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3359U -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 Google Patents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23359U CN220223359U CN202321969907.XU CN202321969907U CN220223359U CN 220223359 U CN220223359 U CN 220223359U CN 202321969907 U CN202321969907 U CN 202321969907U CN 220223359 U CN220223359 U CN 2202233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speed
- side plate
- primary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车技术领域,尤其是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包括相对设置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在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水平安装有一卷筒组件,所述卷筒组件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在所述卷筒组件的腔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制动器、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向左延伸并与一双速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卷筒组件定轴旋转,在所述卷筒组件的外侧壁上缠绕有缆绳,在所述卷筒组件的上方安装排绳器。本绞车结构配置双速马达,实现低速或者高速收放绳,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工况条件下收卷、放绳作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双速收放绳的新型绞车结构,尤其是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背景技术
绞车是用卷筒组件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一种轻小型起重设备。可单独使用,也可作起重、筑路和矿井提升等机械中的组成部件,因操作简单、绕绳量大、移置方便而广泛应用,主要运用于建筑、水利工程、林业、矿山、码头等的物料升降或平拖。
近年来申请人在绞车方面申请过诸多类型的绞车产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绞车产品通常只能实现定速的收放绳,而且现有的绞车产品在高速收放绳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保证绳索的收放。
例如,在专利公开号为CN217264500U的专利文献中就公开了一种外置盘式制动绞车,其主要结构包括底座,在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左侧板、右侧板,在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水平设置有一卷筒组件,所述卷筒组件的两端分别活动插装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的安装孔内,在所述右侧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马达连接盘,在所述马达连接盘上安装驱动马达……所述外置盘式制动器的外侧固定设置。
综上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时主要是采用外置制动,整体在收放绳时无法达到双速控制且整体无法完成高速紧密排绳。
为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与改进,故在此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双速收放绳的新型绞车结构,用以更好地解决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包括相对设置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在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水平安装有一卷筒组件,所述卷筒组件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在所述卷筒组件的腔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制动器、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向左延伸并与一双速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卷筒组件定轴旋转,在所述卷筒组件的外侧壁上缠绕有缆绳,在所述卷筒组件的上方安装有排绳器,所述排绳器用于在卷筒组件工作时实现辅助排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卷筒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卷筒,所述卷筒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的通孔、右端通过其端部连接的输出轴部件活动穿出至所述右侧板的通孔处固定的轴承座,在所述卷筒的两端外侧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中间挡板、右挡板,所述中间挡板与所述右挡板之间的所述卷筒的外侧壁上用于缠绕缆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速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制动器的左端面上的马达连接盘,在所述马达连接盘上安装有一双速马达,所述双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连轴套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连轴套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制动器,通过所述制动器对所述连轴套的制动实现对所述一级传动机构输入动力的截断;所述双速马达在低速状态下实现低速收放绳、在高速状态下实现高速收放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制动器包括固定安装在左侧板上的制动器壳体,制动器进行制动时通过所述制动器壳体内部的