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8308U -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8308U CN219848308U CN202321055494.4U CN202321055494U CN219848308U CN 219848308 U CN219848308 U CN 219848308U CN 202321055494 U CN202321055494 U CN 202321055494U CN 219848308 U CN219848308 U CN 2198483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ll
- water
-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 sedimentation tank
- wate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包括:进水配水井,用于将污水均匀分配到多座二沉池中;存泥井,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外围,用于将二沉池沉淀的污泥进行抽入缓存;出水配水井,设于所述存泥井外围,用于将二沉池内经沉淀处理的污水进行缓存;墙体结构,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和存泥井以及出水配水井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前后的污水与污泥进行间隔;第一进水管,依次贯穿出水配水井和排水井至与进水配水井接通。通过污水同步由多个第一出水管流向多座对应的二沉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到二沉池底部的污泥被抽入到存泥井内,位于二沉池上部经沉淀处理的污水流到出水配水井内,便于对多座二沉池的配水管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背景技术
二沉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但承担泥水分离、污泥浓缩的任务,而且还具有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生化池中维持微生物量的稳定与污泥活性的作用,由此可见,二沉池在污水处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的二沉池在遇到污水处理规模比较大时,通常需要设置多座二沉池,然而,设置较多的二沉池时,需要对应较多对应的配水排泥井,多组配水排泥井在工作时不仅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配水管理不方便。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二沉池较多时配水管理不方便、工作是占地空间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包括:
进水配水井,用于将污水均匀分配到多座二沉池中;
存泥井,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外围,用于将二沉池沉淀的污泥进行抽入缓存;
出水配水井,设于所述存泥井外围,用于将二沉池内经沉淀处理的污水进行缓存;
墙体结构,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和存泥井以及出水配水井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前后的污水与污泥进行间隔;
第一进水管,依次贯穿出水配水井和存泥井至与进水配水井接通,用于将污水源输入到进水配水井内;
第一出水管,由进水配水井依次贯穿存泥井和出水配水井并延伸到二沉池内,用于将进水配水井内的水分配到二沉池中。
进一步的,所述墙体结构包括:
内墙体,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与所述存泥井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之前的污水与从二沉池抽出的污泥进行间隔;
中墙体,设于所述存泥井与出水配水井之间,用于将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泥和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水进行间隔;
外墙体,设于所述出水配水井外侧,用于将二沉池抽出的水进行阻挡。
进一步的,还包括:
污泥进泥管,由二沉池底部开始延伸并贯穿出水配水井至与存泥井接通,用于将二沉池内沉淀的污泥抽出到存泥井内进行缓存;
污泥排泥管,由存泥井贯穿出水配水井并延伸到污泥泵房,用于将存泥井内的缓存的污泥抽出。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二进水管,由二沉池侧部延伸到与出水配水井接通,用于将二沉池经沉淀处理后的污水转移到出水配水井内进行缓存;
第二出水管,由出水配水井延伸到下一水处理构筑物中,用于将出水配水井内的污水转移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污泥进泥管以及第二进水管设置有多组,分别用于与多组二沉池接通;
所述第一进水管、污泥排泥管、第二出水管竖直投影在同一直线上,且相邻两根第一出水管和污泥进泥管之间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用于减小管道占据的空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污泥排泥管、第二出水管、污泥进泥管、第一进水管的高度依次降低,确保污水在进水配水井内或污泥在存泥井内由下向上的轨迹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配水井、出水配水井、存泥井的水位逐渐降低,确保污水由进水配水井流向二沉池后能够再次通过重力作用回流到出水配水井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污水通过第一进水管进入进水配水井内并沿着第一进水管逐步向上漫到第一出水管开口处,随后,污水同步由多个第一出水管流向多座对应的二沉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到二沉池底部的污泥被抽入到存泥井内,位于二沉池上部经沉淀处理的污水流到出水配水井内,从而达到了仅采用一个配水排泥井就能够对多座二沉池进行同步进出水的管理,便于对多座二沉池的配水管理,减少了配水排泥井的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进水配水井;2、存泥井;3、出水配水井;4、墙体结构;41、内墙体;42、中墙体;43、外墙体;5、第一进水管;6、第一出水管;7、污泥进泥管;8、污泥排泥管;9、第二进水管;10、第二出水管;11、闸阀;12、防水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包括:
进水配水井1,用于将污水均匀分配到多座二沉池中;
存泥井2,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外围,用于将二沉池沉淀的污泥进行抽入缓存;
出水配水井3,设于所述存泥井2外围,用于将二沉池内经沉淀处理的污水进行缓存;
墙体结构4,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和存泥井2以及出水配水井3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前后的污水与污泥进行间隔;
第一进水管5,依次贯穿出水配水井3和存泥井2至与进水配水井1接通,用于将污水源输入到进水配水井1内;
第一出水管6,由进水配水井1依次贯穿存泥井2和出水配水井3并延伸到二沉池内,用于将进水配水井1内的水分配到二沉池中。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时,污水通过第一进水管5进入进水配水井1内并沿着第一进水管5逐步向上漫到第一出水管6开口处,随后,污水同步由多个第一出水管6流向多座对应的二沉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到二沉池底部的污泥被抽入到存泥井2内,位于二沉池上部经沉淀处理的污水流到出水配水井3内,从而达到了仅采用一个配水排泥井就能够对多座二沉池进行同步进出水的管理,便于对多座二沉池的配水管理,减少了配水排泥井的占地空间。
作为改进,如图1-2所示,所述墙体结构4包括:
内墙体41,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与所述存泥井2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之前的污水与从二沉池抽出的污泥进行间隔;
中墙体42,设于所述存泥井2与出水配水井3之间,用于将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泥和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水进行间隔;
外墙体43,设于所述出水配水井3外侧,用于将二沉池抽出的水进行阻挡。
进一步的,还包括:污泥进泥管7,由二沉池底部开始延伸并贯穿出水配水井3至与存泥井2接通,用于将二沉池内沉淀的污泥抽出到存泥井2内进行缓存;
污泥排泥管8,由存泥井2贯穿出水配水井3并延伸到污泥泵房,用于将存泥井2内的缓存的污泥抽出。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进水管9,由二沉池侧部延伸到与出水配水井3接通,用于将二沉池经沉淀处理后的污水转移到出水配水井3内进行缓存;
第二出水管10,由出水配水井3延伸到下一水处理构筑物中,用于将出水配水井3内的污水转移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水管9与外墙体43之间设有防水套管12,用于防止出水配水井3内的水漏出。
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6、污泥进泥管7以及第二进水管9设置有多组,分别用于与多组二沉池接通;
所述第一出水管6的进水端设置有闸阀11,用于控制进水配水井1内的污水进入二沉池的流速;
所述第一进水管5、污泥排泥管8、第二出水管10竖直投影在同一直线上,且相邻两根第一出水管6和污泥进泥管7之间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用于减小管道占据的空间位置。
此外,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进水管9、第一出水管6、污泥排泥管8、第二出水管10、污泥进泥管7、第一进水管5的高度依次降低,确保污水在进水配水井1内或污泥在存泥井2内由下向上的轨迹流动。
作为改进,所述进水配水井1、出水配水井3、存泥井2的水位逐渐降低,确保污水由进水配水井1流向二沉池后能够再次通过重力作用回流到出水配水井3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配水排泥井在工作时:
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第一进水管5-进水配水井1-第一出水管6-二沉池-第二进水管9-出水配水井3-第二出水管10-下一处理构筑物;
污泥的流动方向为:二沉池-污泥进泥管7-存泥井2-污泥排泥管8-污泥泵房。
具体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污水由第一进水管5进入进水配水井1并逐渐沿着进水配水井1漫溢到第一出水管6,通过将第一出水管6设置在进水配水管1上方,使得污水进入进水配水井1内时能够由下到上的方向漫溢,加快污水在进水配水井1内的波动速度,避免污水内的污泥沉淀在进水配水井1内,保证污水内的污泥分布均匀,使得污水在分配到二沉池时,污水内的污泥均匀分布;
进入二沉池后的污水经过沉淀处理后,沉淀在下部的污泥沿着污泥进泥管7进入存泥井2内,随后污泥再经过污泥排泥管8被污泥泵房内的泵抽出,而位于二沉池上部的污水经过第二进水管9进入出水配水井3内。随后又经过第二出水管10流到下一处理构筑物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水配水井1、出水配水井3、排水井的水位设置为逐渐降低,确保污水由进水配水井1流向二沉池后能够再次通过重力作用回流到出水配水井3内,降低了抽水的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配水井(1),用于将污水均匀分配到多座二沉池中;
存泥井(2),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外围,用于将二沉池沉淀的污泥进行抽入缓存;
出水配水井(3),设于所述存泥井(2)外围,用于将二沉池内经沉淀处理的污水进行缓存;
墙体结构(4),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和存泥井(2)以及出水配水井(3)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前后的污水与污泥进行间隔;
第一进水管(5),依次贯穿出水配水井(3)和存泥井(2)至与进水配水井(1)接通,用于将污水源输入到进水配水井(1)内;
