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115670U - 一种复合轨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轨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5670U
CN221115670U CN202323326160.9U CN202323326160U CN221115670U CN 221115670 U CN221115670 U CN 221115670U CN 202323326160 U CN202323326160 U CN 202323326160U CN 221115670 U CN221115670 U CN 221115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track
shaped
moving
tro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3261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健
王忠鹏
王庆旭
张飞宇
康振国
李光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tai Co ltd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tai Co ltd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tai Co ltd,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ongt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3261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15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5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5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复合轨道,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工字轨(210)和连接在工字轨(210)上的附加轨(213),每个工字轨(21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内凹的轨道槽,位于内侧面的轨道槽为内轨(211)、位于外侧面的轨道槽为外轨(212),附加轨(213)的内侧面为工作面;内轨(211)用于与平板小车(22)的车轮滚动连接,外轨(212)用于与门形框架(41)内侧的滚轮滚动连接,附加轨(213)用于与限位引导轮(4112)滚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轨道,能够为平板小车和门形叉车提供支撑,并且能有效防止门形叉车在承载货物时从复合轨道上滑脱。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轨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轨道。
背景技术
常见的轨道为顶面支撑或侧面支撑,一般只能供一个行走机构使用,无法为两个以上的行走机构提供支撑。现有技术也没有可移动轨道使用复合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轨道,解决可移动的轨道为两个以上的行走机构提供支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轨道,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工字轨(210)和连接在工字轨(210)上的附加轨(213),每个工字轨(21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内凹的轨道槽,位于内侧面的轨道槽为内轨(211)、位于外侧面的轨道槽为外轨(212),附加轨(213)的内侧面为工作面;内轨(211)用于与平板小车(22)的车轮滚动连接,外轨(212)用于与门形框架(41)内侧的滚轮滚动连接,附加轨(213)用于与限位引导轮(4112)滚动连接。
两个工字轨(210)的前端通过牵引板(214)连接,牵引板(214)的底部安装牵引机构。
所述牵引机构为万向轮(23)。
在外轨(212)的轨道槽中对应附加轨(213)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阻挡块(215),以对门形框架(41)的滚轮进行限制位移。
附加轨(213)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工字轨(210)上。
