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9895U -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89895U CN220089895U CN202321550934.3U CN202321550934U CN220089895U CN 220089895 U CN220089895 U CN 220089895U CN 202321550934 U CN202321550934 U CN 202321550934U CN 220089895 U CN220089895 U CN 2200898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ixedly connected
- limiting
- back plate
- right si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包括第一背板,所述第一背板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的顶部安装有颈部限位板,所述第二背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上肢矫正机构,所述第一背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盆骨限位板,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大腿限位板,与现有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式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整体进行正确的体态引导和训练,不需要专人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同时脑卒中患者无论是日常还是睡眠,只要穿戴上整个诱导器,就可以把患者的这些异常模式向正确的方向调整,达到24小时运动控制康复管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背景技术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然而,当不可避免的遭遇脑卒中后,康复问题将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怎样才能最大的限度改善患者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可以回归家庭和社会,中枢神经在损伤后具有结构上和(或)功能上的重新再建的可塑性,并且这种可塑性可以通过反复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提高及加强;康复治疗可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及时的进行康复治疗,可能有利于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促进患者运动、认知等功能的恢复;规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预后可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脑卒中患者经常出现颈部偏向一侧(无法保持中立位),肩部下垂肩胛带下置,上肢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的异常模式,躯干侧倾(无法出现正确力线),座位卧位骨盆对位不一致(患侧骨盆下置),下肢出现外展外旋,足踝部出现下垂内翻的异常模式,这些体态异常模式会加剧脑卒中的恶化,而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被动活动和主动运动,被动活动指患者不能在床上主动活动时家属帮助患者做肢体关节的伸展活动,在肢体放松情况下,使关节充分活动,从大关节开始到小关节,进行正确体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行走训练,并需要他人搀扶,基本程序是先在地上站立,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然后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在这些康复训练中,同时也包括了经络按摩,但这是一种完全的被动活动,患者自己很难具体实施,经络按摩是通过体表进行的,通过体表的感知刺激血脉流通,但是这种康复活动目前还只能是在专业按摩师的操作下才能完成。
综合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缺乏有效的康复器械及装置,同时需要专人康复护理和训练,耗费了人力财力,经济负担重,从而导致患者自身处于惰性锻炼,影响了康复。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以解决上述缺陷,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该诱导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缺乏有效的康复器械及装置,同时需要专人康复护理和训练,耗费了人力财力,经济负担重,从而导致患者自身处于惰性锻炼,影响了康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包括第一背板,所述第一背板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的顶部安装有颈部限位板,所述第二背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上肢矫正机构,所述第一背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盆骨限位板,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大腿限位板,两组所述大腿限位板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小腿限位板,两组所述小腿限位板的底端均安装有足踝矫正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背板的正面安装有胸板,所述第一背板正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绑带,两组所述第一绑带之间相互卡接,所述第二背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绑带,所述胸板的上下两侧均与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颈部限位板的底部通过连接柱与第二背板固定连接,所述颈部限位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翼,所述颈部限位板内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气囊,两组所述气囊相互连通,所述颈部限位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气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上肢矫正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肩部限位板、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二连接板、第二电动伸缩杆、手臂固定板、第三电动伸缩杆、松紧带,所述第一连接板转动连接于第二背板的左右两侧,所述肩部限位板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二背板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安装于肩部限位板与第二背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于肩部限位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安装于第二连接板与肩部限位板之间,所述手臂固定板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板远离肩部限位板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杆安装于手臂固定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多组所述松紧带均固定连接于手臂固定板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的顶部均通过连接块与第一背板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绑带,两组所述第三绑带之间相互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足踝矫正机构包括足底板、布片、第四绑带和第五绑带,所述足底板转动连