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5471U - 热磁脱扣机构 - Google Patents
热磁脱扣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55471U CN220155471U CN202320205430.1U CN202320205430U CN220155471U CN 220155471 U CN220155471 U CN 220155471U CN 202320205430 U CN202320205430 U CN 202320205430U CN 220155471 U CN220155471 U CN 2201554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ipping
- thermal
- pull rod
- magnetic tripping
- draw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磁脱扣机构,其包括至少一组热脱扣结构、至少一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所述热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牵引杆转动;所述磁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牵引杆转动;所述牵引杆受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脱扣;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附件拉杆,附件拉杆用于受分励脱扣器驱动而驱动牵引杆转动;所述热磁脱扣机构不仅具有热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还能用于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磁脱扣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热磁脱扣机构仅具有热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不能依据控制需求驱动操作机构脱扣;而且,现有热磁脱扣机构与操作机构之间的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足,易导致触电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热磁脱扣机构,不仅具有热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还能用于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磁脱扣机构,其包括至少一组热脱扣结构、至少一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所述热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牵引杆转动;所述磁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牵引杆转动;所述牵引杆受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脱扣;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附件拉杆,附件拉杆用于受分励脱扣器驱动而驱动牵引杆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附件拉杆滑动设置,其滑动方向垂直于牵引杆的转轴轴向。
进一步的,所述附件拉杆一端用于与分励脱扣器传动配合,另一端设有附件拉杆孔;所述牵引杆包括拉杆配合臂,拉杆配合臂一端插置在附件拉杆孔内与附件拉杆传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机构壳体、拉杆滑动座和拉杆复位弹簧,拉杆滑动座固定在机构壳体上,附件拉杆滑动设置在拉杆滑动座上,拉杆复位弹簧向附件拉杆施加作用力使其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拉杆滑动座设有拉杆滑腔,附件拉杆设有附件拉杆孔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拉杆滑腔内,拉杆复位弹簧为设置在拉杆滑腔内的压簧且其两端分别与附件拉杆和拉杆滑动座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枢转设置的脱扣杆,脱扣杆受牵引杆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脱扣。
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包括机构壳体,机构壳体包括分隔侧壁,热脱扣结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均设置在机构壳体内且均位于分隔侧壁一侧,脱扣杆枢转设置在分隔侧壁上且一端凸出在分隔侧壁的另一侧用于与操作机构驱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包括多组热脱扣结构和多组磁脱扣机构,各热脱扣结构和磁脱扣结构均与牵引杆传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热脱扣结构包括双金组件,双金组件包括双金属片以及设置在双金属片一端与牵引杆传动配合的双金传动件;
所述磁脱扣结构包括磁轭、衔铁和载流板,载流板从磁轭中部穿过且位于磁轭和衔铁之间,衔铁一端枢转设置且与磁轭配合使用;所述双金属片另一端与载流板相连且电连。
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调节杆、磁脱扣调节钮和热脱扣调节钮,调节杆枢转设置且通过调节弹簧与衔铁相连,磁脱扣调节钮与调节杆传动配合以驱动调节杆转动,热脱扣传动钮与牵引杆传动配合以驱动牵引杆沿其转轴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热磁脱扣机构,其附件拉杆拓展了热磁脱扣机构的功能,使热磁脱扣机构不仅能够实现热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还能用于实现对于断路器的远程控制,应用于开关电器时,有利于简化开关电器的结构。
