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852369U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2369U
CN220852369U CN202322411214.5U CN202322411214U CN220852369U CN 220852369 U CN220852369 U CN 220852369U CN 202322411214 U CN202322411214 U CN 202322411214U CN 220852369 U CN220852369 U CN 220852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evaporator
accommodating groove
groove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112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天浩
李茜
程李
李彬彬
张引
卢坤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112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2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2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23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室内机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蒸发器,沿壳体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蒸发器沿第一方向包括换热板和伸出换热板第一边板的支管;壳体的顶板设有回风口和用于容置滤网卷的两个容置槽,沿第一方向,两个容置槽一一对应位于回风口的两侧,其中,至少一个容置槽的槽底设有让位孔,且沿第二方向,让位孔的延伸区域覆盖蒸发器的顶角所在区域。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上述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的蒸发器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该室内机容置槽内让位孔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容置槽下陷形变对蒸发器造成的损坏,从而确保蒸发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广泛用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空调器的室内机中安装有蒸发器,现有蒸发器一般包括多块换热板,且多块换热板依室内机风道的形状排布而形成顶角,顶角与室内机壳体的顶板之间间隙较小,尤其容易与顶板上设置的凹槽的槽底发生干涉碰撞而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蒸发器容易与顶板上设置的凹槽的槽底发生干涉碰撞而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蒸发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蒸发器沿所述第一方向包括换热板和伸出所述换热板的支管;所述壳体的顶板设有回风口和用于容置滤网卷的两个容置槽,沿所述第一方向,两个所述容置槽一一对应位于所述回风口的两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有让位孔,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让位孔的延伸区域覆盖所述蒸发器的顶角所在区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在容置槽设置让位孔,且让位孔沿第二方向的延伸区域覆盖蒸发器的顶角所在区域,则一方面,当容置槽在滤网卷或驱动组件等作用下向下凹陷形变时,蒸发器沿第一方向位于让位孔正下方的部位能够经让位孔向上伸出,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时其槽底与蒸发器的抵接面积及强度,从而降低容置槽对蒸发器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相应确保蒸发器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让位孔的设置能够使容置槽板体相应区域的弹性形变性能有所提高,即容置槽与蒸发器顶角相应的区域弹性形变性能较佳,当容置槽槽底异于让位孔的区域与蒸发器顶角抵接时,抵接区域在顶角的顶抵作用下能够快速向上回弹形变,从而进一步减少容置槽对蒸发器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再一方面,让位孔的设置同时作为减重孔,能够减轻容置槽的槽体重量,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挤压蒸发器情况的发生,相应进一步确保蒸发器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为圆弧槽,所述容置槽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且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为敞口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让位孔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中部,且所述让位孔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容置槽宽度的2/3。
可选地,两个所述容置槽中,与所述支管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容置槽,另一者为第二容置槽;所述蒸发器的两侧边板中,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边板,另一者为第二边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板位于所述回风口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板位于所述回风口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仅所述第一容置槽设有所述让位孔。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回风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支管低于所述顶角的顶端。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支撑肋,所述支撑肋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板,所述支撑肋的顶端连接于所述顶板且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回风口之间。
可选地,两个所述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封堵有端板,且所述端板与所述壳体相应的侧板之间存在第一减振间隙。
可选地,两个所述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作为驱动侧容置槽,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顶板于所述驱动侧容置槽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件的安装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驱动侧容置槽朝向所述安装区的一端包括连接段和减振段,所述连接段通过连接臂连接于所述安装区,所述减振段与所述安装区之间存在第二减振间隙。
