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38253U -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38253U CN220938253U CN202322651679.8U CN202322651679U CN220938253U CN 220938253 U CN220938253 U CN 220938253U CN 202322651679 U CN202322651679 U CN 202322651679U CN 220938253 U CN220938253 U CN 2209382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gue
- tongue root
- guide
- preventing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在平面的法向平面与第一导向部的倾斜面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部连接,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弯曲并且呈弧形。针对现有技术结构复杂且无法在人的睡眠状态继续防止舌后坠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力的改变,从而借助上颚的力量来对舌根施压,使得在人的睡眠状态,通过装置也能够抵住舌根并避免舌后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舌后坠指的是人躺下后因为重力影响,导致舌向下坠而堵住气道,严重的话会影响正常呼吸,甚至窒息导致生命危险。人在昏迷状态和清醒状态都有可能出现舌后坠的情况。如果人是清醒状态,舌后坠堵塞气管时可能会导致人被憋醒,人通过转动体位能够缓解舌后坠。如果人已经昏迷,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人工干预处理,否则舌后坠时间太长,容易出现窒息死亡等风险。临床上对于清醒的状态下的患者,建议患者侧睡,通过侧睡能避免舌后坠,减轻舌后坠带来的风险。
市场上也存在大量的防舌后坠的医疗器械。例如,公开号为CN210472343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舌后坠的护套,包括上牙套和下牙套,下牙套包括用于与患者下牙套合的下齿部以及设在下齿部内侧并向内且向下延伸的压舌部,压舌部的下表面与舌头的上表面弧形相匹配并能在患者使用过程中对患者舌头施加向下并向外的力。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上下牙相互咬合的作用下,上齿部的顶端和下齿部的底端相接触,压舌部向下并向外压紧舌头,防止牙齿咬伤舌头,并防止舌头后坠。但是该实用新型的结构仅适合在医院治疗时使用,患者无法自行将套管插入气管,因此不适合在居家环境使用。
再例如,公开号为CN216797983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舌后坠装置,包括软胶牙套,软胶牙套内部设有两个用于对人员舌头进行吸附限位的侧舌限位吸附组件。软胶牙套内部设有用于对人员舌尖进行吸附固定的舌尖吸附组件,软胶牙套内部设有四个用于弹性复位的弹性胶凸。人员咬合软胶牙套而对软胶牙套内的侧舌限位吸附组件及舌尖吸附组件产生挤压,弹性胶凸受力发生形变。当人员不再咬合软胶牙套时,弹性胶凸进行回弹并带动软胶牙套向上,软胶牙套回弹时,在侧舌限位吸附组件及舌尖吸附组件失去挤压后气囊回弹产生吸力,通过侧舌限位吸附组件及舌尖吸附组件的吸盘对人员舌头进行吸附固定,避免人员在睡觉时无意识状态下舌头下坠导致呼吸道堵塞。该实用新型虽然可以居家使用,但是对舌头的固定依赖于人对软胶牙套的咬合作用。人在睡眠状态时是无意识的,就会不对软胶牙套进行施力,导致舌头没有被挤压。因此该装置只有在人清醒时起到防止舌后坠的作用。在人处于睡眠状态无法防止舌后坠。
本实用新型希望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在口腔内使用安全的装置,该装置在人处于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都能够防止舌后坠。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技术中的防舌根后坠的装置,普遍通过人咬合牙套来对舌进行固定。这样设置的缺陷在于: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后,知觉就会变迟钝,容易忘记咬住牙套。这就使得舌根无法被固定,从而装置失去了防止舌根后坠的作用。但是,人在睡眠状态出现舌根后坠的现象才是最危险的,容易窒息。人在清醒状态时即使出现舌后坠也容易通过侧头来缓解。因此,如何在人的睡眠状态也能够防止舌根后坠,是现有技术还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在平面的法向平面与第一导向部的倾斜面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部连接,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弯曲并且呈弧形。通过设置倾斜面,使得第一导向部在被上颚施力是更容易倾斜,从而推动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向舌根移动并抵住舌根。即使在睡眠状态,第二导向部也能够抵住舌根,减少舌根的移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并行设置。第一固定部设置有第一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一侧边牙齿。第二固定部设置有第二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二侧边牙齿。通过夹住牙齿的方式,使得第一导向部不需要被牙齿咬合也能够被固定位置。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对牙齿的具体轮廓没有限制,因此不需要定制。由于牙齿呈弧形呈列,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不容易在牙上移位。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呈弧形,并且第一导向部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设置为弧形的优势在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适用于口腔大小不同的人群。两侧牙之间的距离大,弧度就小一些。两侧牙之间的距离小,弧度就大一些。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部,接触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凹槽,第三凹槽按照朝向舌头的舌根的方向设置,在接触部被挤压至舌根的情况下,接触部与舌根的表面接触以对舌根施加朝向舌尖的压力。接触部的设置具有两个优势,第一,避免舌根被压伤;第二,避免舌根与接触部之间滑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接触部包括软垫。软垫的连接点与第二导向部连接,软垫上的第三凹槽朝向舌头。通过在软垫上设置第三凹槽,使得软垫与舌根之间的空间在唾液密封接触缝隙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负压,增大软垫移动的难度。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接触部的第三凹槽内设置有若干斜柱。