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94175U - 框架式建筑 - Google Patents
框架式建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94175U CN219794175U CN202320541049.2U CN202320541049U CN219794175U CN 219794175 U CN219794175 U CN 219794175U CN 202320541049 U CN202320541049 U CN 202320541049U CN 219794175 U CN219794175 U CN 2197941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ilding
- frame
- heat
- power generation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528 anti-freez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0 retrof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式建筑。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包括建筑主体;承载框架,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支撑所述建筑主体;以及外层框架,位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外侧,其中,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界载荷。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减轻了承载框架的载荷,保证了承载框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框架式建筑。
背景技术
模块化/框架式建筑是将建筑物的至少一部分采用工厂批量化生产,在建造现场拼接并安装的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相比,模块化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便捷且高效、节约资源以及建造成本低等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绿色、环保、节能等理念的追求,使得模块化建筑越来越多的被认可和接收。
在现有技术中,模块化/框架式建筑的框架往往在支撑建筑主体的同时,还需要满足设备挂载等的需求,这不仅对框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需求,也会带来很多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希望能有一种新的框架式建筑,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式建筑,特别是一种内外框架载荷及整体隔热层超低能耗模块化建筑物系统,从而减轻承载框架的载荷,保证承载框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框架式建筑,包括:
建筑主体;
承载框架,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支撑所述建筑主体;以及外层框架,位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外侧,
其中,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界载荷。
可选地,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隔热层,位于所述承载框架与所述外层框架之间;以及
密封层,位于所述隔热层靠近所述承载框架一侧的表面上和/或位于所述隔热层靠近所述外层框架一侧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承载框架、所述外层框架均为包括四周和顶部的全框架笼式结构;
所述隔热层和所述密封层形成包括底部、四周和顶部的全封闭空间;所述隔热层为至少一层;所述密封层为至少一层。
可选地,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门窗,固定在承载框架和外层框架上,并与所述隔热层相连接,
其中,所述门窗包括隔热单元。
可选地,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余热新风系统;所述余热新风系统包括:
通风管道,分别与外界和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相连通,以进行气体交换;以及
热量回收单元,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接以回收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流向所述外界的气体中的热量。
可选地,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所述外部设备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
可选地,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
发电单元,所述发电单元接收太阳能,并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融雪单元,与所述发电单元相连接以接收所述发电单元转换的电能,并对所述发电单元进行加热以融化所述发电单元表面的积雪;
散热单元,与所述发电单元相连接以吸收所述发电单元的热量;以及
收集单元,与所述散热单元相连接以收集所述散热单元吸收的热量。
可选地,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蓄电池;
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相连接以接收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
所述蓄电池与电网相连接以接收和/或输出电能。
可选地,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所述外部设备包括选自储电箱、储冷箱、储热箱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覆盖在所述外部设备表面。
可选地,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冷源,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降低所述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以及
热源,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提高所述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外层框架与选自抗风结构、抗震结构、防冻土塌陷结构和防洪涝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相连接以承载外部载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内侧的承载框架支撑建筑主体,外侧的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部载荷,不仅减轻了承载框架的承载负担,还保证了承载框架一直承担较为稳定的载荷,极大的避免了负载增加、变动等给承载框架带来的结构安全方面的威胁,保证了承载框架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承载框架与外部框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减少了热量的散失,降低了所需的功耗,能够实现建筑物的超低功耗。
进一步地,框架式建筑上设置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融雪单元、散热单元、收集单元和蓄电池等中的至少一种,保证了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以及能量利用率。
进一步地,框架式建筑包括了多种能量回收方式以及保温方式,保证了能量利用率,能够实现超低能耗。
