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7734U -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57734U CN219857734U CN202321131363.XU CN202321131363U CN219857734U CN 219857734 U CN219857734 U CN 219857734U CN 202321131363 U CN202321131363 U CN 202321131363U CN 219857734 U CN219857734 U CN 219857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conveying
- conveying mechanism
- closing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osing Of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合盖机构、折边机构以及能够沿预设输送方向运行的输送机构,合盖机构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的合盖件,折边机构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的压盖件,合盖件与压盖件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合盖件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形成引入端,引入端向压盖件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打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背景技术
物流服务行业以及众多产品制造商越来越多地使用由纸板制成的盒子作为包装盒。手动盖合包装盒会严重消耗人员体力,现有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盖合包装盒的效果较差,盖体无法充分地盖合盒体,经常出现盖体翘起倾斜、错误形变、盖体与盒体相对位置异常等情况,这些会影响对包装盒的后续操作,容易产生批量的不合格包装,为此需要增加人力对包装盒进行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使盖体充分且正确地盖合于盒体、高效完成商品或货物打包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包括合盖机构、折边机构以及能够沿预设输送方向运行的输送机构,合盖机构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的合盖件,折边机构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的压盖件,合盖件与压盖件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合盖件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形成引入端,引入端向压盖件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合盖件包括相对于输送机构倾斜的弯延杆架,弯延杆架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弯延杆架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形成引入端,弯延杆架相对远离输送机构的另一端形成起始端,起始端与引入端依次在输送方向上先后设置。
如此设置,起始端最先接触盖体,且起始端能够满足盖体与盒体底部之间具有较大夹角时的盖体受力需求;引入端晚于起始端接触盖体,且引入端能够满足盖体与盒体底部之间具有较小夹角时的盖体受力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弯延杆架包括圆弧杆段,圆弧杆段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侧与输送机构之间的夹角沿输送方向呈减小趋势。
如此设置,圆弧杆段的曲率中心位于圆弧杆段相对远离输送机构的一侧。随着输送机构沿输送方向运送包装盒,弯延杆架接触盖体的位置不断变化,变化规律是沿着圆弧杆段远离起始端并靠近引入端,从而实现包装盒在合盖件下方运动期间始终受合盖件的压力作用;此外,圆弧杆段作用于盖体的压力方向和压力大小也会随着盖体逐渐靠近盒体而适应性地改变,以使盖体能够尽快地盖合盒体,提高了盖体盖合盒体的效率;另外,弯延杆架向盖体施加压力贯穿了盖体从初始状态起到完全或几乎盖合盒体的时段,但弯延杆架的设置并未使合盖件的用料和重量增加,采用弯延杆架对盖体施加压力能够简化合盖件的结构,从而减少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弯延杆架还包括直线杆段,直线杆段连接于圆弧杆段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并且向压盖件延伸,起始端为圆弧杆段相对远离直线杆段的一端,直线杆段的末端形成引入端。