可选地,所述室内机还包括滤网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滤网和两个卷轴,所述滤网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一卷绕于两个所述卷轴形成滤网卷,两个所述滤网卷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顶板且连接于所述卷轴,用于驱动所述卷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上述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的蒸发器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上述室内机,具备该室内机所有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中框和底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蒸发器安装于中框内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蒸发器安装于中框内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中框的第一视角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中框的第二视角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中框;11a-顶板;11b-前侧板;12-底座;12a-后侧板;20-蒸发器;21-换热板;21a-顶角;21b-第一边板;21c-第二边板;22-支管;30-滤网组件;31-滤网;32-卷轴;40-驱动组件;100-回风口;200-第一容置槽;210-让位孔;300-第二容置槽;400-支撑肋;500-端板;510-加强肋;600-安装区;710-连接段;720-减振段;730-连接臂;810-第一减振间隙;820-第二减振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机,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壳体10和设于壳体10内的蒸发器2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蒸发器20沿第一方向包括换热板21和伸出换热板21的支管22;壳体10的顶板11a设有回风口100和用于容置滤网卷的两个容置槽,沿第一方向,两个容置槽一一对应位于回风口100的两侧,其中,至少一个容置槽的槽底设有让位孔210,且沿第二方向,让位孔210的延伸区域覆盖蒸发器20的顶角21a所在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包括内部围成风道的壳体10和安装于壳体10内用于与气流换热的蒸发器20,蒸发器20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与回风口100相对应;回风口100两侧的容置槽用于局部或全部容置滤网卷,则容置槽相对顶板11a下凹,在容置槽设置让位孔210,且让位孔210沿第二方向的延伸区域覆盖蒸发器20的顶角21a所在区域,则一方面,当容置槽在滤网卷或驱动组件40等作用下向下凹陷形变时,蒸发器20沿第一方向位于让位孔210正下方的部位能够经让位孔210向上伸出,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时其槽底与蒸发器20的抵接面积及强度,从而降低容置槽对蒸发器20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相应确保蒸发器20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让位孔210的设置能够使容置槽板体相应区域的弹性形变性能有所提高,即容置槽与蒸发器20顶角21a相应的区域弹性形变性能较佳,当容置槽槽底异于让位孔210的区域与蒸发器20顶角21a抵接时,抵接区域在顶角21a的顶抵作用下能够快速向上回弹形变,从而进一步减少容置槽对蒸发器20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再一方面,让位孔210的设置同时作为减重孔,能够减轻容置槽的槽体重量,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挤压蒸发器20情况的发生,相应进一步确保蒸发器20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可以仅在其中一个容置槽设置让位孔210,较佳地,也可以在两个容置槽均设有让位孔210。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容置槽为圆弧槽,容置槽的轴向与第二方向一致,且容置槽的槽口为敞口状;沿第一方向,让位孔210位于容置槽的中部,且让位孔210的宽度不小于容置槽宽度的2/3。滤网卷为圆柱状,设置容置槽为圆弧槽且其槽口为敞口状,能够适配并容置局部滤网卷的外圆面,从而确保对滤网卷的容置限位作用。此外,相较容置槽为矩形槽时,容置槽对风道的空间占用体积较大,且让位孔210沿第一方向必须完全贯通容置槽才能够增高容置槽的最低碰撞端面,则加工让位孔210时,除需要在容置槽的槽底切割外还需要对容置槽沿第一方向两侧的槽侧壁进行切割,加工难度较大;而本实施例中设置容置槽为圆弧槽,容置槽对风道的空间占用体积较小,能够为其他零部件余留更大的安装空间,且设置让位孔210位于容置槽的中部且宽度大于等于容置槽宽度的2/3,同时让位孔210沿第二方向的延伸区域完全覆盖顶角21a所在区域,则让位孔210沿第一方向两侧的底端面即为容置槽与顶角21a碰撞区域的最低碰撞端面,即直接于中部对容置槽的槽底壁开孔得到让位孔210即可使容置槽的最低碰撞端面整体上升一定高度,从而在全面有效避让顶角21a及支管22的基础上,提高让位孔210的加工便捷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容置槽中,与支管22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容置槽200,另一者为第二容置槽300;蒸发器20的两侧边板中,与第一容置槽200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边板21b,另一者为第二边板21c;沿第一方向,第一边板21b位于回风口100朝向第一容置槽200的一侧,第二边板21c位于回风口100与第二容置槽300之间,仅第一容置槽200设有让位孔210。首先,如图4所示视角,沿第一方向,蒸发器20换热板21左侧的第一边板21b延伸超过回风口100的左侧边缘,同时,换热板21右侧的第二边板21c延伸超过回风口100的右侧边缘,则换侧板沿第一方向的延伸区域覆盖回风口100所在区域,则经回风口100流入的气流能够充分与换热板21接触换热,从而确保室内机的温度调节效率;其次,换热板21左侧的支管22向左延伸至第一容置槽200所在区域,在已经可以通过让位孔210降低第一容置槽200与蒸发器20碰撞损坏的基础上,即使第一容置槽200的槽底与支管22碰撞,形变性能较佳的支管22能够在第一容置槽200槽底的挤压作用下向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依然能够保证其内冷媒的流通,相应能够保证蒸发器20的正常运行;再次,沿第一方向,蒸发器20换热板21的第二边板21c延伸超过回风口100且未到达第二容置槽300,换热板21于上下方向不会与第二容置槽300发生干涉情况,从而减少蒸发器20与容置槽碰撞损坏情况的发生,且无需在第二容置槽300开设让位孔210,不仅能够提高第二容置槽300槽体的强度,相应提高整个壳体10的强度,还可以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壳体10的加工便捷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边板21b位于第一容置槽200和回风口100之间。蒸发器20仅存在支管22位于第一容置槽200下方,让位孔210的设置能够增大最低碰撞端面与支管22的间隙,能够减少第一容置槽200槽底与支管22碰撞的几率,并且即使第一容置槽200的槽底与支管22碰撞,形变性能较佳的支管22能够在最低碰撞端面的挤压作用下向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依然能够保证其内冷媒的流通,相应能够保证蒸发器20的正常运行。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装配蒸发器20时,可以调节支管22低于顶角21a的顶端。蒸发器20安装于壳体10内时,支管22与第一容置槽200的最低碰撞端面的间距更大,相较支管22与顶角21a顶端的高度相同,第一容置槽200下陷形变相同距离时可能不会与支管22发生碰撞,或即使碰撞两者的碰撞强度也较低,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容置槽200下陷对蒸发器20造成的碰撞损坏,相应进一步确保蒸发器20及室内机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壳体10内设有支撑肋400,支撑肋400的前端连接于壳体10的前侧板11b,支撑肋400的顶端连接于顶板11a且连接位置位于第一容置槽200和回风口100之间。