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845U - 坐垫 - Google Patents
坐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5845U CN219845845U CN202321621745.0U CN202321621745U CN219845845U CN 219845845 U CN219845845 U CN 219845845U CN 202321621745 U CN202321621745 U CN 202321621745U CN 219845845 U CN219845845 U CN 2198458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layer
- memory cotton
- gel
- thick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079 Memory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10 memory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97 foam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坐垫,该坐垫包括:凝胶垫层;复合布层,贴合于凝胶垫层的底面;记忆棉层,贴合于复合布层背离凝胶垫层的底面,记忆棉层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具有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记忆棉层上位于第一合模棱线与第二合模棱线之间的外周为光滑的表面。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其中的记忆棉表面光滑平整,提升了坐垫整体美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垫。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坐具支撑部件较硬,长时间乘坐时很容易引起人体的不适,对此,人们通常在坐具支撑部件上放置坐垫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目前市面上的坐垫种类繁多,其中大多采用泡沫制成,而泡沫在长时间受压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形且无法恢复,导致使用时间久了之后舒适度下降,而记忆棉材料制备的坐垫则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
记忆棉坐垫一般由顶部的凝胶材料和底部的记忆棉共同组成,记忆棉坐垫在加工时,先将带有薄膜的凝胶材料置于下模的凹槽内,薄膜面积很大,会完全遮盖下模上凹槽的内壁,从而薄膜自身形成槽状,接着将记忆棉液体注入下模上覆盖有薄膜的凹槽内,盖上上模进行发泡制得记忆棉坐垫。由于记忆棉液体发泡过程中,其四周会被存在褶皱的薄膜侵入,导致最终成型的记忆棉四周存在裂纹,并且成型的记忆棉四周结合有薄膜,导致坐垫的美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坐垫,保证其中的记忆棉表面光滑平整,提升了坐垫整体美观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坐垫,包括:凝胶垫层;复合布层,贴合于凝胶垫层的底面;记忆棉层,贴合于复合布层背离凝胶垫层的底面,记忆棉层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具有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记忆棉层上位于第一合模棱线与第二合模棱线之间的外周为光滑的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坐垫当中,通过在记忆棉层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设置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使得坐垫整体立体效果更强,并且通过将记忆棉层上位于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之间的外周设置为光滑的表面,使得坐垫整体表面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的美观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凝胶垫层呈蜂窝状,且相对的两面相互贯通。蜂窝状的凝胶垫层可以对乘坐者的臀部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基于凝胶垫层的高弹性,可以保证乘坐的舒适性,通过将凝胶垫层相对的两面相互贯通设置,可以保证良好的透气性,提升用户乘坐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凝胶垫层沿宽度方向呈弧形内凹状。用户坐在坐垫上时,会向坐垫施加重力,由于凝胶垫层沿宽度方向呈弧形内凹状,并且凝胶垫层和记忆棉层具有很强的形变能力,因此坐垫的中间区域受压力时,其沿宽度方向较厚的两侧会向内收缩,从而对用户的臀部和大腿部起到良好的包裹作用,进而提升乘坐的舒适度。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凝胶垫层边缘的厚度小于其中间区域的厚度。通过将凝胶垫层边缘的厚度设置为小于中间区域的厚度,不仅可以保证凝胶垫层中间区域可以为用户的臀部和腿部提供良好、可靠地支撑,同时能够避免凝胶垫层的边缘对用户的臀部和腿部造成过度的包裹压迫,确保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包裹力度,保证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记忆棉层顶面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以使贴合于记忆棉层顶面的复合布层和凝胶垫层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通过将记忆棉层顶面的前侧设置为向下弯曲的弧面,使得贴合于其上的凝胶垫层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状态,用户在乘坐时,由于坐垫前侧的厚度是逐渐变化的,从而可以为用户的腿部提供舒适支撑的同时,不会造成大腿部分或膝盖后侧部分皮肤的不适。