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3637U -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3637U CN219843637U CN202321016427.1U CN202321016427U CN219843637U CN 219843637 U CN219843637 U CN 219843637U CN 202321016427 U CN202321016427 U CN 202321016427U CN 219843637 U CN219843637 U CN 2198436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 mobile phone
- arm
- block
- clamp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臂手机支架,包括佩戴部,用于佩戴于人体的手臂,支杆座,设置在所述佩戴部上,还包括支杆及手机夹持部,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杆座连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机夹持部连接,所述支杆与所述支杆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支杆相对所述支杆座转动后形成第一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一夹角。本实用新型能将手机夹持固定在人的手臂上进行观看和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佩戴在手臂上的手臂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手机可以进行学习、娱乐及工作等活动,故现在大部分时间人们都在手持手机进行观看或者操作。
然而长时间的手持手机,会使手臂手腕手指疲劳疼痛,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炎、手指骨变形等疾病。目前市面上的手机支架都是在固定场所使用,例如车载手机支架用于固定在车上、普通手机支架放在桌面上等,目前没有一款可以固定在人体手臂上,让人们可以在手臂上观看使用手机的手机支架。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臂手机支架,旨在能将手机夹持固定在人的手臂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其中,包括:
佩戴部,用于佩戴于人体的手臂;
支杆座,设置在所述佩戴部上;
还包括支杆及手机夹持部,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杆座连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机夹持部连接,所述支杆与所述支杆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支杆相对所述支杆座转动后形成第一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一夹角。
其中,所述支杆与所述手机夹持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手机夹持部相对所述支杆转动后形成第二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二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180度。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杆座上的两个夹臂、设置在所述支杆一端的转动块、螺杆及调节螺母;
两个所述夹臂分别开设有第一转动孔,所述转动块穿设有第二转动孔,所述转动块伸入两所述夹臂之间被两所述夹臂夹持,所述螺杆穿设所述第一转动、第二转动孔,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螺杆的端部螺旋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手机夹持部上的两个转动杆、设置在所述支杆远离所述转动块一端的连接块,以及摩擦垫;
所述连接块穿设有第三转动孔,两个所述转动杆分别从所述连接块的两端穿入所述第三转动孔,所述摩擦垫安装固定在所述手机夹持部的外壳表面并与所述连接块的表面抵紧。
其中,所述转动杆包括夹持及与所述夹持部连接的杆部,所述夹持部与杆部连接处设置有夹持面,两所述转动杆的夹持面分别与所述连接块的两端面抵接。
其中,所述连接块设置有转动弧面与所述摩擦垫抵接。
其中,所述支杆为可伸缩支杆。
其中,所述支杆包括外管、内管、止挡套、摩擦限位套、所述转动块及所述连接块;
所述外管的下端连接所述转动块,所述外管上端的内壁嵌套有所述止挡套;
所述内管的下端连接所述摩擦限位套,所述内管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块;
所述内管下端及摩擦限位套插入所述外管内并在外管内上下滑动,所述摩擦限位套与所述转动块或与所述止挡套抵接。
其中,所述佩戴部包括底座,转动连接在底座两侧的第一硅胶绑段、第二硅胶绑段,所述第一硅胶绑段连接有扣勾,所述第二硅胶绑段连接有弹性松紧绳带,所述支杆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方式)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通过佩戴部将整个手机支架固定在人体的手臂上,并通过手机夹持部将手机夹住,然后通过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调节支杆相对支杆座的夹角并固定在该夹角,以在人体的手臂上得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观看使用手机,这样可以解放人的手掌,不再需要手持手机而避免了相关的手掌部疾病,适应于在公交,地铁上等场合使用,不使用时可从手臂上拆下,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臂手机支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结构中支杆及手机夹持部转动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1结构中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结构中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1结构中手机夹持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手臂手机支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手机支架,1-佩戴部,11-底座,12-第一硅胶绑段,13-第二硅胶绑段,14-扣勾,15-弹性松紧绳带,151-卡槽,2-支杆座,21-夹臂,211-第一转动孔,22-安装板,23-凸台,24-弧形面,3-支杆,31-转动块,311-第二转动孔,312-第一卡块,32-连接块,321-第三转动孔,322-转动弧面,33-外管,331-第一卡接槽,332-第二卡接槽,34-内管,35-止挡套,351-第二卡块,36-摩擦限位套,4-手机夹持部,41-转动杆,411-杆部,412-夹持部,413-夹持面,42-外壳,43-第一夹块,44-第二夹块,45-弹性件,5-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7-螺杆,8-调节螺母,9-摩擦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手臂手机支架100,包括佩戴部1,用于佩戴于人体的手臂。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佩戴部1适佩于人手的前臂。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佩戴部1包括底座11,转动连接在底座11两侧的第一硅胶绑段12、第二硅胶绑段13,所述第一硅胶绑段12转动连接有扣勾14,所述第二硅胶绑段13连接有弹性松紧绳带15,弹性松紧绳带15的端部设置有卡槽151。
