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552024U -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24U
CN220552024U CN202322136717.6U CN202322136717U CN220552024U CN 220552024 U CN220552024 U CN 220552024U CN 202322136717 U CN202322136717 U CN 202322136717U CN 220552024 U CN220552024 U CN 220552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double
finned tub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67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世山
詹飞龙
李成伟
刘玉恩
韦林林
宗鹏鹏
诸葛水明
马骥
王媛
薛必远
徐言先
王恒
熊爱莲
周颖
许光亚
吴飞飞
刘晓兰
王庆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367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包括壳体、2组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排风腔;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外换热器和压缩机;每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外换热器负压腔,外换热器负压腔包括外换热器、部分壳体和背板;背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外换热器负压腔的排风口,排风口设有风机,所述排风口连通排风腔,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同侧设置;所述外换热器为外换热器负压腔的进风口。本实用新型创新空调主机外换热器总成高效换热风路结构,提高本体能量密度;构建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的高效风路体系;提高设备平台功率密度,减少设备平台占地。

Description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背景技术
空气能热水器的热量源于空气,空气能热水器冷凝器的放热量,主体是蒸发器从空气中吸取的热量;热水器主机蒸发器不能对环境大气有效通风,导致蒸发器出风在设备平台的小空间内部循环短路,造成设备平台小空间温度持续下降,反过来又进一步造成蒸发器蒸发压力降低、制热量严重衰减;低温季节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热水器的热泵主机退化为一只电热管。
如图1所示,建筑设计师、业主和社会对建筑物外立面视觉效果的追求,导致设备平台上空调主机被外立面百叶窗隐藏起来,风路后进前出的经典空调主机对楼外大气环境的排风受到阻碍、换热性能出现严重衰减;中速排风(7m/s以下)空调主机对设备平台外大气环境的排风受到阻碍,排风静压升高、排风速度降低、风量减少,已经减少的排风风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气流被百叶窗阻拦返回设备平台又被外换热器再次吸入造成气流短路,排风穿越外立面百叶窗射入环境大气扩散稀释效果受到严重抑制。致使空调主机夏天制冷运行时外换热器冷凝压力过高冷凝液过冷不足、冬天制热运行时外换热器蒸发压力过低制冷剂循环量大幅衰减,空调器作为热量搬运工的任务无法足额完成,设备平台上的空调主机性能相比实验室数据出现大幅降低。
双碳时代来临,又大大加速了空气能热水器的普及,家用中央空调主机和空气能热水器,目下已经成为精装房设备平台上的标准配置;归纳起来,处在双碳时代早期的经典家用中央空调主机和空气能热水器,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①设备平台上空调主机空气能热水器性能衰减
处在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后面的空调主机、空气能热水器主机对楼外大气环境的排风受到阻碍,排风穿越外立面百叶窗射入环境大气扩散稀释效果受到严重抑制,致使空调主机夏天制冷运行时外换热器冷凝压力过高冷凝液过冷不足、冬天制热运行时外换热器蒸发压力过低制冷剂循环量大幅衰减,空调器空气能热水器作为热量搬运工的任务无法足额完成,设备平台上的空调主机空气能热水器的热工性能相比实验室数据出现大幅降低。
②设备资源重复配置
空调主机与空气能热水器主机都是蒸汽压缩式制冷设备,不仅工作原理相同,其机电结构也十分相近,都是压缩机驱动的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连接而成的氟路系统,以及风机、水泵驱动的高温热源介质系统、低温热源介质系统。
在狭小的设备平台空间里,如此配置两套物理上相互独立的原理相同、结构相近的空调主机设备和热泵热水设备,是制冷设备资源的重复配置,是制冷设备资源的浪费。
③设备平台无效低效面积增加
双碳时代,家用中央空调主机和空气能热水器(包括主机和水箱),已经成为住宅设备平台上的标准配置;
住宅设备平台上由于空调主机、空气能热水器等设备作为独立单元需要分散布置,并且还要为采用后进前出、侧进侧出风路结构的空调主机的设置于后侧的外换热器预留进风通道,为空气能热水器主机蒸发器预留进风和出风通道,造成设备平台上中央空调主机、空气能热水器主机及水箱等设备之间距离增加,无效低效面积增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的设备平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包括壳体、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排风腔;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外换热器和压缩机;
每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外换热器负压腔,所述外换热器负压腔包括外换热器、部分壳体和背板;
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外换热器负压腔的排风口,所述排风口设有风机,所述排风口连通排风腔,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同侧设置;所述外换热器为外换热器负压腔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朝向壳体的短边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换热器为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或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至少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或者是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或者是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和所述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折线型。
所述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长边设置在水平风道中的竖直方向或接近于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V型、N型,或由至少2个垂直于翅片长边断面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连续布置构成。
优选地,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W型;优选地,所述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15°~110°。
优选地,所述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0°~90°。
