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113805U -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3805U
CN221113805U CN202323087568.5U CN202323087568U CN221113805U CN 221113805 U CN221113805 U CN 221113805U CN 202323087568 U CN202323087568 U CN 202323087568U CN 221113805 U CN221113805 U CN 221113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end
collision
floor
impac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8756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伟
杨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8756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13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3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3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传力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车身包括地板以及后侧围内板,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包括后防撞梁、吸能盒、加强梁、后侧围内板以及连接板;后防撞梁在Y向上延伸设置,吸能盒X向连接于后防撞梁上;加强梁连接有后侧围内板、吸能盒与连接板,连接板连接于地板。通过设置一个在Y向上设置的后防撞梁,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辆后端遭受的撞击力,随后撞击力会传递至X向上连接于后防撞梁的吸能盒,后侧围内板所遭受的冲击力部分分摊给了地板,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后端冲击对后侧围内板的损伤,同时该结构可以避免因为货仓的设置后防撞梁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Description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后端一般同样设置有防撞结构以避免追尾,现有技术中的防撞结构应对低速碰撞后防撞结构高度为445mm,可以设置在货台下侧,但低货台车辆,货台高度低于445mm,后防撞结构维持原布置方案在应对低速碰撞时存在困难;后防撞结构布置调整后碰撞载荷会传递至D柱外板,发生低速碰撞后对侧围结构损害较大。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不便于布置、同时传力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车身包括地板以及后侧围内板,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包括后防撞梁、吸能盒、加强梁、后侧围内板以及连接板;后防撞梁在Y向上延伸设置;加强梁连接有后侧围内板、吸能盒与连接板,连接板连接于地板。
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一个在Y向上设置的后防撞梁,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辆后端遭受的撞击力,随后撞击力会传递至X向上连接于后防撞梁的吸能盒,吸能盒会吸收碰撞能量,通过可压缩性质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从而减少其他结构所受到的冲击力,而吸能盒连接加强梁将吸收后的冲击力传递至加强梁,而加强梁连接后侧围内板并通过连接板连接地板,因此加强梁会将吸收后的冲击力分摊给地板与后侧围内板,此时,后侧围内板所遭受的冲击力部分分摊给了地板,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后端冲击对后侧围内板的损伤,同时该结构可以避免因为货仓的设置后防撞梁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包括加强梁内板与加强梁外板,加强梁内板与加强梁外板围设成加强梁腔体。
在该方案中,加强梁内板与加强梁外板围设成加强梁腔体,形成一道传力通道,同时将加强梁做成腔体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腔体结构可以有效地承受和分散应力和负荷,在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供更大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增加了整体结构的抗弯、抗扭和抗挤压能力。采用腔体结构可以在不牺牲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轻结构的重量。腔体结构由于具有空心的特点,相比于实心结构可以降低材料使用量,从而减轻整体重量。这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和性能,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腔体结构可以提升冲击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加乘车人员和车身的安全性。腔体内部空腔可以起到缓冲和吸能的作用,在碰撞发生时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内板连接于后侧围内板,加强梁外板通过连接板连接于地板。
在该方案中,当发生碰撞时,将冲击力分散到地板和后侧围内板可以减少对乘员的直接冲击,进而减少受伤的风险。这些部件通常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保障乘员的安全。通过将冲击力分摊给地板和后侧围内板,可以减轻车身的变形程度。这有助于保持车身形状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减少结构损坏的可能性。同时,减轻车身变形也能减少对车辆其他组件的影响,提高车辆的可维修性和可靠性。将冲击力分摊给地板和后侧围内板可以实现冲击力的均匀分布。这有助于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避免破坏性的冲击点,提高车身结构的整体耐久性和抗损伤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与吸能盒连接,吸能盒与后防撞梁两端正对且留有安全间隙;加强梁朝X向延伸,并在X向延伸时朝负Z向弯曲。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地板包括后地板纵梁,后地板纵梁朝X向延伸,加强梁内板连接于后地板纵梁。
在该方案中,通过将加强梁内板连接于后地板纵梁,而后地板纵梁作为整个地板的主要承力结构能够更好的吸收自加强梁传递来的冲击力,防止冲击力损伤地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后防撞梁的两端与吸能盒正对;每个吸能盒各连接有对应的一个加强梁,每个加强梁均通过两个连接板连接地板。
