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5625U -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75625U CN220675625U CN202322367108.1U CN202322367108U CN220675625U CN 220675625 U CN220675625 U CN 220675625U CN 202322367108 U CN202322367108 U CN 202322367108U CN 220675625 U CN220675625 U CN 2206756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foot rest
- assembly
- hinged
- link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包括固定座、扶手架、搁脚组件、背靠组件、设置于扶手架上的限位槽、设置于固定座上的驱动组件及分别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和背靠组件铰接的联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联动组件相对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或/和背靠组件转动,以带动扶手架、背靠组件和搁脚组件移动、展开或折叠。通过限位件与限位槽的限制,使得第五搁脚杆不易相对于扶手架摇晃,扶手架与第五搁脚杆的铰接处的应力均衡,提高扶手架与第五搁脚杆的实用寿命;搁脚组件的展开方便且稳定,搁脚组件采用多个搁脚杆铰接的方式,使得搁脚组件展开时的长度相应地增长,提高搁脚时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功能性沙发和座椅越来越常见。随着功能性沙发的广泛应用,对于沙发座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功能性座椅一般都安装有机械伸展装置,使座椅可以在坐姿、休闲姿、躺姿的位置间调节。
在专利申请号为CN202221656077.0、专利申请名称为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座椅架的专利中公开了底座、座椅侧板组件、联动组件一、脚踏组件、设置于底座上的驱动机构、联动组件二、背靠组件及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的驱动杆一,所述驱动杆一的一端依次贯穿座椅侧板组件和联动组件一的一端,所述驱动杆一与座椅侧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脚踏组件分别与联动组件一的另一端和座椅侧板组件铰接。此专利申请中的结构复杂,脚踏组件的结构不够紧凑,占用空间较大,脚踏组件与座椅侧板组件的连接处容易出现晃动,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因此,缺陷十分明显,亟需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包括固定座、扶手架、搁脚组件、背靠组件、设置于扶手架上的限位槽、设置于固定座上的驱动组件及分别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和背靠组件铰接的联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联动组件相对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或/和背靠组件转动,以带动扶手架、背靠组件和搁脚组件移动、展开或折叠;所述搁脚组件包括第一搁脚杆、第二搁脚杆、第三搁脚杆、第四搁脚杆、第五搁脚杆、第六搁脚杆、第七搁脚杆、第八搁脚杆、第九搁脚杆、搁脚件及设置于第五搁脚杆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能容置于限位槽内;所述第一搁脚杆的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的中部与第六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的中部与第七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的中部与第八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四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九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的一端与搁脚件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八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七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六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搁脚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联动组件和扶手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搁脚杆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七搁脚杆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能与凹陷部的内壁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固定座上的驱动器、与驱动组件的输出端铰接的第一驱动杆及中部与第一驱动杆连接的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转动地贯穿扶手架后与联动组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及分别与固定座、扶手架和背靠组件铰接的联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地贯穿扶手架后与第一连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结构还包括第三连动杆、第四连动杆、第五连动杆、第六连动杆、第七连动杆、第八连动杆及第九连动杆,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一端与固定座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八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的中部与第九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九连动杆的另一端与背靠组件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中部与第五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六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的中部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七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铰接;所述第四连动杆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另一端铰接,所述背靠组件还与扶手架和第四连动杆的另一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靠组件包括第一背靠杆、支撑件、第二背靠杆及三角背靠件,所述第一背靠杆的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一背靠杆的另一端与支撑件一端铰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背靠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背靠杆的另一端与三角背靠件的一底角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的另一底角与第九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的顶角与第四连动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靠组件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扶手架和第二背靠杆的中部铰接的第三背靠杆。
