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6440U -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 Google Patents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36440U CN220436440U CN202322305803.5U CN202322305803U CN220436440U CN 220436440 U CN220436440 U CN 220436440U CN 202322305803 U CN202322305803 U CN 202322305803U CN 220436440 U CN220436440 U CN 2204364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ing
- membrane pressure
- battery
- starting
- warning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包括设置于巷道无电源需照明处的照明灯,照明灯两侧的巷道地面分别埋设有第一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的距离均为30±5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相互并联并作为启动单元的一部分,启动单元与照明控制单元串联后接入蓄电池;蓄电池布置在照明灯处。启动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以及启动继电器的常开接点;照明控制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启动继电器的线圈、照明灯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行人或车辆接近照明灯30米左右时就发光,保障通行安全,避免声控灯因噪声干扰导致照明灯无序接通;无人无车经过时照明灯关闭,更换电池或为蓄电池充电的周期大幅延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井下警示灯。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巷道缺少自然光,依靠照明灯照明。某些位置不方便接线,如采区顺槽工作面上下平巷往往没有照明设备,容易造成过往的人员或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如碰撞巷道内停放的设备或车辆。为此,需要在这些位置设置电池供电的警示灯,避免发生碰撞事故。另外,井下时有临时存放的物品,这些物品有时会占据部分通行空间,尤其是这些物品散落甚至倒塌后,会对通行安全带来危害。
警示照明灯长期发光,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使用较为麻烦;如果未能及时更换电池,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加大电池电量能够延长电池供电时间、延长更换电池的周期,缓解经常更换电池的麻烦,但加大电池电量就需要增加电池成本,以及增大电池的重量(越重越不便携,不方便更换)。
另外一种技术思路是采用声控灯。采用声控灯,有声音时警示灯才亮起,无声音时关闭,从而无须保持警示灯持续开启,节约电量。这种看起来完美的技术思路在井下实际上行不通,原因是:1、井下作业时噪声较大,导致声控灯刚灭即亮,没有节电意义。2、远离作业区域、远离噪音源的地方,虽然噪音较小,但车辆需要接近警示灯时,警示灯才会亮起;如果此时车辆需要躲避停放在照明灯附近的设备,可能来不及。因而,声控方案在井下实用价值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或人员接近警示灯至预定距离时,警示灯自动亮起以防发生碰撞事故,且能够自动关闭以节约电能、不受噪音干扰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包括设置于巷道无电源需照明处的照明灯,照明灯两侧的巷道地面分别埋设有第一薄膜压力开关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的距离均为30±5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相互并联并作为启动单元的一部分,启动单元与照明控制单元串联后接入蓄电池;蓄电池布置在照明灯处。
照明灯设置在巷道顶板上。启动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薄膜压力开关、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以及启动继电器的常开接点;照明控制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启动继电器的线圈、照明灯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
启动单元和照明控制单元之间还串联有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通电延时断开的时间为1分钟。
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低电压报警器,低电压报警器具有用于发出蜂鸣音的扬声器。
警示灯,连接蓄电池和电控装置,电控装置连接有两个薄膜压力开关,布置在警示灯两侧地面下方,当有车辆经过 时,启动延时关闭的电路,警示灯亮起两分钟时间,然后自动关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通过设置在照明灯两侧30米左右的巷道地面上设薄膜压力开关,当有行人或车辆经过时(接近照明灯时)照明灯接通,保障通行安全,避免噪声干扰导致照明灯无序接通;无人无车经过时照明灯关闭,从而节省蓄电池的电量。由于通常情况下,无人无车经过的时间是有人或有车经过的时间的至少数倍(甚至几十倍),因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更换电池或为蓄电池充电的周期大幅延长,避免频繁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麻烦。