在该方案中,通过在后防撞梁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吸能盒,能够使得整个后防撞梁能够吸收各个角度受施加的冲击力,同时冲击力可以自两端的吸能盒均匀吸收,从而减少后续对后侧围内板与地板的冲击。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两个连接板均朝向Y向延伸,两个连接板上均设有通孔,两个通孔的轴心线为同一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后防撞梁的两端朝X向弯曲。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安装在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后尾门外板与后尾门内板,所述后尾门外板、所述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与所述后尾门内板围设成后尾门总成,所述后防撞梁(设置于所述后尾门总成。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一个在Y向上设置的后防撞梁,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辆后端遭受的撞击力,随后撞击力会传递至X向上连接于后防撞梁的吸能盒,吸能盒会吸收碰撞能量,通过可压缩性质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从而减少其他结构所受到的冲击力,而吸能盒连接加强梁将吸收后的冲击力传递至加强梁,而加强梁连接后侧围内板并通过连接板连接地板,因此加强梁会将吸收后的冲击力分摊给地板与后侧围内板,此时,后侧围内板所遭受的冲击力部分分摊给了地板,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后端冲击对后侧围内板的损伤,同时该结构可以避免因为货仓的设置后防撞梁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部分结构拆除后的车辆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角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梁、连接板以及地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浪尾部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后防撞梁;20、吸能盒;30、加强梁;31、加强梁内板;32、加强梁外板;40、连接板;50、地板;51、后地板纵梁;60、后侧围内板;70、后尾门总成;71、后尾门外板,72、后尾门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若无特殊的说明,则理解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如出现限定有“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的特征,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被限定的特征。如出现“多个”的描述,一般含义是至少包括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如出现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请参考图1-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车身包括地板50以及后侧围内板60,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包括后防撞梁10、吸能盒20、加强梁30、后侧围内板60以及连接板40;后防撞梁10在Y向上延伸设置;加强梁30连接有后侧围内板60、吸能盒20与连接板40,连接板40连接于地板50。
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一个在Y向上设置的后防撞梁10,能够有效的吸收车辆后端遭受的撞击力,随后撞击力会传递至X向上连接于后防撞梁10的吸能盒20,吸能盒20会吸收碰撞能量,通过可压缩性质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从而减少其他结构所受到的冲击力,而吸能盒20连接加强梁30将吸收后的冲击力传递至加强梁30,而加强梁30连接后侧围内板60并通过连接板40连接地板50,因此加强梁30会将吸收后的冲击力分摊给地板50与后侧围内板60,此时,后侧围内板60所遭受的冲击力部分分摊给了地板50,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后端冲击对后侧围内板60的损伤,同时该结构可以避免因为货仓的设置后防撞梁10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30包括加强梁内板31与加强梁外板32,加强梁内板31与加强梁外板32围设成加强梁腔体。
在该方案中,加强梁内板31与加强梁外板32围设成加强梁腔体,形成一道传力通道,同时将加强梁30做成腔体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腔体结构可以有效地承受和分散应力和负荷,在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提供更大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增加了整体结构的抗弯、抗扭和抗挤压能力。采用腔体结构可以在不牺牲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轻结构的重量。腔体结构由于具有空心的特点,相比于实心结构可以降低材料使用量,从而减轻整体重量。这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和性能,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腔体结构可以提升冲击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加乘车人员和车身的安全性。腔体内部空腔可以起到缓冲和吸能的作用,在碰撞发生时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内板31连接于后侧围内板60,加强梁外板32通过连接板40连接于地板50。
在该方案中,当发生碰撞时,将冲击力分散到地板50和后侧围内板60可以减少对乘员的直接冲击,进而减少受伤的风险。这些部件通常具有较强的强度和刚度,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保障乘员的安全。通过将冲击力分摊给地板50和后侧围内板60,可以减轻车身的变形程度。这有助于保持车身形状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减少结构损坏的可能性。同时,减轻车身变形也能减少对车辆其他组件的影响,提高车辆的可维修性和可靠性。将冲击力分摊给地板50和后侧围内板60可以实现冲击力的均匀分布。这有助于减少局部应力集中,避免破坏性的冲击点,提高车身结构的整体耐久性和抗损伤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加强梁30与吸能盒20连接,吸能盒20与后防撞梁10两端正对且留有安全间隙;加强梁30X向延伸,并在X向延伸时向负Z向弯曲。
在该方案中,连接点X的重合可以增加吸能盒20的整体刚度。通过使连接点处的结构元素相互支撑,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加车辆在碰撞时的抗变形能力。连接点X的重合位置有助于优化冲击能量的吸收。当发生碰撞时,吸能盒20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减轻对车身的破坏,并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连接点X的重合可以简化结构的制造和装配过程。由于连接点处的布局一致,可以降低组件制造和装配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潜在的人为错误。连接点X的重合还有助于提高结构的可维修性。当发生事故或损坏时,连接点重合的设计可以使得吸能盒20和强梁更容易进行修复或更换,减少维修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地板50包括后地板纵梁51,后地板纵梁51朝X向延伸,加强梁内板31连接于后地板纵梁51。