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凝胶垫层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凝胶垫层中间部分的厚度。通过将凝胶垫层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凝胶垫层中间部分的厚度,可以保证坐垫前侧为用户腿部提供支撑的同时,不会对用户的腿部造成过度的压迫,保证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记忆棉层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为沿厚度方向内凹的弧面,且记忆棉层顶端的宽度大于其底端的宽度。通过将记忆棉层顶端的宽度设置为大于其底端的宽度,可以保证在座椅支撑部件的面积有限时,坐垫仍能放置于其上,并且坐垫可以为乘坐者提供更大的支撑面以及更强的包裹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坐垫沿长度方向,其中间区域的厚度大于两端的厚度。通过将坐垫沿长度方向设置为中间区域的厚度大于两端的厚度,使得用户坐在坐垫上时,尾骨处呈向下内嵌的状态,臀部和大腿部受到良好的支撑,前端腿部弯曲处得到舒适的支撑,整体更为放松。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坐垫后侧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缺口。通过在坐垫后侧的中间区域设置缺口,使得坐垫支撑面更加贴合人体臀部构造,从而为乘坐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支撑,并且中间区域的缺口恰好避开乘坐者的尾骨区域,避免对乘坐者的尾骨造成压迫。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坐垫的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凝胶垫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垫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坐垫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坐垫;110、凝胶垫层;111、蜂窝单元;120、复合布层;130、记忆棉层;131、第一合模棱线;132、第二合模棱线;133、侧面;140、缺口;
200、模具;210、第一模部件;211、第一容置腔;220、第二模部件;221、第二容置腔;230、第三模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加工记忆棉坐垫时,需要将一体的凝胶材料和薄膜一起置于下模的容置腔内,其中凝胶材料位于下层,薄膜位于上层,为了保证记忆棉液体与凝胶材料完全隔离,薄膜面积很大,并且完全遮挡容置腔的内壁,从而使薄膜自身形成凹槽状,接着将记忆棉液体注入由薄膜形成的凹槽内,盖上上模进行发泡,由于包覆于记忆棉四周的薄膜不可避免会产生褶皱等问题,从而在发泡过程中会侵入记忆棉内部,导致发泡成型的记忆棉四周存在裂纹等情况,影响坐垫的美观和使用寿命,并且最终成型的坐垫在侧面仅会形成一条合模棱线,立体感和美观度较差。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坐垫,其顶部的凝胶垫层与底部的记忆棉层通过中间的复合布层紧密连接,并且记忆棉层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具有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提升坐垫整体的立体感和美观度,并且第一合模棱线与第二合模棱线之间的外周表面光滑,坐垫整体简洁美观。
具体请参阅图1,图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坐垫,如图中所示,坐垫100包括凝胶垫层110、复合布层120和记忆棉层130。复合布层120贴合于凝胶垫层110的底面,记忆棉层130贴合于复合布层120背离凝胶垫层110的底面。记忆棉层130沿厚度方向(图中z轴所示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具有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记忆棉层130上位于第一合模棱线131与第二合模棱线132之间的外周为光滑的表面。
凝胶垫层110可以采用TPE凝胶材料,TPE凝胶材料是超软热塑性弹性体,其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作为坐垫当中与人体臀部接触的垫层可以提高人体乘坐的舒适性。
坐垫100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先成型凝胶垫层110,再发泡成型记忆棉层130,而在发泡成型记忆棉层130时,无法直接将记忆棉层130与凝胶垫层110进行结合,因此,在凝胶垫层110与记忆棉层130之间设置了复合布层120,在加工时,先将凝胶垫层110成型于复合布层120上,使二者形成一体结构,接着再对记忆棉层130进行发泡成型,使其与复合布层120形成紧密结合,最终制得坐垫100。
对于记忆棉层130的发泡成型,采用如图2中所示的模具200,该模具20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模部件210、第二模部件220和第三模部件230。第一模部件210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容置腔211,一体成型后的凝胶垫层110与复合布层120中,复合布层120的边缘凸出于凝胶垫层110的边缘,其中凝胶垫层110置于第一容置腔211内,复合布层120覆盖第一容置腔211的开口。第二模部件220为中空结构,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置腔221,将第二模部件220抵压于第一模部件210上后,可以将复合布层120仅仅夹紧于第二模部件220与第一模部件210之间,以使第二容置腔221底部密封,并且第二容置腔221与第一容置腔211完全隔绝。待上述步骤完成后,在第二容置腔221当中注入记忆棉液体,然后将第三模部件230盖合于第二模部件220上,对内部的记忆棉液体进行发泡处理,最终制备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坐垫100。