如此设置,圆弧杆段可以使弯延杆架作用于盖体的压力随着盖体逐渐靠近盒体而同步改变,在圆弧杆段接触盖体期间的任意时刻下,圆弧杆段作用于盖体的压力都能够最大程度地使盖体下压靠近盒体;直线杆段的设置使得盖体盖合于盒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合盖件仍能够继续对盖体施加下压力,从盖体开始接触直线杆段到盖体脱离引入端,在此期间盖体始终维持盖合于盒体的状态而不发生改变,同时也延长了盖体与盒体连接处保持弯曲应力的时间,削弱了盖体相对远离盒体回弹的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圆弧杆段自起始端外延的切线垂直于输送方向;及/或,直线杆段沿输送方向直线延伸。
如此设置,起始端接触盖体时沿水平方向施加压力于盖体,因而起始端能够满足盖体垂直于输送方向时盖体的受力需求,在盖体垂直于输送方向时,沿水平方向作用于盖体的力能够使盖体以最快的速率向下弯折;直线杆段接触盖体时沿竖直方向施加压力于盖体,有助于盖体正确地盖合盒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压盖件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上方的压盖部、转动连接于压盖部相对靠近合盖机构的一端的折合部,输送机构到引入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输送机构到压盖部的距离。
如此设置,包装盒从合盖件下方运动至压盖件下方的过程中,盖体不会相对远离盒体底部回弹复位,盖体只会有两种可能:继续保持盖合于盒体的状态、在包装盒刚离开合盖件下方的基础上,盖体进一步相对靠近盒体底部下压,因此消除了因盖体回弹活动后再度被下压所导致的盖体与盒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正确的可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合盖机构还包括杆架支撑件,合盖件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杆架支撑件。
如此设置,拆卸合盖件后能够对其进行替换、修理或外形结构调整等操作,提高了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折边机构还包括夹持驱动件、转动连接于夹持驱动件的前夹臂与转动连接于夹持驱动件后夹臂,夹持驱动件能够驱动前夹臂与后夹臂开合转动以调节前夹臂与后夹臂之间的抱夹口开度。
如此设置,前夹臂和后夹臂共同夹持固定盖体可以使盖体的外侧和内侧,也即盖体沿输送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均得到限位,在对盖体的折板执行翻折时,不容易引起盖体的异常变形或包装盒的异常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还包括供前夹臂与后夹臂铰接的机架,夹持驱动件包括能够相对机架移动的输出杆、铰接输出杆与前夹臂的前连杆、铰接输出杆与后夹臂的后连杆。
如此设置,夹持驱动件能够同时驱动前夹臂和后夹臂转动,有利于实现前夹臂和后夹臂同步释放或同步接触盖体,避免前夹臂和后夹臂因未能同时接触盖体造成包装盒在输送机构上异常位移,或者造成盖体异常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抱夹口朝向输送机构敞口设置,输出杆相对机架移动的轨迹指向输送机构,前连杆与后连杆分别设置于输出杆的移动轨迹的两侧,前夹臂与后夹臂分别设置于输出杆的移动轨迹的两侧。
如此设置,夹持驱动件、前夹臂、后夹臂、前连杆和后连杆所构成的夹盖机构的布局更简单,更容易装配连接,抱夹开口的开合控制更灵敏、前夹臂和后夹臂的动作效率更高,能够快速地响应夹持驱动件的动力输出。
本实用新型中合盖件的引入端向压盖件延伸,意味着引入端更加靠近压盖件,能够进一步地缩短合盖件与压盖件之间在输送方向上的间隔,由此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即将进入压盖件下方的包装盒仍可以被引入端施加压力于盖体,盖体能够保持下压状态离开合盖件下方区域并进入压盖件下方区域,之后再离开引入端,相当于引入端和压盖件相对靠近合盖件的一端接力配合,并先后压力作用于盖体,消除了因盖体过早脱离合盖件且尚未被压盖件作用压力,造成盖体短暂丧失压力约束而回弹复位的可能。若盖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弹,压盖件会二次下压已进行回弹的盖体,压盖件重新下压已进行回弹的盖体有可能造成盖体与盒体的相对位置不正确,这会出现盖体无法稳定牢固地盖合盒体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包装盒在开启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包装盒在半关闭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圈选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10、合盖机构;11、合盖件;111、弯延杆架;1111、圆弧杆段;1112、直线杆段;1113、起始端;1114、引入端;12、杆架支撑件;
20、折边机构;21、压盖件;211、压盖部;212、折合部;213、翻合部;214、枢接座;215、轴承;22、折合驱动件;221、折合驱动气缸;222、折合驱动座;23、翻合驱动件;231、翻合驱动电机;232、翻合驱动轴;
30、输送机构;31、输送线体;32、限位隔挡部;
40、机架;41、立柱;42、第一载架;43、第二载架;44、第三载架;
50、夹盖机构;51、夹持驱动件;511、夹持气缸本体;512、输出杆;521、前夹臂;522、后夹臂;531、前连杆;532、后连杆;54、公共枢轴;541、前枢轴;542、后枢轴;
60、翻边机构;61、翻边部;62、翻边驱动件;621、翻边驱动气缸;622、翻边驱动轴;623、翻边驱动座;
