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6213U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36213U CN220236213U CN202321335939.4U CN202321335939U CN220236213U CN 220236213 U CN220236213 U CN 220236213U CN 202321335939 U CN202321335939 U CN 202321335939U CN 220236213 U CN220236213 U CN 2202362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r
- zipper
- slide fastener
- elements
- ta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4—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 A44B19/06—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with substantially rectangular members having interlocking projections and pie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链。拉链链牙(4、4’)包括在拉链带(3、3’)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分别设置的链牙下部(5、5’)及链牙上部(6、6’)。链牙上部(6、6’)包含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包含:沿着与拉链(1)的中心线(CL)正交的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上表面(61、61’)、沿着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前侧面(62、62’)、以及沿着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后侧面(63、63’)。在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不跨越拉链(1)的中心线(CL)。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
背景技术
作为拉链的拉链链牙,已知有金属制链牙和树脂制链牙,前者通过铆接固定(即,通过金属的塑性变形)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后者通过注塑成形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金属制链牙与树脂制链牙相比具有较高的光泽,很多情况下也优选这样的外观。当然,即便是金属制链牙,有时也优选没有光泽的亚光的外观。
关于上述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外观与金属制链牙相似的树脂制链牙。由于被铆接固定于拉链带,所以金属制链牙即使宽度较窄也具有足够的安装强度。但树脂制链牙并非如此。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相对较粗的部分和顶端较窄的部分来兼顾足够的安装强度和较窄的链牙宽度。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同样的树脂制链牙。在专利文献2中,设置有四边形的面和顶端较窄的面。此外,作为金属制链牙,已知有专利文献2中的一种链牙(在专利文献2中,称为单面金属链牙)和专利文献2中的另一种链牙(在专利文献2中,称为双面金属链牙)。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一个拉链链牙设置2个分割部而使拉链链牙看起来宽度较窄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82294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46915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9/21625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在确保所期望的相对于拉链带的安装强度的制约下,通过使树脂制链牙窄幅化,能够模仿金属制链牙的外观,并且伴随该窄幅化能够减小拉头的滑动阻力。但是,如果拘泥于与金属制链牙的外观一致,则会产生一个以上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如果使树脂制链牙窄幅化,则与此相伴其顶端较窄部分也会变得更窄。能够产生该顶端较窄部分的机械强度下降、或者注塑成形模具微细化及/或高成本化等一个以上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方法中,虽然能够使拉链链牙看起来宽度较窄,但无法实现拉链链牙自身的窄幅化,其结果是,无法减小拉头的滑动阻力。
本申请发明人基于对上述的非限定例示的研究,提出了下述新课题:进一步促进拉链链牙的窄幅化,进一步减小拉头的滑动阻力。
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其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各拉链牙链带包括:拉链带;以及多个拉链链牙,多个拉链链牙以规定间距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各拉链链牙包括在拉链带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分别设置的链牙下部及链牙上部,链牙下部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以及拉头,为了使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交错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前进,并且为了解除上述的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后退。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包含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包含:上表面,其沿着与拉链的中心线正交的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前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后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拉链成形为: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卡合的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不跨越拉链的中心线。
本公开的另一方式涉及的拉链,其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各拉链牙链带包括:拉链带;以及多个拉链链牙,多个拉链链牙以规定间距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各拉链链牙包括在拉链带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分别设置的链牙下部及链牙上部,链牙下部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以及拉头,为了使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交错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前进,并且为了解除上述的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后退。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包含:上表面,其沿着与拉链的中心线正交的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前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后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第1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前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后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在上表面与第1中间面之间划定有第1边界线,在上表面与第2中间面之间划定有第2边界线。拉链成形为: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的上表面、前侧面和后侧面不跨越拉链的中心线。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在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不同的拉链牙链带上并且在拉链的中心线上相邻地卡合的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每个链牙中,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成形为:当设定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芯线上与第1边界线相接并且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假想线、以及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芯线上与第2边界线相接并且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2假想线时,后侧拉链链牙的第1假想线和前侧拉链链牙的第2假想线以在两者之间隔开间隙SP而不会交叉的方式延伸。
