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6173U - 一种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06173U CN220306173U CN202321753758.3U CN202321753758U CN220306173U CN 220306173 U CN220306173 U CN 220306173U CN 202321753758 U CN202321753758 U CN 202321753758U CN 220306173 U CN220306173 U CN 2203061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rmally
- contact
- resistors
- closed contact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线圈组件、衔铁组件、接线端子和电阻模块,所述电阻模块包含限流电阻和接点模块,所述限流电阻与所述线圈组件串联后,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两极上,所述接点模块与所述限流电阻并联;所述接线端子以及所述电阻模块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面上,限流电阻和线圈绕组连接,使得线圈电阻变大,工作电流变小,降低吸合时的线圈功耗,使得线圈工作时,温升在安全范围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工厂设备电源都是以接触器接点作为控制元件,接触器是一种通过小电流通断来控制大电流通断的电磁开关,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领域。接触器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接点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一般工业常用的接触器由电磁系统和接点组件所组成。其原理是当接触器的电磁线圈通电后,会产生很强的磁场,使静铁心产生电磁吸力吸引衔铁,并带动接点动作。当线圈断开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跳脱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接点复原。然而,现有的大安培数接触器结构体积大、重量重而且需要较大的消耗功率才能驱动铁心。
目前常采用铁心部组件的线圈串联一限流电阻,且该限流电阻再与常闭接点组件并联的方案。限流电阻与常闭接点组件分别集成在模块上,模块通过卡扣连接,限流电阻通过胶水固定在支架上,并形成绝缘,再通过导电金属及弹片接触连接线圈绕组与限流电阻。现有的限流电阻和端子安装在两个不同方向,接线复杂,使用的塑料件以及冲压件数量多,生产工艺步骤多,制作成本高,装配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线圈组件、衔铁组件、接线端子和电阻模块,所述电阻模块包含限流电阻和接点模块,所述限流电阻与所述线圈组件串联后,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两极上,所述接点模块与所述限流电阻并联;所述接线端子以及所述电阻模块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面上。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点模块为常闭接点组件。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线圈组件刚通电时,接点模块能够切换线路使得线圈组件直接连接至接线端子的两极上,从而产生大电流以及大吸合力,从而带动衔铁组件的吸合以及接触器接点的动作;当衔铁组件吸合到位后,所述接点模块能够将限流电阻切换至与线圈组件串联,从而降低线圈组件工作电流。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点模块为常闭接点组件,所述常闭接点组件包括静触点和动触点,所述电阻模块还包含常闭接点支撑,所述常闭接点支撑的位移使得常闭接点组件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模块还包括壳体,常闭接点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可位移式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常闭接点支撑与所述动触点连接;当衔铁组件吸合到位后,能够推动常闭接点支撑产生位移,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常闭接点组件断开,从而使得限流电阻切换至与线圈组件串联。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向上延伸至壳体外,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在壳体外的部分凸伸有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所述衔铁组件上卡合连接有衔铁连接件,所述衔铁连接件延伸出一联动臂,所述联动臂延伸至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之间,并且所述衔铁组件的上下位移能够带动所述联动臂抵接所述上限位杆或者所述下限位杆,从而使得所述衔铁组件的位移能够带动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在所述壳体内的位移。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常闭接点组件、所述常闭接点支撑以及所述保持弹簧整体上位于壳体的上方腔体中,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电阻模块的上方,使得所述线端子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位置外侧。