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774174U -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 Google Patents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174U
CN220774174U CN202322059850.6U CN202322059850U CN220774174U CN 220774174 U CN220774174 U CN 220774174U CN 202322059850 U CN202322059850 U CN 202322059850U CN 220774174 U CN220774174 U CN 220774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extinguishing
arc
contact
magnets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598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琦
王远
王平涛
杨耀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598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其灭弧系统包括隔弧罩以及至少一对灭弧磁体,每对灭弧磁体在第一方向上留有磁场空间,所述磁场空间内设置有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一个动触桥和两个静触头,所述动触桥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两个静触头配合,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灭弧磁体的两端分别为两个磁极,同一灭弧磁体的两个磁极之间的连接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同一对灭弧磁体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机构位于成对设置的灭弧磁体之间,灭弧磁体的磁极位于端部位置,使灭弧磁体在磁场空间内的磁感线平行于动触桥,解除了空间对灭弧磁体尺寸的限制,提升了灭弧效果。

Description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是一种广泛用于充电桩、车载电源管理以及储能等领域的开关装置,随着负载电压的提高,分断电流使得电弧能量也随之变大,对继电器的灭弧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无极性的继电器中,通常将灭弧磁体布置于两个静触头连线的两端,从而产生磁感线平行于连线的磁场,使电弧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两个静触头之间的连线,以此杜绝了短路风险,但由于两个静触头连线的两端空间有限,限制了磁铁的尺寸,从而导致磁场强度的减弱并带来拉弧性能的变差,虽然可以通过减少两个静触头之间的距离以为灭弧磁体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会造成触头间安全距离减小的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灭弧效果好且触头间距大的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弧系统,包括隔弧罩以及至少一对灭弧磁体,每对灭弧磁体在第一方向上留有磁场空间,所述磁场空间内设置有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一个动触桥和两个静触头,所述动触桥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两个静触头配合,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每个灭弧磁体的两端分别为两个磁极,同一灭弧磁体的两个磁极之间的连接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同一对灭弧磁体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
优选的,还包括两组导磁组件,每组导磁组件设置于磁场空间内并与一个静触头配合,每组导磁组件分别与相邻的灭弧磁体配合,每组导磁组件包括两个导磁件,同一组导磁组件的两个导磁件在第二方向设置于一个静触头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位于两个静触头之间的导磁件开设有供动触桥穿过的缺口,位于两个静触头之外的导磁件分别与相邻灭弧磁体的磁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磁件的一侧边缘开设有朝向第三方向的缺口,同一组导磁组件中两个导磁件的缺口相互背对。
优选的,位于两个静触头之间的导磁件的缺口朝向动触桥合闸运动的方向。
优选的,每个导磁件所在的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
优选的,所述导磁件插接于隔弧罩。
优选的,包括一对灭弧磁体,一对灭弧磁体的同性磁极与同一个导磁件连接;或者,包括两对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灭弧磁体,两对灭弧磁体的一个同性磁极用于与导磁件连接,两对灭弧磁体的另一个同性磁极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
优选的,还包括灭弧室,在第一方向上,每个静触头的两侧分别配合设置有至少一个灭弧室,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触头机构同一侧的灭弧室与灭弧磁体层叠设置。
优选的,所述隔弧罩内被划分为两个安装腔和一个触头腔,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安装腔位于触头腔的相对两侧,每个安装腔在第三方向被分隔为灭弧室和安装槽,所述灭弧室与触头腔连通,安装槽分别与相邻的灭弧室、触头腔隔离用于装配灭弧磁体。