优选地,所述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0°~60°。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的一侧为换热器进风面,另一侧为换热器出风面;出风面属于外换热器负压腔区域。
进一步地,进风气流的入射面为每一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进风气流与每一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上每一张翅片板尖部交角均为钝角;钝角β为97.5°~145°;进风气流以钝角β撞击每一张翅片板尖部,被翅尖板反射进入翅片间隙流向外换热器负压腔。
进一步地,进入每一个翅片间隙d的气流流量,等于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前后两张翅片板尖部在进风断面上的垂直距离δ所拦截的进风气流;
δ=d·sinα/2,其中α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
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前后两张翅片板翅尖部在进风断面上的垂直距离δ值为0.13d~0.7d之间。
优选地,翅片间隙气流速度为进风速度1/3,对应于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9°入射钝角β为109.5°。
进一步地,所述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由若干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或V型翅片管换热器中的一种或两种,与若干个隔板组合而成;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在垂直于翅片长边截面上呈锯齿状折线型。
进一步地,所述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N型,或由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与隔板和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构成的W型;或为由V型翅片管换热器与2个隔板和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与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之间的夹角γ的角度为0.5α;
所述隔板与V型翅片管换热器之间的夹角ε的角度为0.5α。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换热管平行于锯齿边;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组,正交套设于换热管。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与上下底板、左右侧板组合为外换热器负压腔。
换热管与上下底板平行或基本平行,与左右侧板呈斜交关系。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将换热风道分隔为前腔和后腔,前腔为进风腔,后腔连通风机组吸风口,为外换热器负压腔;
优选地,换热管与相邻的外换热器负压腔侧壁呈钝角。
进一步地,2个所述外换热器负压腔呈上下布置或左右并排布置。即,所述外换热器呈上下布置或左右并排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设置有至少2个排风口;每个排风口处均设有风机,构成风机墙。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采用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为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
优选地,所述背板设置有4或6个排风口;每个排风口处均设有风机,构成风机墙。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腔为具有单向出风口的空腔,包括竖向排风腔,或者由相互连通的竖向排风腔和横向排风腔组成;或者由相互连通的竖向排风腔和侧向排风腔组成;其中,所述横向排风腔设置在外换热器负压腔底板的下方或外换热器负压腔顶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腔的背板后侧设置用于安装包括空调压缩机、四通阀、膨胀阀和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或,在所述壳体的外换热器负压腔外部一侧设置用于安装包括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
所述气液分离器、空调压缩机、四通阀、外换热器、膨胀阀与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剂管路连通,组成空调系统制冷剂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段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所述导流板片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百叶窗片设置,或导流板片竖直设置且设有引导排风气流偏离空调主机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俯冲式排风段;所述俯冲式排风段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外凸式排风段;所述外凸式排风段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
进一步地,外换热器负压腔和排风腔的侧面设置用于放置包括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和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主机还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两路换热介质通道分别为空调主机的制冷剂通道和空调水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连接空调主机的氟路;所述空调水通道连接空调室内换热器。
一种设备平台,所述主机融合体设置于外廊式设备平台内,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朝向外廊式设备平台的外立面。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所述排风段比邻外廊式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俯冲式排风段;所述俯冲式排风段比邻外廊式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设置;俯冲式排风段的导流板片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百叶窗片。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所述外廊式设备平台的外立面百叶窗上设置有匹配排风段的开口结构;所述排风段嵌入所述百叶窗开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外凸式排风段;所述外廊式设备平台的外立面百叶窗上设置有匹配外凸式排风段的开口结构;所述外凸式排风段嵌入所述百叶窗开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百叶窗的开口结构为矩形,其长边平行于设备平台底边或侧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风机后置双风道主机融合体的有益之处是:
①构建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总成高效换热风路结构,提高本体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将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作为主机融合体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的基本单元,在融合体有限空间内,平行于主机进风口进风面方向设置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贴着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进风表面展开获得大面积的换热器总成通风表面,在大面积换热器总成通风表面上再二次展开获得巨大面积的翅片传热面。
本实用新型主机融合体在外换热器气流的中速进风→翅片刨刀梯次刨削分散减速→总和巨大通风面上巨量翅片换热面积S上热量交换→汇集加速→风机升压排入竖向排风腔→低位横向排风腔→高速排出的链式流程中,气流以风机为动力源、以巨量连续布置V字型换热器翅片刨刀为核心,构建了主机融合体内部高效换热的风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离心风机竖向布置,吸风口直面外换热器总成,降低了传统多联机风机吸入口之前的气流向上拐弯局部阻力,使气流线条在垂直于翅片长边的平面内以折线形式进出翅片间隙,并且产生了气流撞击翅尖拐弯、翅片间隙内流通截面扩张气流减速、流出翅片间隙拐弯加速等局部阻力;气流进出翅片间隙的局部阻力,大于翅片管换热器总成之前的进风段阻力和之后的出风段阻力,使翅片间隙对气流的“节流”作用更加明显,从而使翅片管外换热器总成表面的通风换热均匀性和换热强度得到改善提高。
本实用新型因为突破了传统多联机外换热器竖向通风换热的不均匀性问题,外换热器高度能够突破多联机1200mm左右的传统设计,提高到2000mm以上,提高了主机融合体本体能量密度。
②为配合设备平台外立面构建贯穿百叶窗风路创造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主机融合体排风口进风口同向设置、同侧设置、上下设置,为安装在设备平台上比邻外立面设置、配合设备平台外立面构建主机融合体贯穿外立面百叶窗风路结构准备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在主机融合体进风口面积:排风口面积≈2:1的设计概念下,排风速度达到进风速度2倍,排风动压头达到进风动压头的4倍,有效提高了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排风的速度和动能,有效提高了主机融合体排风射流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射入环境大气的射程和扩散稀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安装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的设备平台有益之处是:
①构建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的高效风路体系
本实用新型确立“平台外立面和主机融合体上中部中速进风、底部高速排风,进排风口同向同侧设置,进风面积:排风面积≈2:1”的气动布局,将空调热水器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的进风通道排风通道的主体段落纳入主机融合体本体内部,并构建出主机融合体设备平台侧进侧出的风路结构体系;
本实用新型中设备平台外立面进风面积:排风面积≈2:1的设计概念下,排风速度达到进风速度2倍,排风动压头达到进风动压头的4倍,有效提高了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排风的速度、动能和外排效果;
特别是本实用新型贴近设备平台地面的采用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的带有导流板片组的低位排风腔设计,能够与建筑外立面上惯常使用的装饰性百叶窗的倾斜百叶结构相契合,实现排风气流通过外立面倾斜百叶引导而向环境大气小角度俯冲扩散,既维护了百叶式建筑外立面防止风雨侵入设备平台的功能和装饰性,又有效提高了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排风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射入环境大气的射程和扩散稀释效果,根本解决了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造成的空调热水器主机性能严重衰减的问题。
②提高设备平台功率密度,减少设备平台占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机融合体,在融合体有限空间内,连续设置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展开大面积的换热器通风表面,在大面积换热器通风表面上再二次展开出巨大面积的翅片传热面,从而有效扩大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总成的翅片总和换热面积、降低换热器本体传热温差、提升蒸发压力降低冷凝压力,提升制冷空调系统制冷量和能效比,构建重负荷主机融合体。
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重负荷特质的主机融合体基础上,通过设备平台布局方式创新,压减主机融合体之间横向间距,将人行通道、维修通道、铜管电缆桥架通道实行“三道合一”,通过主机低位排风腔在设备平台低位设置抬升主机高度开发设备平台顶部闲置空间,从而大幅度压减设备平台上无效低效空间和通风盲区的占地面积,将设备平台平均制冷制热功率密度(即单位面积制冷量制热量)由现状11.6kw/㎡左右大幅度提高到25kw/㎡以上,提升100%以上,在同等制冷制热负荷下节约设备平台面积1/2以上。
③压减主机融合体进出风面占用的设备层外立面横向宽度
建筑外立面宽度是建筑物指标体系中仅次于建筑面积的重要资源,现状空调热水器主机进出风面占用建筑设备层外立面横向宽度过大,造成同层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通风采光、视觉沟通被阻断,已经成为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重组主机融合体本体内部两个外换热器及两个外换热器进出风路径,提高了空调热水器主机本体的功率密度,并且重组主机融合体本体与设备平台结构关系,大幅度压减低效无效空间,从而在相同建筑热负荷条件下大幅度压减了空调热水器主机进出风面所占用的建筑设备层外立面横向宽度,保证了同层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通风采光、视觉沟通。
④便利主机融合体检测维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机融合体,将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电气箱、风机等氟路电路组件,集中设置到外换热器总成排风腔外侧的压缩机腔;
本实用新型将主机融合体压缩机腔面板朝向设备平台里侧维修通道设置,极大便利了主机融合体检查维修:故障发生时,在设备平台里侧的维修通道上打开主机融合体压缩机腔面板,可能发生故障的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电气箱、风机等氟路电路组件,一览无余,检查维修非常便捷,解决了主机融合体(外机)与生俱来的历史性的检查维修难题。
本实用新型既消除百叶窗对外换热器排风的阻碍、有效贯通外换热器风路、保障主机融合体的热工性能,又保持维护了百叶窗外立面的装饰性,实现了设备平台外立面的装饰性、建筑物外立面视觉效果与主机融合体优良热工性能的完美统一。
附图说明
图1为风路后进前出户式中央空调主机因为设备平台百叶窗阻碍出风静压升高风量减少、部分出风回流到进风口的外换热器风路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三维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竖向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水平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1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运行气流纵向竖向剖视图;
图6为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空调主机运行时翅片间隙进口处“翅片刨刀”拦截进风气流、梯次刨削使之反射减速流入翅片间隙完成与翅片热交换之后排出翅片间隙的水平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1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系统原理图;