300、飞机盒;310、盒体;311、盒腔;312、插槽;320、盖体;321、盖板;322、端板;323、插板;324、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替代人工作业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该装置可以服务于物流服务领域、产品制造商、产品包装商。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的主要功能是对已装载有货物或产品的包装盒进行合盖操作,对于已完成合盖操作的包装盒,其盖体320会严密且牢固地盖合于盒体310。
参阅图2~图3,图2~图3所示的飞机盒300能够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完成合盖操作。飞机盒300包括具有盒腔311与插槽312的盒体310,还包括连接于盒体310的盖体320,盒体310连接于盖体320的位置为盒腔311开口边缘当中的一段,盖体320包括连接于盒腔311开口边缘中一段的盖板321,还包括连接于盖板321相对远离盒体310的一端的端板322、连接于端板322两边的插板323、连接于盖板321两边的折板324。
如图3所示,若要正确关闭飞机盒300,首先要确保盖板321下压后盖合于盒体310并关闭盒腔311,然后盖板321两边的折板324需要伸入盒腔311内,接下来端板322需要覆盖于盒体310的侧壁,最后插板323要跟随端板322覆盖盒体310侧壁而插入插槽312中。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包装盒还可以在图1~图2所示飞机盒300的基础上修改,例如可以省去盖板321两边的折板324,保留盖板321、端板322与插板323,或者省去端板322和插板323,保留折板324。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包括输送机构30、合盖机构10以及折边机构20。输送机构30用于承载装有货物或产品的包装盒,并沿预设输送方向运行以带动包装盒沿输送方向活动经过合盖机构10与折边机构20,包装盒合盖完成后从输送机构30下线;合盖机构10能够和输送机构30协同配合以带动盖体320下压且靠近盒体310,最终盖板321盖合盒体310以关闭盒腔311;折边机构20用于弯折盖体320的端板322和插板323,以实现端板322与盒体310的连接以及插板323与盒体310的连接,最终端板322在盖板321盖合盒体310的状态下覆盖于盒体310的侧壁、插板323在盖板321盖合盒体310的状态下插入插槽312中。
具体地,折边机构20分为折合单元与翻合单元两个单独动作的部分,折合单元用于弯折盖体320的端板322,从而在在盖板321盖合盒体310的状态下实现端板322覆盖盒体310的一个侧壁,翻合单元用于弯折盖体320的插板323,从而在盖板321盖合盒体310的状态下使插板323插入插槽312中。翻合单元弯折插板323的动作先于折合单元弯折端板322的动作发生。插板323被翻合单元弯折后,会保持其相对于端板322弯折的状态,接着插板323会随着端板322逐步弯折靠近盒体310侧壁而逐渐伸入插槽312,端板322贴合于盒体310侧壁时,插板323插入插槽312中的深度达到最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还包括夹盖机构50、翻边机构60与机架40。夹盖机构50能够在包装盒经过合盖机构10之前固定夹持盖体320,包装盒经过合盖机构10之前的状态如图2所示,盖体320与盒体310底部相垂直,且盖板321、端板322、插板323与折板324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翻边机构60能够在盖体320被夹盖机构50夹持固定状态下折弯盖体320的折板324,以使折板324能够跟随盖板321下压靠近盒体310而进入盒腔311,图3所示的包装盒即示出了折板324跟随盖板321下压靠近盒体310而进入盒腔311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下的状态;夹盖机构50与翻边机构60安装于机架40。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盖合包装盒的过程如下:
1)以人工上料或移载设备自动上料方式,将装有产品或货物的包装盒放置在输送机构30接收物料的一端;
2)输送机构30启动并沿预设输送方向运行,带动包装盒沿预设输送方向移动;
3)包装盒首先到达与夹盖机构50相对应的位置,输送机构30暂停运行,夹盖机构50进行夹持动作,将盖体320夹持固定;
4)在盖体320被夹盖机构50固定夹持状态下,翻边机构60接触盖板321两侧的折板324,接着进行翻边动作,完成折板324的弯折;
5)夹盖机构50释放盖体320,输送机构30带动包装盒沿输送方向运动,包装盒即将到达与合盖机构10相对应的位置;
6)输送机构30继续带动包装盒沿输送方向运动,合盖机构10向盖板321施力以使盖板321相对于盒体310弯折并下压靠近盒体310;
7)折板324跟随盖体320逐渐靠近盒体310而逐渐伸入盒腔311中,盖板321盖合于盒体310且关闭盒腔311时,折板324完全进入盒腔311;
8)输送机构30继续运行,带动包装盒离开与合盖机构10相对应的位置,随后进入与折边机构20相对应的位置;
9)输送机构30再次暂停运行,翻合单元向折板324施力以使折板324相对于端板322弯折;
10)在插板323保持其相对于端板322弯折的状态下,折合单元向端板322施力,以带动端板322相对于盖板321弯折转动;
11)端板322相对于盖板321转动并逐渐靠近盒体310的一个侧壁,同时插板323跟随端板322转动而逐渐靠近盒体310并插入插槽312;