底座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与人体手臂表面接触,以保证佩戴的稳定性,优选地,底座11的底面为弧形面,便于贴合在人体的手臂上。底座11可以采用硅胶材质。
第一硅胶绑段12、第二硅胶绑段13为硅胶材质,可以弯曲而贴合在人体手臂的弧面上。弹性松紧绳带15可以调节松紧程度,弹性松紧绳带15端部的卡槽151与扣勾14勾住即完成佩戴。
本实用新型的手臂手机支架100包括支杆座2,支杆座2设置在所述佩戴部1上,具体地,所述支杆座2安装在所述佩戴部1的底座11上。
手臂手机支架100还包括支杆3及手机夹持部4,所述支杆3的一端与所述支杆座2连接,所述支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机夹持部4连接。手机夹持部4用于夹持手机,具体地,手机夹持部4设置夹持机构来夹持手机。
所述支杆3与所述支杆座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使得所述支杆3相对所述支杆座2转动后形成第一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一夹角。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的设置使得支杆3能相对支杆座2转动,并在转动第一夹角后固定在第一夹角状态。如图3中所示,支杆3相对支杆座2在一个竖直平面内旋转,旋转到如图中的第一夹角a,然后支杆3可固定在第一夹角a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夹角a的范围为0~180度,即假设支杆座2不动,支架3相对支杆座2的夹角可从零度到180度变化,且支杆3可固定在0~180度范围内任意一角度。支杆3固定在该角度后就不能再相对支杆座2旋转。即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有转动和锁定两种状态,处于转动状态时,支杆3可相对支杆座2转动,处于锁定状态时,支杆3无法相对支杆座2转动。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可将支杆3与支杆座2之间的第一夹角调节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而利于观看和使用手机。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手臂手机支架100时,先将佩戴部1佩戴在人体的前臂上,然后转动支杆3,使得支杆3与支杆座2处于一个合适的夹角并在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的作用下固定在该角度,然后将手机夹在手机夹持部4上,即可进行手机的观看和使用,这样无需手掌手持手机,解放了人的手掌。佩戴有手臂手机支架100的手臂可以自然地贴放人的腹部等躯干位置。在无需观看使用手机时,从手机夹持部4上取下手机,然后解开佩戴部1,将整个手臂手机支架100从人的手臂上取下并进行收纳即可,佩戴及携带均非常方便。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杆座2上的两个夹臂21、设置在所述支杆3一端的转动块31、螺杆7及调节螺母8,两个所述夹臂21分别开设有第一转动孔211,所述转动块31穿设有第二转动孔311,所述转动块31伸入两所述夹臂21之间被两所述夹臂21夹持,所述螺杆7穿设所述第一转动211、第二转动孔311,所述调节螺母8与所述螺杆7的端部螺旋连接。如图4中所示,螺杆7从左侧夹臂21穿入该夹臂21的第一转动孔211,然后从转动块31左侧穿入第二转动孔311并从转动块31的右侧穿出,再穿入右侧夹臂21的第一转动孔211,并与右侧夹臂21外的调节螺母8连接。螺杆7既是转动块31的转轴,又能通过螺旋将转动块31两端的夹臂21拉紧而将转动块31夹紧。
调节螺母8与螺杆7连接的松紧以调节两个夹臂21对转动块31的夹紧程度,以调整支杆3与支杆座2之间的夹角并固定在该夹角。如想要调整夹角时,先松开调节螺母8与螺杆7的连接,使得两个夹臂21对转动块31不再有夹持力或夹持力很小,然后对支杆3施加转动外力使得支杆3相对支杆座2转动,转动到合适角度,然后拧紧调节螺母8与螺杆7的连接,使得两个夹臂21将转动块31牢牢夹持住,这样整个支杆3就固定在该角度,以支撑固定手机夹持部4上的手机。
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母8收纳在一夹臂21内,调节松紧时,可以旋转螺杆7。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螺母8可以延长形成一个柄部,这样也可以通过旋转带柄的调节螺母8来调节松紧。
本实施例中,支杆座2还包括安装板22,设置在安装板22上的凸台23,凸台23上设置两个所述夹臂21。安装板22嵌入安装在佩戴部1的底座11上。
优选地,所述凸台23在两夹臂21之间还设置有弧形面24,所述转动块31的表面也为弧面,这样利于转动块31装配在凸台23上,避免干扰。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支杆3与所述手机夹持部4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使得所述手机夹持部4相对所述支杆3转动后形成第二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二夹角。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的设置使得手机夹持部4能相对支杆3转动,并在转动第二夹角后固定在第二夹角状态。如图3中所示,手机夹持部4相对支杆3在一个竖直平面内旋转,旋转到如图中的第二夹角b,然后手机夹持部4可固定在第二夹角b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夹角b的范围为0~180度,即手机夹持部4相对支杆3的夹角可从零度到180度变化,且手机夹持部4可固定在0~180度范围内任意一角度,手机夹持部4固定在该角度后不能再相对支杆3旋转。即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也有转动和锁定两种状态,处于转动状态时,手机夹持部4可相对支杆3转动,处于锁定状态时,手机夹持部4无法相对支杆3转动。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可将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的第二夹角调节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而利于观看和使用手机。