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7954U -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37954U CN219937954U CN202320614855.8U CN202320614855U CN219937954U CN 219937954 U CN219937954 U CN 219937954U CN 202320614855 U CN202320614855 U CN 202320614855U CN 219937954 U CN219937954 U CN 2199379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nance suppression
- housing
- passive damping
- power electronic
-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谐振抑制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无源阻尼模块;壳体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上述谐振抑制装置实现了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使得电力电子设备内部不在设置谐振抑制装置,即电力电子设备不需要自带谐振抑制装置,可根据需要将谐振抑制装置设置在某些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以满足谐振抑制的需求,有效降低了谐振抑制成本;还能根据不同需求调整谐振抑制装置的数目和设置位置,实现了谐振抑制的调整,提高了抑制谐振的灵活性;也方便了谐振抑制装置的安装,避免了响电力电子设备内部器件的安装,还简化了电力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降低了电力电子设备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中谐振抑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电网背景谐波和电机谐波等环境越来越复杂,会有一些风场出现批量谐振的情况,影响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因此,需要抑制或消除谐振。
目前,变流器等电力电子设备内部自带谐振抑制装置以改善谐振。但是,通常仅若干电力电子设备内需要设置谐振抑制装置,导致谐振抑制成本较高;也无法根据不同需求调整谐振的抑制,导致抑制谐振的灵活性较差。
另外,谐振抑制装置位于电力电子设备内部,导致谐振抑制装置的安装较不方便,还会影响电力电子设备内部器件的安装;也导致电力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较复杂,电力电子设备的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如何抑制谐振,以降低谐振抑制成本,提高抑制谐振的灵活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以降低谐振抑制成本,提高抑制谐振的灵活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谐振抑制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无源阻尼模块;其中,所述壳体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谐振抑制装置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壳体用于通过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安装件用于和所述电力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安装件呈L型。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顶罩,其中,所述顶罩罩设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顶罩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固定于底板,所述顶罩用于固定在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顶罩和所述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可拆卸地固定于底板。
可选地,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包括无源阻尼器件,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的一个连接端用于连接第一线缆,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的另一个连接端用于连接第二线缆,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的第一过线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二线缆穿过的第二过线结构。
可选地,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转接导电件,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操作孔,所述转接导电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和所述操作孔相对,且所述操作孔处设置有够打开和封闭所述操作孔的盖板;
和/或,所述第一过线结构包括防水端子,所述防水端子用于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所述第二过线结构包括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供所述第二线缆穿过。
可选地,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转接导电件,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转接导电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梁和固定支架,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且绝缘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分布在所述固定梁的两端,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底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顶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中部和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
和/或,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固定梁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谐振抑制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无源阻尼模块散热,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用于驱动壳体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流经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包括若干无源阻尼器件;
其中,所述无源阻尼器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分布;
和/或,所述无源阻尼器件具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所述进风口相对、且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所述出风口相对;
和/或,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扇支架,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扇支架,所述风扇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基于上述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力电子装置,该电力电子装置包括:电力电子设备,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顶端。