12)当插板323充分插入插槽312时,包装盒完成盖合操作,输送机构30再度启动运行,带动包装盒继续运动,直至包装盒下线。
参阅图1,输送机构30包括能够带动包装盒沿直线轨迹运动的输送线体31,输送线体31上设有用于托载包装盒的载物平面,载物平面优选为水平面,输送线体31优选为沿水平方向的直线轨迹带动包装盒水平直线移动。机架4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输送线体31的载物平面凸出设置的立柱41,还包括第一载架42、第二载架43和第三载架44,第一载架42相对于输送线体31悬空设置,输送线体31从第一载架42下方延伸经过,第二载架43和第三载架44均位于输送线体31在水平方向上的侧部。
参阅图5和图6,当包装盒放置于输送线体31时,包装盒盖板321的前侧背离合盖机构10与折边机构20,而盖板321的前侧在盖板321盖合于盒体310时朝向盒体310的底部。夹盖机构50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一载架42的夹持驱动件51、转动连接于夹持驱动件51的前夹臂521和转动连接于夹持驱动件51的后夹臂522,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均相对于输送机构30悬空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有开口朝向输送机构30设置的抱夹口。沿输送机构30的输送方向,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依次设置。夹持驱动件51能够驱动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同时转动,从而切换抱夹口的开闭状态,或者调节抱夹口的开度。
可选的,包装盒刚上料至输送机构30时,抱夹口的开度达到最大,前夹臂521沿输送方向的反向延伸,后夹臂522沿输送方向延伸,以便于包装盒能够顺利地到达夹盖机构50的下方。当盖体320到达与抱夹口相对的位置时,夹持驱动件51驱动前夹臂521转动并使前夹臂521逐渐靠近盖板321的前侧,同时驱动后夹臂522转动并使后夹臂522逐渐靠近盖板321的后侧,当抱夹口开度最小时,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分别抵接于盖板321的前侧和后侧,以便于翻边机构60对盖板321两侧的折板324施力。翻边机构60完成对折板324的弯折后,夹持驱动件51驱动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离开盖板321,并重新调节抱夹口开度至最大,以实现对包装盒的放行。
具体地,参阅图4~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夹持驱动件51为夹持气缸,包括固定安装于第一载架42的夹持气缸本体511,还包括可伸缩连接于夹持气缸本体511的输出杆512,输出杆512相对于夹持气缸本体511伸缩移动的轨迹指向输送线体31;夹盖机构50还包括前连杆531与后连杆532,前连杆53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输出杆512和前夹臂521,后连杆53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输出杆512和后夹臂522,前连杆531和后连杆532分别设置于输出杆512的移动轨迹所在直线的两侧,前夹臂521和后夹臂522分别设置于输出杆512的移动轨迹所在直线的两侧。
更进一步地,夹盖机构50还包括公共枢轴54、前枢轴541和后枢轴542。公共枢轴54可转动地穿设于输出杆512,前连杆531相对远离前夹臂521的一端铰接于公共枢轴54,后连杆532相对远离后夹臂522的一端铰接于公共枢轴54;前夹臂521成对设置,前枢轴541连接于第二载架43并且穿设于两根前夹臂521,后夹臂522成对设置,后枢轴542连接于第二载架43并且穿设于两根后夹臂522。因此,前夹臂521通过前枢轴541间接地铰接于机架40,并通过前连杆531间接地转动连接于输出杆512,后夹臂522通过后枢轴542间接地铰接于机架40,并通过后连杆532间接地转动连接于输出杆512。
可选的,输出杆512相对于第一载架42移动的直线轨迹垂直于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并且始终将前夹臂521与后夹臂522之间的夹角两等分。
翻边机构60成对设置在输送机构30沿水平方向的两侧,二者分别对位于盖板321两侧的折板324进行弯折。翻边机构60包括相对机架40可转动安装的翻边部61,还包括安装于机架40的翻边驱动件62,翻边驱动件62驱动连接翻边部61,能够推动翻边部61相对机架40转动从而带动接触翻边部61的折板324相对于盖板321弯折转动。翻边部61带动折板324相对于盖板321弯折至少90°之后保持当前的位姿一段时间,并继续抵接折板324防止折板324回弹复位。接着输送机构30重启运行,合盖机构10开始对盖板321施力带动盖板321下压弯折,翻边部61继续抵接折板324一段时间,直至折板324的一部分进入盒腔311。
参阅图5和图6,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还包括多个枢接座214,其中有部分枢接座214固定安装于第三载架44,翻边驱动件62包括转动安装于第三载架44的翻边驱动气缸621、连接于翻边驱动气缸621的动力输出端的翻边驱动轴622、固定连接至翻边驱动轴622且固定连接于翻合部213的翻边驱动座623。翻边驱动轴622可转动地安装于枢接座214中,随着翻边驱动气缸621伸缩形变,翻边驱动气缸621通过其动力输出端带动翻边驱动轴622转动,翻边驱动座623跟随翻边驱动轴622转动而转动,并带动翻合部213转动。