此外,所述所述脱扣杆能进一步增大热磁脱扣机构与操作机构之间的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提高断路器的绝缘性能,提高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脱扣状态下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合闸状态下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分闸状态下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热磁脱扣机构的投影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A-A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热磁脱扣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转轴组件、传动臂和触头支持结构的连接结构;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结构的第三视角下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操作机构;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上连杆;104跳扣;1041跳扣限位轴;105第一铰接轴;106转轴组件;1060转轴;1061转轴臂;107下连杆;108下弹簧轴;109转轴限位件;109-1第一半限位件;109-2第二半限位件;110锁扣组件;110s锁扣轴;110-0锁扣滚子;110-1锁扣支架;111脱扣半轴;112储能弹簧;113摇臂;114上弹簧轴;115手柄;116手柄套;117第二铰接轴;118复位轴;119侧板连接轴;120脱扣受动件;121转动限位件;122推杆结构;123传动结构;1230传动臂;1231第三铰接轴;1232第四铰接轴;C接触系统;32静触头;34灭弧室;35动触头机构;5热磁脱扣机构;501机构壳体;5010分隔侧壁;503脱扣杆;504磁轭;505-507拉杆滑动座;505滑动座下壳;506附件拉杆;506r拉杆复位弹簧;5060附件拉杆孔;507滑动座上壳;508双金组件;509衔铁;510牵引杆复位弹簧;511牵引杆;5111磁脱扣受动臂;5112热脱扣受动臂;5113拉杆配合臂;512牵引杆轴;513调节杆支架;514调节杆;515磁脱扣调节钮;516热脱扣调节钮;518载流板;6中壳体;7下壳体;8上壳体;9面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断路器为一种插入式断路器。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为一种插入式的塑壳断路器。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操作机构1和至少一相断路极,断路极包括导电装置,导电装置包括接触系统C,操作机构1与接触系统C驱动相连以驱动其闭合或分断,也即是使断路器合闸或分闸。进一步的,所述断路极还包括与接触系统C配合的灭弧室34,灭弧室34的电弧入口与接触系统C相对,用于熄灭接触系统C分断产生的电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包括至少两相断路极,各向断路极沿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各相断路极的接触系统C均与操作机构1驱动相连。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各所述断路极的导电装置并排的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图2的纸面内外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宽度方向。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为三相断路器,其包括三相在断路器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断路极。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三相所述断路极的导电装置为依次布置的A相导电装置2、B相导电装置3和C向导电装置4。
如图1-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用于与灭弧室34配合使用的零飞弧装置706,零飞弧装置706的进口与灭弧室34的排气口相对;所述操作机构1、接触系统C、灭弧室34和零飞弧装置706沿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本实施例断路器的上述布局方式,一则为断路极中灭弧室34提供了更大的安装空间,使灭弧室34可以配置更多灭弧栅片,以提高灭弧能力和效率;二来,接触系统C产生的电弧首先进入灭弧室34,然后灭弧室34排出的气体进入零飞弧装置706,显著提高了灭弧效果,实现了真正的零飞弧,实现小体积大开断,保证零飞弧,而且能够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进一步的,所述零飞弧装置706的出口与进口相对设置,分别位于零飞弧装置706的两端,也即是零飞弧装置706的进口和出口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零飞弧装置706的出口位置远离操作机构1,一则避免带电粒子对操作机构1造成损坏,二来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产品的绝缘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中,由操作机构1到断路极的零飞弧装置706的