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2306U - 门把手组件 - Google Patents
门把手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02306U CN221002306U CN202323066429.4U CN202323066429U CN221002306U CN 221002306 U CN221002306 U CN 221002306U CN 202323066429 U CN202323066429 U CN 202323066429U CN 221002306 U CN221002306 U CN 221002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groove
- locking piece
- connecting rod
- square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用五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门把手组件,包括:内把手,为L形结构;外把手;方芯,两端分别设在所述内把手、外把手内,一端与所述内把手同步转动;离合机构,设在所述方芯与所述外把手间;锁紧件,滑动设在所述内把手的握持部中,并与所述离合机构连动,具有延伸至所述握持部外、且处于所述握持部的靠近所述外把手一侧的拨动部,当所述锁紧件由一侧向另一侧滑动时,带动所述离合机构分离,使所述外把手与所述方芯脱离连接。该门把手组件无需借用门锁内的结构即可实现反锁功能,并且控制反锁功能的锁紧件设在了内把手握持部的内侧,不会影响内把手的前端可视面的外观,确保内把手的前端可视面具有简洁的外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用五金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门把手组件。
背景技术
门锁通常会设置反锁机构,反锁机构主要通过设置在门把手前端面或分体设置在门把手一侧的反锁旋钮/反锁按钮来实现,转动反锁旋钮或按压反锁按钮以带动锁体内部的联动装置转动,从而将门锁反锁。该种类型的反锁机构会增加门锁外表面,尤其是前端可视面的结构,不适用于极简风格的应用场景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门把手组件,在实现反锁功能的同时,其前端可视面也不会外露实现反锁的相关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把手组件,包括:内把手,为L形结构;外把手;方芯,两端分别设在所述内把手、外把手内,一端与所述内把手同步转动;离合机构,设在所述方芯与所述外把手间;锁紧件,滑动设在所述内把手的握持部中,并与所述离合机构连动,具有延伸至所述握持部外、且处于所述握持部的靠近所述外把手一侧的拨动部,当所述锁紧件由一侧向另一侧滑动时,带动所述离合机构分离,使所述外把手与所述方芯脱离连接。
优选地,所述离合机构包括:滚珠;解锁套管,转动设在所述外把手内的远离所述内把手的一端,外周设有可容置所述滚珠的第一凹槽;执手头,为中空结构,转动设在所述外把手内的靠近所述内把手的一端,侧壁设有可供所述滚珠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方芯插设在所述执手头中;连接杆,转动设在所述方芯内,一端与所述锁紧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执手头并插设在所述解锁套管内;第二凹槽,形成于所述外把手的内壁,可容置所述滚珠;其中在所述锁紧件未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错位,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锁紧件在所述握持部内滑动至锁止位置时,带动所述连接杆、解锁套管转动预设角度,且使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齿轮,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优选地,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偏心设有延伸至所述卡槽内的卡杆,其中,所述锁紧件滑动时所述卡槽的侧面推动所述卡杆移动,并使所述连接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解锁套管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执手头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外把手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凹槽;所述滚珠共设有两个。
优选地,还包括:滑板,沿轴向滑动设在所述内把手的轴颈部侧壁中;固定座,套设在所述轴颈部的外周,一侧面形成有与所述滑板的一端相对的V形槽;第一限位槽,设在所述外把手的内壁上;第一凸台,设在所述执手头的外周,一侧面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一侧壁上,沿周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宽度;其中所述锁紧件上还设有抵接在所述滑板的另一端的导向面,当所述锁紧件向锁止位置滑动时,所述导向面推动所述滑板向所述V形槽内移动。
优选地,所述滑板的一端形成有中部向所述V形槽延伸的凸起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装饰盖,套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周;胶圈,内侧嵌设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周侧壁上,外侧抵接在所述装饰盖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外把手的端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解锁套管的一端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且端面形成有第三凹槽。
