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2856U -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72856U CN219972856U CN202321040343.1U CN202321040343U CN219972856U CN 219972856 U CN219972856 U CN 219972856U CN 202321040343 U CN202321040343 U CN 202321040343U CN 219972856 U CN219972856 U CN 2199728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pper
- asphalt pavement
- feeding
- grid
- ba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设置在沥青路面再生场站的回收料来料库和破碎筛分机组之间,回收料来料库设置在上料平台上,其包括与破碎筛分机组设置在同一水平地面的投料斗、设置在所述投料斗下方的第一传送皮带、振动斗和设置在所述振动斗下方的第二传送皮带,投料斗贴靠上料平台设置,上料平台设置有水泥挡墙,在水泥挡墙上,设置有与投料斗可旋转连接的仓门,投料斗顶部设置有倾斜的第一栅格栏,投料斗内部设置有与第一栅格栏平行的第二栅格栏。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在投料阶段即完成了对大部分黏连板结、结块物料的破碎,且整体上减轻了工作人员对投料斗的日常维护工作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路面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在场站进行破碎筛分前的投料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高等级公路均采用沥青路面,在建设过程中,通常按照垫层、基层、面层这三层进行设计和修建。垫层一般使用天然砂砾或碎石类垫层,基层最常用的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面层一般也分为三层(上、中、下),性能从下而上依次增加,分别采用从粗粒式到细粒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在行业部标准文件《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对粗集料、细集料以及各种混合料级配比,均有相应的规定和设计规范。
由于交通流量增大、车辆超载等人为因素,以及天气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损坏,对于需要翻修的沥青路面,要先将损坏的沥青路面清除,再按照设计要求重新摊铺。在对沥青路面进行翻修改造过程中,由于需要清除原有损坏的沥青路面(特别是面层),因此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旧路面回收料,这些沥青路面回收料由于包含各种粗细集料,因此在处理后依然可以作为路用材料重复利用,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就是将需要翻修的旧沥青路面,经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获得满足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并用其重新铺筑路面的一套工艺技术。通过路面再生,不仅可以使其重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节约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降低工程造价,也可避免废弃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行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节约型社会”战略举措的具体实践,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再生混合料拌制和施工温度的不同,沥青路面再生可分为冷再生和热再生。冷再生过程中,对旧路铣刨、新旧料的拌和与摊铺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冷再生结合料通常采用乳化沥青或泡沫沥青;热再生过程中,对旧路面铣刨、新旧料拌和时需要加热。根据施工场合和施工工艺的不同,沥青路面再生可以分为厂拌再生和就地再生。现场再生与厂拌再生的区别在于的拌和过程发生的地方,现场再生的拌和过程是在旧路面现场进行,而厂拌再生的拌和过程在拌和厂进行。
申请人作为贵州高速集团下属重点企业,承担着贵州省内大部分高速及高等级公路的维护保养工作,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于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中时,根据各区域特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例如,在“仁望高速”枫香段,就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设计建造了枫香养护基地作为沥青路面再生场站。
在对旧沥青路面进行翻挖回收过程中,自走式设备能大大提升翻挖回收效率,例如采用中国专利CN102383366A提供的一种路面铣刨机,或中国专利CN102619158B提供的路面铣刨机等技术方案的国产路面铣刨机就在生产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传统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中,对路面的铣刨不分层,获得的沥青路面回收料统一运输至场站再进行破碎、筛分获得各级含沥青骨料。随着铣刨控制技术和移动筛分技术的发展,常用的建设在场站的路面回收料处理系统,例如中国专利CN202323634U所提供的“路面面层铣刨料的还原再生系统”,中国专利CN215441284U所提供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再生料回收设备”等技术方案中,设置了多级筛分装置,因此料仓仅用于物料存储,并无它用。
申请人在对“仁望高速”进行维护保养过程中,选择采用了分层铣刨及现场预筛分的方式获得沥青路面回收料,也即是,先使用路面铣刨机分别对路面的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进行铣刨收取,在工程现场配套设置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分别对收取到的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回收料进行初步破碎筛分,分别获得了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的路面回收料,在运送至枫香养护基地进行后继回收处理。
