到竖着并行走向的转变,更为适应线束的布置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对整车布置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使腔体400的横截面沿着从进线口到出线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腔体400的横截面从进线口到出线口呈收缩变化,以更好地对线束进行导向,同时,也可保证支架的强度。
另外,还可以使出线口具有一限位段401,该限位段401与具有一定长度,且限位段401的尺寸与出线口尺寸相同。在线束通过出线口离开腔体400时,能通过限位段401对线束的进行进一步固定,从而增强对线束自由度的控制效果,提升对线束的固定及保护效果。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是固定在车架上的,例如通过绑带、螺钉或胶粘等方式将上壳体200或下壳体300固定在车架上,即可将整个高压线束支架固定在车架上。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3所示,作为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200可以包括顶部及设置在顶板两侧的第一侧板,下壳体300则包括底板及位于底板两侧第二侧板。其中,可以使第二侧板包覆在第一侧板外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400,第一侧板底部与底板接触,在下壳体300放置在车架上时,由底板对重量进行承载。
其中,第二侧板的高度可以稍低,即不用完全包裹在第一侧板外侧,只需要能对第一侧板进行限位即可。从而可以减少下壳体300的用料,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下壳体300的重量,并且不会对下壳体300的强度造成影响。
另外,还可以在上壳体200的顶板上开设一些通孔,以减轻上壳体200的重量,降低上壳体200生产所需要的材料用量,同时也能通过通孔观测在腔体400内部的线束情况,方便走线及监测。
当然,为了提升高压线束支架的强度,可以使顶板靠近进线口一侧倾斜设置,即该侧腔体400形成类似三角形的结构,以提升其强度,当然进线口的最低高度应当与线束的高度相等。
示例性地,作为高压线束支架的一种具体固定方式,在上壳体200上设置至少一个安装部500,例如设置在上壳体200的顶部(顶板)、侧面(第一侧板),并在安装部500上开孔,通过螺钉将上壳体200固定在车架上。
示例性地,安装部500设置在上壳体200相对的两侧,每一侧各设置至少一个安装部500,且所有安装部500上均设置有安装孔501,安装孔501用于连接螺钉,以将上壳体200固定在车架上
其中,当上壳体200相对的两侧各只设置一个安装部500时,那么上壳体200一侧的安装部500靠近进线口,另一侧的安装部500靠近出线口,这样的设置方式,能提升高压线束支架与车架连接的稳定性。
在安装时,可以使下壳体300直接与车架接触,由车架直接承载重量,而上壳体200仅仅起到限位作用。而对于部分特殊位置,车架形状不适合于下壳体300直接接触进行支撑,还可以将安装部500的长度延长,使其延伸至下壳体300远离上壳体200一侧,直接利用安装部500对高压线束支架进行支撑,提升高压线束支架对车架结构的适用性。
而安装孔501可以直接设置为圆孔,只要对应安装孔501在车架上相应设孔,即通过安装孔501对上壳体200进行固定。而为了进一步降低制造与安装难度,方便对孔,还可以使至少一个安装部500上的安装孔501为腰形孔,从而在安装时,留有调整余量,降低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从而方便进行生产及安装。
另外,安装部500可以直接为从上壳体200上延伸出来的一块连接板,只是,相对而言,这样设置的来连接板与上壳体200的连接强度较差,容易断裂。
对此,本实施例使安装部500包括安装板502和加强板503,安装孔501设置在安装板502上,加强板503为三角形,安装板502通过加强板503固定在上壳体200上,当然,加强板503可以直接设置在安装板502的中部,也可以在安装板502两端各设置一块,此时安装孔501可以只设置一个,直接设置在安装板502中部即可,这样通过加强板503可以形成更为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从而有效提升强度。
其中,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胶粘等,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接或通过螺钉连接等。
示例性地,作为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的一种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在上壳体200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下壳体30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当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只要能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使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稳定连接即可,从而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实现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的可拆卸连接。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均可为连接耳,二者直接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线束支架的上壳体俯视图;
示例性地,请参见图2、图3及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卡扣601、第二连接件为与卡扣601卡接的卡槽603,当然也可以第一连接件为卡槽603,第二连接件为卡扣601。
而作为卡扣601与卡槽60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卡槽603一侧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605,卡扣601上设置有供定位凸起605插入的定位槽602,即在卡扣601插入卡槽603后,定位凸起605卡入定位槽602内进行限位,实现卡槽603与卡扣601的锁紧。
其中,定位槽602的顶壁(即卡扣601的顶部)宽度沿着远离定位槽602的方向逐渐减小,且定位槽602的顶壁靠近定位凸起605一侧倾斜设置,以卡扣601设置在下壳体300上,卡槽603设置在上壳体200上为例,定位槽602的顶壁是指在卡扣601插入卡槽603时,卡扣601最先进入卡槽603的一端,即卡扣601远离下壳体300的底板一端。当然,若是卡扣601设置在上壳体200,卡槽603设置在下壳体300上,则卡扣601的顶部为卡扣601远离上壳体200的顶板一端。
在将卡扣601插入卡槽603时,卡扣601的顶部先进入卡槽603,随着卡扣601持续进入卡槽603,卡扣601与定位凸起605接触,而由于卡扣601的顶部与定位凸起605接触一侧是倾斜设置的,此时会推动定位凸起605,使定位块604朝着远离卡扣601的方向倾斜,使卡扣601能完全卡入,而卡扣601完全卡入后,定位槽602与定位凸起605相对,定位凸起605可插入定位槽602内,此时卡扣601不再对定位块604产生推力,定位块604回到原位,使卡扣601与卡槽603进行紧密连接,从而使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能稳定连接。
而在需要将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分离开,则只需要推动定位块604,让定位块604轻微朝着远离卡扣601的方向倾斜,以使定位凸起605从定位槽602中离开,此时,即可顺利将卡扣601从卡槽603中取出,从而使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分离。
当然,为了便于分离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可以使卡槽603为通槽,即顶部与底部均开口设置,卡扣601从一个开口进入或离开卡槽603,从另一个开口可以推动定位块604,从而方便进行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架、高压线束10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高压线束支架。
高压线束支架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在一一赘述。
此处,电动汽车还包含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等部件,动力电池用于直接或间接为车辆提供能量,电动机使用动力电池提供的能量来驱动汽车,而电控系统则主要管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
其中,连接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以使其实现各自功能的,就是高压线束100,因此高压线束100对于电动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具有关键且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高压线束100具有耐大电流、耐高温、阻燃、高柔性和EMC抗屏蔽性能等特点。