静摩擦片与所述连轴套外侧壁上固连的动摩擦片实现配合实现制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连轴套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的一级太阳轴,在所述一级太阳轴的外围均匀间隔啮合有若干个一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一级行星轮轴活动插装在其两侧的一级行星架上,在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的外围套接有齿圈,所述齿圈的左端与所述制动器的制动器壳体固连,所述一级行星架的右侧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一级行星架的右侧中心通过花键连接的二级太阳轴,所述二级太阳轴与所述一级太阳轴同轴设置,在所述二级太阳轴的外围啮合有若干个二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均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二级行星齿轮轴活动穿出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上的通孔,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的外侧分别与处于固定状态下的所述齿圈的轮齿啮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通过其右端部固连的行星架连接板与所述卷筒的内侧壁实现焊接固定,当所述二级太阳轴输入动力后会带动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旋转并联动所述卷筒旋转。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输出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卷筒的右端腔体内侧壁上的轴承室连接板,在所述轴承室连接板的右侧同轴固连有轴承室,所述轴承室套接在一轴承座端部外侧壁上,所述轴承座固定在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轴承室上安装有一编码器轴,所述编码器轴的右端活动穿处所述轴承座并通过编码器轴套与编码器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的底部均固定在一底座的顶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排绳器包括水平设置的往复丝杠,所述往复丝杠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至对应位置处的丝杠端盖内,各所述丝杠端盖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左侧板上、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往复丝杠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光轴,所述光轴的两端均安装在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往复丝杠与所述光轴之间设置有限绳器,所述限绳器下端通过其底部的往复螺母旋合安装在所述往复丝杠上,所述限绳器的顶部活动套接在所述光轴的外侧壁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一传动驱动件,所述传动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间挡板左侧的所述卷筒的左端外侧壁上的卷筒链轮,在所述卷筒链轮的上方设置有通过链条配合传动的大链轮,所述大链轮的中心轴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并与小链轮连接,在所述小链轮的上方通过链条配合传动的丝杠链轮,所述丝杠链轮与所述往复丝杠的左端同轴连接排绳器上,带动对应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绞车结构配置双速马达,可以实现低速或者高速收放绳,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收卷、放绳作业。
2、本实用新型中的绞车结构在进行高速收放绳时利用传动驱动件可以将卷筒的旋转运动传递至限绳器实现往复平移,从而可以保证高速运转情况下的紧密排绳,提高排绳效果,保证低速或者高速收放绳状态下的缆绳的平稳性。
3、本实用新型中的绞车的输出端还配置有编码器轴,可以根据旋转速度和圈数实现定长度的收放绳控制,整体操作更加简便快捷,灵活可控。
4、绞车内部设置一级传动、二级传动可以更好地保证匹配双速马达进行传动时的灵活变速,同时在需要制动时可以依靠内置制动器快速制动,保证制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达连接盘;2、双速马达;5、静摩擦片;6、动摩擦片;7、连轴套;11、制动器壳体;12、左侧板;15、中间挡板;17、齿圈;20、一级行星齿轮;25、一级行星轮轴;26、一级行星架;27、一级太阳轴;32、二级行星轮轴;36、二级行星轮;39、右挡板;40、卷筒;41、行星架连接板;42、轴承室;43、右侧板;45、轴承座;47、编码器轴;51、轴承室连接板;52、二级行星架;53、二级太阳轴;55、底座;68、卷筒链轮;69、大链轮;70、小链轮;71、丝杠链轮;72、往复丝杠;73、光轴;74、丝杠端盖;77、限绳器;93、编码器轴套;94、编码器;95、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如图1中所示。
实施例1: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包括相对设置设置的左侧板12、右侧板43,在所述左侧板12与所述右侧板43之间水平安装有一卷筒40组件,所述卷筒40组件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所述右侧板43,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腔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制动器、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向左延伸并与一双速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卷筒40组件定轴旋转,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外侧壁上缠绕有缆绳,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上方安装有排绳器,所述排绳器用于在卷筒40组件工作时实现辅助排绳。