在工程现场进行初步破碎筛分虽然能够使得获得的路面回收料进行了初步分选,但路面回收料在运输过程以及在场站的装卸堆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包含有大块石头、铁钉等金属杂质,且会产生黏连板结、结块等情况,因此在各种沥青路面回收料需要进一步进行破碎筛分从而获取各级骨料时,需要在投料至破碎筛分设备前进行预处理,清除杂质并尽量破碎结块。申请人在枫香养护基地项目的破碎筛分机组选用了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的型号为“US322C.0”的立轴冲击式剥离机作为破碎设备,型号为“2SDL2024B.0”的振动筛作为集中筛分设备,因此,相对于前述的例如中国专利CN202323634U、中国专利CN215441284U这样的技术方案,整体系统得到了简化,但如能在物料被投放入破碎筛分机组前尽可能的解决黏连板结、结块,以及大块石头等杂质问题,则可更好的保障破碎筛分机组的稳定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设置在沥青路面再生场站的回收料来料库和破碎筛分机组之间,所述回收料来料库设置在上料平台上,所述上料平台比所述破碎筛分机组所在的水平地面高1.8米,其用于对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放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前进行预处理,其包括与所述破碎筛分机组设置在同一水平地面的投料斗、设置在所述投料斗下方的第一传送皮带、振动斗和设置在所述振动斗下方的第二传送皮带, 所述投料斗贴靠所述上料平台设置,所述上料平台在所述投料斗一侧设置有水泥挡墙,在所述水泥挡墙上,设置有与所述投料斗可旋转连接的仓门,所述投料斗顶部设置有倾斜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栅格栏,所述投料斗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格栏平行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栅格栏,所述第一传送皮带用于将从所述投料斗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振动斗,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上方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第二传送皮带用于将从所述振动斗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
优选地,所述第一栅格栏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一外框上焊接连接多个第一纬向杆和多个第一经向杆制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框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纬向杆和所述第一经向杆均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一经向杆和所述第一纬向杆组成的第一栅格孔的尺寸为12cm×4cm。
优选地,所述第一经向杆以宽度方向焊接在所述第一外框上,所述第一纬向杆以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经向杆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栅格栏朝向所述上料平台一侧倾斜,所述第一栅格栏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30°。
优选地,所述第二栅格栏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二外框上焊接连接多个第二纬向杆和多个第二经向杆制成,所述第二外框是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纬向杆和所述第二经向杆均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二纬向杆以宽度方向焊接在所述第二外框上,所述第二经向杆以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纬向杆焊接连接,所述第二纬向杆和所述第二经向杆组成的第二栅格孔的尺寸设置为12cm×4cm。
优选地,所述第一栅格栏和所述第二栅格栏之间在垂直方向的间隔为2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栅格栏靠近所述投料平台的一侧设置贴靠在所述水泥挡墙顶部。
优选地,所述投料斗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扰动棒。
优选地,所述扰动棒在轴向方向贯通设置有多个扰齿。
相对于常规的场站路面回收料处理系统,本申请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投料斗进行了改进,在常规技术方案中,投料斗仅仅用于存储路面回收料作为料仓使用,而在本申请中,由于场站来料就是路面分层铣刨且进行了初步破碎筛分的回收料,因此,来料进场时就分别储放在回收料来料库的不同仓格,只在需要生产时,才按需通过铲车将所需的路面回收料投放入投料斗,本申请通过在投料斗设置交错放置的所述第一栅格栏和所述第二栅格栏,在投料过程即可利用物料自身重力对板结块进行破碎,此外,上料平台、水泥挡墙的场站结构设计,投料斗在所述水泥挡墙上的仓门设计,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对投料斗的日常维护工作难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通过利用地势落差的场站布局设计,在投料阶段即完成了对大部分黏连板结、结块物料的破碎,且整体上减轻了工作人员对投料斗的日常维护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角的投料斗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角的部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C向视角的第一栅格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5为图2的C向视角的第二栅格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扰动棒的截面结构原理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角的投料斗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在图2中,虚线表示仓门打开时的状态,图3为图1的B向视角的部分结构原理示意图;在图3中,箭头表示的是物料的传送方向,参见图1至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设置在沥青路面再生场站的回收料来料库和破碎筛分机组之间,所述回收料来料库设置在上料平台上,所述上料平台比所述破碎筛分机组所在的水平地面高约1.8米,其用于对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放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前进行预处理,其包括与所述破碎筛分机组设置在同一水平地面的投料斗1(通过钢构支撑架安装)、设置在所述投料斗1下方的第一传送皮带2、振动斗3(通过钢构支撑架安装,图中未示出)和设置在所述振动斗3下方的第二传送皮带4, 