本公开的另一方式涉及的拉链,其包括: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各拉链牙链带包括:拉链带;以及多个拉链链牙,多个拉链链牙以规定间距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各拉链链牙包括在拉链带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分别设置的链牙下部及链牙上部,链牙下部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以及拉头,为了使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交错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前进,并且为了解除上述的卡合而在拉链的中心线上后退。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包含:上表面,其沿着与拉链的中心线正交的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前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后侧面,其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第1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前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后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在上表面与第1中间面之间划定有第1边界线,在上表面与第2中间面之间划定有第2边界线。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具有:上部基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外。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和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交替地配置于拉链的中心线的两侧。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在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不同的拉链牙链带上并且在拉链的中心线上相邻地卡合的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每个链牙中,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成形为:当设定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芯线上与第1边界线相接并且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假想线、以及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芯线上与第2边界线相接并且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2假想线时,后侧拉链链牙的第1假想线和前侧拉链链牙的第2假想线以在两者之间隔开间隙SP而不会交叉的方式延伸。
上述的任一方式能够进一步包含以下的一个以上的特征或这些特征的任意组合。当然,也能够用以下的任意特征替换上述的任一方式的部分特征,从而掌握新的方式。
(1)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前侧拉链链牙的第2假想线与后侧拉链链牙的前侧面和第1中间面之间的第3边界线一致或以靠近该第3边界线的方式延伸。
(2)在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每个链牙中,在第1假想线与第2假想线之间确定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的上表面宽度属于基于链牙上部的宽度的1/2值乘以0.8所得到的下限值和该1/2值乘以1.2所得到的上限值确定的范围内,所述链牙上部的宽度是基于与拉链带相接并且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侧面的下边和与拉链带相接并且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侧面的下边确定的。
(3)划定有前侧面与第1中间面之间的第3边界线,划定有后侧面与第2中间面之间的第4边界线,第1至第4边界线以至少遍及设置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芯线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取向。
(4)间隙为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一个拉链链牙中的第1假想线与第2假想线的间隔的1/3以下、以及/或者间隙为第1假想线与第2假想线的间隔的1/5以上。
(5)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还包含:第1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前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后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第1中间面是从上表面与第1中间面之间的第1边界线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第1中间面与前侧面之间的第3边界线的弯曲面,第2中间面是从上表面与第2中间面之间的第2边界线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第2中间面与后侧面之间的第4边界线的弯曲面。
(6)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因前侧面及后侧面的倾斜,随着远离上表面而宽度变大。例如,其结果是,可具有一端逐渐变细的形状。
(7)前侧面及后侧面分别相对于拉链带的带上表面构成75°~85°范围内的角度。
(8)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在使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前侧拉链链牙的后侧面和前侧及后侧拉链链牙中的后侧拉链链牙的前侧面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前侧拉链链牙的后侧面和后侧拉链链牙的前侧面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
(9)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具有:上部基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外,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和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交替地配置于拉链的中心线的两侧。
(10)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具有:上部基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外,在拉链的闭合状态下,在使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前侧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和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中的后侧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沿着拉链的中心线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前侧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和后侧拉链链牙的上部顶端面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
(11)各拉链链牙具有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及链牙下部设置在链牙中心线上,并且成形为相对于链牙中心线对称。
(12)各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的上表面沿着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具有细长的矩形轮廓。
(13)链牙上部是沿着与拉链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在上部基端面与上部顶端面之间形成为细长形状的大致长方体状部分,链牙下部沿着链牙中心线在下部基端面与下部顶端面之间形成为细长状。
(14)链牙上部还包含:第1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前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其在上表面与后侧面之间沿着拉链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各拉链牙链带中,拉链链牙的链牙上部的上部顶端面以比下部顶端面更靠近拉链带的侧缘部的方式偏置设置,在下部顶端面与上部顶端面之间形成中间面。
(15)上部顶端面与中间面所成的角度等于90°与100°之间的范围内的角度。
(16)满足以下的(i)和(ii)中的至少一个条件:(i)中间面的宽度沿着链牙中心线随着远离上部顶端面而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以及(ii)中间面具有由上部顶端面切除圆弧所得到的正圆形轮廓。
(17)链牙下部包括:基部,其具有下部基端面;头部,其具有下部顶端面;以及颈部,其为中间变细的形状,以使得在基部与头部之间具有最小链牙宽度。
(18)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各拉链牙链带中,上部顶端面沿着链牙中心线位于比颈部中的最小链牙宽度的位置靠拉链带的带外侧的位置;以及/或者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各拉链牙链带的各拉链链牙中,上部顶端面在沿着链牙中心线的方向上位于比下部顶端面或下部顶端面的最顶端位置更靠近颈部中的最小链牙宽度的位置。
(19)各拉链链牙的各链牙上部具有:上部基端面,其位于拉链带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其位于上部基端面的相反侧,链牙上部的上表面包括以下合计3个区域:主区域;第1倾斜区域,其在主区域与上部基端面的上端之间以第1规定角度缓慢地倾斜;以及第2倾斜区域,其在主区域与上部顶端面的上端之间以第2规定角度缓慢地倾斜。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拉链链牙的窄幅化,使拉头的滑动阻力进一步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拉链的概略局部立体图,省略了拉头的图示。
