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9091U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09091U CN220109091U CN202320744047.3U CN202320744047U CN220109091U CN 220109091 U CN220109091 U CN 220109091U CN 202320744047 U CN202320744047 U CN 202320744047U CN 220109091 U CN220109091 U CN 2201090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erosol
- generating device
- heating element
- circuit board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第二气溶胶;气流通道,位于第一加热元件和加热腔之间;在使用中,第一气溶胶经由气流通道递送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气流通道的长度小于25mm。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第一气溶胶通过长度小于25mm的气流通道递送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后,再夹带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对于阻止第一气溶胶在未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前被冷凝成气溶胶冷凝液是有利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作为另一示例,存在有所谓的电子雾化装置。这些装置通常包含液体,该液体被加热以使其发生汽化,从而产生可吸入的气溶胶。或者已知的电子雾化装置,能通过分别同时加热汽化液体和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分别生成气溶胶;并将分别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形成混合气溶胶后递送至用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加热腔之间;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经由所述气流通道递送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所述气流通道的长度小于25mm。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近端和远端;
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储液腔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加热腔比所述储液腔更靠近所述近端。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储液腔包括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侧、以及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更靠近所述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管状元件,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所述储液腔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导液元件,用于将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第一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导液元件包括:
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储液腔外,且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
第二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液腔内;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二部分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部分背离所述加热腔和/或第二加热元件延伸。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所述第一部分的螺旋线圈。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多孔体,位于所述加热腔和远端之间,且被布置成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接收液体基质;所述多孔体具有朝向所述加热腔的雾化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雾化面。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雾化面被布置成平坦延伸;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是结合于所述雾化面的平面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布置于所述近端的第一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第一开口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或从所述加热腔内移除。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电路板,被配置为以第一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以及以第二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气流传感器,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所述电路板基于所述气流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以第一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输入元件,以供用户操作形成输入信号;
所述电路板基于所述输入元件的输入信号,控制以第二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电芯,被布置成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以用于提供功率;
主电路板,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电连接至所述主电路板;在使用中,通过所述主电路板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副电路板,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电连接至所述副电路板;在使用中,通过所述副电路板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主电路板垂直于所述副电路板布置。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主电路板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且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加热腔和电芯之间;
和/或,所述副电路板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且所述副电路板位于所述主电路板和远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副电路板上,以用于感测在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所述副电路板基于所述气流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主电路板是硬质性的PCB板;
和/或,所述副电路板是软性的FPC板。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雾化器,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布置于所述雾化器内;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中,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门盖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在所述远端处支撑所述雾化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门盖上还布置有:
气流传感器,以用于感测在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雾化器上布置有凹陷结构;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气流传感器至少部分被容纳于所述凹陷结构内。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门盖上布置有:
副电路板,用于对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所述雾化器包括:
第一电触头,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雾化器的外表面;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抵靠于所述副电路板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能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与所述副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与所述副电路板的导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电芯,被布置成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以用于提供功率;
主电路板,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第二电触头,电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且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二开口;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二电触头抵靠于所述副电路板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与所述电芯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能将所述电芯的功率输出至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二电触头与所述副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所述副电路板与所述电芯的导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门盖上有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连接的转轴;
所述移动包括绕所述转轴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中,还包括:
支撑元件,布置于所述加热腔朝向所述远端的一侧;所述支撑元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加热腔内,以用于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时抵靠于所述支撑元件上形成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当所述雾化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时,所述雾化器抵靠于所述支撑元件上形成止动。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雾化器上还布置有:
出气口,以用于向所述加热腔输出第一气溶胶;
凸沿,围绕或界定所述出气口;
当所述雾化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时,所述凸沿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支撑元件内。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支撑元件围绕或界定所述气流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第一开口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或从所述加热腔内移除;和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在使用中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门盖上,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电芯,用于提供功率;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门盖上,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所述雾化器包括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雾化器的外表面的第一电触头;
第二开口,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门盖,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电路板,布置于所述门盖上;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抵靠于所述电路板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电路板能向所述雾化器提供功率;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与所述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与所述电路板的导电连接。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主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副电路板,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以用于输出气溶胶;
所述储液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侧、以及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更靠近所述第一侧。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以用于输出气溶胶;
所述加热元件与出气口的距离小于15mm。
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第一气溶胶通过长度小于25mm的气流通道递送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后,再夹带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对于阻止第一气溶胶在未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前被冷凝成气溶胶冷凝液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气溶胶生成装置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远端的门盖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远端的门盖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和雾化器移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和雾化器移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4中门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4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以用于生成气溶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包括彼此分离或更换的两个或多个部分,当它们结合时形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完整的结合使用状态,并能相应用户的操作进而生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选择性地结合至少不同类型的两类消费品进而一起使用,形成气溶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与选择性地与第一类型消费品或第二类型消费品中的任一个配合,构成气溶胶生成装置以产生气溶胶。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被构造成能同时接收第一类型消费品或第二类型消费品中的两者,并同时加热它们产生气溶胶。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能控制按照第一电力输出模式启动对第一类型消费品的加热、以及能控制按照第二电力输出模式启动对或第二类型消费品的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型消费品可以包括液体基质,在使用中液体基质在被加热时至少一种成分汽化产生气溶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基质可以包括甘油、丙二醇等,能被加热汽化生成气溶胶。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型消费品可以包括固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通过加热固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使固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干花、可挥发香味的草本作物、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以被构造成是类似于烟支的形状,或者类似于胶囊的形状等。
进一步地图1至3示出了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包括设置在外部主体或外壳(可以被称为壳体)内的数个部件。外部主体或外壳的总体设计可变化,且可限定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总体尺寸和形状的外部主体的型式或配置可变化。通常,细长主体可由单个一体式壳体形成,或细长壳体可由两个或更多个可分离的主体形成。
