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6509U -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96509U CN220096509U CN202320860119.0U CN202320860119U CN220096509U CN 220096509 U CN220096509 U CN 220096509U CN 202320860119 U CN202320860119 U CN 202320860119U CN 220096509 U CN220096509 U CN 2200965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xiliary frame
- suspension
- positioning assembly
- base plate
- sub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分装装置包括:基板、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悬架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的一端,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的另一端,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上位于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的位置处;利用该分装装置可以将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预装配,利用悬架定位组件实现对悬架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多连杆后悬架来说,由于其自由度角度,利用该分装装置中的悬架定位组件可以实现对其定位,能够避免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过程中晃动,造成多连杆后悬架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追求后排乘客的舒适性,汽车后悬架基本都在使用多连杆结构,其优点:在纵向力作用下也能够产生前束的恢复;车轮在运动过程中外倾角的恢复,通过障碍物时能够增加轴距,有利于后驱的保护,存在后轮的转向控制,能适应路面状况,抓地性能好,路感清晰,韧性大。缺点:零件数增加,公差要求更严格,对装配要求高。在整车设计状态下,后副车架处于半载状态,也就是整车落地的状态,各连杆的橡胶衬套不受扭力和预紧力作用,能确保车身半载状态。而车轮在跳动的时候,必须是连杆杆系里面的橡胶衬套起作用,也就是说橡胶衬套受扭力。另外,车轮在跳动过程中,衬套有个扭转工作范围,一般都在30°左右。如果后副车架多连杆在半载状态下拧紧,则衬套的工作范围就是(0±15)°左右,其扭转角度小;如果后副车架多连杆是在空载的下极限拧紧,则整车落地后趋于半载状态时,橡胶衬套已经扭转到15°,也就是说橡胶衬套工作角度为(15±15)°,因此橡胶衬套在工作时会超出其载荷范围,影响橡胶衬套的使用寿命。
因此,现有的副车架和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时由于无法定位导致橡胶衬套在工作时会超出其载荷范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和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时由于无法定位导致橡胶衬套在工作时会超出其载荷范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分装装置包括:基板、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悬架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其中,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的一端,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另一端,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上位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的第一固定部件,以使得所述后副车架前端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的第二固定部件,以使得所述后副车架后端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多连杆后悬架定位的悬架固定部件,以使得所多连杆后悬架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这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可以模拟后副车架和多连杆后悬架的位置状态,在对后副车架和悬架进行安装时,利用该分装装置可以将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预装配,即利用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实现对后副车架进行定位,利用悬架定位组件实现对悬架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多连杆后悬架来说,由于其自由度角度,利用该分装装置中的悬架定位组件可以实现对其定位,能够避免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过程中晃动,造成多连杆后悬架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另外,利用该分装装置还可调整多连杆后悬架的安装状态,尤其是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调整悬架中多连杆之间的位置,对于不同的装配需求,能够模拟橡胶衬套各种承载状态,如此可避免由于橡胶衬套装配时角度较大或较小而影响橡胶衬套落地使用时工作范围偏小,会超出其载荷范围,影响橡胶衬套使用寿命的问题。
此外,利用该分装装置对后副车架与悬架等部件进行装配时工艺更加简单,且操作方便,能够实现整个总装主线的快速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每一个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支撑柱和夹紧部件,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和所述夹紧部件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上;
在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后副车架前端,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夹紧部件的另一端;
在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后副车架后端,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夹紧部件的另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每一个定位组件中设置第一连接座、支撑柱和夹紧部件,利用支撑柱可对后副车架的两端进行支撑,利用夹紧部件能够对后副车架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防止其移动。
另外,通过将支撑柱的一端和夹紧部件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上,如此可使得支撑柱和夹紧部件装配为一体,在需要调整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或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位置时,通过整体调整即可,其操作更加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每一个所述定位组件的所述夹紧部件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上;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为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并且,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所述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后副车架前端的前端锁止机构,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所述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后副车架后端的后端锁止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前端锁止机构和所述后端锁止机构中每一个锁止机构均包括连接基体、连接臂和插销,所述连接基体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可拆卸且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基体上,所述插销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地轴孔连接于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基板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安装位,所述基板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安装位,且所述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第二安装位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位;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一安装位上;
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二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二安装位上;
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三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三安装位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基板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安装位,基板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安装位,且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与第二安装位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位,并将3个定位组件可拆卸连接于对应的安装位中,由于各个安装位均设置有多个。对此,采用这种结构的分装装置对不同型号汽车的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装配时,由于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位,使用者可方便地将对应的定位组件安装时需求的安装位上。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这种分装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汽车的后副车架和悬架装配,具有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和所述第三安装位设置为:
形成于所述基板上、沿所述基板的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连接孔,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和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分别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包括横拉杆固定部件、上摆臂固定部件和下摆臂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上摆臂固定部件和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均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且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上摆臂固定部件包括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和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其中,
在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上,自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至所述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所述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依次间隔设置;并且,
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所述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座和立柱,且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上,各所述第二连接座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立柱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托块组件,所述托块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托块部和第二托块部,且所述第一托块部与所述第二托块部之间夹设有垫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立柱远离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托块组件,利用托块组件可便于对待支撑部件进行支撑。且第一托块部和第二托块部之间设置垫片,在使用时,通过调整垫片的数量或垫片的厚度可实现调整托块组件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两个所述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两个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悬架定位组件均设置有两个,如此可保证后副车架与悬架的定位效果更好,并将其互相对称设置,如此有利于各定位组件受到的载荷较为均匀,避免受力过于集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提供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分装装置包括:基板、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悬架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的一端,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的另一端,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上位于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的位置处;在对后副车架和悬架进行安装时,利用该分装装置可以将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预装配,即利用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实现对后副车架进行定位,利用悬架定位组件实现对悬架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多连杆后悬架来说,由于其自由度角度,利用该分装装置中的悬架定位组件可以实现对其定位,能够避免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过程中晃动,造成多连杆后悬架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进一步地,利用该分装装置还可调整多连杆后悬架的安装状态,尤其是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调整悬架中多连杆之间的位置,对于不同的装配需求,能够模拟橡胶衬套各种承载状态,如此可避免由于橡胶衬套装配时角度较大或较小而影响橡胶衬套落地使用时工作范围偏小,会超出其载荷范围,影响橡胶衬套使用寿命的问题。
更进一步,利用该分装装置对后副车架与悬架等部件进行装配时工艺更加简单,且操作方便,能够实现整个总装主线的快速装配。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与汽车后副车架、多连杆后悬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分装装置;
110、基板;
111、第一安装位;112、第二安装位;113、第三安装位;
120、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
121、第一固定部件;122、第一连接座;123、支撑柱;124、夹紧部件;1241、支撑块;125、锁止机构;1251、连接基体;1252、连接臂;1253、插销;
130、悬架定位组件;
131、横拉杆固定部件;132、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133、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134、下摆臂固定部件;135、第二连接座;136、立柱;137、第一托块部;
138、第二托块部;139、垫片;130A、托块组件;
140、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
141、第二固定部件;142、第一连接座;143、支撑柱;1431、定位销;144、夹紧部件;1441、支撑块;145、锁止机构;1451、连接基体;1452、连接臂;1453、插销;
200、后副车架;
300、多连杆后悬架;
310、第一上摆臂;320、第二上摆臂;330、下摆臂;340、横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和多连杆后悬架在安装时由于无法定位导致橡胶衬套在工作时会超出其载荷范围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分装装置100包括:基板110、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悬架定位组件13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
具体的,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110的一端(图1中左侧的位置),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110的另一端(图1中右侧的位置),悬架定位组件130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110上位于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之间的位置处。
更为具体的,如图2所示,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的第一固定部件121,以使得后副车架前端相对于基板110固定;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的第二固定部件141,以使得后副车架后端相对于基板110固定;悬架定位组件13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多连杆后悬架定位的悬架固定部件,以使得所多连杆后悬架300相对于基板110固定。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这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可以模拟后副车架200和多连杆后悬架300的位置状态,在对后副车架和悬架进行安装时,利用该分装装置100可以将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预装配,即利用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实现对后副车架进行定位,利用悬架定位组件130实现对悬架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多连杆后悬架300来说,由于其自由度角度,利用该分装装置100中的悬架定位组件130可以实现对其定位,能够避免多连杆后悬架300在安装过程中晃动,造成多连杆后悬架300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更为具体的,利用该分装装置100还可调整多连杆后悬架的安装状态,尤其是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调整悬架中多连杆之间的位置,对于不同的装配需求,能够模拟橡胶衬套各种承载状态,如此可避免由于橡胶衬套装配时角度较大或较小而影响橡胶衬套落地使用时工作范围偏小,会超出其载荷范围,影响橡胶衬套使用寿命的问题。
更为具体的,利用该分装装置100对后副车架与悬架等部件进行装配时工艺更加简单,且操作方便,能够实现整个总装主线的快速装配。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如图1左侧结构所示,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包括第一连接座122、支撑柱123和夹紧部件124,支撑柱123的一端和夹紧部件124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22,第一连接座12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110上,在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中,支撑柱123的另一端用于支撑后副车架200的前端(如图2所示副车架200的左侧部分),第一固定部件121设置于夹紧部件124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夹紧部件124包括支撑块1241,支撑块124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22上,第一固定部件121为设置于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中支撑块1241远离第一连接座122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的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后副车架前端的前端锁止机构125,该锁止机构125包括连接基体1251、连接臂1252和插销1253,连接基体1251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支撑块1241远离第一连接座122的一端。