图3是拉链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地示出左右拉链链牙彼此的卡合状态。
图4是拉链为闭合状态时的拉链的左侧视图,用箭头指示示出第1假想线DL1和第2假想线DL2的位置。
图5是沿着图3的点划线IV-IV的拉链的概略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是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拉链链牙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的概略仰视图。
图9是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的概略侧视图,在中间面的上下示出链牙上部的上部顶端面及链牙下部的下部顶端面。
图10是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的概略侧视图(其中,右侧链牙为剖视图),在拉链带的上下示出链牙上部的上部基端面及链牙下部的下部基端面。
附图标记说明
1拉链 2拉链牙链带
3拉链带 4拉链链牙
5链牙下部 6链牙上部
7中间面 8肩部
9拉头 51基部
52颈部 53头部
54下部基端面 55下部顶端面
58卡合部 59被卡合部
61上表面 61a主区域
61b第1倾斜区域 61c第2倾斜区域
62前侧面 63后侧面
64上部基端面 65上部顶端面
71载置区域 72中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及特征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度说明,就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及/或各特征,也能够理解该组合带来的协同效果。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原则上省略。参照附图以记述实用新型为主要目的,为了便于作图而进行了简化。各特征并非仅对本申请示出的拉链有效,应被理解为还通用于本说明书中未示出的其他各种拉链的普遍特征。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表示拉链的基准方向的用语,参照彼此处于正交关系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作为表示拉链带的基准方向的用语,参照彼此处于正交关系的带宽度方向、带长度方向和带厚度方向。作为表示拉链链牙的基准方向的用语,参照彼此处于正交关系的链牙中心线、链牙宽度方向和链牙厚度方向。虽然不限定于此,但前后方向、带长度方向和链牙宽度方向是指同一方向或者它们彼此平行。同样,左右方向、带宽度方向和链牙中心线是指同一方向或者它们彼此平行。同样,上下方向、带厚度方向和链牙厚度方向是指同一方向或者它们彼此平行。
前后方向与用于开闭拉链1的拉头9的移动方向重合,与拉链1的长度方向一致。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一致。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当然,上下方向无需与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一致。即,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表示所参照的方向的用语与铅垂方向(重力方向)无关。
参照图1至图10对拉链1进行说明。图1是拉链1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拉链1的概略局部立体图,省略了拉头9的图示。图3是拉链1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地示出左右拉链链牙4、4’彼此的卡合状态。图4是拉链1为闭合状态时的拉链1的左侧视图。此时,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和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交替地配置于拉链1的中心线CL的两侧。图5是沿着图3的点划线IV-IV的拉链1的概略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是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的拉链链牙4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的概略俯视图。图8是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4的概略仰视图。图9是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4的概略侧视图,在后述的中间面7、7’的上下示出链牙上部6的上部顶端面65及链牙下部5的下部顶端面55。图10是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的相邻的2个拉链链牙4的概略侧视图(其中,右侧链牙为剖视图),在拉链带3、3’的上下示出链牙上部6的上部基端面64及链牙下部5的下部基端面54、54’。
典型而言,拉链1是以大致一定的左右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可挠性的长条状部件。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和拉头9。为了使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交错卡合,拉头9在拉链1的中心线CL上前进,并且为了解除上述的卡合,拉头9在拉链1的中心线CL上后退。作为拉头9,能够采用一般构造的拉头。拉头9包括:后述的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侧的上翼板、链牙下部5、5’侧的下翼板、以及连结上翼板和下翼板的连结柱。通过连结柱,将卡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链牙4、4’的卡合解除。拉头9的连结柱设置成在拉链链牙4、4’的卡合及解除卡合这两个过程中对链牙下部5、5’的移动进行引导。在拉链链牙4、4’的卡合及解除卡合这两个过程中,链牙上部6、6’是否与拉头9的连结柱接触是任意的,在两者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为了使拉链链牙4、4’彼此卡合,拉链链牙的排列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半个间距(Pi/2),除了该点以外,左右拉链牙链带2、2’的结构相同(或者除了该点以外,左右拉链牙链带2、2’为镜像对称的关系)。因此,对左侧拉链牙链带2进行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右侧拉链牙链带2’。针对与左侧拉链牙链带2的要素相对应的右侧拉链牙链带2’的要素,对与分配给左侧拉链牙链带2的要素的阿拉伯数字相同的阿拉伯数字附加上撇号来表示。
拉链牙链带2、2’包括:拉链带3、3’;以及多个拉链链牙4、4’,其以规定间距Pi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典型而言,设置于此处的芯线33、33’)。拉链带3、3’的带长LN3大于带宽度W3。拉链链牙4、4’沿着拉链带3、3’的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Pi被分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拉链带3、3’是梭织物、针织物或它们的混合物,具有较高的可挠性。拉链链牙4、4’是通过注塑成形而被安装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树脂制链牙。作为拉链链牙4、4’的材料,能够例示有尼龙、聚缩醛、聚酰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等,也能够使用其他材料。
拉链带3、3’具有带上表面36、36’和带下表面37、37’作为带面,具有由它们划定的大致一定的带厚。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及带下表面37、37’是具有与带梭织组织或针织组织相对应的凹凸的非平坦面,但能够看作是2维平面。而且,拉链带3、3’能够划分为供拉链链牙4、4’安装的侧缘部31、31’、以及该侧缘部31、31’以外的剩余的带主体部32、32’。能够在侧缘部31、31’设置芯线33、33’。芯线33、33’沿着侧缘部31、31’呈长条状地延伸。芯线33、33’包括:芯线上部,其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向上方突出;以及芯线下部,其从拉链带3、3’的带下表面37、37’向下方突出。也能够省略芯线上部和芯线下部中的一方。
拉链链牙4、4’包括链牙下部5、5’和链牙上部6、6’。链牙下部5、5’及链牙上部6、6’分别设置于拉链带3、3’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链牙上部6、6’可以是大致长方体状部分。链牙下部5、5’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58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59。在链牙厚度方向上,在链牙下部5、5’与链牙上部6、6’之间夹着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及/或芯线33、33’。链牙下部5、5’包含与拉链带3、3’的带下表面37、37’接触及固定于带下表面37、37’的部分。链牙上部6、6’包含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接触及固定于带上表面36、36’的部分。在拉链带3、3’的带面外,链牙下部5、5’和链牙上部6、6’以直接结合的方式层叠。
拉链链牙4、4’具有与拉链带3、3’的带宽度平行的链牙中心线CX。链牙中心线CX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且位于拉链链牙4、4’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在链牙中心线CX上,链牙上部6、6’比链牙下部5、5’短。例如,链牙上部6、6’的长度L6比链牙下部5、5’的长度L5的2/3大,比链牙下部5、5’的长度L5的4/5小。
链牙上部6、6’在链牙中心线CX上可以是沿着该链牙中心线CX在上部基端面64、64’与上部顶端面65、65’之间形成为细长形状的大致长方体状部分(链牙宽度小于链牙长度)。另外,链牙下部5、5’在链牙中心线CX上可以沿着该链牙中心线CX在下部基端面54、54’与下部顶端面55、55’之间形成为细长状。由此,拉链链牙4、4’整体上也形成为细长状,能够模仿金属链牙调子的外观。而且,上部基端面64、64’位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上。上部顶端面65、65’位于拉链带3、3’的带面外。下部基端面54、54’位于拉链带3、3’的带下表面37、37’上。下部顶端面55、55’位于拉链带3、3’的带面外。