优选的,每个安装腔包括两个灭弧室和一个安装槽,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或者,每个安装腔包括两个灭弧室和两个安装槽,且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同一安装腔的两个安装槽分别与两个灭弧室在第三方向上对应层叠设置。
优选的,所述触头腔的底面开设有贯穿隔弧罩的联动孔,每个灭弧室的底面贯通。
优选的,所述隔弧罩开设有两组插槽,每组插槽至少包括两个插槽,每个导磁件对应插接于插槽内。
优选的,所述隔弧罩由绝缘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机构、电磁系统,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灭弧系统,所述触头机构设置于灭弧系统的隔弧罩内,所述灭弧系统与电磁系统驱动连接并沿第三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触头机构位于成对设置的灭弧磁体之间,灭弧磁体的磁极位于端部位置,使灭弧磁体在磁场空间内的磁感线平行于动触桥,避免将灭弧磁体设置在静触头连线的两端,既解除了空间对灭弧磁体尺寸的限制,提升了灭弧效果,又保证了两个静触头之间的安全距离。
此外,还配合设置有两组导磁组件,每组导磁组件与相邻灭弧磁体配合,可以增强对应于每个静触头的位置的磁场强度,进一步提升了灭弧效果。
此外,位于两个静触头之间的导磁件开设有供动触桥穿过的缺口,既可以与其他导磁件配合增强磁场强度,又可以限位动触桥。
特别是,导磁件均设置有缺口,同一组导磁组件中的两个导磁件的缺口朝向不同,利于导磁件插接于隔弧罩内,也可以缩小开设于隔弧罩的插槽尺寸。
此外,每个静触头至少与两个灭弧室配合,无需规定接线方向,且无论接线方向如何,触头机构分闸产生的电弧都会在磁场的作用下进入灭弧室内,灭弧室与灭弧磁体在第三方向上层叠设置,利于电弧迅速进入灭弧室,同时也利于节省隔弧罩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直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直流开关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分解示意图(第一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截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和动触桥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进入灭弧室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罩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罩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罩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分解示意图(第二实施例);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截面图(第二实施例);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分解示意图(第三实施例);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系统的截面图(第三实施例);
附图标记:
1-壳体,11-外壳,12-内壳,13-盖体,2-触头机构,21-静触头,22-动触桥,3-灭弧系统,31-隔弧罩,311-触头腔,312-安装槽,314-第一插槽,315-第二插槽,316-联动孔,317-避让槽,32-灭弧磁体,33-导磁组件,330-缺口,331-第一导磁件,332-第二导磁件,34-灭弧室,4-电磁系统,5-传动组件,a-电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直流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直流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直流开关包括壳体1,在壳体1内装配有电磁系统4、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3,其中电磁系统4、灭弧系统3以及接触系统沿壳体1轴向依次设置,其中接触系统包括触头机构2和接线组件,触头机构2包括一个动触桥22和两个静触头21,每个静触头21固定于壳体1内并分别连接有一个可以延伸至壳体1外的接线组件,动触桥22与电磁系统4驱动连接,由电磁系统4的驱动件直接或间接驱动动触桥22沿壳体1轴向移动,使位于动触桥22端部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21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触头机构2的分合闸,由灭弧系统3配合熄灭触头机构2分闸时产生的电弧a。
为方便描述,以垂直于壳体1轴向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壳体1轴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以壳体1轴向为第三方向。
具体的,灭弧系统3包括隔弧罩31、灭弧室34以及至少一对灭弧磁体32,每对灭弧磁体32设置于隔弧罩31内,且每对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留有形成磁场空间的间隔,每对灭弧磁体32在磁场空间形成的磁场可以驱动电弧a运动至灭弧室34内,从而熄灭触头机构2分闸时的电弧a,触头机构2对应设置于磁场空间内,其中动触桥22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静触头21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动触桥22与电磁系统4的驱动件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5,由传动组件5驱动动触桥22沿第三方向进行直线运动,每个静触头21与一个灭弧室34配合,使电弧a在磁场中被洛伦兹力驱动进入灭弧室34内。
