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8225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38225U CN219438225U CN202320139092.6U CN202320139092U CN219438225U CN 219438225 U CN219438225 U CN 219438225U CN 202320139092 U CN202320139092 U CN 202320139092U CN 219438225 U CN219438225 U CN 2194382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tomizer
- housing
- liquid
- mounting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6199 nebu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663 nebu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09 Low-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04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导液件及导磁发热件,第一壳体具有进液腔及连通于进液腔在纵向上的下游端的安装腔,导液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腔内,导液件围合形成有纵向贯通设置的雾化通道,且至少部分封堵于进液腔和安装腔之间。导磁发热件位于雾化通道内且设置于导液件上,导磁发热件纵向延伸设置。本申请中,由于导液件和导磁发热件均纵向延伸,导液件和导磁发热件在横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小,第一壳体形成安装腔的部分在横向上的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当电磁线圈套设在第一壳体形成安装腔的部分时,电磁线圈的径向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如此可使得电磁线圈的加热效率较高,雾化器适应于电磁雾化的方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雾化器是指将存储的可雾化的介质通过加热或超声等方式形成气溶胶的装置。
传统的雾化器中多采用电阻式加热方案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大部分电阻式加热方案多采取从导液件的横向(水平方向)进液,如此便会使得雾化器横向的尺寸较大,当应用在电磁式雾化方案时,会导致电磁线圈径向尺寸(对应于横向)较大,加热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电磁式雾化的加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雾化器大部分结构不适用于电磁式雾化应用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具有能够满足电磁式雾化需求和电阻式雾化的技术效果。
一种雾化器,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进液腔及连通于所述进液腔在纵向上的下游端的安装腔;
导液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液件围合形成有纵向贯通设置的雾化通道,且至少部分封堵于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安装腔之间;
导磁发热件,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且设置于所述导液件上,所述导磁发热件纵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发热件配置有多个,全部所述导磁发热件沿所述雾化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件包括沿纵向依次布置的吸液部和雾化部,所述吸液部限位于所述进液腔内并封堵于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安装腔之间,所述雾化部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磁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雾化部的内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部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吸液部的横截面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连接于所述吸液部和所述进液腔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纵向连接在所述雾化部和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并连通所述进气孔及所述雾化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中央通道部,所述中央通道部形成有与所述雾化通道连通的抽吸通道,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连接在所述导液件和所述中央通道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液腔内且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进液腔的内壁间隔形成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过渡空间;
所述导液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渡空间,且限位于所述进液腔的内壁和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密封安装孔,所述中央通道部部分设置于所述密封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件面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侧表面凹陷形成有内凹部,所述第一密封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内凹部并与所述内凹部的槽壁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储液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储液腔配接,所述储液腔与所述进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密封连接在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绕所述纵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
