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954947U -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4947U
CN220954947U CN202322373540.1U CN202322373540U CN220954947U CN 220954947 U CN220954947 U CN 220954947U CN 202322373540 U CN202322373540 U CN 202322373540U CN 220954947 U CN220954947 U CN 220954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t
prismatic
supports
rod
e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35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令华
纪文宇
张全礼
黄海松
吴少博
潘晨
周华
刘永鑫
蒋伟东
陈雷亚
杜红光
邹一德
刘国惠
陈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23735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4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4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4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所述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包括若干的竖向支架、横向支架和屋檐支架,所述竖向支架与竖向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横向支架与横向支架之间通过竖向支架首尾相连,所述屋檐支架设置于最外侧竖向支架上;每一所述竖向支架均包括顶接组件、棱接组件、顶杆和棱杆,所述顶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顶杆形成倒“V”型,每一所述顶杆的下端均经由棱接组件与棱杆连接,所述棱杆的下端与地钉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帐篷,具体为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背景技术
帐篷是一种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篷子或其他便携式的设备,帐篷的种类繁多,主要用于野外作业、旅游、抗险救灾、警用等。
在休闲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野外露营活动。露营是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娱乐身心、释放压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虫害,天气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露营的质量。现在很多野外露营帐篷的结构过于简单,在遇到风雨天气时帐篷容易掀翻。由于帐篷一般是用可收放的支架加上几块帆布缝制而成,携带、运输、安装极为不便,特别是要在帐篷周围安装固定桩,搭建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儿童、女士等力气小的人群来说,搭设帐篷费时费力,也很难独自完成。目前,未见有一种具备安全性、而且结构结实抵御风雨天气的野外露营帐篷。
在抢险救灾领域,救援人员可能会在野外宿营,但是蛇虫鼠蚁很多,且天有不测风云。而所用帐篷的安全性不好,如材料易燃、蚊虫易进入等,给救援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目前的宿营帐篷结构相对复杂,搭设相对麻烦,而且透风性以及遮雨性能不能同时具备,考虑到保温性能不佳,在昼夜温差较大时影响帐篷使用的舒适性,并且帐篷空间较为固定,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为使用者带来不便。