根据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把手组件无需借用门锁内的结构即可实现反锁功能,并且控制反锁功能的锁紧件设在了内把手握持部的内侧,不会影响内把手的前端可视面的外观,确保内把手的前端可视面具有简洁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门把手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2a和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门把手组件的剖面图,该两个剖面相互垂直。
图3a为图2b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解锁套管旋转9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b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解锁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执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内把手内部零部件与固定座及连接杆在两个不同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门把手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固定座及其外周的胶圈、装饰盖的结构。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涉及的内把手内部零部件与固定座及连接杆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内把手;11、滑孔;12、滑道;13、滑板;2、外把手;3、方芯;4、锁紧件;41、拨动部;42、导向面;43、齿条;44、卡槽;51、滚珠;52、解锁套管;53、执手头;54、连接杆;55、齿轮;56、凸台;57、卡杆;58、第一限位槽;61、第一凹槽;62、第二凹槽;63、第三凹槽;71、第一通孔;72、第二通孔;8、固定座;81、V形槽;82、第二限位槽;83、胶圈;84、装饰盖。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用语“包括”、“配置有”、“设置于”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数量或次序的限制;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该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门把手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8,该实施例中的门把手组件包括内把手1、外把手2、方芯3、锁紧件4和离合机构。内把手1为L形结构,一端为轴颈部、另一端为握持部。方芯3的中部在使用时与锁具内的构件连接在一起,通过方芯3转动来控制锁具实现开锁。方芯3两端分别设在内把手1、外把手2内,离合机构设在方芯3与外把手2间,锁紧件4滑动设在内把手1的握持部中并与离合机构连动,以控制离合机构的闭合/分离。具体的,方芯3的一端与内把手1的轴颈部直接相连,二者可同步转动,即转动内把手1便可转动方芯3;方芯3的另一端通过离合机构与外把手2连接在一起,只有当离合机构闭合时,转动外把手2才可转动方芯3,进而实现开锁。
在内把手1的握持部的内侧,即靠近外把手2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滑孔11。锁紧件4具有延伸至握持部外、并且处于握持部的靠近外把手2一侧的拨动部41。该拨动部41滑动设在滑孔11中,用户可以通过该拨动部41控制锁紧件4在内把手中滑动,使其在锁止位置和非锁止位置切换,并且在切换过程中控制离合机构的分离/闭合,同时在内把手1的前端不会看到该拨动部41。例如,当用户拨动锁紧件4由一侧向另一侧滑动时,带动离合机构分离,使外把手2与方芯3脱离连接,实现该门把手组件的反锁。
具体地说,锁紧件4被设置为:在未处于锁止位置时,离合机构闭合,外把手2可经由离合机构转动方芯3,即该门把手组件未反锁;锁紧件4在移动至锁止位置后,离合机构分离,外把手2不能带动方芯3转动,即该门把手组件处于反锁状态。
该种结构形式的门把手组件无需借用门锁内的结构即可实现反锁功能,并且控制反锁功能的锁紧件4设在了内把手1的握持部的内侧,不会影响内把手1的前端可视面的外观,确保内把手1的前端可视面具有简洁的外观。
在该实施例中,内把手1和外把手2均选用了传统L形把手,其轴颈部具有空腔可容置方芯3、离合机构等构件。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具体的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包括:滚珠51、解锁套管52、执手头53、连接杆54和第二凹槽62。其中,解锁套管52转动设在外把手2内的远离内把手1的一端,即图2a中的左端,在解锁套管52的外周设有可容置滚珠51的第一凹槽61。执手头53为中空的结构,其转动设在外把手2内的靠近内把手1的一端,即图2a中的右端,在执手头53的侧壁设有可供滚珠51穿过的第一通孔71。方芯3的左端插设在执手头53的右端部,二者在使用时同步转动。方芯3在该实施例中为一中空的方管,连接杆54转动设在该方芯3内,其可相对于方芯3转动。连接杆54的右端与锁紧件4连接,左端在穿过执手头53后插设在解锁套管52的右端部。通过锁紧件4的滑动来带动连接杆54转动,同理,连接杆54转动时,可以带动锁紧件4滑动。连接杆54和解锁套管52在使用时同步转动,连接杆54与执手头53则可相对转动。第二凹槽62形成于外把手2的内壁,用于容置滚珠51。