本双速加排绳器绞车采用双速驱动组件实现对卷筒40组件的双速控制,同时再利用卷筒40组件内部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实现在低速或者高速输入的状态下进一步变速,有效地保证动力输入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收放绳时依靠设置的排绳器可以实现对卷筒40组件上的缆绳的有效地排绳,保证排绳效果。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卷筒40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卷筒40,所述卷筒40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的通孔、右端通过其端部连接的输出轴部件活动穿出至所述右侧板43的通孔处固定的轴承座45,在所述卷筒40的两端外侧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中间挡板15、右挡板39,所述中间挡板15与所述右挡板39之间的所述卷筒40的外侧壁上用于缠绕缆绳。卷筒40组件依靠卷筒40实现缠绕对应的缆绳(或者钢丝绳),同时利用中间挡板15及右挡板39可以保证对缆绳的限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速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制动器的左端面上的马达连接盘1,在所述马达连接盘1上安装有一双速马达2,所述双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连轴套7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连轴套7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制动器,通过所述制动器对所述连轴套7的制动实现对所述一级传动机构输入动力的截断;所述双速马达在低速状态下实现低速收放绳、在高速状态下实现高速收放绳。双速驱动组件的核心部件为双速马达,依靠双速马达的旋转可以带动其输出端连接的一级传动机构的运转,同时当需要制动时可以快速遥控或者控制制动器实现对连轴套7的摩擦制动,从而达到快速制动的目的。依靠双速马达可以实现低速和高速两种模式下的收放绳运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制动器包括固定安装在左侧板12上的制动器壳体8,制动器进行制动时通过所述制动器壳体8内部的静摩擦片5与所述连轴套7外侧壁上固连的动摩擦片6实现配合实现制动。在此设置的制动器采用传统结构的摩擦式制动器,其直接内置在卷筒40内部即可,结构不存在改进创新之处,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连轴套7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的一级太阳轴27,在所述一级太阳轴27的外围均匀间隔啮合有若干个一级行星齿轮20,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20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一级行星轮轴25活动插装在其两侧的一级行星架26上,在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20的外围套接有齿圈17,所述齿圈17的左端与所述制动器的制动器壳体8固连,所述一级行星架26的右侧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一级传动机构在接收外部的输入动力后可以利用一级太阳轴27接收动力,从而带动对应的一级行星齿轮20运转,由于齿圈17固定因此在行星轮系运动时其整个一级行星架26是处于旋转状态,一级行星架26的旋转会作为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动力,从而完成动力的传递。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一级行星架26的右侧中心通过花键连接的二级太阳轴53,所述二级太阳轴53与所述一级太阳轴27同轴设置,在所述二级太阳轴53的外围啮合有若干个二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均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二级行星齿轮轴活动穿出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上的通孔,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的外侧分别与处于固定状态下的所述齿圈17的轮齿啮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通过其右端部固连的行星架连接板41与所述卷筒40的内侧壁实现焊接固定,当所述二级太阳轴53输入动力后会带动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旋转并联动所述卷筒40旋转。二级传动机构易依靠二级太阳轴53接收来自上游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二级太阳轴53的旋转会带动各个二级行星齿轮旋转,同样地由于齿圈17固定,动力由二级行星齿轮架输出,最终带动对应的行星架连接板41及与其焊接的卷筒40旋转。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输出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卷筒40的右端腔体内侧壁上的轴承室连接板51,在所述轴承室连接板51的右侧同轴固连有轴承室42,所述轴承室42套接在一轴承座45端部外侧壁上,所述轴承座45固定在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轴承室42上安装有一编码器轴47,所述编码器轴47的右端活动穿处所述轴承座45并通过编码器轴套93与编码器94相连接。卷筒40的旋转转速会经过编码器轴47输出并在编码器94的作用下实现对转速等参数信息的采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排绳器包括水平设置的往复丝杠72,所述往复丝杠72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至对应位置处的丝杠端盖74内,各所述丝杠端盖74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左侧板12上、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往复丝杠72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光轴73,所述光轴73的两端均安装在所述左侧板12、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往复丝杠72与所述光轴73之间设置有限绳器77,所述限绳器77下端通过其底部的往复螺母旋合安装在所述往复丝杠72上,所述限绳器77的顶部活动套接在所述光轴73的外侧壁上。排绳器的运动主要是依靠传动驱动件将动力传递至往复丝杠72上,然后在往复丝杠72运转时可以带动对应的往复螺母运转,从而带动整个的限绳器77沿着光轴73实现水平移动,从而可以达到在高速排绳状态下实现紧密排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一传动驱动件,所述传动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间挡板15左侧的所述卷筒40的左端外侧壁上的卷筒链轮68,在所述卷筒链轮68的上方设置有通过链条95配合传动的大链轮,所述大链轮的中心轴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并与小链轮70连接,在所述小链轮70的上方通过链条95配合传动的丝杠链轮71,所述丝杠链轮71与所述往复丝杠72的左端同轴连接。传动驱动件的主要作用是将卷筒链轮68旋转的动力依靠链条95传递至大链轮,然后通过大链轮带动对应的小链轮70及丝杠链轮71运转,最终达到带动整个往复丝杠72运转的目的,当往复丝杠72运转时可以带动整个排绳器实现有效排绳。