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也即是,图2的上下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接线端子704,接线端子704为桥式接线端子,作为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接线端子704,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零飞弧装置706的两侧,进线端子、零飞弧装置706和出线端子并排设置在灭弧室34远离操作机构1的同一侧,断路极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设置在断路器的同一端,实现了进线和出现的同步插接,为操作机构1提供了更多安装空间,而且接线端子远离操作机构1,有利于提高断路器的绝缘性能和操作安全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断路器中,接线端子704和零飞弧装置706的并排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也即是,图2的左右方向为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极还包括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在断路器的长度方向上从灭弧室34两侧经过,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一端分别与零飞弧装置706两侧的接线端子704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接触系统C的动触头311和静触头32相连。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断路极还包括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热磁脱扣机构5,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热磁脱扣机构5位于操作机构1和接触系统C一侧。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包括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也即是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热脱扣结构以及用于在断路极所在电路(也即是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的磁脱扣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用于驱动操作机构1的再扣结构转动使其解除与锁扣结构的限位配合,从而锁扣结构转动而解除与跳扣104的搭接配合,从而操作机构1脱扣。
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分励脱扣器,分离脱扣器用于通过热磁脱扣机构5驱动操作机构1的再扣结构转动使其解除与锁扣结构的限位配合,例如分励脱扣器接收远程分闸信号后通过热磁脱扣机构5驱动再扣结构转动使其解除与锁扣结构的限位配合,从而锁扣结构转动而解除与跳扣104的搭接配合,从而操作机构1脱扣,实现断路器的远程分闸操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还包括相间隔板,相间隔板一端与断路器壳体高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隔开相邻断路极的接线口,提高相邻断路极之间的绝缘性。
如图1-2所示,所述断路器壳体包括沿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的上壳体8、中壳体6和下壳体7;所述操作机构1以及断路极的导电装置、热磁脱扣机构5均布置在上壳体8和中壳体6围成的第一空间内;所述零飞弧装置706、断路极的接线端子704均布置在中壳体6和下壳体7围成的第二空间内;所述断路极的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均从第一空间延伸至第二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壳体还包括面盖9,面盖9和中壳体6在断路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上壳体8两侧,面盖9和上壳体8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附件的第三空间,附件通过热磁脱扣机构5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进一步的,所述附件为分励脱扣器。具体的,如图1-2所示方向,所述面盖9、上壳体8、中壳体6和下壳体7由上而下依次布置。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器壳体设有第一排气窗,第一排气窗设置在第一空间的侧壁上,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每个零飞弧装置706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一排气窗;所述断路器壳体还设有第二排气窗,第二排气窗设置在第二空间的侧壁上,在断路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每相断路极的两组接线端子704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二排气窗。
如图3-6、11-12所示,为所述操作机构1的第一实施例:
所述操作机构1包括机构支架、摇臂组件、跳扣104、锁扣结构、再扣结构、转轴结构106、上连杆103、下连杆107、储能弹簧112和至少一组绕中心线O-O枢转设置的触头支持结构(也即是后文中的支持结构301-303);所述跳扣104、锁扣结构、再扣结构和转轴结构106分别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上;所述转轴结构106包括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机构支架上的转轴1060以及至少一组设置在转轴1060上的转轴臂1061;所述上连杆103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105与跳扣104中部转动相连,另一端设有下弹簧轴108,下连杆107一端与上连杆103中部铰接,另一端与一组转轴臂1061传动相连,储能弹簧112一端与摇臂组件相连,另一端连接至下弹簧轴108;所述跳扣104和锁扣结构搭接配合,锁扣结构和再扣结构限位配合,再扣结构受外力作用而转动,解除与锁扣结构的限位配合,锁扣结构转动而解除与跳扣结构的搭接配合,使操作机构脱扣;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至少一组传动结构123,转轴臂1061、传动结构123和触头支持结构一一对应配合,也即是每组转轴臂1061通过一组传动结构123与一组触头支持结构传动相连,传动结构123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传动臂1230,一对传动臂1230一端位于转轴臂1061两侧且与其传动相连,另一端位于触头支持结构两侧且与其传动相连,一对传动臂1230与触头支持结构相连的一端分别位于触头支持结构的轴向两端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摇臂组件上的复位轴118,复位轴118与跳扣104传动配合,在操作机构由脱扣状态切换至分闸状态时,驱动跳扣104与锁扣结构恢复搭接配合;所述跳扣104包括跳扣限位轴1041,操作机构在分闸或脱扣状态下,上连杆103与跳扣限位轴1041限位配合,也即是操作机构由合闸状态切换至分闸或脱扣状态时,上连杆103受储能弹簧112的拉力而相对于跳扣104转动至与跳扣限位轴1041限位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跳扣104通过跳扣轴104s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上,跳扣轴104s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上;所述下连杆107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117与上连杆103中部铰接,另一端与转轴臂1061中部铰接而驱动转轴1060转动;所述转轴臂1061一端与转轴1060相连,另一端与传动结构123传动相连。
本实施例操作机构,其转轴臂1061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传动臂1230与转轴臂1061传动相连,传动可靠且稳定,保证操作机构正常工作;而且,便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触头支持的设置位置,以满足更多功能需求,例如为灭弧室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以提高灭弧性能;而且,所述操作机构采用四连杆传动方式,通过转轴组件的摆动实现动静触头开合,增大了开距上限。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转轴组件106包括三组并排间隔设置在转轴1060上的转轴臂1061,三组转轴臂1061中的一组与下连杆107传动相连,三组转轴臂1061分别通过三组传动结构123与三组触头支持结构传动相连。
如图10-11所示,所述传动结构123还包括第三铰接轴1231和第四铰接轴1232,两个传动臂1230通过第四铰接轴1232与转轴臂1061铰接且通过第三铰接轴1231与触头支持结构铰接。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臂1230为Z字型结构,两个传动臂1230之间形成漏斗型空间,两个传动臂1230与转轴臂1061相连一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传动臂1230与触头支持结构相连的一端的间距。所述传动结构123结构简单,安装简便,而且占用空间小。
如图3-6所示,为所述操作机构的一种布局方式:
在所述操作机构的长度方向上,转轴组件106位于一端且锁扣结构、再扣结构和触头支持结构位于另一端,摇臂组件、储能弹簧112、上连杆103和下连杆107均位于转轴组件106和锁扣结构之间,跳扣104沿操作机构的长度方向延伸,跳扣104靠近转轴组件106设置的一端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上,另一端与锁扣结构搭接配合,摇臂组件的摇臂113和储能弹簧112在空间上与跳扣104交叉;在所述操作机构的高度方向上,触头支持结构位于锁扣结构和再扣结构下方。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机构支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二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跳扣104、储能弹簧112、上连杆103和下连杆107均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再扣结构和锁扣结构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在操作机构的高度方向上,触头支持结构位于安装空间下方。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还通过侧板连接轴119相连,以使二者可靠连接。所述操作机构的布局紧凑合理,有利于节约空间,为断路器内的其它部件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