可选地,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顶端具有顶板,所述顶板设置有吊装件,所述壳体和所述吊装件共用紧固件固定于所述顶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无源阻尼模块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壳体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这样,实现了整个谐振抑制装置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使得电力电子设备内部不在设置谐振抑制装置,即电力电子设备不需要自带谐振抑制装置,在实际情况中可根据需要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设置在某些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以满足谐振抑制的需求,有效降低了谐振抑制成本;还能根据不同需求调整谐振抑制装置的数目和设置位置,实现了谐振抑制的调整,从而提高了抑制谐振的灵活性;同时,方便了谐振抑制装置的安装,也避免了响电力电子设备内部器件的安装,还简化了电力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降低了电力电子设备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顶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顶罩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转接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9中:
1为谐振抑制装置,2为电力电子设备;
11为壳体,12为无源阻尼器件,13为转接导电件,14为固定组件,15为散热组件,16为安装件,17为盖板,18为防水端子,19为把手,21为顶板,22为吊装件,23为接线端子;
111为底板,112为顶罩,131为线缆连接孔,132为固定孔,133为第二阻尼安装孔,141为固定梁,142为固定支架,151为风扇,152为风扇支架,161为壳体安装孔,162为连接孔;
1111为顶罩安装孔,1112为第一阻尼安装孔,1113为散热安装孔,1114为第一过线孔,1121为第一底板安装孔,1122为进风口,1123为支架安装孔,1124为出风口,1125为第二过线孔,1521为第二底板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1包括:壳体11,以及设置于壳体11内的无源阻尼模块(图1中并未显示);其中,壳体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无源阻尼模块用于和电力电子设备2内部的滤波电容并联。在电力电子设备2发生谐振时无源阻尼模块会快速衰减谐振能量,实现无源阻尼。
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中,无源阻尼模块设置在壳体11的内部,壳体11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这样,实现了整个谐振抑制装置1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使得电力电子设备2内部不在设置谐振抑制装置,即电力电子设备2不需要自带谐振抑制装置,在实际情况中可根据需要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1设置在某些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以满足谐振抑制的需求,有效降低了谐振抑制成本;还能根据不同需求调整谐振抑制装置1的数目和设置位置,实现了谐振抑制的调整,从而提高了抑制谐振的灵活性。
同时,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方便了谐振抑制装置1的安装,也避免了响电力电子设备2内部器件的安装,还简化了电力电子设备2的内部结构,降低了电力电子设备2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谐振抑制装置1,如图1所示,上述壳体11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顶端,即整个谐振抑制装置1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顶端。其中,上述电力电子设备2包括顶板21,壳体11用于设置在顶板21上。这样,谐振抑制装置1仅增加高度方向空间的占用,节约了空间和成本。
上述电力电子设备2的顶部通常设置有吊装件22,吊装件22通常为角钢,通过起吊装置和吊装件22配合来搬运电力电子设备2。其中,吊装件22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设置于顶板21,吊装件22的另一端具有吊装孔。基于此,可选择壳体11用于和吊装件22共用紧固件固定于顶板21。这样,壳体11用于和吊装件22共用顶板21上的孔,无需在顶板21上另设固定壳体11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电力电子设备2,减小了对电力电子设备2的影响,也降低了电力电子设备2的成本,还简化了谐振抑制装置1的安装。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选择上述壳体11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其他位置,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谐振抑制装置1的安装,如图1所示,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还包括安装件16,壳体11用于通过安装件16设置于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为了便于拆装,上述壳体11用于通过安装件16可拆卸地设置于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
对于上述安装件16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图1-图3所示,安装件16呈L型,安装件16的一个板和壳体11固定连接,安装件16的另一个板用于和电力电子设备2固定连接。在壳体11固定于顶板21的情况下,安装件16的另一个板用于和顶板21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安装,上述择安装件16的竖直板和壳体11固定连接,安装件16的水平板用于和电力电子设备2固定连接。
对于安装件16的固定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壳体11用于通过安装件16可拆卸地设置于电力电子设备2外部的情况下,可选择安装件16和壳体1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安装件16用于和电力电子设备2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安装件16设置有用于安装壳体11的壳体安装孔161以及用于安装电力电子设备2的连接孔162。可以理解的是,若安装件16呈L型板,壳体安装孔161位于安装件16的一个板,连接孔162位于安装件16的另一个板。
为了避免因装配误差而无法安装谐振抑制装置1,上述壳体安装孔161和/或连接孔162为条形孔。
上述壳体11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无源阻尼模块的安装,如图2所示,上述壳体11包括底板111和顶罩112,其中,顶罩112罩设在底板111上,且顶罩112和底板111固定连接,无源阻尼模块固定于底板111。此情况下,顶罩112用于固定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例如,顶罩112用于通过安装件16固定在电力电子设备2的外部。
为了便于维护,可选择顶罩112和底板11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通过卡接结构或紧固件实现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为了提高稳固件,顶罩112和底板11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底板111的侧面设置有顶罩安装孔1111;如图5和图6所示,顶罩112设置有第一底板安装孔1121。其中,顶罩安装孔1111和第一底板安装孔1121一一对应且用于固定连接顶罩112和底板111。
如图2所示,上述顶罩112还设置有把手19,以便于移动顶罩112。其中,把手19位于顶罩112的顶端,把手19为两个且分布在顶罩112长度方向的两端。当然,也可选择上述把手19位于顶罩112的其他位置,把手19的数目为其他,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选择壳体11为其他结构,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
对于无源阻尼模块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无源阻尼模块包括若干无源阻尼器件12。通常,无源阻尼器件12为三个,分别对应交流电的A、B、C三相。当然,也可选择无源阻尼器件12的数目为三的倍数,并不局限于三个。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选择每个壳体内仅有单相无源阻尼器件12,这样,无需至少三个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共同使用,至少一个谐振抑制装置1中的单相无源阻尼器件12、至少一个谐振抑制装置1中的单相无源阻尼器件12、至少一个谐振抑制装置1中的单相无源阻尼器件12分别对应交流电的三相。
上述无源阻尼器件12可为电阻或其他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无源阻尼器件12固定于壳体11的内部。为了便于维护上述无源阻尼器件12可拆卸地固定于壳体11。在壳体11包括底板111和顶罩112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底板111设置有阻尼安装孔1112,无源阻尼器件12固定于阻尼安装孔1112中。当然,也可选择底板111和无源阻尼器件12通过其他方式固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无源阻尼器件12用于和电力电子设备2内部的滤波电容并联。其中,无源阻尼器件12的一个连接端通过第一线缆、无源阻尼器件12的另一个连接端通过第二线缆连接在滤波电容所在的电路中,以实现源阻尼器件12和滤波电容并联。