各链牙上部6、6’包含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在作为范例的实施方式中,采用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形成),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包含:上表面61、61’,其沿着与拉链1的中心线CL正交的拉链1的宽度方向(例如链牙中心线CX)延伸;前侧面62、62’,其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例如链牙中心线CX)延伸;以及后侧面63、63’,其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例如链牙中心线CX)延伸。链牙上部6、6’设置在链牙中心线CX上,并且沿着链牙中心线CX延伸,这一点对于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而言也是同样的。作为选项,各链牙上部6、6’还包含:第1中间面66、66’,其在上表面61、61’与前侧面62、62’之间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例如链牙中心线CX)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67、67’,其在上表面61、61’与后侧面63、63’之间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例如链牙中心线CX)延伸。通过设置第1中间面66、66’及第2中间面67、67’,能够在俯视拉链链牙4、4’时(例如参照图1、图3)使拉链链牙4、4’看起来宽度更窄。此外,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可以是上述的大致长方体状部分。
在上表面61、61’与第1中间面66、66’之间划定有第1边界线L1,在上表面61、61’与第2中间面67、67’之间划定有第2边界线L2,在前侧面62、62’与第1中间面66、66’之间划定有第3边界线L3,在后侧面63、63’与第2中间面67、67’之间划定有第4边界线L4(参照图3)。第1中间面66、66’可以是从上表面61、61’与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1边界线L1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第1中间面66、66’与前侧面62、62’之间的第3边界线L3(例如,曲率固定或变化以及/或者呈弧状)的弯曲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平坦的倾斜面。第2中间面67、67’是从上表面61、61’与第2中间面67、67’之间的第2边界线L2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第2中间面67、67’与后侧面63、63’之间的第4边界线L4(例如,曲率固定或变化以及/或者呈弧状)的弯曲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平坦的倾斜面。
在作为范例的方式中,如从拉链1的宽度方向观察的那样(例如参照图4),第1中间面66、66’及第2中间面67、67’为曲率固定的弯曲面,能够容易地与看起来实质上平坦的上表面61、61’区分开。上表面61、61’可以并非是完全的平坦面,而是随着远离链牙中心线CX稍稍弯曲,其曲率与第1中间面66的曲率相比很小(例如为其1/10以下)。这样,能够在第1中间面66与上表面61、61’之间划定第1边界线L1。对于上表面61、61’与第2中间面67、67’之间的第2边界线L2而言也是同样的。在作为范例的方式中,前侧面62及后侧面63如图4所示的那样是斜率固定的倾斜面,即是非弯曲面。因此,第1中间面66与前侧面62的边界能够设定为第1中间面66的弯曲开始点。同样,第2中间面67与后侧面63的边界能够设定为第2中间面67的弯曲开始点。
在某些情况下,第1至第4边界线L1、L2、L3、L4至少遍及设置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的整个宽度(或者后述的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的主区域61a)彼此大致平行地取向。这是上表面61、61’、前侧面62、62’、后侧面63、63’、第1中间面66、66’及第2中间面67、67’在同一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结果。
第1边界线L1与第2边界线L2之间的间隔能够随着靠近上部基端面64而稍稍增加。第3边界线L3与第4边界线L4之间的间隔能够随着靠近上部基端面64、64’而稍稍增加。第1边界线L1与第2边界线L2之间的间隔能够随着靠近上部顶端面65、65’而稍稍增加。第3边界线L3与第4边界线L4之间的间隔能够随着靠近上部顶端面65、65’而稍稍增加。即,第1边界线L1及/或第3边界线L3能够分别包含随着靠近上部基端面64、64’或上部顶端面65、65’而向前方倾斜的倾斜线。同样,第2边界线L2及/或第4边界线L4能够分别包含随着靠近上部基端面64、64’或上部顶端面65、65’而向后方倾斜的倾斜线。
链牙上部6(俯视时)沿着链牙中心线CX具有细长的矩形轮廓。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也同样地(俯视时)沿着链牙中心线CX具有细长的矩形轮廓。链牙上部6及上表面61为细长形状,因此虽然拉链链牙4实际上是树脂制链牙,但看起来如同金属制链牙。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卡合的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形成为不跨越拉链1的中心线CL(换言之,不交叉)。换言之,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形成为上表面61、61’、前侧面62、62’、后侧面63、63’和上部顶端面65、65’均不跨越拉链1的中心线CL(换言之,不交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促进拉链链牙的窄幅化,从而进一步使拉头的滑动阻力下降。更具体而言,拉链链牙4、4’的外观与其说如实地模仿金属制链牙的形状,不如说是与金属制链牙不同的形状而能够以金属制链牙为图案(motif)而对其进行模仿。其结果是,能够促进各拉链链牙4、4’的窄幅化,与此同时促进拉链链牙4、4’的窄间距化,使拉头9的滑动阻力下降(即,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拉头9移动来开闭拉链1)。根据情况,能够提高拉链链牙4、4’的机械强度,以及/或者还能够促进拉链链牙4、4’的注塑成形用模具的简化。
明确地说,拉链链牙4、4’的窄幅化使拉链链牙4、4’的间距Pi减小,还能够使用于开闭拉链1的拉头9的滑动阻力减小。即,能够促进用更小的力使拉头9移动来开闭拉链1。
如图1所示,在拉链链牙4、4’卡合时,它们的链牙上部6、6’在拉链1的中心线CL的两侧配置成锯齿形态。同样地,在拉链链牙4、4’卡合时,左侧拉链链牙4的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和右侧拉链链牙4’的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在拉链1的中心线CL的两侧呈锯齿形态配置。链牙上部6、6’在拉链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彼此相向的部分,因此即使拉链1产生扭转,也能够抑制因链牙上部6、6’发生干扰而导致拉链链牙4、4’脱离卡合。
参照图3进行说明,在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在设置于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不同的拉链牙链带2、2’并且在拉链1的中心线CL上相邻地卡合的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各拉链链牙中,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包括前侧拉链链牙E1和后侧拉链链牙E2,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成形为:当设定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33’上与第1边界线L1相接(日语:接する)并且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假想线DL1、以及至少在设置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33’上与第2边界线L2相接并且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2假想线DL2时,后侧拉链链牙E2的第1假想线DL1和前侧拉链链牙E1的第2假想线DL2以在两者之间隔开间隙SP而不会交叉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使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充分地窄幅化。第1假想线DL1位于在使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线从链牙中心线CX向前方平行移动时与第1边界线L1相接(内接于拉链链牙4、4’)时的位置。同样,第2假想线DL2位于在使与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线从链牙中心线CX向后方平行移动时与第2边界线L2相接(内接于拉链链牙4、4’)时的位置。对于第3边界线L3及第4边界线L4而言,也能够同样地设定第3假想线及第4假想线。
作为追加或替代,在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前侧拉链链牙E1的第2假想线DL2与后侧拉链链牙E2的前侧面62、62’和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3边界线L3、L3’一致或以靠近该第3边界线L3、L3’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确保左右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的适度的宽度。作为追加或替代,在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各拉链链牙中,在第1假想线DL1与第2假想线DL2之间确定的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的宽度W61属于基于链牙上部6、6’的宽度W6的1/2值乘以0.8所得到的下限值和该1/2值乘以1.2所得到的上限值确定的范围内,所述链牙上部6、6’的宽度W6是基于与拉链带3、3’相接(日语:接する)并且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侧面62、62’的下边和与拉链带3、3’相接并且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侧面63、63’的下边确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右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的宽度很小,则拉链链牙4、4’的外观会区别于金属制链牙而变得不相似。作为一例,链牙上部6的宽度W6为1.3mm以上。链牙上部6的长度L6为2.9mm以上。