所述投料斗1贴靠所述上料平台设置,所述上料平台在所述投料斗1一侧设置有水泥挡墙,在所述水泥挡墙上,设置有与所述投料斗1可旋转连接的仓门11,所述投料斗1顶部设置有倾斜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栅格栏12,所述投料斗1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平行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栅格栏13,所述第一传送皮带2用于将从所述投料斗1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振动斗3,所述第一传送皮带2上方设置有电磁铁5,所述第二传送皮带4用于将从所述振动斗3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
所述上料平台比所述破碎筛分机组所在的水平地面高约1.8米,所述回收料来料库设置在所述上料平台上,在工程现场铣刨后进行了初步破碎筛分的沥青路面回收料分别储放在所述回收料来料库的不同仓格,包括且不限于从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分别获取的路面回收料。还可以是包含对高速路基层进行铣刨获得的回收料。
由于沥青路面回收料进行再生后,主要用于修复,因此,每次用量并不会非常大,不需要全年24小时不间断生产,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根据需要使用的再生骨料需求,分别对从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分别获取的路面回收料进行处理。
例如,当需要对从上面层获取的路面回收料进行处理时,可以在所述上料平台利用铲车从所述回收料来料库的相应仓格铲运路面回收料投放入所述投料斗1,
图4为图2的C向视角的第一栅格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在图2中,C向箭头方向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的平面垂直,因此,图4也就显示的是所述第一栅格栏12水平放置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更好的表述所述第一栅格栏12的结构特点,参见图1、图2和图4所示,在图4中,以所述投料斗1朝向所述振动斗3的方向为x轴,以所述投料斗1朝向所述上料平台的方向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所述第一栅格栏12与x轴平行的杆件即可定义为第一纬向杆121,与y轴平行的杆件即可定义为第一经向杆122,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栅格栏12可以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一外框120上焊接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纬向杆121和多个所述第一经向杆122制成,所述第一外框120可以是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纬向杆121和所述第一经向杆122均可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一经向杆122以宽度方向在x-y平面部署,焊接在所述第一外框120上,所述第一纬向杆121以厚度方向通过耳片(图中未示出)等结构与所述第一外框120和所述第一经向杆122焊接连接,在制备过程中,可保障所述第一经向杆122和所述第一纬向杆121组成的第一栅格孔123的尺寸为12cm×4cm,长度方向在x轴方向,所述栅格孔123的尺寸可确保经过初步破碎筛分的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的路面回收料能够顺利掉落入所述投料斗1,且在从铲车铲斗落料过程中,能够在重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通过碰撞,对部分黏连板结、结块的回收料进行拆分,参见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栅格栏12朝向所述上料平台一侧倾斜,所述第一栅格栏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为30°,这样可确保不能通过所述栅格孔123的大尺寸的石块或板结块等结构能够方便的掉落在所述上料平台上。
所述投料斗1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平行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栅格栏13,图5为图2的C向视角的第二栅格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参见图2和图5所示,图5中采用了与图4相同的x-y坐标系,这样便于对所述第二栅格栏13进行定义和说明,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栅格栏13可以采用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栅格栏13可以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二外框130上焊接连接多个第二纬向杆131和多个第二经向杆132制成,所述第二外框130可以是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纬向杆131和所述第二经向杆132均可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二栅格栏13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的差异在于,所述第二纬向杆131以宽度方向在x-y平面部署,焊接在所述第二外框130上,所述第二经向杆132以厚度方向通过耳片(图中未示出)等结构与所述第二外框130和所述第二纬向杆131焊接连接,所述第二纬向杆131和所述第二经向杆132组成的第二栅格孔133的尺寸也可设置为12cm×4cm。由于所述第二栅格栏13与所述第一栅格栏12平行,因此,所述第二栅格栏13与水平面的夹角α也可以为30°。
