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703564U -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3564U
CN220703564U CN202321284332.8U CN202321284332U CN220703564U CN 220703564 U CN220703564 U CN 220703564U CN 202321284332 U CN202321284332 U CN 202321284332U CN 220703564 U CN220703564 U CN 220703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dhesive
substrate layer
battery
adhesive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43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祥华
于晶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43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3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3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3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胶带包括基材层和与所述基材层的表面层叠粘结的胶黏层,基材层的表面设有沟槽,所述沟槽沿所述胶带的长度方向设置;胶黏层层叠粘结在与基材层的表面,并向沟槽中延伸以填充。胶带所含的基材层表面设置的沟槽构成了基材层的减薄区间,当胶带粘合在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后,能够明显增强胶带与待粘结的构件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胶带边缘卷曲起翘。电池所含的胶带后,能够提高电池的包括绝缘稳定性等性能。

Description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胶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如动力电池模组折边贴附的兼具绝缘和耐磨性能的膜材较厚(≥175μm),如:底部绝缘膜、二次蓝膜、绝缘罩等,这些膜材弯折后表现出较强的回弹性。当采用粘结层如双面胶粘结后,粘结层存在蠕变现象,再加上膜材弯折后的回弹性,而容易引起胶膜起翘。这将影响电池外观以及在失去膜材保护的起翘界面造成绝缘、耐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以解决胶带与贴附界面粘结强度不稳定性,且胶膜易起翘等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带。本申请实施例胶带包括基材层和与所述基材层的表面层叠粘结的胶黏层,与所述胶黏层层叠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设有沟槽,所述沟槽沿所述胶带的长度方向设置;与所述基材层层叠的所述胶黏层的表面向所述沟槽中延伸并填充所述沟槽。
本申请实施例胶带与待粘结的构件粘结后,胶带所含的胶黏层能够有效粘结在构件上,特别是粘结在待粘结的构件的弯折部处。同时由于胶带所含的基材层表面设置沟槽,该沟槽构成了基材层的减薄区间,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粘合在待粘结的构件的弯折部处后,该基材层所含的沟槽能够有效降低基材层发生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能够明显增强胶带与待粘结的构件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显著降低胶带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的均设置有所述沟槽,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均层叠粘结有所述胶黏层。此时,本申请实施例胶带构成双面胶带,且在基材层相对两表面上设置的沟槽共同构建了基材层的减薄区间,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在发挥粘结作用时,且在沟槽处发生弯折,可以进一步降低基材层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胶带特别是胶带的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胶带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的其中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与另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对称设置。通过将相对设置表面上沟槽设置位置相对称,使得两个相对表面上的减薄区间位置相同或相对称,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基材层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胶带特别是胶带的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沟槽包括如下(1)至(3)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沟槽的深度为1~15μm,可选为3~10μm;
(2)所述沟槽的宽度为0.5~30mm,可选为0.5~15mm;
(3)所述沟槽的宽度与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宽度的比为0.1~0.8:1,可选为0.1~0.5:1。
通过对该沟槽11的深度和宽度尺寸以及沟槽宽度与基材层表面宽度的比选控和调节,能够有效降低基材层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胶带特别是其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沟槽两侧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设有若干孔隙。
实施例中,所述孔隙包括如下(1)至(4)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孔隙的直径为0.1~10μm,可选为0.1~5μm;
(2)沿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至沟槽的槽底方向,所述孔隙的深度为1~30μm,可选为5~25μm;
(3)若干所述孔隙构成包括网格结构、阵列分布中的至少一种;
(4)单个孔隙的横截面包括六边形、矩形、圆形、棱形、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在基材层的该表面和表面区域设置孔隙,并进一步对孔隙的直径、深度和结构形貌等进行选控,能够增大基材层的表面和表面区域与胶黏层之间粘结面积,从而增大基材层的所含沟槽两侧表面区域与胶黏层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降低基材层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而导致基材层两侧与胶黏层发生脱胶的现象。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10μm,可选为3~8μm。