如图3-6所示,所述锁扣结构包括锁扣组件110和锁扣轴110s,锁扣轴110s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上,锁扣组件110包括锁扣滚子110-0和锁扣支架110-1,锁扣之间110-1设置在锁扣轴110s上且与其同步转动,锁扣棍子110-0转动设置在锁扣支架110-1上;所述跳扣104包括跳扣搭接面,跳扣搭接面与锁扣滚子110-0搭接配合;所述再扣结构包括脱扣半轴111,脱扣半轴111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上,脱扣半轴111绕自身轴线转动且包括半轴避让缺口和半轴限位侧面,半轴限位侧面与锁扣组件110限位配合使其保持在搭接位置,脱扣半轴111受外力(例如短路保护机构、过载保护机构或脱扣按钮的驱动力)而转动,使半轴避让缺口与锁扣组件110配合以避让锁扣组件110,锁扣组件110转动至脱扣位置而解除与跳扣104的搭接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再扣结构还包括半轴复位弹簧,半轴复位弹簧设置在机构支架上的扭簧,一端与机构支架配合,另一端与脱扣受动件120配合,向脱扣受动件120施加作用力,使半轴限位侧面与锁扣组件110限位配合;所述锁扣结构还包括锁扣复位弹簧,锁扣复位弹簧为套设在锁扣轴110s上的扭簧,扭簧一端与锁扣组件110配合,另一端与摇臂组件配合,操作机构由脱扣状态切换至分闸状态时,摇臂组件通过扭簧驱动锁扣组件110转动至搭接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再扣结构还包括脱扣受动件120,脱扣受动件120位于机构支架一侧且与脱扣半轴111相连,脱扣受动件120与脱扣半轴111同轴同步转动设置,脱扣受动件120受外力驱动而带动脱扣半轴111转动,使半轴避让缺口与锁扣组件110配合以避让锁扣组件110。进一步的,所述锁扣组件110的锁扣支架110-1的尾部与半轴限位侧面限位配合使锁扣组件110保持在搭接位置,脱扣半轴111转动使半轴避让缺口与锁扣支架110-1的尾部配合以避让锁扣支架110-1的尾部,锁扣组件110转动至脱扣位置而解除与跳扣104的搭接配合。所述脱扣受动件120远离机构支架内的零部件,避免脱扣受动件120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保证操作机构1能够成功脱扣。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操作机构1还包括转动限位件121,转动限位件121和脱扣受动件120位于机构支架两侧且分别与脱扣半轴111两端固定相连,转动限位件121与脱扣半轴111同轴转动设置,转动限位件121在脱扣半轴111的转动行程的两端分别与机构支架限位配合,以限定脱扣半轴111的转动行程。所述脱扣半轴111的转动行程,指的是脱扣半轴111绕自身轴线可以往复转动的角度。所述转动限位件121设置在机构支架外部,进一步简化机构支架内部的结构,提高操作机构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再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支架结构上的推杆结构122,在操作机构1的再扣过程中,推杆结构122用于驱动热磁脱扣机构5的牵引杆转动复位。
如图3-6所示,所述摇摆组件包括摇臂113和上弹簧轴114,摇臂113为U型结构,其包括摇臂底板和摇臂侧板,摇臂底板两端分别与两块摇臂侧板折弯相连,两个摇臂侧板的自由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上;所述摇臂底板设有底板避让孔,储能弹簧112位于两块摇臂侧板之间,一端从摇臂底板一侧穿过底板避让孔后,与摇臂底板另一侧的上弹簧轴114相连,上弹簧轴114与摇臂底板限位配合,上述方式简化了储能弹簧112与摇臂113的装配操作,而且避免储能弹簧112的拉力对摇臂113造成损伤,延长操作机构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操作机构1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储能弹簧112,两根储能弹簧分别位于跳扣104两侧,两根储能弹簧112一端各穿过对应的底板避让孔后,与上弹簧轴114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摇臂底板设有限位凹槽,上弹簧轴114设置在限位凹槽内且手柄115与上弹簧轴114相抵将其限位在限位凹槽内,对上弹簧轴114形成可靠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摇臂组件还包括手柄115和手柄套16,手柄115包括弧形手柄面板和操作柄,弧形手柄面板两端向摇臂组件的摆动行程的两端延伸,操作柄设置在弧形手柄面板远离摇臂113的一侧上,摇臂底板上设有手柄定位柱,手柄定位柱插入操作柄中,手柄连接螺钉穿过操作柄后与摇臂底板相连,手柄套116套设在操作柄上。
如图3所示,所述转轴组件106的转轴1060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转轴限位件109,限制转轴1060沿其轴向的移动,防止转轴1060偏离工作位置。进一步的,所述转轴限位件109包括相对配合的第一半限位件109-1和第二半限位件109-2。
需要指出的,本实施例操作机构1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为本领域现有技术,可参照国际专利WO2016173464A1所示,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10所示,为所述操作机构1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操作机构1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操作机构1的锁扣结构和再扣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具体的:所述锁扣结构包括锁扣件1100,再扣结构包括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101-103上的再扣件1111,锁扣件1100和再扣件1111均设置在左侧板101和右侧板102之间,锁扣件1100一端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101-102上且另一端与再扣件1111限位配合,锁扣件1100中部设置锁扣搭接面,跳扣104设有与锁扣搭接面搭接配合的跳扣搭接面;所述再扣件1111受外力驱动而转动,解除与锁扣件1100的限位配合,锁扣件1100转动至脱扣位置而使锁扣搭接面和跳扣搭接面解除搭接配合。进一步的,所述锁扣件1100由金属片折弯裁剪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再扣结构还包括再扣件复位弹簧,再扣件复位弹簧为压簧,压簧一端设置在机构支架101-102上,另一端与再扣件1111配合使其保持与锁扣件1100限位配合;所述锁扣结构还包括锁扣件复位弹簧,锁扣件复位弹簧为扭簧,扭簧套设在锁扣件1100的转轴上,扭簧向锁扣件1100施加作用力使其转动而解除与锁扣搭接面和跳扣搭接面的搭接配合。