图9为实施例2的压缩机腔侧向设置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水平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3采用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水平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3采用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运行气流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4安装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的设备平台气流运行竖向剖视图;
图13为主机融合体低位条形出风口嵌入外立面百叶窗开口结构的设备平台气流运行竖向剖视图;
图14为后置风机墙侧向排风气流侧向飘射主机融合体的结构俯视图;
图15为后置风机墙侧向排风气流侧向飘射主机融合体的气流运行俯视图;
图16为安装后置风机墙侧向排风气流侧向飘射主机融合体的设备平台气流运行俯视图;
图17为后置风机墙侧向排风气流侧向飘射主机融合体夏季运行时设备平台外立面上进风面排风面分布示意图;
图18为设备平台安装侧向排风主机融合体夏季运行时建筑物竖向气流汇集并向上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纵向”、“长度”、“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定义:设定垂直于外廊式设备平台外立面的方向为纵向,平行于外廊式设备平台外立面的方向为横向。
实施例1
如图2~8所示,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
包括壳体1,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排风腔3;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外换热器2和压缩机41;
每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外换热器负压腔22,外换热器负压腔22包括外换热器2、部分壳体和背板21。
2个外换热器负压腔呈上下布置,即外换热器呈上下布置。
空调的外换热器2及外换热器负压腔22位于上部;空气能热水器的外换热器2及外换热器负压腔22位于下部。
背板21上设置有6个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排风口23,排风口23设有风机24,构成风机墙。风机24位于排风腔3内,风机24为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
每个外换热器负压腔对应1个排风腔3,即2个排风腔3呈上下布置。
每个排风腔3对应1个出风口31。
空调的外换热器负压腔22设有4个排风口23;空气能热水器的外换热器负压腔22设有2个排风口23。
排风腔3的背板后侧设置用于放置包括压缩机41、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和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4。
气液分离器、空调压缩机、四通阀、外换热器、膨胀阀与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剂管路连通,组成空调系统制冷剂循环回路。
排风口23连通排风腔3,排风腔3的出风口31与壳体的进风口11同侧设置;外换热器2为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进风口。
排风腔3的出风口31朝向壳体的短边侧。
排风腔3为具有单向出风口的空腔,由相互连通的竖向排风腔和横向排风腔组成;其中,横向排风腔设置在外换热器负压腔22底板的下方。
排风腔的出风口31连接俯冲式排风段33,契合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结构。
本实施例主机融合体的出风口31,与契合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结构的俯冲式排风段33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铆接方式,也可以采用法兰连接方式。
出风口31处设置俯冲式排风段33;俯冲式排风段33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34。俯冲式排风段33的导流板片34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设备平台的百叶窗片。
导流板片34用以约束、诱导排风气流的方向,对接外立面百叶窗。
本实施例的空调主机运行时,被离心风机升压送入排风腔的排风气流,自出风口高速(8m/s左右)射出,进入俯冲式排风段33,在俯冲式排风段33中设置的多只导流板片34的约束和诱导下,排风气流射线与百叶窗窗片呈现平行或接近平行状态,百叶窗窗片组对排风气流的拦截面积最小、拦截阻力最低,排风气流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的百叶窗窗片组向外部环境大气高速排出,远射程扩散稀释。
如图6-7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本实施例的外换热器2为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由4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组成;或由2个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40连续布置构成。V型翅片管换热器40由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组成。
如图7所示,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包括翅片板110和换热管115;多张互相平行并相隔一定间距的翅片板110组成翅片组;沿垂直于翅片板110所在平面的方向穿过换热管115。
换热管115连接莲花头集气管133和氟路134。
在各个V型顶点处的莲花头集气管133与V型翅片管换热器40一一对应设置,一套莲花头集气管133服务构成V型的2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
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折线型,更具体的,为W型;
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的翅片长边设置在竖直方向或接近于竖直方向。
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15°~11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案,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0°~9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案,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0°~60°。
如图6所示,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的一侧为换热器进风面,另一侧为换热器出风面;出风面属于外换热器负压腔22区域。
进风气流的入射面为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中的每一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进风气流与每一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上每一张翅片板110的尖部交角均为钝角β;钝角β为97.5°~145°;进风气流以钝角β撞击每一张翅片板110的尖部,被翅尖板反射进入翅片间隙流向外换热器负压腔22。
进入每一个翅片间隙d的气流流量,等于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前后两张翅片板尖部在进风断面上的垂直距离δ所拦截的进风气流;