通过对基材层的厚度等选控,能够协助基材层所含沟槽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降低基材层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以提高胶带特别是胶带在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的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胶带边缘卷曲起翘。而且还赋予胶带良好的抗拉伸等良好力学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层叠粘结在所述基材层所含所述沟槽两侧表面处的所述胶黏层为端部胶黏层,所述端部胶黏层的厚度为1~15μm,可选为1~10μm。
通过对端部胶黏层厚度的控制,能够有效增强端部胶黏层本身内聚力,提高端部胶黏层本身的抗拉伸能力和膜结构的力学性能,降低端部胶黏层本身在基材层发生弯折产生的折角应力或贴附界面在非正常作用力等作用下发生被撕裂等不良现象。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贴合在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该离型膜层能够对胶黏层的表面起到保护作用。
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均层叠粘结有所述胶黏层,其中一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贴合有离型膜层,另一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贴合有耐磨层。该离型膜层能够对胶黏层的表面起到保护作用,该耐磨层起到隔绝、保护等作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包括本申请实施例胶带。
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所含的胶带与相应贴附界面粘结强度高且稳定,胶带边缘不易发生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包括绝缘稳定性等性能,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包中的任一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包括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含有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的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具有优异的包括绝缘性和工作稳定性等性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能量存储单元,所述能量存储单元含有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本申请实施例储能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具有优异的包括绝缘性和工作稳定性等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单面含胶黏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双面含胶黏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所含基材层局部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所含离型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所含离型膜层和耐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胶带在电池单体中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模块的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胶带,
1-基材层,11-沟槽,12-第一表面,13-第二表面,14-孔隙;
2-胶黏层,21-第一胶黏层,22-第二胶黏层,23-第三胶黏层,24-填料;
3-离型膜层,4-耐磨层;
30-电池单体,31-壳体;
40-电池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电池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中的迅速普及,对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一般在电池如动力电池模组折边贴附有的兼具绝缘和耐磨性能的膜材,如包括底部绝缘膜、二次蓝膜、绝缘罩等。但是该些膜材较厚,一般≥175μm,加上该些膜层本身的特性,这些膜材弯折后表现出较强的回弹性。
为了解决该些膜材弯折后的回弹性,提高膜材设置的稳定性,一般在该些膜层与电池之间增加粘结层,对膜材进行固定和定型。但是由于该膜材回弹性的存在,加之粘结层如双面胶的蠕变等现象,往往容易引起膜材包括粘结层起翘。而且,由于当前的膜材折边宽度较短(一般为2~3mm),同时在实际自动化生产中难免在贴附界面引入气泡,导致粘结层实际贴附面积极小,导致膜材包括粘结层起翘现象出现频繁。该导致膜材包括粘结层起翘一方面包括粘结层脱离粘接界面,另一方面包括膜材脱离粘结层界面。该起翘现象将影响电池如电池模组外观以及导致在失去膜材保护的起翘界面造成绝缘、耐磨的失效,从而影响到电池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降低膜材包括粘结层起翘现象,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1、选用高粘接强度的双面胶带;2、减薄膜材。然而,当胶带粘接强度过大时,贴附界面后难以拆除,返修困难,并且残胶面积大,界面清理困难;当膜材过薄时,增大了绝缘、耐磨失效风险并且影响外观。
也有试图通过双面胶带的改进,但是该些改进后的双面胶带虽然能够缓解贴附平面后边缘或两端起翘的现象,但是由于膜材折角应力的存在,当膜材发生弯折后,膜材的贴附折边发生的起翘现象依然不能都得到解决。
为了有效缓解膜材包括粘结层的折边发生的起翘现象,通过对常规胶带的进行改进,具体是将胶带增设基材层,并将基材层的与胶黏层层叠结合的表面上设置沟槽,且将该沟槽按照胶带长度设置,并在含有该沟槽表面层叠粘结胶黏层,且使得该胶黏层的表面向沟槽中延伸并填充。这样,该胶带所含的基材层由于沟槽的存在,使得基材层的沟槽处的厚度构成基材层的减薄区,从而有效降低了改胶带发生弯折时的反弹应力,而且在胶黏层的协同作用下,能够有效缓解膜材和该胶带的折边发生的起翘现象,增强膜材的折边稳定性和粘结的牢固性。
胶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带。如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胶带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包括基材层1和与基材层1的表面层叠粘结的胶黏层2。其中,与胶黏层2层叠的基材层1的表面设有沟槽11,沟槽11沿胶带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与基材层1层叠的胶黏层2的表面向沟槽11中延伸并填充沟槽11。
在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中,由于基材层1的表面上沟槽11的设置,使得含有沟槽11的基材层1表面垂直于胶带10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凹形”。同样,由于基材层1的表面上沟槽11的设置,那么设置有沟槽11的基材层1的表面被划分包括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三个表面区域:设置在表面中间的沟槽11槽底也即是减薄区域、沟槽11一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区域和沟槽11另一侧的基材层1的第二表面13区域。
