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5171U -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15171U CN219415171U CN202223479839.7U CN202223479839U CN219415171U CN 219415171 U CN219415171 U CN 219415171U CN 202223479839 U CN202223479839 U CN 202223479839U CN 219415171 U CN219415171 U CN 2194151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turnover
- air
- sub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涉及空调导风领域,导风结构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正面的出风口处,壳体背离出风口的一侧设有壳体腔,导风结构包括: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和中间导风板,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可转动的安装于出风口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为分体式结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至少包括两个可向壳体腔内侧或外侧转动的翻转分板,多个翻转分板的内圈围成供空调风通过的通风口,多个翻转分板通过翻转以调节通风口的打开范围;导风板设置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形成的内圈中,翻转分板可转动至中间导风板的正面或背面,通过调整中间导风板与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以调节通风口处的通风量,还可通过转动中间导风板以调节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导风板一般设置在空调室内机壳体的底部或下半部,且空调出风口也设置在该位置处,现有导风板多为单板结构,其只能通过摆动角度来调整出风口的风向,受限于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和尺寸,当需要小风量时,通常将导风板摆动至与空调出风口的底部或顶部呈小夹角的状态,这样会使得空调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人体或者直接朝向天花板,从而使得出风方向受限,无法做到出风口周向各方向均出风的效果。
且现有空调在制热模式下,热气流在室内会向上流动,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受限于导风板的摆动角度、导风板尺寸以及出风口尺寸和角度,在导风板转动过程中,导风板背面侧与空调壳体之间无法做到小角度调节,从而使得热气流大部分从导风板的正面流出,只有小部分热气流从导风板背面与壳体之间的导流区域流出,而且由于从导风板背面与壳体之间的导流区域流出的热气流更接近地面,因此现有技术流向地面的热气流占比较小,从而使得接近地面的区域温度得不到有效改善,进而使得制热范围有限,制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处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和中间导风板,通过外圈折叠式环形板的翻转和中间导风板的转动控制,以形成多种出风方式的调节,实现全域出风、大风量制冷模式出风、以及高效制热模式出风。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正面的出风口处,壳体背离出风口的一侧设有壳体腔,导风结构包括:
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可转动的安装于出风口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为分体式结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至少包括两个可向壳体腔内侧或外侧转动的翻转分板,多个翻转分板的内圈围成供空调风通过的通风口,多个翻转分板通过翻转以调节通风口的打开范围;
中间导风板,导风板设置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形成的通风口中,翻转分板可转动至中间导风板的正面或背面,通过调整中间导风板与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以调节通风口处的通风量,还可通过转动中间导风板以调节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优选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包括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上翻转分板安装于出风口的上半部,下翻转分板安装于出风口的下半部,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出风口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内壁面上。
优选的,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板和设置在横板两端的竖向板,上翻转分板的竖向板和下翻转分板的竖向板相对接设置,以使上翻转分板的横板及其两侧的竖向板、下翻转分板的横板及其两侧的竖向板围成通风口。
优选的,横板与竖向板之间的夹角为直角,这样设置可以使得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围成的通风口为矩形口,且横板和竖板能够更好的与矩形结构的出风口适配安装。
优选的,壳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驱动外圈折叠式环形板运动的翻转驱动机构,翻转驱动机构包括提供动力源的驱动器和驱动翻转分板运动的传动机构。
优选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包括设置于出风口上内壁处的上翻转分板、下内壁处的下翻转分板和设置于出风口两侧的侧翻转分板,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为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板,侧翻转板为置于上翻转分板和下翻转分板之间的竖向板,上翻转分板、下翻转分板、侧翻转分板均与出风口内壁面铰接,上翻转分板、下翻转分板、侧翻转分板均连接有独立的拉动机构,通过拉动机构来拉动翻转分板、下翻转分板、侧翻转分板绕着其铰接处向壳体腔内侧转动,从而使得通风口逐渐打开至最大,同时使得中间导风板的外周与上翻转分板、下翻转分板、侧翻转分板之间产生间隙,确保空调风从中间导风板的外周排出从而产生全域风,在制冷模式时,中间导风板可以转动至与出风口垂直的位置,确保出风量最大,从而提高制冷效果;在制热模式时,中间导风板的下半部转动至与出风口高度方向的中轴线之间呈锐角时,会在导风板背面与壳体出风口之间形成下导风区域,由于中间导风板的背面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因而大部分热气流会从中间导风板的背面与壳体出风口之间形成的下导风区域流出,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热气流向更接近地面的区域流动,进而实现空调的制热效率的提高。