δ=d·sinα/2,其中α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
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前后两张翅片板翅尖部在进风断面上的垂直距离δ值为0.13d~0.7d之间。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翅片间隙气流速度为进风速度1/3,对应于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顶角α为39°入射钝角β为109.5°。
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的主机融合体的进风口11、外换热器2、外换热器负压腔22、风机24、排风腔3和出风口31构成了外换热器后置、风机和排风腔前置的递进布局的进出风路。
本实施例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创造性重构家用空调主机外换热器结构、外换热器风路结构、空调主机结构,为空调主机与设备平台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①空调主机结构设计创新
对比经典家用空调主机,本实施例的主机融合体的核心特征是:具有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冷剂循环系统,采用具有超大换热面积的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在整机结构中将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前置、将风机墙、排风腔后置及出风口前置。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的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由4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组成的W型结构;或者是由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W型结构;或者是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和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W型结构;翅片管外换热器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折线型。
本实施例在主机融合体有限空间内,平行于空调主机进风口进风面方向,上下分别设置设置至少1个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贴着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进风面展开获得大面积的外换热器通风面,在大面积外换热器通风面上再二次展开获得巨大面积的翅片传热面,从而有效扩大外换热器的翅片总和换热面积S、降低外换热器本体传热温差⊿t、提升蒸发压力降低冷凝压力、提升制冷空调系统制冷量Q和能效比COP。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设置空调主机和热水器主机2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外换热器的进风口、外换热器总成、风机墙、排风腔、排风腔的出风口,形成2个独立的外换热器风路。
本实施例设置呈上下布置的2个外换热器负压腔22,每个外换热器负压腔22均由底板、侧板25、背板21、外换热器2和顶板(即壳体1的顶板)组合而成,其中上方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底板与下方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顶板合二为一,共用同一张隔板。
背板21相对横向连续设置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设置,背板21上设置有外换热器负压腔排风口23,外换热器负压腔排风口23对应于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的吸风口;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吸风口朝向外换热器2。
横向布置的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是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进风口;在每一个背板21外侧设置离心风机的排风腔3,排风腔3的出风口31面积为外换热器负压腔22进风面面积的15~60%。;
本实施例在排风腔3的背板后侧设置压缩机腔4,安置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压缩机41、四通阀、膨胀阀等氟路组件及电气箱等电路组件。
②主机融合体外换热器进出风场设计创新
本实施例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进风口11、外换热器负压腔22、排风腔3及排风腔的出风口31,构成了外换热器前置、风机和排风腔后置的进出风路,构建路径短、阻力低、风量大、换热强度高的外换热器进出风场。
如图8和9所示,本实施例每一只外换热器通风换热运行时,自进风口11到出风口31,以离心风机为动力,换热气流经历两次静压-动压转换,第一次静压-动压转换实现离心风机吸风口气流高速吸入,第二次静压-动压转换实现排风腔的出风口31气流高速排出;并且,本实施例进出换热器的翅片间隙的气流线条,是两次拐弯的折线型气流线条,位于垂直于翅片长边的平面内,而不是位于平行于翅片的平面内;这两点,是本实施例两只外换热器总通风换热过程的最本质的运动特征。
本实施例每一只外换热器,通过相应风机墙上多只离心风机运行建立进出风场:风机墙上6只离心风机抽排外换热器负压腔内的空气产生腔内负压,拉动0Pa静压(表压)下的环境空气以中速(4m/s左右)自进风口进入主机融合体内部,通过多片翅片刨刀梯次刨削主体进风气流实现进风气流分散减速,低速(2m/s以下)流过外换热器的翅片间隙完成热量交换,之后进入外换热器负压腔,再汇集加速,气流高速流入全路径压力最低(表压为负值)的离心风机吸风口,完成第一次空气静压-动压转换;高速流入离心风机吸风口的气流,被风机升压送入相对大气环境为正压的排风腔,在排风腔正压作用下自排风腔出风口高速(8m/s左右)射入大气环境扩散稀释;本实施例换热气流自主机进风口到排风口,以离心风机为动力,经历两次静压-动压转换,实现离心风机的高速吸入和排风腔的高速排出。
本实施例的空调主机运行时,气流进出翅片间隙并在翅片间隙低速流动的微观过程是外换热器进出风场的重要环节。
在气流入口E-E断面处,自设备平台外立面涌入的4m/s左右的中速气流以均匀的层流形式推进到翅片间隙进口断面F-F处,在F-F处进风气流线条与间隙后侧翅片成钝角关系,间隙后侧翅片作为“刨刀”从进风主体气流中“刨”出一片气流塞入翅片间隙;在F-F处被“翅片刨刀”刀尖拦截“刨”出来的主体进风气流,以钝角撞击间隙后侧翅片“刨刀”刀尖,被间隙前侧翅片反射之后在翅片间隙中扩散、减速;被“翅片刨刀”刨出来的经过碰撞扩散减速的1.5m/s左右气流在负压腔负压拉动下,克服翅片间隙通道的阻力流出翅片通道;抵达翅片间隙出口G-G断面处的低速气流,在负压腔负压拉动下再次加速为4m/s左右的中速气流,在H-H断面处汇集排出。
本实施例的空调主机运行时,在蒸发器冷凝器管路内制冷剂与管路外翅片间隙空气气流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实现能量耦合。
本实施例在制冷剂一侧,通过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循环,并通过循环过程中制冷剂的高效率相变换热,以耦合上述低温空气环境中蒸发器吸热和高温空气环境中冷凝器放热。
本实施例在排风腔3的背板后侧设置用于放置包括压缩机41、气液分离器42、四通阀43、膨胀阀45和电气箱,以及动力电缆信号线电气箱等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4。
本实施例的主机融合体,2段式翅片管换热器总成、2段式外换热器负压腔2均以中间隔板38隔开、各自贯通形成独立风路,2个排风段出风口直指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窗片间隙,构建路径短、阻力低、风量大、换热强度高的外换热器总成气流路径结构,分别服务空调主机外换热器总成和空气能热水器外换热器总成。