使用时,使用者可操作连接臂1252使其转动至朝向后副车架200的前端的位置,然后操作插销1253插入至后副车架200前端对应的孔中,以实现对副车架200前端进行定位。
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包括第一连接座142、支撑柱143和夹紧部件144,支撑柱143的一端和夹紧部件144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42,第一连接座14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基板110上,在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中,支撑柱143的另一端用于支撑后副车架200的前端(如图2所示副车架200的右侧部分),第二固定部件141设置于夹紧部件144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夹紧部件144包括支撑块1441,支撑块144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42上,第二固定部件141为设置于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中支撑块1441远离第一连接座142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后副车架前端的前端锁止机构145,该锁止机构145包括连接基体1451、连接臂1452和插销1453,连接基体1451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支撑块1441远离第一连接座142的一端。
使用时,使用者可操作连接臂1452使其转动至朝向后副车架200的后端的位置,然后操作插销1453插入至后副车架200后端对应的孔中,以实现对副车架200前端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43的顶端还设置有定位销1431,该定位销1431还可定位至对应的摆臂工艺孔,提供装配精度。
在上述方案中,利用支撑柱123可对后副车架200的前端进行支撑,利用夹紧部件124和夹紧部件144能够对后副车架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防止其移动。
进一步地,支撑柱123的一端、夹紧部件124的一端螺接于第一连接座122,支撑柱143的一端、夹紧部件144的一端螺接于第一连接座142上,如此可使得支撑柱和夹紧部件装配为一体,在需要调整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或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位置时,通过整体调整即可,其操作更加方便。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基板110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安装位111,基板110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安装位112,且基板110上位于第一安装位111与第二安装位112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位113。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多个第一安装位111中的一个第一安装位111上;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多个第二安装位112中的一个第二安装位112上;悬架定位组件130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多个第三安装位113中的一个第三安装位113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通过在基板110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安装位111,基板110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安装位112,且基板110上位于第一安装位111与第二安装位112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位113,并将3个定位组件可拆卸连接于对应的安装位中,由于各个安装位均设置有多个。对此,采用这种结构的分装装置100对不同型号汽车的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装配时,由于基板11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位,使用者可方便地将对应的定位组件安装时需求的安装位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这种分装装置100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汽车的后副车架和悬架装配,具有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位111、第二安装位112、第三安装位113具体可以是设置4个、5个等其他数量,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即可。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第一安装位111、第二安装位112和第三安装位113设置为:
形成于基板110上、沿基板110的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连接孔,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的一端、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的一端和悬架定位组件130的一端分别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孔设置于基板110的四周,可以是设置4排,也可以是设置3排,连接孔具体可以是设置为连接通孔,也可以是沉孔,连接孔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即可,本实施例不做要求。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悬架定位组件130包括横拉杆固定部件131、上摆臂固定部件和下摆臂固定部件134。横拉杆固定部件131、上摆臂固定部件和下摆臂固定部件134均设置于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之间,且沿基板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上摆臂固定部件包括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132和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133。
在基板110的长度方向上,自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至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横拉杆固定部件131、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132、下摆臂固定部件134、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133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横拉杆固定部件131用于对横拉杆340进行支撑固定,下摆臂固定部件134用于对下摆臂330进行支撑固定,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132用于对第一上摆臂310进行支撑固定,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133用于对第二上摆臂320进行支撑固定。
更进一步,横拉杆固定部件131、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132、下摆臂固定部件134、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133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座135和立柱136,且立柱136连接于第二连接座135上,各第二连接座135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立柱136远离第二连接座135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托块组件130A,托块组件130A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托块部137和第二托块部138,且第一托块部137与第二托块部138之间夹设有垫片139。
具体的,通过在立柱136远离第二连接座135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托块组件130A,利用托块组件130A可便于对待支撑部件进行支撑。且第一托块部137和第二托块部138之间设置垫片139,在使用时,通过调整垫片139的数量或垫片139的厚度可实现调整托块组件130A的高度。
第一托块部137、第二托块部138、垫片139用硬塑料材料制作,避免零件摩擦受损。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和悬架定位组件130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两个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两个悬架定位组件130分别相对于基板110的宽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具体的,将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和悬架定位组件130均设置有两个,如此可保证后副车架200与多连杆后悬架300的定位效果更好,并将其互相对称设置,如此有利于各定位组件受到的载荷较为均匀,避免受力过于集中。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100,由于分装装置100包括:基板110、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悬架定位组件13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在对后副车架和悬架进行安装时,利用该分装装置100可以将后副车架与悬架进行预装配,即利用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120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140实现对后副车架进行定位,利用悬架定位组件130实现对悬架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于多连杆后悬架300来说,由于其自由度角度,利用该分装装置100中的悬架定位组件130可以实现对其定位,能够避免多连杆后悬架300在安装过程中晃动,造成多连杆后悬架300装配误差大的问题。尤其是安装前副车架时,工作人员可轻松的进行精确定位,解决摆臂橡胶衬套装配过程中预扭转的问题,从而提高后副车架多连杆衬套的使用寿命,使用过程中,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上述描述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装装置包括:基板、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悬架定位组件和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其中,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的一端,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另一端,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上位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的第一固定部件,以使得所述后副车架前端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的第二固定部件,以使得所述后副车架后端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多连杆后悬架定位的悬架固定部件,以使得所多连杆后悬架相对于所述基板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每一个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支撑柱和夹紧部件,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和所述夹紧部件的一端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板上;