在所述电磁线圈的中轴线上,所述电磁线圈的正投影与所述导磁发热件的正投影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均绕所述中轴线设置的套筒和屏蔽膜,所述套筒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所述屏蔽膜与所述套筒围合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间隔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外壳、底座和电磁线圈,所述底座位于所述外壳内并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颈部和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之外的头部,所述安装腔形成于所述颈部内,所述进液腔形成于所述头部内,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配接,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颈部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及
电源组件,用于向所述雾化器提供电能。
上述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进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导液件封堵于进液腔和安装腔之间的部分所吸收,而后扩散至位于安装腔内的部分,最后被导磁发热件所雾化,形成的气溶胶从雾化通道排出。
当该雾化器应用到电磁雾化时,由于导液件和导磁发热件均纵向延伸,导液件和导磁发热件在横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小,第一壳体形成安装腔的部分在横向上的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当电磁线圈套设在第一壳体形成安装腔的部分时,电磁线圈的径向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如此可使得电磁线圈的加热效率较高,雾化器适应于电磁雾化的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第一壳体与第一密封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导液件和导磁发热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0、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10、第一壳体;S1、安装腔;S2、进液腔;S3、进气孔;11、头部;12、颈部;20、导液件;21、吸液部;21a、内凹部;22、雾化部;T、雾化通道;30、导磁发热件;40、第一密封件;41、第一密封部;42、第二密封部;G、过渡空间;40a、密封安装孔;51、第二密封件;52、第三密封件;60、第二壳体;Q1、储液腔;Q2、抽吸通道;61、中央通道部;70、电磁线圈;71、套筒;72、屏蔽膜;80、外壳;81、底座;81a、通气部;200、电源组件;201、蓄电池;202、电路板;203、咪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传统采取电阻式加热方案进行雾化的大部分雾化器结构不适用于电磁雾化应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进行介绍。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0,包括第一壳体10、导液件20及导磁发热件30,第一壳体10具有进液腔S2及连通于进液腔S2在纵向上的下游端的安装腔S1,导液件20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腔S1内。导液件20围合形成有纵向X贯通设置的雾化通道T,且至少部分封堵于进液腔S2和安装腔S1之间。导磁发热件30位于雾化通道T内且设置于导液件20上,导磁发热件30纵向延伸设置。
导液件20是指能够吸收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允许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自身内部扩散的构件。导液件20内部具有微孔,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能够在微孔构成的孔道之间流动,以在导液件20内部扩散。不限地,导液件20可以是高温棉、陶瓷件等。
导磁发热件30具有导磁性,可以用作电磁发热体。导磁发热件30可以是金属发热件、合金发热件、电磁加热膜等构件,具体可以是纯铁导磁发热件、不锈钢导磁发热件、低碳钢导磁发热件等。优选地,导磁发热件30还具备导电性,如金属导磁件同时具备导磁和导电性能,如此雾化器100可以同时适应于电阻式加热方案和电磁式加热方案。
导液件20围合形成有纵向贯通的雾化通道T,导液件20可以呈圆筒状、方筒状等。导磁发热件30纵向延伸设置,说明导磁发热件30在横向上的尺寸较薄。导磁发热件30可以通过粘接、镶嵌、印刷等方式设置在导液件20形成雾化通道T的内壁上。
导液件20可以沿雾化通道T的周向环绕设置成一圈,也可以在纵向上设置有多个。关于导液件20的具体布置方式,在此不进行限定。
“纵向”是指上下方向,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纵向为箭头X所示方向。在实际应用时,上下方向可以但不限于是重力方向。安装腔S1设置在进液腔S2在纵向上的下方,在实际应用时,进液腔S2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具有朝向安装腔S1流动的趋势。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横向”与“纵向”相交,在实际应用时,横向可以是水平方向。
雾化通道T和进液腔S2分别用于与外部和储存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腔体连通。当然,进液腔S2也可独立储存气溶胶生成基质。
导磁发热件30设置在导液件20的内表面,进液腔S2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封堵在进液腔S2和安装腔S1之间的导液件20的部分,并扩散至导液件20的内表面,而后被导磁发热件30所雾化形成气溶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最后经雾化通道T流向外部(被用户使用)。
当该雾化器100应用到电磁雾化时,由于导液件20和导磁发热件30均纵向延伸,且导磁发热件30设置在导液件20内的雾化通道T内,导液件20和导磁发热件30在横向上的空间占用较小,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在横向上的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当电磁线圈70套设在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时,电磁线圈70的径向尺寸可以做到较小,如此可使得电磁线圈70的加热效率较高,雾化器100适应于电磁雾化的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导磁发热件30配置有多个,全部导磁发热件30沿雾化通道T的周向间隔设置。