本实施例对外换热器的进风气流路径和排风气流路径,实现了大跨度结构性创新。
本实施例在制冷剂侧以压缩机41为动力驱动制冷剂闭路循环,以及循环过程中制冷剂高效率相变换热,以实现对上述主体设备2个外换热器与翅片间隙气流热量交换过程的能量耦合。
本实施例在压缩机腔安置空调和空气能热水器的2套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压缩机41、四通阀、膨胀阀、气液分离器等制冷回路元件及动力电缆信号线电气箱等电路组件。
本实施例的主机融合体在制冷剂侧以压缩机41为动力驱动制冷剂闭路循环,以及循环过程中制冷剂高效率相变换热,以实现对上述主机融合体2个外换热器总成与翅片间隙气流热量交换过程的能量耦合。
这些制冷剂循环系统与外换热器2、制冷剂连接管、室内机换热器等组件按照压缩机41-四通阀-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压缩机41的顺序,组成空调制冷循环回路、空气能热水器制冷循环回路;压缩机41作为制冷循环回路动力,在冷凝器蒸发器管路中分别建立制冷剂的高低压状态,驱动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和反复相变实现“热量搬运”,即空调制冷系统通过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管路内蒸发吸热再通过铜管上涨接的巨大翅片吸热面积吸收翅片间隙流动的低温环境空气的热量,通过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管路内冷凝放热再通过铜管上涨接的巨大翅片放热面积向翅片间流动的高温环境空气放出热量,实现热量从空调蒸发器所在低温环境向冷凝器所在高温环境的迁移;空气能热水器制冷剂循环系统通过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管路内蒸发吸热再通过铜管上涨接的巨大翅片吸热面积吸收翅片间隙流动的大气环境空气的热量,通过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水箱内冷凝器管路内冷凝放热,实现热量从热水器蒸发器所在大气环境向冷凝器所在高温热水环境的迁移。
本实施例主机融合体,可以各自独立运行,即2套制冷剂循环系统可以同步运行也可以异步运行。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都是外换热器总成及负压腔前置、离心风机及排风腔后置的双制冷系统融合主机。
本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双制冷系统为空调系统和空气能热水器系统,并且将压缩机腔设置在主机融合体负压腔排风腔的侧面;本实施例由于压缩机腔侧向设置,增加了主机融合体的横向宽度、减少了纵向厚度,更适合纵向深度较小的住宅设备平台。
实施例3
如图10-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原理结构相同,都是外换热器总成及负压腔前置、离心风机及排风腔后置的双制冷系统融合主机。
本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外换热器2为由三片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和隔板39组合而成的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其中两片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组成V型翅片管换热器40,可以是两片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端板连接组成V型翅片管换热器40,也可以是若干片单排管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成V型而后再拼装成为复合V型翅片管换热器;另一片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独立设置于V型翅片管换热器外侧,与V型翅片管换热器之间设置有隔板39,隔板39与翅片管换热器之间空间为翅片管换热器的排风腔3,连通外换热器负压腔22。
隔板39与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37之间的夹角γ的角度为0.5α;
隔板39与V型翅片管换热器40之间的夹角ε的角度为0.5α。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在垂直于翅片长边截面上呈锯齿状。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的换热管平行于锯齿边;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板组,正交套设于铜管。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与上下底板、左右侧板组合为外换热器负压腔。外换热器负压腔22均由底板、侧板、背板21、外换热器2和顶板(即壳体1的顶板)组合而成,其中上方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底板与下方外换热器负压腔22的顶板合二为一,共用同一张隔板。
换热管与上下底板平行或基本平行,与左右侧板呈斜交关系。
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将换热风道分隔为前腔和后腔,前腔为进风腔,后腔连通风机组吸风口,为外换热器负压腔22;
换热管与相邻的外换热器负压腔侧壁呈钝角。
本实施例由于采用V+1结构的三片式翅片管换热器总成,与单V型翅片管换热器相比,换热面积加大,满足较大制冷量空调系统的需要。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设备平台,定义以垂直设备平台外立面为纵向,平行外立面为横向。
本实施例设备平台上横向间隔安装实施例1的主机融合体,进风口排风口均朝向外立面,即将进风气流方向设置为纵向,垂直进风气流方向的进风面设置为横向。
本实施例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设备平台,针对空调空气能热水器主机及设备平台的能量密度低、设备平台占用建筑外立面横向宽度过大两大问题,重新定义和重组空调空气能热水器主机融合体结构及外换热器风路体系:
①采用高功率密度空调空气能热水器主机融合体
本实施例采用实施例1所述主机融合体,将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作为主机融合体的空调热水器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的基本单元,在主机融合体有限空间内,沿着横向设置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贴着水平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进风表面展开获得大面积的换热器总成通风表面,在大面积换热器总成通风表面上再二次展开获得巨大面积的翅片传热面,从而有效扩大主机融合体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的翅片总和换热面积、降低换热器本体传热温差、提升蒸发压力降低冷凝压力、提升制冷空调系统制冷量和能效比,使外换热器总成及主机具有高功率密度的特质。
②重组外换热器总成风路,开发设备平台闲置低效空间
本实施例在设备平台上,横向比邻安置主机融合体,主机融合体将空调热水器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的进风通道排风通道的主体段落纳入主机本体内部;主机融合体进出风口直面设备平台外立面;本实施例主机融合体直接从外立面引入新风,在增加制冷量的同时撤销了传统设备平台上绕过前排主机给后排空调主机纵向横向送风配风风道,压减了设备平台低效无效空间。
本实施例主机排风采用下出风模式,外换热器出风从外换热器总成底盘下方通道直排外立面外侧环境大气;本实施例抬高外换热器总成高度至设备平台顶部冗余空间;
本实施例大幅压减主机模块横向间隔到100mm左右,横向间隔只须满足主机融合体纵向拉出、纵向送入的需求;
本实施例在设备平台内墙与横向布设的主机融合体之间,设置有人行通道维修通道;维修通道上方,设置用来安置空调系统内外机连接铜管的桥架,以及主机融合体动力电缆和信号线的桥架,实现人行通道维修通道桥架通道“三道合一”;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创新,开发设备平台闲置低效空间。