工字轨(210)的后端通过辅助调节机构(24)滑动地连接在另一轨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轨道,能够为平板小车和门形叉车提供支撑,并且能有效防止门形叉车在承载货物时从复合轨道上滑脱。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使用叉车对集装箱装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车机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门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门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门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门叉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竖直伸缩叉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平伸缩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平伸缩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和门形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和门形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省略辅助调节机构);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省略辅助调节机构);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辅助调节机构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辅助调节机构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辅助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引导万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轨道移动小车和门形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0-2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门形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符合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输送辊道;
2-轨道移动小车;21-移动轨;22-平板小车;23-引导万向轮;24-辅助调节机构;25-第一距离传感器;26-第二距离传感器;
210-工字轨;211-内轨;212-外轨;213-附加轨;214-牵引板;215-阻挡块;
221-车体;222-牵引带;223-转轮;
231-轮体;232-支架;233-轮驱动电机;234-连接法兰;235-转向齿轮;236-转向驱动齿轮;237-转向驱动电机;
241-移动底座;242-横向滑座;243-水平转向座;244-摆座;2411-行走轮;2441-升降导轨;2412-调节气缸;2442-升降驱动机构;2443-升降驱动电机;2444-升降连接块;2445-底座;
3-龙门叉车;31-纵向平移架;32-横向平移架;33-转向架;34-摄像头;35-水平伸缩架;36-竖直伸缩叉齿;351-导轨槽;352-回转带;353-驱动块;361-L形支架;362-伸缩叉齿;
4-门形叉车;41-门形框架;42-竖轨;43-横轨;44-叉齿;411-门形框;412-横拉板;4111-L形加强件;4112-限位引导轮;
5-升降台;51-翻转板;
6-基台;61-地轨;
90-集装箱;91-叉车;92-货物;93-无法使用叉车进行装车的箱内空间;94-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装车机系统,包括:
输送辊道1,采用辊道输送式结构,输送辊道1采用固定辊道结构,辊道的摆放位置、方向、高度等通常为固定,在必要时输送辊道1可以设置在横向滑动机构上,从而当输送辊道1上的货物被识别为异常时,输送辊道1在横向滑动机构的作用下,横向滑动之后与回收辊道(图中未示出)衔接,从而使货物沿着回收辊道输送,而不是被龙门叉车3吊起;回收辊道可以位于轨道移动小车2的侧方,与轨道移动小车平行;
轨道移动小车2,安装在与输送辊道1衔接的地轨(图中未示出)上,并能够沿着地轨向前伸缩移动;地轨安装在基台6上;轨道移动小车2用于将载有货物的托盘进行向前或向后输送;轨道移动小车2的方向通常并不是与输送辊道1的方向完全相同,而是有一定的倾斜,从而适应卡车车厢(集装箱)的方向一致;这是由于卡车停车的时候,很难达到与输送辊道1的方向完全相同;所以轨道移动小车2需要调整为与卡车车厢的方向相同,以便于装车;也就导致了轨道移动小车与输送轨道1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倾角;再者,卡车车厢在装车的过程中,车厢也由于装车前后顺序不同,而导致前后承重不同,所以车厢与水平面之间实际是有倾斜角度的,并且这个倾斜角度会随着装车而随时变化;