如图3、13和15所示,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每个灭弧磁体32的两端分别为两个磁极,同一灭弧磁体32的两个磁极之间的连接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同一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使每对磁极在磁场空间内的磁感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如此,触头机构2位于成对设置的灭弧磁体32之间,灭弧磁体32的磁极位于端部位置,使灭弧磁体32在磁场空间内的磁感线平行于动触桥22,避免将灭弧磁体32设置在静触头21连线的两端,既解除了空间对灭弧磁体32尺寸的限制,提升了灭弧效果,又保证了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灭弧系统3还包括两组导磁组件33,每组导磁组件33设置于磁场空间内并分别与一个静触头21配合,每组导磁组件33分别与相邻的灭弧磁体32配合用于约束灭弧磁体32所产生的磁感线,其中每组导磁组件33包括两个导磁件,同一组导磁组件33的两个导磁件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且两个导磁件设置于同一静触头21的相对两侧,这样一来,通过导磁组件33对应静触头21附近的磁感线进行约束,可以增强对应于每个静触头21的位置的磁场强度,进一步提升了灭弧效果。
优选的,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导磁件开设有供动触桥22穿过的缺口330,使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导磁件,既可以配合其他导磁件增强磁场强度,又可以对动触桥22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的,每组导磁组件33的导磁件结构相同,也就是,每个导磁件的一侧边缘均开设有朝向第三方向的缺口330,简化导磁件的加工,同一组导磁组件33中的两个导磁件的缺口330背对,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两个导磁件的缺口330朝向动触桥22合闸运动的方向,避免干扰动触桥22合闸,当导磁件与隔弧罩31采用插接配合时,由设有缺口330的一侧边缘与隔弧罩31插接配合,利于导磁件稳定的插接于隔弧罩31,同时也可以缩小开设于隔弧罩31的插槽尺寸,保持插接稳定。
进一步的,在隔弧罩31内可以设置一对灭弧磁体32,一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与同一个导磁件连接,也就是,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外的两个导磁件分别与一对灭弧磁体32的两端连接,此时一对灭弧磁体32的N极(S极)与一个导磁件连接,一对灭弧磁体32的S极(N极)与另一个导磁件连接;在隔弧罩31内也可以设置两对灭弧磁体32,两对灭弧磁体32的一个同性磁极用于与导磁件连接,两对灭弧磁体32的另一个同性磁极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如图3所示,其中两对灭弧磁体32的N极(或S极)分别与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外的两个导磁件连接,两对灭弧磁体32的S极(N极)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间隔相对。另外,当隔弧罩31内不设置导磁组件33时,如图13、15所示,仅在隔弧罩31内设置一对或两对灭弧磁体32也同样可以实现灭弧。
优选的,在第一方向上,每个静触头21的一侧至少设置有一个灭弧室34,使直流开关不需要规定接线方向,且无论接线方向如何,触头机构2分闸产生的电弧a都会在磁场的作用下进入灭弧室34内,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触头机构2同一侧的灭弧室34与灭弧磁体32层叠设置,既可以缩短电弧a移动至灭弧室34的距离,利于电弧a迅速进入灭弧室34,也利于节省隔弧罩31的内部空间。
结合图1-12提供灭弧系统3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3、4所示,灭弧系统3包括隔弧罩31,在隔弧罩31内设置有两对灭弧磁体32和四个灭弧室34,两对灭弧磁体3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每对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形成磁场空间,且每对灭弧磁体32对应的在磁场空间内形成用于灭弧的磁场,每个灭弧磁体32的磁极分别位于两端,同一灭弧磁体32的两个磁极之间的连接线平行于第二方向,每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两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如此,每对灭弧磁体32在对应的磁场空间形成磁感线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磁场,图4中,位于左侧的一对灭弧磁体32的N极均朝向左侧,位于右侧的一对灭弧磁体32的N极均朝向右侧,两对灭弧磁体32的S极间隔相对。
在第三方向上,每个灭弧室34分别与一个灭弧磁体32层叠设置,以节省隔弧罩31的内部空间,图8中,每个灭弧室34与灭弧磁体32保持隔离且灭弧室34位于灭弧磁体32的下方,当触头机构2沿第二方向设置于隔弧罩31内,触头机构2的两个静触头21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静触头21分别对应位于一个磁场空间内,灭弧室34以及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一个静触头21的一侧,动触桥22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可以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动触桥22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两个静触头21接触或分离,当每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21分离时,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驱动下移动至灭弧室34内。