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电阻由4个电阻串联而成,4个电阻并列竖直排放于壳体下部的腔体内,所述腔体为封闭式,所述腔体内灌胶;中间两个电阻的上端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位于两个端部的两个电阻的上端引脚通过导线分别连接至接线端子和线圈组件。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电阻之间通过筋条隔开,4个电阻分别安装于壳体下部的通过筋条隔开的独立腔体内,所述独立腔体内灌胶;相邻的两个所述独立腔体之间具有隔开区域,隔开区不灌胶。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4个电阻的引脚能够通过通孔伸出至壳体外,所述壳体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片,所述电阻的引脚与连接片电连接,连接片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中间两个电阻的上端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的下端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限流电阻与常闭开关集成在模块上,接线端子以及所述电阻模块位于基座的同一侧面上,能够直接使用限流电阻引脚连接,节省连接零件及工序。
2.接线端子位于电阻模块的上方,使得接线端子靠近静触点的位置外侧,从而使得接线端子与静触点之间的连接距离大为缩短,简化了连接零件,节省材料。
3.四个限流电阻并列竖直排放于壳体下部的腔体内。中间两个电阻的上端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从而两个端部的两个电阻的上端引脚可以通过导线直接连接至接线端子和线圈组件,可以直接利用限流电阻引脚进行电连接,节省连接零件及简化安装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电阻通过腔体外的金属连接片实现电连接,连接片材质为金属材料,有助于电阻散热。
4.限流电阻四周封闭,限流电阻四周封闭的腔体内可直接灌胶,限流电阻通过胶水固定在壳体中,可以增强限流电阻的电气隔离性能并提升稳定性;每个电阻之间通过筋条隔开,电阻分别安装于壳体下部的通过筋条隔开的独立腔体内。相邻的两个独立腔体之间具有隔开区域,隔开区不灌胶,防止电阻之间发热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接触器的正视图;
图3是实施例1接触器未安装衔铁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电阻模块去掉部分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1电阻模块去掉部分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1电阻模块去掉部分壳体的正视图;
图7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B处放大图;
图9是接触器的电路连接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连接片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2电阻模块去掉部分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2电阻模块去掉部分壳体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方案接触器包括基座1、线圈组件2、衔铁组件3、接线端子4、电阻模块5和衔铁连接件6。基座1的腔体中安装有线圈组件2,衔铁组件3可位移式安装在基座1的上方。衔铁组件3能够与衔铁连接件6卡合连接,衔铁连接件6用于与主接触点支持件等结构卡合连接。当线圈组件2通入电流时,线圈组件2产生磁性,吸引衔铁组件3产生位移,接触器主接触点产生动作,即吸合或者断开主接触点;基座1还设有复位弹簧,当线圈组件2线路断开时,衔铁组件3能够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接触器主接触点也同时复位。
接线端子4以及电阻模块5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面上。电阻模块5包含限流电阻51,限流电阻51与线圈组件2串联后,连接至接线端子4的两极上。限流电阻51与线圈组件2串联后,能够使得线圈组件2所在线路电阻变大,工作电流变小,降低吸合时的线圈功耗,使得线圈工作时,温升在安全范围内。并且,在电阻模块5内还设置有接点模块,接点模块与限流电阻51并联,使得线圈组件2刚通电时,接点模块能够切换线路使得线圈组件2直接连接至接线端子4的两极上,从而产生大电流以及大吸合力,以利于带动衔铁组件3的吸合以及接触器接点的动作。当衔铁组件3吸合到位后,接触器接点完成动作,所述接点模块能够将限流电阻51切换至与线圈组件2串联后,连接至接线端子4的两极上,从而使线圈组件2工作电流变小,使得线圈工作时功耗变小,温升在安全范围内。该设置使得接触器同时具备接通时的大吸合力以及保持吸合时线圈的低功耗这两个特点。
具体的,接点模块为电阻模块5的常闭接点组件54,常闭接点组件54与限流电阻51并联。当线圈组件2初始通电时,常闭接点组件54处于闭合状态,限流电阻51被短接,线圈组件2直接连接至接线端子4的两极上产生大电流,利于衔铁的吸合以及接触器接点的动作;当衔铁组件3吸合到位后,能够推动常闭接点组件54断开,从而使限流电阻51串联至线圈组件2线路,工作电流变小,达到节能效果。
电阻模块5包括壳体55,常闭接点组件54包括静触点542和动触点541,静触点542固定安装于壳体55内,在壳体55内还可位移式设置有常闭接点支撑53,常闭接点支撑53与动触点541连接,使得常闭接点支撑53能够致动动触点541,从而使常闭接点支撑53在壳体55内的位移使得常闭接点组件54的静触点542和动触点541接合或断开。优选的,常闭接点支撑53通过弹簧与动触点541连接(参见图5),使得动触点541与静触点542的接合更加紧密。
常闭接点支撑53向上延伸至壳体55外,常闭接点支撑53在壳体55外的部分凸伸有上限位杆531和下限位杆532;衔铁组件3上卡合连接有衔铁连接件6,衔铁连接件6延伸出一联动臂61,联动臂61延伸至上限位杆531和下限位杆532之间,并且衔铁组件3的上下位移能够带动联动臂61抵接上限位杆531或者下限位杆532,从而使得衔铁组件3的位移能够带动常闭接点支撑53在壳体55内的位移。具体的,衔铁组件3向上复位至初始状态时,常闭接点支撑53在壳体55内的位移使得常闭接点组件54接合;衔铁组件3向下吸合时,衔铁组件3的向下位移产生向下推力F(如图9所示)带动常闭接点支撑53在壳体55内向下位移,使得动触点541和静触点542分离,常闭接点组件54断开。
