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6951U - 五孔模块及插座 - Google Patents
五孔模块及插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06951U CN220106951U CN202321331401.6U CN202321331401U CN220106951U CN 220106951 U CN220106951 U CN 220106951U CN 202321331401 U CN202321331401 U CN 202321331401U CN 220106951 U CN220106951 U CN 2201069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hole
- pole plug
- plug bush
- connecting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五孔模块及插座,属于插座技术领域。五孔模块包括:壳体和依次设置在壳体内的L极插套、E极插套和N极插套;其中,L极插套包括竖孔L极插套和斜孔L极插套,L极连接片连接在竖孔L极插套远离斜孔L极插套的一端;N极插套包括竖孔N极插套和斜孔N极插套,N极连接片连接在斜孔N极插套上,并向远离L极插套的方向弯折;E极连接片连接在E极插套靠近斜孔L极插套的一端;竖孔L极插套和竖孔N极插套相对设置在E极插套的两侧,斜孔L极插套与斜孔N极插套相对且间隔设置;L极连接片、E极连接片和N极连接片分别伸出壳体,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依次间隔布置。如此设置,可以实现五孔模块的高度的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插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五孔模块及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包括插座外壳、设置在插座外壳内的导电条和用于同插头连接的插套。为了便于插座的模块化生产,插套组件制作为插座模块而安装在插座外壳内。插座模块根据插座的孔型不同而分为二孔模块、三孔模块以及五孔模块等。其中,五孔模块包括用于有线插座的有线五孔模块和用于无线插座的无线五孔模块,而不论有线五孔模块还是无线五孔模块,其插套组件均包括L极插套、N极插套和E极插套。
现有的该两种类型的五孔模块的高度尺寸不同,不能在同一自动化平台上完成五孔模块与铜条的自动化焊接。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五孔模块及插座,实现五孔模块的高度的减小,便于在同一自动化平台上实现五孔模块与铜条的自动化焊接。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五孔模块,所述五孔模块包括:壳体和依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L极插套、E极插套和N极插套;
其中,所述L极插套包括竖孔L极插套和斜孔L极插套,L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竖孔L极插套远离所述斜孔L极插套的一端;所述N极插套包括竖孔N极插套和斜孔N极插套,N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斜孔N极插套上,并向远离所述L极插套的方向弯折;E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E极插套靠近所述斜孔L极插套的一端;所述竖孔L极插套和所述竖孔N极插套相对设置在所述E极插套的两侧,所述斜孔L极插套与所述斜孔N极插套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L极连接片、所述E极连接片和所述N极连接片分别伸出所述壳体,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依次间隔布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竖孔L极插套到斜孔L极插套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从竖孔L极插套到竖孔N极插套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L极连接片的宽度方向、所述E极连接片的宽度方向和所述N极连接片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L极连接片、所述N极连接片和所述E极连接片朝向所述斜孔L极插套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竖孔L极插套和所述竖孔N极插套上均设置有定位凸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孔L极插套和所述斜孔N极插套背离所述竖孔L极插套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盒和面板;
所述底盒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和封闭底壁,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底盒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闭底壁具有多个通孔,所述L极连接片、所述N极连接片和所述E极连接片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底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板体和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位于所述板体朝向所述封闭底壁的一侧的周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还包括中间筋;所述板体上具有三个竖孔和两个斜孔,所述中间筋位于所述三个竖孔的位于中间的竖孔的中心线上。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所述插座包括如上述一方面所述的五孔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五孔模块,通过改变L极连接片、N极连接片和E极连接片的分布位置,使得L极插套、E极插套和N极插套在沿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减小,由此实现了五孔模块的高度的减小,便于在同一自动化平台上实现五孔模块与铜条的自动化焊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五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五孔模块的L极插套、E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五孔模块的壳体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L极插套,11-竖孔L极插套,12-斜孔L极插套,13-L极连接片,
2-E极插套,21-E极连接片,
3-N极插套,31-竖孔N极插套,32-斜孔N极插套,33-N极连接片,
4-壳体,41-底盒,411-开口,412-封闭底壁,4121-通孔,42-面板,421-板体,4211-竖孔,4212-斜孔,422-卡扣组件,
5-连接凸起,
6-定位凸点,
7-加强筋,
8-保护组件,
M-第一方向,
N-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相关技术中,无线五孔模块的高度为31mm,其五孔模块为自动化装配好的模块,通过将五孔模块放置在插座壳内,再放置好连接铜条后,将铜条和五孔模块的电阻焊在一起,整个过程为自动化装配;有线五孔模块的高度为29mm,其为一体化铜条结构,五孔模块的厚度小,无需焊接但需要人工组装。
因此,考虑将有线插座产品也进行自动化装配,并基于无线插座轻薄化的设计需求。基于有线插座产品的厚度,需要重新设计厚度为29mm左右的五孔模块。该五孔模块能够自动化装配有线插座和无线插座,并实现无线插座轻薄化的设计要求,提高用户体验,同时降低有线插座的生产成本。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五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五孔模块包括:壳体4和依次设置在壳体4内的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
