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8778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98778U CN221098778U CN202322292067.4U CN202322292067U CN221098778U CN 221098778 U CN221098778 U CN 221098778U CN 202322292067 U CN202322292067 U CN 202322292067U CN 221098778 U CN221098778 U CN 2210987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outlet
- air
- indoor unit
- assembly
- ca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机壳,机壳内形成有送风腔,机壳的前侧开设有与送风腔连通的出风口;出风组件,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且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机壳的前侧伸出时敞开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在其向后移动并缩回机壳内时覆盖出风口。出风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前向出风口具有用于连通送风腔和机壳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打开状态、以及用于阻断送风腔和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有效地避免了外部环境空间内的灰尘、杂质、水等通过出风口进入机壳内,且通过出风组件在前后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向出风口的开闭状态这两者的组合获得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丰富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落地式空调器中,通常都采用矩形的出风口,在出风口上普遍设置有横格栅和纵格栅,通过横格栅实现上下方向的导风,通过纵格栅来实现左右方向的导风。但是,传统的导风结构在通过摆动横格栅和纵格栅导风时,容易出现格栅抖动的现象,噪音较大,且由于格栅摆动角度受限,使送风角度较小,格栅的设计也阻挡了一部分风,减小了风力,影响了送风距离和送风效果。
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的一些落地式空调器采用圆形出风口结构,出风口处不设置导风板。在室内机开启后,利用中空引流的方式将室内机内部气流直接导出。但是,这些圆形出风口的室内机,由于出风口处不具有遮蔽结构,外部灰尘容易进入室内机内部,影响空调出风气流的空气质量。另外,这些室内机无法对出风口处的气流方向进行引导,容易造成冷气/热气直吹,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避免杂物进入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冷热气流直吹用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送风腔,所述机壳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出风口;以及
出风组件,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且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所述机壳的前侧伸出时敞开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在其向后移动并缩回所述机壳内时覆盖所述出风口;其中
所述出风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所述前向出风口具有用于连通所述送风腔和所述机壳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打开状态、以及用于阻断所述送风腔和所述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
可选地,所述出风组件配置成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所述机壳的前侧伸出时与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形成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开口,从而敞开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的过流区域。
可选地,所述开口为封闭的环形开口。
可选地,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配置成受控地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前向出风口或关闭所述前向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出风格栅,用于构成所述出风组件的前部,所述前向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出风格栅上;其中
所述挡风板邻近地设置于所述出风格栅的后侧,且与所述出风格栅平行。
可选地,所述挡风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前向出风口相配的透风孔;且
所述挡风板配置成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以在其转动至使得所述透风孔与所述前向出风口前后重叠的位置时打开所述前向出风口、在其转动至使得所述透风孔与所述前向出风口相互错开的位置时关闭所述前向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透风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其中
多个所述前向出风口沿以所述出风格栅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且
多个所述透风孔沿以所述挡风板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
可选地,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后栅板,设置于所述出风格栅的后侧,且与所述出风格栅之间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后栅板和所述出风格栅之间限定出一出风腔;且
所述后栅板上开设有格栅孔,以使得所述送风腔和所述出风腔通过所述格栅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第二驱动盒,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且其内限定有第二容置腔;以及
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电机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挡风板传动连接,以受控地驱动所述挡风板按照预设方式运动。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驱动所述出风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且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盒,其内限定有第一容置腔;
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齿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以及