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装置包括导电装置壳体以及设置在导电装置壳体内的接触系统C和灭弧室34,接触系统C包括动触头机构35和静触头32,动触头机构35包括绕中心线O-O枢转设置的支持结构以及设置在支持结构上的动触头311,动触头311与静触头32配合使用,动触头311和静触头32分断后形成的分断间隙与灭弧室34的电弧入口相对。所述导电装置具有独立壳体,有利于提高各断路极之间的绝缘性,降低相间短路的概率。
1-2、7-9所示,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包括至少一组热脱扣结构、至少一组磁脱扣结构、牵引杆511和附件拉杆506;所述附件拉杆506用于受分励脱扣器驱动而驱动牵引杆511转动;所述热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牵引杆511转动;所述磁脱扣机构在热磁脱扣机构5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牵引杆511转动;所述牵引杆511受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所述附件拉杆506拓展了热磁脱扣机构5的功能,使热磁脱扣机构5不仅能够实现热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还能用于实现对于开关电器(例如断路器)的远程控制,应用于开关电器时,有利于简化开关电器的结构。
如图1和9所示,所述热脱扣结构包括双金组件508,双金组件508包括双金属片以及设置在上金属片一端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的双金传动件;所述磁脱扣结构包括磁轭504、衔铁509和载流板518,载流板518从磁轭504中部穿过且位于磁轭504和衔铁509之间,衔铁509一端枢转设置且与磁轭504配合使用;所述双金属片另一端与载流板518相连且电连,载流板518与对应断路极的接触系统C串联。所述热脱扣结构和磁脱扣结构均可由现有技术实现,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详细展开。
如图9所示,所述牵引杆511包括牵引杆主体5110、热脱扣受动臂5112和磁脱扣受动臂5111,牵引杆主体5110中部设置牵引杆轴孔,牵引杆轴512插置在牵引杆轴孔内且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热磁脱扣机构5的机构壳体501上,热脱扣受动臂5112和磁脱扣受动臂5111一端分别与牵引杆主体5110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热脱扣结构的双金传动件和磁脱扣结构的衔铁传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还包括牵引杆复位弹簧510,牵引杆复位弹簧510为扭簧,设置在热磁脱扣机构5的机构壳体501上,一端与机构壳体501配合,另一端与牵引杆511配合。
进一步的,如图1、7和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包括多组热脱扣结构和多组磁脱扣结构,各热脱扣结构和各磁脱扣结构均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热脱扣结构和磁脱扣结构一一对应设置。具体的,每相所述断路极均包括一组热脱扣结构和一组磁脱扣结构,各相断路极的热脱扣结构和磁脱扣结构均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也即是各相断路极共用牵引杆511。
如图2、7-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还包括机构壳体501,热脱扣结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511均设置在机构壳体501上。
如图8-9所示,所述附件拉杆506滑动设置,其滑动方向垂直于牵引杆511的转轴轴向。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附件拉杆506一端用于与分励脱扣器传动配合,另一端设有附件拉杆孔5060;所述牵引杆511包括拉杆配合臂5113,拉杆配合臂5113一端插置在附件拉杆孔5060内与附件拉杆506传动配合。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附件拉杆506包括附件拉杆第一段、附件拉杆第二段和附件拉杆第三段,附件拉杆第一段一端用于与分励脱扣器配合,另一端与附件拉杆第二段一端相连,附件拉杆第二段另一端与附件拉杆第三段一端相连,附件拉杆第三段设有附件拉杆孔5060,附件拉杆第一段和附件拉杆第三段位于附件拉杆第二段两侧且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整体成摇把型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8-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还包括拉杆滑动座505-507和拉杆复位弹簧506r,拉杆滑动座505-507固定在机构壳体501上,附件拉杆506滑动设置在拉杆滑动座505-507上,拉杆复位弹簧506r向附件拉杆506施加作用力使其复位。进一步的,所述拉杆滑动座505-507设有拉杆滑腔,附件拉杆506设有附件拉杆孔5060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拉杆滑腔内,拉杆复位弹簧506r为设置在拉杆滑腔内的压簧且其两端分别与附件拉杆506和拉杆滑动座505-507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拉杆滑动座505-507包括相对扣合在一起的滑动座下壳505和滑动座上壳507,滑动座上壳507设有供牵引杆511的拉杆配合臂5113进入拉杆滑腔的滑动座开孔。