左侧拉链链牙4的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的宽度能够理解为由第1假想线DL1及第2假想线DL2划定,但也能够理解为在第1边界线L1与第2边界线L2之间划定。此外,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的宽度因各链牙上部6的前侧面62及后侧面63的倾斜而小于在相同方向上的链牙上部6的宽度。
上述的间隙SP可以为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一个拉链链牙中的第1假想线DL1与第2假想线DL2的间隔的1/3以下,以及/或者可以为第1假想线DL1与第2假想线DL2的间隔的1/5以上。通过使间隙SP为适当的尺寸,能够使上表面61、61’为适当的宽度。
如图2所示,关于各拉链链牙4,链牙上部6的宽度W6和链牙上部6的高度H6能够满足0.8<(H6/W6)<0.95。因使链牙上部6的宽度较窄而可能导致拉链链牙4相对于拉链带3、3’的安装强度下降,但通过使高度H6相对于宽度W6相对地增加,能够弥补安装强度的下降。此外,高度H6等于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或其包含的平面起至链牙上部6的上表面61(例如后述的主区域61a)的距离。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拉链链牙因抑制其突出的程度而以(H6/W6)<0.8的条件进行设计。
上述的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可以是相对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倾斜的面而非垂直的面。具体而言,前侧面62、62’是随着从上表面61、61’向前方延伸而靠近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的向下倾斜面。同样,后侧面63、63’是随着从上表面61、61’向后方延伸而靠近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的向下倾斜面。为了促进拉链链牙4、4’的窄幅化,优选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分别相对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构成75°~85°范围内的角度。另外,由于上述的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倾斜,各拉链链牙4、4’的各链牙上部6、6’随着远离上表面61、61’而宽度变大。例如,其结果是,各链牙上部6、6’具有一端逐渐变细的形状。
如图4所示,在某些情况下,在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当前侧的拉链链牙4的后侧面63和后侧的拉链链牙4的前侧面62’沿着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前侧的拉链链牙4的后侧面63和后侧的拉链链牙4’的前侧面62’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RC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包含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上的前侧的拉链链牙4的后侧面63的斜线和包含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上的后侧的拉链链牙4’的前侧面62’的斜线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RC的等边。这样,左右拉链链牙4、4’的(相对于拉链1的中心线CL的)对称性提高。
如参照图5能够理解的那样,在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在使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前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和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后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沿着拉链1的中心线CL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前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和后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包含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上的前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的斜线和包含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上的后侧拉链链牙4’的上部顶端面65’的斜线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RC1的等边。这样,左右拉链链牙4、4’的(相对于拉链1的中心线CL的)对称性提高。此外,图4所示的等腰三角形RC和图5所示的等腰三角形RC1中,前者是顶角朝上,后者是顶角朝下。等腰三角形RC的顶角的角度优选在10°~40°范围内,更优选在15°~30°范围内。等腰三角形RC1的顶角的角度优选在5°~20°范围内,更优选在7°~13°范围内。
以下,对拉链链牙4、4’的形状详细地非限定地进行说明。链牙上部6、6’是相对于拉链带3、3’设置于上方的块状部分,具有上表面61、61’、前侧面62、62’、后侧面63、63’、上部基端面64、64’、以及上部顶端面65、65’。典型而言,链牙上部6、6’构成为不与包含该链牙上部6、6’的拉链链牙4、4’的卡合相对方的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卡合(即,不包含卡合构造(例如,一个以上的卡合部及一个以上的被卡合部构成的对))。拉链链牙4、4’的卡合功能只能通过链牙下部5、5’来确保。
前侧面62、62’、后侧面63、63’、上部基端面64、64’、以及上部顶端面65、65’分别是链牙上部6、6’的一个侧面。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以与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式平行地延伸。更详细而言,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沿着链牙中心线CX在上部基端面64、64’与上部顶端面65、65’之间延伸。上部基端面64、64’位于拉链带3、3’的带面上,详细而言,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向上方立起。上部顶端面65、65’位于拉链带3、3’的带面外,详细而言,从后述的中间面7、7’向上方立起。此外,上部顶端面65、65’从上部基端面64、64’观察时位于拉链带3、3’的带外侧,详细而言,超过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在拉链带3、3’的带外侧位于远离上部基端面64、64’的位置。优选,各侧面的结合部位的角部被倒角而带圆度。带外侧是指对于某个拉链牙链带而言从拉链带的带面上的位置朝向带面外的位置的方向,典型而言,与拉链带的侧缘部(或芯线)正交。
如上所述,上表面61、61’可以沿着链牙中心线CX具有细长的矩形轮廓。作为追加或替代,在设上表面61、61’的宽度为W61、上表面61、61’的长度为L61时(参照图7),能够满足1.7<L61/W61<2.3。第1中间面66、66’及第2中间面67、67’(在省略它们的情况下,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分别与上表面61、61’的矩形轮廓所含有的2个长边结合。上部基端面64、64’及上部顶端面65、65’分别与上表面61、61’的矩形轮廓所含有的2个短边结合。优选上表面61、61’和上述的各面的结合部位的角部被倒角而带圆度。由于前侧面62、后侧面63、63’、上部基端面64和上部顶端面65倾斜,上表面61能够成为相对于链牙上部6的俯视形状(轮廓)缩小的区域。
为了使上表面61、61’看起来宽度较窄,可以使前侧面62、62’及后侧面63、63’倾斜。即,前侧面62、62’以随着从上表面61、61’(或第1中间面66、66’)向下方延伸而远离链牙中心线CX的方式倾斜,后侧面63、63’以随着从上表面61、61’(或第2中间面67、67’)向下方延伸而远离链牙中心线CX的方式倾斜(参照图9及图10)。其结果是,从沿着链牙中心线CX的方向观察,链牙上部6、6’形成为梯形。这里,上表面61、61’与梯形的上底一致。
上部基端面64、64’可以以随着从上表面61、61’向下方延伸而远离上部顶端面65、65’的方式倾斜,上部顶端面65、65’可以以随着从上表面61、61’向下方延伸而远离上部基端面64、64’的方式倾斜(参照图5)。在以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所在的平面为基准时,该平面与上部基端面64构成的角度θ64(参照图5)可以大于该平面与前侧面62构成的角度θ62(参照图10),并且大于该平面与后侧面63、63’构成的角度θ63(参照图10)。对于该平面与上部顶端面65构成的角度θ65而言也是同样的。由于构成角θ62和构成角θ63的相对缓慢地倾斜,所以能够良好地兼顾链牙上部6的细长形状的外观和拉链链牙4的安装强度。
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可以由二维的单一面构成、或者由二维地相连的多个面构成。在后者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上表面61、61’可以由主区域61a、第1倾斜区域61b和第2倾斜区域61c合计3个区域构成(参照图5)。第1倾斜区域61b在主区域61a与上部基端面64的上端之间以第1规定角度θ61b缓慢地倾斜。第2倾斜区域61c在主区域61a与上部顶端面65的上端之间以第2规定角度θ61c缓慢地倾斜。