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至少有部分区域处于同一环形范围内,当解锁套管52、执手头53、外把手2转动时,存在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相对的情形。初始状态下滚珠51被设置在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内,即图3a所述状态,此时外把手2与执手头53可同步转动;当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相对时,滚珠51可被移动至第一凹槽61和第一通孔71内,此时外把手2与执手头53之间缺少滚珠51的连动,不会同步转动,该种情形下,转动外把手2不能实现开锁,也即该门把手组件处于反锁状态。
具体地说,在所述锁紧件4未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一凹槽61与第一通孔71错位,第二凹槽62与第一通孔71相对,滚珠51处于第二凹槽62与第一通孔71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详见图3a,滚珠51的左侧抵在第二凹槽62侧壁上,右侧抵接在解锁套管52的外壁上,上下两端抵接在第二凹槽62与第一通孔71的侧壁相邻处。此时滚珠51沿径向的位移被限,外把手2与执手头53可通过该滚珠51实现同步转动。当用户控制锁紧件4在轴颈部上移动预设距离后,锁紧件4处于锁止位置,该过程中锁紧件4带动连接杆54、解锁套管52转动预设角度,并使第一凹槽61与第一通孔71相对,即图3b所示状态。该实施例中,解锁套管52被设定为转动90°后,第一凹槽61与第一通孔71相对。此时,转动外把手2,其上的第二凹槽62会将滚珠51向内推动,使滚珠51处于第一通孔71与第一凹槽61中,相应的执手头53与外把手2间缺乏连动件,继续转动外把手2也不会转动方芯3,也即该门把手组件处于反锁状态。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滚珠51为圆柱状结构,其两端为圆弧面,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平稳地滑动,不易出现卡死的现象。另外,第二凹槽62的截面为圆弧状,其与滚珠51沿周向的最大接触长度不超过滚珠51周长的一半,因此当滚珠51的右侧没有解锁套管52的阻挡时,外把手2转动可以轻松地推动滚珠51沿径向中间移动,继而使离合机构分离,即实现反锁。类似地,第一凹槽61的截面同样为圆弧状,其与滚珠51沿周向的最大接触长度不超过滚珠51周长的一半,因此在转动执手头53时,第一凹槽61可以轻松地推动滚珠51沿径向向外侧移动,继而进入第二凹槽62内使离合机构闭合,即解除反锁。
该种离合机构通过控制解锁套管52的旋转即可控制离合机构的分离/闭合。具体地,用户可通过锁紧件4来间接控制解锁套管52的旋转。
请结合图1、图2、图7和图8,在附图中为了展示内把手1内部的结构,未展示其握持部的盖板。在连接杆54的靠近锁紧件4的一端固定设有齿轮55,该齿轮55的中心为连接杆54的旋转中心。锁紧件4在该实施例中为一板状构件,其长度方向沿内把手1的握持部的长向设置,一侧形成有滑动设在滑孔11中的拨动部41。锁紧件4的靠近连接杆54的一端设有齿条43,齿条43与齿轮55相啮合。因此锁紧件4滑动时可以带动连接杆54转动。锁紧件4通过齿条43与齿轮55的配合,能够实现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间的变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锁紧件4未处于反锁位置时,转动外把手2可带动执手头53和方芯3转动,继而带动内把手1转动。另外,由于解锁套管52与外把手2之间,连接杆54与内把手1之间存在摩擦力,因此,该过程中解锁套管52和连接杆54会随内把手1和外把手2同步转动。同理,当锁紧件4未处于反锁位置时,转动内把手1可带动方芯3和执手头53转动,继而通过滚珠51带动外把手2转动。该过程中,基于摩擦力解锁套管52和连接杆54会随内把手1和外把手2同步转动。可以确保该两种情形下,连接杆54与锁紧件4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解锁套管52和执手头53也不会出现相对转动,使第一凹槽61在未反锁时,始终与第一通孔71错位设置。当锁紧件4处于反锁位置时,在转动外把手2时,虽然解锁套管52会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产生随外把手2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解锁套管52与连接杆54相连,且连接杆54与内把手1间同样存在摩擦力,因此该两个摩擦力相抵,解锁套管52不会随外把手2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解锁套管52上均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61,在执手头53上均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71,在外把手2的内壁上均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62,同时滚珠51共设有两个。该种结构形式下,外把手2、解锁套管52、执手头53之间的连动可以更加稳定。确保该门把手组件在使用时不易出现卡死的现象。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内把手1的轴颈部的侧壁中沿轴向滑动设有滑板13。具体的,在内把手1的内壁中沿轴向开设有滑道12,滑板13设在该滑道12中。内把手1和外把手2在使用时通过固定座8可以固定安装在门扇或者锁具上,该固定座8套设在内把手1的轴颈部和外把手2的轴颈部外周,内把手1和外把手2可以相对该固定座8转动。在固定座8的一侧面形成有与滑板13的端面相对的V形槽81,滑板13的左端可以滑动至该V形槽81内。在锁紧件4上还设有抵接在滑板13的右端的导向面42,请参考图2和图8,该导向面42为一斜面。当锁紧件4向连接杆54一侧滑动进行反锁时,该导向面42可推动滑板13向左侧移动,使其左端进入V形槽81内;后续在转动内把手1时,V形槽81可以反推滑板13向右侧移动,进而推动锁紧件4向远离连接杆54的一侧滑动,同时带动连接杆54相对内把手1转动。