在警用领域,根据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及参与抢险救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帐篷是广大一线民警现场工作、生活的必须装备。警用系列帐篷主要在野营条件下使用。普通帐篷总体重量偏重,连接杆和结构品种繁多,工作人员在架设时操作困难。在现代数字化、智能办案条件下,快速撤收、便捷存储、操作简便是警用帐篷的发展方向。
在军事领域,常规的军用帐篷往往讲究搭建迅速,收装迅速,并且体型大,可供多人使用,同时也具备防风防潮的效果,但是军用帐篷的使用地点千变万化,甚至会出现在一些极端气候的地区,比如高原极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此外,帐篷的防风、防雨、防晒等基本功能与牢固度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是矛盾的。尽管目前使用的帐篷内大部分安装有通风换气小窗,但是篷内夏季烘烤严重、冬季缺乏氧气已成为帐篷的共同缺点。目前使用的帐篷给人的感受是憋闷、空气流通差。现有的军用帐篷,一般不便于对该军用帐篷进行组装,其阻燃性能和防水性能差,以及不便于对该军用帐篷进行拆卸清洗,同时未设置很好的防风装置。
军用帐篷指的是军队使用、用于军事用途的帐篷。如训练、打仗时用于野外办住宿、存放物资设备等,有时特殊材质的帐篷还直接用于存放、掩盖武器等。因此,军用帐篷的隐蔽性和防护性都很重要。
目前,由于帐篷有着搭建方便、遮风避雨、御寒保暖等功效,所以已经广泛应用于户外郊游野营、抗震救灾、抗洪救灾、军事训练等领域,如公开号CN204531594U的中国专利于2015年8月5日公开的双层框架结构的军用帐篷,公开号CN103850517A的中国专利于2014年6月11日公开的野外帐篷,公开号CN106499256A的中国专利于2017年3月15日公开的一种野外露营帐篷,公开号CN201495827U的中国专利于2010年6月2日公开的野外帐篷等,但是这些帐篷抗拉、耐磨性能差,容易损坏,难以满足军用需求。
现有的大部分军用帐篷在恶劣条件下,防水防潮效果不够完善,使帐篷内产生潮气积水,军用帐篷的舒适感较差,使军人在救援工作或者训练后不能很好的休息,且帐篷的防风性能弱,使帐篷内保温效果降低;多用帆布做成,连同支撑用的东西,可随时拆下转移,帐篷是以部件的方式携带,到达现场后才加以组装,而军用帐篷不同于普通的帐篷,其对质量和结构的要求更高。
军事野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搭建帐篷,由于军事野战过程中帐篷的搭建都是需要满足快速搭建和拆卸的要求,一般现有的野战帐篷都是以部件的方式携带,到达现场后再加以组装,但是现在帐篷用的地钉通常都是圆柱形的地钉,长度大概在15-20厘米左右,整体呈L形,这种地钉钉入地面后,地钉容易被拔出,特别是在土地较为柔软或松散的地方,导致帐篷无法稳定的支撑,轻则造成帐篷损坏,重则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用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包括若干的竖向支架、横向支架和屋檐支架,所述竖向支架与竖向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横向支架与横向支架之间通过竖向支架首尾相连,所述屋檐支架设置于最外侧竖向支架上;每一所述竖向支架均包括顶接组件、棱接组件、顶杆和棱杆,所述顶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顶杆形成倒“V”型,每一所述顶杆的下端均经由棱接组件与棱杆连接,所述棱杆的下端与地钉连接。
优选地,每一所述横向支架均包括五根棱棒,其中一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顶接组件之间,两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棱接组件之间,剩余两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两个棱杆之间。
优选地,所述顶接组件和棱接组件的居中位置均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内径与棱棒两端的外径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地钉靠近棱杆下端的一面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棱棒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轴固定于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下方设有上限位盘和下限位盘,所述上限位盘和下限位盘之间设有六角螺旋,所述六角螺旋内设有外螺旋套筒和升降盘,所述外螺旋套筒与升降盘共同组成的螺纹与六角螺旋的内螺纹相适配,所述升降盘通过衔接柱与钉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升降盘的侧面对角线的位置分别设有45°夹角的螺纹,所述外螺旋套筒的侧面对角线的位置分别设有45°夹角的螺纹,所述升降盘的螺纹部分恰好能够贴合外螺旋套筒的镂空部分,并组合成完整的螺纹结构。
