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520U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3520U CN219713520U CN202320553874.4U CN202320553874U CN219713520U CN 219713520 U CN219713520 U CN 219713520U CN 202320553874 U CN202320553874 U CN 202320553874U CN 219713520 U CN219713520 U CN 2197135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
- outlet
- arm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匀风臂,设有匀风风道,匀风风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用于将室内空气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向换热出风口,或者,用于将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空气处理模块,设于匀风臂,并与匀风风道相连通,以对流经匀风风道的空气进行处理,改善空气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基本都采用了单一出风位置的方式,只能上出风或者下出风;采用这样的出风方式,无论是制冷还是制热模式时,出风方向大体是一样的,如果采用常规的下出风方式,会出现冷风在一定角度直吹人的情况。并且,从理论上来看,冷空气密度比热空气大,更适合上出风的方式;而人的脚部感温比头部感温高时,人的舒适度更好,因此热空气更适合下出风的方式。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空调,散风组件设于空调出风口处,散风组件包括导风圈以及与导风圈相对设置的旋叶;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旋叶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促进气流沿所述导风圈排出;暖足模式下,控制装置控制旋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限制气流沿导风圈排出,或控制所述旋叶的转速为零。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能够缓解空气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提高送风舒适性。但相关技术中散风组件未附加除散风外的其他功能,导致散风组件功能单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散风组件功能单一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匀风臂,设有匀风风道,所述匀风风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向所述换热出风口,或者,用于将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匀风臂,并与所述匀风风道相连通,以对流经所述匀风风道的空气进行处理。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匀风臂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设于所述换热主体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设于所述换热主体的下方并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与换热主体活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匀风臂相对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在第一引风位置和第二引风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换热主体运动,其中,在所述第一引风位置,沿室内空气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上倾斜;在所述第二引风位置,沿室内空气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前侧,用于将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
可选地,沿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上倾斜。
可选地,所述匀风臂与所述换热主体活动连接并相对于所述换热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匀风臂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下方,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匀风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匀风臂用于将室内空气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向换热出风口,以实现室内风(室内空气)与换热风的混合,提高送风舒适性;或者,匀风臂用于将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以增大送风距离,提高送风舒适性。
匀风臂设有空气处理模块,流经匀风风道的空气(室内风或换热风)经过空气处理模块的处理,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从而匀风臂除具有提高送风舒适性的作用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了匀风臂的功能。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个室内机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位于第一位置处于制冷模式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换热风的流动方向,直线箭头示意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位于第一位置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换热风的流动方向;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换热风的流动方向;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室内机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四提供的一个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个室内机处于第一引风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换热风的流动方向,直线箭头示意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四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处于第二引风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换热风的流动方向,直线箭头示意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个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曲线箭头示意新风的流动方向;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匀风臂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换热主体;11、换热壳体;12、换热出风口;13、风机;14、换热器;15、换热风道;16、新风机;2、匀风臂;21、匀风壳体;211、第一进出风口;212、第二进出风口;22、连接臂;23、匀风构件;24、匀风风道;25、第一匀风段;26、第二匀风段;27、双出轴电机;3、驱动装置;31、电机;32、主动齿轮;33、从动齿轮;4、走线臂;5、空气处理模块;6、新风模块;61、新风风道;612、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2、新风处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联机管相连接,实现冷媒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的循环。
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
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换热壳体11限定出换热风道15,换热风道15内设有换热器14,换热壳体11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2,换热出风口12用于吹出换热风。具体地,换热主体1还包括设于换热风道15内的风机13,换热壳体11还设有换热进风口,在风机13的驱动下,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14换热后形成换热风,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2吹出。
实施例一:
匀风臂2设有匀风风道24,匀风风道24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匀风臂2用于将空气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中的一个引入并从另一个吹出,此时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中用于引入空气的为匀风进风口,另一个为匀风出风口。