实施例2: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包括相对设置设置的左侧板12、右侧板43,在所述左侧板12与所述右侧板43之间水平安装有一卷筒40组件,所述卷筒40组件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所述右侧板43,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腔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制动器、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向左延伸并与一双速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卷筒40组件定轴旋转,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外侧壁上缠绕有缆绳,在所述卷筒40组件的上方安装有排绳器,所述排绳器用于在卷筒40组件工作时实现辅助排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卷筒40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卷筒40,所述卷筒40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的通孔、右端通过其端部连接的输出轴部件活动穿出至所述右侧板43的通孔处固定的轴承座45,在所述卷筒40的两端外侧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中间挡板15、右挡板39,所述中间挡板15与所述右挡板39之间的所述卷筒40的外侧壁上用于缠绕缆绳。
卷筒40组件依靠卷筒40实现缠绕对应的缆绳(或者钢丝绳),同时利用中间挡板15及右挡板39可以保证对缆绳的限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速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制动器的左端面上的马达连接盘1,在所述马达连接盘1上安装有一双速马达,所述双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连轴套7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连轴套7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制动器,通过所述制动器对所述连轴套7的制动实现对所述一级传动机构输入动力的截断;所述双速马达在低速状态下实现低速收放绳、在高速状态下实现高速收放绳。
双速驱动组件的核心部件为双速马达,依靠双速马达的旋转可以带动其输出端连接的一级传动机构的运转,同时当需要制动时可以快速遥控或者控制制动器实现对连轴套7的摩擦制动,从而达到快速制动的目的。
依靠双速马达可以实现低速和高速两种模式下的收放绳运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制动器包括固定安装在左侧板12上的制动器壳体8,制动器进行制动时通过所述制动器壳体8内部的静摩擦片5与所述连轴套7外侧壁上固连的动摩擦片6实现配合实现制动。在此设置的制动器采用传统结构的摩擦式制动器,其直接内置在卷筒40内部即可,结构不存在改进创新之处,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连轴套7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的一级太阳轴27,在所述一级太阳轴27的外围均匀间隔啮合有若干个一级行星齿轮20,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20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一级行星轮轴25活动插装在其两侧的一级行星架26上,在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20的外围套接有齿圈17,所述齿圈17的左端与所述制动器的制动器壳体8固连,所述一级行星架26的右侧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一级传动机构在接收外部的输入动力后可以利用一级太阳轴27接收动力,从而带动对应的一级行星齿轮20运转,由于齿圈17固定因此在行星轮系运动时其整个一级行星架26是处于旋转状态,一级行星架26的旋转会作为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动力,从而完成动力的传递。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一级行星架26的右侧中心通过花键连接的二级太阳轴53,所述二级太阳轴53与所述一级太阳轴27同轴设置,在所述二级太阳轴53的外围啮合有若干个二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均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二级行星齿轮轴活动穿出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上的通孔,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的外侧分别与处于固定状态下的所述齿圈17的轮齿啮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通过其右端部固连的行星架连接板41与所述卷筒40的内侧壁实现焊接固定,当所述二级太阳轴53输入动力后会带动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旋转并联动所述卷筒40旋转。