基材层1与胶黏层2两者之间的层叠粘结是指胶黏层2的一表面层叠结合在基材层1的含有沟槽11的表面上,胶黏层2的背离(远离)基材层1的表面用于与需要待粘结的构件粘结。胶黏层2层叠粘结在基材层1的表面包括填充在沟槽11中,同时包括层叠粘结在沟槽11两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上,也即是该胶黏层2除了填充沟槽11之外,同时延伸并覆盖沟槽11两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上。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结构,其与待粘结的构件粘结后,胶带10所含的胶黏层2能够有效粘结在构件上,特别是粘结在待粘结的构件的弯折部处。同时由于胶带10所含的基材层1表面设置沟槽11,该沟槽11构成了基材层1的减薄区间,那么相应的沟槽11两侧也即是含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的基材层1的厚度大于减薄区间的厚度。这样,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粘合在待粘结的构件的弯折部处后,该基材层1所含的沟槽11(也即是减薄区间)能够有效降低基材层1发生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能够明显增强胶带10与待粘结的构件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显著降低胶带10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表面可以是至少含有一个表面,如实施例中,基材层1可以是具有一个表面,也可以是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
一些实施例中,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具有一个表面时,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基材层1所含该表面设有沿胶带10长度方向设置有该沟槽11,在含有该沟槽11的该表面上层叠粘结有胶黏层2,且该胶黏层2填充沟槽11和并覆盖沟槽11两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
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时,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此时,基材层1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呈横置的“工”字型。其中,该基材层1的横截面是指垂直于胶带10或基材层1长度方向的截面。横置的“工”字型是相对正常竖直的“工”字而言。在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的基材层1中,该基材层1所含的每一表面均设有沿胶带10长度方向设置有该沟槽11中,在含有该沟槽11的每一该表面上均层叠粘结有胶黏层2,且每一表面层叠粘结的该胶黏层2均填充沟槽11和并覆盖沟槽11两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此时本申请实施例胶带构成双面胶带。通过在基材层1相对两个表面均设置沟槽11,使得相对两表面设置的沟槽11共同构建了基材层1的减薄区间,这样,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在发挥粘结作用时,且在沟槽11处发生弯折,可以进一步降低基材层1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胶带10特别是胶带10的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胶带10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当基材层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且每一表面上均设置有沟槽11时,该基材层1其中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11与另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11是对称设置。其中,两个沟槽11的该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以两个沟槽11之间的基材层1减薄区间为对称轴,两个沟槽11的位置相对称,具体如基材层1的一表面的第一表面12区域的宽度d4与另一表面的第一表面12区域的宽度d4相等,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3区域的宽度d5与另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3区域的宽度d5相等。示范例中,该基材层1其中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11与另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11可以是呈镜像设置。该镜像设置表示的是以两个沟槽之间的基材层1减薄区间为对称轴,两个沟槽11的位置相对称设置,当然包括形貌或沟槽11的尺寸等相同。通过将相对设置表面上沟槽11设置位置相对称,使得两个相对表面上的减薄区间位置相同或相对称,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胶带10特别是胶带10的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基材层1所含的沟槽11应该是设置在层叠粘结有胶黏层2的基材层1表面上,以使得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在发挥粘结作用过程中,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保证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因此,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材层1所含的沟槽11可以至少包括如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
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该沟槽11的深度d2可以为1~15μm,可选为3~10μm,示范例中,可以为1~3μm、3~5μm、5~7μm、7~9μm、9~10μm、10~12μm、12~14μm、14~15μ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深度范围。
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沟槽11的宽度d3可以为0.5~30mm,可选为0.5~15mm,示范例中,可以为0.5~1mm、1~3mm、3~5mm、5~7mm、7~9mm、9~10mm、10~12mm、12~14mm、14~15mm、15~17mm、17~19mm、19~20mm、20~22mm、22~24mm、24~26mm、26~28mm、28~30m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宽度范围。
当然,该沟槽11的深度d2和宽度d3可以是上述该些具体的尺寸范围,可以是根据该尺寸进行设置的比例范围,如d2:d3可以为1~15:500~30000),可选为3~10:(500~30000)、1~15:(500~15000)、3~10:(500~15000)等,示范例中,可以为1~3:(500~1000)、3~5:(1000~3000)、5~7:(5000~7000)、7~9:(17000~19000)、10~12:(19000~20000)、12~14:(22000~24000)、14~15:(28000~30000)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比例范围。
通过对该沟槽11的深度d2和宽度d3尺寸选控,能够有效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另外,该沟槽11的宽度d3可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与贴附界面的形貌进行调整。