主区域61a可以是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或包含带上表面36、36’的平面平行地取向的平坦面。第1规定角度θ61b可以是主区域61a所在的平面与第1倾斜区域61b构成的角度。第2规定角度θ61c可以是主区域61a所在的平面与第2倾斜区域61c构成的角度。有利之处在于,第2规定角度θ61c小于第1规定角度θ61b。由此,容易使上部顶端面65具有足够的高度,例如在拉链1产生扭转时能够抑制链牙上部6、6’彼此发生干扰而导致拉链链牙4、4’脱离卡合。
参照图5进一步进行说明,上部基端面64在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陡峭地向上方延伸。上表面61在位置P2与位置P5之间延伸。详细而言,第1倾斜区域61b从位置P2朝向位置P3缓慢地向上方倾斜。主区域61a在位置P3与位置P4之间水平地延伸。第2倾斜区域61c从位置P4朝向位置P5缓慢地向下方倾斜。上部顶端面65在位置P5与位置P6之间陡峭地向下方延伸。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的距离和位置P5与位置P6之间的距离跟位置P2与位置P5之间的距离相比均充分地小。
如上所述,链牙下部5、5’沿着链牙中心线CX在下部基端面54、54’与下部顶端面55、55’之间呈细长状,并且形成为在下部基端面54、54’与下部顶端面55、55’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58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59。典型而言,链牙下部5构成为与包含该链牙下部5的拉链链牙4的卡合相对方的2个拉链链牙4’、4’的各链牙下部5’、5’卡合。为了该目的,使卡合部58及被卡合部59为适当的形状。典型而言,卡合部58沿着拉链1的中心线CL或与该中心线CL平行的轴线突出。典型而言,被卡合部59沿着拉链1的中心线CL或与该中心线CL平行的轴线凹陷。
下部基端面54、54’从拉链带3、3’的带下表面37向下方立起。下部顶端面55、55’超过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在拉链带3、3’的带外侧位于远离下部基端面54、54’(即,在拉链带3、3’的带面外)的位置。下部顶端面55、55’可以是在拉链链牙4的链牙中心轴CX上最突出的弯曲面。如图5所示,下部顶端面55、55’从位置P8朝向位置P7陡峭地向下方倾斜。下部顶端面55、55’能够在位置P7的附近包含平缓的弯曲面。
在某些情况下,上部顶端面65以比下部顶端面55、55’更靠近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或芯线33)的方式偏置设置,在下部顶端面55、55’与上部顶端面65之间形成中间面7、7’。由此,易于使链牙上部6、6’的窄幅化优先。此时,由于链牙上部6、6’的宽度较窄,所以能够确保与金属制链牙相似的拉链链牙4的外观。这样,能够提供以金属制链牙为图案的与金属制链牙相似的宽度较窄的拉链链牙4。
中间面7、7’可以是与链牙厚度方向正交的平坦面,但不限定于此,可以与拉链带3、3’位于同一平面。优选,中间面7、7’与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36’位于同一平面、或者位于比拉链带3、3’的带下表面37更靠近带上表面36、36’的平面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中间面7、7’的下方的链牙下部5、5’的厚度,能够提高拉链链牙4、4’彼此的卡合强度。典型而言,上部顶端面65与中间面7、7’所成的角度θ1等于90°与100°之间的范围内的角度(参照图5)。下部顶端面55、55’与中间面7、7’所成的角度θ55等于80°与90°之间的范围内的角度(参照图5)。也能够使中间面7、7’为倾斜面或非平坦面。
中间面7、7’的俯视形状(或者在拉链链牙4、4’未卡合时其露出的形状)可以取决于链牙下部5、5’的卡合构造。典型而言,(i)中间面7、7’的宽度沿着链牙中心线CX随着远离上部顶端面65而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以及/或者,中间面7、7’具有由上部顶端面65切除圆弧所得到的正圆形轮廓。
如从图3能够理解的那样,拉链链牙4的中间面7可以包含:2个载置区域71,其分别载置卡合相对方的2个拉链链牙4’、4’的链牙上部6’、6’(例如后述的肩部8);以及这2个载置区域71之间的中间区域72。中间区域72的面积可以在2个载置区域71的面积的合计值的0.5倍~1.5倍范围内。对于拉链链牙4’而言也是同样的。在拉链链牙4、4’卡合时,能够目视辨认它们的中间区域72、72’(俯视)。此时,中间区域72、72’在链牙上部6、6’之间(以及它们的上表面61、61’之间)位于里侧,不显著。
在包含图示例的某些情况下,链牙下部5包括:基部51,其具有下部基端面54;头部53,其具有下部顶端面55;以及颈部52,其呈中间变细的形状,使得在基部51与头部53之间具有最小的链牙宽度。头部53包括在带长度方向上向相反侧突出的2个卡合部58作为至少一个卡合部58(参照图6)。颈部52包括凹陷设置以形成颈部52的中间变细部的2个被卡合部59作为至少一个被卡合部59。对于链牙下部5’而言也是同样的。
基部51形成为与链牙上部6、6’大致相同的宽度。即,基部51的宽度W51与链牙上部6、6’的宽度W6等同。因此,基于链牙下部5、5’的构造,能够决定拉链链牙4的间距Pi。此外,沿着链牙中心线CX的基部51的长度比链牙上部6、6’的长度L6短。下部基端面54、54’隔着拉链带3、3’位于链牙上部6、6’的上部基端面64、64’的相反侧。基部51具有以与链牙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式设置的2个侧面512、513,均沿着链牙中心线CX延伸而跨越芯线33(参照图8)。
颈部52在链牙下部5、5’具有链牙宽度最窄的宽度W52(参照图8)。头部53在基部51以外的链牙下部5、5’具有链牙宽度最大的宽度W53。链牙下部5、5’具有随着从基部51与颈部52的中间位置(即,颈部开始位置)向带外侧延伸而逐渐减小至达到宽度W52的宽度,并且在通过宽度W52之后具有逐渐增大至达到宽度W53的宽度。其结果是,颈部52形成为具有中间变细部,并且各被卡合部59形成为具有半圆柱状的收容空间。头部53的宽度从宽度W53向带外侧逐渐减小。基部51、颈部52和头部53各自的下表面形成为同一平面,形成链牙下部5、5’的一个下表面56。基部51、颈部52和头部53各自的侧面相连而形成一个轮廓。如图5所示,基部51固定于在位置P11与位置P12之间具有规定宽度的芯线33和与芯线33相邻的拉链带3、3’的一部分。
2个卡合部58可以分别由拉链链牙4的链牙中心线CX分开、以及/或者相对于链牙中心线CX成镜像对称(即,各自成为半圆柱状部分)。同样地,2个被卡合部59可以由拉链链牙4的链牙中心线CX分开、以及/或者相对于链牙中心线CX成镜像对称(即,各自成为具有半圆柱状收容空间的部分)。
2个被卡合部59分别由链牙上部6、6’的2个肩部8从上方至少将局部封闭(参照图6)。肩部8在仰视拉链链牙4时配置于颈部52的两侧(参照图8)。在左右拉链链牙4、4’卡合时,左右一侧的拉链链牙4的头部53被插入到在左右另一侧相邻的拉链链牙4’的颈部52’之间而被保持。此时,该头部53配置于这些拉链链牙4’的肩部8’的正下方,其上方位移被限制。即,拉链链牙4的肩部作为限制卡合相对方的拉链链牙4’位移的部分发挥功能。有利之处在于,肩部8也形成块状的链牙上部6、6’的一部分,不具有(在俯视链牙上部6、6’时)能够作为肩部区分开的形状。
上部顶端面65在沿着链牙中心线CX的方向上位于比颈部52中的最小链牙宽度W52的位置更靠拉链带3、3’的带外侧的位置(参照图5至图8)。由此,能够使链牙上部6、6’形成得更长、以及/或者能够使肩部8具有足够的面积。作为追加或替代,上部顶端面65在沿着链牙中心线CX的方向上位于比下部顶端面55、55’或其最顶端位置更靠近颈部52中的最小链牙宽度W52的位置。即,图8所示的长度L8小于长度L9。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中间面7、7’的长度L7(参照图7)。此外,通过使中间面7、7’的长度L7较长,来提高左右拉链链牙4、4’卡合时的稳定性。
拉链1的制造方法,基于上述的说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确的,因而省略。拉链链牙4的注塑成形用模具的型腔形状因链牙上部6、6’的形状比较简单而被简化。链牙上部6、6’的侧面(例如,前侧面62及后侧面63)的倾斜作为拉链链牙4从模具型腔的拔模斜度起作用。可以在链牙上部6、6’的上表面61、61’的成形用型腔面以外的部位(例如在下部顶端面55、55’)设定浇口位置。由此,能够确保上表面61、61’的较高的平坦度及/或平滑度。下部顶端面55、55’可以具有浇口残痕。模具的型腔面也可以具有较高的平滑度,以使拉链链牙4的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平滑度。
在上表面61、61’粘贴金属箔,也能够提高光泽度。在这种情况下,因第1倾斜区域61b及第2倾斜区域61c而能够在更大的角度范围内确保光的反射。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在未设置金属箔的情况下也同样适用。
基于上述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权利要求中编入的附图标记仅用于参考,并非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的目的来进行参照。
Claims (22)
1.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1)包括:
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各拉链牙链带(2、2’)包括:拉链带(3、3’);以及多个拉链链牙(4、4’),所述多个拉链链牙(4、4’)以规定间距被安装于所述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各拉链链牙(4、4’)包括在所述拉链带(3、3’)所在的平面的下方及上方分别设置的链牙下部(5、5’)及链牙上部(6、6’),所述链牙下部(5、5’)具有至少一个卡合部(58)及至少一个被卡合部(59);以及
