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0324U - 一种三合一餐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合一餐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20324U CN219720324U CN202221593258.3U CN202221593258U CN219720324U CN 219720324 U CN219720324 U CN 219720324U CN 202221593258 U CN202221593258 U CN 202221593258U CN 219720324 U CN219720324 U CN 2197203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al pad
- meal
- pad unit
- unit
- assemb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合一餐垫。包括餐垫主体,所述餐垫主体包括第一餐垫单元及第二餐垫单元,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并形成一个整体构件。本实用新型为可拆分、组装的餐垫,可在多种场景下发挥功能,外圈或整体可作为锅具、陶瓷煲等大型炊具的隔热垫;内部较小的第二餐垫单元可作为杯垫、碗垫;附耳便于炊具上桌时的隔热;单向的纹理设计和中间的削薄设计便于隔热垫的折弯;多个硅胶垫可模块化组装,组装后可有效收纳悬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垫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三合一餐垫。
背景技术
餐垫用于放置锅具、陶瓷煲、杯子、碗等部件,起隔热作用,目前常见的餐垫功能较为单一,餐垫尺寸大小决定了其用于放置哪种类型的部件,而多个餐垫之间无关联,仅能够采用堆叠的方式收纳存放,较为占用空间,因此,申请人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合一餐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三合一餐垫,包括餐垫主体,所述餐垫主体包括第一餐垫单元及若干第二餐垫单元,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并形成一个整体构件。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包括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正面,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背面,以形成一个由所述第一餐垫单元及至少两个第二餐垫单元构成的整体构件。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为环形,其包括有中心孔,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中心孔处。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中间部位的厚度小于外沿部位的厚度。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厚度由外至内逐步缩小。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中心孔处并可覆盖整个所述中心孔。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包括若干粗定位条及若干细定位条,相邻的所述粗定位条之间具有与所述细定位条相适配的第一定位槽,相邻的所述细定位条之间具有与所述粗定位条相适配的第二定位槽。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餐垫单元的形状为圆形,其包括有直径大于所述中心孔的凸沿,所述粗定位条及所述细定位条分别布置于对应的半圆部位处。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餐垫单元上的粗定位条可穿过所述中心孔后与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的第二定位槽装配连接;
所述第二餐垫单元上的细定位条可穿过所述中心孔与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的第一定位槽装配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可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正面和背面处,并在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组装后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构件;
粗定位条与第二定位槽之间的配合方式以及细定位条与第一定位槽之间的配合方式均可为过盈配合方式。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装配有附耳;
所述第一餐垫单元、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及附耳的材质均为硅胶材质;
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设置有单向纹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为可拆分、组装的餐垫,可在多种场景下发挥功能,外圈或整体可作为锅具、陶瓷煲等大型炊具的隔热垫;内部较小的第二餐垫单元可作为杯垫、碗垫;附耳便于炊具上桌时的隔热;单向的纹理设计和中间的削薄设计便于隔热垫的折弯;多个硅胶垫可模块化组装,组装后可有效收纳悬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餐垫单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一种三合一餐垫,包括餐垫主体,所述餐垫主体包括第一餐垫单元1及若干第二餐垫单元2。
本实施例中,第一餐垫单元1的形状可为环形,其包括有中心孔11,为便于其弯折,可将其设计为中间部位的厚度小于外沿部位的厚度,进一步的,如设计为其厚度由外至内逐步缩小,同时,第一餐垫单元1上还可设置有单向纹理12。
中心孔11可为圆形孔,其用于供第二餐垫单元2上的相应部位的穿过,以便两个第二餐垫单元2可相对组装并与第一餐垫单元1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构件。
本实施例中,第二餐垫单元2的形状可为圆形,在其装配于第一餐垫单元1上时,其可覆盖整个中心孔11,具体的,第二餐垫单元2包括有可与第一餐垫单元1壁相接触的凸沿21,凸沿21部位的外径大于中心孔11的外径,以便在两个第二餐垫单元2组装后,可限定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餐垫单元1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餐垫单元2可设定为两个,分别装配于第一餐垫单元1的正面和背面,组装后,形成三合一的餐垫。
对于两个第二餐垫单元2如何组装,本实施例中,为遵循着工业产品开发的环保原则,两个第二餐垫单元2通用同一个模具,做了镜像结构设计来实现贴合作用。
具体的,第二餐垫单元2包括若干粗定位条22及若干细定位条23,相邻的所述粗定位条22之间具有与所述细定位条23相适配的第一定位槽24,相邻的所述细定位条23之间具有与所述粗定位条22相适配的第二定位槽25。