上述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需要穿过壳体11。为了避免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相互相应,壳体11的顶部具有用于供第一线缆穿过的第一过线结构,壳体11的底部具有用于供第二线缆穿过的第二过线结构。
为了提高防护性能,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过线结构为防水端子18,该防水端子18设置于顶罩112,该防水端子18用于供第一线缆穿过顶罩112。可以理解的是,防水端子18密封连接第一线缆和顶盖112。
上述防水端子18可位于顶罩112的顶面或侧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壳体11为其他结构的情况下,也可选择防水端子18设置在壳体11的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力电子设备2的顶板21设置有接线端子23,该接线端子23用于供第一线缆进入电力电子设备2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端子23和第一线缆密封连接。
为了便于第二线缆走线,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过线结构包括第一过线孔1114和第二过线孔1125,第一过线孔1114设置在底板111的顶面和侧面,第二过线孔1125设置于顶罩112的底部,其中,底板111侧面的第一过线孔1114和第二过线孔1125相对且连通,第一过线孔1114用于供第二线缆穿过底板111,第二过线孔1125均用于供第二线缆穿过顶罩112。这样,第二线缆和无源阻尼器件12电连接后,依次穿过底板111顶面的第一过线孔1114、底板111侧面的第一过线孔1114、以及第二过线孔1125,然后进入电力电子设备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该电连接,上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转接导电件13,该转接导电件13的一端和无源阻尼器件12电连接,转接导电件13的另一端用于和第一线缆电连接。
上述转接导电件13可为铜排或其他导电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上述顶罩112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线缆的操作孔,转接导电件13用于连接第一线缆的一端和操作孔相对,且操作孔处设置有盖板17,盖板17能够打开和封闭操作孔。可以理解的是,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操作孔连接第一线缆和转接导电件13。这样,连接第一线缆无需拆卸顶罩112,仅需操作盖板17打开操作孔即可,从而方便了连接第一线缆。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源阻尼模块不包括转接导电件13的情况下,操作孔用于连接第一线缆和无源阻尼器件12。在壳体11为其他结构的情况下,操作孔和盖板17位于壳体11的顶部即可。
对于操作孔和盖板17的大小、数目和分布,根据转接导电件13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转接导电件13的稳定性,上述转接导电件13固定于壳体11内。在壳体11包括底板111和顶罩112的情况下,转接导电件13固定于底板111。
为了便于固定转接导电件13,如图2所示,上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固定组件14,转接导电件13通过固定组件14固定于顶罩112。
对于固定组件14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了便于固定转接导电件13,如图2和图7所示,上述固定组件14包括:固定梁141和固定支架142。
其中,转接导电件13和固定梁141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42分布在固定梁141的两端,固定支架142固定于顶罩112。如图5所示,顶罩112设置有支架安装孔1123,该支架安装孔1123用于固定上述固定支架142。
为了保证安全性,转接导电件13和固定梁141绝缘连接。为了便于保证绝缘连接,固定梁141为绝缘件。
为了便于安装,转接导电件13的底端和无源阻尼器件12电连接,转接导电件13的顶端用于和第一线缆电连接,转接导电件13的中部和固定梁141固定连接。此情况下,可选择转接导电件13呈L型,转接导电件13中较短的一边用于连接第一线缆、较长的一边用于和固定梁141固定连接以及用于无源阻尼器件12电连接。
当然,可选择上述转接导电件13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安装和维护,固定支架142可拆卸地固定于顶罩112。
相应的,为了便于安装和维护,上述转接导电件13和无源阻尼器件12可拆卸地电连接,例如转接导电件13和无源阻尼器件12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电连接。如图8所示,转接导电件13设置有安装无源阻尼器件12的第二阻尼安装孔133。
相应的,为了便于安装和和维护,上述转接导电件13和固定梁14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转接导电件13和固定梁14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如图8所示,转接导电件13设置有和固定梁141固定连接的固定孔132。
为了便于转接导电件13连接第一线缆,如图8所示,转接导电件13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线缆的线缆连接孔131。
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在工作过程中无源阻尼模块会产生热量,为了保证谐振抑制装置1正常工作,需要对无源阻尼模块散热。基于此,上述谐振抑制装置1还包括散热组件15,该散热组件15用于对无源阻尼模块散热,散热组件15设置于壳体11。
为了便于拆装,散热组件15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板111。如图4所示,底板111设置有散热安装孔1113,散热安装孔1113用于可拆卸安装散热组件15。
对于散热组件的具体类型和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了便于散热,散热组件15为风冷散热模块。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顶罩112设置有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散热组件15包括至少一个风扇151;其中,风扇151靠近于出风口1124。当然,也可选择上述风扇151靠近于进风口1122,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位置。
在壳体11为其他结构的情况下,可选择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设置在壳体11的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分别位于顶罩112的相对两侧。此情况下,可选择操作孔和盖板17位于顶罩112的顶面。
上述无源阻尼器件12还可具有散热翅片,此情况下,可选择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进风口1122相对、且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出风口1124相对,这样,能够实现空气自进风口1122进入壳体11,然后直接流经散热翅片,再自出风口1124排出壳体11,使得空气的流动路径和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保持一致,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还可选择无源阻尼器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分布。当然,也可选择其他分布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于上述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的大小、数目和形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对于风扇151的类型和数目,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避免异物进入壳体11内,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均为网孔,或者进风口1122和出风口1124处均设置有过滤网。
上述结构中,可充分利用进风口1122或出风口1124,使得安装件16固定于进风口1122或出风口1124,这样,无需另设孔结构,简化了壳体11的结构。
为了便于安装风扇151,上述散热组件15还包括风扇支架152,风扇151设置于风扇支架152,风扇支架152固定于底板111。为了便于拆装,风扇支架152可拆卸地设置在底板111上。例如,风扇支架152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设置在底板111上,如图9所示,风扇支架152设置有和底板111固定连接的第二底板安装孔1521。