优选的,驱动器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安装在壳体腔的内壁上,传动机构包括连接轴和驱动轴,驱动轴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轴的另一端与翻转分板一侧的宽度边连接,连接轴的一端与翻转分板另一侧的宽度边连接,连接轴的另一端与壳体腔的内壁转动连接,以使驱动电机驱动翻转分板向壳体腔内侧或外侧翻转,从而调整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
优选的,每个翻转分板均连接有翻转驱动机构,每个翻转驱动机构均设置在翻转分板侧边靠近出风口中心线的位置处,以使翻转分板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的中间位置翻转。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翻转分板在翻转时能够尽可能的朝着出风口的中心位置转动,从而使得出风口的上方和下方区域留出供气流通过的间隙,从而减少对气流的阻挡。
优选的,上翻转分板连接的翻转驱动机构均设置在其竖向板靠近出风口顶部的位置处,以使上翻转分板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的顶部位置翻转,下翻转分板连接的翻转驱动机构均设置在其竖向板靠近出风口底部的位置处,以使下翻转分板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的底部位置翻转。
优选的,壳体腔中设置有驱动中间导风板转动的转动机构。
优选的,转动机构包括转动电机和转动轴;转动电机安装在壳体腔的内壁上,转动轴的一端与转动电机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与中间导风板的一侧宽度边连接,中间导风板的另一侧宽度边与壳体腔的内壁通过连接杆转动连接,以使转动电机驱动中间导风板在出风口处转动,以改变出风角度。
优选的,转动机构还包括避让板,避让板上设置有避让槽,避让板的一端与中间导风板的一侧宽度边连接,避让板的另一端与转动轴连接,避让槽用于避让外圈折叠式环形板的宽度边,以防止翻转分板在转动过程中受到中间导风板的影响,防止二者互相干涉。
优选的,避让板为U型板,U型板的凹腔处形成的避让槽能够置于翻转分板宽度边的背面,且能够使U型板绕过翻转分板的宽度边与转动轴连接,该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
优选的,靠近出风口背面一侧的壳体腔的截面尺寸大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的外圈尺寸,以使外圈折叠式环形板两侧的翻转驱动机构能够顺利的安装在壳体腔中,能够确保壳体腔中能够预留出安装驱动电机和转动电机的安装位置。
优选的,中间导风板为沿通风口长度方向延伸的直板。
优选的,中间导风板为多层导风板,多层导风板包括沿通风口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板和设置在导风单元板长度方向两侧的连接侧板,连接侧板用于连接多个导风单元板,每两个导风单元板之间形成供空调风流通的气流通道,连接侧板的外侧面用于与壳体腔转动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形成由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和中间导风板共同组成的导风结构,实现多种通风方式的调整,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可翻转的装配于中间导风板的外圈,从而实现对出风口的多种角度和多种出风方式的调节;当且翻转分板均处于竖直状态(即翻转分板沿出风口高度方向垂直位置),中间导风板套设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内圈中与通风口处于同一平面并对通风口进行封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会被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和中间导风板共同封闭,从而使得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全域排风、制冷或制热时,翻转分板进行翻转并配合中间导风板转动,从而实现不同模式的排风,以适应不同使用场景。
2、本实用新型直接在壳体的正面设置出风口,出风口的尺寸和出风面远大于现有空调,从而在中间导风板转动至与出风口垂直的位置,且翻转分板转动至朝向出风口中心的极限位置时,中间导风板和翻转分板对通风口的阻挡最小,空调风从中间导风板以及折叠后的翻转分板的上方和下方流出,从而实现空调的最大出风,使得制冷效果变强。
3、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在制热模式下,将中间导风板和翻转分板调整同样的角度,使得中间导风板始终处于通风口内且封闭通风口,从而使得中间导风板配合外圈折叠式环形板形成足够大的导流面,且该导流面与出风口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时,确保该导流面能够覆盖绝大部分通风口,从而使得背侧导流面与壳体出风口之间形成的下导风区域能够供足够量的热气流通过,确保足够量的热风向下输送的距离更长,更接近地面,从而实现室内绝大部分区域均得到制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安装在壳体上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安装在壳体上的正面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中上翻转分板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中中间导风板结构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1、壳体;11、出风口;12、壳体腔;2、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1、上翻转分板;22、下翻转分板;23、通风口;231、横板;232、竖向板;3、中间导风板;4、翻转驱动机构;41、驱动电机;42、驱动轴;43、连接轴;51、转动电机;52、转动轴;53、连接杆;54、避让板;541、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正面的出风口11处,壳体1背