隔弧罩31内还设置有两组导磁组件33,每组导磁组件33设置于一个磁场空间内并与一个静触头21配合,每组导磁组件33分别与相邻的一对灭弧磁体32配合,用于约束静触头21附近的磁感线以增强磁场的强度,每组导磁组件33包括两个导磁件,优选的,每个导磁件所在的平面与第三方向平行,同一组导磁组件33的两个导磁件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且每个静触头21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两个导磁件之间,由导磁件约束磁场中磁感线,从而对应增强每个静触头21处的磁场强度,进一步提高灭弧效果。
为方便描述,每组导磁组件33包括第一导磁件331和第二导磁件332,以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两个导磁件为第一导磁件331,以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外的两个导磁件为第二导磁件332,每个第一导磁件331的中部开设有供动触桥22穿过的缺口330,使第一导磁件331既可以与其他导磁件配合增强磁场强度,又可以限位动触桥22,优选的,该缺口330的开口朝向动触桥22的合闸方向,缺口330的内径大于等于动触桥22的外径,避免第一导磁件331干扰动触桥22的分闸运动。
每个第二导磁件332分别与相邻的一对灭弧磁体32连接,也就是,每个第一导磁件331与相邻的一对灭弧磁体32的磁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导磁件331与相邻的一对灭弧磁体32的N极连接,使相邻的一对灭弧磁体32所产生的磁感线在第一导磁件331与第二导磁件332之间得到约束,从而增强了每个静触头21处的磁场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每组导磁组件33插接于隔弧罩31,隔弧罩31开设有用于插接导磁件的插槽,具备拆装便利的优点,优选的,每组导磁组件33中的两个导磁件采用结构相同的结构,以简化导磁件的加工。
如图3-7所示,每个导磁件整体呈矩形板状结构,每个导磁件的一侧边缘中部开设有一个缺口330,由导磁件开设有缺口330的一侧与隔弧罩31插接配合,当导磁件插接于隔弧罩31时,每个导磁件的板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可以减少隔弧罩31上的插槽尺寸,优选的,同一组导磁组件33中的两个导磁件的缺口330相互背对,也就是,一个导磁件的缺口330在第三方向上朝上,另一个导磁件的缺口330在第三方向上朝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磁件331呈u字形插接于隔弧罩31上,且第一导磁件331的缺口330可供动触桥22穿过,对动触桥22具备限位作用,第二导磁件332呈n字形插接于隔弧罩31,对应的,开设于隔弧罩31的插槽在第一方向上呈“--”形,相比“—”形插槽,其尺寸更小。
结合图8-12提供一种应用于本实施例的隔弧罩31的结构。如图8、12所示,隔弧罩31由绝缘材料制成,隔弧罩31整体呈矩形槽状结构,隔弧罩31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两个安装腔和一个触头腔311,触头机构2对应的设置于触头腔311内,两个静触头21固定于壳体1上,且每个静触头21沿第二方向间隔对应于触头腔311的两端,在触头腔311的底面开设有贯穿隔弧罩31的联动孔316,直流开关的电磁系统4或传动组件5穿过联动孔316与动触桥22连接,由电磁系统4驱动动触桥22在触头腔311内沿第三方向移动;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安装腔位于触头腔311的相对两侧,每个安装腔在第三方向上被分隔为灭弧室34和安装槽31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安装腔包括两个灭弧室34和两个安装槽312,且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3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同一安装腔的两个安装槽312分别与两个灭弧室34在第三方向上对应层叠设置,隔弧罩31中安装槽312以及灭弧室34的数目均为四个,每个灭弧室34与触头腔311连通且每个灭弧室34的底面贯通,每个灭弧室34的底面每个安装槽312分别与相邻的灭弧室34、相邻的触头腔311隔离,在每个安装槽312内对应装配有一个灭弧磁体32。当然,每个安装腔也可以包括两个安装槽312和一个灭弧室34,此时可以理解为同一安装腔内两个间隔设置的灭弧室34连通形成一个灭弧室34,隔弧罩31整体包括四个安装槽312和两个灭弧室34。
隔弧罩31还开设有两组插槽,每组导磁组件33对应插接于一组插槽内,每组插槽至少包括两个插槽,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插槽包括两个第一插槽314和两个第二插槽315,其中第一插槽314开设于背对动触桥22的隔弧罩31底面,图8-12中,同一组插槽中的两个第一插槽314在第二方向上共轴线,且每个插槽的一端与联动孔316连通并对应的延伸至触头腔311内,使每个第一导磁件331设有缺口330的一侧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一插槽314内;第二插槽315开设于面向动触桥22的隔弧罩31底面,每个第二插槽315对应位于每个安装腔的一端,且每个第二插槽315与相邻的安装槽312、触头腔311连通,使每个第一导磁件331设有缺口330的一侧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一插槽314内,装配于安装槽312的灭弧磁体32与第二导磁件332连接。
另外,在触头腔311的侧壁还开设有避让槽317,该避让槽317用于避让设置于动触桥22和/或传动组件5上的导向部,以防止动触桥22移动过程中发生错位。
结合图4、8简述本实施例的电弧a移动至灭弧室34被熄灭的过程:
两对灭弧磁体32分别在触头腔311的两端分别形成磁场,磁场中的磁感线近似平行于第二方向,动触桥22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电流沿第三方向流动,电弧a的电流方向也是第三方向,图4中,左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左侧的动接触部之间的电弧a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灭弧室34内,也就是,在图4中,电弧a沿第一方向向上移动至左侧静触头21上方的灭弧室34内,对应于图8中位于左侧的一个灭弧室34中;同理,右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右侧的动接触部之间的电弧a沿第三方向向靠近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灭弧室34内,也就是,在图4中,电弧a沿第一方向向下移动至右侧静触头21上方的灭弧室34内,对应于图8中位于左侧的另一灭弧室34。
当触头机构2中电流方向相反时,图4中,左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左侧的动接触部的电流沿第三方向向靠近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右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右侧的动接触部的电流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两个静触头21处的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同一侧灭弧室34中,也就是,在图4中,电弧a均沿第一方向向下移动并分别进入两个灭弧室34内,在图8中电弧a对应进入位于右侧的两个灭弧室34内。
结合图8、13、14提供灭弧系统3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灭弧系统3包括隔弧罩31,在隔弧罩31内设置有一对灭弧磁体32和四个灭弧室34,一对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形成磁场空间并对应的在磁场空间内形成用于灭弧的磁场,每个灭弧磁体32的磁极分别位于两端,且两个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图14中,两个灭弧磁体32的N极均朝向左侧,S极朝向右侧,如此,一对灭弧磁体32在磁场空间形成磁感线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磁场。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第三方向上,每个灭弧室34分别与每个灭弧磁体32的一端层叠设置,图8中,每个灭弧室34对应位于一个灭弧磁体32靠近端部位置的下方,且灭弧室34与灭弧磁体32并不连接;设置于隔弧罩31内的触头机构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触头机构2沿第二方向设置于隔弧罩31内,触头机构2的两个静触头21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静触头21分别对应位于一个磁场空间内,灭弧室34以及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一个静触头21的一侧,动触桥22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可以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动触桥22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两个静触头21接触或分离,当每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21分离时,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驱动下移动至灭弧室34内。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隔弧罩31也由绝缘材料制成槽状结构,隔弧罩31内的空间被划分为两个安装腔和一个触头腔311,触头机构2装配于触头腔311内,其装配以及移动方式可参见第一实施例;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安装腔位于触头腔311的相对两侧,每个安装腔在第三方向上被分隔为灭弧室34和安装槽312,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每个安装腔包括一个安装槽312和两个灭弧室34,此时,隔弧罩31内共有两个安装槽312和四个灭弧室34,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3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灭弧室34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一个静触头21的一侧并与触头腔311保持连通,灭弧室34与触头腔311的配合参见第一实施例中隔弧罩31的结构,另外,本实施例中,同一安装腔内的两个灭弧室34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连通形成一个灭弧室34;每个安装槽312整体呈条形槽状结构,且每个安装槽312的两端在第三方向上层叠于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34,每个安装槽312内对应装配一个灭弧磁体32。
另外,隔弧罩31还可以开设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两组插槽以及避让槽317,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的隔弧罩31除用于装配灭弧磁体32的安装槽312外,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简述本实施例中电弧a移动进入灭弧室34的原理,
一对灭弧磁体32在触头腔311内形成一个磁场,磁场中的磁感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动触桥22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电流沿第三方向移动,电弧a也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图14中,左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左侧的动接触部之间的电弧a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至灭弧室34内,也就是在图14中,电弧a向上移动至静触头21一侧的灭弧室34,对应于图8中位于左侧的一个灭弧室34中;同理,右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右侧的动接触部之间的电弧a沿第三方向向靠近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也就是在图14中,电弧a向下移动至右侧静触头21下方的灭弧室34内,对应于图8中位于右侧的一个灭弧室34中。