进一步地,所述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还包括设置于扶手架上的L形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坐姿状态下,通过限位件与限位槽的限制,使得第五搁脚杆不易相对于扶手架摇晃,扶手架与第五搁脚杆的铰接处的应力均衡,提高扶手架与第五搁脚杆的实用寿命;搁脚组件的展开方便且稳定,搁脚组件采用多个搁脚杆铰接的方式,使得搁脚组件展开时的长度相应地增长,提高搁脚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坐姿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零重力躺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零重力躺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座;2、驱动组件;3、搁脚组件;4、扶手架;5、背靠组件;6、限位槽;7、联动组件;21、驱动器;22、第一驱动杆;23、第二驱动杆;31、第一搁脚杆;32、第二搁脚杆;33、第三搁脚杆;34、第四搁脚杆;35、第五搁脚杆;36、第六搁脚杆;37、第七搁脚杆;38、第八搁脚杆;39、第九搁脚杆;40、搁脚件;41、限位件;42、凹陷部;43、卡接件;51、第一背靠杆;52、第二背靠杆;53、第三背靠杆;54、三角背靠件;55、支撑件;71、第一连动杆;72、第二连动杆;73、第三连动杆;74、第四连动杆;75、第五连动杆;76、第六连动杆;77、第七连动杆;78、第八连动杆;79、第九连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包括固定座1、扶手架4、搁脚组件3、背靠组件5、设置于扶手架4上的限位槽6、设置于固定座1上的驱动组件2及分别与固定座1、搁脚组件3、扶手架4和背靠组件5铰接的联动组件7,所述驱动组件2用于带动联动组件7相对于固定座1、搁脚组件3、扶手架4或/和背靠组件5转动,以带动扶手架4、背靠组件5和搁脚组件3移动、展开或折叠;所述搁脚组件3包括第一搁脚杆31、第二搁脚杆32、第三搁脚杆33、第四搁脚杆34、第五搁脚杆35、第六搁脚杆36、第七搁脚杆37、第八搁脚杆38、第九搁脚杆39、搁脚件40及设置于第五搁脚杆35上的限位件41;所述限位件41能容置于限位槽6内;所述第一搁脚杆31的一端与扶手架4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31的中部与第六搁脚杆36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31的另一端与第二搁脚杆3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32的中部与第七搁脚杆37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脚杆3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33的中部与第八搁脚杆38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33的另一端与第四搁脚杆34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搁脚杆34的另一端与第九搁脚杆39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39的一端与搁脚件40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39的另一端与第八搁脚杆38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搁脚杆38的另一端与第七搁脚杆37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搁脚杆37的另一端与第六搁脚杆36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搁脚杆36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35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搁脚杆35的另一端分别与联动组件7和扶手架4铰接。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沙发铁架处于坐姿状态时,背靠组件5靠墙放置,限位件41容置于限位槽6内,搁脚组件3和背靠组件5处于折叠状态,当将沙发铁架从坐姿状态转变为零重力躺靠状态时,驱动组件2通过联动组件7带动搁脚组件3和背靠组件5展开及同步带动扶手架4相对于固定座1向远离的墙体的方向移动,扶手架4向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可避免展开的背靠组件5与墙体抵触的问题,从而实现沙发铁架的状态切换,适应于不同的使用需求。搁脚组件3的展开步骤为:联动组件7带动第五搁脚杆35相对于扶手架4转动,转动的第五搁脚杆35带动第六搁脚杆36、第七搁脚杆37、第八搁脚杆38和第九搁脚杆39向远离墙体的方向转动,并带动限位件41从限位槽6内转出,第六搁脚杆36、第七搁脚杆37、第八搁脚杆38分别带动与其中部铰接的第一搁脚杆31、第二搁脚杆32和第三搁脚杆33转动,第一搁脚杆31相对于扶手架4转动,第三搁脚杆33带动第四搁脚杆34转动,通过第一搁脚杆31、第二搁脚杆32、第三搁脚杆33和第四搁脚杆34的导向和牵拉作用,便于第九搁脚杆39带动搁脚件40稳定地向固定座1外伸出,便于搁脚组件3的展开稳定。本实用新型坐姿状态下,通过限位件41与限位槽6的限制,使得第五搁脚杆35不易相对于扶手架4摇晃,扶手架4与第五搁脚杆35的铰接处的应力均衡,提高扶手架4与第五搁脚杆35的实用寿命;搁脚组件3的展开方便且稳定,搁脚组件3采用多个搁脚杆铰接的方式,使得搁脚组件3展开时的长度相应地增长,提高搁脚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搁脚杆36上设置有凹陷部42,所述第七搁脚杆37上设置有卡接件43,所述卡接件43能与凹陷部42的内壁抵触。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沙发铁架从零重力躺靠状态转变为坐姿状态,卡接件43与凹陷部42的内壁抵触时,沙发铁架转变为坐姿状态。通过卡接部与凹陷部42的限位配合,避免搁脚组件3过度折叠,影响搁脚组件3的正常展开。且凹陷部42由第六搁脚杆36的外壁向内凹设而成,卡接部与凹陷部42的内壁抵触,不影响折叠后的第六搁脚杆36与第七搁脚杆37紧贴,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多个搁脚杆的同时的结构更为紧凑,减少了本实用新型的空间占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设置于固定座1上的驱动器21、与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铰接的第一驱动杆22及中部与第一驱动杆22连接的第二驱动杆23,所述第二驱动杆23的一端转动地贯穿扶手架4后与联动组件7铰接。