优选地,每一所述屋檐支架均包括三根突棒和两根檐棒,其中一根所述突棒与最外侧竖向支架的顶接组件连接,另外两根所述突棒与最外侧竖向支架的棱接组件连接,两根所述檐棒首尾相连于三根突棒之间形成倒“V”型。
优选地,所述顶接组件包括顶接锁扣和与所述顶接锁扣连接的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呈钝角设置且均与顶杆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棱接组件包括棱接锁扣和与所述棱接锁扣连接的两个凹槽,其中一个所述凹槽与顶杆相适配,另一个所述凹槽与棱杆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帐篷布,用于适配所述的帐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改良后的班用框架帐篷继承斜坡式内、外篷双层结构。篷间设有空气间层,夏季隔热、通风性能好,冬季保温、密封性能好;改良的帐篷具有2种使用模式,能够满足常规天气和恶劣天气的使用需求,尤其设置了两侧屋檐和增效雨布,不仅解决现有帐篷门窗缝隙渗漏的问题,而且强化了应对大雨、暴雪等恶劣天气的能力;
2.采用轻质牢固的金属或合金制作帐篷框架,降低了现有帐篷搬运困难、组装复杂的问题,节约了制造成本;帐篷框架采用折叠、插接结构,零部件品种少,易于管理。帐篷框架的架设、撤收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3.帐篷篷体与窗墙的面积比例大,室内通风、采光良好,篷体设有较大的透明窗及配套的窗用篷布,遮阳、遮雨功能良好。
4.帐篷配有防潮地布、防蚊纱门和纱窗,居住性好;采用新型地钉结构设计,能够徒手或借助扳手等工具完成地钉的设置,增强稳固性且省时省力;
5.帐篷设有选配的棉内篷,可在极寒地区配套使用以加强帐篷保暖性能。
6、帐篷可以多方式任意组合连接,同时可以根据保密性、伪装性、抗风性、电磁屏蔽性以及反红外性等需求,搭配使用不同材质的帐篷布;
7.改良的帐篷在保持高稳定性的基础上,设有2个纵向门和2个侧向门;4扇透明窗,2个通风洞。通风设计合理,出口设计丰富,能满足多人同时进出互不干扰的使用,同时满足遮阳、通风、防风、防雨、保暖、防虫等多种功能需求,还能满足野外所遭遇的各种复杂天气需求,搭建简单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帐篷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钉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钉爆炸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常规天气下的帐篷外形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恶劣天气下的帐篷外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帐篷布立体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帐篷布平面示意图。
图中:1、顶杆;2、顶接组件;3、顶接锁扣;4、棱接组件;5、棱接锁扣;6、棱杆;7、棱棒;8、檐棒;9、突棒;10、地钉;11、转轴;12、连接板;13、六角螺旋;14、衔接柱;15、下限位盘;16、钉头;17、上限位盘;18、外螺旋套筒;19、升降盘;20、通风洞;21、门用篷布;22、纱门;23、纵向门;24、截面篷布;25、侧篷布;26、侧向门;27、透明窗(纱窗);28、顶篷布;29、窗用篷布;30、增效雨布;31、强力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框架帐篷(30平方米)是一种班用野营住房装备,主要用于部队野营住宿或办公,能满足10人住宿。适用于南、北方地区部队的宿营。框架帐篷为斜坡式双层结构,主要由篷体、篷架和窗(门)纱、通道、地桩等附件组成。篷体分为外篷、内篷、棉内篷和地布,其中棉内篷为选配部件,可为高寒地区配发。
本实用新型提供班用框架帐篷及与之配套使用的帐篷布。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班用框架帐篷由四级竖向支架、三级横向支架和两级屋檐支架组成。其中,竖向支架和横向支架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屋檐支架仅包含上部分。
