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479U - 减压背包 - Google Patents
减压背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5479U CN219845479U CN202321703315.3U CN202321703315U CN219845479U CN 219845479 U CN219845479 U CN 219845479U CN 202321703315 U CN202321703315 U CN 202321703315U CN 219845479 U CN219845479 U CN 2198454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cushion block
- groove
- backpack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包括后幅和前袋,后幅上凸出设置有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位于后幅的上部,分别对应人体的左侧肩胛骨部位和右侧肩胛骨部位设置,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位于后幅的中部,分别对应人体背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设置,第五垫块设置在后幅的下部,位于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的下方,对应人体腰部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能够预防脊柱C型、S型侧弯,具有良好的空气循环流动结构,使背包具备优异的导热和散热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压背包。
背景技术
双肩背包是一种常见的背包款式,尤其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群体,通常将双肩背包作为书包使用。当背包的重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背包会发生变形,导致背包的重心无法控制,过重的背包会把人体的双肩向后拉扯,使上半身不自觉地前倾,久而久之会导致人体产生驼背、含胸的不良姿态。此外,背包变形、重心偏移还会导致身体两侧受到不平衡的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失衡会引起脊柱侧弯和高低肩问题,尤其对于骨骼还未成型的学生来说,这些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
为了保护人体脊柱,现有的双肩背包通常会在贴近人体背部的一侧设置一块具有缓冲作用的背板结构,使背板抵靠在人体的腰部及整个背部区域,进而实现护脊的作用。
但是,这种背包结构会导致背包的背部散热性差,且无法充分的分散背包对人体背部和脊柱的压力,不利于保护人体健康,舒适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压背包,通过在背包的后幅上设置五个凸出的弹性垫块,且垫块之间形成促进空气循环流动的凹槽结构,实现对脊柱的保护以及对背部的散热。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压背包,包括后幅和前袋,后幅上凸出设置有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位于后幅的上部,分别对应人体的左侧肩胛骨部位和右侧肩胛骨部位设置,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位于后幅的中部,分别对应人体背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设置,第五垫块设置在后幅的下部,位于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的下方,对应人体腰部设置。
进一步,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在后幅上呈星形结构排布,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之间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中心,沿星形结构中部区域的分割线方向向外延伸设置。
进一步,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相互连通,第一凹槽与第四凹槽对应人体脊柱所在部位设置,以使背包的后幅与人体脊柱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中空结构。
进一步,第三垫块和第一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第四垫块和第二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
进一步,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四凹槽,第四凹槽的宽度在竖向方向上自上而下逐渐收窄设置。
进一步,第五垫块与第三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五凹槽,第五垫块与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六凹槽,第五凹槽与第六凹槽沿背包后幅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并以中心线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五垫块的底边靠近后幅的下端面设置。
进一步,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在靠近人体脊柱的区域处的凸出高度大于远离人体脊柱区域的凸出高度。
进一步,第五垫块上部的凸出高度大于下部的凸出高度。
进一步,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表层、第一支撑面层和第一底层,第一表层位于垫块远离背包后幅的一面,第一底层位于垫块与背包后幅连接的一面,第一支撑面层位于第一表层和第一底层之间。
进一步,后幅上设置有背带结构,两个背带结构之间设有第二织带和第二插扣结构,第二织带通过第二插扣结构连接两个背带结构;背包后幅的腰部两侧设有护翼,护翼包括护贴、第三织带和第三插扣结构,第三织带设置在护贴的外侧,通过第三插扣结构对第三织带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具有以下优点:
1、背包的后幅上对应人体肩胛、背部及腰部的位置设置垫块,五个垫块对称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使得脊柱两侧受力相同,进而达到预防脊柱C型、S型侧弯的作用;
2、各垫块之间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多个凹槽结构之间相互连通,构成良好的空气循环流动结构,使背包具备优异的导热和散热功能;
3、凹槽结构对应脊柱设置,以实现对人体脊柱的中空保护作用,减少脊柱受力;
4、垫块与背包的缓冲带、护翼共同承托分散背包重力,能够高效减压,保护肩膀和腰部,减轻肩膀、腰部的负担,缓解长时间背负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减压背包的前袋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减压背包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减压背包背板上的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减压背包的后幅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包括后幅200和前袋100,后幅200为靠近人体背部一侧设置的板状结构,可支撑背包,使背包维持基本的形态,前袋100连接在后幅200远离人体背部一侧的侧面上,前袋100内可存放物品。后幅200靠近人体背部的一侧设有背板和背带结构6,背板凸出于后幅200的表面设置,采用弹性材料制成,能够对人体背部产生良好的缓冲效果,背带结构6可套设在人体的肩膀部位处,使背包稳定的背负在人体背部上。
