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372574U - 耳帽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帽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2574U
CN219372574U CN202320143664.8U CN202320143664U CN219372574U CN 219372574 U CN219372574 U CN 219372574U CN 202320143664 U CN202320143664 U CN 202320143664U CN 219372574 U CN219372574 U CN 219372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sleeve
earcap
connecting part
plu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36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能
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36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2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2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2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耳帽及耳机。其中,耳帽包括塞体、第一帽套和第二帽套;塞体开设有贯穿其两端的导音通道;第一帽套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一连接部,第一帽套套设于塞体的外周,并且开设有与导音通道对应设置的出音孔;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套体和塞体,用于弹性支撑第一帽套;第一帽套、第一连接部和塞体之间围设形成连通出音孔和导音通道的出音腔;第二帽套包括第二套体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帽套套设于塞体的外周,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套体和塞体之间,用于弹性支撑第二帽套;其中,第二帽套和第一帽套沿导音通道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耳帽在不同用户耳道的适应性,进而提高耳机在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密封性。

Description

耳帽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耳帽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生活中常用的音频播放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耳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希望耳机能够具有较好的音质以及较好的佩戴体验。
由于不同的用户耳道的结构不尽相同,而耳机一般是批量生产的,这也就导致批量生产的耳机的耳帽难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舒适度要求和佩戴密封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至少一部分的上述技术问题,以提供一种新的耳帽及包括该耳帽的耳机,从而能够提高同一种耳帽在不同用户耳道的适应性,进而提高采用该耳帽的耳机在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密封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帽,包括塞体、第一帽套和第二帽套;塞体开设有贯穿其两端的导音通道;第一帽套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一连接部,第一帽套套设于塞体的外周,并且开设有与导音通道对应设置的出音孔;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套体和塞体,用于弹性支撑第一帽套;第一帽套、第一连接部和塞体之间围设形成连通出音孔和导音通道的出音腔;第二帽套包括第二套体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帽套套设于塞体的外周,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套体和塞体之间,用于弹性支撑第二帽套;其中,第二帽套和第一帽套沿导音通道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和上述耳帽,耳机主体具有音嘴,耳帽可拆卸地连接于音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相关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耳帽具有位于前端(佩戴时朝向用户耳道)的第一帽套和相对位于后端的第二帽套;第一帽套用于在伸入耳道后受力时,至少带动围合形成出音腔的耳帽部分适应性地压缩变形,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耳道人体结构并提升不同用户佩戴耳机时的舒适度;第二帽套用于在第一帽套伸入耳道后至少将耳道进一步密封,可以在第一帽套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耳机佩戴时的密封性。另外,由于第一帽套和第二帽套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于塞体,第一帽套和第二帽套可以分别独立地根据不同耳道的不同形状适应性地变形,进而能够同时满足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密封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耳机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耳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在相关技术中,耳帽一般都会设计成柔性结构,以便于耳机在被佩戴时,耳帽能够伸入至用户的耳道内并在侧向上受到耳道的挤压并产生一定的形变,进而支撑在耳道内,由此能够起到增强佩戴稳定性的效果。但是简单结构的耳帽对人耳的适应程度较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至少以下实施例。
本申请耳机系统实施例描述耳机系统50的至少一种示例性结构。
如图1所示,耳机系统5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耳机500。耳机系统50例如为TWS耳机系统,或者颈挂式无线耳机系统,或者有线耳机系统等。
以下以耳机系统50为TWS耳机系统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耳机系统50为TWS耳机,可以包括两个耳机500和充电盒550。充电盒550可以用于容纳两个耳机500。
在一些示例中,两个耳机500可以分为主耳机和副耳机。主耳机可以和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实现通信。外部设备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副耳机可以和主耳机进行通信,外部设备发送的数据可以发送给主耳机,并同时经主耳机发送给副耳机,以使得主副耳机能够尽量地同步接收到数据。
在一些示例中,充电盒550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551和盒盖553,盒体551开设有两个容纳槽555,容纳槽555的数量和耳机500的数量可以相同。容纳槽555用于容纳耳机500。盒盖553可转动地/可滑动地连接盒体551,用于选择性地盖合容纳槽555。例如,盒盖553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盒体551,实现翻盖式设计。例如,盒盖553可以通过滑轨和滑块的配合实现相对于盒体551滑动,进而实现滑盖式设计。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充电盒550可以为耳机500进行充电,在耳机500容纳于容纳槽555时,可以电性连接耳机500,进而为耳机500进行充电。例如,容纳槽555内可以设置有充电触点(图未示)。耳机500上也相应地设置有充电触点(图未示)。耳机500放置在容纳槽555内时,耳机500的充电触点和充电盒550的充电触点可以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当然,充电盒550也可以和耳机500进行无线充电。充电盒550可以和耳机500通过磁吸方式进行结构连接和/或电连接,耳机500放置在容纳槽555时,充电盒550和耳机500磁性吸附。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充电盒550还可以设置有充电接口(图未示),比如USB接口、TYPE-C接口、MIN-USB接口、Lighting接口。
