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785653U -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85653U
CN219785653U CN202321020214.6U CN202321020214U CN219785653U CN 219785653 U CN219785653 U CN 219785653U CN 202321020214 U CN202321020214 U CN 202321020214U CN 219785653 U CN219785653 U CN 219785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agger
feeding
conveying lin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02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群胜
张�成
余建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ibor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ibor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ibor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ibor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02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85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85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85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包括上料输送线、检测输送线、第一移料装置、第二移料装置、视觉检测装置、剔料装置及补料装置。检测输送线的两端均与上料输送线位于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的位置对接。剔料装置用于将检测为不合格的匣钵从检测输送线上剔除。补料装置用于从新品补料区选择一个和剔除匣钵相同的新匣钵转运至检测输送线上,并使补充的新匣钵在检测输送线上的输送位置与剔除匣钵的输送位置相同。控制装置分别与上料输送线、检测输送线、第一移料装置、第二移料装置、视觉检测装置、剔料装置及补料装置电性连接。上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的设置,使窑炉烧制过程中匣钵的上料高效可靠。

Description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匣钵是一种由耐火材料制成的窑具,用于盛装粉体物料进入窑炉内进行烧制,然后由匣钵盛装粉体材料一并出窑炉,再对匣钵内的粉体材料进行破块处理之后,将粉体物料倒出匣钵,而空的匣钵经过清扫后再次进行装料与烧制。整个窑炉烧制产线中,匣钵是属于循环使用的装料容器,由于烧制过程中受高温影响,使匣钵频繁受到骤冷骤热,以及物料本身可能会对匣钵产生的影响,导致匣钵容易出现裂纹、缺损、起皮掉渣、物料大块残留等多种情况,而这种匣钵将不可再使用进行装料和烧制。
现有大多通过人工定期检查匣钵的重量,或者在辊道炉使用中的匣钵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目测的方式进行,辊道炉周边的环境温度较高且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单纯依靠工作人员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下去目测匣钵好坏,容易造成误判和漏判,易造成不良品的产生和材料的浪费。为了降低误判和漏判的问题,人们先利用检测设备对烧制后的匣钵进行检测,之后再将合格品上料至窑炉烧制产线中,如此就会影响窑炉烧制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检测可靠且能够提高窑炉烧制效率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一种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包括:
上料输送线,沿其输送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上料工位及下料工位;
检测输送线,两端均与所述上料输送线位于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下料工位之间的位置对接;所述检测输送线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具有间隔设置的检测工位、剔除工位及补料工位;
第一移料装置,用于将所述上料输送线上靠近所述上料工位处的匣钵转移至所述检测输送线的上游端;
第二移料装置,用于将位于所述检测输送线下游端的匣钵转移至所述上料输送线上;
视觉检测装置,设于所述检测工位处,并用于对输送至所述检测工位处的匣钵进行视觉检测;
剔料装置,设于所述剔除工位,用于将检测为不合格的匣钵从所述检测输送线上剔除;
补料装置,设于所述补料工位,用于从新品补料区选择一个和剔除匣钵相同的新匣钵转运至所述检测输送线上,并使补充的新匣钵在所述检测输送线上的输送位置与剔除匣钵的输送位置相同;
