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623180U -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3180U
CN219623180U CN202321267399.0U CN202321267399U CN219623180U CN 219623180 U CN219623180 U CN 219623180U CN 202321267399 U CN202321267399 U CN 202321267399U CN 219623180 U CN219623180 U CN 219623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flange
vehicle
conical surface
surfac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73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清
徐进金
廖涛
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73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3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3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3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器总成和车辆,应用于车辆技术领域,该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和限滑部件,所述差速器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凸起部分,每一个所述环形凸起部分均连接有一个限滑部件,所述限滑部件包括摩擦环、弹性部件和法兰,所述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所述摩擦环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所述第一锥面形结构与所述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所述法兰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环连接。该差速器总成在原有的差速器的基础上,增加限滑部件,当车辆遇到附着条件不好路面或者一侧车轮不着力的情况下,车辆仍然有驱动力输出,防止减速器总成非正常磨损,从而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Description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差速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解决了车辆转弯时需要两侧车轮转速不一致的问题。现有车辆常用的差速器是锥齿轮差速器,该差速器采用行星齿轮机构,可实现左右半轴的差速。而当车辆遇到附着条件不好路面或者一侧车轮不着力的情况下,车辆失去动力,车辆原地打滑,在这种情况下,高速旋转的差速器容易对结合面进行烧蚀,造成减速器总成非正常磨损,从而降低了整车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差速器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恶劣路面的情况下,差速器总成造成整车性能降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差速器总成,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和限滑部件,所述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凸起部分,每一个所述环形凸起部分均连接有一个限滑部件,所述限滑部件包括摩擦环、弹性部件和法兰,所述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所述摩擦环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所述第一锥面形结构与所述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所述法兰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环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环形,所述法兰包括凸起部分,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法兰的凸起部分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簧和弹簧座,所述弹簧座的一面与所述摩擦环连接,所述弹簧座的另一面与所述弹簧连接。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行星齿轮和行星齿轮轴,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所述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安装孔,所述两个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差速器的轴向垂直的方向。
可选地,每个所述行星齿轮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栓和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行星齿轮轴的外侧壁,所述螺栓穿过所述法兰与所述螺母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半轴齿轮,所述两个半轴齿轮沿所述差速器的轴向方向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差速器的腔体内部两侧,所述半轴齿轮和所述法兰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半轴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轮齿合。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从动齿圈,所述从动齿圈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差速器总成。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总成的法兰与所述车辆的驱动半轴连接。
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器总成,应用于车辆技术领域,该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和限滑部件,所述差速器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凸起部分,每一个所述环形凸起部分均连接有一个限滑部件,所述限滑部件包括摩擦环、弹性部件和法兰,所述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所述摩擦环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所述第一锥面形结构与所述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所述法兰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环连接。