斜柱相对于第三凹槽的内表面倾斜设置,并且接触部按照使得斜柱朝向第一导向部倾斜的方式设置。设置斜柱的优势在于,斜柱对于舌根具有与后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当舌根存在后坠趋势时,斜柱能够增大舌移动的阻力。不仅如此,斜柱还能够避免舌根表面的皮肤由于负压作用而变肿。斜柱使得软垫与舌根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需要时软垫更容易取掉。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连接点至软垫的边缘之间的厚度逐渐变小,使得软垫的边缘能够与舌根的表面互相紧贴。通过如此设置,使得软垫与舌根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彼此之间不容易相互移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为可形变组件。在第一导向部被压且第一夹角变大的情况下,随着压力变小,第一导向部能够按照恢复形变的趋势移动。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导向部与上颚之间能够存在作用力,避免装置从口中掉出。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部的中部连接,由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弯曲形成的纵向平面与倾斜面相交并形成第二夹角。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更容易与舌根接触。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夹角的范围为90°±20°。这样的角度设置,有利于软垫落在舌根上,避免软垫与喉部表面接触和互相吸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的软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的侧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固定部;2:第二固定部;3:倾斜面;4:第一导向部;5:第二导向部;6:接触部;7:舌头;8:第一夹角;9:第二夹角;10:纵向平面;61:软垫;62:连接点;63:斜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中的防舌根后坠的装置,普遍通过人咬合牙套来对舌进行固定。这样设置的缺陷在于: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就会忘记咬住牙套。这就使得舌根无法被固定,从而装置失去了防止舌根后坠的作用。但是,人在睡眠状态出现舌根后坠的现象才是最危险的,容易窒息。人在清醒状态即使出现舌后坠也容易通过侧头来缓解。因此,如何在人的睡眠状态也能够防止舌根后坠,是现有技术还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4和第二导向部5。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4和第二导向部5采用弹性硅胶一体式制作。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4和第二导向部5也可以分体式制作,然后用对人体无害的医用胶粘在一起。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组件用于将装置在口腔内的牙齿上固定。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并行设置。第一固定部1设置有第一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一侧边牙齿。第二固定部2设置有第二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二侧边牙齿。优选地,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分别夹住两侧的磨牙。磨牙比较大,受力表面积大,能够减少牙受力的伤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槽方向可以根据上牙或者下牙的不同来适应性设置。优选地,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的长度为2~3颗平均齿长度,使得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能够分别夹住2~3颗牙。由于口腔内牙齿整体排列为弧形,2~3颗磨牙近似于直线型队列。因此,在夹住磨牙后,由于弧形队列的限制,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不会移位。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两侧的夹力大小按照不伤害牙龈的程度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宽度和深度按照成人或儿童的平均大小数据来设置,使得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的人群。
优选地,当人的两侧磨牙不对称时,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能够被人为调整位置以使得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彼此趋近于对称设置,避免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偏离舌根。
通过夹住牙齿的方式,使得第一导向部4不需要被牙齿咬合也能够被固定位置。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对牙齿的具体轮廓没有限制,因此不需要定制。由于牙齿呈弧形呈列,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不容易在牙上移位。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向部4呈弧形。优选地,第一导向部4为弧形的连接段。优选地,第一导向部4朝向上颚拱起。第一导向部4将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连接。设置为弧形的优势在于,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能够适用于口腔大小不同的人群。两侧牙之间的距离大,弧度就小一些。两侧牙之间的距离小,弧度就大一些。
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所在平面的法向平面与第一导向部4的倾斜面3形成第一夹角8。第一夹角8为45°~75°。若大于75°,倾斜面3的倾斜幅度较小,当第一导向部4被压时,倾斜面3不容易继续倾斜,反而容易使得第一导向部4的顶部部分向内凹陷,具有负面效果。若第一夹角8小于45°,倾斜面3的倾斜幅度太大,那么第一导向部4很难与上颚接触且被压,使得装置整体容易从口腔内掉出。因此,第一夹角8为45°~75°是比较恰当的。在该范围内,第一导向部4既能够与上颚接触并且接触部分被施加向舌面的力,第一导向部4的两端形变并且产生反向的弹力,又能够使得倾斜面3按照预定的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导向部5适应性转动。优选地,第一夹角8为55°~65°,能够适用于大部分人的口腔。
形成第一夹角8的目的在于,当第一导向部4被按压时,第一导向部4的倾斜面3能够向预设的方向倾斜,不会反向倾斜。