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上料输送线、所述检测输送线、所述第一移料装置、所述第二移料装置、所述视觉检测装置、所述剔料装置及所述补料装置电性连接。
上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用于窑炉烧制产线中的自动上料。当待上料的匣钵不需要进行缺陷检测时,可只启动上料输送线,此时上料至上料工位处的匣钵可直接被输送至下料工位处;当待上料的匣钵需要进行缺陷检测时,通过上料输送线、第一移料装置、检测输送线和第二移料装置之间相互配合,使上料至上料工位处的匣钵经检测输送线流转后进入上料输送线的下料工位处,而在检测输送线上流转过程中,可利用视觉检测装置进行视觉检测,并利用剔料装置将检测处的不合格匣钵从检测输送线上剔除,之后再利用补料装置将一个与剔除匣钵相同的新匣钵补充至检测输送线的相应位置,以代替剔除匣钵被输送至下料工位处。因此,上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的设置,使得窑炉烧制过程中匣钵的上料高效可靠,有利于窑炉烧制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中的A向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中的B向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中上料输送线和检测输送线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中光源和检测相机在安装架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中剔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检测设备中检测外壳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匣钵自动上料检测设备中检测外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说明:10、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0、上料输送线;110、上料工位;120、下料工位;200、检测输送线;210、检测工位;220、剔除工位;230、补料工位;240、第一位置;250、第二位置;260、检测缺口;300、第一移料装置;400、第二移料装置;500、视觉检测装置;510、提料组件;511、第一滑架;512、第一平移座;513、第一平移驱动件;514、升降结构;515、第一提料头;520、检测相机;530、光源;540、安装架;541、安装杆;5411、自由端;5412、固定端;542、第一连接座;543、第二连接座;5421、长条形通孔;544、联动结构;545、第三连接座;600、剔料装置;610、第二滑架;620、第二平移座;630、第三平移座;640、升降杆;650、第二提料头;660、第二平移驱动件;670、第三平移驱动件;680、升降驱动件;700、补料装置;800、检测外壳;810、第一避位口;820、第二避位口;830、除尘孔;900、吸尘装置;20、匣钵;30、第一水平方向;40、第二水平方向;50、第三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用于窑炉烧制产线中匣钵20的自动上料,包括上料输送线100、检测输送线200、第一移料装置300、第二移料装置400、视觉检测装置500、剔料装置600、补料装置700及控制装置(图未示)。
请一并参阅图4,上料输送线100沿输送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上料工位110及下料工位120。检测输送线200的两端均与上料输送线100位于上料工位110和下料工位120之间的位置对接。检测输送线200沿输送方向依次具有间隔设置的检测工位210、剔除工位220及补料工位230。具体地,检测输送线200的上游端与上料输送线100靠近上料工位110的位置对接,检测输送线200的下游端与上料输送线100靠近下料工位120的位置对接。其中,上料输送线100及下料输送线可以为皮带输送线、辊道输送线等。
第一移料装置300用于将上料输送线100上靠近上料工位110处的匣钵20转移至检测输送线200的上游端。第二移料装置400用于将位于检测输送线200下游端的匣钵20转移至上料输送线100上。其中,第一移料装置300和第二移料装置400可以为机械手结构,也可以为推料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将匣钵20从上料输送线100上转移至检测输送线200或者从检测输送线200转移至上料输送线100的其他结构。
视觉检测装置500设于检测工位210处,并用于对输送至检测工位210处的匣钵20进行视觉检测。视觉检测装置500通过采集匣钵20图像并对采集到的匣钵20进行图像分析,以检测出具有裂纹、缺损或起皮掉渣等缺陷的不合格匣钵20。
剔料装置600设于剔除工位220,用于将检测为不合格的匣钵20从检测输送线200上剔除。
补料装置700设于补料工位230,用于从新品补料区选择一个和剔除匣钵20相同的新匣钵20转运至检测输送线200上,并使补充的新匣钵20在检测输送线200上的输送位置与剔除匣钵20的输送位置相同。其中,选择一个和剔除匣钵20相同的新匣钵20是指:若剔除匣钵20是公钵,那么补料装置700所选择的匣钵20则是新公钵;若剔除匣钵20是母钵,那么补料装置700所选择的匣钵20则是新母钵。
其中,剔料装置600和补料装置700可以为转料机器人、转料机械手或者其他能够自动抓料、吸料、提料或者推料的装置,只要能实现从检测输送线200上剔除不合格匣钵20或者将新匣钵20转运至检测输送线200上即可。
在窑炉烧制产线中用到的匣钵20分为公钵和母钵,填料时,需要公钵和母钵相互配合方可实现材料的填装工作,故匣钵20上料过程中,在匣钵20的输送方向上,公钵、母钵交替放置在上料输送线100和检测输送线200上。