本实施例设备平台运行时,主机融合体的两个外换热器负压腔竖向设置后倾式离心风机运行,抽排相应V型外换热器总成负压腔内的空气,在腔内产生负压,拉动环境空气穿越设备平台外立面进入主机融合体内部;外部环境空气进入主机融合体内部后,在空调热水器两个外换热器总成翅片刨刀梯次刨削作用下分散减速,低速流过V型外换热器翅片间隙,实现环境空气与外换热器铜管内制冷剂的热量交换;换热之后的环境空气进入对应负压腔,再进一步汇集加速,流入压力最低的风机吸风口,被风机升压穿越竖向排风腔、低位排风腔和外立面,高速射入环境大气扩散稀释。
实施例5
如图13所示,一种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设置于外廊式设备平台内,排风腔3的出风口31朝向外廊式设备平台5的外立面。以垂直设备平台外立面为纵向,平行外立面为横向。
本实施例的空调主机与实施例1相似,都是采用外换热器前置、风机和排风腔后置的物理结构;本实施例的空调主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出风口31设置与其形状相适配的外凸式排风段35;外凸式排风段35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34。
外廊式设备平台5的外立面百叶窗上设置有匹配的外凸式排风段35的开口结构36。外凸式排风段35嵌入百叶窗52的开口结构36。空调主机运行时,出风口31的排风穿越百叶窗52的开口结构直排环境大气。
本实施例具有实施例4的全部优点,并且由于嵌入百叶窗52的开口结构36的外凸式排风段35的边框和导流板片34不再隐匿于百叶窗52后方,而是直面外部环境,成为可视的设备平台外立面的一部分,外凸式排风段35的边框和导流板片34本身也具有装饰性,使得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增加结构变化和色彩变化,达成更好的装饰视觉效果;嵌入百叶窗的外凸式排风段35与百叶窗的开口结构36之间,可以不做刚性连接,使外凸式排风段35悬空于百叶窗的开口结构36或者软连接于百叶窗的开口结构,以避免空调主机噪声的传递和放大。
实施例6
如图14-18所示,本实施例后置风机墙侧向排风气流侧向飘射空调空气能热水器融合的主机融合体,其压缩机腔设置在外换热器负压腔的背板后侧,即压缩机腔后置,其竖向条形的出风口31连通侧向排风段35,侧向排风段35内带有侧向导流板片组,导流板片34竖直设置且设有引导排风气流偏离空调主机的角度,即导流板片组小角度指向背向主机融合体一侧;
本实施例设备平台,外立面设置有百叶窗52,百叶窗52上贴近侧墙预留能够自由容置空调主机侧向排风段的竖向条形开口结构;安装主机融合体时,将其侧向排风段嵌入百叶窗预留的竖向条形开口结构36;
本实施例设备平台运行时,主机融合体正压排风腔将换热后空气高速排入侧向排风段,在侧向排风段中导流板片组的约束、诱导下,从水平方向看排风气流侧向飘射,排风气流脱离设备平台正前方空间,避免排风气流回流本机设备平台,同时避免排风气流自本设备平台排出之后被下方比邻设备平台吸入(冬季)或被上方比邻设备平台吸入(夏季)。从竖直方向看,建筑物若干层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排风气流在水平面内小角度侧向飘射,然后在主机融合体后侧外空间竖直方向聚集,夏季热气流向上运动,冬季冷气流向下运动,脱离设备平台竖向空间,离开设备平台扩散稀释。
传统高层建筑物特别是高层住宅楼,在冬(夏)季外换热器对环境大气通风运行时,由于设备平台外立面既存在着小面积排风区正压高速对外排风又同时存在着大面积进风区微负压低速吸入环境空气,出现了对外排风在大气中扩散稀释同时又有部分稀释后排风回流外立面的现象,造成设备平台外立面冷(热)风贴附导致主机融合体性能劣化的问题:
冬季,各层设备平台外换热器排出的冷风在其外立面正前方扩散稀释并且部分回流,从竖直方向看出现多层设备平台排出的冷风整体性向下运动汇聚,首尾相接,串珠成链,越串越多,覆盖设备平台外立面,致使下层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吸入上方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排出的冷风,降低蒸发温度、降低制冷剂循环量,劣化主机融合体的制热性能;
夏季,各层设备平台外换热器排出的热风在其外立面正前方扩散稀释并且部分回流,从竖直方向看出现多层设备平台排出的热风整体性向上运动汇聚,首尾相接,串珠成链,越串越多,覆盖设备平台外立面,致使上层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吸入下方设备平台主机融合体排出的热风,抬高冷凝温度、降低冷凝液过冷度,劣化主机融合体制冷性能;
本实施例各层主机融合体换热后空气在侧向排风段中导流板片组的约束、诱导下,侧向高速飘射到压缩机腔后侧的外侧空间,排风气流脱离设备平台正前方空间,杜绝排风气流回流本机设备平台,同时杜绝排风气流自本设备平台排出之后被下方比邻设备平台吸入(冬季)或被上方比邻设备平台吸入(夏季)的风险。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排风腔;所述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外换热器和压缩机;每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外换热器负压腔,所述外换热器负压腔包括外换热器、部分壳体和背板;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外换热器负压腔的排风口,所述排风口设有风机,所述排风口连通排风腔,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同侧设置;所述外换热器为外换热器负压腔的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换热器为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或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包括至少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或者是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或者是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和所述由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弯曲而成的V型翅片管换热器组成;所述水平截面V字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折线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由若干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或V型翅片管换热器中的一种或两种,与若干个隔板组合而成;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在垂直于翅片长边截面上呈锯齿状折线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N型,或由垂直于翅片长边的断面为V型翅片管换热器与隔板和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构成的W型;或为由V型翅片管换热器与2个隔板和2个平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2个所述外换热器负压腔呈上下布置或左右并排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2个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均连通空调系统压缩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2组设置于壳体内的2个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分别连通空调系统压缩机和空气能热水器主机压缩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设置有至少2个排风口;每个排风口处均设有风机,构成风机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采用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为后倾式外转子离心风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腔为具有单向出风口的空腔,包括竖向排风腔,或者由相互连通的竖向排风腔和横向排风腔组成;或者由相互连通的竖向排风腔和侧向排风腔组成;其中,所述横向排风腔设置在外换热器负压腔底板的下方或外换热器负压腔顶板的上方,所述侧向排风腔设置在外换热器负压腔侧板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段内设置有若干张导流板片;所述导流板片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设备平台的百叶窗片设置,或导流板片竖直设置且设有引导排风气流偏离空调主机的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腔的背板后侧设置用于安装包括空调压缩机、四通阀、膨胀阀和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或,