龙门叉车3,安装在空轨(图中未示出)上,所述空轨跨越输送辊道和地轨的上方,以使龙门叉车3能够从输送辊道1上起吊托盘并放置在轨道移动小车2上;空轨通常安装在设备机架上或车间墙壁上,相对于地轨而言,空轨置于空中,能够承载龙门叉车的压力作用;龙门叉车3能够将载有货物的托盘吊起,并在输送辊道1和轨道移动小车2之间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还能够对货物的方位进行识别,从而对货物的摆放方位进行调整,确保装车的顺利进行;当轨道移动小车2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倾角时,龙门叉车3还能够调整四个伸缩叉齿的高度,从而使被伸缩叉齿支撑的托盘也形成与水平面的倾角,且该倾角与轨道移动小车2的倾角相同,从而使托盘下落的过程中与轨道移动小车2之间是平面接触,而不是一侧先接触,避免碰撞,并有利于伸缩叉齿顺利的从托盘中抽出;
门形叉车4,包括门形框架41、竖轨42、横轨43和两个叉齿44,其中门形框架41为门形结构,中间形成门洞,以使载有货物的托盘能够从门形框架41的中间经过,门形框架41横跨连接在轨道移动小车2上,并能够沿着轨道移动小车2往复移动;竖轨42具有两个,安装在门形框架41的前端两侧立柱上;横轨43滑动连接在两个竖轨42之间,以能够沿着竖轨42做升降运动,以带动其上的叉齿44运动;叉齿44具有两个,并且能够各自独立运动到横轨43的两端,以避让托盘及其上的货物;门形叉车4能够沿着移动轨21移动,当托盘沿着移动轨21向前输送时,穿过门形叉车4,门形叉车4向后移动到托盘的后方,然后将托盘叉起,再携带托盘继续向前方移动,从而将托盘摆放到前方的预定位置;
升降台5,与基台6衔接,位于地轨的前端(地轨不能置于升降台上),能够升降以与待装载车辆的车厢底面高度持平,使轨道移动小车2能够从升降台5进入到车厢内。
结合图10-12,轨道移动小车2包括移动轨21和平板小车22,移动轨21能够沿着地轨移动,从而能够使轨道移动小车2进入到车厢中,平板小车22能够在移动轨21上做往复运动,从而能够接收载有货物的托盘并向前输送。
轨道移动小车2还包括引导万向轮23和辅助调节机构24,引导万向轮23支撑在移动轨的前端下部,辅助调节机构24支撑在移动轨的后端,并且与地轨滚动连接。引导万向轮23能够调节轨道移动小车2的横向位置,从而使轨道移动小车2在车厢内居中;辅助调节机构24能够对轨道移动小车2后端的高度和横向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使轨道移动小车2能够与车厢的停车角度和车厢相对地面的倾角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装车机的轨道移动小车,能够沿着地轨移动,从而延长了输送距离,并可以向车厢内输送货物,以便于装车。
如图13所示,轨道移动小车2的底部还设有多个第一距离传感器25,用以检测移动轨21与车厢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当位于前方的第一距离传感器与位于后方的第一距离传感器的数值超过预设值,则控制辅助调节机构24对移动轨的后端高度进行调节,移动轨与车厢底面平行。可以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距离传感器25采用两排或多排布置,从而可以对横向布置的多个第一距离传感器25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不仅可以比较前后第一距离传感器25的数据,也可以比较左右第一距离传感器25的数据。当左右第一距离传感器25的数据存在差值,并且该差值随着前后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时,判断车厢底部存在侧倾,从而控制辅助调节机构24两侧的气缸举升到不同的高度,以减小左右第一距离传感器25的差值,并最终使移动轨21与车厢平行。
轨道移动小车2的前端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距离传感器26,用以检测轨道移动小车2的前端两侧与车厢的侧板之间的距离,当两个第二距离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不等时,控制引导万向轮23滚动以调整轨道移动小车2的前端在车厢中的位置居中。第二距离传感器26采用成对布置的方式布置在轨道移动小车2的两侧,从而使两侧的第二距离传感器26的数据进行比对判断,当数据差值大于预设值时,则判断车厢的停车方向与轨道移动小车2的方向不同,从而根据算法控制移动轨21后端的调节辅助调节机构24的横向位置,从而使移动轨21的方向与车厢的停车方向相同,进而也确保了装车的准确,避免装车时托盘与车厢形成夹角。
第二距离传感器26前后设置为多对时,可以比较前后第二距离传感器26的数据,当前后第二距离传感器的数据不等时(说明移动轨21与车厢的方向之间存在倾角),控制辅助调节机构24进行左右移动,从而使前后第二距离传感器26的数据相等。
综上所述,通过引导万向轮23和辅助调节机构24共同调节,使移动轨21能够与车厢的方向保持一致,并且移动轨21能够调节到居中的位置。
移动轨21为双轨结构,每个单轨包括内轨211、外轨212和附加轨213,内轨211位于移动轨21的内侧面,形成轨道槽;外轨212位于移动轨21的外侧面,也形成轨道槽;附加轨213位于顶部。内轨211用于与平板小车22的车轮滚动连接,外轨212用于与门形框架41内侧的滚轮滚动连接,附加轨213用于与限位引导轮4112滚动连接。移动轨21可以采用复合轨道结构(多个轨道组合结构),也可以采用单一轨道结构。移动轨21的两侧面和顶面均形成轨道或轨道槽,从而实现一轨多用。
移动轨21的前端被引导万向轮23支撑,后端被辅助调节机构24支撑,辅助调节机构24沿着地轨水平移动,辅助调节机构24同时能够左右移动、升降运动,从而控制移动轨21后端的位置以及调节整个移动轨21的方向。
移动轨21的内部供平板小车22做往复穿梭运动,外部供门形叉车4前后移动,从而使移动轨21可以在引导万向轮23的带动下进入到车厢中,并控制移动轨21与车厢平行、位置居中。