此外,在外把手2的内壁上还设有第一限位槽58,在执手头53的外周还设有凸台56,该凸台56设在第一限位槽58内,并且一个侧壁抵接在第一限位槽58的侧壁上,其中凸台56沿周向的宽度小于第一限位槽58的宽度。设置该凸台56和第一限位槽58的目的是,在转动内把手1时,可以同步转动外把手2,但是在转动外把手2时若离合机构分离,则不能同时转动内把手1。具体的,由于方芯3两端分别与执手头53和内把手1同步转动连接,因此转动内把手1必然可同时带动执手头53转动。以图1中向下按压内把手1为例,可带动执手头53按照图4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凸台56的左侧面抵接在第一限位槽58的左侧面,继而推动外把手2逆时针转动;而若按照图1中向下按压外把手2,若离合机构分离,则第一限位槽58的左侧面会远离凸台56,并不会带动执手头53转动,相应的内把手1也不会转动。
基于上述V形槽81、滑板13、凸台56和第一限位槽58等结构,若该门把手组件处于反锁状态,由于离合机构分离,向下按压外把手2,不会带动执手头53和方芯3转动,即外把手2会空转而不会开锁。在该反锁状态下,滑板13的一端处于V形槽81内,向下按压内把手1既可带动方芯3、执手头53和外把手2逆时针转动,同时V形槽81也会带动锁紧件4滑动,间接带动连接杆54和解锁套管52相对于执手头53转动,进而将滚珠51推动至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内,实现离合机构的闭合,也即在实现开门的同时,还能实现解除反锁。可以避免用户在开门时,忘记解除反锁。
请结合图7,在该实施例中,滑板13靠近固定座8的一端形成有中部向所述V形槽81延伸的凸起结构,其在与V形槽81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面接触,在开锁时滑板13更容易远离V形槽81,可降低开锁时所需的力度。优选地,该凸起结构为与V形槽81形状相同的V形。
进一步地,在固定座8的外周还设置了胶圈83和装饰盖84,以遮盖固定座8上的螺钉等零件,同时也可提升该门把手组件的外观。请结合图9,固定座8整体呈圆柱形,在其外周面设有第二限位槽82,胶圈83的内侧嵌设在该第二限位槽82内。通过该第二限位槽82,胶圈83的内侧可以嵌设在固定座8的外周侧壁上,并且较为稳固。装饰盖84整体呈环状结构,其左侧为敞口状,右侧设有略大于内把手轴颈部直径的通孔,该装饰盖84套在固定座8的外周,可以遮盖整个固定座8的外表面。其中,胶圈83的外侧抵接在装饰盖84的内壁上,可以使装饰盖84较为稳固地固定在固定座8的外周,防止其脱落。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外把手2的端面还设有第二通孔72,解锁套管52的左端设在该第二通孔72内,并且在解锁套管52的左端面形成有第三凹槽63,用于应急解除反锁。具体的,用户可以采用与第三凹槽63相匹配的工具来从门外侧相对于外把手2转动解锁套管52,继而使滚珠51进入第二凹槽62和第一通孔71内,实现离合机构的闭合,也即解除了反锁。
请参考图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杆54与锁紧件4采用了卡槽44与卡杆57配合的形式来实现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的转换。具体地说,在锁紧件4的靠近连接杆54的一端端部设有卡槽44,同时在连接杆54的端面上偏心设有卡杆57,该卡杆57的位置偏离连接杆54的旋转中心,同时卡杆57设在卡槽44中。当锁紧件4滑动时,卡槽44侧面即可推动卡杆57绕连接杆54的旋转中心旋转,即锁紧件4在推动卡杆57移动的同时,还可带动连接杆54旋转。同理,连接杆54旋转时,卡杆57也可推动锁紧件4滑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把手,为L形结构;
外把手;
方芯,两端分别设在所述内把手、外把手内,一端与所述内把手同步转动;
离合机构,设在所述方芯与所述外把手间;
锁紧件,滑动设在所述内把手的握持部中,并与所述离合机构连动,具有延伸至所述握持部外、且处于所述握持部的靠近所述外把手一侧的拨动部,当所述锁紧件由一侧向另一侧滑动时,带动所述离合机构分离,使所述外把手与所述方芯脱离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包括:
滚珠;
解锁套管,转动设在所述外把手内的远离所述内把手的一端,外周设有可容置所述滚珠的第一凹槽;
执手头,为中空结构,转动设在所述外把手内的靠近所述内把手的一端,侧壁设有可供所述滚珠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方芯插设在所述执手头中;
连接杆,转动设在所述方芯内,一端与所述锁紧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执手头并插设在所述解锁套管内;
第二凹槽,形成于所述外把手的内壁,可容置所述滚珠;其中
在所述锁紧件未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错位,所述滚珠处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锁紧件在所述握持部内滑动至锁止位置时,带动所述连接杆、解锁套管转动预设角度,且使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齿轮,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件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偏心设有延伸至所述卡槽内的卡杆,其中,所述锁紧件滑动时所述卡槽的侧面推动所述卡杆移动,并使所述连接杆转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锁套管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执手头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外把手上均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滚珠共设有两个。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板,沿轴向滑动设在所述内把手的轴颈部侧壁中;