常闭接点支撑53的下端还支撑连接有保持弹簧52,保持弹簧52能够对常闭接点支撑53的使常闭接点组件54接合或断开的位置进行保持,并允许常闭接点支撑53的位移以在这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在壳体55上还设置有上挡板552和下挡板551,在常闭接点支撑53的下端还固定连接有矩形块531,矩形块531能够分别与上挡板552和下挡板551抵靠配合,从而对常闭接点支撑53的位置进行限位。当常闭接点支撑53位于中间位置时,保持弹簧52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内部应力达到最大;当常闭接点支撑53位于使常闭接点组件54接合或断开的位置时,保持弹簧52内部应力得到释放,矩形块531与上挡板552或下挡板551抵靠配合,保持弹簧52能够对常闭接点支撑53的位置进行保持。
常闭接点组件54、常闭接点支撑53和保持弹簧52整体上位于壳体55的上方腔体中。在壳体55的下方腔体中安装有限流电阻51。在限流电阻51安装至壳体55的下方腔体后,壳体55的下方腔体能够形成封闭空间。优选的,在安装限流电阻51的腔体内灌胶,以增强限流电阻51的电气隔离性能并提升稳定性。优选的,限流电阻51可以由若干个电阻串联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限流电阻51由4个电阻511、512、513、514串联而成。电阻511、512、513、514并列竖直排放于壳体55下部的腔体内。中间两个电阻512、513的上端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511、512的下端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513、514的下端电连接,位于两个端部的两个电阻511、514的上端引脚通过导线分别连接至接线端子4和线圈组件2,如图1-6、9所示。上述设置使得可以直接利用限流电阻51引脚进行电连接,节省连接零件及简化安装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
接线端子4以及电阻模块5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面上。接线端子4位于电阻模块5的上方,使得接线端子4靠近静触点542的位置外侧,从而使得接线端子4与静触点542之间的连接距离大为缩短,简化了连接零件,节省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电阻模块5作了进一步优化。参见图10-13,在本实施例中,电阻模块5’包括壳体55’,电阻511、512、513、514并列竖直排放于壳体55’下部的腔体内,且每个电阻之间通过筋条56隔开,电阻511、512、513、514分别安装于壳体55’下部的通过筋条56隔开的独立腔体内。所述独立腔体内灌胶,相邻的两个独立腔体之间具有隔开区域57,隔开区57不灌胶,防止电阻之间发热相互影响。
壳体55’上设置有通孔58,电阻511、512、513、514的引脚能够通过通孔58伸出至壳体55’下部腔体外,壳体55’下部腔体背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片59,连接片59包含导电材料。电阻511、512、513、514的引脚与连接片59电连接,例如:连接片与电阻引脚通过锡焊连接,从而电阻511、512、513、514之间实现电连接。具体的,中间两个电阻512、513的上端通过连接片59实现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511、512的下端通过连接片59实现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513、514的下端通过连接片59实现电连接,使得电阻511、512、513、514形成串联连接。连接片59上设有连接孔592,用于电阻引脚穿过实现连接。连接片59下端有一折弯舌扣591,用于固定连接片59至壳体55’表面。优选的,连接片59由导电金属制成。例如,连接片59材质可以是钢,也可以是铝或者铜,从而有助于电阻散热。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线圈组件、衔铁组件、接线端子和电阻模块,所述电阻模块包含限流电阻和接点模块,所述限流电阻与所述线圈组件串联后,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两极上,所述接点模块与所述限流电阻并联;所述接线端子以及所述电阻模块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点模块为常闭接点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当线圈组件刚通电时,接点模块能够切换线路使得线圈组件直接连接至接线端子的两极上,从而产生大电流以及大吸合力,从而带动衔铁组件的吸合以及接触器接点的动作;当衔铁组件吸合到位后,所述接点模块能够将限流电阻切换至与线圈组件串联,从而降低线圈组件工作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点模块为常闭接点组件,所述常闭接点组件包括静触点和动触点,所述电阻模块还包含常闭接点支撑,所述常闭接点支撑的位移使得常闭接点组件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模块还包括壳体,常闭接点组件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可位移式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常闭接点支撑与所述动触点连接;当衔铁组件吸合到位后,能够推动常闭接点支撑产生位移,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常闭接点组件断开,从而使得限流电阻切换至与线圈组件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向上延伸至壳体外,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