其中,L极插套1包括竖孔L极插套11和斜孔L极插套12,L极连接片13连接在竖孔L极插套11远离斜孔L极插套12的一端;N极插套3包括竖孔N极插套31和斜孔N极插套32,N极连接片33连接在斜孔N极插套32上,并向远离L极插套1的方向弯折;E极连接片21连接在E极插套2靠近斜孔L极插套12的一端;竖孔L极插套11和竖孔N极插套31相对设置在E极插套2的两侧,斜孔L极插套12与斜孔N极插套32相对且间隔设置;L极连接片13、E极连接片21和N极连接片33分别伸出壳体4,并在第一方向M和第二方向N上均依次间隔布置,使得L极连接片13、E极连接片21和N极连接片33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其中第一方向M为从竖孔L极插套11到斜孔L极插套12的方向,第二方向N为从竖孔L极插套11到竖孔N极插套31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L极连接片13从竖孔L极插套11上直接伸出,取代了相关技术中L极连接片13在竖孔L极插套11上的弯折设计,使得L极连接片13能够沿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减小;E极连接片21从E极插套2上直接伸出,取代了相关技术中E极连接片21通过中间连接板伸出的设置方式,使得E极连接片21能够沿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减小,不仅节省了用料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在五孔模块的高度减小的情况下阻碍插头的插入;将N极连接片33连接在斜孔N极插套32上,这一连接方式与相关技术中的连接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N极连接片33的弯折方向发生了改变,通过将N极连接片33向远离L极插套1的方向弯折,使得N极插套3在沿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减小的情况下,避免插头插入时插片触碰到N极连接片33。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五孔模块,通过改变L极连接片13、N极连接片33和E极连接片21的分布位置,使得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在沿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减小,由此实现了五孔模块的高度的减小,便于在同一自动化平台上实现五孔模块与铜条的自动化焊接。
以下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五孔模块中涉及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L极连接片13的宽度方向、E极连接片21的宽度方向和N极连接片33的宽度方向均与第二方向N平行,使得L极连接片13、E极连接片21和N极连接片33沿第二方向N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在满足了导电截面积要求的情况下,便于与铜条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L极连接片13、E极连接片21和N极连接片33均为片状平面结构。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五孔模块的L极插套、E极插套和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L极连接片13、N极连接片33和E极连接片21朝向斜孔L极插套12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凸起5。
通过设置连接凸起5,便于L极连接片13、N极连接片33和E极连接片21分别与铜条进行碰焊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竖孔L极插套11和竖孔N极插套31上均设置有定位凸点6,用于L极插套1和N极插套3的安装定位。
在这里,定位凸点6在竖孔L极插套11和竖孔N极插套31上的位置和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设置。
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在竖孔L极插套11和竖孔N极插套31上,定位凸点6的个数均为两个,并均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斜孔L极插套12和斜孔N极插套32背离竖孔L极插套11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7,以加强斜孔L极插套12和斜孔N极插套32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均为一体化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的材质可以为黄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磷青铜,其制备成本更低。
基于上述针对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的限定,由于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均可以在高度上减小,因此可以实现五孔模块的高度的减小。当该减小幅度为2mm时,此时的五孔模块可以更新后的无线五孔模块,即该无线五孔模块的高度为29mm,与有线五孔模块的高度相同,因而可以在同一自动化平台上实现五孔模块与铜条的自动化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壳体4包括底盒41和面板42,其中底盒41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411和封闭底壁412,面板42盖设在开口411处,并与底盒41相连。
利用面板42封盖住底盒41的开口411,使得面板42和底盒41共同形成封闭的壳体4,以容纳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封闭底壁412具有多个通孔4121,L极连接片13、N极连接片33和E极连接片21一一对应地通过通孔4121伸出底盒41。
通过设置通孔4121,便于L极连接片13、E极连接片21和N极连接片33从封闭底壁412伸出底盒41而与铜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面板42包括板体421和卡扣组件422,卡扣组件422位于板体421朝向封闭底壁412的一侧的周缘。
如此设置,利用卡扣组件422可以实现与底盒41的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扣组件422仅包括四个卡扣,除了保留在第一侧边设置有的一对卡扣,在与第一侧边相邻的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均仅保留一个卡扣,以进一步地节省用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面板42还包括中间筋423;板体421上具有三个竖孔4211和两个斜孔4212,中间筋423位于三个竖孔4211的位于中间的竖孔4211的中心线上。
该中间筋423用于预留间隙,以与图1中的保护组件8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涉及的保护组件8起到防触电的作用,是五孔模块中的常规设置部件,其具体结构构成在此不再详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板体421仅在中间筋423处厚度与现有技术的面板保持了一致,而位于中间筋423两侧的板体421的厚度均减小,不仅节省了板体421的用料,而且减少了板体421的重量,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另外,除了减小板体421的厚度之外,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板体421朝向底盒41的一侧的环周不再设置有围挡,与现有技术中板体环设有围挡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42可以进一步节省用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42的材质可以为塑料,便于取材制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插座,该插座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五孔模块。