如图12-13所述,平板小车22包括车体221、牵引带222、转轮223,车体22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在移动轨21上,转轮223具有两组,设置在移动轨21的两端,牵引带222搭接在两个转轮223之间,并且牵引带222与车体221连接以牵引车体221沿着移动轨21移动。平板小车22能够阿沿着移动轨21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将装载有货物的托盘向前或向后输送,从而完成装车或卸车。
如图14-16所示,辅助调节机构24包括移动底座241、横向滑座242、水平转向座243、摆座244,移动底座241能够沿着地轨移动,横向滑座242能够沿着移动底座241横向移动,水平转向座243转动地连接在横向滑座242上,摆座244具有两个,可转动地连接在水平转向座243的两端,并能够在竖直面上摆动,两个摆座244支撑在移动轨21的下部。
摆座244上设有升降导轨2441、升降驱动机构2442、升降驱动电机2443、升降连接块2444和底座2445,升降导轨2441为双侧布置,升降连接块2444能够沿着升降导轨2441上下移动,并且升降连接块2444支撑在移动轨21的下部;升降驱动机构2442由升降驱动电机2443驱动进而带动升降连接块2444升降;升降导轨2441竖直固定在底座2445上。升降导轨2441、升降驱动机构2442、升降驱动电机2443来控制升降连接块2444的高度,升降连接块支撑在移动轨21的后端,进而能够调节移动轨21的后端的高度,由于摆座244可转动地连接在水平转向座243的两端,从而调节移动轨2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使其与车厢底面的倾角相同,与车厢底面平行由于装货的过程,车厢前后重量不同,前重后轻,所以车厢通常是前低后高,而随着装货的过程,车厢的倾角也随时产生变化,从而如果不对车厢的倾角进行检测,使移动轨与车厢的倾角相适配,就可能导致托盘的底面与车厢的底面之间存在夹角,导致装车卸料时托盘一端着地,另一端悬空。
辅助调节机构24还包括调节气缸2412,连接移动底座241和横向滑座242之间,以控制横向滑座242在移动底座241上的位置,从而可以调整移动轨21后端的位置,进而调整移动轨21的输送方向。
所述引导万向轮23包括轮体231、支架232、轮驱动电机233、连接法兰234、转向齿轮235、转向驱动齿轮236和转向驱动电机237,轮体231转动安装在支架232中,轮驱动电机233固定连接在支架的侧方,并驱动轮体231转动;连接法兰234固定连接在支架232的顶部,连接法兰234转动地连接在转向齿轮235中,并且连接法兰234的顶部连接在被支撑构件上。引导万向轮23可以任意方向转动驱动,从而带动轨道移动小车前后移动和左右转向。
被支撑构件为移动轨21。
如图3-9所示,龙门叉车3包括纵向平移架31、横向平移架32、转向架33、摄像头34、水平伸缩架35和竖直伸缩叉齿36,其中:
纵向平移架31安装在空轨上,能够沿着空轨做往复移动,从而实现托盘在输送辊道1和轨道移动小车之间的传输;
横向平移架32横向安装在纵向平移架31上,能够沿着纵向平移架31做横向移动,从而对横向位置不同的托盘进行起吊,并且放置在横向位置不同的轨道移动小车2上;
转向架33可转动地安装在横向平移架32,并且转轴为竖向布置,由此可以在将托盘起吊之后,通过转向架33的转动作用,调整托盘的方位角,进而调整托盘上货物的方位;
水平伸缩架35安装在转向架33的底部,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控制两对竖直伸缩叉齿36的相向运动;
竖直伸缩叉齿36为两对布置,并且能够沿着竖直方向控制叉齿的运动,每个竖直伸缩叉齿36均由一个单独的驱动机构独立控制,从而在轨道移动小车2的移动轨21因车厢的倾角而相应地倾斜时,可以通过对各个竖直伸缩叉齿36的驱动机构进行单独控制,从而使托盘的倾角与移动轨21的倾角相同,使托盘下放之后刚好底面落在平板小车22上。
摄像头34安装在纵向平移架31上,能够向下拍摄视频或图像,以对货物的方位进行识别。当货物的方位与预设的方位有偏差时,控制转向架33按照偏差值转动到货物的方位,然后控制竖直伸缩叉齿36插入到托盘中,将托盘及其上部的货物提升之后,再反向控制转向架33复位,从而将货物的方位调整到预设方位,然后再将货物移动后,放置在轨道移动小车2的平板小车22上。
当轨道移动小车的横向位置出现偏移时,输送辊道1与移动轨21形成错位,此时在将货物下放在平板小车22上之前,还需要通过摄像头34对平板小车22的位置进行识别,判断平板小车22的中心,然后由龙门叉车3将起吊后的托盘位置调整到平板小车的中心之后再下放。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移动轨21的方向也会出现偏转,移动轨21相对于水平面也存在倾角;此时就需要在下放托盘之前,还要通过龙门叉车3进一步对托盘的方位进行调整,转动托盘使其指向移动轨21的方向或与该方向平行;再通过龙门叉车的四个独立的伸缩叉齿362,调节高度不同,以与移动轨21的倾角相同,之后再将托盘下放到平板小车22上,此时就可以保证托盘的方向与移动轨21的方向相同,二者的倾角也相同,从而使托盘下放之后与平板小车22的上表面之间是面接触,确保安全。
在通过摄像头34对货物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对货物的中心进行识别当货物采用2×2布置时,货物的中心即是全部货物作为整体的中心,从而确定转向架33的中心移动到货物的中心,从而在对托盘进行转动时可以保证两端的L形支架361承受的扭矩作用相同。摄像头34也可以对平板小车22的方向和倾角进行识别,从而为龙门叉车3对托盘的调整提供数据参考。