实施例中,沟槽11的宽度d3与基材层1的含有该沟槽11的表面宽度的比为0.1~0.8:1,可选为0.1~0.5:1,示范例中,可以为0.1:1、0.2:1、0.3:1、0.4:1、0.5:1、0.6:1、0.7:1、0.8:1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比例范围。其中,该沟槽11的表面宽度是指基材层1的垂直于胶带10长度方向横截面的宽度,具体是如图1和图2中的d3+d4+d5之和,那么沟槽11的宽度d3与基材层1的含有该沟槽11的表面宽度的比可以表示为d3:(d3+d4+d5)为0.1~0.8:1。该d4是指沟槽11一侧壁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宽度,该d5是指沟槽11另一侧壁的基材层1的第二表面13宽度。
通过控制沟槽11的宽度d3占比基材层1的整个表面宽度范围,能够调节基材层1的减薄区间宽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以提高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外,沟槽11一侧壁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宽度d4与沟槽11另一侧壁的基材层1的第二表面13宽度d5可以相等或不相等,具体可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应用需要调节。当宽度d4与宽度d5相等时,那么沟槽11是设置在基材层1一表面上的正中间处。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沟槽11两侧的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设有若干孔隙14。在基材层1的该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设置孔隙14,能够增大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与胶黏层2之间粘结面积,从而增大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与胶黏层2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而导致基材层1两侧与胶黏层2发生脱胶的现象。另外,该孔隙14可以是沿基材层1的厚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是随机方向,其能够增大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的表面积,增强与胶黏层2之间的粘结强度即可。
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设的若干孔隙14包括如下(1)至(4)中的至少一者的特征:
(1)孔隙14的直径可以为0.1~10μm,可选为0.1~5μm,示范例中,可以为0.1~1μm、1~2μm、2~3μm、3~4μm、4~5μm、5~6μm、6~7μm、7~8μm、8~9μm、9~10μ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孔隙直径。
(2)沿基材层1的表面至沟槽11的槽底方向,孔隙14的深度为1~30μm,可选为5~25μm,示范例中,可以为1~3μm、3~5μm、5~7μm、7~9μm、9~10μm、10~12μm、12~14μm、14~15μm、15~17μm、17~19μm、19~20μm、20~22μm、22~24μm、24~26μm、26~28μm、28~30μ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深度范围。实施例中,该孔隙14的深度可以与沟槽11的深度相同。
(3)若干孔隙14构成包括网格结构、阵列分布中的至少一种。
(4)单个孔隙14的横截面可以包括六边形、矩形、圆形、棱形、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将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设的孔隙14设置在上述直径、深度和结构形貌等选控,能够进一步增大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与胶黏层2之间粘结面积,从而增大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与胶黏层2之间的粘结强度,以进一步降低胶带10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另外,根据该孔隙14的深度和直径,可以控制该孔隙14在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的分布密度,可以将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的孔隙率控制为10%~90%,可选为30%~90%。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厚度可以为1~10μm,可选为3~8μm,示范例中,可以为1μm、2μm、3μm、4μm、5μm、6μm、7μm、8μm、9μm、10μ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厚度。其中,该基材层1的厚度是指基材层1一个表面至另个表面之间的距离,具体如图1和图2中d1所示。通过对基材层1的厚度选控,能够协助基材层1所含沟槽11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降低基材层1在减薄区间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以提高胶带10特别是胶带10在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的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同时,还能够降低胶带10整体的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包括带状聚合物膜,具体可以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中的至少一种。该些材料聚合物膜柔性好,发生弯折有生产的折角应力小。而且还赋予胶带10良好的抗拉伸等良好力学性能。
上述各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由于是层叠粘结在基材层1的含有沟槽11的表面上,那么基于该基材层1的含有沟槽11的表面特征,该胶黏层2相应的也可以对应划分包括三个区域,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三个区域可以是:表面延伸至沟槽11中的第一胶黏层21,层叠粘合在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区域上的第二胶黏层22和第二表面13区域上的第三胶黏层23。因此,该第二胶黏层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胶黏层21向一侧第一表面12区域上延伸部分,该第三胶黏层2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胶黏层21向相对的另一侧第二表面13区域上延伸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该胶黏层2所含粘结剂包括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有机硅树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聚乙烯基醚,聚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该些粘结剂赋予胶黏层2高的粘结强度,增强了胶黏层2也即是胶带10与贴附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胶带10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一些实施例中,层叠粘结在基材层1所含沟槽11两侧表面处的胶黏层2为端部胶黏层,那么该端部胶黏层包括如下(1)至(2)中的至少一者:
(1)厚度为1~15μm,可选为1~10μm,示范例中,可以为1~3μm、3~5μm、5~7μm、7~9μm、9~10μm、10~12μm、12~14μm、14~15μm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厚度范围。
(2)如图1和2所示,含有填料24。
其中,结合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构,该基材层1所含沟槽11两侧表面为基材层1所含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那么层叠粘结在基材层1所含沟槽11两侧表面处的端部胶黏层包括层叠粘结在基材层1所含第一表面12区域的第二胶黏层22和基材层1所含第二表面13区域的第三胶黏层23。
通过对端部胶黏层如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厚度的控制,能够有效增强端部胶黏层与基材层1和贴附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和稳定性。
在端部胶黏层如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中添加填料24,该填料24与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中的粘结剂形成复合物,能够有效增强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本身内聚力,提高端部胶黏层本身的抗拉伸能力和膜结构的力学性能,降低端部胶黏层本身在基材层1发生弯折产生的折角应力或贴附界面在非正常作用力等作用下发生被撕裂等不良现象。
当上述端部胶黏层如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含有填料24时,实施例中,该填料24在端部胶黏层如第二胶黏层22或第三胶黏层23中质量含量可以为1%~10%,可选为1%~5%,示范例中,可以为1%、2%、3%、4%、5%、6%、7%、8%、9%、10%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含量。通过控制填料24在上述端部胶黏层的含量,能够调节上述端部胶黏层的本身的抗拉伸能力和膜结构的力学性能。
实施例中,该填料24可以包括二氧化钛、炭黑、钴蓝、氧化铁红、氧化铁棕、水合氧化铁中的至少一种。该些填料种类能够有效增强端部胶黏层本身内聚力,提高端部胶黏层本身的抗拉伸能力和膜结构的力学性能。而且,该些种类的填料还具有自身的颜色,从而赋予端部胶黏层如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相应的颜色,这样可以肉眼有效区分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与第一胶黏层21。以增强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使用便利性,如有效区分基材层1的减薄区域或者胶带10适于弯折部,从而有效将基材层1的减薄区域粘结在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从而提高胶带10与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特别是其边缘与待粘结的构件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各实施例胶带10还包括离型膜层3,该离型膜层3贴合在胶黏层2的背离基材层1的表面上。该离型膜层3是便于与胶黏层2分离离型膜。这样,对胶黏层2的表面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胶带10所含胶黏层2与贴附界面粘合之前受到包括污染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胶黏层2的良好粘结强度。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该离型膜层3从胶黏层2表面分离,使得胶黏层2裸露并与贴附界面粘合。其中,该离型膜层3是指在与胶黏层2贴合的表面上含有离型剂的膜层,能够与胶黏层2的表面分离,如在胶带10使用过程中,将该离型膜层3与胶黏层2贴合的表面分离,使得胶黏层2的表面裸露。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各实施例胶带10还包括离型膜层3和耐磨层4,基材层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且该基材层1的两个表面均层叠粘结有胶黏层2,其中一胶黏层2的背离基材层的表面上贴合有离型膜层3,另一胶黏层2的背离基材层1的表面上贴合有耐磨层4。该离型膜层3能够对胶黏层2的表面起到保护作用,该耐磨层4可以作为外表面,与其他部件表面接触,起到包括隔绝、保护、电绝缘等作用。因此,实施例中,该耐磨层4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简称(PP),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聚酰亚胺(PI),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中的至少一种。该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绝缘和耐磨等性能。
在图5所示的胶带10所含的基材层1两个表面均设有沟槽11,当在其中一个表面上设置沟槽11也是在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公开的范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制备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制备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提供带状基材;其中,该带状基材至少具有一表面,表面上设有沟槽,沟槽沿带状基材的长度方向设置;
S20:将粘结剂在带状基材的表面上形成膜层,并填充所述沟槽,形成胶黏层,形成胶带。
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制备方法是为了制备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因此,步骤S10中的带状基材构成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那么带状基材表面上的沟槽为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上的沟槽11。步骤S20中形成的胶黏层构成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胶带制备方法制备的胶带所含的基材层具有由沟槽构成的减薄区间,当制备的胶带与贴附界面粘结后,基材层的减薄区间可以粘结在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该减薄区间有效降低基材层发生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增强胶带与贴附界面包括贴附界面的弯折部处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能显著降低胶带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胶带制备方法能够保证制备的胶带良品率和制备的效率高。
步骤S10:
由于步骤S10中的带状基材是构成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因此,该带状基材所具有的特征均可以是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相关特征。如实施例中,该带状基材可以是具有一个表面,也可以是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实施例中,该带状基材可以带状膜。那么带状基材表面上设置的沟槽的形貌、尺寸等特征也均如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沟槽11的形貌、尺寸。该带状基材的厚度和材料如同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厚度和材料。