通过采用了该整体高度减小的五孔模块,便于插座的模块化生产制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五孔模块包括:壳体(4)和依次设置在所述壳体(4)内的L极插套(1)、E极插套(2)和N极插套(3);
其中,所述L极插套(1)包括竖孔L极插套(11)和斜孔L极插套(12),L极连接片(13)连接在所述竖孔L极插套(11)远离所述斜孔L极插套(12)的一端;所述N极插套(3)包括竖孔N极插套(31)和斜孔N极插套(32),N极连接片(33)连接在所述斜孔N极插套(32)上,并向远离所述L极插套(1)的方向弯折;E极连接片(21)连接在所述E极插套(2)靠近所述斜孔L极插套(12)的一端;所述竖孔L极插套(11)和所述竖孔N极插套(31)相对设置在所述E极插套(2)的两侧,所述斜孔L极插套(12)与所述斜孔N极插套(32)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L极连接片(13)、所述E极连接片(21)和所述N极连接片(33)分别伸出所述壳体(4),并在第一方向(M)和第二方向(N)上均依次间隔布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M)为从竖孔L极插套(11)到斜孔L极插套(12)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N)为从竖孔L极插套(11)到竖孔N极插套(31)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连接片(13)的宽度方向、所述E极连接片(21)的宽度方向和所述N极连接片(33)的宽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N)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连接片(13)、所述N极连接片(33)和所述E极连接片(21)朝向所述斜孔L极插套(12)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凸起(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孔L极插套(11)和所述竖孔N极插套(31)上均设置有定位凸点(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孔L极插套(12)和所述斜孔N极插套(32)背离所述竖孔L极插套(11)的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加强筋(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包括底盒(41)和面板(42);
所述底盒(41)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411)和封闭底壁(412),所述面板(42)盖设在所述开口(411)处,并与所述底盒(4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底壁(412)具有多个通孔(4121),所述L极连接片(13)、所述N极连接片(33)和所述E极连接片(21)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通孔(4121)伸出所述底盒(4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42)包括板体(421)和卡扣组件(422),所述卡扣组件(422)位于所述板体(421)朝向所述封闭底壁(412)的一侧的周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五孔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42)还包括中间筋(423);所述板体(421)上具有三个竖孔(4211)和两个斜孔(4212),所述中间筋(423)位于所述三个竖孔(4211)的位于中间的竖孔(4211)的中心线上。
10.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五孔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1401.6U CN220106951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五孔模块及插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1401.6U CN220106951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五孔模块及插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06951U true CN220106951U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8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31401.6U Active CN220106951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五孔模块及插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06951U (zh) |
-
2023
- 2023-05-26 CN CN202321331401.6U patent/CN2201069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58771B1 (ja) |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
CN220106951U (zh) | 五孔模块及插座 | |
CN20575273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0426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211089U (zh) | 一种插座 | |
CN213028747U (zh) | 一种智能家居用控制组件 | |
CN206022789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209993764U (zh) | 一种加强型公头带护套电连接器 | |
CN210201099U (zh) | 混合型电连接器 | |
CN102054614B (zh) | 键盘结构 | |
CN201430736Y (zh) | 具有主机板防水结构的电子装置 | |
CN202034600U (zh) | 转接头 | |
CN206059713U (zh) | 接口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 |
CN217426986U (zh) | 电池模组 | |
US20130330947A1 (en) | Homeplug with changeable top case structure | |
CN214315349U (zh) | 手机壳 | |
CN212211023U (zh) | 一种对扣式物联网边缘控制器 | |
CN222638895U (zh) | 一种防水控制盒 | |
CN220355693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骨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21709076U (zh) | 一种电气电路保护连接器 | |
CN214505833U (zh) | 一种贴片超短母座 | |
CN204834972U (zh) | 双向接续式电连接器 | |
CN216648702U (zh) | 一种可自由拼接的底盒 | |
CN220628060U (zh) | 电池装置及电池堆叠系统 | |
CN221930016U (zh) | 摄像组件、主板部件及ar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