所述投料斗1内壁对应所述第一栅格栏12和所述第二栅格栏13的安装位置设置有用于支撑安装的5mm厚钢板制成的台阶面(图中未示出),只要能保障对所述第一栅格栏12和所述第二栅格栏13的支撑强度,以及便于通过螺栓等结构进行固定即可,因该安装结构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栅格栏12和所述第二栅格栏13之间在垂直方向的间隔约2米左右,这样可使得从所述第一栅格孔123落入所述投料斗1的路面回收料再重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栅格栏13产生碰撞,从而进一步对部分黏连板结、结块的回收料进行拆分。所述第一栅格孔123和所述第二栅格孔133相对垂直的布放结构,也可以便于通过所述第二栅格孔133进一步遮挡大尺寸的石块或板结块。所述第二栅格栏13靠近所述投料平台的一侧可以设置贴靠在所述水泥挡墙顶部,这样,从所述第二栅格栏13滑落的大尺寸的石块或板结块即可便捷的集中在所述仓门11一侧,参见图2中虚线所示的所述仓门11打开状态的位置,当需要清理所述投料斗1的内部时,打开所述仓门11,所述第二栅格栏13所拦截的大尺寸的石块或板结块即可大部分自动滑落至所述上料平台,对于卡在所述第一栅格孔123和所述第二栅格孔133的物料,从所述仓门11位置也便于经由所述投料斗1的内腔进行人工清理。
参见图3所示,所述投料斗1的顶部的入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偏心设置,也即是所述投料斗1的顶部的入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不同轴,这样可减少堆积在所述投料斗1内的物料的重力作用影响,利于控制出料口的出料速度。
所述投料斗1的内腔容积约6立方米,也就是说,即便使用常用的50型号铲车(铲斗容量3立方米左右)进行投料,所述投料斗1也能留有足够的供物料掉落的空间。
图6为图2的扰动棒的截面结构原理示意图,参见图2和图6所示,为了避免发生设备故障等特殊原因需要停止从所述投料斗1放料时,物料在所述投料斗1内静止堆积后,再次放料时落料不通畅,所述投料斗1的下部靠近靠近出料口的位置可设置有至少一个扰动棒14,所述扰动棒14在轴向方向贯通设置有多个扰齿141,这样一来通过所述扰动棒14的旋转,即可扰动堆积的物料,利于物料从出料口落下,所述扰动棒14可以是由直径30-80mm的金属棒材制备而成。
参见图3所示,所述第一传送皮带2包括水平段和提升段,其中水平段用于承接从所述投料斗1出料口落下的物料,此外,在水平段上方还设置有电磁铁5,这样可将物料中的铁钉、螺丝等金属杂物吸出,提升段用于将物料传送至振动斗3。同样的,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二传送皮带4也包括水平段和提升段,其中水平段用于承接从所述振动斗3出料口落下的物料,提升段用于将物料传送至破碎筛分机组。皮带传送是固态料传送领域的常用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振动斗3的容积在1立方米左右,其目的一方面是利于更精确的控制送料速度,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对所述第一传送皮带2传送的物料中的大尺寸的石块或板结块进行分离,其可采用类似中国专利CN211330185U所提供的“一种便于清理的振动筛”的技术方案中的结构,也可以是直接选用冷振筛作为所述振动斗。只要能将粒径大于40mm的石块或板结块滤除即可。
如背景技术所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申请人在“仁望高速”建设的枫香养护基地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由于贵州多山,枫香养护基地也是依山而建,如采用例如中国专利CN202323634U、中国专利CN215441284U这样的技术方案,则基础土方工程量很大,而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则一方面降低了基础土方工程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地势差,轻松的建造大容量的投料斗1,且通过地势差,在对投料斗1内的栅格板等结构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也可以很容易的从上料平台一侧进行操作。
相对于常规的路面回收料处理系统,本申请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投料斗进行了改进,在常规技术方案中,投料斗仅仅用于存储路面回收料作为料仓使用,而在本申请中,由于场站来料就是路面分层铣刨且进行了初步破碎筛分的回收料,因此,来料进场时就分别储放在回收料来料库的不同仓格,只在需要生产时,才按需通过铲车将所需的路面回收料投放入投料斗,本申请通过在投料斗设置交错放置的所述第一栅格栏12和所述第二栅格栏13,在投料过程即可利用物料自身重力对板结块进行破碎,此外,上料平台、水泥挡墙的场站结构设计,投料斗在所述水泥挡墙上的仓门设计,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对投料斗的日常维护工作难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通过利用地势落差的场站布局设计,在投料阶段即完成了对大部分黏连板结、结块物料的破碎,且整体上减轻了工作人员对投料斗的日常维护工作难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设置在沥青路面再生场站的回收料来料库和破碎筛分机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料来料库设置在上料平台上,所述上料平台比所述破碎筛分机组所在的水平地面高1.8米,其用于对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放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前进行预处理,其包括与所述破碎筛分机组设置在同一水平地面的投料斗、设置在所述投料斗下方的第一传送皮带、振动斗和设置在所述振动斗下方的第二传送皮带, 