在该方案中,通过将加强梁内板31连接于后地板纵梁51,而后地板纵梁51作为整个地板50的主要承力结构能够更好的吸收自加强梁30传递来的冲击力,防止冲击力损伤地板50。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后防撞梁10的两端于X向上各连接有一个吸能盒20;每个吸能盒20各连接有对应的一个加强梁30,每个加强梁30均通过两个连接板40连接地板50。
在该方案中,通过在后防撞梁10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吸能盒20,能够使得整个后防撞梁10能够吸收各个角度受施加的冲击力,同时冲击力可以自两端的吸能盒20均匀吸收,从而减少后续对后侧围内板60与地板50的冲击。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两个连接板40均朝向Y向延伸,两个连接板40上均设有通孔,两个通孔的轴心线为同一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后防撞梁10的两端朝X向弯曲。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车身包括后尾门外板71与后尾门内板72,所述后尾门外板71、所述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与所述后尾门内板72围设成后尾门总成70,所述后防撞梁(10)设置于所述后尾门总成70上。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安装在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地板(50)以及后侧围内板(6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包括后防撞梁(10)、吸能盒(20)、加强梁(30)、后侧围内板(60)以及连接板(40);
所述后防撞梁(10)在Y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加强梁(30)连接有后侧围内板(60)、吸能盒(20)与连接板(40),所述连接板(40)连接于地板(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梁(30)包括加强梁内板(31)与加强梁外板(32),所述加强梁内板(31)与所述加强梁外板(32)围设成加强梁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梁内板(31)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60),所述加强梁外板(32)通过所述连接板(40)连接于所述地板(5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内板(31)与所述加强梁外板(32)的两端相向弯曲以焊接成所述加强梁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梁(30)与所述吸能盒(20)连接,所述吸能盒(20)与后防撞梁(10)两端正对且留有安全间隙;
所述加强梁(30)X向延伸,并在X向延伸时向负Z向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50)包括后地板纵梁(51),所述后地板纵梁(51)朝X向延伸,所述加强梁内板(31)连接于所述后地板纵梁(5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防撞梁(10)的两端与所述吸能盒(20)正对;
每个所述吸能盒(20)各连接有对应的一个所述加强梁(30),每个所述加强梁(30)均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板(40)连接所述地板(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40)均朝向Y向延伸,两个所述连接板(40)上均设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的轴心线为同一直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10)的两端朝X向弯曲。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端防撞传力结构,所述后端防撞传力结构安装在所述车身上,所述车身包括后尾门外板(71)与后尾门内板(72),所述后尾门外板(71)、所述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与所述后尾门内板(72)围设成后尾门总成(70),所述后防撞梁(10)设置于所述后尾门总成(70)上。
CN202323087568.5U 2023-11-15 2023-11-15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Active CN221113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87568.5U CN221113805U (zh) 2023-11-15 2023-11-15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87568.5U CN221113805U (zh) 2023-11-15 2023-11-15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3805U true CN221113805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42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87568.5U Active CN221113805U (zh) 2023-11-15 2023-11-15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13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US20240239415A1 (en) Vehicle engine cabin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10282017B (zh)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CN221113805U (zh) 后端防撞传力结构以及车辆
CN218229167U (zh)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CN216424562U (zh) 一种汽车前板簧悬架的碰撞车架结构
CN217374688U (zh) 一种后地板框架结构、具有其的车身连接结构和车辆
CN115230826B (zh) 一种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13262289U (zh) 前端模块安装支架和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201800660U (zh) 防撞梁连接板溃缩结构
CN208036444U (zh) 车身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
CN219382404U (zh) 一种前端结构、车体及汽车
CN215826657U (zh) 车辆的防撞总成和车辆
CN207191166U (zh) 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7496055U (zh) 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小偏置碰撞安全性的防撞梁结构
CN218929604U (zh) 后地板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20391181U (zh) 一种防撞梁及车架总成
CN2195447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22157607U (zh) 一种汽车前机舱和商用汽车
CN218505962U (zh) 车身和车辆
CN218400741U (zh) 前地板骨架、车身骨架和车辆
CN21919212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