离出风口11的一侧设有壳体腔12,导风结构包括: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和中间导风板3,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可转动的安装于出风口11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为分体式结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至少包括两个可向壳体腔12内侧或外侧转动的翻转分板,多个翻转分板的内圈围成供空调风通过的通风口23,多个翻转分板通过翻转以调节通风口23的打开范围;导风板设置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形成的内圈中,翻转分板可转动至中间导风板3的正面或背面,通过调整中间导风板3与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以调节通风口23处的通风量,还可通过转动中间导风板3以调节出风口11的出风角度。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11处形成由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和中间导风板3共同组成的导风结构,实现多种通风方式的调整,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可翻转的装配于中间导风板3的外圈,从而实现对出风口11的多种角度和多种出风方式的调节;当且翻转分板均处于竖直状态(即翻转分板沿出风口11高度方向垂直位置),中间导风板3套设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内圈中与通风口23处于同一平面并对通风口23进行封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11会被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和中间导风板3共同封闭,从而使得出风口11处于关闭状态;当空调室内机进行全域排风、制冷或制热时,翻转分板进行翻转并配合中间导风板3转动,从而实现不同模式的排风,以适应不同使用场景。
壳体1的出风口11处设置有用于驱动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运动的翻转驱动机构4,翻转驱动机构4包括提供动力源的驱动器和驱动翻转分板运动的传动机构。驱动器为驱动电机41,驱动电机41安装在壳体腔12的内壁上,传动机构包括连接轴43和驱动轴42,驱动轴4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驱动轴42的另一端与翻转分板一侧的宽度边连接,连接轴43的一端与翻转分板另一侧的宽度边连接,连接轴43的另一端与壳体腔12的内壁转动连接,以使驱动电机41驱动翻转分板向壳体腔12内侧或外侧翻转,从而调整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
优选的,每个翻转分板均连接有翻转驱动机构4,每个翻转驱动机构4均设置在翻转分板侧边靠近出风口11中心线的位置处,以使翻转分板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11的中间位置翻转。可以使得翻转分板在翻转时能够尽可能的朝着出风口11的中心位置转动,从而使得出风口11的上方和下方区域留出供气流通过的间隙,从而减少对气流的阻挡。
参考图2和3所示,进一步的,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包括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上翻转分板21安装于出风口11的上半部,下翻转分板22安装于出风口11的下半部,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出风口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内壁面上。
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板231和设置在横板231两端的竖向板232,上翻转分板21的竖向板232和下翻转分板22的竖向板232相对接设置,以使上翻转分板21的横板231及其两侧的竖向板232、下翻转分板22的横板231及其两侧的竖向板232围成通风口23。
横板231与竖向板232之间的夹角为直角,这样设置可以使得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围成的通风口23为矩形口,且横板231和竖板能够更好的与矩形结构的出风口11适配安装。
上翻转分板21中的一侧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中心的位置处安装有驱动轴42,该驱动轴42与安装在壳体腔12上的驱动电机41连接,上翻转分板21中的另一侧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中心的位置处安装有连接轴43,同时下翻转分板22中的一侧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中心的位置处安装有驱动轴42,该驱动轴42与安装在壳体腔12上的另一驱动电机41连接,下翻转分板22中的另一侧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中心的位置处亦安装有连接轴43,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所连接的驱动电机41相对设置,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在各自连接的驱动电机41的驱动下,均可朝着出风口11的中心位置处翻转,从而改变二者之间的夹角以及形成的通风口23的大小,从而改变通风口23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且还能够使得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在翻转时互相靠近,减小对气流的阻挡。
上翻转分板21连接的翻转驱动机构4均设置在其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顶部的位置处,以使上翻转分板21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11的顶部位置翻转,下翻转分板22连接的翻转驱动机构4均设置在其竖向板232靠近出风口11底部的位置处,以使下翻转分板22在转动时朝着出风口11的底部位置翻转。
参考图4所示,中间导风板3为沿通风口23长度方向延伸的直板。壳体腔12中设置有驱动中间导风板3转动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转动电机51和转动轴52;转动电机51安装在壳体腔12的内壁上,转动轴52的一端与转动电机51连接,转动轴52的另一端与中间导风板3的一侧宽度边连接,中间导风板3的另一侧宽度边与壳体腔12的内壁通过连接杆53转动连接,以使转动电机51驱动中间导风板3在出风口11处转动,以改变出风角度。