控制装置分别与上料输送线100、检测输送线200、第一移料装置300、第二移料装置400、视觉检测装置500、剔料装置600及补料装置700电性连接。其中,控制装置用于按照预设指令分别控制上料输送线100、检测输送线200、第一移料装置300、第二移料装置400、视觉检测装置500、剔料装置600及补料装置700自动运行。
上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可根据待上料的一批匣钵20是否需要缺陷检测,选择直接上料或者检测上料,当选择直接上料时,说明待上料的这一批匣钵20都是新匣钵20或者已确认合格的匣钵20,此时只有检测输送线200运行,其他装置均不运行,以保证这些匣钵20可直接利用上料输送线100实现自动上料,有利于上料速度的提高;当选择检测上料时,说明待上料的所有匣钵20都需要进行缺陷检测,此时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中的所有装置均运行,通过上料输送线100、检测输送线200、第一移料装置300及第二移料装置400相互配合,使得匣钵20可依次经过上料工位110、检测工位210、剔除工位220、补料工位230及下料工位120。
进一步地,当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选择检测上料时,匣钵20在上料过程中,当匣钵20移动至检测工位210时可利用视觉检测装置500进行缺陷检测,若检测出该匣钵20为无缺陷的合格匣钵20时,该匣钵20可直接经过剔除工位220、补料工位230及下料工位120进行自动上料;若检测出该匣钵20为有缺陷的不合格匣钵20时,待该不合格匣钵20移动至剔除工位220时,利用剔料装置600将该不合格匣钵20从检测输送线200上剔除,并等剔除不合格匣钵20后留出的输送空位移动至补料工位230时,利用补料装置700选择一个与剔除匣钵20相同的新匣钵20放至该输送空位上,以保证匣钵20上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因此,上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具有直接上料和检测上料两种功能,两种模式都有利于匣钵20上料速度的提升,而检测上料则是在自动上料的同时实现对匣钵20的缺陷检测、不合格匣钵20的剔除以及剔除匣钵20后的补料,使得窑炉烧制过程中匣钵20的上料高效可靠,有利于窑炉烧制效率的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料输送线100上的工件位置高度分别低于检测输送线200下游端和上游端的工件位置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工件位置高度是指上料输送线100或者检测输送下上用于放置匣钵20的位置高度。
第一移料装置300及第二移料装置400均为顶升结构。顶升结构设于上料输送线100的下方,并在与上料输送线10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和检测输送线200的上游端或下游端对齐。顶升结构具有顶升部。顶升结构被构造为能够使得顶升部升降,以将上料输送线100上的匣钵20顶起并转移至检测工位210的上料端,或者将从检测输送线200下游端送出的匣钵20托至上料输送线100上。
如此,第一移料装置300及第二移料装置400均为在竖直方向可伸缩,以带动匣钵20升降的升降结构514。在实际应用中,当上料输送线100上的匣钵20移动至与第一移料装置300的顶升部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一移料装置300驱动顶升部上升,以将上料输送线100上的匣钵20顶起至检测输送线200的上游端;当检测输送线200上的匣钵20移动至下游端时,第二移料装置400先是驱动顶升部上升,以利用顶升部接住从检测输送线200下游端输送出来的匣钵20,之后再利用第二移料装置400驱动顶升部带动匣钵20下降至上料输送线100上,如此可实现匣钵20在上料输送线100和检测输送线200之间的转移。而且将第一移料装置300和第二移料装置400均设置为在竖直方向可伸缩的顶升结构,可减小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的占地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输送线200在检测工位210处具有第一位置240及第二位置250。第一位置240及第二位置250沿检测输送线20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检测输送线200在检测工位210处形成有检测缺口260。检测缺口260位于第一位置240及第二位置250之间。
视觉检测装置500包括提料组件510、六个检测相机520及与每个检测相机520通信连接的图像处理模块(图未示)。提料组件510用于将匣钵20从第一位置240提起至检测缺口260的正上方,以及从检测缺口260的正上方提起至第二位置250。如此,匣钵20在检测工位210处的移动还需要配合提料组件510来实现。
六个检测相机520中,一检测相机520设于检测输送线200的正上方并用于采集检测输送线200上匣钵20的顶面图像信息,一检测相机520设于检测缺口260的正下方,并用于在匣钵20位于检测缺口260的正上方时采集匣钵20的底面图像信息,两检测相机520沿检测输送线200的输送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并用于在匣钵20位于检测缺口260正上方时采集匣钵20的前后两个侧面的侧面图像信息,其余两个检测相机520分别设置于检测输送线200的两侧,并用于在匣钵20位于检测缺口260的正上方时采集匣钵20左右两个侧面的侧面图像信息。