实施例中,当带状基材的含沟槽两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孔隙。该沟槽两侧表面为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区域和第二表面13区域,那么该若干孔隙也是如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基材层1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区域所含的孔隙14。
实施例中,该步骤S10中的带状基材可以根据带状基材的材料种类和材料特性选择相适配的方法制备获得,如模压成型等。
步骤S20:
步骤S20形成的胶黏层为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因此,形成的步骤S20形成胶黏层的形状、尺寸和所含的组分等均如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
实施例中,当步骤S10中带状基材为带状膜时,且带状膜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均设有该沟槽,那么步骤S20中形成胶黏层是将粘结剂在带状膜的两个表面上均形成膜层,分别在每个表面上分别形成胶黏层,得到如图2所示的双面胶带。
当然,也可以是在其中一个表面上均设有该沟槽,那么步骤S20中形成胶黏层是将粘结剂在带状膜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形成膜层,在设有沟槽的表面上形成胶黏层,得到如图1所示的胶带。
当步骤S20形成胶黏层在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中含有填料24时,实施例中,步骤S20的粘结剂包括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三粘结剂,其中,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含有填料。该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三粘结剂所含粘结剂基料组分可以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中的粘结剂基料组分。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含有填料可以是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中的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中的填料。那么填料在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中的含量比例应该保证在形成的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中填料的含量比例。
将该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和第三粘结剂在所述带状基材的所述表面上形成膜层后,具体的是第一粘结剂填充至沟槽中形成第一胶黏层,如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第一胶黏层21;第二粘结剂在沟槽一侧的带状基材表面上形成膜层得到第二胶黏层,结合图1和图2,该第二粘结剂在沟槽一侧的带状基材的第一表面12上形成第二胶黏层22;第三粘结剂在沟槽另一侧的带状基材表面上形成膜层得到第三胶黏层,结合图1和图2,该第三粘结剂在沟槽一侧的带状基材的第二表面13上形成第三胶黏层23;且形成的第一胶黏层分别与第二胶黏层、第三胶黏层粘结连接为一体,也即是形成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所含胶黏层2。由于在第二粘结剂、第三粘结剂含有填料,那么对应形成的第二胶黏层、第三胶黏层中含有填料。
实施例中,上述粘结剂在带状基材的所述表面上形成膜层的方法可以是涂覆法,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成膜方法。
当然,第二粘结剂和第三粘结剂也可以是其中任一粘结剂中含有填料。
一些实施例中,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如图4所示时还包括离型膜层3时,待步骤S20之后,还包括在形成的胶黏层外表面贴合离型膜的步骤。使得该离型膜对胶黏层外表面起到保护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当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如图5所示时还包括离型膜层3和耐磨层4时,待步骤S20之后,还包括在形成的一胶黏层外表面贴合离型膜,在另一胶黏层外表面贴合耐磨层的步骤。使得该离型膜对胶黏层外表面起到保护作用,耐磨层可以作为胶带的外表面,与其他部件表面接触以起到包括隔绝、保护、绝缘等作用。
胶带的应用
基于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结构和其制备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可以在包括电池、汽车内饰、电池管理系统(BMS)、手机等领域中的应用。具体是将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用于粘结在该些产品需要胶带粘结的相应位置,特别是该些产品具有弯折部位置。因此,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的产品,如包括电池、用电装置、储能装置等。
电池: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包括胶带,且该胶带为上文本申请实施例胶带1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所含的胶带10与相应贴附界面粘结强度高且稳定,胶带10边缘不易发生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包括绝缘稳定性等性能,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可以包括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包中的任一种。
其中,电池单体是指包括电池壳体和封装于该电池壳体内的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示范例中,该电池单体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方形结构的电池单体30,其含有方形电池壳体31。
一般的,在电池单体壳体外表面还设置有绝缘膜。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单体所含的胶带10为如图2所示的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一表面粘结在电池单体壳体外表面上,另一表面粘结在绝缘膜的表面,也即是双面胶带是粘结在电池单体壳体外表面与绝缘膜之间。其中,双面胶带与电池单体壳体外表面粘结的区间含有弯折部,如图6所示的方形电池壳体31相邻两个侧壁连接的过渡区域的外表面。其中,电池壳体31的过渡区域的外表面呈弧形外表面,该胶带10粘结在该弧形外表面处。经检测,该胶带10能够稳定性的粘结在该弧形外表面处,没有发生边缘起翘现象。另外,该胶带10的沟槽11的长度可根据弧宽来灵活设计,达到减小折边应力的效果。
当然该胶带10也可以粘结在电池壳体31的呈直角的过渡区域的外表面。相比于电池壳体31的呈弧形过渡区域外表面处(也称为弧度的折边),胶带10贴附直角折边处的应力会小很多。