如图3所示,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和设置于匀风壳体21内的匀风构件23,匀风壳体21设有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第一进出风口211中的一个作为进风口(匀风进风口),另一个作为出风口(匀风出风口),匀风构件23用于将空气(室内风或换热风)从匀风进风口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吹出。
匀风臂用于与换热风相作用:包括如图3中,匀风臂2用于将室内空气(室内风)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中的一个引入并从另一个吹向换热出风口12,以实现室内风与换热风的混合,以改变换热风的温度和/或出风方向,实现柔风;还包括如图4中,匀风臂2用于将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和第二进出风口212中的一个引入并从另一个吹出,以改变换热风的出风方向。
其中,匀风臂2设于换热主体1的外部。
如图2至图4所示,匀风臂2位于换热主体1的下方,并位于换热出风口的后侧,此时定义为匀风臂的第一位置。此时,匀风臂2可以用于将室内风引向换热出风口12,当在制热模式下形成舒适风,暖而不燥,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形成舒适柔风,凉而不冷,而且还能够延缓换热出风口1212吹出的冷风的落地时间,防止冷风直吹。匀风臂2处于第一位置时,匀风臂2还可以用于在制热模式下,将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吸入并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实现地毯式送风。
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如图4所示,在制热模式下,控制匀风臂2处于第一位置,并控制匀风臂2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吸入换热风,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或者,控制匀风臂2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
制热模式下,控制驱动装置3工作,驱动匀风臂2位于第一位置。控制器控制匀风构件23沿第二方向转动,在匀风构件23的驱动力作用下,换热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风通过第一进出风口211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可改变换热风的风向,可实现换热风贴墙壁下吹,提升地毯式送风的效果。或者,控制器控制匀风构件23沿第一方向转动,使得室内风从第二进出风口212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第一进出风口211朝向换热出风口12设置,从而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的室内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2,实现室内风与换热风的混合,实现柔风。
可选地,在第一位置匀风臂2位于换热出风口12的后侧,室内风从第二进出风口212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第一进出风口211设于匀风臂2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表面,且第一进出风口211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
第一进出风口211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使得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的室内引风能够吹向换热出风口1212,实现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实现更好地匀风效果。
可选地,第一进出风口211设有格栅结构,格栅结构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实现第一进风出风口的出风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
可选地,在第一位置沿从后往前的方向,匀风臂2上设置第一进出风口211的表面向下倾斜,在保证第一进出风口211出风方向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前提下,提高第一进出风口211的出风顺畅性。
可选地,第二进出风口212设于匀风臂2位于第一位置时背离换热出风口12的表面。
该实施例中,当匀风臂2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出风口211设于匀风臂2(匀风壳体21)的上表面,第二进出风口212设于匀风臂2(匀风壳体21)的下表面。这样从匀风壳体21的下表面吸入的室内风从匀风壳体21的上表面吹出,室内引风对换热风具有向上的冲击力,一方面能够提高与换热风的混合均匀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换热风的吹出方向,增大换热风的送风距离,避免冷风直吹。
可选地,在第一位置沿从后往前的方向,匀风臂2上设置第二进出风口212的表面向下倾斜。
匀风构件23包括轴流风扇。其中,轴流风扇的轴向沿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到第二进出风口212的方向延伸。
在第一位置沿从后往前的方向,匀风臂2上设置第一进出风口211的表面和设置第二进出风口212的表面均向下倾斜,使得匀风臂2整体向下倾斜,与轴流风扇相适配,且能够减小匀风臂2的厚度和占用的体积。
可以理解,匀风构件23也可以是贯流风扇或离心风扇。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连接臂22,连接臂22的一端与匀风壳体21相连接,连接臂22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当驱动装置3包括从动齿轮33时,连接臂22与从动齿轮33固定连接。
设置连接臂22一方面能够实现匀风臂2与换热主体1的连接,另一方面不影响匀风壳体21与换热出风口12的配合面积。
可选地,连接臂22的数量为多个,其中一连接臂22位于匀风壳体21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一连接臂22位于匀风壳体2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
可选地,空调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匀风臂2相连接,具体的,控制器与匀风构件23相连接,并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以控制匀风构件23和驱动装置3的工作。
控制器被配置为:如图3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当匀风臂2处于第一位置时,控制匀风臂2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
制冷模式下,匀风臂2在第一位置时,控制器控制匀风构件23沿第一方向转动,使得室内风从第二进出风口212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第一进出风口211朝向换热出风口12设置,从而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吹出的室内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2,实现室内风与换热风的混合,实现柔风。
如图12所示,匀风臂还包括空气处理模块5,空气处理模块5设于匀风臂,并与匀风风道24相连通,以对流经匀风风道24的空气(室内风或换热风)进行处理,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匀风臂的功能。
空气处理模块5可以为香薰模块和/或杀菌模块等各种能够对空气进行处理的模块。
空气处理模块5可以设于第一进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或者匀风风道24内位于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之间的部分。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5和图6所示,匀风臂位于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匀风臂2至少部分位于换热出风口12前侧,用于吸入换热出风口12吹出的风并吹出,从而延长换热风的送风距离,在制冷模式下延缓冷风落地,防止冷风直吹。
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如图5和图6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当匀风臂2处于第二位置时,控制匀风臂2从第一进出风口211吸入换热风并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
制冷模式下,当匀风臂2处于第二位置时,控制匀风构件23沿第二方向转动,使得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211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增大冷风的送风角度,提升冷风的送风距离,并避免冷风直吹。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二位置匀风臂2部分与换热出风口12相对应,部分位于换热出风口12上方。