支撑肋400支撑于第一容置槽200和回风口100之间,能够有效确保第一容置槽200和回风口100的方位,减少两者向下凹陷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第一容置槽200与蒸发器20干涉对其造成损坏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个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二方向的一端封堵有端板500,且端板500与壳体10相应的侧板之间存在第一减振间隙810。端板500的设置能够对容置槽相应一端的形状进行限位,从而提高容置槽的整体强度,降低其下陷形变的程度,相应降低容置槽下陷对蒸发器20造成的碰撞损坏;此外,端板500与壳体10相应一侧的侧板之间存在第一减振间隙810,则风道内部风机等运行过程产生的振动无法经该侧板传递至端板500及容置槽,从而降低室内机运行传递至容置槽的振动强度,相应减少容置槽受振动而发生下陷形变对蒸发器20造成的碰撞损坏,进而进一步确保蒸发器20及室内机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可以仅在其中一个容置槽的一端设置端板500,也可以同时在两个容置槽的一端均设置端板500;较佳地,端板500的外侧还可以设有加强肋510,以提高端板500的强度,进一步对容置槽进行稳定定型。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两个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作为驱动侧容置槽,沿第二方向,顶板11a于驱动侧容置槽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件的安装区600;沿第一方向,驱动侧容置槽朝向安装区600的一端包括连接段710和减振段720,连接段710通过连接臂730连接于安装区600,减振段720与安装区600之间存在第二减振间隙820。容置槽用于容置滤网卷,安装区600用于安装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滤网卷转动;其中,连接段710对驱动侧容置槽的一端进行连接,以提高驱动侧容置槽该端的强度,从而减少驱动侧容置槽下陷形变的程度;同时,驱动侧容置槽的一端还存在与安装区600间隔有第二减振间隙820的减振段720,则驱动组件40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无法经第二减振间隙820传递至驱动侧容置槽,从而进一步减少驱动侧容置槽下陷形变的程度,相应进一步确保蒸发器20及室内机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减振段720可以为两段,且两段减振段720位于连接段710的两侧,相应的,第二减振间隙820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减振间隙820位于连接臂730的两侧,在实现连接臂730对驱动侧容置槽连接加强作用的基础上,于两侧对驱动组件40进行减振,从而进一步减少传递至驱动侧容置槽的振动,相应进一步减少驱动侧容置槽下陷形变的程度,确保蒸发器20及室内机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0可以包括中框11和底座12,两者连接共同围成风道,其中,容置槽设置于中框11的顶板11a上,支撑肋400连接于中框11的前侧板11b与顶板11a之间;安装区600可以位于容置槽的前侧,端板500连接于容置槽的后端且与底座12后侧板12a的顶端之间存在第一减振间隙810。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内机还包括滤网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滤网组件30包括滤网31和两个卷轴32,滤网31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一卷绕于两个卷轴32形成滤网卷,两个滤网卷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于两个容置槽内;驱动组件40安装于顶板11a且连接于滤网卷,用于驱动卷轴32转动。两个容置槽容置局部或全部滤网卷,以对其进行限位且减少滤网卷向上凸出顶板11a的高度,两个滤网卷张紧两者之间的滤网31,使得滤网31隔挡于回风口100处,流经回风口100的气流需要经过滤网31的过滤,从而提高进入风道的气流的洁净性;使用一段时间后,当回风口100处滤网31被杂质覆盖封堵时,可以启动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驱动其中一个卷轴32转动将使用过的滤网卷绕于其上,另一滤网卷在滤网31的拉扯作用下同步转动并向外放出洁净滤网31,洁净滤网31传动至回风口100处对流经回风口100的气流进行过滤,从而提高滤网31的更换便捷度,相应提高空调器的功能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也可以为两个,两个驱动组件40与两个卷轴32一一对应连接,需要更换滤网31时,两个驱动组件40可以驱动两个卷轴32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上述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的蒸发器20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该空调器通过冷媒循坏实现室内机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且该空调器采用上述室内机,室内机中让位孔210的设置,一方面,当容置槽在滤网卷或驱动组件40等作用下向下凹陷形变时,蒸发器20沿第一方向位于让位孔210正下方的部位能够经让位孔210向上伸出,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时其槽底与蒸发器20的抵接面积及强度,从而降低容置槽对蒸发器20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相应确保蒸发器20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让位孔210的设置能够使容置槽板体相应区域的弹性形变性能有所提高,即容置槽与蒸发器20顶角21a相应的区域弹性形变性能较佳,当容置槽槽底异于让位孔210的区域与蒸发器20顶角21a抵接时,抵接区域在顶角21a的顶抵作用下能够快速向上回弹形变,从而进一步减少容置槽对蒸发器20可能带来的挤压损坏;再一方面,让位孔210的设置同时作为减重孔,能够减轻容置槽的槽体重量,从而减少容置槽下陷形变挤压蒸发器20情况的发生,相应进一步确保蒸发器20、室内机及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10)和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蒸发器(20),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蒸发器(20)沿所述第一方向包括换热板(21)和伸出所述换热板(21)的支管(2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顶板(11a)设有回风口(100)和用于容置滤网卷的两个容置槽,沿所述第一方向,两个所述容置槽一一对应位于所述回风口(100)的两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有让位孔(210),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让位孔(210)的延伸区域覆盖所述蒸发器(20)的顶角(21a)所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为圆弧槽,所述容置槽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且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为敞口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让位孔(210)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中部,且所述让位孔(210)