可选的,翻合部213在盖体320朝向合盖机构10与折边机构20的一侧接触折板324并推动折板324弯折转动。翻合部213带动折板324弯折转动的角度大于90°,确保折板324与盖板321的连接处充分形变,并抑制折板324相对于盖板321回弹复位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100所操作的包装盒没有折板324,因此翻边机构60可以省去,如前所述,折板324并非是包装盒中的必要结构;此外,夹盖机构5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或者取消设置。例如,当包装盒中装载的产品或货物较重,能够将包装盒压紧在输送线体31上时,可以省去夹盖机构50,仅设置翻边机构60,此时翻边机构60向折板324施加推力不会导致包装盒相对于输送机构30偏移;当包装盒的材质具有较高的刚性,且盖板321与折板324之间已经预先加工出折痕,这种情况下翻边机构60能够较为轻松地折弯折板324。
本实用新型中,合盖机构10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30上方的合盖件11,折边机构20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30上方的压盖件21,合盖件11与输送线体31之间、压盖件21与输送线体31之间均设有供包装盒移动通过的通道。合盖件11与压盖件21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即位于输送线体31上的包装盒沿输送方向移动过程中首先经过合盖件11下方,然后经过压盖件21下方。合盖件11上距离输送机构30最近的一端形成引入端1114,引入端1114向压盖件21倾斜延伸,引入端1114距离输送机构30最近是指:合盖件11中各个部位当中,引入端1114到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的距离最近。
进一步地,合盖件11上距离输送机构30最远的一端形成起始端1113。参阅图5、图7,合盖机构10包括相对机架40固定设置的杆架支撑件12,合盖件11包括固定连接于杆架支撑件12的弯延杆架111,弯延杆架111相对于输送机构30悬空设置,并且相对于输送机构30倾斜,倾斜方向为:弯延杆架111相对靠近输送机构30的一侧与输送线体31之间的夹角具有背离折边机构20的开口,输送线体31与弯延杆架111之间形成有供包装盒通过的通道。弯延杆架111的两端分别形成起始端1113与引入端1114。
起始端1113与引入端1114在输送方向上依次先后设置,包装盒从合盖件11下方移动经过过程中,包装盒首先到达起始端1113下方,然后到达引入端1114下方。将弯延杆架111投影于输送线体31,起始端1113在输送线体31上形成首端投影,引入端1114在输送线体31上形成末端投影,首端投影与末端投影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布。
具体地,杆架支撑件12为开口朝向输送机构30的凵形支架。弯延杆架111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圆弧杆段1111与直线杆段1112,直线杆段1112固定连接于凵形支架,并且平行于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到直线杆段1112的距离与包装盒的盒体310高度相适应;圆弧杆段1111连接于直线杆段1112相对远离折边机构20的一端,圆弧杆段1111相对远离直线杆段1112的一端形成起始端1113,直线杆段1112相对远离圆弧杆段1111的一端形成引入端1114。弯延杆架111的曲率中心,也即圆弧杆段1111的曲率中心位于直线杆段1112的上方、圆弧杆段1111相对远离输送线体31的一侧,圆弧杆段1111的形状使得圆弧杆段1111相对靠近输送线体31的一侧与输送线体31之间的夹角沿输送方向呈减小趋势。
折板324通过翻边机构60相对于盖板321弯折后,夹持驱动件51控制抱夹口打开以释放盖体320,输送机构30重启运行带动包装盒移动,翻合部213继续保持对折板324的抵接作用,折板324跟随包装盒的移动而与翻合部213滑移,折板324相对于盖板321的弯折角度保持不变。翻合部213抵接折板324持续至起始端1113对盖板321后侧施加推力,以使折板324跟随盖板321弯折而进入盒腔311,折板324进入盒腔311后翻边机构60脱离折板324。之后弯延杆架111接触盖板321的部位沿着弯延杆架111逐渐远离起始端1113并且逐渐靠近引入端1114,在此过程中,盖板321先后被圆弧杆段1111和直线杆段1112施压弯折并逐渐靠近盒体310。
可选的,直线杆段1112沿输送方向直线延伸并靠近压盖件21,以形成指向压盖件21的引入端1114。
可选的,从起始端1113开始沿背离弯延杆架111的方向向外延伸、且相切于圆弧杆段1111的直线垂直于输送方向,且垂直于水平方向。
可选的,直线杆段1112与圆弧杆段1111一体成型,直线杆段1112连接于圆弧杆段1111中相对远离起始端1113的另一端,圆弧杆段1111中相对远离起始端1113的另一端到输送线体31的距离等于直线杆段1112到输送线体31的距离。
可选的,合盖件11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杆架支撑件12,图7所示实施例中,直线杆段111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杆架支撑件1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去直线杆段1112,此时整根弯延杆架111均为圆弧杆段1111,此时圆弧杆段1111相对靠近输送机构30、且相对靠近折边机构20的一端形成合盖件11的引入端1114。