所述投料斗贴靠所述上料平台设置,所述上料平台在所述投料斗一侧设置有水泥挡墙,在所述水泥挡墙上,设置有与所述投料斗可旋转连接的仓门,所述投料斗顶部设置有倾斜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栅格栏,所述投料斗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格栏平行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栅格栏,所述第一传送皮带用于将从所述投料斗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振动斗,所述第一传送皮带上方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第二传送皮带用于将从所述振动斗底部输出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输送至所述破碎筛分机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格栏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一外框上焊接连接多个第一纬向杆和多个第一经向杆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框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一纬向杆和所述第一经向杆均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一经向杆和所述第一纬向杆组成的第一栅格孔的尺寸为12cm×4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向杆以宽度方向焊接在所述第一外框上,所述第一纬向杆以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经向杆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格栏朝向所述上料平台一侧倾斜,所述第一栅格栏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格栏是通过在日字型的第二外框上焊接连接多个第二纬向杆和多个第二经向杆制成,所述第二外框是由厚度3mm,宽度5cm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第二纬向杆和所述第二经向杆均采用厚度2mm,宽度3-5cm的钢板制备,所述第二纬向杆以宽度方向焊接在所述第二外框上,所述第二经向杆以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纬向杆焊接连接,所述第二纬向杆和所述第二经向杆组成的第二栅格孔的尺寸设置为12cm×4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格栏和所述第二栅格栏之间在垂直方向的间隔为2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格栏靠近所述投料平台的一侧设置贴靠在所述水泥挡墙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斗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扰动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动棒在轴向方向贯通设置有多个扰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40343.1U CN219972856U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40343.1U CN219972856U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72856U true CN219972856U (zh) | 2023-11-07 |
Family
ID=88580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40343.1U Active CN219972856U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72856U (zh) |
-
2023
- 2023-05-04 CN CN202321040343.1U patent/CN2199728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90039B (zh) | 一种机制砂石加工工艺 | |
CN201511034U (zh) | 建筑垃圾处理再生系统 | |
US2009012105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using Bituminous Products | |
CN112452502A (zh) | 一种精品玄武岩机制砂石骨料生产线及其工艺流程 | |
CN104511472A (zh) | 一种建筑垃圾的现场回收利用方法 | |
KR100358687B1 (ko) | 건설폐기물의 재활용 처리방법 | |
CN110078452B (zh) | 一种利用建筑固废再生集料分类处理制作的无机结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264043B (zh) | 建筑垃圾分拣机及其分类系统 | |
CN114632798A (zh) | 工程渣土多级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 |
KR100881217B1 (ko) | 건설폐기물을 혼합하여 순환골재를 제조하는 장치 | |
KR20140105041A (ko) | 폐기물의 파쇄 및 선별장치와 그 방법 | |
CN219972856U (zh) | 沥青路面回收料投料预处理装置 | |
CN110106770B (zh) | 一种废旧沥青混合料集料低损伤分离装置 | |
CN210022421U (zh) | 一种岩棉尾料回收装置 | |
KR100749830B1 (ko) | 건축폐기물의 재활용 처리장치 | |
KR20190104658A (ko) | 폐숏크리트 재생장치 | |
CN213611844U (zh) | 一种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装置 | |
CN115400853B (zh) | 一种基于粗骨料整形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机制砂模块化生产工艺 | |
CN201073653Y (zh) | 建筑工地用建筑再生骨料回收系统装置 | |
CN111871582A (zh) | 一种施工现场用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设备及工艺 | |
CN112275418A (zh) | 一种撬装移动式固废处理、机制砂生产的集成装置 | |
KR100432525B1 (ko) | 건설폐기물을 이용한 재생모래 제조방법 | |
KR102051412B1 (ko) | 건축폐기물 처리장치 | |
KR20020028646A (ko) | 쓰레기 처리장치 | |
KR20220045526A (ko) | 폐나무를 포함하는 축폐기물의 재활용 처리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