当然,也可选择风扇支架152设置在顶罩112。而且,在壳体11为其他结构的情况下,风扇支架152可设置在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文中所提及的紧固件可为螺栓或螺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力电子装置,该电力电子装置包括:电力电子设备,以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谐振抑制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电力电子装置包括上述谐振抑制装置,则上述电力电子装置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上述电力电子设备可为逆变器、变流器等需要抑制谐振的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无源阻尼模块;其中,所述壳体用于设置在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壳体用于通过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安装件用于和所述电力电子设备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安装件呈L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顶罩,其中,所述顶罩罩设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顶罩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固定于底板,所述顶罩用于固定在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罩和所述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可拆卸地固定于底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包括无源阻尼器件,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的一个连接端用于连接第一线缆,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的另一个连接端用于连接第二线缆,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的第一过线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二线缆穿过的第二过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转接导电件,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操作孔,所述转接导电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和所述操作孔相对,且所述操作孔处设置有够打开和封闭所述操作孔的盖板;
和/或,所述第一过线结构包括防水端子,所述防水端子用于供所述第一线缆穿过;所述第二过线结构包括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供所述第二线缆穿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转接导电件,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阻尼模块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转接导电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梁和固定支架,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且绝缘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分布在所述固定梁的两端,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导电件的底端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顶端用于和所述第一线缆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的中部和所述固定梁固定连接;
和/或,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无源阻尼器件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转接导电件和所述固定梁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无源阻尼模块散热,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用于驱动壳体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流经所述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源阻尼模块包括若干无源阻尼器件;
其中,所述无源阻尼器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分布;
和/或,所述无源阻尼器件具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所述进风口相对、且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通道和所述出风口相对;
和/或,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扇支架,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扇支架,所述风扇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14.一种电力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力电子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抑制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力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顶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力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电子设备的顶端具有顶板,所述顶板设置有吊装件,所述壳体和所述吊装件共用紧固件固定于所述顶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14855.8U CN219937954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14855.8U CN219937954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37954U true CN219937954U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8486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14855.8U Active CN219937954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37954U (zh) |
-
2023
- 2023-03-24 CN CN202320614855.8U patent/CN2199379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44182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6104347B1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US10624243B2 (en) | Inverter for converting a DC voltage into an AC voltage | |
US10945355B2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JP3221909U (ja) | 直流パワーサプライ | |
WO2013141577A1 (ko) | 전기차 추진 제어장치 | |
CN219937954U (zh) | 谐振抑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装置 | |
JP4042520B2 (ja) | 通信機器の実装構造とその放熱方法 | |
CN219087025U (zh) | 一种大功率伺服驱动器 | |
CN216216465U (zh) | 变频器主控单元和变频器 | |
CN110611436A (zh) | 一种整流逆变模组及变频器 | |
CN214626776U (zh) | 矿用功率模块 | |
CN210490717U (zh) | 电源装置 | |
CN205792185U (zh) | 性能可靠的变频器 | |
CN113659806A (zh) | 辅助变流器装置 | |
CN214480301U (zh) | 驱控一体机及控制柜 | |
CN113726130A (zh) | 变频器主控单元和变频器 | |
CN220674151U (zh) | 一种双系统变频压缩机驱动箱 | |
CN219227442U (zh) | 变频器及其箱体结构 | |
CN221409351U (zh) | 控制装置、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22484529U (zh) | 集成变频设备 | |
CN212366606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直流屏 | |
CN222147390U (zh) | 变频器 | |
CN220022637U (zh) | 电源变换器 | |
CN213693446U (zh) | 变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