具体地,如图2和3所示,所述联动组件7包括第一连动杆71、第二连动杆72及分别与固定座1、扶手架4和背靠组件5铰接的联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杆23转动地贯穿扶手架4后与第一连动杆7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7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动杆7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动杆72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35铰接。所述驱动器21可采用现有的电动推杆,所述驱动组件2通过第一驱动杆22带动第二驱动杆23相对于扶手架4转动且通过第一驱动杆22和第二驱动杆23带动扶手架4向靠近或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扶手架4能通过联动结构带动背靠组件5展开或折叠,转动地第二连动杆72能带动搁脚组件3展开或折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驱动器21启动并通过第一驱动杆22带动第二驱动杆23、第一连动杆71和第二连动杆72转动,第二连动杆72带动第五搁脚杆35相对于扶手架4转动,从而使得搁脚组件3展开,与此同时,驱动组件2通过第一驱动杆22和第二驱动杆23带动扶手架4向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扶手架4通过联动结构带动背靠组件5向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并展开,从而实现靠墙状态下的座椅姿态的转变。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结构还包括第三连动杆73、第四连动杆74、第五连动杆75、第六连动杆76、第七连动杆77、第八连动杆78及第九连动杆79,所述第三连动杆73的一端与固定座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73的另一端与第八连动杆78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78的中部与第九连动杆79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78的另一端与扶手架4铰接,所述第九连动杆79的另一端与背靠组件5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73的中部与第五连动杆75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连动杆75的另一端与第六连动杆76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76的中部与扶手架4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76的另一端与第七连动杆77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连动杆77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35铰接;所述第四连动杆74的一端与固定座1的另一端铰接,所述背靠组件5还与扶手架4和第四连动杆74的另一端铰接。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沙发铁架从坐姿状态向零重力躺靠状态转变时,驱动组件2带动扶手架4向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并同步通过第一连动杆71和第二连动杆72带动第五搁脚杆35转动;移动的扶手架4会带动第八连动杆78和背靠组件5一同向前运动,第八连动杆78经由第三连动杆73与固定座1的限制,第八连动杆78相对于扶手架4和第三连动杆73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第三连动杆73向远离墙体的方向转动;转动的第三连动杆73通过第五连动杆75、第六连动杆76和第七连动杆77带动第五搁脚杆35转动,第七连动杆77带动第五搁脚杆35转动的方向与第二连动杆72带动第五搁脚杆35转动的方向相同,有利于搁脚组件3流畅稳定的展开;转动的第八连动杆78还能通过第九连动杆79带动背靠组件5相对于扶手架4和第四连动杆74转动,背靠组件5还能同步带动第四连动杆74相对于固定座1向远离墙体的方向运动,便于靠墙直接展开背靠组件5,完成沙发铁架的状态转变。
进一步地,所述背靠组件5包括第一背靠杆51、支撑件55、第二背靠杆52及三角背靠件54,所述第一背靠杆51的一端与扶手架4铰接,所述第一背靠杆51的另一端与支撑件55一端铰接,所述支撑件55的另一端与第二背靠杆5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背靠杆52的另一端与三角背靠件54的一底角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54的另一底角与第九连动杆79的一端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54的顶角与第四连动杆74铰接。
具体地,所述背靠组件5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扶手架4和第二背靠杆52的中部铰接的第三背靠杆53。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还包括设置于扶手架4上的L形支架8。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L形支架8与扶手架4的连接和安装方便,L形支架8可辅助扶手架4作为扶手使用,提高使用时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扶手架、搁脚组件、背靠组件、设置于扶手架上的限位槽、设置于固定座上的驱动组件及分别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和背靠组件铰接的联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联动组件相对于固定座、搁脚组件、扶手架或/和背靠组件转动,以带动扶手架、背靠组件和搁脚组件移动、展开或折叠;所述搁脚组件包括第一搁脚杆、第二搁脚杆、第三搁脚杆、第四搁脚杆、第五搁脚杆、第六搁脚杆、第七搁脚杆、第八搁脚杆、第九搁脚杆、搁脚件及设置于第五搁脚杆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能容置于限位槽内;所述第一搁脚杆的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的中部与第六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的中部与第七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的中部与第八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四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九搁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的一端与搁脚件铰接