转动机构还包括避让板54,避让板54上设置有避让槽541,避让板54的一端与中间导风板3的一侧宽度边连接,避让板54的另一端与转动轴52连接,避让槽541用于避让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的宽度边,以防止翻转分板在转动过程中受到中间导风板3的影响,防止二者互相干涉。
优选的,连接杆53与中间导风板3的另一侧宽度边也通过避让板54连接。
优选的,避让板54为一呈U型板,U型板的凹腔处形成的避让槽541能够置于翻转分板宽度边的背面,且能够使U型板绕过翻转分板的宽度边与转动轴52连接,该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靠近出风口11背面一侧的壳体腔12的截面尺寸大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的外圈尺寸,以使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两侧的翻转驱动机构4能够顺利的安装在壳体腔12中,能够确保壳体腔12中能够预留出安装驱动电机41和转动电机51的安装位置。
本实施例当中间导风板3保持竖直状态且与出风口11保持在同一方向时,中间挡风板的背面能够挡住出风口11排出的大部分空调风,而当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转动至中间导风板3的正面和或背面时,会使空调风从中间导风板3的外周与出风口11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排出,从而形成全域出风。当中间导风板3转动至与出风口11垂直的位置,且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转动至朝向出风口11中心的极限位置时,中间导风板3和翻转分板对通风口23的阻挡最小,空调风从中间导风板3以及折叠后的翻转分板的上方和下方流出,从而实现空调的最大出风,使得制冷效果变强。当中间导风板3和翻转分板调整同样的角度,使得中间导风板3始终处于通风口23内且封闭通风口23,从而使得中间导风板3配合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形成足够大的导流面,且该导流面与出风口11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时,确保该导流面能够覆盖绝大部分通风口23,从而使得背侧导流面与壳体1出风口11之间形成的下导风区域能够供足够量的热气流通过,确保足够量的热风向下输送的距离更长,更接近底面,使地面区域的温度得到改善。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包括设置于出风口11上内壁处的上翻转分板21、下内壁处的下翻转分板22和设置于出风口11两侧的侧翻转分板,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为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板231,侧翻转板为置于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之间的竖向板232,上翻转分板21、下翻转分板22、侧翻转分板均与出风口11内壁面铰接,上翻转分板21、下翻转分板22、侧翻转分板均连接有独立的拉动机构,通过拉动机构来拉动翻转分板、下翻转分板22、侧翻转分板绕着其铰接处向壳体腔12内侧转动,从而使得通风口23逐渐打开至最大,同时使得中间导风板3的外周与上翻转分板21、下翻转分板22、侧翻转分板之间产生间隙,确保空调风从中间导风板3的外周排出从而产生全域风,在制冷模式时,中间导风板3可以转动至与出风口11垂直的位置,确保出风量最大,从而提高制冷效果;在制热模式时,中间导风板3的下半部转动至与出风口11高度方向的中轴线之间呈锐角时,会在导风板背面与壳体1出风口11之间形成下导风区域,由于中间导风板3的背面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因而大部分热气流会从中间导风板3的背面与壳体1出风口11之间形成的下导风区域流出,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热气流向更接近地面的区域流动,进而实现空调的制热效率的提高。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
中间导风板3为多层导风板,多层导风板包括沿通风口23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板和设置在导风单元板长度方向两侧的连接侧板,连接侧板用于连接多个导风单元板,每两个导风单元板之间形成供空调风流通的气流通道,连接侧板的外侧面用于与壳体腔12转动连接。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正面的出风口(11)处,所述壳体(1)背离所述出风口(11)的一侧设有壳体腔(12),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包括:
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出风口(11)处,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至少包括两个可向所述壳体腔(12)内侧或外侧转动的翻转分板,多个所述翻转分板的内圈围成供空调风通过的通风口(23),多个所述翻转分板通过翻转以调节所述通风口(23)的打开范围;
中间导风板(3),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形成的通风口中,所述翻转分板可转动至所述中间导风板(3)的正面或背面,通过调整所述中间导风板(3)与所述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以调节所述通风口(23)处的通风量,还可通过转动所述中间导风板(3)以调节所述出风口(11)的出风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包括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所述上翻转分板(21)安装于所述出风口(11)的上半部,所述下翻转分板(22)安装于所述出风口(11)的下半部,所述上翻转分板(21)和所述下翻转分板(2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出风口(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内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转分板(21)和下翻转分板(22)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板(231)和设置在所述横板(231)两端的竖向板(232),所述上翻转分板(21)的竖向板(232)和所述下翻转分板(22)的竖向板(232)相对接设置,以使所述上翻转分板(21)的横板(231)及其两侧的竖向板(232)、下翻转分板(