在所述壳体的外换热器负压腔外部一侧设置用于安装包括空调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阀、膨胀阀、电气箱的氟路电路组件的压缩机腔;
所述气液分离器、空调压缩机、四通阀、外换热器、膨胀阀与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剂管路连通,组成空调系统制冷剂循环回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融合体还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两路换热介质通道分别为空调主机的制冷剂通道和空调水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连接空调主机的氟路;所述空调水通道连接空调室内换热器。
16.一种设备平台,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主机融合体设置于外廊式设备平台内,所述排风腔的出风口朝向外廊式设备平台的外立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设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所述排风段比邻外廊式设备平台外立面百叶窗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设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排风段;所述外廊式设备平台的外立面百叶窗上设置有匹配排风段的开口结构;所述排风段嵌入所述百叶窗开口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设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的开口结构为矩形,其长边平行于设备平台底边或侧边。
CN202322136717.6U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Active CN220552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6717.6U CN220552024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6717.6U CN220552024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24U true CN220552024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4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6717.6U Active CN220552024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2927A (zh) * 2023-08-09 2023-12-12 广州万二二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2927A (zh) * 2023-08-09 2023-12-12 广州万二二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3969B (zh) 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
CN220552024U (zh)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WO2024235327A1 (zh) 一种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及其空调主机和空调系统
CN116608512A (zh) 一种具有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调主机及其空调主机系统和设备平台
CN221005315U (zh) 一种风机后置单风道双制冷系统融合主机及设备平台
CN221324586U (zh) 一种负压腔排风腔互补设计重负荷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116734357A (zh) 一种双风道空调和空气能热水器融合的主机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213810906U (zh) 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
CN117190302A (zh) 一种负压腔排风腔互补设计重负荷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219841602U (zh) 一种多只负压腔沿长边设置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219841601U (zh) 带竖向v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调主机及其系统和设备平台
CN219756527U (zh) 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及其多系统重负荷空调主机和设备平台
CN116576514A (zh) 一种采用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空调主机的外廊式设备平台
CN219841603U (zh) 一种立体送风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220601645U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双风道制冷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220852420U (zh) 一种双风道空调和空气能热水器融合的主机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220552011U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220453820U (zh) 一种采用前置风机墙排风腔小面积排风口的空调主机及设备平台
CN220552013U (zh) 一种单通道风路的空调热水器融合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220669645U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单风道制冷设备及设备平台
CN220649205U (zh) 一种锯齿状折线型翅片管换热器总成及其空调主机和设备平台
CN220103273U (zh) 一种翅片管换热器及其空调主机和系统、设备平台
CN116857725A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的主机设备及其设备平台
CN116857726A (zh) 一种进风面排风面正交设置的空调主机及其设备平台
CN117212927A (zh) 一种风机后置双风道双制冷系统主机融合体及其设备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