,所述第九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八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七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六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搁脚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搁脚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联动组件和扶手架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搁脚杆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七搁脚杆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能与凹陷部的内壁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固定座上的驱动器、与驱动组件的输出端铰接的第一驱动杆及中部与第一驱动杆连接的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转动地贯穿扶手架后与联动组件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及分别与固定座、扶手架和背靠组件铰接的联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地贯穿扶手架后与第一连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还包括第三连动杆、第四连动杆、第五连动杆、第六连动杆、第七连动杆、第八连动杆及第九连动杆,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一端与固定座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八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的中部与第九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九连动杆的另一端与背靠组件铰接,所述第三连动杆的中部与第五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六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的中部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六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七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七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搁脚杆铰接;所述第四连动杆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另一端铰接,所述背靠组件还与扶手架和第四连动杆的另一端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组件包括第一背靠杆、支撑件、第二背靠杆及三角背靠件,所述第一背靠杆的一端与扶手架铰接,所述第一背靠杆的另一端与支撑件一端铰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背靠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背靠杆的另一端与三角背靠件的一底角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的另一底角与第九连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三角背靠件的顶角与第四连动杆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组件还包括两端分别与扶手架和第二背靠杆的中部铰接的第三背靠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还包括设置于扶手架上的L形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67108.1U CN220675625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67108.1U CN220675625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75625U true CN220675625U (zh) | 2024-03-29 |
Family
ID=90411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367108.1U Active CN220675625U (zh) | 2023-08-31 | 2023-08-31 |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75625U (zh) |
-
2023
- 2023-08-31 CN CN202322367108.1U patent/CN2206756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097053U (zh) | 搁脚机构、椅子架体及椅子 | |
CN113576191A (zh) | 双电机分控型高承载零重力老人椅铁架 | |
US7017984B2 (en) | Folding reclining chair with arms | |
CN218074230U (zh) | 一种机械伸展单元及机械伸展装置 | |
CN220675625U (zh) | 一种零重力零靠墙的沙发铁架 | |
CN215913886U (zh) | 双电机分控型高承载零重力老人椅铁架 | |
CN110897413B (zh) | 一种电动床 | |
WO2021213079A1 (zh) | 办公休闲椅 | |
CN208624974U (zh) |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及座具 | |
CN215190474U (zh) | 沙发机械伸展装置 | |
CN222466464U (zh) | 一种折叠联动机构 | |
CN221577263U (zh) | 一种折叠椅架及具有该椅架的折叠椅 | |
CN220157904U (zh) | 一种节省包装空间的折叠椅支架及折叠椅 | |
CN220403524U (zh) | 一种具有支撑脚联动收撑机构的折叠躺椅 | |
CN221932510U (zh) | 小腿联动的休闲按摩椅 | |
CN220756981U (zh) | 一种自动伸缩椅架 | |
CN221844271U (zh) | 一种折叠椅架 | |
CN220876641U (zh) | 一种可折叠马桶椅 | |
CN213247848U (zh) | 适合狭小空间使用的老人座椅 | |
CN221635352U (zh) | 一种具有导向机构的折叠躺椅 | |
CN218044409U (zh) | 一种结构简单的座椅架 | |
JP3250501U (ja) | 三区切り式折り畳み寝椅子 | |
US20250040721A1 (en) | Zero-wall trifold sofa bed | |
CN220384718U (zh) | 一体化沙发滑动伸展新型功能架 | |
CN219306334U (zh) | 一种可折叠和调整仰躺角度的电动摇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