此时,双面胶带所含的其中一胶黏层2中第一胶黏层21粘结在相邻两个侧壁连接的过渡区域的外表面上,胶黏层2中第二胶黏层22粘结在相邻两个侧壁的其中一侧壁表面上,胶黏层2中第三胶黏层23粘结在另一侧壁表面上。双面胶带所含的另一胶黏层2与包覆电池单体壳体外表面的绝缘膜(该绝缘膜在图6中未显示)粘结。这样,双面胶带的含有胶黏层2能够有效将绝缘膜粘结在方形电池壳体31的侧壁上,其中,双面胶带所含第一胶黏层21粘合在方形电池壳体31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也即是双面胶带所含基材层1的减薄区间处于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并发生了弯折,该基材层1的减薄区间有效降低了基材层1发生弯折所产生的折角应力,从而能够明显增强胶带10所含第二胶黏层22和第三胶黏层23与方形电池壳体31侧壁表面的粘结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强了胶带10与方形电池壳体31、绝缘膜之间的贴附界面粘结的强度和稳定性,能明显降低胶带10与贴附界面发生边缘卷曲起翘的不良现象。
当然,该胶带10还可以粘结在方形电池壳体31表面的其他位置,如方形电池壳体31的底表与侧表面上。
电池模块是指由该电池单体30组装而成,也即是可以含有多个该电池单体30,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来调节。一些实施例中,图7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0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电池模块40中,多个电池单体30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电池单体30进行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模块所含的胶带10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粘结在包括相邻两个电池单体30之间或电池单体30与固定支架之间等位置,用于对电池单体30或电池模块的位置固定,提高电池模块的结构稳定性或电池模块的位置固定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电池模块所含的胶带10还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双面胶带。其在使用之前,将离型膜层3与胶黏层2的表面分离,并将该胶黏层2是粘结在电池模块的底部与侧壁表面上,如将胶黏层2中第一胶黏层21粘结在底部与侧壁连接的过渡区域的外表面上,将胶黏层2中第二胶黏层22粘结在底部表面上,胶黏层2中第三胶黏层23粘结在侧壁表面上。此时,耐磨层4裸露,可以与电池模块的如固定支架等部件抵触,起到对电池模块包括隔绝、保护、绝缘等作用。
电池包是指由上文电池单体30组装而成,也即是可以含有多个电池单体30,其中,多个该电池单体30可以组装成上文电池模块。电池包所含的电池单体30或电池模块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调节。同样,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包所含的胶带10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双面胶带。该双面胶带粘结在包括相邻两个电池单体30之间、相邻两个电池模块之间、电池单体30与固定支架之间、电池模块与固定支架之间等位置,用于对电池单体30、电池模块、电池包等位置固定,提高电池包的结构稳定性或电池包的位置固定稳定性。
用电装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包括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辅助部件或必要部件。其中,该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该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所含的电池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多个电池可以组成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的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具有优异的包括绝缘性和工作稳定性等性能,从而提高了用电装置的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包括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本申请实施例用电装置包括还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用电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储能装置: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能量存储单元,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辅助部件或必要部件。其中,该能量存储单元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该能量存储单元所含的电池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多个电池可以组成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储能装置含有上文本申请实施例电池,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储能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具有优异的包括绝缘性和工作稳定性等性能,从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包括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7)

1.一种胶带,包括基材层和与所述基材层的表面层叠粘结的胶黏层,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胶黏层层叠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设有沟槽,所述沟槽沿所述胶带的长度方向设置;与所述基材层层叠的所述胶黏层的表面向所述沟槽中延伸并填充所述沟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均设置有所述沟槽,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均层叠粘结有所述胶黏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其中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与另一表面上设置的沟槽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包括如下(1)至(3)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沟槽的深度为1~15μm;
(2)所述沟槽的宽度为0.5~30mm;
(3)所述沟槽的宽度与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宽度的比为0.1~0.8:1。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包括如下(1)至(3)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沟槽的深度为3~10μm;
(2)所述沟槽的宽度为0.5~15mm;
(3)所述沟槽的宽度与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宽度的比为0.1~0.5:1。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两侧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设有若干孔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包括如下(1)至(4)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孔隙的直径为0.1~10μm;