所述竖向支架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呈倒“V”型,由顶接组件和两根顶杆组成,且两根顶杆通过顶接组件连通形成倒“V”型;所述顶接组件包含两个与顶杆相适配的凹槽,且凹槽形成一个钝角,同时顶接组件的顶端为顶接锁扣。当顶尖锁扣向上提起时,凹槽可以活动;当顶尖锁扣受到外力(如帐篷布的重力压迫)向下按压时,凹槽得以锁死。
所述竖向支架的下部分呈“八”字形,由两根棱杆和棱接组件组成;棱接组件的下部分连接棱杆,上部分连接顶杆。棱杆的下部分连接转轴,进而通过转轴与连接板相接,连接板远离棱杆的一端设置地钉。
进一步地,棱接组件的上凹槽与顶杆相适配,下凹槽与棱杆相适配。棱接组件靠近帐篷内侧的一端设置有棱接锁扣,当向下按压棱接锁扣时,上、下凹槽锁死,顶杆和棱杆的位置不能改变;当向上抬起棱接锁扣时,顶杆和棱杆可以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顶接组件和棱接组件的居中位置均设置有螺孔,且螺孔的内直径与棱棒两端螺纹的外直径相适配。
所述横向支架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包含三根棱棒,其中一根棱棒与顶接组件的螺孔相适配,另外两根棱棒分别与两个棱接组件的螺孔相适配;下部分包含两根棱棒,两根棱棒分别与棱杆下部分的转轴相连接。
两级屋檐支架分别位于帐篷的纵向两端,所述屋檐支架由三根突棒和两根檐棒组成,其中一根突棒与顶接组件的外侧螺孔相适配,另外两根突棒分别与两个连接组件的外侧螺孔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檐棒的长度与顶杆的长度相同,且两根檐棒分别连接突棒并形成倒“V”型。
进一步地,所述四级竖向支架与三级横向支架的连接方式为:每一级竖向支架依次与一级横向支架连接,反复交替,首尾对应,直至最后一级为竖向支架。所述两级屋檐支架分别位于第一级竖向支架和第四级竖向支架的外侧。最终,竖向支架的对应位置相互平行,横向支架的对应位置相互平行,屋檐支架的对应位置相互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帐篷布由1个顶篷布、1个地布、2个截面篷布和2个侧篷布及其他附属部分组成。
所述顶篷布能够覆盖帐篷上部分,且总体面积略大于上部分所对应的表面积。进一步的,顶篷布的长度略大于三级棱棒与两级突棒的长度之和,顶篷布的宽度略大于两级檐棒(顶杆)的长度之和。所述顶篷布长边的两个侧边缘分别设置有1个增效雨布。
在晴朗或出现小雨等良好天气时,两个增效雨布卷成筒状,并分别通过4枚强力魔术贴固定在顶篷布长边的两个侧边缘;在出现大雨、暴雪等恶劣天气时,可解除固定增效雨布的强力魔术贴,使得增效雨布展开并覆盖在帐篷两侧,增加防水、防风性能,避免雨水从侧篷布、窗用篷布、侧向门等位置的缝隙渗漏。
所述侧篷布能够覆盖帐篷的侧面,且总体面积略大于帐篷的侧面积。进一步的,侧篷布的居中设置有侧向门,侧向门的两侧开设有两个透明窗,且侧向门和两个透明窗处于同一平面内。针对帐篷门,也可沿用公开号CN213175079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5月11日提供的挡水门结构,既能实现自由出入帐篷又能实现挡水。
所述透明窗的上侧边缘设置有窗用篷布。同时窗用篷布由两枚强力魔术贴固定。当需要通风换气时,可使窗用篷布保持在固定状态;当需要保暖防风时,可解除强力魔术贴,使得窗用篷布展开并覆盖整个透明窗。进一步的,窗用篷布利用其侧边缘的魔术贴粘合在透明窗上,增强防风保暖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小雨天气造成的雨水渗漏。所述透明窗的内层为纱窗,使用纱窗时可以防止蚊虫进入帐篷内,减少人员被叮咬的概率,增加保护性。
所述截面篷布位于帐篷纵向的横截面上,且截面篷布的面积略大于帐篷纵向的横截面积。所述截面篷布上开设有纵向门,纵向门的外侧为门用篷布,内侧为纱门,可以防止蛇虫等进入帐篷内部。进一步的,所述2个截面篷布的中间居上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通风洞,且通风洞外侧为篷布,内侧为纱布。同时,由于突棒及檐棒所形成的覆盖区域可遮蔽一定方向的雨、雪,能够保证通风洞不受大雨、暴雪等恶劣天气的侵袭。
所述地布位于帐篷的底部,且四周通过强力魔术贴或高强度拉链等结构与侧篷布、截面篷布密接。同时,地布略大于帐篷底部所占用的面积且能够完全遮蔽底部。
上述顶篷布、地布、截面篷布和侧篷布的侧边缘均设置有强力魔术贴,能够通过粘合实现帐篷布的闭合,同时,也可搭配使用防水拉链、拉绳等结构增强帐篷的紧密拼装。