当触头机构2中电流方向相反时,图14中,左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左侧的动接触部的电流沿第三方向向靠近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右侧静触头21与动触桥22右侧的动接触部的电流沿第三方向向远离电磁系统4的方向流动,两个静触头21处的电弧a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但两个静触头21处的电弧a移动方向相反并进入两个不同的灭弧室34,也就是,左侧静触头21处的电弧a沿第一方向向下移动,右侧静触头21处电弧a沿第一方向向上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两组导磁组件33,其装配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两组导磁组件33可以约束磁场,利于增强对应于静触头21处的磁场强度,但是不会改变其灭弧原理。
结合图8、15和16提供第三种灭弧系统3的实施例,本实施例除了不再设置两组导磁组件33,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电弧a移动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没有导磁组件33约束磁场的磁感线,其灭弧效果略差于第一实施例。
如图1、2和5-7所示,直流开关为继电器,包括壳体1,其壳体1优选由外壳11、内壳12以及盖体13组成,其中外壳11呈空心圆筒状,内壳12设置于外壳11内,且内壳12的外侧壁与外壳11的内侧壁贴合,盖体13同时盖合于外壳11、内壳12上。
在壳体1内设置有电磁系统4、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3,其中电磁系统4设置于内壳12中,灭弧系统3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灭弧系统3在第三方向上设置于电磁系统4与盖体13之间,接触系统的触头机构2设置于灭弧系统3的隔弧罩31内,触头机构2中的动触桥22和静触头21位于隔弧罩31的触头腔311内,每个静触头21固定于盖体13上,每个静触头21上连接有一个穿过盖体13伸出壳体1外的接线组件,其中盖体13可以一体结构,也可以包括多个在第三方向上层叠设置的多个盖体13。
电磁系统4包括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和驱动件,其中线圈骨架沿第三方向设置,线圈骨架的一端设有用于接线的线圈接线端子,线圈骨架的外侧缠绕有线圈,线圈骨架的中央孔内至少设置有衔铁,衔铁与固定于线圈骨架的磁轭在第三方向上间隔相对,驱动件与衔铁连接并沿第三方向伸出线圈骨架外,驱动件可以直接穿过联动孔316与动触桥22连接,或者,驱动件连接有传动组件5,由传动组件5穿过联动孔316与动触桥22连接,在线圈得电或失电后,衔铁在线圈的驱动下沿第三方向靠近或远离磁轭,由衔铁带动驱动件移动,从而直接或间接驱动动触桥22靠近或远离静触头21,驱动件的外侧可以套设反力弹簧,反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衔铁、磁轭抵接,用于为复位衔铁和驱动件。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开关中的壳体1、电磁系统4、传动组件5以接触系统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且直流开关还可以配置其他附件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灭弧系统,包括隔弧罩(31)以及至少一对灭弧磁体(32),每对灭弧磁体(32)在第一方向上留有磁场空间,所述磁场空间内设置有触头机构(2),所述触头机构(2)包括一个动触桥(22)和两个静触头(21),所述动触桥(22)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动触桥(22)的两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两个静触头(21)配合,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其特征在于:每个灭弧磁体(32)的两端分别为两个磁极,同一灭弧磁体(32)的两个磁极之间的连接线平行于第二方向,同一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朝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导磁组件(33),每组导磁组件(33)设置于磁场空间内并与一个静触头(21)配合,每组导磁组件(33)分别与相邻的灭弧磁体(32)配合,每组导磁组件(33)包括两个导磁件,同一组导磁组件(33)的两个导磁件在第二方向设置于一个静触头(21)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导磁件开设有供动触桥(22)穿过的缺口(330),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外的导磁件分别与相邻灭弧磁体(32)的磁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的一侧边缘开设有朝向第三方向的缺口(330),同一组导磁组件(33)中两个导磁件的缺口(330)相互背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个静触头(21)之间的导磁件的缺口(330)朝向动触桥(22)合闸运动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导磁件所在的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插接于隔弧罩(31)。