(2)沿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至沟槽的槽底方向,所述孔隙的深度为1~30μm;
(3)若干所述孔隙构成包括网格结构、阵列分布中的至少一种;
(4)单个孔隙的横截面包括六边形、矩形、圆形、棱形、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包括如下(1)至(2)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孔隙的直径为0.1~5μm;
(2)沿所述基材层的所述表面至沟槽的槽底方向,所述孔隙的深度为5~25μm。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10μm。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3~8μm。
11.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层叠粘结在所述基材层所含所述沟槽两侧表面处的所述胶黏层为端部胶黏层,所述端部胶黏层的厚度为1~15μm。
12.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层叠粘结在所述基材层所含所述沟槽两侧表面处的所述胶黏层为端部胶黏层,所述端部胶黏层的厚度为1~10μm。
13.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贴合在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
所述基材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基材层的每一所述表面均层叠粘结有所述胶黏层,其中一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贴合有离型膜层,另一所述胶黏层的背离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上贴合有耐磨层。
1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胶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包中的任一种。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电源单元或能量存储单元含有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池。
17.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存储单元,所述能量存储单元含有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池。
CN202321284332.8U 2023-05-25 2023-05-25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Active CN220703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4332.8U CN220703564U (zh) 2023-05-25 2023-05-25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4332.8U CN220703564U (zh) 2023-05-25 2023-05-25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3564U true CN220703564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39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4332.8U Active CN220703564U (zh) 2023-05-25 2023-05-25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3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13219B2 (ja) 二次電池
US9608294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step portion in stabilized stack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628682B2 (ja) 電池部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リチウム2次電池
US20120219847A1 (en) Pouch type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280521B2 (ja) 電気化学セル
CN107851852B (zh) 蓄电装置
US901785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5684183B (zh) 包括用于保护电极突片-引线接合部的膜件的袋状电池单元
EP3091590B1 (en)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wrinkle preventing member
KR20150128063A (ko) 교번 배열된 무지부와 코팅부를 포함하고 있는 플렉서블 전극조립체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지셀
US9196894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US20050069764A1 (en) Sealed cell using film outer casing body
EP2985831B1 (en) Curved electrode stacked body and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US8658308B2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nsulating member and alignment mark on case
CN112534606B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US20140363702A1 (en) Flexibl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424985A (zh) 袋壳体以及制造包括该袋壳体的袋型二次电池的方法
CN108615924A (zh) 电芯及采用电芯的锂离子电池
WO2023185200A1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KR20100005810A (ko) 접착력이 향상된 파우치,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이차전지
CN220703564U (zh) 胶带、电池、用电装置和储能装置
US2013014959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4589019U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EP2843747B1 (en) Stepped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excellent stacked shape stabili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5176376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