该差速器总成在原有的差速器的基础上,增加限滑部件,当车辆遇到附着条件不好路面或者一侧车轮不着力的情况下,车辆仍然有驱动力输出,防止减速器总成非正常磨损,从而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速器总成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速器总成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速器总成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速器总成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差速器总成,参见图1,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12和限滑部件13,所述差速器12的差速器壳体4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凸起部分,每一个所述环形凸起部分均连接有一个限滑部件13,所述限滑部件13包括摩擦环11、弹性部件14和法兰10,所述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所述摩擦环1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所述第一锥面形结构与所述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所述法兰10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件14与所述摩擦环11连接。
在传统的差速器中,如果没有加机械限滑或者多摩擦限滑,在车辆单边轮胎陷入泥地等附着系数低的情况下,该轮胎就会打滑,而相应的另一边轮胎就没有驱动力了。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在传统的差速器12基础上,增加限滑部件13,在车辆的单边轮胎打滑时,由于有摩擦力的存在,另一边轮胎也会有驱动力输出。该限滑部件设置在差速器壳体4的环形凸起部分,限滑部件包括摩擦环11、弹性部件14和法兰10,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摩擦环1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第一锥面形结构与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法兰10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部件14与摩擦环11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在原有的差速器的基础上,增加限滑部件,当车辆遇到附着条件不好路面或者一侧车轮不着力的情况下,车辆仍然有驱动力输出,防止减速器总成非正常磨损,从而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14为环形,所述法兰10包括凸起部分,所述弹性部件14套设在所述法兰10的凸起部分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继续参见图1,弹性部件14为环形,法兰10包括凸起部分,弹性部件14套设在法兰10的凸起部分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有利于法兰10通过压缩状态的弹性部件14与摩擦环11压紧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簧7和弹簧座8,所述弹簧座8的一面与所述摩擦环11连接,所述弹簧座8的另一面与所述弹簧7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弹性部件包括弹簧7和弹簧座8,弹簧座8的一面与摩擦环11连接,有利于提供给摩擦环11压力,从而使摩擦环11和差速器壳体压紧连接时,产生摩擦力。弹簧座8的另一面与弹簧7连接,有利于支撑和固定弹簧7。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行星齿轮3和行星齿轮轴2,所述差速器壳体4上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所述行星齿轮轴2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安装孔,所述两个行星齿轮3分别套设在所述行星齿轮轴2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差速器的轴向垂直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参见图1和图2,差速器12包括两个行星齿轮3和行星齿轮轴2,差速器壳体4上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孔,行星齿轮轴2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安装孔,两个行星齿轮3分别套设在行星齿轮轴2的两端,其中,第一方向为与差速器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在车辆直线行驶时,差速器壳体4驱动行星齿轮轴2旋转,行星齿轮轴2驱动行星齿轮3旋转。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通过两个分布均匀的行星齿轮传递动力,有利于实现大功率传动。
可选地,每个所述行星齿轮3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栓6和螺母座9,所述螺母座9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行星齿轮轴2的外侧壁,所述螺栓6穿过所述法兰10与所述螺母座9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参见图2和图3,每个行星齿轮3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件,其中固定件包括螺栓6和螺母座9,螺母座9的底部抵接于行星齿轮轴2的外侧壁,螺栓6穿过法兰10固定设置在螺母座9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通过螺栓6和螺母座9的装配,有利于将法兰10固定在差速器12上。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半轴齿轮5,所述两个半轴齿轮5沿所述差速器的轴向方向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差速器的腔体内部两侧,所述半轴齿轮5和所述法兰10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半轴齿轮5与所述行星齿轮3齿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继续参见图1和图2,差速器12包括两个半轴齿轮5,两个半轴齿轮5沿差速器的轴向方向分别对称设置于差速器的腔体内部两侧,半轴齿轮5和法兰10通过花键连接,半轴齿轮5与行星齿轮3齿合。半轴齿轮5与行星齿轮3相配合,有利于将差速器传来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轮。
可选地,所述差速器包括从动齿圈1,所述从动齿圈1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4的外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中,继续参见图1和图2,差速器12包括从动齿圈1,从动齿圈1设置在差速器壳体4的外侧,有利于在车辆直线行驶的时候,车辆电机的输出端扭矩通过车辆的齿轮系统传递至从动齿圈1,驱动差速器壳体4旋转。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的爆炸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差速器总成内部各个部件,接下来以图1、图2、图3和图4为基础,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的限滑原理:
在车辆直线行驶时,电机输出端扭矩通过齿轴系统,传递至主减速器的从动齿圈1,驱动差速器壳体4旋转,差速器壳体4驱动行星齿轮轴2旋转,行星齿轮轴2驱动行星齿轮3公转,半轴齿轮5在行星齿轮3的夹持下同速同向旋转,此时行星齿轮3只公转,不自转。法兰10与半轴齿轮5通过花键配合、旋转,将扭矩传递至车轮。因此,左右车轮转速和等于从动齿圈。直线行驶时,机械限滑差速器功能与常用的开放式、不具备限滑功能的差速器一致。