水平伸缩架35的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导轨槽351,中部设有回转带轮驱动的回转带352,并在回转带352上设有两个驱动块353,两个驱动块353分别与一个竖直伸缩叉齿36连接。L形支架361的辊轮连接在导轨槽351中,并能够沿着导轨槽351运动。通过回转带352带动两个驱动块353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从而可以控制两对竖直伸缩叉齿36的水平伸缩调节。
每个竖直伸缩叉齿36包括L形支架361和竖直连接在L形支架361两侧的伸缩叉齿362,伸缩叉齿362通过伸缩机构连接在L形支架361上。两个L形支架361呈对称布置,从而可以相向运动。四个竖直伸缩叉齿36采用相互独立的驱动电机,从而可以控制各竖直伸缩叉齿36的伸缩长度,进而控制托盘的倾斜度,使托盘的倾斜角度与移动轨21的倾角相同。
伸缩机构采用齿轮齿条传动,并通过直线导轨使伸缩叉齿362连接在L形支架361上。
L形支架361通过滚轮连接在水平伸缩架35的导轨槽351中,并且与水平伸缩架35上的驱动块353连接,从而在驱动块353的带动下完成伸缩运动。
如图19-23所示,门形叉车4的门形框架41包括上部的门形框411和底部的横拉板412,横拉板412的上方的门形框411内侧设有滚轮,滚轮连接在移动轨21的内侧,横拉板412位于移动轨21的下方,从而不影响托盘和货物在平板小车22上穿过门形框架41。
横拉板412能够确保整个门形框架41的结构稳定,避免门形叉车4装载货物时因承压而产生变形;在横拉板412上设有驱动机构,这样驱动机构也就位于移动轨21及平板小车22的下方,使门形叉车4的驱动与轨道移动小车2的驱动互不干扰。
驱动机构采用带传动或链传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相应的传动部件需要固定连接在移动轨上,从而使门形叉车4可以随着移动轨21的移动而移动。
在门形框411的两侧还设有L形加强件4111,以对门形框架进行结构加强。
在门形框411的内侧还设有限位引导轮4112,限位引导轮4112连接在移动轨21上的内侧面,限位引导轮4112的轮轴为竖直,从而对门形框411的横向进行限位,避免门形框411脱离移动轨21。
升降台5的前端设有翻转板51能够翻转打开,并且在翻转板51的转轴上设有扭矩传感器。当卡车的车厢接近升降台时,控制升降台5整体升高,使升降台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车厢的内底面的高度,并控制翻转板51打开到竖直状态;待卡车车厢门打开并停稳后,调节翻转板51向前翻转至水平,然后控制升降台5整体下降;待收到扭矩传感器的信号,并且到达阈值时,控制升降台5停止,并保持高度。
当车厢内因装车而导致车厢下降后,继续检测扭矩传感器的信号,当扭矩传感器的信号为0或低于阈值时,继续控制升降台5下降,待再次获得扭矩传感器的信号达到阈值时,控制升降台5停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车机系统,能够通过轨道移动小车带动门形叉车伸入到卡车的车厢或集装箱内部,从而将输送辊道上传送的带有货物的托盘进行码垛;其中龙门叉车可以对货物的摆放方位进行识别,并在起吊之后对托盘进行调整,使货物的方位与预设方位相同;当轨道移动小车进入到车厢内部之后,可以通过第二距离传感器检测到两侧车厢内壁的距离,从而调整轨道移动小车位于中央位置;通过第一距离传感器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车厢的倾斜角度,进而通过辅助调节机构的调节,使移动轨与车厢的倾斜角度相同,移动轨与车厢的底面平行,从而使门形叉车装车时的托盘底面角度与车厢的底面倾斜角度相同,保证装车过程的平稳。
结合图12、13、18以及图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轨道,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工字轨210和连接在工字轨210上的附加轨213,每个工字轨21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内凹的轨道槽,位于内侧面的轨道槽为内轨211、位于外侧面的轨道槽为外轨212,附加轨213的内侧面为工作面;内轨211用于与平板小车22的车轮滚动连接,外轨212用于与门形框架41内侧的滚轮滚动连接,附加轨213用于与限位引导轮4112滚动连接。工字轨和附加轨结合,可以同时供平板小车和门形叉车移动使用,从而实现了一轨多能,并且通过附加轨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门形叉车承载货物时不会与复合轨道脱离。
两个工字轨210的前端通过牵引板214连接,牵引板214的底部安装牵引机构,牵引机构不仅对牵引板214提供支撑,同时还能对整个复合轨道提供牵引动力。
所述牵引机构为万向轮23,万向轮结构如前实施例所述,可以在牵引的同时实现转向调整。
在外轨212的轨道槽中对应附加轨213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阻挡块215,以对门形框架41的滚轮进行限制位移。
附加轨213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工字轨210上。