雾化通道T的周向是指环绕平行于纵向的中轴线设置的环形方向。在导磁发热件30形成雾化通道T的内表面上,沿雾化通道T的周向间隔布置有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个导液发热件。
位于相邻导磁发热件30之间的导液件2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在相邻的导磁发热件30的热传导下被加热雾化,如此可在较少的导磁发热件30的布置面积下,也可起到较好的雾化效果,有助于降低导磁发热件30的耗材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并结合图4,导液件20包括沿纵向依次布置的吸液部21和雾化部22,吸液部21限位于进液腔S2并封堵于进液腔S2与安装腔S1之间,雾化部22延伸至安装腔S1内,导磁发热件30设置于雾化部22的内表面上。
可理解地,雾化通道T贯通吸液部21和雾化部22。吸液部21和雾化部22可以但不限制为一体结构。
吸液部21限位在进液腔S2内,从进液腔S2进入安装腔S1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吸液部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扩散到雾化部22,并被设置在雾化部22的内表面的导磁发热件30所加热雾化。具体地,可以在进液腔S2内设置限位部,如限位槽、限位柱等,对吸液部21进行定位,雾化部22直接延伸至安装腔S1内,而无需在安装腔S1内设置固定雾化部22的结构。
如此,可以减小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即下文中提及的颈部12)的横向尺寸,有助于提高设置在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的电磁线圈70的径向尺寸,提高导磁发热件30的加热效率。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4,雾化部2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吸液部21的横截面尺寸。
雾化部22和吸液部21的横截面是指垂直纵向的截面。横截面尺寸是指横截面的轮廓尺寸。由于雾化部2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吸液部21的横截面尺寸,不仅支持了吸液部21能够限位在进液腔S2,而且雾化部22的横向尺寸小,可帮助减小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在横向上的尺寸,进而有助于减小套设在第一壳体10的电磁线圈70的径向尺寸,有助于提高导磁发热件30的加热效率。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1,第二密封件51密封连接于吸液部21和进液腔S2的内壁之间。
第二密封件51可以是橡胶件、硅胶件等,具体材质不限定。具体地,第二密封件51可以在纵向上设置在吸液部21与进液腔S2的内壁之间,也可以在横向上设置在吸液部21与进液腔S2的内壁之间,具体不限定,只要能够起到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从进液腔S2的内壁与吸液部21的交界处渗漏到安装腔S1内即可。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并结合图3,第一壳体10具有与安装腔S1连通的进气孔S3,雾化器100还包括位于安装腔S1的第三密封件52,第三密封件52纵向连接在雾化部22和安装腔S1的内壁之间,并连通进气孔S3及雾化通道T。
第三密封件52可以是橡胶件、硅胶件,具体材质不限定。可理解地,第三密封件52成圈状结构以连通进气孔S3及雾化通道T。进气孔S3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底部,位于安装腔S1的下方。进气孔S3可以配置有多个或者一个,具体设置不限定。
当用户使用雾化器100时,作用抽吸力使得外界的气体经进气孔S3进入雾化通道T,并带走雾化通道T内的气溶胶一同排出雾化器100。
此时,第三密封件52可以密封连通进气孔S3和雾化通道T,用户使用雾化器100时更加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二壳体60和第一密封件40,第二壳体60具有中央通道部61,所述中央通道部61形成有与雾化通道T连通的抽吸通道Q2,第一密封件40的至少部分连接在导液件20和中央通道部61之间。
中央通道部61纵向延伸,并具有较长的抽吸通道Q2,雾化通道T内的气溶胶具有较高的温度,若直接使用容易烫伤用户,抽吸通道Q2的设置可以延长气溶胶的流动路径,降低气溶胶流出雾化器100的温度。
第一密封件40可以是橡胶件、硅胶件等,具体材质不限定。第一密封件40至少部分密封连接中央通道部61和导液件20,其设置可以防止气溶胶的泄漏。
进一步到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并结合图1,第一密封件40的至少部分位于进液腔S2内且在纵向上与进液腔S2的内壁间隔形成有与安装腔S1连通的过渡空间G。导液件20的至少部分位于过渡空间G,且限位于进液腔S2的内壁和第一密封件40之间。
将第一密封件40位于进液腔S2内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密封部41。第一密封部41在纵向上与进液腔S2的内壁(具体是进液腔S2在纵向上的内底壁)形成有过渡空间G。可理解地,该过渡空间G为进液腔S2靠近安装腔S1设置的一部分空间。
具体地,导液件20的吸液部21位于过渡空间G并限位在进液腔S2的内壁和第一密封件40之间,如此实现了吸液部21在进液腔S2内的限位。
同时,位于过渡空间G的吸液部21被进液腔S2的内壁和第一密封件40在纵向上限位,即可实现导液件20在第一壳体10内的定位安装,特别是在安装腔S1内无需在横向上增加对导液件20限位的结构,可以减小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的横向尺寸,有助于提高设置在第一壳体10形成安装腔S1的部分的电磁线圈70的径向尺寸,提高导磁发热件30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到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第一密封件40具有密封安装孔40a,中央通道部61部分设置于密封安装孔40a内,并与密封安装孔40a的孔壁密封连接。可理解地,密封安装孔40a是与雾化通道T连通的。此时,中央通道部61与第一密封件40的密封安装孔40a密封连接,密封面积大,密封效果较好。
进一步到实施例中,导液件20面向第一密封件40的一侧表面凹陷形成有内凹部21a,第一密封件40至少部分伸入内凹部21a并与内凹部21a的槽壁密封连接。可理解地,内凹部21a是与雾化通道T连通的,可以是内凹槽。此时,导液件20通过内凹部21a的槽壁与第一密封件40的密封连接,密封面积大,密封效果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第二壳体60还包括储液腔Q1,第一壳体10与储液腔Q1配接,储液腔Q1与进液腔S2连通,且第一密封件40的部分密封连接在储液腔Q1和第一壳体10之间。