齿条,与所述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齿条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驱动盒的前侧伸出并与所述出风组件固定连接,以在所述齿轮组件的转动下带动所述出风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内形成有送风腔,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特别地,空调室内机在其出风口处设有可前后移动的出风组件。在出风组件向前移动并从机壳前侧伸出时能够敞开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从而允许送风腔内的气流从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流出,实现最基本的送风目的;在出风组件向后移动并缩回机壳内可将整个出风口覆盖,有效地避免了外部环境空间内的灰尘、杂质、水等通过出风口进入机壳内。
并且,出风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前向出风口具有能够将送风腔和外部环境空间连通的打开状态、以及阻断送风腔和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前向出风口的开闭和出风组件所处的位置无关,即出风组件的位置并不影响前向出风口的开闭。由此,可通过出风组件在前后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向出风口的开闭状态这两者的组合获得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丰富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出风组件向前伸出机壳时与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形成与送风腔连通的开口,从而敞开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的过流区域。由此,送风腔内的气流可从出风口的周缘送出,形成环形或扇形的出风效果,有效地避免了冷热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柔和性。
进一步地,前向出风口开设在出风格栅上,且其数量为多个,多个前向出风口沿以出风格栅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当气流流经多个前向出风口时形成在竖向空间内分布均匀的散风效果。由此,当前向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即使送风腔内的换热气流通过前向出风口直接吹向机壳的前侧,也不会造成直吹用户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柔和性。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栅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值得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多次描述同一特征而使得说明书过于冗杂,下面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并可以与其他实施例有机结合的,应当理解为说明书已经提供了该特征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机壳10内形成有送风腔12,机壳10的前侧开设有与送风腔12连通的出风口11,以允许送风腔12内的气流通过出风口11流出。
进一步地,机壳10上还可开设有允许外部气流进入其中的进风口。进风口可课设在机壳10的后侧、横向两侧、下部前侧等等。
更进一步地,送风腔12内可设有送风组件和换热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为包括贯流风机的贯流送风组件,也可以为包括离心风机的离心送风组件,还可以为包括轴流风机的轴流送风组件,当然还可以为包括离心风机、贯流风机和轴流风机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送风组件。换热装置的下方可设置有接水盘,以承接换热装置上的冷凝水。换热装置作为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换热装置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由于空调器中压缩制冷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其工作原理和构造在此不做赘述。
特别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出风组件20,出风组件20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出风口11处,且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机壳10的前侧伸出时敞开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在其向后移动并缩回机壳10内时覆盖出风口11。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的机壳10内形成有送风腔12,机壳10上开设有出风口11。特别地,空调室内机1在其出风口11处设有可前后移动的出风组件20。在出风组件20向前移动并从机壳10前侧伸出时能够敞开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从而允许送风腔12内的气流从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流出,实现最基本的送风目的;在出风组件20向后移动并缩回机壳10内可将整个出风口11覆盖,有效地避免了外部环境空间内的灰尘、杂质、水等通过出风口11进入机壳10内。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示意性正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性正视图。进一步地,出风组件20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211,前向出风口211具有用于连通送风腔12和机壳10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打开状态(参见图4所示状态)、以及用于阻断送风腔12和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参见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出风组件20的前侧开设前向出风口211,前向出风口211具有能够将送风腔12和外部环境空间连通的打开状态、以及阻断送风腔12和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前向出风口211的开闭和出风组件20所处的位置无关,即出风组件20的位置并不影响前向出风口211的开闭。由此,可通过出风组件20在前后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向出风口211的开闭状态这两者的组合获得多种不同的出风方式,丰富了空调室内机1的出风效果。
具体地,当出风组件20向前伸出机壳10时,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被敞开。此时,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选择性地打开前向出风口211以通过出风口11和前向出风口211同时出风,获得较大的送风量;也可以选择性地关闭前向出风口211,仅通过出风口11出风。