在取消直线杆段1112、弯延杆架111均为圆弧杆段1111的实施例中,圆弧杆段1111相对靠近输送机构30与折边机构20的一端形成引入端1114,从引入端1114开始沿背离圆弧杆段1111的方向向外延伸、且相切于圆弧杆段1111所在圆弧的直线沿输送方向延伸。
可选的,输送机构30还包括限位隔挡部32,参阅图1,限位隔挡部32固定凸出设置于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能够抵接盒体310对包装盒限位约束,阻止包装盒受到合盖件11的推力作用而沿输送方向的反向移动。通过限位隔挡部32抵持盒体310,合盖件11作用于盖体320的压力能够用于实现盖板321相对于盒体310弯折以及盖板321逐渐靠近盒体310。可以理解,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消限位隔挡部32,而是在输送线体31上设置限位槽,盒体310放入限位槽后能够被限位槽的槽壁限位固定。
参阅图7,压盖件21包括悬设于输送机构30上方的压盖部211、转动连接于压盖部211相对靠近合盖机构10的一端的折合部212,以及独立设置的翻合部213。其中折合部212属于前述折合单元的组成部分,翻合部213属于前述翻合单元的组成部分,翻合部213成对设置,两个翻合部213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折合部212在输送线体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输送线体31的宽度方向为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水平方向。压盖部211为平行于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的板状结构,用于进一步对盖板321施加压力以巩固盖板321在盒体310上的盖合效果,压盖部211与输送线体31之间形成供包装盒通过的间隙通道,压盖部211相对靠近合盖机构10的一端与输送线体31之间形成间隙通道的间隙入口。折合部212能够相对压盖部211转动从而开启或关闭间隙入口。
折合部212转动至将间隙入口开启的状态时,间隙通道被开启,此时间隙通道允许包装盒进入并从中经过。当包装盒全部到达压盖部211下方时,输送机构30再度暂停运行,折边机构20率先控制翻合部213相对于折合部212转动,翻合部213压力作用于插板323以使插板323相对于端板322弯折,直至插板323转动至对准指向盒体310插槽312,接下来翻合部213静止并继续接触插板323;翻合部213停止转动后,折边机构20控制折合部212相对压盖部211转动并关闭间隙入口,在此过程中,折合部212压力作用于盖体320端板322并对端板322进行弯折,以使端板322相对于盖板321弯折后覆盖于盒体310的其中一侧,同时插板323跟随端板322弯折转动而逐步插入插槽312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30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输送机构30到压盖部211的距离,参阅图7,具体而言,输送机构30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即为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该距离与直线杆段1112到托载平面的距离相等,输送机构30到压盖部211的距离即为输送线体31的托载平面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该距离即为间隙通道的高度尺寸,而间隙通道的高度尺寸与包装盒在其处于盖合状态下的高度相当。以下分类讨论输送机构30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与输送机构30到压盖部211的距离的关系的意义。
输送机构30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输送机构30到压盖部211的情况下,从完全由引入端1114对盖板321施加压力,到引入端1114和压盖部211同时压力作用于盖板321,再到盖板321脱离合盖件11且完全被压盖部211作用压力,整个过程中盖板321相对于盒体310的位置状态始终未改变,盖板321始终盖合于盒体310并始终关闭盒腔311。
输送机构30到引入端1114的距离>输送机构30到压盖部211的情况下,从完全由合盖件11压力作用于盖板321,到引入端1114和压盖部211同时压力作用于盖板321,盖板321一直进行弯折转动并逐渐靠近盒体310,从引入端1114和压盖部211同时压力作用于盖板321,再到盖板321脱离合盖件11且完全被压盖件21作用压力,盖板321被进一步下压,盖板321进一步地相对于盒体310弯折转动,直至盖板321完全盖合于盒体310。
由此可见,包装盒从合盖件11下方向压盖件21下方转移,直至包装盒完全到达压盖件21下方的过程中,盖板321在合盖件11与压盖件21的压力约束下始终没有相对于盒体310回弹并复位转动。这对于盖合具有盖体320折板324的飞机盒300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包装盒从合盖件11下方向压盖件21下方转移过程中出现回弹复位转动,则很有可能会使已经伸入盒腔311内的折板324离开盒腔311,倘若折板324离开盒腔311,则压盖件21再度施加压力于盖板321以使盖板321重新弯折并靠近盒体310时,折板324容易外露于盒体310,这会造成飞机盒300的不正确盖合。