二级传动机构易依靠二级太阳轴53接收来自上游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二级太阳轴53的旋转会带动各个二级行星齿轮旋转,同样地由于齿圈17固定,动力由二级行星齿轮架输出,最终带动对应的行星架连接板41及与其焊接的卷筒40旋转。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输出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卷筒40的右端腔体内侧壁上的轴承室连接板51,在所述轴承室连接板51的右侧同轴固连有轴承室42,所述轴承室42套接在一轴承座45端部外侧壁上,所述轴承座45固定在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轴承室42上安装有一编码器轴47,所述编码器轴47的右端活动穿处所述轴承座45并通过编码器轴套93与编码器94相连接。
卷筒40的旋转转速会经过编码器轴47输出并在编码器94的作用下实现对转速等参数信息的采集。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板12与所述右侧板43的底部均固定在一底座55的顶部。底座55可以更好地保证整个结构的平稳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排绳器包括水平设置的往复丝杠72,所述往复丝杠72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至对应位置处的丝杠端盖74内,各所述丝杠端盖74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左侧板12上、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往复丝杠72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光轴73,所述光轴73的两端均安装在所述左侧板12、所述右侧板43上,在所述往复丝杠72与所述光轴73之间设置有限绳器77,所述限绳器77下端通过其底部的往复螺母旋合安装在所述往复丝杠72上,所述限绳器77的顶部活动套接在所述光轴73的外侧壁上。
排绳器的运动主要是依靠传动驱动件将动力传递至往复丝杠72上,然后在往复丝杠72运转时可以带动对应的往复螺母运转,从而带动整个的限绳器77沿着光轴73实现水平移动,从而可以达到在高速排绳状态下实现紧密排绳。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一传动驱动件,所述传动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间挡板15左侧的所述卷筒40的左端外侧壁上的卷筒链轮68,在所述卷筒链轮68的上方设置有通过链条95配合传动的大链轮,所述大链轮的中心轴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12并与小链轮70连接,在所述小链轮70的上方通过链条95配合传动的丝杠链轮71,所述丝杠链轮71与所述往复丝杠72的左端同轴连接。
传动驱动件的主要作用是将卷筒链轮68旋转的动力依靠链条95传递至大链轮,然后通过大链轮带动对应的小链轮70及丝杠链轮71运转,最终达到带动整个往复丝杠72运转的目的,当往复丝杠72运转时可以带动整个排绳器实现有效排绳。
具体工作原理:
本双速加排绳器绞车采用双速驱动组件实现对卷筒40组件的双速控制,同时再利用卷筒40组件内部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实现在低速或者高速输入的状态下进一步变速,有效地保证动力输入的效果。
同时在进行收放绳时依靠设置的排绳器可以实现对卷筒40组件上的缆绳的有效地排绳,保证排绳效果。
一级传动机构在接收外部的输入动力后可以利用一级太阳轴27接收动力,从而带动对应的一级行星齿轮20运转,由于齿圈17固定因此在行星轮系运动时其整个一级行星架26是处于旋转状态,一级行星架26的旋转会作为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动力,从而完成动力的传递;二级传动机构易依靠二级太阳轴53接收来自上游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二级太阳轴53的旋转会带动各个二级行星齿轮旋转,同样地由于齿圈17固定,动力由二级行星齿轮架输出,最终带动对应的行星架连接板41及与其焊接的卷筒40旋转。其中,排绳器的运动主要是依靠传动驱动件将动力传递至往复丝杠72上,然后在往复丝杠72运转时可以带动对应的往复螺母运转,从而带动整个的限绳器77沿着光轴73实现水平移动,从而可以达到在高速排绳状态下实现紧密排绳。
本绞车结构配置双速马达,可以实现低速或者高速收放绳,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收卷、放绳作业;本实用新型中的绞车结构在进行高速收放绳时利用传动驱动件可以将卷筒40的旋转运动传递至限绳器77实现往复平移,从而可以保证高速运转情况下的紧密排绳,提高排绳效果,保证低速或者高速收放绳状态下的缆绳的平稳性;本实用新型中的绞车的输出端还配置有编码器轴47,可以根据旋转速度和圈数实现定长度的收放绳控制,整体操作更加简便快捷,灵活可控;绞车内部设置一级传动、二级传动可以更好地保证匹配双速马达进行传动时的灵活变速,同时在需要制动时可以依靠内置制动器快速制动,保证制动效果。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9)
1.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在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水平安装有一卷筒组件,所述卷筒组件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在所述卷筒组件的腔体内自左至右依次安装有制动器、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向左延伸并与一双速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出端用于驱动所述卷筒组件定轴旋转,在所述卷筒组件的外侧壁上缠绕有缆绳,在所述卷筒组件的上方安装有排绳器,所述排绳器用于在卷筒组件工作时实现辅助排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卷筒,所述卷筒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的通孔、右端通过其端部连接的输出轴部件活动穿出至所述右侧板的通孔处固定的轴承座,在所述卷筒的两端外侧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中间挡板、右挡板,所述中间挡板与所述右挡板之间的所述卷筒的外侧壁上用于缠绕缆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速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制动器的左端面上的马达连接盘,在所述马达连接盘上安装有一双速马达,所述双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连轴套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连轴套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