制备出的坐垫100当中,在记忆棉层130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会形成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其中第一合模棱线131是记忆棉液体发泡成型时在第一模部件210与第二模部件220对接处形成的,第二合模棱线132是记忆棉液体发泡成型时在第二模部件220与第三模部件对接处形成的。由于记忆棉层130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形成有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从而使坐垫100呈现出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地,记忆棉液体在发泡成型时,其四周直接由第二容置腔221光滑的内壁进行限制,顶部则由第三模部件230光滑的内壁进行限制,从而使得坐垫100中的记忆棉层130在位于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之间的外周表面光滑整洁,并且记忆棉层130的底面同样光滑整洁,进而提升坐垫100整体的美观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坐垫100当中,通过在记忆棉层130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设置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使得坐垫100整体立体效果更强,并且通过将记忆棉层130上位于第一合模棱线131和第二合模棱线132之间的外周设置为光滑的表面,使得坐垫100整体表面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的美观性。
为了提升坐垫乘坐的舒适性,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3,图中示出了凝胶垫层110的结构,如图中所示,凝胶垫层110呈蜂窝状,且相对的两面相互贯通。
蜂窝状的凝胶垫层110可以对乘坐者的臀部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基于凝胶垫层110的高弹性,可以保证乘坐的舒适性,通过将凝胶垫层110相对的两面相互贯通设置,可以保证良好的透气性,提升用户乘坐体验。
为了提升乘坐的舒适性,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参阅图4,图中示出了坐垫的正视结构。如图中所示,凝胶垫层110沿宽度方向(图中y轴所示方向)呈弧形内凹状。
如图4中所示,用户坐在坐垫100上时,会向坐垫100施加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的重力,由于凝胶垫层110沿宽度方向呈弧形内凹状,并且凝胶垫层110和记忆棉层130具有很强的形变能力,因此坐垫100的中间区域受压力时,其沿宽度方向较厚的两侧会沿如图中箭头b所示方向向内收缩,从而对用户的臀部和大腿部起到良好的包裹作用,进而提升乘坐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3,如图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凝胶垫层110边缘的厚度小于其中间区域的厚度。
如图3中所示,凝胶垫层110边缘的厚度为h1,中间区域的厚度为h2,h1小于h2。在上文提到的凝胶垫层110沿宽度方向呈弧形内凹状的实施例当中,说明了用户在乘坐坐垫100时,坐垫100会对用户的臀部和大腿部形成包裹的状态(如图4中所示)。对此,考虑到坐垫100的凝胶垫层110边缘在包裹用户的臀部和腿部时,若包裹的力度较大,容置对用户的臀部和腿部造成压迫,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凝胶垫层110边缘的厚度设置为小于中间区域的厚度,不仅可以保证凝胶垫层110中间区域可以为用户的臀部和腿部提供良好、可靠地支撑,同时能够避免凝胶垫层110的边缘对用户的臀部和腿部造成过度的包裹压迫,确保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包裹力度,保证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5,图5中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坐垫的侧视结构,如图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记忆棉层130顶面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以使贴合于记忆棉层130顶面的复合布层120和凝胶垫层110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
当坐垫前侧厚度突变时,会导致乘坐者大腿部分或膝盖后侧部分的皮肤会受到支撑或摩擦而引起不适,因此,在本实施例当中,通过将记忆棉层130顶面的前侧设置为向下弯曲的弧面,使得贴合于其上的凝胶垫层110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状态,用户在乘坐时,由于坐垫100前侧的厚度是逐渐变化的,从而可以为用户的腿部提供舒适支撑的同时,不会造成大腿部分或膝盖后侧部分皮肤的不适。
为了减少坐垫100前侧对用户腿部的压迫,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具体请再次参阅图3,如图中所示,凝胶垫层110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小于凝胶垫层110中间部分的厚度。
如图3中所示,凝胶垫层110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为h3,凝胶垫层110中间部分的厚度为h2,h3<h2。通过将凝胶垫层110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凝胶垫层110中间部分的厚度,可以保证坐垫100前侧为用户腿部提供支撑的同时,不会对用户的腿部造成过度的压迫,保证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记忆棉层130沿宽度方向(图中y轴所示方向)的两个侧面133为沿厚度方向(图中z轴所示方向)内凹的弧面,其记忆棉层130顶端的宽度w1大于其底端的宽度w2。
考虑到座椅支撑部件的面积有限,无法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支撑面积和包裹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记忆棉层130顶端的宽度设置为大于其底端的宽度,可以保证在座椅支撑部件的面积有限时,坐垫100仍能放置于其上,并且坐垫100可以为乘坐者提供更大的支撑面以及更强的包裹性,将记忆棉层130的两个侧面133设置为内凹的弧形,不仅可以保证坐垫100美观程度,可以在坐垫100置于座椅支承部件上时,与支撑部件周围的结构形成嵌合,保证坐垫100在稳固性。