进一步地,框架式建筑包括多个模块化的组件,不仅制造安装方便,还方便在已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下文中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实用新型。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框架式建筑。该框架式建筑包括建筑主体、承载框架和外层框架。具体地,承载框架与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支撑建筑主体。外层框架位于承载框架的外侧,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界载荷。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包括建筑主体100、承载框架200和外层框架300。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的是一种三层(三层是指承载框架200、外层框架300和隔热层400)全框架结构,隔热层400形成全封闭结构。当然,本申请并不限于图1所示结构。框架式建筑中(承载框架200/外层框架300)采用的结构可以是各种类型。
具体地,建筑主体100可以是屋顶、墙壁、门窗等中的至少一个。建筑主体10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模块化的建筑部件。
承载框架200与建筑主体100相连接以支撑建筑主体100。
外层框架300位于承载框架200的外侧。外层框架300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界载荷。外层框架300挂载的外部设备可以是空调、花盆架等。外部框架300可以承载风、雨雪等带来的外界载荷。可选地,承载框架200和外层框架300均为包括四周和顶部的全框架笼式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框架式建筑还包括地桩(钉)和底座。地桩固定在地面上,多个地桩例如阵列分布,打入在不同位置处的地面内(地桩的一部分打入土层,另一部分突出地面)。底座位于地桩上,地桩例如用于固定底座和/或调整底座各部分高度(为底座找平)。承载框架200位于底座上,底座通过支撑承载框架200以支撑建筑主体100。外层框架300位于底座上,底座通过支撑外层框架300以承载外部设备的载荷和/或外层框架300受到的载荷。可选地,在底座上安装下述的各个部件。
可选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隔热层400。隔热层400位于承载框架200与外层框架300之间。隔热层400例如为高热阻隔热层,既可以是整体发泡或浇筑,也可以是模块化拼接。隔热层400尽量没有缝隙以减少热损失。进一步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密封层(图中未示出)。密封层位于隔热层400靠近承载框架200一侧的表面上和/或位于隔热层400靠近外层框架300一侧的表面上。隔热层400的内侧(内层)和外侧(外层)用密封层(膜)封闭,能够减少水汽渗入,增加热阻,减少热损失。可选地,隔热层400和密封层形成包括底部、四周和顶部的全封闭空间;隔热层400和密封层可设置多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框架式建筑内侧的承载框架支撑建筑主体,外侧的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部载荷,不仅减轻了承载框架的承载负担,还保证了承载框架一直承担较为稳定的载荷,极大的避免了负载增加、变动等给承载框架带来的结构安全方面的威胁。进一步地,承载框架与外部框架之间设置有隔热层,减少了热量的散失,能够降低所需的功耗,实现建筑物的超低功耗。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框架式建筑在建筑主体、承载框架和外层框架(图中均未示出)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以下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框架式建筑可以是双层或多层(承载框架和外层框架以外,还有第三框架等)框架结构。承载框架承担室内主体结构承重功能,外层框架承担外界风雪地震等荷载、以及外部设备挂载。框架式建筑的框架之间、中间墙体等,可以用高热阻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隔热保温层。可选地,外层框架的外侧还可以覆盖有外层保温层410。
框架式建筑还包括门窗500。门窗500例如固定在承载框架200和外层框架300上,并与隔热层(图中未示出)相连接。门窗500例如还包括隔热单元。可选地,门窗500按照需要加装滑轨、内外开高热阻隔热系统等。内外开高热阻隔热系统与隔热层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隔热部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门窗500造成的热损失。
框架式建筑还可以包括余热新风系统800。余热新风系统800包括通风管道和热量回收单元。通风管道分别与外界和建筑主体的内部相连通,以进行(外界和建筑主体内部的)气体交换。热量回收单元与通风管道相连接以回收从建筑主体的内部流向外界的气体中的热量。余热新风系统800可以保证建筑主体内部空气的新鲜和最大限度的减少热损失。
框架式建筑还可以包括储能装置900。储能装置(外部设备)900例如挂载在外层框架上。储能装置900例如包括选自储电箱、储冷箱、储热箱等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按照需求进行配置。储能装置900的表面可以覆盖保温层(例如高热阻材料)以保证能量最大限度的利用。
可选地,外部设备/储能装置900还包括冷源和热源。冷源与建筑主体相连接以降低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热源与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提高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可以用电直接加热或用热泵制冷制热液体用于储存建筑物温度调节的冷源或热源。该框架式建筑空间温度调节用储冷或储热箱内的冷热媒,通过热交换器与送风系统相连,按照需求送给建筑物各部位不同温度的冷热空气,以满足要求,也可通过管路把冷热媒直接送到各个部位,加热或冷却建筑物。
上述的建筑主体、门窗、储能装置等,均可以自由搭配组合,以满足绝大多数范围内的用户的需求。
框架式建筑还可以包括载荷承载装置910。外层框架与载荷承载装置910相连接以承载外部载荷。载荷承载装置910例如包括抗风结构、抗震结构、防冻土塌陷结构和防洪涝结构等中的至少一种。载荷承载装置910的加装可以满足抗大风、抗震、防冻土坍陷、防洪涝(水)等功能,能够满足建筑物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框架式建筑还可以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例如作为外部设备挂载在外层框架上。
可选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融雪单元、散热单元和收集单元等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发电单元接收太阳能,并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发电单元例如包括太阳能瓦(板)600。太阳能瓦600例如加装在建筑主体外表面等位置(包括屋顶和墙面等),可按照直射散射加装不同效率的电池板,如果系统耗能较大,可选择外挂太阳能发电或其他发电系统。融雪单元700与发电单元相连接以接收发电单元转换的电能,并对发电单元进行加热以融化发电单元表面的积雪。加热融雪系统的加装,能够保证下雪后的发电效率。融雪单元700例如安装在太阳能瓦600的下方。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太阳能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所示,散热单元610与发电单元(太阳能瓦600)相连接以吸收发电单元(上)的热量。收集单元与散热单元相连接以收集散热单元吸收的热量。(在发电单元背面)加装的散热单元610可以降低发电单元发电时的温度,能够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进一步地,收集单元收集利用吸收的热量进行斯拉特机二次发电或用热。
可选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蓄电池。蓄电池与太阳能发电系统相连接以接收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蓄电池与电网相连接以接收和/或输出电能。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制冷、制热,也可以进入蓄电池后再进行制冷制热。在该框架式建筑有其他电力需求时,可选择加装大容量的蓄电池以满足用电需求,也可以储存价格较低的低价谷电来满足耗能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框架式建筑不限于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建筑。可选地,上述各个模块、组件(包括外层框架、外部设备等)可以独立生产,用于已有建筑物后期的改装加装,以提高已有技术的安全性和节能效率。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上文所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以及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框架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主体;