具体的,如图2所示,背板包括第一垫块1、第二垫块2、第三垫块3、第四垫块4和第五垫块5,将后幅200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线定义为第一中心线7,则,第一垫块1与第二垫块2相对于第一中心线7对称分布,第一垫块1和第二垫块2位于后幅200的上部,分别对应人体的左侧肩胛骨部位和右侧肩胛骨部位设置。第三垫块3与第四垫块4相对第一中心线7对称分布,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位于后幅200的中部,分别对应人体背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设置。
第三垫块3位于第一垫块1的正下方,第四垫块4位于第二垫块2的正下方。第五垫块5设置在后幅200的下部,位于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的下方,对应人体腰部设置,第一中心线7与第五垫块5的中线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通过在背包后幅200对应人体左侧肩胛骨部位、右侧肩胛骨部位、背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以及人体腰部的五个区域分别设置缓冲垫块,使人体在背负背包时,人体脊柱两侧受力均匀,且人体背部需要支撑的部位能够保证足够的支撑力。
进一步,如图2所示,五个垫块在后幅200上呈星形结构排布,将星形结构的中心点定义为中点A,中点A经过第一中心线7,第一垫块1、第二垫块2、第三垫块3、第四垫块4和第五垫块5之间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以星形结构的中点A为中心,沿星形结构中部区域的分割线方向向外延伸设置,使背包的后幅200具备优异的导热性和散热性。
进一步,第一垫块1与第二垫块2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三垫块3与第四垫块4之间形成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相互连通,且第一凹槽与第四凹槽对应人体脊柱所在部位设置,从而使背包的后幅200与人体脊柱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中空结构,以减少脊柱受力。
具体的,第一垫块1和第二垫块2为梯形结构。第一垫块1包括靠近第一中心线7设置的第一侧边,以及靠近第三垫块3设置的第二侧边,第一侧边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侧边沿星形结构的中点A向外斜向下延伸。第二垫块2包括靠近第一中心线7设置的第三侧边,以及靠近第四垫块4设置的第四侧边,第三侧边与第一侧边平行,第四侧边沿星形结构的中点A向外斜向下延伸。第三侧边与第一侧边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
上述第二垫块2与第一垫块1的结构形状相同,以使得人体两侧的肩胛骨区域所受到的力保持一致。
具体的,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为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三垫块3包括靠近第一垫块1设置的第五侧边,第五侧边与第二侧边平行设置,第二侧边与第五侧边之间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以星形结构的中点A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第四垫块4包括靠近第二垫块2设置的第七侧边,第四侧边与第七侧边平行设置,第四侧边与第七侧边之间形成第三凹槽,第三凹槽自星形结构的中点A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
具体的,第三垫块3包括靠近第四垫块4设置的第六侧边,第六侧边在竖直方向上倾斜设置,自上而下逐渐向第一中心线7靠近。第四垫块4包括靠近第三垫块3设置的第八侧边,第八侧边在竖直方向上倾斜设置,自上而下逐渐向第一中心线7靠近。
第八侧边与第六侧边之间形成第四凹槽,由于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相对第一中心线7呈对称分布,因此,第四凹槽的宽度沿第一中心线7自上而下逐渐收窄设置。
具体的,第五垫块5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第五垫块5与第三垫块3之间形成第五凹槽,第五垫块5与第四垫块4之间形成第六凹槽,第五凹槽与第六凹槽沿第一中心线7对称分布,且均以第一中心线7为起点向外延伸,斜向下设置。第五垫块5的底边靠近后幅200的下端面设置。
由于上述各凹槽结构之间相互连通,沿星形结构延伸分布,因此能够实现减压背包的高效导热和散热功能;第一凹槽与第四凹槽对应人脊柱所在区域设置,使得脊柱不与背包直接接触,减少脊柱受力,对脊柱实现中空保护作用。
进一步,第一垫块1、第二垫块2、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靠近第一中心线7一侧的厚度较大,即第一垫块1、第二垫块2、第三垫块3和第四垫块4在靠近人体脊柱的区域处的凸出高度大于远离人体脊柱区域的凸出高度。第五垫块5上部的凸出高度大于下部的凸出高度。
上述垫块的凸出结构使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各垫块结构与人体肩胛、背部及腰部高度贴合,同时,各垫块结构靠近脊柱部位的支撑力度更强,减少了脊柱所受压力,防止脊柱发生非正常变形。
进一步,如图3所示,第一垫块1、第二垫块2、第三垫块3、第四垫块4和第五垫块5的面料组成为三明治网状结构,该三明治网状结构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表层81、第一支撑面层82、第一底层83。第一表层81为垫块远离背包后幅200的一面,第一底层83为垫块与背包后幅200连接的一面,第一支撑面层82位于第一表层81和第一底层83之间。第一表层81的材料为三明治网料,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
第一支撑面层82和第一底层83优选为聚酯纤维、高密度棉、不织布组成,并用织带包边,使垫块具有较高的缓冲作用,对人体后背对应接触点实现优异的缓冲减震作用。
如图4所示,背带结构6包括缓冲带61、第一织带62和第一插扣结构63,缓冲带61的上端固定在后幅200的上端部位,缓冲带61的下端与第一织带62相连接,第一织带62的下端固定在后幅200的腰部的两侧,第一织带62与缓冲带61通过第一插扣结构63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的背带结构6可调节,能够适应不同群体的人体工学形态。
背带结构6的缓冲带61包括第二表层611、第二支撑面层612、第二底层613,第二表层611设置在远离人体的一侧,材料优选为聚酯纤维,第二支撑面层612和第二底层613优选为TPE聚合物发泡弹性体材料制成。背包肩带结构能够缓冲人体肩部及背部所受到的冲击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
背带结构6之间设有第二织带64和第二插扣结构65,第二织带64通过第二插扣结构65连接两个背带结构6,使背包在被背负时,更加贴合于人体,进一步对所受压力进行分压。
在背包后幅200腰部两侧设有护翼,护翼包括护贴91、第三织带92和第三插扣结构93组成,第三织带92设置在护贴91外侧,通过第三插扣结构93对第三织带92进行连接,使得第三织带92能够对应不同的人实现不同大小的约束,进而使护贴贴于人体腰部,对人体腰部实现分压受力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减压背包具有以下优点:
1、背包的后幅200上对应人体肩胛、背部及腰部的位置设置垫块,五个垫块对称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使得脊柱两侧受力相同,进而达到预防脊柱C型、S型侧弯的作用;
2、各垫块之间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多个凹槽结构之间相互连通,构成良好的空气循环流动结构,使背包具备优异的导热和散热功能;
3、凹槽结构对应脊柱设置,以实现对人体脊柱的中空保护作用,减少脊柱受力;
4、垫块与背包的缓冲带、护翼共同承托分散背包重力,能够高效减压,保护肩膀和腰部,减轻肩膀、腰部的负担,缓解长时间背负的压力。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减压背包,包括后幅和前袋,其特征在于,后幅上凸出设置有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位于后幅的上部,分别对应人体的左侧肩胛骨部位和右侧肩胛骨部位设置,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位于后幅的中部,分别对应人体背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设置,第五垫块设置在后幅的下部,位于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的下方,对应人体腰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在后幅上呈星形结构排布,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之间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中心,沿星形结构中部区域的分割线方向向外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一垫块与第二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相互连通,第一凹槽与第四凹槽对应人体脊柱所在部位设置,以使背包的后幅与人体脊柱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中空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三垫块和第一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第四垫块和第二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以星形结构的中点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四凹槽,第四凹槽的宽度在竖向方向上自上而下逐渐收窄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五垫块与第三垫块之间形成有第五凹槽,第五垫块与第四垫块之间形成有第六凹槽,第五凹槽与第六凹槽沿背包后幅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并以中心线为起点向外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五垫块的底边靠近后幅的下端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和第四垫块在靠近人体脊柱的区域处的凸出高度大于远离人体脊柱区域的凸出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五垫块上部的凸出高度大于下部的凸出高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第一垫块、第二垫块、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和第五垫块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表层、第一支撑面层和第一底层,第一表层位于垫块远离背包后幅的一面,第一底层位于垫块与背包后幅连接的一面,第一支撑面层位于第一表层和第一底层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背包,其特征在于,后幅上设置有背带结构,两个背带结构之间设有第二织带和第二插扣结构,第二织带通过第二插扣结构连接两个背带结构;背包后幅的腰部两侧设有护翼,护翼包括护贴、第三织带和第三插扣结构,第三织带设置在护贴的外侧,通过第三插扣结构对第三织带进行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3315.3U CN219845479U (zh) | 2023-07-01 | 2023-07-01 | 减压背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3315.3U CN219845479U (zh) | 2023-07-01 | 2023-07-01 | 减压背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5479U true CN219845479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47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03315.3U Active CN219845479U (zh) | 2023-07-01 | 2023-07-01 | 减压背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5479U (zh) |
-
2023
- 2023-07-01 CN CN202321703315.3U patent/CN2198454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890640A (en) | Internal frame pack with load-responsive spring rods | |
US5590826A (en) | Protector | |
US10154697B2 (en) | Neck supporter | |
US7819831B2 (en) | Devices for alleviating back strain and back pain | |
CN104703508A (zh) | 背包的压缩系统 | |
US20040134955A1 (en) | Pack supporting ventilation system | |
US20190038006A1 (en) | A Posture Support | |
US7726530B1 (en) | Ergonomic backpack | |
JP3811066B2 (ja) | 肩ひも用緩衝具 | |
JP6407392B1 (ja) | 腰用サポーター | |
CN110150841B (zh) | 倾斜式背负结构 | |
US20030000985A1 (en) | Posture pack TM - posture friendly backpack | |
CN219845479U (zh) | 减压背包 | |
RO131609A2 (ro) | Escaun | |
US20090179057A1 (en) | Posture supporting backpack | |
JPH08336421A (ja) | リュックサック | |
CN213849675U (zh) | 一种健康美臀坐垫 | |
KR200476355Y1 (ko) | 가방의 어깨끈에 부착되는 가방 하중 분산 부재 | |
CN2879771Y (zh) | 多功能肩部减负书包 | |
CN214677994U (zh) | 一种具有卸力功能的书包 | |
CN209884451U (zh) | 一种新型矫正带 | |
WO2010008393A1 (en) | Ergonomic backpack | |
KR101906828B1 (ko) | 척추 보호기능 백팩 | |
CN211560566U (zh) | 一种脊柱外科术后联动辅助支撑装置 | |
JP2003299683A (ja) | 腰保護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