即本实用新型的手臂手机支架100可以同时调整支杆3与支杆座2之间的第一夹角,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的第二夹角,两个夹角结合来调整而得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手机的观看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可以采用与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相同的结构实现转动和固定于一个夹角的功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包括设置在手机夹持部4上的两个转动杆41、设置在所述支杆3远离所述转动块31一端的连接块32,以及摩擦垫9,所述连接块32穿设有第三转动孔321,两个所述转动杆41分别从所述连接块32的两端穿入所述第三转动孔321,所述摩擦垫9安装固定在所述手机夹持部4的外壳42表面并与所述连接块32的表面抵紧。
转动杆41一端固定在手机夹持部4上,另一端插入连接块32的第三转动孔321内,转动杆41形成手机夹持部4相对支杆3转动的转轴,同时,本机构的角度固定功能靠摩擦垫9与连接块32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如图5所示,手机夹持部4的外壳42的底面设置有安装槽421,摩擦垫9安装固定在安装槽421内,同时摩擦垫9的下表面与连接块32表面抵紧。在初始状态,连接块32表面的受到摩擦垫9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使得手机夹持部4的外壳42和连接块32之间不会相对转动,同时,即使手机夹持部4夹持手机,这个摩擦力仍然可以保持手机夹持部4的外壳42和连接块32之间不会相对转动。当想要调节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的夹角时,施加大于摩擦力的外力而使得连接块32相对摩擦垫9滑动,而使得整个手机夹持部4相对支杆3转动,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到合适角度后解除外力,外力解除后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又相对固定,而保持在该角度。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夹持部4还包括外壳42,设置在外壳42一侧的第一夹块43,位于所述第一夹块43相对侧的第二夹块44,所述第二夹块44与所述第一夹块4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夹块44连接有弹性件45。壳体42内设置有滑轨,第二夹块44连接有滑杆,滑杆插入壳体42内与滑轨滑动连接,这样第二夹块44可相对第一夹块44滑动,这样以适应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同时弹性件45为第二夹块44提供夹持力以将手机夹紧。
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杆41包括夹持部412及与所述夹持部412连接的杆部411,所述夹持部412与杆部411连接处设置有夹持面413,两所述转动杆41的夹持面413分别与所述连接块32的两端面抵接。
手机夹持部4的外壳42底部设置有连接杆46,夹持部412开设有连接孔与连接杆46插接连接,两个转动杆41的夹持面413能将连接块32的两端夹持,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6对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角度的固定能力。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32设置有转动弧面322与所述摩擦垫9抵接,转动弧面322便于手机夹持部4与支杆3之间的转动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支杆3为可伸缩支杆,这样可以调节手机夹持部4相对支杆座2的高度。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支杆3包括外管33、内管34、止挡套35、摩擦限位套36、所述转动块31及所述连接块32,所述外管33的下端连接所述转动块31,所述外管33上端的内壁嵌套有所述止挡套35,所述内管34的下端连接所述摩擦限位套36,所述内管34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块32。本实施例中,内管34的上端与连接块32为一体结构。所述内管34下端及摩擦限位套36插入所述外管33内并在外管33内上下滑动,所述摩擦限位套36与所述转动块31或与所述止挡套35抵接。摩擦限位套36与外管33的内壁紧配合以提供摩擦力,可以使得内管34相对外管33滑动后固定在一个位置,从而调节内管34相对外管33的伸出高度,以调节手机夹持部4上手机的高度。摩擦限位套36与所述转动块31抵接时,内管34不能在外管33内再向下移动,摩擦限位套36与所述止挡套35抵接时,内管34不能在外管33内再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外管33的下端、上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接槽331,第二卡接槽332,转动块31上设置有第一卡块312,止挡套35上设置有第二卡块351。
转动块31通过第一卡块312卡入外管33下端的第一卡接槽331与外管33固定连接,止挡套35通过第二卡块351卡入外管33上端的第二卡接槽331与外管33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手臂手机支架100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手臂手机支架100的区别是,图1实施例一的手机夹持部4的第一夹块43和第二夹块44的长边方向与佩戴部1上底座11的长边方向垂直,图9实施例二的手机夹持部4的第一夹块43和第二夹块44的长边方向与佩戴部1上底座11的长边方向平行,即两者手机夹持部4相对佩戴部1上底座11的初始角度不同,实施例一的是90度,实施例二的是零度,这样以满足不同的初始角度需求。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支杆座2的凸台23与安装板22之间设置有水平旋转结构,使得凸台23相对安装板22水平360度旋转,这样,支杆3可相对底座11在水平面360度旋转,以满足各种水平旋转角度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手臂手机支架100,通过设置佩戴部1将整个手机支架100固定在人体的手臂上,并通过设置手机夹持部4将手机夹住,然后通过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5调节支杆3相对支杆座2的夹角并固定在该夹角,使得手机在人体的手臂上处于一个合适的角度便于观看和使用手机,这样可以解放人的手掌,避免长期手持手机而导致相关的手掌部疾病。
以上所述仅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部,用于佩戴于人体的手臂;