第一出水管(6),由进水配水井(1)依次贯穿存泥井(2)和出水配水井(3)并延伸到二沉池内,用于将进水配水井(1)内的水分配到二沉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体结构(4)包括:
内墙体(41),设于所述进水配水井(1)与所述存泥井(2)之间,用于将进入二沉池之前的污水与从二沉池抽出的污泥进行间隔;
中墙体(42),设于所述存泥井(2)与出水配水井(3)之间,用于将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泥和由二沉池抽出的污水进行间隔;
外墙体(43),设于所述出水配水井(3)外侧,用于将二沉池抽出的水进行阻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污泥进泥管(7),由二沉池底部开始延伸并贯穿出水配水井(3)至与存泥井(2)接通,用于将二沉池内沉淀的污泥抽出到存泥井(2)内进行缓存;
污泥排泥管(8),由存泥井(2)贯穿出水配水井(3)并延伸到污泥泵房,用于将存泥井(2)内的缓存的污泥抽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二进水管(9),由二沉池侧部延伸到与出水配水井(3)接通,用于将二沉池经沉淀处理后的污水转移到出水配水井(3)内进行缓存;
第二出水管(10),由出水配水井(3)延伸到下一水处理构筑物中,用于将出水配水井(3)内的污水转移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水管(6)、污泥进泥管(7)以及第二进水管(9)设置有多组,分别用于与多组二沉池接通;
所述第一进水管(5)、污泥排泥管(8)、第二出水管(10)竖直投影在同一直线上,且相邻两根第一出水管(6)和污泥进泥管(7)之间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用于减小管道占据的空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水管(9)、第一出水管(6)、污泥排泥管(8)、第二出水管(10)、污泥进泥管(7)、第一进水管(5)的高度依次降低,确保污水在进水配水井(1)内或污泥在存泥井(2)内由下向上的轨迹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配水井(1)、出水配水井(3)、存泥井(2)的水位逐渐降低,确保污水由进水配水井(1)流向二沉池后能够再次通过重力作用回流到出水配水井(3)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55494.4U CN219848308U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55494.4U CN219848308U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8308U true CN219848308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30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55494.4U Active CN219848308U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8308U (zh) |
-
2023
- 2023-05-05 CN CN202321055494.4U patent/CN2198483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32947B (zh) | 地下敞开式调蓄池 | |
CN105544697A (zh) |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 |
CN112854416B (zh) | 一种防倒流截流井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8911521U (zh)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
CN219848308U (zh) | 一种二沉池配水排泥井 | |
CN209210481U (zh) | 一种适于农村污水流量变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8571013A (zh) | 一种带有雨污水入流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 |
CN203096894U (zh) | 一种自动空气排水堰 | |
CN111777178A (zh) | 一种竖向氧化沟微动力水处理系统 | |
CN217884801U (zh) | 一种用于鱼类受精卵孵化和分离的装置 | |
CN207331945U (zh) | 一种基于虹吸原理的清水分流装置 | |
CN211644895U (zh) |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4401774U (zh) | 地下敞开式调蓄池 | |
CN204224399U (zh) | 一种侧流反硝化池 | |
CN212425770U (zh) | 一种城镇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4588915U (zh) | 地埋式无动力五格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2544071U (zh) | 潜水弯自动补水装置 | |
CN108775066B (zh) | 一种截流系统 | |
CN219326658U (zh) | 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中试试验装置及稳定回流装置 | |
CN219314727U (zh)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中试试验装置 | |
CN207582617U (zh) | 一种带有初雨调蓄池和在线处理调蓄池的排水系统 | |
CN213537632U (zh)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急溢流装置 | |
CN218437391U (zh) | 一种含银废水回用全自动装置 | |
CN209259826U (zh) | 一种废水预处理系统管道布置 | |
CN216550015U (zh) | 一种污水处理中高效回流活性污泥的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