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恒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温恒湿装置。
背景技术
恒温恒湿试验箱也称恒温恒湿试验机、恒温恒湿实验箱、可程式湿热交变试验箱、恒温机或恒温恒湿箱,用于检测材料在各种环境下性能的设备及试验各种材料耐热、耐寒、耐干、耐湿性能。适合电子、电器、手机、通讯、仪表、车辆、塑胶制品、金属、食品、化学、建材、医疗、航天等制品检测质量之用。恒温恒湿试验箱都会安装有水箱,由于水箱是在恒温恒湿试验箱的内部,用户并不清楚水箱是否已经用完,用户需要经常打开恒温恒湿试验箱查看水箱内的水量,导致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恒温恒湿试验箱中的水箱难于被用户查看水量,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三水位传感器、显示器和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水箱,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均设于所述水箱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均与所述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水箱的上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水箱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水箱的底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预设高度。
优选地,所述预设高度为2cm。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输出管,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下部连接,所述输出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主体内的水路系统连接。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主体,所述进水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伸出所述主体,用于与外界水路连接,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一阀门开关,所述第一阀门开关设于所述进水管,且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二阀门开关,所述第二阀门开关设于所述输出管,且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二阀门开关位于第一连接处与第二连接处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处为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管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连接处为所述输出管与所述水箱的下部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进水管。
优选地,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万向轮,至少两个所述万向轮设于所述主体的底部。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两个。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上述恒温恒湿装置之后,由于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和第三水位传感器均与显示器电连接,用户可以通过观察显示器显示水箱内的水位显示情况,进而了解水箱内的水量,从而用户不需要打开恒温恒湿装置查看水箱内的水量,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恒温恒湿试验箱中的水箱难于被用户查看水量,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恒温恒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恒温恒湿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主体1、第一水位传感器21、第二水位传感器22、第三水位传感器23、显示器3;水箱11、进水管12、第一端121、第二端122、第一阀门开关13、第二阀门开关14、万向轮15、输出管16、水泵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21、第二水位传感器22、第三水位传感器23、显示器3和主体1,所述主体1内设有水箱11,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1、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2和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均设于所述水箱11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1、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2和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均与所述显示器3电连接,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2位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1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之间,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1位于所述水箱11的上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位于所述水箱11的下部。
由于第一水位传感器21、第二水位传感器22和第三水位传感器23均与显示器3电连接,用户可以通过观察显示器3显示水箱11内的水位显示情况,进而了解水箱11内的水量,从而用户不需要打开恒温恒湿装置查看水箱11内的水量,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恒温恒湿试验箱中的水箱难于被用户查看水量,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与所述水箱11的底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预设高度。用户可以通过在显示器3中观察到第三水位传感器23的情况,进而确认是否需要对水箱11进行补充水。
具体地,所述预设高度为2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输出管16,所述输出管16的一端与所述水箱11的下部连接,所述输出管16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主体1内的水路系统连接。水箱11与主体1内的水路系统是通过输出管16进行连接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进水管12,所述进水管12设于所述主体1,所述进水管12具有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所述进水管12的第一端121伸出所述主体1,用于与外界水路连接,所述进水管12的第二端122与所述输出管16连通。水箱11没有水或者水箱11内的水量不够,通过进水管12将外界的水引入,流向输出管16,进而流入主体1内的水路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一阀门开关13,所述第一阀门开关13设于所述进水管12,且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电连接。当水箱11内的水位低第三水位传感器23,第三水位传感器23会发出第一电信号,第一阀门开关13接收到第一电信号,之后打开阀体,以使进水管12是处于导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第二阀门开关14,所述第二阀门开关14设于所述输出管16,且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23电连接,所述第二阀门开关14位于第一连接处与第二连接处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处为所述进水管12的第二端122与所述输出管16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连接处为所述输出管16与所述水箱11的下部的连接处。当水箱11内的水位低第三水位传感器23,第三水位传感器23会发出第一电信号,第二阀门开关14接收到第一电信号,之后关闭阀体,让进水管12的水不向水箱11流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水泵17,所述水泵17设于所述进水管12。水泵17主要是增加进水管12内的水输出的水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万向轮15,至少两个所述万向轮15设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用户可以通过万向轮15推动恒温恒湿装置,方便移动。
具体地,至少两个所述万向轮15的数量为两个。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