拉头(9),其为了使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与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交错卡合而在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上前进,并且为了解除上述的卡合而在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上后退,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包含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该单一的细长形状的部分包含:上表面(61、61’),其沿着与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正交的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前侧面(62、62’),其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后侧面(63、63’),其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拉链(1)成形为:在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与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卡合的所述拉链(1)的闭合状态下,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不跨越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还包含:第1中间面(66、66’),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前侧面(62、62’)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67、67’),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后侧面(63、63’)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1中间面(66、66’)之间划定有第1边界线(L1),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2中间面(67、67’)之间划定有第2边界线(L2),
在所述拉链(1)的所述闭合状态下,在设置于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不同的拉链牙链带(2、2’)上并且在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上相邻地卡合的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每个链牙中,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包括前侧拉链链牙(E1)和后侧拉链链牙(E2),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成形为:当设定至少在设置于所述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33’)上与所述第1边界线(L1)相接并且与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假想线(DL1)、以及至少在设置于所述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33’)上与所述第2边界线(L2)相接并且与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2假想线(DL2)时,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第1假想线(DL1)和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第2假想线(DL2)以在两者之间隔开间隙而不会交叉的方式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链(1)的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第2假想线(DL2)与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前侧面(62、62’)和所述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3边界线(L3)一致或以靠近该第3边界线(L3)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每个链牙中,
在所述第1假想线(DL1)与所述第2假想线(DL2)之间确定的所述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的所述上表面(61、61’)的宽度(W61)属于基于所述链牙上部(6、6’)的宽度(W6)的1/2值乘以0.8所得到的下限值和所述1/2值乘以1.2所得到的上限值确定的范围内,所述链牙上部(6、6’)的宽度(W6)是基于与所述拉链带(3、3’)相接并且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前侧面(62、62’)的下边和与所述拉链带(3、3’)相接并且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后侧面(63、63’)的下边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划定有所述前侧面(62、62’)与所述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3边界线(L3),划定有所述后侧面(63)与所述第2中间面(67、67’)之间的第4边界线(L4),所述第1至第4边界线(L1、L2、L3、L4)以至少遍及设置于所述拉链带(3、3’)的侧缘部(31、31’)的芯线(33、33’)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彼此大致平行地取向。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为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一个拉链链牙中的所述第1假想线(DL1)与所述第2假想线(DL2)的间隔的1/3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为所述第1假想线(DL1)与所述第2假想线(DL2)的间隔的1/5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还包含:第1中间面(66、66’),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前侧面(62、62’)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67、67’),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后侧面(63、63’)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1中间面(66、66’)是从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1边界线(L1)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第1中间面(66、66’)与所述前侧面(62、62’)之间的第3边界线(L3)的弯曲面,
所述第2中间面(67、67’)是从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2中间面(67、67’)之间的第2边界线(L2)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第2中间面(67、67’)与所述后侧面(63、63’)之间的第4边界线(L4)的弯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间面(66、66’)是从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1中间面(66、66’)之间的第1边界线(L1)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第1中间面(66、66’)与所述前侧面(62、62’)之间的第3边界线(L3)的弯曲面,
所述第2中间面(67、67’)是从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第2中间面(67、67’)之间的第2边界线(L2)起一边弯曲一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第2中间面(67、67’)与所述后侧面(63、63’)之间的第4边界线(L4)的弯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因所述前侧面(62、62’)及所述后侧面(63)的倾斜,随着远离所述上表面(61、61’)而宽度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面(62、62’)及所述后侧面(63)分别相对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上表面(36)构成75°~85°范围内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链(1)的所述闭合状态下,在使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后侧面(63)和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前侧面(62’)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后侧面(63)和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前侧面(62’)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具有:上部基端面(64、64’),其位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65、65’),其位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面外,
在所述拉链(1)的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和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中的另一方所含有的各拉链链牙(4’)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交替地配置于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具有:上部基端面(64、64’),其位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65、65’),其位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面外,