本实施例的耳机50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如下本申请耳机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耳机实施例描述耳机500的至少一种示例性结构。
如图2所示,耳机500可以包括耳机主体510和耳帽520。耳帽520可拆卸地连接耳机主体510。
在一些示例中,耳机主体510具有音嘴511。音嘴511也可称为耳嘴,用于将耳机主体510内的声音传输至外界。具体地,耳机主体510可以包括音嘴511和耳壳512,音嘴511连接耳壳512。耳壳512可以开设有容置腔513,音嘴511连通容置腔513。耳机主体510还可以包括扬声器514,扬声器514设置于容置腔513内,扬声器514可以通过音嘴511向外界传出声音。
在一些示例中,耳机主体51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515以及电池516。对于无耳柄的耳机500而言,电路板515和电池516可以设置于容置腔513内。当然,对于具有耳柄的耳机500而言,也即耳壳512可以设置有耳柄,电池516和电路板515可以设置于耳柄内。
耳机500可以为主动降噪耳机,例如耳机500可以包括降噪组件517。降噪组件517可以设置于容置腔513内和/或音嘴511。降噪组件517可以为ANC降噪组件517,例如可以包括ANC降噪电路和电性连接ANC降噪电路的降噪麦克风。降噪麦克风可以为反馈麦克风(也即,FB MIC)或前馈麦克风(也即,FF MIC)。
耳帽520可以套设于音嘴511的外周。具体地,耳帽52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于音嘴511。在用户佩戴耳机500时,耳帽520可以伸入至用户的耳道,并佩戴在用户的耳朵上。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主体510也可以不具有音嘴511,耳帽520可拆卸地连接耳机主体510。
关于本实施例的耳帽52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如下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耳帽第二实施例和耳帽第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
以下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描述耳帽520的一种示例性结构。
参见图3和图4,耳帽520可以包括塞体521、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在另一些示例中,塞体521也可以称为内耳塞体,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也可以称为第一外耳塞体和第二外耳塞体。
塞体521可以开设有贯穿其两端的导音通道5211。可选地,导音通道5211在塞体521的第一端具有出音通道口5212,在塞体521的第二端具有进音通道口5213。其中,进音通道口5213可以用于连接耳机500主体510的音嘴511。音嘴511可以经进音通道口5213插置于导音通道5211,并且音嘴511发出的声音能够经过导音通道5211及出音通道口5212向外传播。
可选地,导音通道5211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跑道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可选地,导音通道5211在上述截面的截面积,在进音通道口5213到出音通道口5212的方向上可以是先保持不变,再逐渐减小,而出音通道口5212的截面积最小。
以导音通道521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为例,从进音通道口5213到出音通道口5212的方向上,导音通道5211的直径在进音通道口5213最大,继而在帽柱的长度方向上保持该最大直径不变一定长度后,再逐渐变小,出音通道口5212的直径最小。当然,导音通道5211也可以在进音通道口5213和出音通道口5212之间的任意预设位置的截面积最大,例如可以在导音通道5211内进一步开设有环状卡槽(图未示),音嘴可以设置有与环状卡槽配合的卡块(图未示),音嘴在插置在导音通道5211内时卡块和环状卡槽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音通道5211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在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以及以下耳帽第二实施例和耳帽第三实施例中不构成任何限制。
可选地,塞体521呈柱状设置。塞体521可以包括柱状部5214和锥状部5215。柱状部5214和锥状部5215在塞体521的轴线方向上连接,且锥状部5215在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横截面上的外周截面积沿远离柱状部5214的方向逐渐变小。导音通道5211可以贯穿于柱状部5214和锥状部5215。出音通道口5212可以开设于锥状部5215。进音通道可以开设于柱状部5214。
第一帽套522可以包括第一套体5221和第一连接部5222。第一帽套522套设于塞体521的外周,并且开设有与导音通道5211相对设置且连通的出音孔5223。第一连接部5222分别连接第一套体5211和塞体521,用于弹性支撑第一帽套522。换言之,第一连接部5222连接第一套体5221,且和塞体521相对固定,用于弹性支撑第一帽套522。
第二帽套523可以包括第二套体5231和第二连接部5232。第二帽套523套设于塞体521的外周。第二连接部5232可以连接于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换言之,第二连接部5232可以连接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相对固定,用于弹性支撑第二帽套523,使得第二帽套523和第一帽套522沿导音通道5211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
第一连接部5222可以为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体,包括外侧边缘和内侧边缘,也即其可以为中心具有开孔的片状件,内侧边缘围合形成该开孔,且片状件可以是表面为平面的,也可以是曲面的。第二连接部5232的形状和结构与第一连接部5222相同或相似,不再赘述。
第一帽套522可以为两端均有开口的截锥体,且外表面为曲面。第二帽套523的形状和结构与第一帽套522相同或相似,不再赘述。
换言之,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并位于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第一连接部5222连接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连接部5232,并位于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5222可以连接第一套体5221和锥状部5215。第二连接部5232可以连接第二套体5231和第一连接部5222或锥状部5215。
可选地,第一套体5221的最大外径小于第二套体5231的最大外径。可选地,第一套体5221的最大外径小于第二套体5231的最小外径。
可选地,第一套体5221、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套体5231和第二连接部5232的表面均设置有防粘剂层。具体地,防粘剂层可以为喷涂于第一套体5221、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套体5231和第二连接部5232的表面经喷油处理而形成的油层。
可选地,第一套体5221的平均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套体5231的平均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地提高第一套体5221的韧性或者结构强度,能够在用户将耳帽520插入耳道后,使得耳帽520的第一套体5221能够可靠的抵接于用户的耳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套设于塞体521的外周,主要用于表达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是环绕在塞体521外周的,并不必然意味着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和塞体521是彼此独立的部件,第一帽套522、第二帽套523可以和塞体521是一体成型的。
第一连接部5222连接第一套体5221和塞体521,并位于第一套体5221和塞体521之间。第一帽套522、第一连接部5222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连通出音孔5223和导音通道5211的出音腔524。
可选地,出音孔5223开设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第一套体5221经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套设于塞体521的外周。第一连接部5222的内侧边缘可以连接于塞体521。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内侧边缘连接于塞体521的第一端。出音通道口5212与出音孔5223可相对设置且连通出音腔524。