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容置槽宽度的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容置槽中,与所述支管(22)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容置槽(200),另一者为第二容置槽(300);所述蒸发器(20)的两侧边板中,与所述第一容置槽(200)位于同侧的一者为第一边板(21b),另一者为第二边板(21c);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板(21b)位于所述回风口(100)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200)的一侧,所述第二边板(21c)位于所述回风口(100)与所述第二容置槽(300)之间,仅所述第一容置槽(200)设有所述让位孔(2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板(21b)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200)和所述回风口(10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22)低于所述顶角(21a)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设有支撑肋(400),所述支撑肋(400)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板(11b),所述支撑肋(400)的顶端连接于所述顶板(11a)且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200)和所述回风口(10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封堵有端板(500),且所述端板(500)与所述壳体(10)相应的侧板之间存在第一减振间隙(810)。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容置槽中的至少一者作为驱动侧容置槽,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顶板(11a)于所述驱动侧容置槽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件的安装区(600);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驱动侧容置槽朝向所述安装区(600)的一端包括连接段(710)和减振段(720),所述连接段(710)通过连接臂(730)连接于所述安装区(600),所述减振段(720)与所述安装区(600)之间存在第二减振间隙(820)。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滤网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所述滤网组件(30)包括滤网(31)和两个卷轴(32),所述滤网(31)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一卷绕于两个所述卷轴(32)形成滤网卷,两个所述滤网卷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容置槽内;所述驱动组件(40)安装于所述顶板(11a)且连接于所述卷轴,用于驱动所述卷轴(32)转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的蒸发器(20)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
CN202322411214.5U 2023-09-05 2023-09-05 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20852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14.5U CN220852369U (zh) 2023-09-05 2023-09-05 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14.5U CN220852369U (zh) 2023-09-05 2023-09-05 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2369U true CN220852369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8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11214.5U Active CN220852369U (zh) 2023-09-05 2023-09-05 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2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18629B2 (ja) ヒ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EP1050720B1 (en) Air conditioner
JP58705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10028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85236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2156135A (ja) ルームエアコン
JP5104993B1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KR20100052385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실내기의 조립 방법
JP3534100B2 (ja) ルームエアコン
CN119617522A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418241A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21763656U (zh) 风管机
CN221666165U (zh) 窗式空调器
JP320762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22103789U (zh) 一种顶出风式空调室外机
CN222256822U (zh) 一种顶出风式空调室外机
CN222068837U (zh) 一种空调壳体以及空调器
JP2013007561A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KR100347947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토출구 구조
JP325090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91510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20070077360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7906206A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CN117906210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WO2020170725A1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191 No. 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Ningbo, Zhejiang, Yinzho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AUX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No. 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Ningbo, Zhejiang, Yinzho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AUX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