而高压线束100又包括连接动力电池和高压盒的动力电池线束,连接高压盒和电机控制器的电机控制器电缆、连接快充口和高压盒的快充线束、连接慢充接口和车载充电机之间的线束及连接高压盒到DC/DC、车载充电机、空调压缩机、空调PTC之间的线束等不同种类的线束,而各部件基本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这导致在布置过程中,每种线束基本都会存在需要转弯的部分,因此,通过高压线束支架对高压线束100进行保护,降低高压线束100磨损,对电动汽车极为重要。
本实施例中,高压线束支架由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组成,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之间形成的腔体400可以容纳高压线束100。在高压线束100布置过程中,可以先将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组装好,再将高压线束100从进线口送入腔体400,并使高压线束100从出线口离开腔体400。当然,也可以先将高压线束100放入下壳体300或上壳体200内,再将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组装在一起,在组装过程中,调整高压线束100的排布方式,使高压线束100在进线口并排排布,在出线口竖直堆叠排布即可。将高压线束100与高压线束支架组装好后,在车架相应位置,将安装部500上的安装孔501与车架上对应的孔对齐,然后用螺栓将安装部500与车架锁紧,即可将高压线束支架固定在车架上,而高压线束支架只是对高压线束100进行保护及导向,并不影响高压线束100的使用,因此直接将高压线束100与相应部件进行连接即可。当然,最好在高压线束100的转弯处设置高压线束支架,以降低高压线束100的磨损。
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高压线束100的转弯处被包裹在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之间,由上壳体200及下壳体300进行保护,可以避免高压线束100在转弯处与周边零部件干涉。
同时,上壳体200与下壳体300相互拼合形成的腔体400从进线口到出线口横截面的宽度逐渐收缩,通过腔体400的形状对高压线束100的自由度进行控制,从而对高压线束100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使高压线束100的正极线、负极线等从同一水平面横着并行进入进线口,穿过腔体400后,转换成上下高低位置竖着并行离开出线口,实现了高压线束100从横着并行走线到竖着并行走线的转变,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整车布置空间。
即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高压线束支架对高压线束100进行固定,可以通过一个支架同时达到固定高压线束100、保护高压线束100及对高压线束100进行导向的效果,从而避免高压线束100与周边零部件的干涉,充分利用有限的整车布置空间,降低高压线束100被周边零部件磨损的风险,提升高压线束100使用寿命,以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互拼合形成容纳至少2条线束的腔体,所述腔体一端设有出线口、另一端设有进线口;
所述进线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出线口的横截面,以使所述线束在所述进线口处平行排布,在所述出线口处堆叠排布,且所述出线口的尺寸与所述线束堆叠后的尺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横截面沿着从所述进线口到所述出线口的方向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具有用于在所述线束堆叠后对所述线束进行固定的限位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具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至少一个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相对的两侧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部;
所述上壳体的一侧一所述安装部靠近所述进线口,所述上壳体的另一侧一所述安装部靠近所述出线口处;
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圆孔或腰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板和三角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上壳体,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为卡扣,另一者为与所述卡扣卡接的卡槽。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高压线束,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压线束支架,所述高压线束支架将所述高压线束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CN202323062456.4U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211379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2456.4U CN221137971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62456.4U CN221137971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37971U true CN221137971U (zh) 2024-06-14

Family

ID=91415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62456.4U Active CN221137971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379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8164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control devices of differing heights
US10608385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4684293A (zh) 电子装置,外壳与绕线筒架
CN221137971U (zh) 一种高压线束支架及车辆
CN216055700U (zh) 配电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19180706U (zh) 电池包、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16942970U (zh) 控制盒、电池及用电装置
JP2021158800A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プロテクタ組
CN215911536U (zh) 动力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WO2021176844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力分配装置
JP2011015466A (ja) 電気接続箱
JP2019204596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2693555B (zh) 车辆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034106B2 (ja) 導電モジュール
CN220904889U (zh) 一种电器盒
JP7509098B2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222512193U (zh) 仪表线束护线盒、仪表板组件及车辆
CN219203574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包含其的电池包
CN217507524U (zh) 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18473586U (zh) 控制器、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14084125U (zh) 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商用车
CN216300789U (zh) 动力电池包线束安装结构及动力电池包的下壳体
CN221353075U (zh) 电池包组件与车辆
CN219658982U (zh) 一种高压线束焊接点连接用绝缘装置
KR102338383B1 (ko) 정션블록용 대전류 단자 프로텍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