区别于相关技术的情况,耳帽520具有位于前端(佩戴时朝向用户耳道)的第一帽套522和相对位于后端的第二帽套523;第一帽套522用于在伸入耳道受力时,至少带动围合形成出音腔524的耳帽520部分适应性地压缩变形,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耳道人体结构并提升不同用户佩戴耳机500时的舒适度;第二帽套523用于在第一帽套522伸入耳道后至少将耳道进一步密封,进而可以在第一帽套522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耳机500佩戴时的密封性。另外,由于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塞体521,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可以分别独立地根据耳道的形状适应性地变形,进而能够同时满足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密封性要求。
可选地,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以之间围设形成与出音腔524间隔设置的第一变形空间525。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相较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可以至少部分地间隔设置。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一套体5221之间可以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具体地,考虑到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相互间隔,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接部5222之间的部分、以及塞体521的位于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之间的部分可以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使得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具体而言,考虑到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相互间隔,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以及塞体521的位于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之间的部分可以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且位于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第二连接部5232、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背离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变形空间526。
可选地,第二套体5231的第一端相较于第二套体5231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一套体5221。第二连接部5232的内侧边缘连接塞体521的外周。另外,第二连接部5232可以和第一连接部5222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二连接部5232的外侧边缘连接第二套体5231的第一端。另外,第二连接部5232的外侧边缘也可以连接于第二套体523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之间的夹角α为0°~90°。夹角α可以是耳帽520在非佩戴或非挤压的自然状态下第一连接部522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的夹角。其中,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可以指的是导音通道5211的中轴线或者进音通道口5213指向出音通道口5212的轴线;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可以值得是出音通道口5212所在的平面或者平行于出音通道口5212所在的平面的截面。例如,夹角α可以为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或80°~90°。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优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3mm。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可以是指其平均厚度,也可以是指其的最小厚度或最大厚度。其中,mm表示毫米。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523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之间的夹角β为0°~90°。夹角β是耳帽520在非佩戴或非挤压的自然状态下第二连接部523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之间的夹角。例如,夹角β可以为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或80°~90°。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523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优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第二连接部5232的厚度可以是指其平均厚度,也可以是指其的最小厚度或最大厚度。
可选地,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连接部5232间隔设置,且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连接部5232或者第二套体523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0.3mm。也就是说,第一套体5221到第二连接部5232或者第二套体5231的间隙可以大于或等于0.3mm。具体地,第一套体5221到第二连接部5232或者第二套体5231的间隙可以大于或等于0.3mm。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522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连接部5232与垂直于塞体521的轴线的截面之间的夹角β为0°~90°,可以有效地保证出音腔524、第一变形空间525和第二变形空间526的形成。另外,能够在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套体5231到挤压时,使得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能够即时、灵敏的发生适应性地形变,进而能够提高耳帽520对于耳道的适应性,提高佩戴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能够使第一套体5221或第二套体5231受到挤压时,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能够灵敏的发生适应性地形变,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耳帽520整体的强度,使得耳帽520能够稳定得佩戴于耳道。
通过设置第一套体5221到第二连接部5232或者第一连接部5222的间隙大于或等于0.3mm可以有利于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套体5231的成型,进而能够有利于耳帽520的批量化生产。
另外,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可以是相互间隔的,也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具体而言,第一帽套522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相对设置。出音孔5223可以开设于第一帽套522的第一端;沿导音通道5211的延伸方向,至少第一帽套522的第二端可以搭接第二帽套523。
另外,耳帽520的材质可以是硅胶、人造橡胶或者泡棉,或者耳帽520的材质包括硅胶、人造橡胶或者泡棉。塞体521、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后期连接的。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耳帽520还可以包括套设于塞体521外周的至少一个第三帽套525。第二帽套523可以位于第一帽套522和至少一个第三帽套525之间。至少一个第三帽套525可以包括第三套体5251和第三连接部5252。第三连接部5251可以连接于第三套体5251和塞体521之间,用于弹性支撑第三套体5251。关于第三帽套525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帽套522或者第二帽套523,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