例如,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在一端具有控制主体,该控制主体具备包含一个或多个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例如,诸如充电电池和/或可充电的超级电容器的蓄电池、以及用于控制该制品的操作的各种电子器件)的壳体。
进一步地图1至图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外壳10,基本界定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表面,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在使用中,近端110是便于操作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加热和抽吸的一端;远端120是远离用户的一端。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可由诸如不锈钢、铝之类的金属或合金形成。其它适合的材料包括各种塑料(例如,聚碳酸酯)、金属电镀塑料(metal-plating over plastic)、陶瓷等等。
进一步根据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在近端110处界定有第一开口111,用户能通过该第一开口111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可移除地收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例如,当需要抽吸时用户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通过该第一开口111收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并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生成气溶胶进行抽吸;当抽吸完成后,用户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从第一开口111移出气溶胶生成装置。具体地,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从第一开口111接收于气溶胶生成装置或移出的操作,是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进行的,例如图6中箭头R2所示。
进一步根据图1至图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10在近端110设置有可移动的遮挡元件112;遮挡元件112能够沿宽度方向相对外壳10移动,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111。
根据图1至图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供用户操作的输入元件113,以供用户操作形成输入信号;而后气溶胶生成装置根据用户的输入信号控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元件113选自机械按钮、膜按钮、机械开关、旋转编码器、拨号盘、旋钮、电容式触摸按钮、电阻式触摸按钮、操纵杆、滑块、触发器按钮、触摸屏和磁开关。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1至图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可充电的电芯130,用于供电;以及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130提供的直流供电电压在约2.5V至约9.0V的范围内,电芯130可提供的直流电流的安培数在约2.5A至约20A的范围内。
以及根据图1至图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充电接口121,位于或裸露于远端120;以在使用中能通过该充电接口121对电芯130进行充电。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3至图5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内还包括:
雾化器50,雾化器50内存储有液体基质,并能对存储的液体基质加热产生第一气溶胶;
加热器30,以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产生第二气溶胶;
并且在抽吸中,气溶胶生成装置构造成使产生的第一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并夹带第二气溶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形成混合后,输出至用户。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3至图7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加热腔310,以用于容纳和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加热元件30,用于加热接收于加热腔3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
以及在图3至图7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被布置成是围绕或界定加热腔310的管状形状;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加热腔310内时,加热元件30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的外周进行加热。以及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是电阻加热元件;例如,加热元件30可以包括管状的加热网,或者包括管状的电绝缘衬底、以及喷涂或沉积等形成于电绝缘衬底上的电阻加热轨迹、电阻加热涂层等。或者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是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的感应加热元件;或者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是红外加热元件。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0被构造成是沿加热腔310的轴向延伸的销钉或针状或片状等;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接收于加热腔310内时,加热元件30能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内进行加热。
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隔热元件32,至少部分围绕或包围加热腔310和/或加热元件30,以用于在加热腔310和/或加热元件30外提供隔热。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隔热元件32可以包括包围加热腔310和/或加热元件30布置的真空管,或者卷绕在加热腔310和/或加热元件30的隔热材料如气凝胶等。
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支撑元件31,位于加热元件30与近端110之间;第一支撑元件31用于围绕和结合于加热元件30朝向近端110的端部,从而至少部分对加热元件30提供支撑。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元件31包括PEEK环等。
第二支撑元件40,例如PEEK环等;第二支撑元件40布置于加热元件30朝向远端120的端部,从而至少部分对加热元件30提供支撑。以及,在装配后,第二支撑元件40至少部分伸入至加热元件30内,从而界定形成位于加热腔310内的台阶41,以用于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被接收于加热腔310内时能抵靠于台阶41上形成止动。
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接收腔150,基本是与加热腔310沿纵向对准的;接收腔150,用于接收雾化器50。
以及,第二支撑元件40位于加热腔310和接收腔150之间;以及,第二支撑元件40用于分隔加热腔310和接收腔150。以及,第二支撑元件40的中孔提供加热腔310和接收腔150气流连通的通道。
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接收腔150界定有位于远端120的第二开口122,在使用中雾化器50能通过远端120的第二开口122接收于接收腔150内或从接收腔150内移除,如图6中箭头R3所示。以及当雾化器50接收于接收腔150内时,雾化器50抵靠于第二支撑元件40上形成止动。
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门盖20,布置于远端120;并且,门盖20被布置成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0上,从而能通过相对外壳10的转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122。以及,当雾化器50被接收于接收腔150内时,由门盖20挤压或抵靠雾化器50,使雾化器50被稳定地保持于接收腔150内。以及在图4中箭头R1所示,门盖20是通过转轴等连接于外壳10上的,在使用中门盖20能绕外壳10的厚度方向相对于外壳10转动。
以及在图8至图12中所示,实施例的雾化器50包括:
主壳体51,界定雾化器50的外表面;主壳体51具有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第一端510和第二端520;以及,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是封闭的,以及第二端520是敞开的;