如此,先是利用一个检测相机520对输送至第一位置240或第一位置240之前的匣钵20的顶面进行图像采集,之后在检测缺口260处利用其余五个检测相机520对匣钵20的其余五个面分别进行图像采集,如此可对检测工位210处匣钵20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进行图像采集,以达到对匣钵20进行六面检测的目的,使得对匣钵20的缺陷检测更为全面准确,进一步提高了窑炉烧制过程中匣钵20上料的可靠性。
特别是对于一些立方体结构的匣钵20,利用上述六面检测的方法,可采集到匣钵20所有表面的图像信息,大大提高了视觉检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具体地,用于采集顶面图像信息和底面图像信息的检测相机520除外,其余四个检测相机52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均高于检测输送线200的工件位置高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视觉检测装置500还包括与每个检测相机520相对应的光源530。每个光源530用于发出照明光以照射对应检测相机520的检测区域。如此,光源530的设置,可保证对应检测相机520能够在较为明亮的环境下进行图像信息采集,以进一步提高视觉检测的准确性。
请一并参阅图5,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530为环形光源530。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每个检测相机520对应的安装架540。安装架540包括安装杆541、第一连接座542、第二连接座543、联动结构544及第三连接座545。安装杆541具有相对的自由端5411和固定端5412。自由端5411朝向对应检测相机520的检测区域。第一连接座542和第二连接座543沿固定端5412指向自由端5411的方向依次间隔安装于安装杆541上。第三连接座545通过联动结构544与第一连接座542连接。第二连接座543上安装有光源530。第一连接座542上安装有检测相机520,并使检测相机520的摄像头与光源530的中空部位对齐。其中,联动结构544为由多个零件组成的组件,通过其中各零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安装杆541的轴向上调节第三连接座545在第一连接座542上的位置。
第一连接座542及第二连接座543可操作地沿安装杆541的轴向滑动,以调节检测相机520及光源530在安装杆541轴向上的安装位置。联动结构544被构造为能够带动第三连接座545相对于第一连接座542沿安装杆541的轴向移动。
如此,检测相机520和光源530均通过对应的安装架540进行安装,且通过调节第一连接座542和第二连接座543在安装杆541上的安装位置,即可实现光源530和检测相机520对匣钵20的检测距离的粗调;利用联动结构544带动第三连接座545相对于第一连接座542在安装杆541的轴向上移动,以对检测相机520的检测距离进行微调,如此可实现对光源530和检测相机520安装位置的调节,有利于获得更为清洗、全面的检测图像,可更进一步提高视觉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543上沿与安装杆54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开设有长条形通孔5421。光源530的底壳上开设有连接孔(图未标)。视觉检测装置500还包括连接件(图未示)。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穿设于长条形通孔5421,另一端连接于连接孔内,以可拆卸地连接光源530与第二连接座543。具体地,连接孔为螺纹孔,连接件的螺纹紧固件。如此,可通过调整连接件在长条形通孔5421内的安装位置,以调节光源530的安装高度,从而可保证检测相机520的摄像头能够针对光源530的中空部位。
请参阅图2、图3及图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检测输送线200在检测工位210处的输送方向定义为第一水平方向30。将检测输送线200在剔除工位220处的输送方向定义为第二水平方向40。
提料组件510包括设于检测工位210处的第一滑架511、安装于第一滑架511上的第一平移座512、第一平移驱动件513、安装于第一平移座512上的升降结构514及安装于升降结构514上的第一提料头515。第一平移驱动件513与第一平移座512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平移座512带动第一提料头515沿第一水平方向30在第一位置240和第二位置250之间往复移动。升降结构514用于驱动第一提料头515上升或下降。
剔料装置600包括设于剔除工位220处的第二滑架610、安装于第二滑架610上的第二平移座620、安装于第二平移座620上的第三平移座630、安装于第三平移座630上的升降杆640、安装于升降杆640上的第二提料头650、第二平移驱动件660、第三平移驱动件670及升降驱动件680。第二平移驱动件660与第二平移座620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平移座620沿与第二水平方向40垂直的第三水平方向50往复滑动。第三平移驱动件670与第三平移座630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三平移座630沿第二水平方向40往复滑动。升降驱动件680与升降杆640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升降杆640带动第二提料头650上升或下降。
第一提料头515及第二提料头650均被构造为能够提起或放下匣钵20。