所述帐篷布为双层结构,外层具备防水、防风、防腐蚀和阻燃等性质,内层为纱网材质,可在外层打开或破坏时,避免蛇虫进入帐篷内部。在特殊物候条件下,可搭配使用不同材质的帐篷布。例如在高寒地区,帐篷布可内设保温层和防紫外线层;在高热地区,可增厚纱网层等。
进一步地,帐篷布可沿用公开号CN202391212U的中国专利于2012年8月22日公开的公安警用帐篷材质,即选用强度重量比高,截面惯矩和抵抗矩等力学特性优异的薄壁型直缝电焊管作为结构受力杆件的主要原材料;并采用红外反射率较高的材料作为外篷布用布,进一步地,每顶帐篷配沙袋,以便满足软土、沙漠、冻土和水泥地面等场地条件的固定要求。也可采用公开号CN 206409031U的中国专利于2017年8月15日提供的玄武岩纤维技术,外帐的面料为双层复合层,复合层包括牛津布层、覆盖在牛津布层外的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层,外帐通过拉链与边框结合;内帐的面料为涤塔夫,内帐通过连接带连接在外帐上,实现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及防火阻燃能力、防风能力。
针对保温性,可沿用公开号CN216380831U的中国专利于2022年4月26日提供的军用帐篷保温技术,即内篷布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石墨烯导热层和内相变保温隔热层;外篷布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外石墨烯导热层、外相变保温隔热层以及防水层。而外石墨烯导热层分别采用密度为220g/m2石墨烯絮片材料和200g/m2石墨烯絮片材料,内石墨烯导热层和所述外石墨烯导热层的厚度均不小于20mm。也可采用公开号CN103397516A的中国专利于2012年11月20日提供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织物技术制作帐篷布,并且外层选择涂有乙烯基聚酯纤维的迷彩布,夹层为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织物,内层为军用涤纶布;进而实现保温性能好、重量轻、防爆性能的特性。
此外,公开号CN215203800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2月17日提供了一种保温型军用帐篷布,包括基布层和涂料层,可通过防水单元、玻璃纤维网格布、印花层、阻燃涂层、远红外隐形层、气凝胶保温层和疏水纤维层,提高帐篷布料的保暖性、韧性和抗拉性能。
进一步地,针对阻燃性,可采用公开号CN213234499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5月18日提供的篷布材料:上篷布的内部为涤纶帆布,且涤纶帆布的内外两侧均连接有阻燃材料,并且阻燃材料的外侧连接有防水透气膜。也可采用公开号CN214300561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9月28日提供的尼龙阻燃复合面料。
针对伪装性,可采用公开号CN216446643U的中国专利于2022年5月6日提供的伪装网升降装置,增强帐篷本体的隐蔽性;同时可采用公开号CN113265885A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8月17日提供的降温膜布,能够反射太阳光,并能够以红外辐射方式通过大气窗口发射热量。使用该降温膜布具有优异的降温功能,使降温膜布能够为下遮挡物提供无能耗降温;或使用公开号CN102490424A的中国专利于2012年6月13日提供的双面迷彩泡沫结构伪装隐身篷布材料,综合运用软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结构吸波特性、PVC涂敷迷彩布的优质工程化应用性能,兼具微波宽频带隐身性能、光学和红外伪装功能,同时还具有优秀的“三防”和阻燃性能,以及机械强度大、柔软、面密度低、使用寿命长和使用方便。
针对防虫和透气性,公开号CN206874036U的中国专利于2018年1月12日公开了一种新型军用帐篷窗户,包括帐篷本体和帐篷窗户本体,帐篷本体上安装有帐篷窗户本体,帐篷窗户本体由上梁、纱网和充气挡帘、杀虫剂存储槽等结构,能够提高帐篷的防虫和通风性。
针对保密性,由于现代战争要求指挥信息畅通、快捷、安全,过去逐级下达命令的纵向指挥体系已被立体指挥体系所取代,野战通信节点已成为作战指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采用公开号CN207406107U的中国专利于2018年5月25日提供的柔性太阳能板面和电磁屏蔽面,保证野战通信节点信息安全。