在壳体外的部分凸伸有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所述衔铁组件上卡合连接有衔铁连接件,所述衔铁连接件延伸出一联动臂,所述联动臂延伸至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之间,并且所述衔铁组件的上下位移能够带动所述联动臂抵接所述上限位杆或者所述下限位杆,从而使得所述衔铁组件的位移能够带动所述常闭接点支撑在所述壳体内的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接点支撑的下端还连接有保持弹簧,所述常闭接点组件、所述常闭接点支撑以及所述保持弹簧整体上位于壳体的上方腔体中,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电阻模块的上方,使得所述线端子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位置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模块还包括壳体,所述限流电阻由4个电阻串联而成,4个电阻并列竖直排放于壳体下部的腔体内,所述腔体为封闭式,所述腔体内灌胶;中间两个电阻的上端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连接,位于两个端部的两个电阻的上端引脚通过导线分别连接至接线端子和线圈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电阻之间通过筋条隔开,4个电阻分别安装于壳体下部的通过筋条隔开的独立腔体内,所述独立腔体内灌胶;相邻的两个所述独立腔体之间具有隔开区域,隔开区不灌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4个电阻的引脚能够通过通孔伸出至壳体下部腔体外,所述壳体下部腔体背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片,所述电阻的引脚与连接片电连接,连接片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中间两个电阻的上端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左边两个电阻的下端电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右边两个电阻的下端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53758.3U CN220306173U (zh) | 2023-07-05 | 2023-07-05 | 一种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53758.3U CN220306173U (zh) | 2023-07-05 | 2023-07-05 | 一种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06173U true CN220306173U (zh) | 2024-01-05 |
Family
ID=89352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53758.3U Active CN220306173U (zh) | 2023-07-05 | 2023-07-05 | 一种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06173U (zh) |
-
2023
- 2023-07-05 CN CN202321753758.3U patent/CN2203061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174896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EP1772884A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218385019U (zh) | 继电器 | |
CN115172104B (zh) | 一种桥式双断点接触器、断路器 | |
CN220306173U (zh) | 一种接触器 | |
CN108400061B (zh) | 高压直流通断器 | |
CN118712015B (zh) | 高压直流接触器 | |
US4951018A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CN115172115A (zh) | 一种非机械分合触头式断路器 | |
CN220963168U (zh) | 继电器 | |
CN218123307U (zh) | 一种开关控制电路及搭载开关控制电路的线圈 | |
CN218730704U (zh) | 继电器 | |
CN217881342U (zh) | 一种双铁磁性金属相对式电磁继电器 | |
CN202996724U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213635849U (zh) | 一种大负载低温升的磁保持接触器 | |
CN116110745A (zh) | 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 |
CN208819808U (zh) | 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 |
CN210692444U (zh) | 一种结构稳定的继电器 | |
CN112331527A (zh) | 一种大负载低温升的磁保持接触器 | |
CN220106373U (zh) | 一种转换型直流接触器 | |
CN219958887U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22749401U (zh) | 一种接触器 | |
CN218826875U (zh) | 一种快速响应分断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394318Y (zh) | 微型大功率磁锁继电器 | |
CN219163272U (zh) | 一种用于监测继电器触点状态的辅助触点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