在所述拉链(1)的所述闭合状态下,在使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和所述前侧及后侧的拉链链牙(E1、E2)中的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沿着所述拉链(1)的中心线平行移动至共同的平面时,所述前侧拉链链牙(E1)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和所述后侧拉链链牙(E2)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形成顶角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具有与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及所述链牙下部(5、5’)设置在所述链牙中心线上,并且成形为相对于所述链牙中心线对称。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的所述上表面(61、61’)沿着与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具有细长的矩形轮廓。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牙上部(6、6’)是沿着与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链牙中心线在上部基端面(64、64’)与上部顶端面(65、65’)之间成形为细长形状的大致长方体状部分,
所述链牙下部(5)沿着所述链牙中心线在下部基端面(54)与下部顶端面(55)之间成形为细长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牙上部(6、6’)还包含:第1中间面(66、66’),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前侧面(62、62’)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2中间面(67、67’),其在所述上表面(61、61’)与所述后侧面(63、63’)之间沿着所述拉链(1)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各拉链牙链带(2、2’)中,所述拉链链牙(4、4’)的所述链牙上部(6、6’)的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以比所述下部顶端面(55)更靠近所述拉链带(3、3’)的所述侧缘部(31、31’)的方式偏置设置,在所述下部顶端面(55)与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之间形成中间面(7、7’)。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与所述中间面(7、7’)所成的角度等于90°与100°之间的范围内的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i)和(ii)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i)所述中间面(7、7’)的宽度沿着所述链牙中心线随着远离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而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以及
(ii)所述中间面(7、7’)具有由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切除圆弧所得到的正圆形轮廓。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牙下部(5)包括:基部(51),其具有所述下部基端面(54);头部(53),其具有所述下部顶端面(55);以及颈部(52),其为中间变细的形状以使得在所述基部(51)与所述头部(53)之间具有最小链牙宽度,
在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各拉链牙链带(2、2’)中,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沿着所述链牙中心线位于比所述颈部(52)中的所述最小链牙宽度的位置更靠所述拉链带(3、3’)的带外侧的位置;以及/或者
在所述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2’)的各拉链牙链带(2、2’)的各拉链链牙(4、4’)中,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在沿着所述链牙中心线的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下部顶端面(55)或所述下部顶端面(55)的最顶端位置更靠近所述颈部(52)中的所述最小链牙宽度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拉链链牙(4、4’)的各链牙上部(6、6’)具有:上部基端面(64、64’),其位于所述拉链带(3、3’)的带面上;以及上部顶端面(65、65’),其位于所述上部基端面(64、64’)的相反侧,
所述链牙上部(6)的所述上表面(61、61’)包括以下合计3个区域:主区域(61a);第1倾斜区域(61b),其在所述主区域(61a)与所述上部基端面(64)的上端之间以第1规定角度缓慢地倾斜;以及第2倾斜区域(61c),其在所述主区域(61a)与所述上部顶端面(65、65’)的上端之间以第2规定角度缓慢地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2/041244 WO2024095482A1 (ja) | 2022-11-04 | 2022-11-04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JPPCT/JP2022/041244 | 2022-11-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36213U true CN220236213U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92319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35939.4U Active CN220236213U (zh) | 2022-11-04 | 2023-05-30 | 拉链 |
CN202310620911.3A Pending CN117981952A (zh) | 2022-11-04 | 2023-05-30 | 拉链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20911.3A Pending CN117981952A (zh) | 2022-11-04 | 2023-05-30 | 拉链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20236213U (zh) |
WO (1) | WO202409548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82294A1 (ja) | 2009-01-13 | 2010-07-22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US10136707B2 (en) | 2014-09-24 | 2018-11-27 | Ykk Corporation | Fastener element, fastener stringer and slide fastener |
CN110087502B (zh) * | 2016-12-26 | 2021-11-23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 |
EP3791747B1 (en) | 2018-05-10 | 2023-08-30 | YKK Corporation | Fastener stringer |
-
2022
- 2022-11-04 WO PCT/JP2022/041244 patent/WO20240954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05-30 CN CN202321335939.4U patent/CN220236213U/zh active Active
- 2023-05-30 CN CN202310620911.3A patent/CN11798195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95482A1 (ja) | 2024-05-10 |
CN117981952A (zh) | 2024-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14609B (zh) | 拉链链牙、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 |
CN102548448B (zh) | 拉链 | |
EP1723868A2 (en) | Slide fastener chain | |
JP6891272B2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CN105960178A (zh) | 拉链牙链带 | |
CN1261059C (zh) | 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 | |
CN220236213U (zh) | 拉链 | |
CN109717555B (zh) |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 |
CN206507448U (zh) | 拉链 | |
TWI711398B (zh) | 拉鏈 | |
CN104738905B (zh) | 拉链 | |
CN105266284A (zh) | 拉链和拉头 | |
CN107752237B (zh) | 链牙、链带及拉链 | |
CN206137386U (zh) | 链牙、链带及拉链 | |
CN105592743B (zh) | 拉链用拉头以及拉链 | |
JP7412596B2 (ja) | 分割上止 | |
TWI621412B (zh) |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 |
JP7274044B2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
CN210130444U (zh) | 拉链牙链带 | |
CN106413458B (zh) | 拉链链条用链牙和拉链链条 | |
CN105705055B (zh) | 拉链、模具装置以及拉链拉头的制造方法 | |
JP2006149707A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チエン | |
CN209788677U (zh) | 拉片及拉链用拉头 | |
CN2412427Y (zh) | 开口拉链的上挡结构 | |
WO2025037395A1 (ja) | スライダー装置、スライダー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着部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