接于小腿限位板的底端,所述布片固定连接于足底板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绑带与第五绑带均固定连接于其中一组布片的外侧,所述第四绑带与第五绑带均与布片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脑卒中患者的背部对准第一背板与第二背板,随后对胸板进行穿戴,对脑卒中患者的躯干进行固定,从而在脑卒中患者睡眠时,能够防止脑卒中患者躯干侧倾,使得躯干保持正确的力线,脑卒中患者的颈部枕在颈部限位板上时,利用限位翼防止脑卒中患者在睡眠时经常出现颈部偏向一侧无法保持中立位,随后将患者的上肢穿进上肢矫正机构的内侧,在确保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能够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移动,防止上肢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的异常模式,对患者的上肢进限位矫正,同时利用肩部限位板对肩部限位,防止肩部下垂肩胛带下置,脑卒中患者的盆骨处卡入两组盆骨限位板的内侧,利用两组盆骨限位板放置脑卒中患者座位卧位骨盆对位不一致患侧骨盆下置,利用大腿限位板与小腿限位板放置下肢出现外展外旋,最后将患者的足部穿入足底板上,利用布片包裹住足部外侧,随后使用第四绑带与第五绑带对足部进行固定,从而防止足踝部出现下垂内翻的异常模式,从而对脑卒中患者的整体进行正确的体态引导和训练,不需要专人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同时脑卒中患者无论是日常还是睡眠,只要穿戴上整个诱导器,就可以把患者的这些异常模式向正确的方向调整,达到24小时运动控制康复管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颈部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背板;2、第二背板;3、颈部限位板;4、上肢矫正机构;5、盆骨限位板;6、大腿限位板;7、小腿限位板;8、足踝矫正机构;9、胸板;10、第一绑带;11、第二绑带;12、限位翼;13、气囊;14、第一连接板;15、肩部限位板;16、第一电动伸缩杆;17、第二连接板;18、第二电动伸缩杆;19、手臂固定板;20、第三电动伸缩杆;21、松紧带;22、第三绑带;23、足底板;24、布片;25、第四绑带;26、第五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包括第一背板1,第一背板1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背板2,第二背板2的顶部安装有颈部限位板3,第二背板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上肢矫正机构4,第一背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盆骨限位板5,两组盆骨限位板5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大腿限位板6,两组大腿限位板6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小腿限位板7,两组小腿限位板7的底端均安装有足踝矫正机构8。
首先,第一背板1的正面安装有胸板9,第一背板1正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绑带10,两组第一绑带10之间相互卡接,第二背板2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绑带11,胸板9的上下两侧均与第一绑带10和第二绑带11卡接,将第一背板1与第二背板2穿戴在背部后,将胸板9扣在胸前,然后依次将胸板9的上下两侧与第二绑带11和第一绑带10进行连接,最后再将第一绑带10扣上,从而完成胸板9的穿戴,在脑卒中患者睡眠时,能够防止脑卒中患者躯干侧倾,使得躯干保持正确的力线。
然后,颈部限位板3的底部通过连接柱与第二背板2固定连接,颈部限位板3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翼12,颈部限位板3内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气囊13,两组气囊13相互连通,颈部限位板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气嘴,在脑卒中患者枕在颈部限位板3上时,利用限位翼12防止脑卒中患者在睡眠时经常出现颈部偏向一侧无法保持中立位,同时气囊13内能够通过气嘴充气,提高颈部限位板3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上肢矫正机构4包括第一连接板14、肩部限位板15、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二连接板17、第二电动伸缩杆18、手臂固定板19、第三电动伸缩杆20、松紧带21,第一连接板14转动连接于第二背板2的左右两侧,肩部限位板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4远离第二背板2的一端,第一电动伸缩杆16安装于肩部限位板15与第二背板2之间,第二连接板17转动连接于肩部限位板15远离第一连接板14的一端,第二电动伸缩杆18安装于第二连接板17与肩部限位板15之间,手臂固定板19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7远离肩部限位板15的一端,第三电动伸缩杆20安装于手臂固定板19与第二连接板17之间,多组松紧带21均固定连接于手臂固定板19的内侧,在脑卒中睡眠时,将患者的上肢穿进上肢矫正机构4的内侧,利用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二电动伸缩杆18与第三电动伸缩杆20,在确保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能够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移动,防止脑卒中患者上肢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的异常模式,对患者的上肢进限位矫正,同时利用肩部限位板15对肩部限位,防止肩部下垂肩胛带下置。
其次,两组盆骨限位板5的顶部均通过连接块与第一背板1固定连接,两组盆骨限位板5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绑带22,两组第三绑带22之间相互卡接,在脑卒中患者的盆骨处卡入两组盆骨限位板5的内侧后,将两组第三绑带22扣上,利用两组盆骨限位板5放置脑卒中患者座位卧位骨盆对位不一致患侧骨盆下置。
最后,足踝矫正机构8包括足底板23、布片24、第四绑带25和第五绑带26,足底板23转动连接于小腿限位板7的底端,布片24固定连接于足底板23顶部的左右两侧,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均固定连接于其中一组布片24的外侧,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均与布片24卡接,将患者的足部穿入足底板23上,利用布片24包裹住足部外侧,随后使用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对足部进行固定,从而防止足踝部出现下垂内翻的异常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场景具体为:脑卒中患者的背部对准第一背板1与第二背板2,随后对胸板9进行穿戴,对脑卒中患者的躯干进行固定,从而在脑卒中患者睡眠时,能够防止脑卒中患者躯干侧倾,使得躯干保持正确的力线,脑卒中患者的颈部枕在颈部限位板3上时,利用限位翼12防止脑卒中患者在睡眠时经常出现颈部偏向一侧无法保持中立位,随后将患者的上肢穿进上肢矫正机构4的内侧,在确保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能够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移动,防止上肢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的异常模式,对患者的上肢进限位矫正,同时利用肩部限位板15对肩部限位,防止肩部下垂肩胛带下置,脑卒中患者的盆骨处卡入两组盆骨限位板5的内侧,利用两组盆骨限位板5放置脑卒中患者座位卧位骨盆对位不一致患侧骨盆下置,利用大腿限位板6与小腿限位板7放置下肢出现外展外旋,最后将患者的足部穿入足底板23上,利用布片24包裹住足部外侧,随后使用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对足部进行固定,从而防止足踝部出现下垂内翻的异常模式,整个操作流程简单便捷,与现有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式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整体进行正确的体态引导和训练,不需要专人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