该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匀风臂2部分高于换热出风口12,这样可以较方便的实现从换热出风口12流入匀风臂2的气流从更高处吹出,使得匀风臂2能够提升送风距离,避免冷风直吹的同时加速室内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在第二位置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匀风臂2向前倾斜,从而使匀风臂2能够提升送风距离,避免冷风直吹的同时加速室内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在第二位置第一进出风口211设于匀风臂2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表面并与换热出风口12相连通,第二进出风口212设于匀风臂2背离换热出风口12的表面。
该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第一进出风口211作为匀风臂2的进风口,第二进出风口212作为匀风臂2的出风口。换热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风从第一进出风口211进入匀风臂2,并从第二进出风口212流出。
在第二位置,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匀风臂2上设有第一进出风口211的表面(A表面)和设有第二进出风口212的表面(B表面)均向前倾斜,使得匀风臂2整体向前倾斜。
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二进出风口212向上倾斜。
在制冷模式下,换热风进入匀风臂2后,从第二进出风口212吹出时,由于第二进出风口212向上倾斜,从而使得换热风向上吹出,改变了冷风的风向,从而避免冷风直吹,且提升送风距离。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匀风臂2与换热主体1活动连接并相对于换热主体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图2至图4中匀风臂位于第一位置,如图5和图6,匀风臂处于第二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3,与匀风臂2相连接,用于带动匀风臂2相对于换热壳体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运动,以改变匀风臂2相对于换热出风口12的位置。
可选地,驱动装置3带动匀风臂2相对于换热壳体11转动或滑动,以使匀风臂2相对于换热壳体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运动。
以驱动装置3带动匀风臂2相对于换热壳体11转动为例,驱动装置3包括电机31、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
电机31设于换热主体1;主动齿轮32与电机31的电机31轴驱动连接;从动齿轮33与匀风臂2固定连接,并与主动齿轮32相啮合,电机31带动主动齿轮32转动,主动齿轮32带动从动齿轮33转动,以带动匀风臂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电机31、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的配合方式,简单成本低,且可靠性高。
可选地,从动齿轮33呈扇形,从动齿轮33的轮齿设于扇形的外壁面。
扇形的齿轮相比于圆形的齿轮可以减小齿轮的体积,使得匀风臂2的设置尽量不影响室内机的整体体积。
可选地,匀风臂2与扇形的连接处为扇形的圆心,使得匀风臂2的运动轨迹呈圆弧形,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以扇形的圆心为圆心的圆上,使得匀风臂2运动顺畅。
可以理解,匀风臂2与扇形的连接处也可以不是扇形的圆心。
可选地,匀风臂2和扇形分别位于扇形圆心相对的两侧,主动齿轮32和电机31位于从动齿轮33上方,更加合理的利用换热壳体11内的空间,避免匀风臂2和扇形位于扇形圆心的同一侧导致室内机局部厚度增大过多。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齿轮盒,从动齿轮33位于齿轮盒内,且从动齿轮33的圆心与齿轮盒转动连接。
电机31和主动齿轮32位于齿轮盒外侧,从动齿轮33位于齿轮盒内,齿轮盒上设有缺口,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通过该缺口相啮合。
齿轮盒固定在换热主体1上,从动齿轮33的圆心与齿轮盒转动连接,实现从动齿轮33在换热主体1上的固定,且不影响从动齿轮33的转动。
可以理解,驱动装置3还可以是电机31和连杆机构的组合,电机31通过连杆机构带动匀风臂2转动。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走线臂4,如图7所示,走线臂设有走线腔,匀风构件的电源线经走线腔接入换热主体内的电控盒,为匀风构件供电。
可选地,空气处理模块5与匀风臂可拆卸连接,方便对空气处理模块5进行更换或维修。
可拆卸连接可以使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等。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如图9至图11所示,连接臂22与匀风壳体21活动连接,例如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这样在第一位置,匀风壳体21能够在第一引风位置和第二引风位置之间相对于换热主体1运动。如图10中,匀风壳体21处于第一引风位置,第一进出风口211为匀风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212为匀风进风口。如图11中,匀风壳体21处于第二引风位置,第一进出风口211为匀风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212为匀风进风口。
其中,在第一引风位置,沿室内风的流出方向,匀风出风口朝向换热出风口12设置且朝上倾斜,使得从匀风出风口流出的室内风向上吹出,这样室内风能够提高换热风的送风高度,避免换热风直吹,且提升换热风的送风距离。
在第二引风位置,沿室内风的流出方向,匀风出风口朝下倾斜,这样室内风和换热风的混合风能够更多的向下流动。
可选地,空调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匀风壳体21相连接,具体的,与驱动结构相连接,被配置为:
如图10所示,在制冷防直吹模式下,控制驱动结构工作,使得匀风壳体21运动至第一引风位置,匀风出风口吹出的室内风向上吹出,能够提高换热风的送风高度,避免冷风直吹,提升冷风的送风距离。
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如图11所示,在制热模式下,控制驱动结构工作,使得匀风壳体21运动至第二引风位置,匀风出风口吹出的室内风向下吹出,室内风的温度低于换热风的温度,使得混合风热而不燥,且能够带动换热风向下吹出,实现热风下吹,提升送风舒适性。
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制冷最大送风模式下,控制驱动结构工作,使得匀风壳体21运动至第三引风位置,其中,第三引风位置位于第一引风位置和第二引风位置之间,且在第三引风位置沿室内风的流出方向,匀风出风口向下倾斜。
制冷最大送风模式下,单位时间换热风(冷风)的出风量大于制冷防直吹模式下换热风(冷风)的出风量。此时匀风壳体21处于第三引风位置,引流量最大,使得空调出风凉而不冷。
如图9所示,在空调关机状态,匀风壳体处于水平位置,第一进出风口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制冷防直吹模式下,匀风壳体21从关机位置向上转动15°到达第一引风位置;在制热模式下,匀风壳体21从关机位置向下转动90°到达第二引风位置;在制冷最大送风模式下,匀风壳体21从关机位置向下转动30°到达第三引风位置。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二、三或四的基础上,在第二位置,连接臂22与匀风壳体21活动连接,例如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在实施例一、二、三、四和五的基础上,如图12和图13所示,匀风臂设有新风风道61,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与室外相连通,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与室内相连通。
室外空气经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进入匀风臂,并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流出,一方面可以增加匀风臂的功能,另一方面,新风经匀风臂吹出,且匀风臂位于换热主体的外部,可以增大新风(室外空气)的送风距离,提高新风效果。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新风处理模块62,新风处理模块62设于新风风道61,用于对流入新风风道61的新风进行处理。
新风处理模块62用于对新风进行处理,可以包括双极离子模块、过滤网、加湿模块、除湿模块等,以改善进入室内的新风质量。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新风风机,新风风机设于新风风道61,用于驱动从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流入的新风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流出。
新风风机为新风在新风风道61内的流动提供驱动力,驱动新风从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进入并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流出。当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朝向换热出风口时,在新风风机的作用下,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流出的新风可以流向换热出风口,从而与换热风混合吹出。
可选地,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通过换热主体与室外相连通。