储液腔Q1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Q1向进液腔S2提供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液件20能够持续吸收气溶胶生成基质,导磁发热件30可持续加热并产生气溶胶,可使得雾化器100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气溶胶。
第一密封件40部分密封连接在第一壳体10和储液腔Q1之间,可防止储液腔Q1漏液。具体地,第一密封件40密封连接在第一壳体10和储液腔Q1之间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密封部42,第二密封部42可以纵向连接在第一壳体10和储液腔Q1之间,也可以是横向连接在第一壳体10和储液腔Q1之间,具体不限定。
此时,第一密封件40不仅密封连接中央通道部61和导液件20,还能够密封连接第一壳体10与储液腔Q1,多功能集成,可简化雾化器100的安装。
关于储液腔Q1和抽吸通道Q2的布置,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储液腔Q1环绕抽吸通道Q2设置。当其他实施例中,储液腔Q1和抽吸通道Q2可以在横向上依次排布设置。本申请对于两者的具体布置方式不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和图6,雾化器100包括电磁线圈70,电磁线圈70绕纵向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外周。在电磁线圈70的中轴线上,电磁线圈70的正投影与导磁发热件30的正投影相交。
电磁线圈70在通电状态下可产生交变磁场,当导磁发热件30处于交变磁场时,发生磁感应并产生电流,进而实现雾化器100电磁发热的方案。
电磁线圈70的中轴线,即是电磁线圈70螺旋绕向的中轴线。电磁线圈70呈螺旋状,在其中轴线所在的方向上,能够产生较大范围的交变磁场,导磁发热件30位于该交变磁场中的部分能够电磁感应发热。
电磁线圈70呈螺旋状设置,可以选用常规的单层的螺旋管状线圈,还可以采用双层的螺旋管状线圈的方案,具体不限定。
此时,雾化器100作为电磁加热式雾化器100,可以基于电磁加热的方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雾化。
具体到实施例中,在电磁线圈70的中轴线上的正投影,导磁发热件30的正投影位于电磁线圈70的正投影的范围之内。
电磁线圈70在中轴线上的长度与导磁发热件30在中轴线上的长度可以相等,或者后者小于前者。如此,导磁发热件30的全部均位于交变磁场下,可提高其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雾化器100还包括外壳80和底座81,底座81位于外壳80内并形成有安装空间,第一壳体10具有位于安装空间的颈部12和位于安装空间之外的头部11,安装腔S1形成于颈部12内,进液腔S2形成于头部11内,头部11与第二壳体60相配接,电磁线圈70套设于颈部12并位于安装空间。
第一壳体10的头部11和颈部12在纵向上依次连接,头部11支撑在底座81上,颈部12位于底座81内。颈部12的横向尺寸小于头部11的横向尺寸,有助于减小电磁线圈70的径向尺寸且不会造成雾化器100体积过大,可使得雾化器100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雾化器100还包括均绕中轴线设置的套筒71和屏蔽膜72,套筒71套接于第一壳体10的外周,屏蔽膜72与套筒71围合形成有间隔空间,电磁线圈70位于间隔空间。
具体地,当第一壳体10包括颈部12,套筒71套接于颈部12。套筒71和屏蔽膜72围合形成有环形的空间用来安装电磁线圈70,避免电磁线圈70脱出。套筒71与第一壳体10可以但不限于过盈套接。屏蔽膜72是能够屏蔽电磁的构件,其可减少电磁线圈70产生的磁场外泄,避免影响外部事物。
另外,请参照图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0,包括电源组件2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0,电源组件200用于向雾化器100提供电能。
可理解地,当雾化器100采用电阻式加热方案时,则电源组件200向导磁发热件30供电。当雾化器100采用电磁式加热方案时,则电源组件200向电磁线圈70供电。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电源组件200包括蓄电池201、咪头203和电路板202,蓄电池201通过电路板202向雾化器100供电,咪头203与电路板202电连接,且能够感应到雾化通道T内的气压变化,进而控制蓄电池201是否向雾化器100供电。关于咪头203、电路板202及蓄电池201的具体连接方式和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可以参照本领域的常规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进液腔及连通于所述进液腔在纵向上的下游端的安装腔;
导液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液件围合形成有纵向贯通设置的雾化通道,且至少部分封堵于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安装腔之间;
导磁发热件,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且设置于所述导液件上,所述导磁发热件纵向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发热件配置有多个,全部所述导磁发热件沿所述雾化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件包括沿纵向依次布置的吸液部和雾化部,所述吸液部限位于所述进液腔内并封堵于所述进液腔与所述安装腔之间,所述雾化部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磁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雾化部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部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吸液部的横截面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连接于所述吸液部和所述进液腔的内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纵向连接在所述雾化部和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并连通所述进气孔及所述雾化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中央通道部,所述中央通道部形成有与所述雾化通道连通的抽吸通道,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连接在所述导液件和所述中央通道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进液腔内且在所述纵向上与所述进液腔的内壁间隔形成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过渡空间;
