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
背景技术
按摩器作为一种通过揉捏肌肉缓解肌肉酸痛的产品,深受长期伏案的工作者喜爱,在对按摩器进行使用时,需要提出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
现有技术中的按摩器机芯无法有效地模仿人手的按摩效果,在对按摩器进行使用时,为了达到更加舒适的按摩体验,需要按摩器具备一定的人手模仿效果,对人体进行按摩时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按摩器的按摩效果单一的问题,进而影响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按摩器无法有效地对人体进行红光理疗处理,在使用者使用按摩器时,增加红光理疗处理能增强使用体验感。
对比公开号为CN218979658U的中国专利,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涉及一种应用于按摩器上的按摩机芯,包括底座以及可相对底座转动的揉捏头,揉捏头上设有若干按摩凸块,所述底座上设有独立设置的第一隔音腔和第二隔音腔,第一隔音腔内置减速轮组,底座上对应减速轮组输入端位置开设有供轴体插入第一隔音腔的通孔,所述第二隔音腔转动设置有传动轴,减速轮组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隔音腔内与传动轴联动配合,传动轴延伸至第二隔音腔外与揉捏头联动配合;可以通过减速轮组对按摩头转动的速度进行减缓,并且通过设定隔音腔供减速轮组进行安装,其具有隔音的效果,使该按摩头在使用的时候噪音较小,使用的时候更加舒适。
上述方案能够十分方便地减小按摩器使用时所产生的噪音,但其仍然无法对人体进行人手模仿按摩处理,同时,其无法在对使用者进行按摩的同时对使用者进行红光理疗处理,未能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包括机芯底座和机芯上盖,还包括:
双头电机,设置在所述机芯底座与机芯上盖之间;
按摩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机芯上盖的上方,并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
传动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机芯底座与机芯上盖之间,并用于带动按摩组件同步进行运动;
限位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机芯底座与按摩组件之间,并用于对按摩组件的活动范围进行限位处理。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摩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芯上盖上方的偏心轮,两个所述偏心轮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两个所述偏心轮的上方均设有按摩底座,两个所述按摩底座的中部均贯穿开设有供安装块卡入的安装槽,两个所述按摩底座的上方均设有按摩上盖,两个所述按摩上盖与按摩底座之间均设有红光灯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芯底座上表面的转动杆,所述双头电机的两端连接有蜗杆,两个所述转动杆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与蜗杆相啮合的第一齿轮,两个所述转动杆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一体设置,所述机芯底座的上表面对称设有安装轴,两个所述安装轴的底端均与机芯底座的上表面进行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安装轴的顶端均与偏心轮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安装轴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三齿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两个转动杆顶端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转动杆一体设置,两个所述按摩底座的上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供限位杆活动的槽通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按摩上盖的上表面均设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按摩凸起,多个所述按摩凸起为弧形排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限位杆均为圆柱形,两个所述槽通孔均为椭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该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中,通过设置的按摩组件、传动组件和限位组件,当需要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时,双头电机开始运行,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按摩组件同步进行运动,此时按摩组件能够有效地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在传动组件运行的同时,还会带动限位组件同步运行,此时限位组件能够有效地对按摩组件的活动范围进行限位处理,使得按摩组件作摇摆式运动,从而使按摩组件能够有效且逼真的模仿人手对人体进行揉捏按摩,整体装置运行连贯,且省时省力。
2、该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中,通过设置的按摩凸起,按摩凸起能够十分有效地使按摩组件在对人体进行按摩时,达到模仿人手按摩的效果,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装置时感到更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传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杆与限位槽的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按摩组件的拆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1、机芯底座;2、机芯上盖;3、偏心轮;4、按摩底座;5、按摩上盖;6、按摩凸起;7、双头电机;8、蜗杆;9、转动杆;10、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第三齿轮;13、安装块;14、限位杆;15、安装轴;16、限位槽;17、槽通孔;18、红光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揉捏按摩器机芯,包括机芯底座1和机芯上盖2,还包括:
双头电机7,设置在机芯底座1与机芯上盖2之间;
按摩组件,对称设置在机芯上盖2的上方,并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
传动组件,对称设置在机芯底座1与机芯上盖2之间,并用于带动按摩组件同步进行运动;
限位组件,对称设置在机芯底座1与按摩组件之间,并用于对按摩组件的活动范围进行限位处理。
上述工作原理:当需要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时,双头电机7开始运行,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按摩组件同步进行运动,此时按摩组件能够有效地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在传动组件运行的同时,还会带动限位组件同步运行,此时限位组件能够有效地对按摩组件的活动范围进行限位处理,使得按摩组件作摇摆式运动,从而使按摩组件能够有效且逼真的模仿人手对人体进行揉捏按摩,整体装置运行连贯,且省时省力。
考虑到在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时,需要使用到按摩组件,所以按摩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芯上盖2上方的偏心轮3,两个偏心轮3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13,两个偏心轮3的上方均设有按摩底座4,两个按摩底座4的中部均贯穿开设有供安装块13卡入的安装槽,两个按摩底座4的上方均设有按摩上盖5,两个按摩上盖5与按摩底座4之间均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两个按摩上盖5与按摩底座4之间均设有红光灯板18,偏心轮3一侧较高一侧较低,通过设置一边高一边低的偏心轮3,能够使通过安装块13与偏心轮3连接的按摩组件做不平衡旋转,从而提高按摩组件的按摩效果,偏心轮3能够使按摩组件运行更为顺滑,从而减小了装置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红光灯板18能够有效地增加装置的红光理疗效果,对人体皮肤进行红光理疗照射,同时,在冬天使用装置时,红光灯板18能够对按摩组件实现加温效果,从而提升使用者的按摩体验。
为了有效地通过按摩组件来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所以传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机芯底座1上表面的转动杆9,双头电机7的两端连接有蜗杆8,两个转动杆9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与蜗杆8相啮合的第一齿轮10,两个转动杆9的外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11,且第一齿轮10与第二齿轮11一体设置,机芯底座1的上表面对称设有安装轴15,两个安装轴15的底端均与机芯底座1的上表面进行转动连接,两个安装轴15的顶端均与偏心轮3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两个安装轴15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齿轮11相啮合的第三齿轮12,当需要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时,双头电机7开始运行,带动蜗杆8同步进行转动,由于蜗杆8与第一齿轮10相啮合,所以此时第一齿轮10同步进行转动,因第一齿轮10与第二齿轮11一体设置,带动第二齿轮11同步进行转动,转动杆9相对于机芯底座1不动,转动杆9表面涂抹润滑液使得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顺利转动,第二齿轮11带动第三齿轮12同步进行转动,第三齿轮12带动安装轴15同步进行转动,安装轴15再带动偏心轮3同步进行转动,偏心轮3再带动按摩底座4、按摩上盖5一起同步进行转动,此时即可通过按摩组件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
考虑到在按摩组件转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活动的范围进行限定,从而使按摩组件能够作摇摆式运动,所以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两个转动杆9顶端的限位杆14,限位杆14与转动杆9一体设置,两个按摩底座4的上表面均开设有限位槽16,两个限位槽16的上表面均贯穿开设有供限位杆14活动的槽通孔17,在双头电机7运行的同时,还会带动限位杆14同步进行转动,此时限位杆14会在槽通孔17的范围内进行移动,使按摩组件能够作摇摆式运动,从而使按摩组件能够有效地模仿人手的揉捏按摩处理,且将与限位杆14配合的槽通孔17直接设置在按摩底座4上,将限位杆14与转动杆9一体设置,使得按摩器机芯的结构更紧凑,同时使得限位处理直接作用在按摩组件上,使得按摩组件进行按摩时更连贯。
由于在使用装置对人体进行按摩处理时,需要提高装置按摩时的舒适度,所以两个按摩上盖5的上表面均设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按摩凸起6,多个按摩凸起6为弧形排列,按摩凸起6能够十分有效地使按摩组件在对人体进行按摩时,达到模仿人手按摩的效果,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装置时感到更舒适。
另外,为了避免按摩组件的运动出现迟滞等情况,所以两个限位杆14均为圆柱形,两个槽通孔17均为椭圆形,圆柱形限位杆14与椭圆形槽通孔17相配合,能够限制按摩组件的运动范围,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按摩组件运动出现迟滞等情况,从而使装置的按摩效果具有连贯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