如此,在提料组件510中,升降结构514带动第一提料头515上升或下降,以将匣钵20从检测输送线200上提起或者下放至检测输送线200上,通过平移驱动件驱动第一平移座512带动第一提料头515沿第一水平方向30移动,以将匣钵20从第一位置240提起之检测缺口260,再从检测缺口260处提送至第二位置250处的检测输送线200上。
在剔料装置600中,通过第二平移驱动件660、第三平移驱动件670分别驱动第二平移座620沿第二水平方向40移动及第三平移座630沿第三方向移动,即可带动第二提料头650在水平面内移动,以将检测输送线200上的不合格匣钵20剔除;通过升降驱动件680驱动升降杆640带动第二提料头650上升或下降,以将检测输送线200上的不合格匣钵20提起或者将不合格匣钵20下放至检测输送线200外的存放区域。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提料头515及第二提料头650均为加长型电动夹爪。加长型电动夹爪沿水平方向伸展或收缩,以撑紧或松开匣钵20的内壁。
如此,使用时,将加长型电动夹爪伸入至匣钵20内,并使加长型电动夹爪沿水平方向伸展,以撑紧在匣钵20内,并利用加长型电动夹爪与匣钵2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来克服匣钵20自身的重力,实现提起匣钵20的功能;当需要放下匣钵20时,只需要使得加长型电动夹爪向内缩短即可。将第一提料头515及第二提料斗均设置为加长型电动夹爪,可实现从匣钵20内进行匣钵20的剔料工作,避免剔料时检测输送线200上的部位对第一提料头515和第二提料头650造成干涉的情况发生。
请再次参阅图7及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还包括检测外壳800。检测外壳800为两端具有第一避位口810及第二避位口820的中空结构。检测输送线200依次穿过第一避位口810及第二避位口820,并使检测工位210位于检测外壳800内。视觉检测装置500安装于检测外壳800内,以对输送至检测工位210处的匣钵20进行视觉检测。
具体地,当视觉检测装置500包括检测相机520、光源530及安装架540时,安装杆541的固定端5412与检测外壳800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使安装架540位于检测外壳800内,实现视觉检测装置500在检测外壳800内的安装。
而检测外壳800的设置,可在检测工位210处形成一个能够隔离外部光线的视觉检测暗室,以在检测外壳800内光源530的照射下,使得待检测匣钵20的表面缺陷更为明显,有利于视觉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请再次参阅图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外壳800的顶部开设有除尘孔830。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10还包括吸尘装置900。吸尘装置900安装于检测外壳800的顶部,并使吸尘装置900的进气口与除尘孔830连通。
在对匣钵20进行视觉检测过程中,由于匣钵20都是重复使用的旧匣钵20,而旧匣钵20表面的一些粉尘、杂物等在匣钵20移动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散落漂浮至检测外壳800内的空气中,造成检测视线模糊,而吸尘装置900则可将检测外壳800内的含尘气体抽吸出去,以保证检测外壳800内空气的洁净,为检测相机520提供一个较为明亮、清晰的视觉检测环境,以保证视觉检测的准确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输送线,沿其输送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上料工位及下料工位;
检测输送线,两端均与所述上料输送线位于所述上料工位和所述下料工位之间的位置对接;所述检测输送线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具有间隔设置的检测工位、剔除工位及补料工位;
第一移料装置,用于将所述上料输送线上靠近所述上料工位处的匣钵转移至所述检测输送线的上游端;
第二移料装置,用于将位于所述检测输送线下游端的匣钵转移至所述上料输送线上;
视觉检测装置,设于所述检测工位处,并用于对输送至所述检测工位处的匣钵进行视觉检测;
剔料装置,设于所述剔除工位,用于将检测为不合格的匣钵从所述检测输送线上剔除;
补料装置,设于所述补料工位,用于从新品补料区选择一个和剔除匣钵相同的新匣钵转运至所述检测输送线上,并使补充的新匣钵在所述检测输送线上的输送位置与剔除匣钵的输送位置相同;
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上料输送线、所述检测输送线、所述第一移料装置、所述第二移料装置、所述视觉检测装置、所述剔料装置及所述补料装置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输送线上的工件位置高度分别低于所述检测输送线下游端和上游端的工件位置高度;
所述第一移料装置及所述第二移料装置均为顶升结构;所述顶升结构设于所述上料输送线的下方,并在与所述上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和所述检测输送线的上游端或下游端对齐;所述顶升结构具有顶升部;所述顶升结构被构造为能够使得顶升部升降,以将所述上料输送线上的匣钵顶起并转移至所述检测工位的上料端,或者将从所述检测输送线下游端送出的匣钵托至所述上料输送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输送线在所述检测工位处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检测输送线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检测输送线在所述检测工位处形成有检测缺口;所述检测缺口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所述视觉检测装置包括提料组件、六个检测相机及与每个所述检测相机通信连接的图像处理模块;所述提料组件用于将匣钵从所述第一位置提起至所述检测缺口的正上方,以及从所述检测缺口的正上方提起至所述第二位置;