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灭弧磁体(32),一对灭弧磁体(32)的同性磁极与同一个导磁件连接;或者,包括两对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灭弧磁体(32),两对灭弧磁体(32)的一个同性磁极用于与导磁件连接,两对灭弧磁体(32)的另一个同性磁极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弧室(34),在第一方向上,每个静触头(21)的两侧分别配合设置有至少一个灭弧室(34),在第三方向上,位于触头机构(2)同一侧的灭弧室(34)与灭弧磁体(32)层叠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罩(31)内被划分为两个安装腔和一个触头腔(311),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安装腔位于触头腔(311)的相对两侧,每个安装腔在第三方向被分隔为灭弧室(34)和安装槽(312),所述灭弧室(34)与触头腔(311)连通,安装槽(312)分别与相邻的灭弧室(34)、触头腔(311)隔离用于装配灭弧磁体(3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安装腔包括两个灭弧室(34)和一个安装槽(312),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3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或者,每个安装腔包括两个灭弧室(34)和两个安装槽(312),且同一安装腔的两个灭弧室(3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同一安装腔的两个安装槽(312)分别与两个灭弧室(34)在第三方向上对应层叠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腔(311)的底面开设有贯穿隔弧罩(31)的联动孔(316),每个灭弧室(34)的底面贯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罩(31)开设有两组插槽,每组插槽至少包括两个插槽,每个导磁件对应插接于插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罩(31)由绝缘材料制成。
15.直流开关,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触头机构(2)、电磁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系统(3),所述触头机构(2)设置于灭弧系统(3)的隔弧罩(31)内,所述灭弧系统(3)与电磁系统(4)驱动连接并沿第三方向设置。
CN202322059850.6U 2023-08-02 2023-08-02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Active CN220774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9850.6U CN220774174U (zh) 2023-08-02 2023-08-02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9850.6U CN220774174U (zh) 2023-08-02 2023-08-02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174U true CN220774174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4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59850.6U Active CN220774174U (zh) 2023-08-02 2023-08-02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4006B (zh) 电磁接触器
CN112309775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JPH07235248A (ja)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JP6103489B2 (ja) 直流開閉器の消弧機構、および当該消弧機構を有する直流開閉器並びに直流遮断器
JP2016072020A (ja) 接点装置
JP2012146526A (ja) 電磁接触器
CN220774174U (zh)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EP4539075A1 (en) Switch device
CN110911234A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EP4432321A1 (en) Relay
WO2019167825A1 (ja)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KR102290582B1 (ko) 개폐기
CN216213151U (zh) 磁保持继电器
KR101565454B1 (ko) 직류 개폐기 및 직류 차단기
CN119446813A (zh) 灭弧系统和直流开关
CN22194706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JP7357193B2 (ja) 電磁継電器
CN221927913U (zh) 内置开关和电能表
CN111933488A (zh)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CN222462787U (zh) 电磁脱扣器和断路器
CN222320129U (zh) 一种接触部分、继电器和电表
CN222051646U (zh) 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
CN219842931U (zh) 增加爬电距离的继电器
CN220041728U (zh) 一种触点接触结构及具有其的低压电器
CN219696355U (zh) 一种采用磁钢代替弹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