固定座,套设在所述轴颈部的外周,一侧面形成有与所述滑板的一端相对的V形槽;
第一限位槽,设在所述外把手的内壁上;
第一凸台,设在所述执手头的外周,一侧面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一侧壁上,沿周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宽度;其中
所述锁紧件上还设有抵接在所述滑板的另一端的导向面,当所述锁紧件向锁止位置滑动时,所述导向面推动所述滑板向所述V形槽内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板的一端形成有中部向所述V形槽延伸的凸起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饰盖,套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周;
胶圈,内侧嵌设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周侧壁上,外侧抵接在所述装饰盖的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把手的端面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解锁套管的一端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且端面形成有第三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66429.4U CN221002306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门把手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66429.4U CN221002306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门把手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02306U true CN221002306U (zh) | 2024-05-24 |
Family
ID=91113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66429.4U Active CN221002306U (zh) | 2023-11-13 | 2023-11-13 | 门把手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02306U (zh) |
-
2023
- 2023-11-13 CN CN202323066429.4U patent/CN2210023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61051B1 (en) | Electric padlock | |
US7100407B2 (en) | Handled lock set for a door | |
US6851287B1 (en) | Lock having a quick unlocking function | |
GB2492829A (en) | Double lock cylinder with key cylinder, thumbturn, and mis-alignment clutch | |
KR101433136B1 (ko) | 슬라이딩 창호용 그립형 잠금장치 | |
KR102452891B1 (ko) | 창호용 잠금장치 | |
CN221002306U (zh) | 门把手组件 | |
US5540066A (en) | Bilateral-type door locking handle assembly | |
CN221322042U (zh) | 门把手组件 | |
CN113236044A (zh) | 一种门锁 | |
KR101767967B1 (ko) | 미닫이 창호용 잠금장치의 그립 핸들 | |
CN109441230B (zh) | 一种具有离合结构的锁芯 | |
CN117513865A (zh) | 门把手组件 | |
WO2023124568A1 (zh) | 执手连动结构和执手组件 | |
CN114458089B (zh) | 执手连动结构和门锁 | |
CN213869308U (zh) | 锁具 | |
CN221524500U (zh) | 一种具有可在一侧锁紧的把手的执手锁 | |
CN222667885U (zh) | 执手组件 | |
CN222333476U (zh) | 具有锁定结构的门把手组件 | |
CN220580745U (zh) | 一种生态门锁 | |
CN221002304U (zh) | 执手组件、门锁和门 | |
JPH0624531Y2 (ja) | 平面ハンドルにおけるラツチロツク装置 | |
JP4550637B2 (ja) | サムターン装置 | |
US20240392603A1 (en) | Locking device with a stator, a rotor, and an anti-pull-out device | |
JP2565734Y2 (ja) | 扉用施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