在车辆转弯或有左右轮速差时,行星齿轮3在公转的同时,也产生了自转。行星齿轮轴2的旋转形成了附加扭矩,该附加扭矩与车辆转弯半径正相关。由于左右轮胎半径的不一致、左右路面高低不一致等因素,附加扭矩较小时,左右轮速依然保持相等,转速不变。保持该工况的结构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的差速器总成为对称结构,从单边看,扭矩由行星齿轮3,传递至半轴齿轮5,带动法兰10旋转,由于摩擦环11与差速器壳体4上的锥面配合,且有预压缩的弹簧部件14将摩擦环11的锥面与差速器壳体4的锥面压紧,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促使半轴齿轮5旋转的附加力矩小于锥面摩擦力的时候,半轴齿轮5与差速器壳体4保持速度同步,这样左右轮胎输出转速均和差速器壳体4保持一致,不差速;促使半轴齿轮5旋转的附加力矩大于锥面摩擦力的时候,半轴齿轮5与差速器壳体4相对滑动,这样造成一侧半轴齿轮5转速的增加,而另一侧半轴齿轮5转速的降低。两侧车轮以不同的转速旋转。此时,一侧车轮增加的转速等于另一侧车轮减少的转速,这样即实现了转弯差速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总成,该差速器总成的结构参见前述说明。
差速器总成的法兰与车辆的驱动半轴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和限滑部件,所述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凸起部分,每一个所述环形凸起部分均连接有一个限滑部件,所述限滑部件包括摩擦环、弹性部件和法兰,所述环形凸起部分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锥面形结构,所述摩擦环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锥面形结构,所述第一锥面形结构与所述第二锥面形结构相适配,所述法兰经由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环形,所述法兰包括凸起部分,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法兰的凸起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簧和弹簧座,所述弹簧座的一面与所述摩擦环连接,所述弹簧座的另一面与所述弹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行星齿轮和行星齿轮轴,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孔,所述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安装孔,所述两个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行星齿轮轴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差速器的轴向垂直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行星齿轮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栓和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行星齿轮轴的外侧壁,所述螺栓穿过所述法兰与所述螺母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两个半轴齿轮,所述两个半轴齿轮沿所述差速器的轴向方向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差速器的腔体内部两侧,所述半轴齿轮和所述法兰通过花键连接,所述半轴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轮齿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从动齿圈,所述从动齿圈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侧。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总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总成的法兰与所述车辆的驱动半轴连接。
CN202321267399.0U 2023-05-23 2023-05-23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623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7399.0U CN219623180U (zh) 2023-05-23 2023-05-23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7399.0U CN219623180U (zh) 2023-05-23 2023-05-23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3180U true CN219623180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3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7399.0U Active CN219623180U (zh) 2023-05-23 2023-05-23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3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59881B2 (en) Face gear differentials incorporating a torque ring
US20110021304A1 (en) Locking differential having improved torque capacity
CA2769287A1 (en) Differential having improved torque capacity and torque density
CN101220850A (zh) 一种微型汽车前减速器总成
WO2007133369A2 (en) Centrifugal clutch
JP2012171609A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を備えた変速装置
CN111409393A (zh) 一种前驱桥轮边减速气动分离装置
WO2017198097A1 (zh) 一种变矩式限滑差速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06763638B (zh) 一种防滑差速器
JP2000313242A (ja) トルク伝達継手
CN219623180U (zh) 差速器总成和车辆
CN100520110C (zh) 一种微型汽车分动箱
CN111237427B (zh) 一种自动限滑差速器总成及具有其的驱动桥
US6354979B1 (en) Limited-slip differential
CN201165197Y (zh) 微型汽车驱动系统
CN218986349U (zh) 双电机减速箱、传动总成及汽车
CN114294398B (zh) 一种行星轮系自动限滑差速器
CN206347088U (zh) 一种防滑差速器
EP4006385A1 (en)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of dry differential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N221145208U (zh) 差速器和车辆
CN114714900A (zh)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动总成
CN206522420U (zh) 具有限滑锁止功能的后桥总成
CN223035614U (zh) 带有差速锁的螺旋齿限滑差速器及全地形车
CN223085754U (zh) 一种机械车辆前桥驱动装置
CN108953540B (zh) 一种二驱—四驱差速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