针对防护性,可采用公开号CN101949231A的中国专利于2011年1月19日提供的军用防护帐篷布:帐篷布由防护外层、防护内胆和防护内层组成。防护内胆在常态下柔软,遇到高速冲撞或挤压变得坚硬从而消化外力,当外力消失后,又会回复到它最初的柔软状态。由于剪切增稠材料具有极强的吸收冲击能力,因此对战场上的流弹与飞射弹片可取得相当的防护效果;由于剪切增稠材料常态下柔软。也可采用公开号CN114776131A的中国专利于2022年7月22日提供的一种野外反侦察防爆帐篷:包括支撑架组件、内层组件、外层组件和防护套,由内到外组装固连而成;内层组件包括内部有加强筋的防护袋、气阀、液阀,防护袋内充填防爆液;外层组件由带有保护套的高强纤维层制成;防护套制有迷彩图案和防红外线层,能降低爆炸物袭击或弹药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风险。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地钉由钉头、下限位盘、衔接柱、升降盘、外螺旋套筒、六角螺旋、上限位盘、连接板和转轴组成。
所述钉头由高强度的金属或合金制成,主要用于向下破除地表并深入地面。所述下限位盘用于限制升降盘的滑动距离,当升降盘下至最低限度时,下限位盘阻止升降盘继续移动。
所述升降盘的侧面特征为:对角线的4个相对位置分别设置有45°夹角的螺纹,其余部分的外径小于螺纹部分的外径;所述外螺旋套筒的侧面特征为:对角线的4个相对位置分别设置有45°夹角的螺纹,其余部分镂空;且升降盘的螺纹部分恰好能够贴合外螺旋套筒的镂空部分,并组合成完整的螺纹结构。同时,升降盘无螺纹部分的外径恰好贴合外螺旋套筒螺纹部分的内径,这使得升降盘能够沿着外螺旋套筒的镂空凹槽上下移动。
所述升降盘通过衔接柱与钉头刚性、紧密连接,当升降盘降至最低位置时,钉头同时达到最低位置。同时,下限位盘的内径恰好与衔接柱的外径相吻合,但小于升降盘的外径,使得衔接柱可以穿过下限位盘而升降盘不能够穿过下限位盘。
所述外螺旋套筒的上部与上限位盘连接,进而限制升降盘的最大上升距离。外螺旋套筒与升降盘共同组成的螺纹恰好能够契合六角螺旋的螺纹内径,并且二者在数值上相等。使用时,徒手或使用扳手等工具转动六角螺旋,可使得升降盘与外螺旋套筒组合的螺纹结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衔接柱移动钉头,使得钉头能够深入地面或脱离地面。
所述上限位盘的上部与连接板相接,连接板的上部结构为转轴,进而通过棱杆、棱棒与帐篷框架相接。
进一步地,也可采用现有技术对帐篷进行固定,例如:公开号CN219034274U的中国专利于2023年5月16日提供的一种帐篷钉桩用联接器,采用该结构后,不但节省了劳动力,而且减轻了劳动作业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在主套体外套装的锁环可以将卡接件进行锁定,防止使用过程中卡接件的脱开,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尤其是对军用帐篷金属桩进行打桩作业,大大提高了军队任务的执行效率;该装置结构设计巧妙、加工制造容易,产品成本低。
公开号CN210768093U的中国专利于2020年6月16日提供的一种军用帐篷固定螺钉,可满足帐篷在软/硬地面上的固定安装;螺钉的伸缩部顺畅性较好、不易卡顿;拧动螺杆时下套筒不会跟着螺杆转动,避免了拧动螺杆时橡胶套难以收缩锁紧插孔的情况,避免了橡胶套被旋转拉坏。
公开号CN207863594U的中国专利于2018年9月14日提供的一种用于军用帐篷的防松地钉,通过插入部的插片、扩张钉实现地钉与土壤之间的牢固结合,增加摩擦阻力,加大地钉的牢固强度;通过转动内钉到弧形槽另一端,伸缩块通过通孔弹出插入土壤中,增大地钉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通过凸条的弹性,将三个凸条向钉体中心轴线聚拢,转动内钉到弧形槽另一端,内钉恢复原状,有利于地钉的拔出,便于地钉的重复使用;通过连接环连接帐篷拉绳,实现帐篷的固定牢靠。
公开号CN213115782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5月4日提供的一种军用帐篷专用的防松地钉,包括地钉主体,地钉主体的表面内部开设有螺纹槽,所述地钉主体的底端外侧开设有两两对称的卡槽,螺纹槽的内部穿设有螺纹杆,螺纹杆与地钉主体为螺纹连接,螺纹杆的外侧设置有两两对称的伸缩块,伸缩块与地钉主体之间设置有对称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端与伸缩块、地钉主体均为固定连接,伸缩块的远离螺纹杆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地钉主体;通过加装了弧形块,弧形块增大了地钉主体与土层的接触面积,在拔出地钉主体时,使地钉主体受到的阻力大大增加,提高了地钉主体与土层的紧固性,提高了地钉主体的安全性。