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描述耳帽520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
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大致和上述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例如塞体521、导音通道5211、第一套体5221、第二套体5231、进音通道口5213、出音通道口5212和第二变形空间526等下述未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耳帽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6,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和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包括: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222。具体地,第二连接部5232的内侧边缘连接第一连接部5222。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5222的内侧边缘也可以连接于第二连接部5232。
对应地,第一帽套522、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连接部5232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连通出音孔5223和导音通道5211的出音腔524。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以之间围设形成与出音腔524间隔设置的第一变形空间525。第二连接部5232、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背离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变形空间526。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可以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相较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使得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一套体5221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对应地,考虑到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以及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接部5222之间的部分可以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可以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端,使得至少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具体而言,考虑到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连接部5222可以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
另外,由于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222,因此第二连接部5232通过第一连接部5222而间接连接于塞体521。
也即,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第二套体5231和第一连接部5222,且位于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背离第一套体5221的第二变形空间526。具体地,第二连接部5232、第一连接部5222中位于第二连接部5232和塞体521之间的部分、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可以围设形成第二变形空间526。
可选地,第二套体5231的第一端相较于第二套体5231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一套体5221。第二连接部5232的外侧边缘连接第二套体5231的第一端。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之间夹角δ为0°~90°。例如,夹角δ可以为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或80°~90°。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3mm。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523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具体地,第二连接部523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5mm。另外,第二连接部5232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0.5毫米。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5222与第二连接部5232的截面之间的夹角δ为0°~90°,可以有效地保证出音腔524、第一变形空间525和第二变形空间526的形成。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部5222包括位于第二连接部5232和第一套体5221之间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二连接部5232和塞体521之间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可以受力转动或者弯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视为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形成了三个活动体,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套帽522和第二套帽523的灵活性。
[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
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描述耳帽520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
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大致和上述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或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例如塞体521、导音通道5211、第一套体5221、第二套体5231、进音通道口5213、出音通道口5212、第一连接部5222的尺寸和第二连接部5232的尺寸等下述未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或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7,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和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包括:第一连接部5222连接于第一套体5221远离第二套体5231的一端。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222的外侧边缘连接第一套体5221的第一端。
对应地,第一连接部5222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连通出音孔5223和导音通道5211的出音腔524。第一套体5221、第一连接部5222、塞体521的位于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5232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525。第二连接部5232、第二套体5231和塞体521之间围设形成第二变形空间526。
结合本申请耳帽第一实施例、本申请耳帽第二实施例和本申请耳帽第三实施例的示例性描述,对本申请涉及的耳帽520的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用户可以将安装有耳帽520的耳机500佩戴至其耳朵。在耳机500插至用户的耳道内时,至少第一套体5221可以通过出音腔524周围的形变抵住用户的耳道,且通过自适应变形而适配不同用户耳道,保证佩戴的稳定性和舒适度,另外,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套体5231和耳道之间分别具有摩擦力,至少第一套体5221和第二套体5231构成的多层耳帽组件,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持耳帽520整体的稳定性,还能大大增强耳机500的佩戴密封性。