当出风组件20向后缩回机壳10内时,出风口11被覆盖,处于关闭状态。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选择性地打开前向出风口211以通过前向出风口211送风;也可以选择性地关闭前向出风口211,此时,空调室内机1可处于停机状态。也即是,空调室内机1处于停机状态时,出风口11和前向出风口211均关闭,更加有效地避免了外部环境中的灰尘、杂物等进入机壳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配置成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机壳10的前侧伸出时与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周缘形成与送风腔12连通的开口13,从而敞开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周缘的过流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出风组件20设置成在其向前伸出机壳10时与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周缘形成与送风腔12连通的开口13,也即是敞开了出风口11的至少部分周缘的过流区域。由此,送风腔12内的气流可从出风口11的周缘送出,形成环形或扇形的出风效果,有效地避免了冷热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柔和性。
进一步地,开口13为封闭的环形开口。由此,出风组件20与出风口11的周缘之间形成了环形的出风区域,相当于从出风口11的周圈出风,形成了环形送风效果,不但出风柔和,且出风范围更广、出风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还包括挡风板22,挡风板22配置成受控地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前向出风口211或关闭前向出风口211。
具体地,挡风板22的运行方式可根据前向出风口211的结构形式和形状进行合理地设置。例如,挡风板22的运动方式可以为转动、也可以为平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还包括出风格栅21,出风格栅21用于构成出风组件20的前部,前向出风口211开设在出风格栅21上。
进一步地,挡风板22邻近地设置于出风格栅21的后侧,且与出风格栅21平行。由此,挡风板22可隐藏在出风格栅21的后侧,不会被用户看到,提升了外观效果。
优选地,挡风板22和出风格栅21均为薄板体,挡风板22的前向表面与出风格栅21的后向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22上开设有与前向出风口211相配的透风孔221。
进一步地,挡风板22配置成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以在其转动至使得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前后重叠的位置时打开前向出风口211、在其转动至使得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相互错开的位置时关闭前向出风口211。
需要说明的是,前向出风口211与透风孔221相配意指当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前后正向相对时,二者可完全重合。也即是,前向出风口211和透风口221的形状、尺寸相当。
可以理解的是,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前后重叠时,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可完全重合,此时,前向出风口211完全打开;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也可以部分地重叠,此时,前向出风口211部分地打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控制挡风板22的转动角度调节透风孔221与前向出风口211的重合面积,进而调节前向出风口211的过流面积大小,有效地调节了前向出风口211的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向出风口211和透风孔221的数量均为多个。
进一步地,多个前向出风口211沿以出风格栅2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多个透风孔221沿以挡风板22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
本实用新型将前向出风口211开设在出风格栅上21,且其数量为多个,多个前向出风口211沿以出风格栅2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当气流流经多个前向出风口211时形成在竖向空间内分布均匀的散风效果。由此,当前向出风口211处于打开状态时,即使送风腔12内的换热气流通过前向出风口211直接吹向机壳10的前侧,也不会造成直吹用户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柔和性。
具体地,透风孔221和前向出风口211的数量一致,在前向出风口211处于打开状态时,每个透风孔211均与相应的一个前向出风口211前后重叠。
具体地,出风口11可以为圆形风口,出风格栅21和挡风板22均大致呈圆形板体。多个前向出风口211沿出风格栅21的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多个透风孔221沿挡风板22的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
具体地,前向出风口211为沿出风格栅21的径向延伸的长形风口,以尽可能地扩大在该方向上的出风范围。相应地,透风孔221为沿挡风板22的径向延伸的长形风口。
具体地,前向出风口211具体可以为扇叶形、矩形、柳叶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还包括后栅板23,后栅板23设置于出风格栅21的后侧,且与出风格栅21之间间隔设置,以在后栅板23和出风格栅21之间限定出一出风腔24。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格栅21的后侧间隔地设置一后栅板23,可以在出风组件20向前伸出机壳10时通过后栅板23遮盖出风组件20的内部结构,以有利于空调室内机1的外形美观,而且还可以避免用户手指伸入出风组件20内引发安全隐患。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栅板的示意性结构图。进一步地,后栅板23上开设有格栅孔231,以使得送风腔12和出风腔24通过格栅孔231连通,以确保送风腔12内的气流能够通过后栅板23上的格栅孔231和出风腔24流向前向出风口211。
更进一步地,后栅板23可与出风口11的内壁形状相配,以在出风组件20缩回机壳10内时使得后栅板23与出风口11的内壁紧密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还包括第二驱动盒251和第二电机252。
具体地,第二驱动盒251设置于出风腔24内,且其内限定有第二容置腔2511。
具体地,第二电机252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511内,第二电机2511直接或间接地与挡风板22传动连接,以受控地驱动挡风板22按照预设方式运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机2511的输出轴伸出第二驱动盒251并直接与挡风板22的中心轴孔固定连接,以直接带动挡风板2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组件20还包括驱动组件26,驱动组件26设置于机壳10的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驱动出风组件20沿前后方向移动。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进一步地,驱动组件26可包括第一驱动盒261、第一电机262、齿轮组件263、以及齿条264。
第一驱动盒261的内部限定有第一容置腔2611。
第一电机262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611内。
齿轮组件263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611内,并与第一电机262传动连接,以在第一电机262的驱动下转动。
齿条264与齿轮组件263传动连接,齿条264的一端从第一驱动盒261的前侧伸出并与出风组件20固定连接,以在齿轮组件263的转动下带动出风组件20沿前后方向移动。
具体地,齿条264的一端可与后栅板23固定连接。后栅板23与出风格栅2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送风腔,所述机壳的前侧开设有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出风口;以及