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100沿长度方向(图中x轴所示方向),其中间区域的厚度大于两端的厚度。
如图5中所示,坐垫100中间区域的厚度为h4,前端的厚度为h5,后端的厚度为h6,其中h4>h5且h4>h6。通过将坐垫100沿长度方向设置为中间区域的厚度大于两端的厚度,使得用户坐在坐垫100上时,尾骨处呈向下内嵌的状态,臀部和大腿部受到良好的支撑,前端腿部弯曲处得到舒适的支撑,整体更为放松。
请再次参阅图1,如图中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100后侧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缺口140。
通过在坐垫100后侧的中间区域设置缺口140,使得坐垫100支撑面更加贴合人体臀部构造,从而为乘坐者提供更为舒适的支撑,并且中间区域的缺口140恰好避开乘坐者的尾骨区域,避免对乘坐者的尾骨造成压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Claims (9)
1.一种坐垫,其特征在于,包括:
凝胶垫层;
复合布层,贴合于所述凝胶垫层的底面;
记忆棉层,贴合于所述复合布层背离所述凝胶垫层的底面,所述记忆棉层沿厚度方向两侧的外周缘分别具有第一合模棱线和第二合模棱线,所述记忆棉层上位于所述第一合模棱线与所述第二合模棱线之间的外周为光滑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垫层呈蜂窝状,且相对的两面相互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垫层沿宽度方向呈弧形内凹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垫层边缘的厚度小于其中间区域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忆棉层顶面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以使贴合于所述记忆棉层顶面的所述复合布层和所述凝胶垫层的前侧呈向下弯曲的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垫层前侧呈向下弯曲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凝胶垫层中间部分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忆棉层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为沿厚度方向内凹的弧面,且所述记忆棉层顶端的宽度大于其底端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沿长度方向,其中间区域的厚度大于两端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后侧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21745.0U CN21984584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坐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21745.0U CN21984584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坐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5845U true CN219845845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23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21745.0U Active CN21984584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坐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5845U (zh) |
-
2023
- 2023-06-26 CN CN202321621745.0U patent/CN2198458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463547A (en) | Flexible chair seat | |
US11882940B2 (en) | Cushion body for sitting | |
CA2207248A1 (en) | Padded chair construction | |
US9004605B2 (en) | Vehicle seat | |
JP6286245B2 (ja) | 車いす用クッション | |
CN219845845U (zh) | 坐垫 | |
CN101991490B (zh) | 空气单元座垫 | |
JP6512943B2 (ja) | シート用パッド | |
US20090315384A1 (en) | Chair and Chair Covering | |
KR200313925Y1 (ko) | 쿠션 | |
JP2003000383A (ja) | シートカバー | |
JPS6241649Y2 (zh) | ||
JP2000189272A (ja) | 車両用シ―トの表面構造 | |
CN222018038U (zh) | 一种凝胶坐垫 | |
CN218355262U (zh) | 一种带有可固定腰枕的座椅 | |
CN220483142U (zh) | 一种车辆座椅及车辆 | |
KR200423242Y1 (ko) | 의자 등받이의 구조 | |
JP3000758U (ja) | 座圧緩和エアークッション | |
CN216166498U (zh) | 人体工学坐垫 | |
CN210870602U (zh) | 一种复合式枕垫结构及坐垫结构 | |
TWM511843U (zh) | 提臀塑型墊 | |
JPH1156521A (ja) |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体 | |
JP3172399U (ja) | 携帯用枕 | |
KR20220164880A (ko) | 다용도 베개 | |
JP3033107U (ja) | 座布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