该实施例中,换热主体还包括新风机16,新风机16位于换热壳体内,新风机16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换热主体并流向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
可选地,匀风臂包括第一匀风段25和第二匀风段26,第二匀风段26与第一匀风段25沿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匀风风道24设于第一匀风段25,新风风道61设于第二匀风段26。
匀风风道24和新风风道61沿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使得匀风臂结构紧凑,且两者对应换热出风口的不同位置,新风风道61的设置不影响匀风风道24与换热风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匀风段25和第二匀风段26活动连接,例如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该实施例中,第一匀风段25和第二匀风段26活动连接,因而第一匀风段25可以相对于第二匀风段26活动,从而可以灵活的调整第一进出风口、第二进出风口、新风风道61的进风口和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相对于换热出风口的位置,使室内机具有多元化的送风模式。
可选地,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作为匀风风道24的出风口的一个,即作为匀风出风口的一个)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沿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使得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流出的新风与匀风风道24的匀风出风口流出的室内风或换热风的流向基本一致,增大室内机的送风距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匀风臂靠左的部分为匀风风道24,靠右的部分为新风风道61。匀风风道24内具有两个匀风构件,两个匀风构件通过双出轴电机27驱动。
可以理解,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作为匀风风道24的出风口的一个,即作为匀风出风口的一个)与新风风道的出风口612也可以错开设置,例如两者均位于匀风臂对应换热出风口长度方向中部的位置。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内机。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内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
匀风臂,设有匀风风道,所述匀风风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出风口和第二进出风口,用于将室内空气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向所述换热出风口,或者,用于将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
空气处理模块,设于所述匀风臂,并与所述匀风风道相连通,以对流经所述匀风风道的空气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匀风臂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设于所述换热主体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设于所述换热主体的下方并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与换热主体活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匀风臂相对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在第一引风位置和第二引风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换热主体运动,其中,在所述第一引风位置,沿室内空气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上倾斜;在所述第二引风位置,沿室内空气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下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前侧,用于将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一个引入并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另一个吹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流出方向,所述第一进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口中的所述另一个朝上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与所述换热主体活动连接并相对于所述换热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匀风臂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下方,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匀风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前侧。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53874.4U CN21971352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53874.4U CN21971352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3520U true CN219713520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8004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53874.4U Active CN21971352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3520U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20553874.4U patent/CN2197135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32289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JP200313038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723578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317605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108302626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110296472A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9713520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
JP4752142B2 (ja)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
CN108413490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20205909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
CN208536136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7235784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826442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6814376U (zh) |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592219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418944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9713518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
CN209782834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186531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186526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186530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419130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20852367U (zh) |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
CN219693453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
CN220186960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