六个所述检测相机中,一所述检测相机设于所述检测输送线的正上方并用于采集所述检测输送线上匣钵的顶面图像信息,一所述检测相机设于所述检测缺口的正下方,并用于在匣钵位于所述检测缺口的正上方时采集所述匣钵的底面图像信息,两所述检测相机沿所述检测输送线的输送方向间隔且相对设置,并用于在匣钵位于所述检测缺口正上方时采集所述匣钵的前后两个侧面的侧面图像信息,其余两个所述检测相机分别设置于所述检测输送线的两侧,并用于在匣钵位于所述检测缺口的正上方时采集所述匣钵左右两个侧面的侧面图像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每个所述检测相机相对应的光源;每个所述光源用于发出照明光以照射对应所述检测相机的检测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环形光源;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每个所述检测相机对应的安装架;
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杆、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联动结构及第三连接座;所述安装杆具有相对的自由端和固定端;所述自由端朝向对应所述检测相机的检测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沿所述固定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依次间隔安装于所述安装杆上;所述第三连接座通过所述联动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上安装有所述光源;所述第一连接座上安装有所述检测相机,并使所述检测相机的摄像头与所述光源的中空部位对齐;
所述第一连接座及所述第二连接座可操作地沿所述安装杆的轴向滑动,以调节所述检测相机及所述光源在所述安装杆轴向上的安装位置;所述联动结构被构造为能够带动所述第三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沿所述安装杆的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上沿与所述安装杆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开设有长条形通孔;所述光源的底壳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视觉检测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长条形通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孔内,以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连接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检测输送线在所述检测工位处的输送方向定义为第一水平方向;将所述检测输送线在所述剔除工位处的输送方向定义为第二水平方向;
所述提料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检测工位处的第一滑架、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架上的第一平移座、第一平移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平移座上的升降结构及安装于所述升降结构上的第一提料头;所述第一平移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平移座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平移座带动所述第一提料头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升降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提料头上升或下降;
所述剔料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剔除工位处的第二滑架、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架上的第二平移座、安装于所述第二平移座上的第三平移座、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移座上的升降杆、安装于所述升降杆上的第二提料头、第二平移驱动件、第三平移驱动件及升降驱动件;所述第二平移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平移座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平移座沿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三水平方向往复滑动;所述第三平移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平移座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平移座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