制动器,通过所述制动器对所述连轴套的制动实现对所述一级传动机构输入动力的截断;所述双速马达在低速状态下实现低速收放绳、在高速状态下实现高速收放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连轴套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的一级太阳轴,在所述一级太阳轴的外围均匀间隔啮合有若干个一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一级行星轮轴活动插装在其两侧的一级行星架上,在各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的外围套接有齿圈,所述齿圈的左端与所述制动器的制动器壳体固连,所述一级行星架的右侧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的一级行星架的右侧中心通过花键连接的二级太阳轴,所述二级太阳轴与所述一级太阳轴同轴设置,在所述二级太阳轴的外围啮合有若干个二级行星齿轮,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均通过其各自中心的二级行星齿轮轴活动穿出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上的通孔,各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的外侧分别与处于固定状态下的所述齿圈的轮齿啮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通过其右端部固连的行星架连接板与所述卷筒的内侧壁实现焊接固定,当所述二级太阳轴输入动力后会带动所述二级行星齿轮架旋转并联动所述卷筒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卷筒的右端腔体内侧壁上的轴承室连接板,在所述轴承室连接板的右侧同轴固连有轴承室,所述轴承室套接在一轴承座端部外侧壁上,所述轴承座固定在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轴承室上安装有一编码器轴,所述编码器轴的右端活动穿处所述轴承座并通过编码器轴套与编码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的底部均固定在一底座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绳器包括水平设置的往复丝杠,所述往复丝杠的左右两端均活动穿至对应位置处的丝杠端盖内,各所述丝杠端盖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左侧板上、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往复丝杠的上方间隔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光轴,所述光轴的两端均安装在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上,在所述往复丝杠与所述光轴之间设置有限绳器,所述限绳器下端通过其底部的往复螺母旋合安装在所述往复丝杠上,所述限绳器的顶部活动套接在所述光轴的外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速加排绳器绞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传动驱动件,所述传动驱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间挡板左侧的所述卷筒的左端外侧壁上的卷筒链轮,在所述卷筒链轮的上方设置有通过链条配合传动的大链轮,所述大链轮的中心轴的左端活动穿出所述左侧板并与小链轮连接,在所述小链轮的上方通过链条配合传动的丝杠链轮,所述丝杠链轮与所述往复丝杠的左端同轴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9907.XU CN2202233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9907.XU CN2202233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23359U true CN220223359U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79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69907.XU Active CN220223359U (zh) | 2023-07-25 | 2023-07-25 |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23359U (zh) |
-
2023
- 2023-07-25 CN CN202321969907.XU patent/CN2202233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19601U (zh) | 一种张紧驱动的卷扬提升机构 | |
CN103264971A (zh) | 一种胀紧驱动的卷扬提升机构 | |
CN220223359U (zh) | 双速加排绳器绞车 | |
CN111285277A (zh) | 蜗轮式棘轮型卷扬机构 | |
CN216272838U (zh) | 差速传动卷扬机 | |
CN215854813U (zh) | 一种新型运输绞车 | |
CN112357724B (zh) | 一种超深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及其导向方法 | |
CN103979387A (zh) | 卷扬式电梯主机 | |
CN103072910A (zh) | 一种双卷筒起重升降机 | |
CN201932854U (zh) | 一种起重机用行星传动的起升机构 | |
CN220316934U (zh) | 一种缆线拖拉卷筒装置 | |
CN215326634U (zh) | 气动离合绞车 | |
CN104828727A (zh) | 一种电动葫芦回转起重机 | |
CN215160537U (zh) | 一种双卷筒起升装置 | |
CN204508654U (zh) | 一种电动葫芦回转起重机 | |
CN210366756U (zh) | 低净空内平动钢丝绳电动葫芦 | |
CN210340178U (zh) | 低净空三合一内平动电动葫芦 | |
CN221420519U (zh) | 低速大拉力液压绞车 | |
CN113979343A (zh) | 一种卷扬机均匀收卷回转机座 | |
CN221420524U (zh) | 具有手动离合功能的液压绞盘 | |
CN201326391Y (zh) | 全液压岩芯勘探钻机的新型卷扬机 | |
CN205472387U (zh) | 新型电动卷扬机 | |
CN215828229U (zh) | 一种绞车的调速装置 | |
CN201842586U (zh) | 摩擦式起升装置 | |
CN213478262U (zh) | 一种岩心钻机卷扬机横置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