工字轨210的后端通过辅助调节机构24滑动地连接在另一轨道(例如地轨)上,辅助调节机构24可以采用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方案进行实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轨道,能够为平板小车和门形叉车提供支撑,并且能有效防止门形叉车在承载货物时从复合轨道上滑脱。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工字轨(210)和连接在工字轨(210)上的附加轨(213),每个工字轨(21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内凹的轨道槽,位于内侧面的轨道槽为内轨(211)、位于外侧面的轨道槽为外轨(212),附加轨(213)的内侧面为工作面;内轨(211)用于与平板小车(22)的车轮滚动连接,外轨(212)用于与门形框架(41)内侧的滚轮滚动连接,附加轨(213)用于与限位引导轮(4112)滚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
两个工字轨(210)的前端通过牵引板(214)连接,牵引板(214)的底部安装牵引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机构为万向轮(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
在外轨(212)的轨道槽中对应附加轨(213)的两端位置分别设有阻挡块(215),以对门形框架(41)的滚轮进行限制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
附加轨(213)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工字轨(2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轨道,其特征在于,
工字轨(210)的后端通过辅助调节机构(24)滑动地连接在另一轨道上。
CN202323326160.9U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复合轨道 Active CN221115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26160.9U CN221115670U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复合轨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26160.9U CN221115670U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复合轨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5670U true CN221115670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38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326160.9U Active CN221115670U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复合轨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15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026048A (zh) 门形叉车搬运系统
CN221115670U (zh) 一种复合轨道
CN221115671U (zh) 一种可移动检测的轨道
CN221093637U (zh) 龙门叉车
CN221987375U (zh) 一种适应轨道高度的移动支撑系统
CN221988107U (zh) 叉齿的驱动机构
CN213264077U (zh) 一种穿梭式货架系统
CN118026046A (zh) 门形叉车
CN117566467A (zh) 装车机系统
CN118439291A (zh) 一种基于货架仓储的搬运系统
CN118125348A (zh) 龙门叉车系统
JPH075167Y2 (ja) 駐車場設備
CN118108033A (zh) 一种控制升降台高度的方法
CN118083484A (zh) 一种轨道调整的方法
CN117533998A (zh) 一种利用叉车移载货物的方法
CN118047327A (zh) 一种利用叉车码垛的方法
CN118458404A (zh) 一种装车方法
CN116853850A (zh) 一种箱式物料自动装车装置
CN103097193A (zh) 用于车辆内操作货物的负载操作设备
EP0462938B1 (en) A system for loading trucks or containers automatically or semiautomatically with freight units of palletizable or at least regular shape and size
CN118083620B (zh) 一种用于厢式货车的笼车批量装车机及装车方法
JP3118475B2 (ja) 駐艇装置
CN221607214U (zh) 装车设备
CN220282905U (zh) 一种箱式物料自动装车装置
JP2646939B2 (ja) パレット使用の荷捌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