所述导液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渡空间,且限位于所述进液腔的内壁和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密封安装孔,所述中央通道部部分设置于所述密封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件面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侧表面凹陷形成有内凹部,所述第一密封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内凹部并与所述内凹部的槽壁密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储液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储液腔配接,所述储液腔与所述进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部分密封连接在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绕所述纵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
在所述电磁线圈的中轴线上,所述电磁线圈的正投影与所述导磁发热件的正投影相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均绕所述中轴线设置的套筒和屏蔽膜,所述套筒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所述屏蔽膜与所述套筒围合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间隔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外壳、底座和电磁线圈,所述底座位于所述外壳内并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颈部和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之外的头部,所述安装腔形成于所述颈部内,所述进液腔形成于所述头部内,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配接,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颈部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及
电源组件,用于向所述雾化器提供电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9092.6U CN219438225U (zh) | 2023-01-12 | 2023-01-12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9092.6U CN219438225U (zh) | 2023-01-12 | 2023-01-12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38225U true CN219438225U (zh) | 2023-08-01 |
Family
ID=87381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39092.6U Active CN219438225U (zh) | 2023-01-12 | 2023-01-12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38225U (zh) |
-
2023
- 2023-01-12 CN CN202320139092.6U patent/CN2194382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71943B1 (en) | Electronic cigarette | |
US20170035109A1 (en) |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 |
JP2023178218A (ja) | 発熱モジュール、霧化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子霧化装置 | |
US20240206549A1 (en) |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thereof | |
WO2021227742A1 (zh) |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7547296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116615120A (zh) | 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551344U (zh) |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EP4194037B1 (en) |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 |
CN116210981A (zh) |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 | |
CN219438225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635317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和支撑结构 | |
CN112273734A (zh) |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 | |
CN218635316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和支撑结构 | |
CN216853813U (zh) | 一种主机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551322U (zh) |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1838771A (zh) |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 |
CN218245653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4759133U (zh) |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 | |
CN216875007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537492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5191663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和支撑结构 | |
CN211746931U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
CN115191662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和支撑结构 | |
CN115349664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