端盖52,结合于主壳体51的第二端520,封闭或遮盖主壳体51的第二端520。
以及在图8至图12中所示,雾化器50包括:
内壳53,位于主壳体51内,沿雾化器50的纵向延伸;内壳53基本是通过铆压等紧固地结合于主壳体51的内表面上的;
管状元件57,沿雾化器50的纵向在内壳53内延伸;在实施中,由管状元件57与内壳53之间接形成位于主壳体51内的储液腔531,以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柔性的第一密封元件54,例如由柔性的硅胶制备;第一密封元件54位于管状元件57与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之间,以用于保持管状元件57、并在管状元件57与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之间提供密封;
柔性的第二密封元件58,例如由柔性的硅胶制备;第二密封元件58位于管状元件57与端盖20之间,以用于保持或支撑管状元件57、并在主壳体51与端盖20之间提供密封。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8至图12所示,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布置有注液口514,注液口514上布置有可移除的密封塞513;当密封塞513移除后,注液设备例如注射器等通过注液口514能向储液腔531内填注液体基质;相应地,第一密封元件54上布置有与注液口514相对的连接通道541,以在使用中提供注液口514与储液腔531连通的通道路径。
为便于与管状元件57的装配和形成密封,柔性的第一密封元件54上设置有第一凸沿542,在装配中通过第一凸沿542插入管状元件57提供装配的定位。以及,柔性的第二密封元件58上设置有第二凸沿583,在装配中通过第二凸沿583插入管状元件57提供装配的定位。
以及进一步地根据图8至图12所示,雾化器50内还包括:
雾化组件,用于吸取液体基质并加热雾化生成第一气溶胶;在该实施例中,雾化组件包括导液元件55、以及结合于导液元件55上的加热元件56。以及在图8至图12所示中,导液元件55包括:
第一部分551,垂直于雾化器50的纵向布置,并且是位于管状元件57内的;
第二部分552,由第一部分551贯穿管状元件57的穿孔571至储液腔531内,以用于从储液腔531吸取液体基质;第二部分552在储液腔531内基本是沿雾化器50的纵向方向背离第一端510延伸的。
以及,加热元件56结合于第一部分551上,以用于加热导液元件55内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51具有大约4~8mm的长度;以及,第二部分552具有大约12~20mm的长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导液元件55可以包括毛细纤维例如棉纤维、无纺布纤维、海绵体等,或者是多孔体例如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等,进而能通过毛细浸润以吸取储液腔531内的液体基质。以及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6是围绕或结合于第一部分551上的电阻加热线圈。
以及在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51和/或加热元件56基本均是位于管状元件57内的。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雾化组件包括:
刚性的多孔体,例如多孔陶瓷体,与储液腔531流体连通,或者能通过至少部分伸入至储液腔531内吸取液体基质;该多孔体包括朝向第一端510的平坦延伸的雾化面;加热元件56包括通过印刷或沉积或喷涂等形成或结合于雾化面上的电阻加热轨迹;电阻加热轨迹可以是图案化的轨迹,或者是迂回弯折延伸的轨迹。以及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6是结合于雾化面的平面加热元件。
以及进一步地参见图8至图12所示,雾化器50还包括:
电触头521,例如是弹性的导电弹针;电触头521通过铆压等结合于端盖52上,并且至少部分裸露或凸出于端盖52外。以及,加热元件56的两端通过焊接引线561等方式连接至电触头521上形成导电连接;从而在使用中,通过电触头521在加热元件56上引导电流。
以及相应地,第二密封元件58上布置有与电触头521相对应的触头孔581;在装配后,电触头521至少部分伸入至触头孔581内;以及,加热元件56两端的引线561在触头孔581内焊接或抵接等连接于电触头521上形成导电。
以及在雾化器50的气流路径设计中,端盖52上布置有进气口522,以用于在抽吸中供外部空气进入雾化器50内;第二密封元件58上布置有与进气口522相对的进气通道582。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布置有出气口5111。在抽吸中,空气经由进气口522和进气通道582进入管状元件57内,并携带管状元件57内的第一气溶胶穿过第一密封元件54的中孔543后从主壳体51的出气口5111输出,如图12中箭头R4所示;进而在实施中,由它们共同界定从进气口522经由加热元件56到出气口5111的通道路径,将第一气溶胶输出至出气口5111。
以及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还布置有围绕或界定出气口5111的凸沿511;在装配中,由凸沿511插入至第二支撑元件40内,从而使雾化器50通过第二支撑元件40与加热腔310形成气流连通。则在抽吸中,如图5中箭头R4所示,空气穿过雾化器50并携带雾化器50内的第一气溶胶,穿过第二支撑元件40后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内夹带第二气溶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形成混合后,输出至用户。则在实施中,由雾化器50内的通道路径,穿过加热腔310的通路径,共同界定在抽吸中穿过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完整气流路径。
以及,凸沿511上还布置有围绕该凸沿511的密封圈512例如O形圈,以用于在凸沿511和第二支撑元件40之间提供密封,以阻止在它们之间形成漏气或漏液。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的距离尽可能小,以阻止第一气溶胶在未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前被冷凝成气溶胶冷凝液。或者,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之间的气流路径的路径长度尽可能小,以阻止第一气溶胶在未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前被冷凝成气溶胶冷凝液。例如在图3所示中,在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之间界定有气流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d11的长度d11小于25mm;以使得在抽吸中加热元件56加热生成的第一气溶胶在传递至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之前被冷凝。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之间的气流路径距离小于25mm。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元件30的距离为17.5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界定于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之间的气流通道,是由多个部件共同界定的,例如在图3中气流通道是由雾化器100的第一密封元件54、主壳体51的凸沿511和第二支撑元件40所围绕界定的。以及,加热元件56更靠近主壳体51的第一端510而远离第二端520。以及,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56与雾化器50的出气口5111的距离小于15mm。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界定于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之间的气流通道,可以是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平直延伸的;或者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例中,界定于加热元件5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和/或加热腔310之间的气流通道,可以是弯折或弯曲的。
进一步地参见图5至图7、图13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主电路板140,该主电路板140例如硬质的PCB板等;主电路板140在外壳10内沿纵向布置;在实施例中,主电路板140上布置有MCU控制器;且加热元件30通过焊接引线等电连接至主电路板140,进而在实施中,主电路板140上的MCU控制器基于输入元件113的输入信号,进而控制向加热元件30提供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生成第二气溶胶。
进一步地参见图5至图7、图13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副电路板150,例如软性的FPC板或硬质性的PCB板等;被设置于门盖20上;一个方面中,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副电路板150用于与雾化器50的电触头521形成导电连接,从而对加热元件56供电从而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具体地,主电路板140上布置有电触头141,例如弹性的导电弹针;该电触头141至少部分裸露于第二开口122;相对应地,副电路板150上布置有第一电触点151;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电触头141与第一电触点151接触形成导电连接,从而建立主电路板140与副电路板150之间的导电连接。