同时脑卒中患者无论是日常还是睡眠,只要穿戴上整个诱导器,就可以把患者的这些异常模式向正确的方向调整,达到24小时运动控制康复管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包括第一背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1)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背板(2),所述第二背板(2)的顶部安装有颈部限位板(3),所述第二背板(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上肢矫正机构(4),所述第一背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盆骨限位板(5),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5)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大腿限位板(6),两组所述大腿限位板(6)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小腿限位板(7),两组所述小腿限位板(7)的底端均安装有足踝矫正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1)的正面安装有胸板(9),所述第一背板(1)正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绑带(10),两组所述第一绑带(10)之间相互卡接,所述第二背板(2)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绑带(11),所述胸板(9)的上下两侧均与第一绑带(10)和第二绑带(11)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限位板(3)的底部通过连接柱与第二背板(2)固定连接,所述颈部限位板(3)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翼(12),所述颈部限位板(3)内部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气囊(13),两组所述气囊(13)相互连通,所述颈部限位板(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气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肢矫正机构(4)包括第一连接板(14)、肩部限位板(15)、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二连接板(17)、第二电动伸缩杆(18)、手臂固定板(19)、第三电动伸缩杆(20)、松紧带(21),所述第一连接板(14)转动连接于第二背板(2)的左右两侧,所述肩部限位板(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4)远离第二背板(2)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6)安装于肩部限位板(15)与第二背板(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17)转动连接于肩部限位板(15)远离第一连接板(14)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18)安装于第二连接板(17)与肩部限位板(15)之间,所述手臂固定板(19)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7)远离肩部限位板(15)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杆(20)安装于手臂固定板(19)与第二连接板(17)之间,多组所述松紧带(21)均固定连接于手臂固定板(19)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5)的顶部均通过连接块与第一背板(1)固定连接,两组所述盆骨限位板(5)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绑带(22),两组所述第三绑带(22)之间相互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足踝矫正机构(8)包括足底板(23)、布片(24)、第四绑带(25)和第五绑带(26),所述足底板(23)转动连接于小腿限位板(7)的底端,所述布片(24)固定连接于足底板(23)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均固定连接于其中一组布片(24)的外侧,所述第四绑带(25)与第五绑带(26)均与布片(24)卡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50934.3U CN220089895U (zh) | 2023-06-16 | 2023-06-16 |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50934.3U CN220089895U (zh) | 2023-06-16 | 2023-06-16 |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89895U true CN220089895U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46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55093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0089895U (zh) | 2023-06-16 | 2023-06-16 |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89895U (zh) |
-
2023
- 2023-06-16 CN CN202321550934.3U patent/CN22008989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24389A (zh) | 具有抗痉挛、防血栓功能的脑卒中患者用康复训练装置 | |
US9044324B2 (en) | Selectively adjustable arm and shoulder support | |
CN111658271B (zh) | 一种胸腰椎治疗康复支具 | |
KR101672860B1 (ko) | 척추 및 무릎과 발목관절의 정형과 보행을 위한 보조기구 | |
CN220089895U (zh) | 一种脑卒中患者整体正确运动模式诱导器 | |
CN206424277U (zh) | 人体肢体综合康复系统 | |
CN215384931U (zh) | 新型膝关节保护支具 | |
CN207445094U (zh) | 一种翼状肩胛康复约束装置 | |
CN214968653U (zh) | 一种icu体位治疗综合复健椅 | |
CN205018349U (zh) | 具有温热刺激效应的肢体功能康复练习服 | |
CN116115414A (zh) | 腋臭术后上肢固定装置 | |
CN205052944U (zh) | 具有磁疗刺激效应的肢体功能康复练习服 | |
CN109718087B (zh) | 利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治疗颈、肩部疾病时的辅助装置 | |
CN211962297U (zh) | 一种下肢肌痉挛持续静态牵伸装置 | |
CN213406828U (zh) | 一种用于骨科护理的按摩康复器 | |
RU189690U1 (ru) | Тренажер для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опорно-двиг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у детей с детским церебральным параличом | |
CN2348802Y (zh) | 加强腰带 | |
CN210673697U (zh) | 侧卧位术中用保护装置 | |
CN209678791U (zh) | 一种支撑装置 | |
CN207768579U (zh) | 一种穿戴方便的脊柱外科矫形装置 | |
CN218075392U (zh) | 一种脊柱侧弯睡姿矫正装置 | |
CN112932909A (zh) | 一种icu体位治疗综合复健椅 | |
CN208048956U (zh) | 一种神经外科侧卧固定装置 | |
CN221904646U (zh) | 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装置 | |
US20220249324A1 (en) | Support device for manual therap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11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