22)的横板(231)及其两侧的竖向板(232)围成所述通风口(2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出风口(11)处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外圈折叠式环形板(2)运动的翻转驱动机构(4),所述翻转驱动机构(4)包括提供动力源的驱动器和驱动所述翻转分板运动的传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为驱动电机(41),所述驱动电机(41)安装在所述壳体腔(12)的内壁上,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轴(43)和驱动轴(42),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轴(42)的另一端与所述翻转分板一侧的宽度边连接,所述连接轴(43)的一端与所述翻转分板另一侧的宽度边连接,所述连接轴(43)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腔(12)的内壁转动连接,以使所述驱动电机(41)驱动所述翻转分板向所述壳体腔(12)内侧或外侧翻转,从而调整所述翻转分板之间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翻转分板均连接有翻转驱动机构(4),每个翻转驱动机构(4)均设置在所述翻转分板侧边靠近所述出风口(11)中心线的位置处,以使所述翻转分板在转动时朝着所述出风口(11)的中间位置翻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腔(12)中设置有驱动所述中间导风板(3)转动的转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电机(51)和转动轴(52);所述转动电机(51)安装在壳体腔(12)的内壁上,所述转动轴(5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电机(51)连接,所述转动轴(52)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导风板(3)的一侧宽度边连接,所述中间导风板(3)的另一侧宽度边与壳体腔(12)的内壁通过连接杆(53)转动连接,以使转动电机(51)驱动所述中间导风板(3)在所述出风口(11)处转动,以改变出风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避让板(54),所述避让板(54)上设置有避让槽(541),所述避让板(54)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导风板(3)的一侧宽度边连接,所述避让板(54)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轴(5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导风板(3)为沿通风口(23)长度方向延伸的直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79839.7U CN21941517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79839.7U CN21941517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15171U true CN219415171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3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79839.7U Active CN21941517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151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20544A (zh) * | 2024-06-17 | 2024-07-12 | 太原师范学院 | 一种实验室机房通风除尘设备及其除尘方法 |
-
2022
- 2022-12-26 CN CN202223479839.7U patent/CN2194151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20544A (zh) * | 2024-06-17 | 2024-07-12 | 太原师范学院 | 一种实验室机房通风除尘设备及其除尘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478749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7113012U (zh) |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 |
CN107246658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120733A (zh) | 空调器 | |
CN219415171U (zh) | 一种空调用翻转折叠式导风结构 | |
CN109882932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779562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4913382B (zh) | 空调器 | |
CN206846919U (zh) | 空调器 | |
CN211400027U (zh) | 空调器 | |
CN106152455B (zh) | 圆形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7143922A (zh) |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 |
CN109186062B (zh) | 一种送风机构和空调器 | |
CN207094811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CN109945308B (zh) | 空调器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689021U (zh) | 空调器 | |
CN109945304A (zh) | 空调器 | |
CN216844909U (zh) | 风管机 | |
CN219103294U (zh) | 一种用于空调的翻转环形框板式导风结构 | |
CN209689034U (zh) | 空调器 | |
CN211476099U (zh) | 空调器 | |
CN219103153U (zh) | 一种具有嵌套式弧形框板的空调导风装置 | |
CN112539473B (zh) |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控制方法 | |
CN211400252U (zh) | 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