具体地,参阅图7,折边机构20还包括属于折合单元的折合驱动件22、属于翻合单元的翻合驱动件23,其中一些枢接座214固定安装于压盖部211背离输送线体31的一侧,且固定位置位于压盖部211相对靠近合盖机构10的一端,折合部212与固定安装于压盖部211的枢接座214铰接,折合部212相对枢接座214转动的中心线沿输送机构30的宽度方向延伸。由此折合部212通过枢接座214间接地转动连接于压盖部211。
折合驱动件22包括折合驱动气缸221与折合驱动座222,折合驱动气缸221的气缸本体通过铰支座可转动地安装于压盖部211背离输送线体31的一侧,折合驱动气缸221的伸缩杆铰接于折合驱动座222,折合驱动座222固定连接于折合部212。翻合驱动件23包括翻合驱动电机231与翻合驱动轴232,翻合驱动电机231固定安装于压盖部211背离输送线体31的一侧,翻合驱动轴232的一端连接于翻合驱动电机231的输出轴,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翻合部213,压盖部211背离输送线体31的一侧安装有轴承215,翻合驱动轴232穿过轴承215内圈,能够响应于翻合驱动电机231的动力转动从而带动翻合部213转动,其中翻合驱动轴232的转动中心线即为翻合驱动轴232自身轴线,该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输送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弯延杆架也可以不必设置为包括圆弧杆段与直线杆段,还可以采取其它形状,例如弯延杆架可以包括在输送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杆段、第二杆段与第三杆段:第一杆段悬空设置于输送机构上方,并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竖直直线延伸,第三杆段悬空设置于输送机构上方,且低于第一杆段,第三杆段沿输送方向直线延伸靠近压盖件,第二杆段的一端连接第一杆段相对靠近输送机构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三杆段相对远离压盖件的一端,且第二杆段相对于输送线体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杆段与输送线体之间的夹角开口背离输送方向设置,第三杆段相对远离第二杆段的一端指向压盖件并形成引入端。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合盖机构(10)、折边机构(20)以及能够沿预设输送方向运行的输送机构(30),所述合盖机构(10)包括悬设于所述输送机构(30)上方的合盖件(11),所述折边机构(20)包括悬设于所述输送机构(30)上方的压盖件(21),所述合盖件(11)与所述压盖件(21)沿所述输送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合盖件(11)相对靠近所述输送机构(30)的一端形成引入端(1114),所述引入端(1114)向所述压盖件(21)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盖件(11)包括相对于所述输送机构(30)倾斜的弯延杆架(111),所述弯延杆架(111)相对靠近所述输送机构(30)的一端形成所述引入端(1114),所述弯延杆架(111)相对远离所述输送机构(30)的一端形成起始端(1113),所述起始端(1113)与所述引入端(1114)依次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先后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延杆架(111)包括圆弧杆段(1111),所述圆弧杆段(1111)相对靠近所述输送机构(30)的一侧与所述输送机构(30)之间的夹角沿所述输送方向呈减小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延杆架(111)还包括直线杆段(1112),所述直线杆段(1112)连接于所述圆弧杆段(1111)相对靠近所述输送机构(30)的一端,并向所述压盖件(21)延伸形成所述引入端(1114),所述起始端(1113)为所述圆弧杆段(1111)相对远离所述直线杆段(1112)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杆段(1112)沿所述输送方向直线延伸;及/或,所述圆弧杆段(1111)自所述起始端(1113)外延的切线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件(21)包括悬设于所述输送机构(30)上方的压盖部(211)、转动连接于所述压盖部(211)相对靠近所述合盖机构(10)的一端的折合部(212),所述输送机构(30)到所述引入端(1114)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输送机构(30)到所述压盖部(211)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盖机构(10)还包括杆架支撑件(12),所述合盖件(11)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所述杆架支撑件(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机构(20)还包括夹持驱动件(51)、转动连接于所述夹持驱动件(51)的前夹臂(521)与转动连接于所述夹持驱动件(51)后夹臂(522),所述夹持驱动件(51)能够驱动