以及,副电路板150上布置有第二电触点152;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第二电触点152与雾化器50的电触头521接触形成导电连接,从而用于对雾化器50供电。
进一步地参见图5至图7、图13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
气流传感器153,例如咪头、MEMS传感器等;气流传感器153布置于门盖20上,并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于副电路板150上;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气流传感器153与雾化器50的气流路径是连通的,从而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雾化器50的气流,从而确定用户的抽吸动作。进而,主电路板140和/或MCU控制器通过气流传感器153的感测结果,控制副电路板150向雾化器50提供功率以产生第一气溶胶。
以及具体地,雾化器50的端盖52上布置有凹陷结构524;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气流传感器153至少部分伸入或容纳至凹陷结构524内;以及,雾化器50上还布置有感测通道,以提供气流传感器与抽吸中流过雾化器50的气流连通的通道;在图8至图12的实施例中,感测通道包括布置于端盖52上的感测孔525,以及布置于第二密封元件58上的避让孔585。感测孔525通过避让孔585与管状元件57内的中空连通,以用于使气流传感器153感测管状元件57内的抽吸气流。
进一步地参见图5至图7、图13所示,为便于对气流传感器153和副电路板150的安装和固定,门盖20包括:
基座21,该基座21上布置有用于与外壳10转动连接的转轴211,以用于与外壳10转动连接;
盖板22,可拆卸地结合于基座21上;并由盖板22和基座21共同界定门盖20内的装配空间。
在装配后,副电路板150被紧固地安装于盖板22和基座21之间。以及,盖板22上布置有第一避让孔221,与第一电触点151相对布置,从而裸露第一电触点151。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电触头141能穿过第一避让孔221后抵靠至第一电触点151上形成导通。
以及,盖板22上布置有第二避让孔223,与第二电触点152相对布置,从而裸露第二电触点152。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电触头521能穿过第二避让孔223后抵靠至第二电触点152上形成导通。
以及,盖板22上设置有窗口224。在装配后,使气流传感器153能凸出和裸露于窗口224外。
以及,门盖20还包括:
传感器保护罩23,结合于盖板22,以用于遮盖气流传感器153。传感器保护罩23上布置有狭缝或缺口231,以避免将气流传感器153完全遮盖而无法感测雾化器50的气流。为便于装配,传感器保护罩23上还布置有穿孔232,盖板22上布置有凸柱222;在装配中,由凸柱222与穿孔232对准,从而将传感器保护罩23稳定地装配于盖板22上。
以及雾化器50的端盖52上还布置有:
定位凹陷523,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凸柱222能伸入定位凹陷52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140上的MCU控制器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选择性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或加热液体基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MCU控制器根据用户在输入元件113的输入信号,启动向加热元件30提供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以及具体地,例如由申请人在中国专利申请CN112335940A等中提供了多种关于按照预定时间的加热曲线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模式和内容细节,上述文献全文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MCU控制器根据气流传感器153所感测的用户的抽吸动作时,控制以恒功率输出的方式向加热元件56提供功率进行加热。具体地,例如由申请人在中国专利申请CN115067564A等中提供了关于加热雾化的恒功率供应模式和内容细节,上述文献全文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还可以以恒温的模式提供电力输出。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MCU控制器控制向加热元件30和加热元件56提供功率是可以同时独立地进行的,或者同时向加热元件30和加热元件56提供功率是互不影响的。
以及当雾化器100内的液体基质耗尽时,MCU控制器阻止向雾化器50的加热元件56和/或加热元件30提供功率。
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使用之前,雾化器50的储液腔531内液体基质的存储量,能满足用户通过雾化器50使用至少一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时雾化组件所需要消耗的液体基质的用量。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雾化器50的储液腔531内液体基质的存储量,基本等于用户完成10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时,雾化组件所需要消耗的液体基质的用量。即,储液腔531内液体基质的存储量,能足以供用户抽吸10支气溶胶生成制品1000;或者还可以更多,例如15支。
图14至图18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雾化器50a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雾化器50a包括:
主壳体51a,包括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510a和第二端520a;
端盖52a,结合于主壳体510a的第二端520a,并封闭第二端520a;
管状元件57a,沿沿纵向方向在主壳体51a内延伸;并由管状元件57a与主壳体51a之间界定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531a;
雾化组件,包括导液元件55a以及结合于导液元件55a上的加热元件56a;导液元件55a包括第一部分551a和第二部分552a;加热元件56a结合于第一部分551a上。以及,加热元件56a的两端通过焊接的导电引线连接至端盖52a上的电触头521a上,与用于在使用中通过电触头521a在加热元件56a上引导电流。
以及在该实施例中,雾化器50a还包括:
柔性的夹持元件53a;夹持元件53a具有从主壳体51a内延伸贯穿至主壳体51a的第一端510a外的裸露部分531a,并由裸露部分531a界定雾化器50a的出气口;
雾化器50a的管状元件57a上布置有朝向第一端510a的夹持槽571a;夹持元件53a上还布置有夹持槽532a;在装配后,导液元件55a的第一部分551a被被保持于夹持槽532a和夹持槽571a内,并由夹持元件53a和管状元件57a分别从两侧夹持第一部分551a。以及装配后,导液元件55a的第二部分552a是位于储液腔531a内的。
以及在该实施例中,雾化器50a还包括:
柔性的密封元件58a,位于端盖52a和管状元件57a之间,以用于支撑管状元件57a。以及密封元件58a上布置有避让缺口581a,以避让导液元件55a的第二部分552a。以及,密封元件58a上还布置有进气通道582a,与端盖52a上的进气口522a相对布置,以提供空气进入管状元件57a的路径。密封元件58a上布置有围绕进气通道582a的凸沿583a,以用于插入至管状元件57a内以提供支撑。
以及在该实施例中,端盖52a上还布置有凸起结构526a;在一个方面中,当门盖20关闭的第二开口122时并抵靠于端盖52a时,由凸起结构526a保持门盖20与端盖52a表面的间距或空隙,阻止门盖20与端盖52a的表面贴合从而堵住进气口522a。在另一个方面中,凸起结构526a可以是由多孔的,例如凸起结构526a是由布置于端盖52a上的多孔纤维或多孔陶瓷,还能吸收由进气口522a渗流出的气溶胶冷凝液。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40)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加热腔之间;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经由所述气流通道递送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所述气流通道的长度小于2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离的近端和远端;
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储液腔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加热腔比所述储液腔更靠近所述近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包括靠近所述近端的第一侧、以及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更靠近所述第一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