如图8-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还包括枢转设置的脱扣杆503,脱扣杆503受牵引杆511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所述脱扣杆503能进一步增大热磁脱扣机构5与操作机构1之间的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提高断路器的绝缘性能,提高操作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机构壳体501包括分隔侧壁5010,热脱扣结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511均设置在机构壳体501内且均位于分隔侧壁5010一侧,脱扣杆503枢转设置在分隔侧壁5010上且一端凸出在分隔侧壁5010另一侧用于与操作机构1驱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分隔侧壁5010设有用于安装脱扣杆503的分隔侧壁开孔。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脱扣杆503中部设有脱扣杆轴,脱扣杆503一端用于与分励脱扣器传动配合,另一端两侧设有脱扣杆受动凸台;所述牵引杆511还包括脱扣杆驱动臂5114,脱扣杆驱动臂5114一端与牵引杆511的牵引杆主体5110相连,两个脱扣杆驱动臂5114并排间隔设置;所述脱扣杆503位于两个脱扣杆驱动臂5114之间,两个脱扣杆驱动臂5114分别与两个脱扣杆受动凸台传动配合;所述牵引杆511转动时,两个脱扣杆驱动臂5114抵压两个脱扣杆受动凸台,使脱扣杆503转动。
如图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5还包括脱扣杆复位弹簧502,脱扣杆复位弹簧502向脱扣杆503施加作用力使其复位,也即是牵引杆511和脱扣杆复位弹簧502使脱扣杆503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转动,脱扣杆复位弹簧502使脱扣杆503与分隔侧壁5010限位配合而使二者保持相对静止。
如图7和9所示,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调节杆514、磁脱扣调节钮515和热脱扣调节钮516,调节杆514枢转设置且通过调节弹簧517与衔铁509相连,磁脱扣调节钮515与调节杆514传动配合以驱动调节杆514转动,以调整调节弹簧517施加给衔铁509的拉力,从而调整磁脱扣机构的脱扣电流,热脱扣传动牛516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以驱动牵引杆511沿其转轴轴向移动,以调整牵引杆511的热脱扣受动臂5112与双金传动件的间距,从而调整热脱扣结构的延时特性。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514通过调节杆支架513转动设置在机构壳体501上。需要指出的,所述调节杆514、磁脱扣调节钮515和热脱扣调节钮516均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其工作原理和具体结构均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磁脱扣机构,其包括至少一组热脱扣结构、至少一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511);所述热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过载故障时驱动牵引杆(511)转动;所述磁脱扣结构在热磁脱扣机构所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驱动牵引杆(511)转动;所述牵引杆(511)受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附件拉杆(506),附件拉杆(506)用于受分励脱扣器驱动而驱动牵引杆(511)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拉杆(506)滑动设置,其滑动方向垂直于牵引杆(511)的转轴轴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件拉杆(506)一端用于与分励脱扣器传动配合,另一端设有附件拉杆孔(5060);所述牵引杆(511)包括拉杆配合臂(5113),拉杆配合臂(5113)一端插置在附件拉杆孔(5060)内与附件拉杆(506)传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机构壳体(501)、拉杆滑动座(505-507)和拉杆复位弹簧(506r),拉杆滑动座(505-507)固定在机构壳体(501)上,附件拉杆(506)滑动设置在拉杆滑动座(505-507)上,拉杆复位弹簧(506r)向附件拉杆(506)施加作用力使其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滑动座(505-507)设有拉杆滑腔,附件拉杆(506)设有附件拉杆孔(5060)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拉杆滑腔内,拉杆复位弹簧(506r)为设置在拉杆滑腔内的压簧且其两端分别与附件拉杆(506)和拉杆滑动座(505-507)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枢转设置的脱扣杆(503),脱扣杆(503)受牵引杆(511)驱动而转动,用于驱动操作机构(1)脱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包括机构壳体(501),机构壳体(501)包括分隔侧壁(5010),热脱扣结构、磁脱扣结构和牵引杆(511)均设置在机构壳体(501)内且均位于分隔侧壁(5010)一侧,脱扣杆(503)枢转设置在分隔侧壁(5010)上且一端凸出在分隔侧壁(5010)的另一侧用于与操作机构(1)驱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包括多组热脱扣结构和多组磁脱扣机构,各热脱扣结构和磁脱扣结构均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脱扣结构包括双金组件(508),双金组件(508)包括双金属片以及设置在双金属片一端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的双金传动件;