车辆在巷道内最高速度不得超过30公里每小时(很多矿井规定的速度上限是20公里每小时),30公里每小时车速的安全刹车距离约为9.5米(当然未必照明灯的设置位置都需要车辆刹车),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的距离均为30±5米,提供了安全而充分的减速通过或者刹车的距离,确保车辆通过的安全性。
照明灯位于高处,既能全面照亮巷道内的通行路线,又避免人眼直视照明灯妨碍视觉。
启动单元和照明控制单元的具体结构,一方面保证了第一薄膜压力开关或第二薄膜压力开关被行人或车辆触发后,照明灯能够持续照明1分钟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照明灯能够延时后关闭,避免照明灯常亮浪费电能。
低电压报警器设置的报警电压略低于蓄电池的正常电压,用于在蓄电池的电量下降到无法正常照明之前,预先提醒工作人员更换蓄电池。路过的井下工作人员听到蜂鸣音后可以及时通报维护人员前来更换蓄电池对蓄电池进行拆卸充电并装回的维护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包括设置于巷道无电源需照明处的照明灯1,照明灯1两侧的巷道地面2分别埋设有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两个薄膜压力开关(即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优先接通压力为25±5千克,远低于正常人的体重,在人员或车辆经过时既能保证触发照明,又避免接通压力过低造成容易误开灯的现象。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1的距离D均为30±5米(包括两端值,优选30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相互并联并作为启动单元的一部分,启动单元与照明控制单元串联后接入蓄电池5;蓄电池5布置在照明灯1处。
通过设置在照明灯1两侧30米左右的巷道地面2上设薄膜压力开关,当有行人和车辆经过时照明灯1接通,保障通行安全,避免噪声干扰导致照明灯1无序接通;无人无车经过时照明灯1关闭,从而节省蓄电池5的电量。由于通常情况下,无人无车经过的时间是有人或有车经过的时间的至少数倍(甚至几十倍),因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更换电池或为蓄电池5充电的周期大幅延长,避免频繁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麻烦。
车辆在巷道内最高速度不得超过30公里每小时(很多矿井规定的速度上限是20公里每小时),30公里每小时车速的安全刹车距离约为9.5米(当然未必照明灯1的设置位置都需要车辆刹车),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1的距离均为30±5米,提供了安全而充分的减速通过或者刹车的距离,确保车辆通过的安全性。
照明灯1设置在巷道顶板上。照明灯1位于高处,既能全面照亮巷道内的通行路线,又避免人眼直视照明灯1妨碍视觉。巷道顶板为常规技术,图未示。
启动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以及启动继电器的常开接点6;
照明控制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启动继电器的线圈7、所述照明灯1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8;
启动单元和照明控制单元之间还串联有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9,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9通电延时断开的时间为1分钟。
启动单元和照明控制单元的具体结构,一方面保证了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或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被行人或车辆触发后,照明灯1能够持续照明1分钟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照明灯1能够延时后关闭,避免照明灯1常亮浪费电能。
车辆在巷道内通行速度通常较低,最高不超过30公里每小时,但也会高于步行速度。即便是行人步行,以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通过60米距离也仅需要43秒左右,1分钟的时间足够行人和车辆通过该处路段,从而提供充足的照明时间。
蓄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低电压报警器10,低电压报警器10具有用于发出蜂鸣音的扬声器。扬声器为常规部件,图未示。
低电压报警器10设置的报警电压略低于蓄电池5的正常电压,用于在蓄电池5的电量下降到无法正常照明之前,预先提醒工作人员更换蓄电池5。路过的井下工作人员听到蜂鸣音后可以及时通报维护人员前来更换蓄电池5对蓄电池5进行拆卸充电并装回的维护作业。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安装在井下无电源但需要照明之处,尤其是巷道弯折处以及临时放置的物品11处。临时放置的物品11可能出现零乱甚至倒塌的现象,尤其需要注意防范。蓄电池5优选集成在保护罩内,照明灯1优选固定在保护罩上,薄膜压力开关以外的启动单元和照明灯1以外的照明控制单元优选封装在电路板上并装入保护罩内。保护罩为带有穿线孔的普通盒体,图未示。
将保护罩及照明灯1安装在巷道顶板上或者通过支架或支撑杆安放在巷道内,支架或支撑杆可以支撑于地面,也可以安装在巷道侧壁上。将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分别埋设于照明灯1两侧的地面下方。各薄膜压力开关的接线沿巷道侧壁及顶板铺设并延伸入保护罩。
使用中,当有人员或车辆经过第一薄膜压力开关3或第二薄膜压力开关4时,启动单元接通,启动继电器的线圈7、照明灯1以及时间继电器的线圈8同时得电,照明灯1发光指引人员或车辆安全通过,启动继电器的线圈7得电后,启动单元中的启动继电器的常开接点6闭合,使得照明控制单元串联持续保持得电状态。