优选地,第一导向部4为可形变组件。例如,第一导向部4为弹性硅胶线段,从而第一导向部4的两端能够实现弹性形变。第一导向部4是被趋向于向下的力按压。当第一导向部4的任意位置被向下的力即朝向舌面的力按压时,第一导向部4会基于第一夹角8的引导向趋近于喉咙方向倾斜。
当装置被放入口腔中时,第一导向部4被手或上颚按压。当装置已经被放入口腔,在人处于清醒状态或睡眠状态时,第一导向部4被上颚按压。在第一导向部4被压的情况下,第一导向部4所在的倾斜面3倾斜,第一夹角8增大。即在使用状态,第一导向部4会被趋近指向舌面的力按压。
当第一导向部4受到的压力慢慢变小时,第一导向部4能够按照恢复形变的趋势移动。具体地,在第一导向部4受到的压力慢慢变小的情况下,第一导向部4逐渐恢复弹性形变,第一夹角8逐渐变小。如此设置,当手部按压第一导向部4,使得倾斜面3倾斜以便装置进入口腔并靠近喉部。当手部停止按压第一导向部4,第一导向部4恢复形变。第一导向部4与上颚接触,二者之间能够存在作用力,避免装置从口中掉出。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第一导向部4与上颚也会存在作用力,使得接触部6与舌根接触并阻止舌根后坠。
第二导向部5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部4连接。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并且呈弧形。优选地,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的弯曲弧度角为135~170°。优选地,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的弯曲弧度角为155~165°。通过这样设置,使得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反向弯曲并倾斜接触舌根表面。当第一导向部4被按压并倾斜时,第二导向部5与第一导向部4的连接点按照圆周轨迹移动。在第一导向部4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导向部5也转动并使得其第二端按照圆周轨迹移动,从而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靠近舌根并且与舌根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倾斜面,使得第一导向部4在被上颚施力时更容易倾斜,从而推动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向舌根移动并抵住舌根。即使在睡眠状态,第二导向部5也能够抵住舌根,减少舌根的移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设置有弹性的接触部6。如图3和图4所示,接触部6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凹槽。即接触部6的与舌根接触的一面设置的第三凹槽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个。第三凹槽按照朝向舌头7的舌根的方向设置。由于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沿着圆周轨迹移动,在接触部6被挤压且靠近舌根的情况下,第三凹槽与舌根的表面接触以对舌根施加朝向舌尖的压力。接触部6的设置具有两个优势,第一,避免舌根被压伤;第二,避免舌根与接触部之间滑动。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接触部6包括软垫61。软垫61优选为软硅胶材料制作。软垫61的连接点62与第二导向部5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粘贴连接,也可以利用工业工艺进行一体式连接。软垫61上的第三凹槽朝向舌头。软垫上的第三凹槽的设置,使得软件与舌根之间的空间在唾液填充接触缝隙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负压,增大软垫61移动的难度。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接触部6的第三凹槽内设置有若干斜柱63。斜柱63相对于第三凹槽的内表面倾斜设置,并且接触部6按照使得斜柱63朝向第一导向部4倾斜的方式设置。设置斜柱的优势在于,斜柱63对于舌根具有与后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当舌根存在后坠趋势时,斜柱63能够增大舌移动的阻力。不仅如此,斜柱63还能够避免舌根表面的皮肤由于负压作用而变肿。斜柱63使得软垫61与舌根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需要时软垫61更容易取掉。斜柱63的作用还在于,当软垫61与舌根挤压时,斜柱63也会适应性倾斜,不会形成大的阻力,因此不会影响负压的形成。斜柱63可以与软垫61一体式设置。斜柱63的表面为弧面,避免斜柱63对舌根表面形成伤害。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连接点62至软垫61的边缘之间的厚度逐渐变小,使得软垫61的边缘能够与舌根的表面互相紧贴。如此设置,使得软垫61与舌根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彼此之间不容易相互移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二导向部5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部4的中部连接。由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形成的纵向平面10与倾斜面3相交并形成第二夹角9。如此设置,使得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更容易与舌根接触。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夹角9的范围为90°±20°。这样的角度设置,有利于软垫61落在舌根上,避免软垫61与喉部表面接触和互相吸附。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如下所述。
如图5所示,用户将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放入口中,并且使用洁净的手或者消毒工具将第一导向部4抵住上颚,然后将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移动至磨牙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导向部4受到上颚的压力。第一导向部4倾斜且第一夹角8增大。用户通过上下牙咬合,使得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分别卡住对应的磨牙。第二导向部5基于第一导向部4的倾斜适应性向舌根移动。当用户闭上嘴巴进行上下牙咬合的时候,第二导向部5上的接触部6抵住舌根或者舌根附近区域。软垫61在第二导向部5的压力下紧贴舌的表面发生形变,并且在唾液粘连的作用下,第三凹槽内产生负压。由于所在空间变小,第三凹槽内的斜柱63倾斜接触舌面。当舌头产生向后的移动趋势时,斜柱63给予舌头一个与其移动趋势相反的作用力。同时,第二导向部5基于上颚的压力压迫接触部6,使得舌根或者舌根附近区域无法抬升,避免舌根堵塞呼吸道。在睡眠状态,由于用户的口部张开的幅度有限,因此第一导向部4持续被上颚压迫,不会从口中掉出,也不会使得软垫61从舌面脱落。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的优势在于,接触部6不是必须设置在舌根,也可以贴附在舌根附近区域,在降低了舌根接触异物产生的恶心感受的程度,舒适度被提升的同时,由于第二导向部5的用于连接接触部6的第二端略微突出于接触部6的顶面,当舌根后移时,会触发吞咽反射,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训练患者相关神经反射的作用,对于存在舌根后坠风险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与恢复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