所述磁脱扣结构包括磁轭(504)、衔铁(509)和载流板(518),载流板(518)从磁轭(504)中部穿过且位于磁轭(504)和衔铁(509)之间,衔铁(509)一端枢转设置且与磁轭(504)配合使用;所述双金属片另一端与载流板(518)相连且电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磁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磁脱扣机构还包括调节杆(514)、磁脱扣调节钮(515)和热脱扣调节钮(516),调节杆(514)枢转设置且通过调节弹簧(517)与衔铁(509)相连,磁脱扣调节钮(515)与调节杆(514)传动配合以驱动调节杆(514)转动,热脱扣传动钮(516)与牵引杆(511)传动配合以驱动牵引杆(511)沿其转轴轴向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05430.1U CN220155471U (zh) | 2023-02-13 | 2023-02-13 | 热磁脱扣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05430.1U CN220155471U (zh) | 2023-02-13 | 2023-02-13 | 热磁脱扣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55471U true CN220155471U (zh) | 2023-12-08 |
Family
ID=8900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05430.1U Active CN220155471U (zh) | 2023-02-13 | 2023-02-13 | 热磁脱扣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55471U (zh) |
-
2023
- 2023-02-13 CN CN202320205430.1U patent/CN2201554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255732A (en) |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 |
US20230377824A1 (en) | Quick tripping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 |
US4042894A (en) | Multi-pole circuit breaker system with common trip means | |
CN100555507C (zh) | 小型断路器 | |
US4417223A (en) | Multipole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with improved current limiting device | |
CN112820591A (zh) | 物联网小型断路器 | |
GB2034119A (en) |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high speed magnetic trip device | |
CN111834163B (zh) | 单极或多极断路器 | |
CN212783282U (zh) |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 |
CN220155471U (zh) | 热磁脱扣机构 | |
US4295025A (en) | Circuit breaker with electromechanical trip means | |
CN117116717A (zh) | 一种带漏电保护的断路器 | |
US20240201259A1 (en) | Test button loop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 |
WO2024083052A1 (zh) |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快速跳闸装置及断路器 | |
CA1218397A (en) |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breaker having an improved contact system | |
CN217061937U (zh) | 断路器 | |
CN212783283U (zh) |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 |
CN213716792U (zh) | 单极或多极断路器 | |
CN215869254U (zh) | 断路器 | |
CN220172033U (zh) | 操作机构及断路器 | |
CN217641171U (zh) | 断路器 | |
CN113972097B (zh) |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 |
CN216354043U (zh) | 一种电子式选择性小型直流断路器 | |
CN218160223U (zh) | 断路器 | |
CN216624136U (zh) | 极壳体、断路极及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