时间继电器的线圈8得电后,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9在延时一分钟后断开,避免照明灯1持续照明,节省电能。当然,根据井下实际工况可以相应调整采用的时间继电器,调整延时断开的延时时长。长期工作后,蓄电池5的电量在耗尽前,蓄电池5的电压会下降,根据所采用的蓄电池5的具体特性决定低电压报警器10的报警电压,当蓄电池5电压下降到报警电压后,低电压报警器10通过扬声器发出蜂鸣音,维护人员得到路过本实用新型处的人员的通报后,及时对蓄电池5进行更换或充电,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持续正常工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如,将第一薄膜压力开关或第二薄膜压力开关替换为一组相互并联的小的薄膜压力开关(并联设置多个)并埋设于巷道地面,此类效果相同的常规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包括设置于巷道无电源需照明处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照明灯两侧的巷道地面分别埋设有第一薄膜压力开关和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距离照明灯的距离均为30±5米,两个薄膜压力开关相互并联并作为启动单元的一部分,启动单元与照明控制单元串联后接入蓄电池;蓄电池布置在照明灯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其特征在于:照明灯设置在巷道顶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其特征在于:启动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薄膜压力开关、第二薄膜压力开关以及启动继电器的常开接点;
照明控制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启动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照明灯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
启动单元和照明控制单元之间还串联有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延时断开的常闭接点通电延时断开的时间为1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低电压报警器,低电压报警器具有用于发出蜂鸣音的扬声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05803.5U CN220436440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305803.5U CN220436440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36440U true CN220436440U (zh) | 2024-02-02 |
Family
ID=8969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305803.5U Active CN220436440U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36440U (zh) |
-
2023
- 2023-08-28 CN CN202322305803.5U patent/CN22043644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61957B1 (ko) | 풍력발전을 이용한 안전운전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2098851A (zh) | 一种自感应分段开关的路灯系统 | |
CN220436440U (zh) | 井下安全警示灯机构 | |
CN205396122U (zh) | 预警挡车装置 | |
KR20070096592A (ko) | 승강장용 태양열전기 자동조명 및 승객대기 알림표시시스템 | |
CN211312267U (zh) | 一种压力感应控制警示道钉 | |
CN108859789A (zh) | 一种接触网供电有轨电车通行无电区段系统 | |
CN206411874U (zh) | 一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 | |
CN101604483A (zh) | 高速公路防连续撞车系统 | |
CN204569120U (zh) | 一种安全乘坐自动扶梯的指引系统 | |
CN206908894U (zh) | 一种隧道节能指示牌 | |
CN103226897B (zh) | 一种高速公路智能事故警示系统 | |
CN212061448U (zh) | 一种带防撞功能的移动式多车道交通信号指示车 | |
CN209980473U (zh) | 一种可移动式光墙信号灯装置 | |
CN203855912U (zh) | 一种充气式行人过街栏杆 | |
CN210481927U (zh) | 一种通过人行道时警示灯爆闪警示机动车避让行人的装置 | |
CN103448754A (zh) | 一种铁路作业led防护红牌 | |
CN210593977U (zh) | 一种皮带运行灯光报警装置 | |
CN211479289U (zh) | 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用交通指挥灯 | |
CN210049141U (zh) | 人行横线照明警示装置 | |
CN207353905U (zh) | 一种高安全防护等级的船舶供电系统 | |
CN208053358U (zh) | 智能铁鞋语音报警装置 | |
CN207867724U (zh) | 一种停电时能够自动启动的备用交通信号灯装置 | |
CN207360210U (zh) | 一种带汽车车灯自检功能的照明系统 | |
CN201163499Y (zh) | 便携式防事故警示牌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