所述前夹臂(521)与所述后夹臂(522)开合转动以调节所述前夹臂(521)与所述后夹臂(522)之间的抱夹口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还包括供所述前夹臂(521)与所述后夹臂(522)铰接的机架(40),所述夹持驱动件(51)包括能够相对所述机架(40)移动的输出杆(512)、铰接所述输出杆(512)与所述前夹臂(521)的前连杆(531)、铰接所述输出杆(512)与所述后夹臂(522)的后连杆(53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抱夹口朝向所述输送机构(30)敞口设置,所述输出杆(512)相对所述机架(40)移动的轨迹指向所述输送机构(30),所述前连杆(531)与所述后连杆(532)分别设置于所述输出杆(512)的移动轨迹的两侧,所述前夹臂(521)与所述后夹臂(522)分别设置于所述输出杆(512)的移动轨迹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31363.XU CN219857734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31363.XU CN219857734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57734U true CN219857734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41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31363.XU Active CN219857734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57734U (zh) |
-
2023
- 2023-05-11 CN CN202321131363.XU patent/CN2198577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56639B (zh) | 一种自动化盒装设备 | |
US6915622B2 (en) | Method for packing a product using a flat tubular package | |
US11718058B2 (en) | Folding unit for folding cardboard blanks, fol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uch folding unit and method for folding cardboard blanks | |
EP3042871A1 (en) | Tape cartridge | |
CN110027749B (zh) | 一种自动化盒装设备、封口装置及其盒盖压折机构 | |
US20100204030A1 (en) | Collapsed Tubular Carton Erecting Apparatus & Methods | |
AU2018205164A1 (en) | Blank and packaging produced therefrom | |
CN219857734U (zh) | 包装盒自动盖合装置 | |
JPH09314700A (ja) | 紙製折箱製函機 | |
CN210391716U (zh) | 一种自动化盒装设备、封口装置及其盒盖压折机构 | |
AU64445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aging resiliently deformable articles | |
CN110356640A (zh) | 一种自动化盒装设备及其纸盒取料和开盒结构 | |
US20060096242A1 (en) | Bottom taping system using a pusher feed | |
CN111674642B (zh) | 一种超市用连续自动开袋方法 | |
CA1048833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a package | |
CN111762396B (zh) | 一种装书合盖设备 | |
US20150141227A1 (en) | Machine to Assemble Cardboard Boxes While Maintaining Them Square | |
US5078185A (en) | Sealer mechanism for a tool for applying a seal to overlapping lengths of strap | |
US20230192334A1 (en) | Case-handling device with folding guides | |
EP061813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gging container ends | |
EP4269301A1 (en) | Paper folding device | |
JP7488094B2 (ja) | コンテナ自動組立装置 | |
JP2021109387A (ja) | ブリスターパック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
CN218985885U (zh) | 上料机构及开箱机 | |
JP2001328182A (ja) | ダンボール箱フラップ折り方法およ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