出风组件,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且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所述机壳的前侧伸出时敞开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过流区域、在其向后移动并缩回所述机壳内时覆盖所述出风口;其中
所述出风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所述前向出风口具有用于连通所述送风腔和所述机壳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打开状态、以及用于阻断所述送风腔和所述外部环境空间的关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配置成在其向前移动并从所述机壳的前侧伸出时与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形成与所述送风腔连通的开口,从而敞开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周缘的过流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为封闭的环形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配置成受控地按照预设方式运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前向出风口或关闭所述前向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出风格栅,用于构成所述出风组件的前部,所述前向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出风格栅上;其中
所述挡风板邻近地设置于所述出风格栅的后侧,且与所述出风格栅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前向出风口相配的透风孔;且
所述挡风板配置成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以在其转动至使得所述透风孔与所述前向出风口前后重叠的位置时打开所述前向出风口、在其转动至使得所述透风孔与所述前向出风口相互错开的位置时关闭所述前向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透风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其中
多个所述前向出风口沿以所述出风格栅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且
多个所述透风孔沿以所述挡风板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周向均匀间隔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后栅板,设置于所述出风格栅的后侧,且与所述出风格栅之间间隔设置,以在所述后栅板和所述出风格栅之间限定出一出风腔;且
所述后栅板上开设有格栅孔,以使得所述送风腔和所述出风腔通过所述格栅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
第二驱动盒,设置于所述出风腔内,且其内限定有第二容置腔;以及
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电机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挡风板传动连接,以受控地驱动所述挡风板按照预设方式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驱动所述出风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且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盒,其内限定有第一容置腔;
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
齿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以及
齿条,与所述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齿条的一端从所述第一驱动盒的前侧伸出并与所述出风组件固定连接,以在所述齿轮组件的转动下带动所述出风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92067.4U CN221098778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92067.4U CN221098778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98778U true CN221098778U (zh) | 2024-06-07 |
Family
ID=91307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92067.4U Active CN221098778U (zh) | 2023-08-24 | 2023-08-24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98778U (zh) |
-
2023
- 2023-08-24 CN CN202322292067.4U patent/CN2210987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59074B (zh) | 空调器 | |
CN111237866A (zh) | 一种能防回风的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09827243B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360654A (zh) |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 |
CN111023297A (zh) | 一种空调柜机 | |
CN210511918U (zh) | 空调柜机 | |
CN110657495A (zh) | 空调内机 | |
CN107327920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 |
CN109442573B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22109877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891907U (zh) |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 |
CN112303722B (zh) | 空调柜机及控制方法 | |
CN20976329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103305U (zh) | 风管机 | |
CN208487688U (zh) |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 |
CN21614382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536504U (zh) | 空调器 | |
CN209165590U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KR20040061689A (ko) | 천정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송풍조절장치 | |
CN220355566U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597542U (zh) | 窗式空调 | |
KR101477814B1 (ko) | 공기 조화기 | |
CN112303731A (zh) | 空调柜机 | |
CN116592423B (zh) |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 |
CN218672393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