往复滑动;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升降杆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带动所述第二提料头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一提料头及所述第二提料头均被构造为能够提起或放下所述匣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料头及所述第二提料头均为加长型电动夹爪;所述加长型电动夹爪沿水平方向伸展或收缩,以撑紧或松开所述匣钵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外壳;所述检测外壳为两端具有第一避位口及第二避位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检测输送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避位口及所述第二避位口,并使所述检测工位位于所述检测外壳内;所述视觉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检测外壳内,以对输送至所述检测工位处的匣钵进行视觉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外壳的顶部开设有除尘孔;所述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还包括吸尘装置;所述吸尘装置安装于所述检测外壳的顶部,并使所述吸尘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除尘孔连通。
CN202321020214.6U 2023-04-28 2023-04-28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Active CN219785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0214.6U CN21978565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0214.6U CN21978565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85653U true CN219785653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3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0214.6U Active CN21978565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856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83160A (zh) * 2024-07-16 2024-08-13 浙江赛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芯片组件缺陷检测的视觉检测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83160A (zh) * 2024-07-16 2024-08-13 浙江赛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芯片组件缺陷检测的视觉检测设备
CN118483160B (zh) * 2024-07-16 2024-10-15 浙江赛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芯片组件缺陷检测的视觉检测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30695B (zh) 一种检测芯片表面的检测设备
CN109499916B (zh) 管接头视觉检测方法
CN111468433B (zh) 一种镜片检测系统及镜片检测方法
CN219785653U (zh) 匣钵自动上料及检测设备
CN110355118B (zh) 基于线扫描相机的注塑件杂质检测系统
CN212703136U (zh) 一种镜片检测系统
CN112298972A (zh) 匣钵视觉检测用输送定位装置
CN220160595U (zh) 基于视觉检测的质量检验分拣设备
CN117630023A (zh) 一种陶瓷基板外观瑕疵检测设备及其实现方法
CN210198681U (zh) 一种镜片自动检测设备
CN211733041U (zh) 一种全自动电池分拣设备
CN112255240A (zh) 匣钵视觉检测装置
CN217675491U (zh) 一种pcb板自动上下料检测打标设备
CN116297522A (zh) 一种外观2d和3d结合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CN111595849A (zh) 缺陷检测装置
CN214374346U (zh) 匣钵视觉检测装置
CN211529924U (zh) 自动上料装置
CN112255241A (zh) 匣钵视觉检测设备
CN209877896U (zh) 一种瓶盖检测设备
CN112285129A (zh) 一种aoi光学测试机位置运动模组
CN219620288U (zh) 上下料机构及产品双面检测装置
CN111085463A (zh) 一种分选装置
CN216971270U (zh) 无线充电线圈检测设备
CN214107926U (zh) 匣钵视觉检测用输送转移装置
CN217112332U (zh) 一种带钢表面裂纹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