公开号CN211143961U的中国专利于2020年7月31日提供的一种用于军用设备的高强度钢铁制紧固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军用帐篷使用的锚固件在安装时较为费力,而且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使用时连接件上的纹路容易损坏,无法进行二次使用的问题。
为了增强防风性,可采用公开号CN213837974U的中国专利于2021年7月30日提供的技术:帐篷主体两侧下方均水平固定安装若干铁块,铁块下表面两侧均连通有支撑板一,支撑板一一端固定安装支撑板二,支撑板二上表面一侧中心位置固定安装蓄电池,支撑板二上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滑动变阻器,支撑板二上表面一侧固定安装铁芯,铁芯位于支撑板一之间,可以完成电生磁产生强大磁场,从而将铁块吸引固定在支撑板一上,最终完成对帐篷主体的固定,使军用帐篷的防风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过程包括:
步骤1:将篷架抬放到架设位置,打开篷架包装;
步骤2:两人一组先向上拉动顶接锁扣,再打开顶杆成“人”字形,调整顶杆之间的距离为2m左右;
步骤3:连接突棒、檐棒和棱棒,将其两端插入顶接锁扣或檐接锁扣,再同步旋转;
步骤4:支撑一侧棱杆。一人操作一根棱杆,同时支撑,然后通过檐接锁扣固定檐接组件。
步骤5:连接底部棱棒,同步骤3中连接棱棒的步骤;
步骤6:调整棱杆后,用转轴和连接板固定帐篷框架;
步骤7:展开外篷布,将迷彩面朝上,抓住底边往框架上披挂。注意篷布有无勾挂框架;
步骤8:调整好外篷布与框架的位置后,进入篷内,粘紧强力魔术贴,同时可以用捆带和扎绳进行加固;
步骤9:把内篷运至篷内展开,找到内篷的顶中线,依次扣帐篷框架上部分的棱棒,并将对应的强力魔术贴粘贴到位,并把挂带对应挂好。
步骤10:再将内篷顶与框架顶:杆对应的强力魔术贴粘贴好,同时用挂带挂好;
步骤11:设置好内、外篷其他的部位上剩余的强力魔术贴和挂带;
步骤12:在初步固定帐篷后,一人负责一根棱杆,安装好地钉并确保地钉和棱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徒手或使用扳手等工具拧动地钉上的六角螺旋,使得地钉的钉头沿着棱杆所在直线的方向伸出至最大距离;
步骤13:打开外篷门帘,拉展地布,通过强力魔术贴将地布的边缘粘牢在截面篷布、侧篷布上,同时可用扎绳等加固;
步骤14:将压土袋装沙后,从内侧或外侧压实帐篷的四周,同时避开帐篷门部分,调整帐篷使篷体平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的竖向支架、横向支架和屋檐支架,所述竖向支架与竖向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横向支架与横向支架之间通过竖向支架首尾相连,所述屋檐支架设置于最外侧竖向支架上;每一所述竖向支架均包括顶接组件、棱接组件、顶杆和棱杆,所述顶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顶杆形成倒“V”型,每一所述顶杆的下端均经由棱接组件与棱杆连接,所述棱杆的下端与地钉连接;所述地钉靠近棱杆下端的一面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棱棒连接;所述转轴固定于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下方设有上限位盘和下限位盘,所述上限位盘和下限位盘之间设有六角螺旋,所述六角螺旋内设有外螺旋套筒和升降盘,所述外螺旋套筒与升降盘共同组成的螺纹与六角螺旋的内螺纹相适配,所述升降盘通过衔接柱与钉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横向支架均包括五根棱棒,其中一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顶接组件之间,两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棱接组件之间,剩余两根所述棱棒连接在两个竖向支架的两个棱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接组件和棱接组件的居中位置均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内径与棱棒两端的外径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盘的侧面对角线的位置分别设有45°夹角的螺纹,所述外螺旋套筒的侧面对角线的位置分别设有45°夹角的螺纹,所述升降盘的螺纹部分恰好能够贴合外螺旋套筒的镂空部分,并组合成完整的螺纹