装配时,将一个第二餐垫单元2放置于第一餐垫单元1的中心孔11处,该第二餐垫单元2可理解为放置于第一餐垫单元1背面处的部件,将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2同样放置于第一餐垫单元1的中心孔11处,该第二餐垫单元2可理解为放置于第一餐垫单元1正面处的部件,将其中一个第二餐垫单元2上的粗定位条22穿过中心孔11与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2上的第二定位槽25对应,细定位条23穿过中心孔11与第一定位槽24对应,相应的粗定位条22、细定位条23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5、第一定位槽24装配连接,配合方式可为过盈配合,以实现两个第二餐垫单元2之间的组装,结合第二餐垫单元2上的凸沿21,从而将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餐垫单元1组装成一体。
本实施例中,粗定位条22及细定位条23分别布置于对应的半圆部位处,如图2、图3所示。
为便于炊具上桌后的移动,在第一餐垫单元1上装配有附耳4,两者可一体成型设计,同时,第一餐垫单元1、第二餐垫单元2及附耳4的材质均可为硅胶材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三合一餐垫,包括餐垫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餐垫主体包括第一餐垫单元及若干第二餐垫单元,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并形成一个整体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正面,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背面,以形成一个由所述第一餐垫单元及至少两个第二餐垫单元构成的整体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为环形,其包括有中心孔,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中心孔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中间部位的厚度小于外沿部位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厚度由外至内逐步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餐垫单元装配于所述中心孔处并可覆盖整个所述中心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包括若干粗定位条及若干细定位条,相邻的所述粗定位条之间具有与所述细定位条相适配的第一定位槽,相邻的所述细定位条之间具有与所述粗定位条相适配的第二定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餐垫单元的形状为圆形,其包括有直径大于所述中心孔的凸沿,所述粗定位条及所述细定位条分别布置于对应的半圆部位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餐垫单元上的粗定位条可穿过所述中心孔后与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的第二定位槽装配连接;
所述第二餐垫单元上的细定位条可穿过所述中心孔与另一个第二餐垫单元的第一定位槽装配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可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的正面和背面处,并在两个所述第二餐垫单元组装后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构件;
粗定位条与第二定位槽之间的配合方式以及细定位条与第一定位槽之间的配合方式均可为过盈配合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合一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装配有附耳;
所述第一餐垫单元、所述第二餐垫单元及附耳的材质均为硅胶材质;
所述第一餐垫单元上设置有单向纹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93258.3U CN21972032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一种三合一餐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93258.3U CN21972032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一种三合一餐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20324U true CN219720324U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6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93258.3U Active CN21972032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一种三合一餐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20324U (zh)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21593258.3U patent/CN21972032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156811A1 (en) | Tableware article | |
CN219720324U (zh) | 一种三合一餐垫 | |
RU2010143885A (ru) | Ручка предмета кухонной утвари с деформирующейся подушкой | |
CN217441228U (zh) | 磁吸支架 | |
CN201594843U (zh) | 便携式温度感应手机 | |
CN203468290U (zh) | 一种电饭煲 | |
CN209528854U (zh) | 一种自动炒菜机的控水装置 | |
CN201173407Y (zh) | 多功能台灯 | |
CN215271235U (zh) | 一种多功能转盘及餐桌 | |
CN2339883Y (zh) | 藕煤炉面板 | |
CN207689020U (zh) | 一种吸盘式温度报警器 | |
CN215776545U (zh) | 油杯及集成灶 | |
CN202027402U (zh) | 小弹片精准控压电压力锅 | |
CN218943001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22367464U (zh) | 一种隔热效果好的玻璃杯 | |
CN219654476U (zh) | 磁吸式旋转门把手 | |
CN215686459U (zh) | 一种可收集残渣的盘子 | |
CN201612305U (zh) | 多层餐桌玻璃转盘 | |
CN209808009U (zh) | 一种用于锅具组合的连接件以及组合锅具 | |
CN211961742U (zh) | 一种新型炒锅 | |
CN220212689U (zh) | 一种烤盘、盖子两用的小型火锅 | |
CN220735164U (zh) | 一种烹饪器具用按钮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2726498U (zh) |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 |
CN215686939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09284966U (zh) | 一种快速传导热量技术的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