和/或,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管状元件,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所述储液腔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液元件,用于将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第一加热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元件包括:
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储液腔外,且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
第二部分,由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液腔内;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第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被布置成从所述第一部分背离所述加热腔和/或第二加热元件延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被布置成围绕所述第一部分的螺旋线圈。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孔体,位于所述加热腔和远端之间,且被布置成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接收液体基质;所述多孔体具有朝向所述加热腔的雾化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雾化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被布置成平坦延伸;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是结合于所述雾化面的平面加热元件。
12.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布置于所述近端的第一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第一开口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或从所述加热腔内移除。
13.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被配置为以第一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以及以第二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流传感器,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所述电路板基于所述气流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以第一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入元件,以供用户操作形成输入信号;
所述电路板基于所述输入元件的输入信号,控制以第二电力输出模式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1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芯,被布置成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以用于提供功率;
主电路板,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电连接至所述主电路板;在使用中,通过所述主电路板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副电路板,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电连接至所述副电路板;在使用中,通过所述副电路板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垂直于所述副电路板布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延伸布置,且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加热腔和电芯之间;
和/或,所述副电路板垂直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布置,且所述副电路板位于所述主电路板和远端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副电路板上,以用于感测在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所述副电路板基于所述气流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是硬质性的PCB板;
和/或,所述副电路板是软性的FPC板。
22.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雾化器,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布置于所述雾化器内;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门盖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在所述远端处支撑所述雾化器。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盖上还布置有:
气流传感器,以用于感测在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上布置有凹陷结构;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气流传感器至少部分被容纳于所述凹陷结构内。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盖上布置有:
副电路板,用于对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
所述雾化器包括:
第一电触头,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雾化器的外表面;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抵靠于所述副电路板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能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提供功率;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与所述副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与所述副电路板的导电连接。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芯,被布置成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在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以用于提供功率;
主电路板,与所述电芯电连接;
第二电触头,电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且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第二开口;
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二电触头抵靠于所述副电路板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与所述电芯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副电路板能将所述电芯的功率输出至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二电触头与所述副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所述副电路板与所述电芯的导电连接。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盖上有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连接的转轴;
所述移动包括绕所述转轴的转动。
30.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元件,布置于所述加热腔朝向所述远端的一侧;所述支撑元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加热腔内,以用于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时抵靠于所述支撑元件上形成止动。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雾化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时,所述雾化器抵靠于所述支撑元件上形成止动。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上还布置有:
出气口,以用于向所述加热腔输出第一气溶胶;
凸沿,围绕或界定所述出气口;
当所述雾化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时,所述凸沿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支撑元件内。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围绕或界定所述气流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34.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开口,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能通过该第一开口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或从所述加热腔内移除;和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纵向方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