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屋檐支架均包括三根突棒和两根檐棒,其中一根所述突棒与最外侧竖向支架的顶接组件连接,另外两根所述突棒与最外侧竖向支架的棱接组件连接,两根所述檐棒首尾相连于三根突棒之间形成倒“V”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接组件包括顶接锁扣和与所述顶接锁扣连接的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呈钝角设置且均与顶杆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接组件包括棱接锁扣和与所述棱接锁扣连接的两个凹槽,其中一个所述凹槽与顶杆相适配,另一个所述凹槽与棱杆相适配。
8.一种帐篷布,其特征在于,用于适配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帐篷。
CN202322373540.1U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Active CN220954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3540.1U CN2209549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3540.1U CN2209549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4947U true CN220954947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2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3540.1U Active CN2209549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4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6298B2 (en) Fire-resistant structures, fire-resistant insulations and a method for fire-protection
US20040261953A1 (en) Sail shaped awnings
US5582197A (en) Solar tent
US20090293927A1 (en) Shelter having an extendable roof
US20120186618A1 (en) Multi-Use Disaster Relief Tent
US20240164984A1 (en) Insulated sauna tent for therapeutic use
CH711869A2 (de) Traglufthalle mit Fensterfront.
CH711867A2 (de) Wärmeisolierende Traglufthalle.
CN220954947U (zh) 一种新型班用框架帐篷及与其适配的帐篷布
US20170191262A1 (en) Self-tensioning modular panels
RU2641362C1 (ru) Защитно-маскировочное сооружение арктических боевых подразделений
US20060283103A1 (en) Gazebo
CN207905384U (zh) 一种车顶硬质折叠房
CN210738217U (zh) 框架式帐篷
WO2018013059A1 (en) A shelter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RU2769238C1 (ru) Дом-палатка
CN108560995A (zh) 具有防潮驱蚊功能的户外帐篷
CN209817572U (zh) 一种帐篷布面防火的新型帐篷
RU2257451C1 (ru) Палатка
US20050268562A1 (en) Secondary roof structure for insulating, cooling and protecting a house
AU2021107147A4 (en) Shade tent
CN222500566U (zh) 一种简易房屋
CN201635480U (zh) 帐棚骨架
CN208396419U (zh) 便携式防水功能好的户外帐篷
CN220954943U (zh) 一种隔热性能好的户外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