在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后副车架前端,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夹紧部件的另一端;
在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后副车架后端,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夹紧部件的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定位组件的所述夹紧部件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上;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为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中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的悬臂梁结构;并且,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所述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后副车架前端的前端锁止机构,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所述悬臂梁结构上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后副车架后端的后端锁止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锁止机构和所述后端锁止机构中每一个锁止机构均包括连接基体、连接臂和插销,所述连接基体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可拆卸且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基体上,所述插销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地轴孔连接于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安装位,所述基板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安装位,且所述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第二安装位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第三安装位;
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一安装位上;
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二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二安装位上;
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选择性地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三安装位中的一个第三安装位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和所述第三安装位设置为:
形成于所述基板上、沿所述基板的周侧间隔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连接孔,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的一端、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的一端和所述悬架定位组件的一端分别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包括横拉杆固定部件、上摆臂固定部件和下摆臂固定部件;其中,
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上摆臂固定部件和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均设置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和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之间,且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固定部件包括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和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其中,
在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上,自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至所述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所述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依次间隔设置;并且,
所述横拉杆固定部件、所述第一上摆臂固定构件、所述下摆臂固定部件、所述第二上摆臂固定构件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座和立柱,且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上,各所述第二连接座选择性地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孔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托块组件,所述托块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托块部和第二托块部,且所述第一托块部与所述第二托块部之间夹设有垫片。
10.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所述后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副车架前端定位组件、两个所述副车架后端定位组件和两个所述悬架定位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0119.0U CN22009650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0119.0U CN22009650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96509U true CN220096509U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70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60119.0U Active CN22009650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96509U (zh) |
-
2023
- 2023-04-17 CN CN202320860119.0U patent/CN2200965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288096A (en) | Front wheel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vehicle | |
EP2948322A2 (en) | Auxiliary axle and suspension assembly | |
KR100457316B1 (ko) | 스티어링 기어 프레임을 이용한 전륜 현가장치 | |
EP1667859A1 (en) | Steer axle suspension | |
WO2011119764A1 (en) | Modular vehicle suspension and front subfram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 |
CN201023405Y (zh) | 一种汽车下控制臂总成 | |
CA2473104A1 (en) | Control rod suspension with outboard shock | |
CN220096509U (zh) | 汽车后副车架与多连杆后悬架的分装装置 | |
CN209776132U (zh) |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 |
CN109367623B (zh) | 一种fsae赛车驱动系统及其组装方式 | |
KR100811935B1 (ko) | 차량 서스펜션 모듈 조립용 지그 장치 | |
JPH08175191A (ja) |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用サブ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 |
EP0318438A1 (en) | Suspension device for tilting cabs of commercial vehicles | |
CN111634334A (zh) | 一种小微型电动车用后副车架及悬架装置 | |
CN217477033U (zh) | 扭梁式悬架结构和车辆 | |
US11926191B2 (en) | All-terrain vehicle | |
CN219178920U (zh) | 一种汽车悬架疲劳耐久试验工装 | |
JP2758628B2 (ja) | ミッドシップ車両 | |
CN216683950U (zh) | 油气悬架用转向驱动桥桥壳 | |
CN111422282B (zh) | 一种后悬线下调整工装结构 | |
CN217892422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悬架结构 | |
JPH09123960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の車体搭載方法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の車体搭載装置 | |
CN213622948U (zh) | 一种平衡悬架支座及汽车起重机 | |
CN114715275B (zh) | 底盘结构及电动汽车 | |
JPH0379410A (ja) | 車軸式懸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