相较于结构简单的耳帽,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帽套522和第二帽套523,其中第一帽套522可以适应性地根据耳道前端的不同结构发生适应性地变形,进而降低耳帽520的侵入感,提高佩戴舒适度。第二帽套523可以用于在耳帽520插入耳道后贴合于耳道的后端以产生密封,进而提高降噪能力和音质。另外,第一帽套522通过第一连接部5222连接于塞体521,第二帽套523通过第二连接部5232连接于塞体521,第一连接部5222和第二连接部5232能够独立形变,进而能够提高耳帽520对于复杂耳道的适应性,提高佩戴体验。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涉及的耳帽520能够同时满足佩戴时的舒适度和密封性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耳帽,其特征在于,包括:
塞体,开设有贯穿其两端的导音通道;
第一帽套,包括第一套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帽套套设于所述塞体的外周,并且开设有与所述导音通道对应设置的出音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塞体,用于弹性支撑所述第一帽套;所述第一帽套、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塞体之间围设形成连通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导音通道的出音腔;
第二帽套,包括第二套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帽套套设于所述塞体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套体和所述塞体之间,用于弹性支撑所述第二帽套;
其中,所述第二帽套和所述第一帽套沿所述导音通道的延伸方向排列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边缘连接于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或连接于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二端,其中,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边缘连接于所述塞体或所述第二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地间隔设置,使得至少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套体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变形空间;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边缘连接于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二端,使得至少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变形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帽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帽套的第一端;沿所述导音通道的延伸方向,至少所述第一帽套的第二端搭接所述第二帽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帽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塞体外周的至少一个第三帽套,且所述第二帽套位于所述第一帽套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帽套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帽套包括第三套体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三套体和所述塞体之间,用于弹性支撑所述第三套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套体和所述塞体之间围设形成背离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二变形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一套体;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边缘连接所述塞体的外周或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一端或连接于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套体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套体的最大外径;或者,所述第一套体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套体的最小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第一套体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表面设置有防粘剂层。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机主体,具有音嘴;
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耳帽,所述耳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音嘴。
CN202320143664.8U 2023-01-18 2023-01-18 耳帽及耳机 Active CN219372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3664.8U CN219372574U (zh) 2023-01-18 2023-01-18 耳帽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3664.8U CN219372574U (zh) 2023-01-18 2023-01-18 耳帽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2574U true CN219372574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1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3664.8U Active CN219372574U (zh) 2023-01-18 2023-01-18 耳帽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25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94686B (zh) 具有通风孔的耳机
US10791390B2 (en) Flex-fit ear tip for headphones
US10200778B2 (en) Earpiece with ergonomic extension
CN105307066B (zh) 单声道无线耳机
US20120243724A1 (en) Ear pad and earphone having the same
CN113542956A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及耳机固持结构
CN211656347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及耳机固持结构
WO2019064438A1 (ja) イヤホン
EP3509319B1 (en) Sound output device
CN114339511A (zh) 无线耳机
CN219372574U (zh) 耳帽及耳机
US20060147079A1 (en) Earphone
CN118368555A (zh) 耳帽及耳机
WO2017134968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212752573U (zh) 耳机、耳机密封套
CN215529267U (zh) 一种耳帽结构及耳机
CN112313966A (zh) 骨传导蓝牙单声道耳麦
CN211406247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KR102210900B1 (ko) 골전도 헤드셋
CN219611984U (zh) 耳帽及耳机
CN209488779U (zh) 自适应耳道式耳塞及应用其的耳机
CN108156547B (zh) 一种tws耳机
CN107995551B (zh) 一种tws耳机
CN222395794U (zh) 耳机
CN221553420U (zh) 耳帽和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