Claims (10)
1.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第一导向部(4)和第二导向部(5),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
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所在平面的法向平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部(4)的倾斜面(3)形成第一夹角(8),
所述第二导向部(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部(4)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并且呈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并行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部(1)设置有第一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一侧边牙齿,
所述第二固定部(2)设置有第二凹槽以用于夹住第二侧边牙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呈弧形,并且所述第一导向部(4)将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部(6),
所述接触部(6)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按照朝向舌头(7)的舌根的方向设置,
在所述接触部(6)被挤压至舌根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6)与所述舌根的表面接触以对所述舌根施加朝向舌尖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6)包括软垫(61),
所述软垫(61)的连接点(62)与所述第二导向部(5)连接,所述软垫(61)上的所述第三凹槽朝向舌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6)的第三凹槽内设置有若干斜柱(63),
所述斜柱(63)相对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表面倾斜设置,并且
所述接触部(6)按照使得所述斜柱(63)朝向所述第一导向部(4)倾斜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62)至所述软垫(61)的边缘之间的厚度逐渐变小,使得所述软垫(61)的边缘能够与舌根的表面互相紧贴。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4)为可形变组件,
在所述第一导向部(4)被压且第一夹角(8)变大的情况下,随着压力变小,所述第一导向部(4)能够按照恢复形变的趋势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部(4)的中部连接,由所述第二导向部(5)的第二端弯曲形成的纵向平面(10)与所述倾斜面(3)相交并形成第二夹角(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9)的范围为90°±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51679.8U CN220938253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51679.8U CN220938253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38253U true CN220938253U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1026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51679.8U Active CN220938253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38253U (zh) |
-
2023
- 2023-09-28 CN CN202322651679.8U patent/CN2209382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87387B2 (ja) | 口腔訓練器具 | |
US5666973A (en) | Device to reduce or prevent night clenching and grinding of teeth and snoring | |
CA2985360C (en) | Oral appliance | |
JP4597702B2 (ja) | 口唇閉鎖具 | |
US5730599A (en) | Protective dental shield | |
US20090120448A1 (en) | Sleep appliance | |
MXPA05005463A (es) | Aparato para dormir. | |
EP3388018A1 (en) | Mandible teeth fixing oral device | |
JPH0436019B2 (zh) | ||
KR102029965B1 (ko) | 혀 운동 페달부를 갖는 상악치과장치 | |
CN102123692A (zh) | 一种生物响应式出牙嚼器 | |
US20110120476A1 (en) | Sleep appliance | |
CN220938253U (zh) | 一种防舌根后坠的辅助装置 | |
US20160331575A1 (en) |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nasal breathing for snorers | |
JP2003116881A (ja) | かみ合わせ改善用マウスピース | |
CN111494215A (zh) | 安抚奶嘴 | |
KR102784117B1 (ko) | 호흡 개선 구강장치 | |
AU2023242795B2 (en) | Improvements to dental splints for treatment of snoring or sleep apnoea | |
KR102483879B1 (ko) | 코골이 방지기구 | |
JP2014147623A (ja) | 呼吸矯正具 | |
KR102551228B1 (ko) | 음압을 이용한 수면무호흡 코골이 방지 장치 | |
CN213191315U (zh) | 安抚奶嘴 | |
US20240156634A1 (en) | Method and support for establishing oral respiratory airflow channel | |
KR20240138882A (ko) | 호흡 개선 구강장치 | |
KR20240032442A (ko) | 수면용 마우스 피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