承载框架,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支撑所述建筑主体;以及
外层框架,位于所述承载框架的外侧,
其中,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和/或承载外界载荷;
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框架与所述外层框架之间的隔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密封层,位于所述隔热层靠近所述承载框架一侧的表面上和/或位于所述隔热层靠近所述外层框架一侧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承载框架、所述外层框架均为包括四周和顶部的全框架笼式结构;
所述隔热层和所述密封层形成包括底部、四周和顶部的全封闭空间;所述隔热层为至少一层;所述密封层为至少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门窗,固定在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外层框架上,并与所述隔热层相连接,
其中,所述门窗包括隔热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余热新风系统;所述余热新风系统包括:
通风管道,分别与外界和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相连通,以进行气体交换;以及
热量回收单元,与所述通风管道相连接以回收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部流向所述外界的气体中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所述外部设备包括太阳能发电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
发电单元,所述发电单元接收太阳能,并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融雪单元,与所述发电单元相连接以接收所述发电单元转换的电能,并对所述发电单元进行加热以融化所述发电单元表面的积雪;
散热单元,与所述发电单元相连接以吸收所述发电单元的热量;以及
收集单元,与所述散热单元相连接以收集所述散热单元吸收的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蓄电池;
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相连接以接收所述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
所述蓄电池与电网相连接以接收和/或输出电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外层框架挂载外部设备;所述外部设备包括选自储电箱、储冷箱、储热箱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覆盖在所述外部设备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框架式建筑还包括:
冷源,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降低所述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以及
热源,与所述建筑主体相连接以提高所述建筑主体中至少一部分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建筑,其中,所述外层框架与选自抗风结构、抗震结构、防冻土塌陷结构和防洪涝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相连接以承载外部载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1049.2U CN219794175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框架式建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1049.2U CN219794175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框架式建筑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94175U true CN219794175U (zh) | 2023-10-03 |
Family
ID=88179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41049.2U Active CN219794175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框架式建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94175U (zh) |
-
2023
- 2023-03-15 CN CN202320541049.2U patent/CN2197941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thienitis et al. | A prototype 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transpired collector | |
JP3583871B2 (ja) | 光発電−集熱ハイブリッドパネル、並びに該光発電−集熱ハイブリッドパネルを備える屋根パネル、屋根ユニット、ソーラシステム及びソーラシステム建物 | |
US9027289B1 (en) | Integrated thermal module and back plate structure and related methods | |
EP2089661B1 (en)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 |
US8739478B1 (en) | Integrated thermal module and back plate structure and related methods | |
US10060120B2 (en) | Reproducible building structure with integrated solar energy system | |
US20200049355A1 (en) | Flat solar chimney for passive reduction of building cooling loads | |
US4392483A (en) | Solar collector means | |
CN102301494A (zh) | 太阳能屋顶件 | |
CN219794175U (zh) | 框架式建筑 | |
CN116290331A (zh) | 框架式建筑 | |
JP5290061B2 (ja) | 太陽光発電集熱システム | |
JPH07166615A (ja) | 省エネルギパネルシステム | |
US20120132257A1 (en) | Solar Electricity and Heat Transfer Systems | |
CN210152099U (zh) | 一种用于别墅及阳光房的顶层隔热结构 | |
CN114636251A (zh) | 一种用于斜面屋顶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及建筑物 | |
JP2003074884A (ja) | ソーラーホットエア蓄熱床暖房装置 | |
Hastings et al. | Solar air systems | |
Choi | Simulation Examination about Heat Balance of Detached House with the Air-based Solar Heating System | |
KR20220011914A (ko) | 건물일체형 pvts 복합패널시스템 | |
Pasini et al. | Systems design of the Canadian solar decathlon house | |
Li et al. | Solar Systems for Urban Building Applications—Heating, Cooling, Hot Water, and Power Supply | |
JP2719497B2 (ja) | 空気循環建物 | |
Ren et al. | Modular solar system for building integration | |
JPH07280359A (ja) | ソーラーシステムハウスの太陽熱集熱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