支杆座,设置在所述佩戴部上;
还包括支杆及手机夹持部,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杆座连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机夹持部连接,所述支杆与所述支杆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支杆相对所述支杆座转动后形成第一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与所述手机夹持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手机夹持部相对所述支杆转动后形成第二夹角并固定于该第二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18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杆座上的两个夹臂、设置在所述支杆一端的转动块、螺杆及调节螺母;
两个所述夹臂分别开设有第一转动孔,所述转动块穿设有第二转动孔,所述转动块伸入两所述夹臂之间被两所述夹臂夹持,所述螺杆穿设所述第一转动、第二转动孔,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螺杆的端部螺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夹角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手机夹持部上的两个转动杆、设置在所述支杆远离所述转动块一端的连接块,以及摩擦垫;
所述连接块穿设有第三转动孔,两个所述转动杆分别从所述连接块的两端穿入所述第三转动孔,所述摩擦垫安装固定在所述手机夹持部的外壳表面并与所述连接块的表面抵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包括夹持及与所述夹持部连接的杆部,所述夹持部与杆部连接处设置有夹持面,两所述转动杆的夹持面分别与所述连接块的两端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设置有转动弧面与所述摩擦垫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为可伸缩支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包括外管、内管、止挡套、摩擦限位套、所述转动块及所述连接块;
所述外管的下端连接所述转动块,所述外管上端的内壁嵌套有所述止挡套;
所述内管的下端连接所述摩擦限位套,所述内管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块;
所述内管下端及摩擦限位套插入所述外管内并在外管内上下滑动,所述摩擦限位套与所述转动块或与所述止挡套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臂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部包括底座,转动连接在底座两侧的第一硅胶绑段、第二硅胶绑段,所述第一硅胶绑段连接有扣勾,所述第二硅胶绑段连接有弹性松紧绳带,所述支杆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6427.1U CN219843637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6427.1U CN219843637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3637U true CN219843637U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306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16427.1U Active CN219843637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3637U (zh) |
-
2023
- 2023-04-27 CN CN202321016427.1U patent/CN2198436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06464B1 (en) | Adjustable support apparatus for a computer data input device | |
US11649920B2 (en) | Mounting devic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 |
CN205545469U (zh) | 头戴固定两用手机架 | |
CN219843637U (zh) | 一种手臂手机支架 | |
CN220440744U (zh) | 手机支架 | |
CN218640769U (zh) | 一种出风口夹子 | |
CN209033081U (zh) | 医疗拐杖 | |
CN213910587U (zh) | 一种电控可变阻尼肘托 | |
CN218441687U (zh) | 一种高自由度多显示屏固定支架 | |
CN214851367U (zh) | 一种两用手机支架 | |
CN213846745U (zh) | 一种固定手机用的多角度调节式支撑杆 | |
CN222577909U (zh) | 一种可多角度调节的显示屏装置 | |
CN217843436U (zh) | 多功能挂脖式支撑架及支架 | |
CN217744629U (zh) | 一种手术托架 | |
CN215891638U (zh) | 一种支架关节及支架 | |
CN216777685U (zh) | 一种医疗辅助机械臂 | |
CN210210112U (zh) | 一种圆球灯的夹持装置 | |
CN211600169U (zh) | 一种人载手机支架 | |
CN217482419U (zh) | 一种可调节式电脑显示屏支架 | |
CN214804771U (zh) | 一种心内科监测仪器线路固定装置 | |
CN219802380U (zh) | 一种懒人支架结构 | |
CN218845703U (zh) | 一种多角度调节式手机支架 | |
CN218603510U (zh) | 一种新型三角手机支架 | |
CN212696038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手机直播用支架 | |
CN220653392U (zh) | 一种新型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4 Address after: 518000 0401, block B, building 5, Huaqiang Creative Park, Biyan community, Guangmi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Niaoshan M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Shop 183, Building 2, Shangdu, Yu'an 1st Road,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before: Chang Ruofei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