35.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被布置成在使用中使所述第一气溶胶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夹带所述第二气溶胶的一种或更多种成分后输出;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门盖上,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36.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近端和远端;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电芯,用于提供功率;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远端;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门盖,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气流传感器,布置于所述门盖上,用于感测用户抽吸时流过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流。
37.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器,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所述雾化器包括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雾化器的外表面的第一电触头;
第二开口,所述雾化器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接收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或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出;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门盖,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门盖被布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电路板,布置于所述门盖上;当所述门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抵靠于所述电路板建立导电连接,从而使所述电路板能向所述雾化器提供功率;当所述门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时,所述第一电触头与所述电路板分离,从而解除与所述电路板的导电连接。
38.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存储液体基质;
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生成第一气溶胶;
加热腔,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接收于所述加热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主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副电路板,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输出功率。
39.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管状元件,沿纵向方向在所述储液腔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以用于输出气溶胶;
所述储液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侧、以及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且更靠近所述第一侧。
4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纵向方向相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管状元件,沿纵向方向在所述储液腔内延伸,并至少部分界定所述储液腔;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管状元件内,用于加热源自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以用于输出气溶胶;
所述加热元件与出气口的距离小于1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4047.3U CN220109091U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44047.3U CN220109091U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09091U true CN220109091U (zh) | 2023-12-01 |
Family
ID=88892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744047.3U Active CN220109091U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09091U (zh) |
-
2023
- 2023-03-29 CN CN202320744047.3U patent/CN2201090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416507B1 (en) | Flavour delivery device | |
US20200275693A1 (en) | Multiple Heating Elements with Separate Vaporizable Materials in an Electric Vaporization Device | |
KR20190035683A (ko) | 겔을 담고 있는 카트리지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 |
WO2017114756A1 (en) | Multi-part electrically heated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 |
WO2020258811A1 (zh) | 电子烟烟雾器及电子烟 | |
KR20210098498A (ko) | 분무기 및 분무기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 |
EP3890528B1 (en) |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 |
US20220022536A1 (en) |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and cartridge with leakage protection | |
KR102637987B1 (ko) | 보호된 공기 유입구를 갖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 |
CN220458605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及电源机构 | |
CN215347034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0109091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
CN212590305U (zh) | 电子烟及控制装置 | |
CN210581021U (zh) | 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220458617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118716690A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 |
CN117813125A (zh) | 便携式气化装置 | |
CN220109090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电源机构及雾化器 | |
CN119279272A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及电源机构 | |
CN221449887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电芯 | |
CN219353055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0545818U (zh) | 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4103231U (zh) | 电子烟雾化器及电子烟 | |
CN118526015A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电源机构及雾化器 | |
CN116919006A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